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班级组织与管理论文篇一
随着“95后”甚至“00后”走进大学的校园,很多老师们开始不断地感慨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大学生那么“听话”了,“代沟”越来越大,他们特立独行,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想法,对问题的认识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感性思维,简单地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手册》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还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作为辅导员,要对学生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如何能让学生真正把辅导员当成他们的朋友、兄长,从内心深处接受辅导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要做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是基础,班级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其中辅导员的管理方式对班级、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制定班级建设的目标;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如何构建优秀班集体;如何营造学生更好成长的氛围,圆满地度过自己美丽而又难忘的大学生活;如何与学生间相处和谐融洽,是很多辅导员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其实辅导员对学生有着很多的心理期望,而学生对辅导员同样也有很多的心理期望。比如大学生会希望自己的辅导员是一个平易近人、容易相处的人;是一个公平公正、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博学多才的人。同样,辅导员也对自己的学生有期望,希望学生是一群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能珍惜大学时光、充分完善自己的学生。这种相互期望就形成一种心理契约,相互期望就是师生双方达成心理契约关系的基础。
1.心理契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内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阿基里斯(arigyris)提出来的,阿基里斯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同时把“心理契约”引入了管理领域。他认为除正式经济契约规定的内容外,员工与组织之间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施恩(schein)进一步丰富了心理契约的内涵,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由此可见,所谓的心理契约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约定,这种心理约定反映了双方的共同的心理期望。所以,我们可以将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契约理解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在班级日常管理方式、学生学习上的管理和生活上的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期望,反映了师生双方的主观愿望。辅导员和学生都希望班级和谐,学生在大学收获知识和实践经验是辅导员与学生共同的心愿。因此,辅导员的心理期望与学生的心理期望肯定是有交集的。如图1所示,如果辅导员的期望被学生所接受,与学生对自我的期望出现交集,学生就会将期望内化为行为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同样如果学生的期望为辅导员接受,与辅导员对自己的期望存在交集,辅导员也会将学生的期望看成是自己的职责,并确立相应的行为方式。只要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不断地、有效地沟通,这种心理契约的交集就会越来越多,师生双方在很多方面都会有共识,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契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心理契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心理契约可以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师生和谐交往的前提,辅导员要想管理好班级,首先就是和学生沟通顺畅,特别是在大学生刚入学时,肯定希望能从辅导员这里获得生活上的帮助和学业上的指导。如果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给予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让学生觉得辅导员是值得信任的,心理契约就已经初步建立,学生也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深入的交流。当然,辅导员也要分析不同学生、不同时间段的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例如,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更看重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希望辅导员老师在提供就业信息、传授应聘技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而准备考专升本的学生可能更关注考试方面的信息。辅导员当然也希望学生能找个好工作或者是进一步深造,这样不断寻求期望的交集会使心理契约越来越稳固,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班级管理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2.2心理契约可以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辅导员是学生的榜样,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如果学生发现辅导员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真心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感受,管理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那么学生也会由内而外的尊重辅导员、信任辅导员,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服从辅导员的管理,按照辅导员的要求努力做到最好,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3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存在良好的心理契约,意味着大学生也要履行学生的职责,必须遵守管理规定,这种由于对辅导员的认同而建立的心理契约会让同学更团结,更有集体意识,更注重集体荣誉,每一位同学也都会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会与其他同学一起,共同创造良好的班级秩序,创建团结、和谐的班集体。
3.高校班级管理中构建心理契约的方法
3.1构建的基础点———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的建立是以组织与个体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的。大学班级心理契约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期望的基础之上。学生的心理期望是心理需要的表现,这种心理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表现不尽相同,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有较大差异,既有学习、生活上的需求,也有情感、心理上的需求,而且现在的大学生更注重内在的需要,更侧重于精神满足。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有的学生会出现适应不良而希望得到帮助,在熟悉了大学生活以后,可能又会有情感上的需求。因此辅导员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了解他们的心理期望,并有针对性地关心、帮助他们,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增进班级这一组织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当然,还要将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也传递给学生,最终使师生双方的需求达到和谐统一。
3.2构建的支撑点———提升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信守心理契约的重要支撑点,并决定着班级心理契约的水平。辅导员是学生和老师及学校之间的桥梁,陪伴着学生的全部大学时光,是学生最亲近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心目中是榜样,辅导员必须是公平的、博学的、有爱的,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或指导学生。心理契约是心理上的承诺,不是强制的规定,能否构建心理契约,依靠的是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和辅导员在学生心中树立的形象。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利益,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认真执行国家政策和学校的规定;辅导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着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念、优良的.品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对高等教育充满热情,对学生高度负责;辅导员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
因为辅导员担当着教育引导学生积极进取、成才发展的重任,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所带学生的专业发展,就业前景,才能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要不断地提升自身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用自己无私的关爱来打动学生的心,使心理契约牢不可破。
3.3构建的关键点———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交流沟通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关键,如果师生双方沟通比较通畅有效,那双方才会彼此信任,才能互相了解对方真正的心理需求,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心理契约。如果辅导员与学生长期缺乏日常沟通,甚至不了解、不认识自己学生,学生只有在“闯祸”时才能见到辅导员,那么辅导员很难被学生接受,更不要说建立心理契约了。要想做好班级工作,辅导员必须学会与学生沟通。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小到宿舍纠纷,大到就业引导,辅导员要事无巨细,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学生受挫时,要予以鼓励;学生成功时,要予以赞扬,及时肯定;学生犯错时,要委婉批评,要考虑学生的自尊,用艺术的方式处理,既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让学生意识到老师给自己留了情面,心存感激。这样学生肯定愿意从心理上接纳辅导员。
3.4构建的着力点———培养积极团结的班级氛围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尊重、平等、团结、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对班集体至关重要。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维护集体的利益,维护集体的荣誉,有集体主义观念,有集体荣誉感。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那身处其中的同学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其影响,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班级保持一致。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形成班级心理契约的土壤,在班级内部逐渐形成一系列不成规章的行为规范。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这些规范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并且指导着学生的个体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因此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要明确奋斗的目标,并发挥整个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来完成目标,对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管理,都要坚持严慈结合的原则。没有严格要求的管理是放纵放任的管理,而没有慈爱的管理是粗暴的管理,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辅导员,才能了解学生,才会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把握住学习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辅导员,才会收获来自于学生的爱,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也才会愿意将自己学习中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以及成长过程当中的烦恼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对学生有爱心的辅导员,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使班风积极向上,形成合力。总而言之,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心理契约为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思路,只有用爱心对待学生,用诚心感动学生,用关心温暖学生,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才会与辅导员达成心理上的默契,建立心理契约,才会让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和谐。
班级组织与管理论文篇二
班级是高校对学生实施常规管理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单元,学校许多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具体实施和体现的,认真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1]。
一、高校班级管理现状
1.班级缺乏向心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为“90后”,做为新时期独生子女的一代,同学们思维活跃,追逐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希望自己的个性在大学里能够得到充分展示,往往将自己的价值实现和个性展示凌驾于班级利益之上[2]。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他们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活动,认为此类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很难满足自己个性的发展,因此对班级团体性的活动参与率较低,因而班级总体而言缺乏向心力。
2.班级管理制度传统化
目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主要借助于高校领导者共同商讨制订的刚性条例,其内容已固定,易造成班级管理长期停滞在规章制度层面,管理方法过于传统,同学自身仅仅只是规章制度的执行者,班级管理的创新性严重匮乏。
3.班干部缺乏团队意识
新时代下大学生普遍自主性都很强,有自己的想法,但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相互间配合[3]。一旦老师布置的工作需要多个班委配合完成,而他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统一思想,则往往无法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指定任务,并且如果工作中出现问题,则常常表现为互相推卸责任。
4.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
一个团结、互助、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班集体,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之间应该有着高度的互依性,同时也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有着共同的生活、学习目标[4]。但实际上由于大学班级中的每个人就是一个个体,他们的个性极其鲜明,自制力较差,同时大学空闲时间相对于个人而言较为宽裕,因此外界新鲜事务极易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同学的学习主动性降低、最终造成个人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缺乏动力支持。
5.班级不良竞争频繁出现
高校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不良的竞争现象,特别在学校奖、助学金评比等方面尤为明显。在新时期下,国家针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提高,这也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班级同学之间的比较关注点严重失衡,往往大家并不在意学习的程度如何,而侧重于对比家庭的贫困程度,致使班级同学间的关系易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5]。这种不良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在高校中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会给同学间的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二、高校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针对以上在高校大学生班级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亟需探讨,否则这不仅将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会对在校期间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较大影响。本人在高校辅导员岗位上已工作五年时间,现对于新时期下如何提升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丰富班集体活动模式,营造集体归属感
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强化新生入学教育,使大家尽快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开展班级活动从低年级抓起,同时做到系列化和规范化,调动全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同学们的班级归属感、凝聚力和荣誉感[6]。新班级组建之初是营造班级风气的关键时期,要充分调动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团结力。班级是每个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展示个人综合能力的舞台。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可以有效提升班级同学间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样不仅达到了课外娱乐自我的目的,更是促进了班集体同学间的关系,提升了大家的集体归属感。
2.以互联网为载体,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高校班级管理可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使网络成为沟通辅导员和学生的桥梁。辅导员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通过建立qq群、飞信和班级博客等方式,把有用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家了解学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同时,对于不方便和学生当面沟通的问题辅导员可通过qq、微信等聊天形式进行,在虚拟的环境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从而有效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强了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7]。
3.倡议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
所谓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自尊心的形成,自觉行为习惯品质的养成和自我奋发精神的培养的过程[8]。由于当代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已趋于成熟,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思想特征,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大家在班级事务管理方面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都能够自愿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4.辅导员对班级管理进行有效指导,营造优良班风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与辅导员的有效指导密不可分,辅导员是大学生在高校中接触最多的老师,充当着同学们的知心朋友和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导师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老师不仅要处理好班级具体事务,同时应当充分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积极主动的与班级“三困”群体(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改变现有困境,形成一股班级同学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进而营造优良班风。
5.精选班级干部,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班级干部是班级管理的基石,是班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老师的各项班级管理的指令实行都需要干部来传达和落实。因此,在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上,要进行科学的制度制定,选拔干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性,使得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上的力量,为集体做出贡献。因此要选拔那些成绩优秀、认真负责、群众基础好、公道正派、组织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的学生来为班级服务[9]。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的教育工程,做好班级管理更是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要有设计、有思路、有想法、系统地去设计和引导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6]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班级组织与管理论文篇三
摘要:目的观察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对高校362名高级职称专职教师进行健康管理,对采集的健康资料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分层健康管理。对健康管理前后高级职称人群慢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良行为改变率、体检指标好转率进行比较。
关键词:高级职称论文
目的观察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方法对高校362名高级职称专职教师进行健康管理,对采集的健康资料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分层健康管理。对健康管理前后高级职称人群慢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不良行为改变率、体检指标好转率进行比较。
高校高级职称教员承当着学校最重要的教学、科研工作,其身体安康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工作的展开,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据西南地域局部高校(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高级职称教员体检结果,从不同维度对高级职称教员的安康情况并对其缘由停止深化的剖析研讨,明白控制高校高级职称教员群体的身体安康情况及影响要素,为停止干预战略提供精确的理论支持。
一不同维度下高级职称教员的身体安康情况
1高级职称教员身体安康总体情况
本研讨根据教员体检结果对教员的安康情况停止评价剖析。体检指标主要包括:肝功、肾功(尿酸异常、血糖异常)、血脂(甘油三脂异常和血脂超标)、乙肝表抗、甲胎蛋白、血常规、癌胚抗原、b超(脂肪肝、胆囊息肉、子宫肌瘤、结石等)、心电图、腰椎片。体检一切指标均正常的教员比例为34.6%,肝功用异常者比例为8.3%,肾功用异常者29.2%,血脂异常者、比例为23.3%,有5%比例的教员乙肝外表抗体呈阳性,b超异常者比例为37.5%,血常规异常者为5.8%,心电图异常者的比例为9.6%,而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异常者均仅仅呈现了1例。由此可得,西部高校高级职称教员中有2/3的教员呈现了不同类型身体安康指标异常,其中以肾功用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三项指标表现最为突出。
2不同性别职称教员的身体安康情况
不同性别高级职称教员身体安康指标比例具有不同水平的差别,其中以肾功用、血脂和b超三项指标差距最大,男性高级职称教员三项指标异常比例分别为34.1%、27.3%和41%,而女性教员的比例分别为5.0%、5.2%和2.1%。在一切的指标中女性教员仅在心电图检查异常指标的比例高于男性高级职称教员,女性教员和男性教员心电图检查异常分别为12.5%和9.0%,而在肝功用异常、血常规异常和乙肝指标中两者比例较为接近。
3不同岗位高级职称教员的身体安康情况
本研讨籽高级职称教员分为在行政岗位和教学科研岗位两品种型,数据显现,不同岗位高级职称教员身体安康情况指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详细表如今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的肾功用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三个指标均远高于教学科研岗位,行政岗位三项指标分别为39.8%、31.7%和43.1%,而教学科研岗位教员这三项指标分别为17.9%、14.5%和31.6%;而在乙肝、心电图异常和血常规异常指标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员的.比例高于行政岗位教员,行政岗位和教学科研岗位教员两项指标分别为0、4.1%、4.9%和10.2%、15.4%、6.8%。
二高级职称教员安康影响要素剖析
调查显现,高级职称教员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项目依次是:漫步、网球、健身操、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等,而仅仅有40.5%的教员每周可以停止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但并不可以保证每次停止一定的运动负荷。调查发现,仅仅21.3%的教员对本人的饮食构造有着一定的请求,而有相当一局部高级教员对早餐不够注重,而晚餐又较为注重。由以上剖析可知,生死水平的进步,饮食构造的变化以及膂力活动相对较少是西南地域高级职称教员有较高比例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的缘由。
男性高级职称相比于女性高级职称教员在饮食上无顾忌,营养不平衡,热量过剩,形成瘦削,血脂升高,且局部患者有嗜酒习气,而女性多留意节食减肥。以上缘由是男性高级职称教员在肾功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高于女性的主要缘由。而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各种各样的应酬要远远多于教学科研岗位教员,外出应酬饮酒多、生活不规律、长时间坐办公室、体育活动少,相对来讲教学科研岗位教员有更多的时间停止体育锻炼,生活相对较为规律,且应酬较少,比拟留意饮食构造,这是为什么行政岗位高级教员在肾功用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三个安康指标方面远远高于教学科研岗位教员的主要缘由。在本次体检中,没有发现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携带hbsag,这或许是样本误差所形成的;而教学科研岗位教员的hbsag携带率为10.2%,与全国城乡居民hbsag阳性率为10.1%非常接近。
三结论
肾功用异常、血脂异常和b超异常是西南地域高级职称教员最重要的三个安康问题,其中男性教员患者的比例高于女性,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高于教学科研岗位高级职称教员。在心电图、肝功用异常、hbsag阳性率指标方面,男性与女性教员不具有显著性差别。在hbsag阳性率指标中,教学科研岗位教员与行政岗位教员具有显著性差别。研讨发现,饮食构造不合理,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长时间坐办公室等要素是高级职称教员安康问题的主要缘由,特别是男性教员;而外出应酬饮酒多、生活不规律、长时间坐办公室、体育活动少是行政岗位高级职称教员安康问题的主要缘由。
班级组织与管理论文篇四
[论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非正式组织学生管理
[论文摘要]非正式组织是人们之间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自发形成的、凭感情联系起来的一种非正式体系。现行高校校园里普遍存在一种介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笔者将其命名为“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如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如何了解和引导这类非正式组织的健康发展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一个共同课题。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由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提出的。非正式组织是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中,由于兴趣、爱好或者共同利益形成的以一套群体默认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运行的松散型组织。它的产生依附于正式组织,但不像正式组织那样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高校中的传统的正式学生组织有校、院、系、班级各级学生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高校中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如各类兴趣小组、老乡会、网络游戏中的战队以及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在众多的非正式学生组织中,笔者认为其中有一类组织有别于其他非正式组织——高校学生社团。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把学生社团界定为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学生志同道合的组织。这个定义很好地说明了学生社团相对于学生会、共青团组织来说属于非正式组织的范畴。但对比非正式组织的定义,我们又认为高校学生社团不能简单地同老乡会、网络游戏战队等组织一样划归为非正式组织。因为高校学生社团作为一个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的同时还要接受校团委领导,成立还必须经过校团委审批,每年还必须到校团委注册。所以笔者将高校中这类非正式组织命名为“收敛型非正式组织”。了解和引导“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一、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4、学生社团一般都有一个强势的领导。学生社团组织领袖一般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感召力,这种权威是一种“个人魅力型权威”。这样的领袖人物往往对社团成员发生重大影响。
5、学校党委、团委对学生社团的宽松管理,易造成社团成员思想的相对政治边缘性和主体自由性,自我观念较浓,协调能力不足。
6、学生社团组织渴望被学校党委、团委肯定和认可,希望得到广大同学的关注和支持,有转化为正式组织的愿望。
二、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影响
1、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积极作用
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满足了青年学生的交往与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促进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精神愉悦;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成员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故成员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课余文化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对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我管理的能力大有裨益;收敛型非正式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可以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
2、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收敛型非正式组织都是自发产生的,在群体目标和价值追求上,群体特征明显。当一些群体意识到学校目标限制本群体利益发展的时候,他们便会从实现小群体的目标出发,攻击和破坏学校整体目标的实施。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有时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还容易导致不团结、闹意气、纪律涣散等不良现象发生。
三、对待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策略
(一)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激励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对于高校学生社团这类组织的管理很适用。尤其双因素理论揭示了内在激励的作用,对学生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激励高校学生社团提供了新的思路。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根据试验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理论指出:使员工感到不满的往往是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五种因素。当这些因素缺失或强度太低,就容易导致员工不满意,但这些元素又并不是员工感到满意的充分条件,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不能直接激励员工,但能预防员工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往往是成就感、被表扬、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五种因素。这类因素具备后,可使员工感到满意,但员工感到不满时却很少是因为缺少这些因素,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该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起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对于高校学生社团来讲,学校审核后同意其成立、同意其在允许的范围内招收新成员、同意其在校园内公开开展活动等等属于保健因素,认同其促进校园文化的作用、鼓励其发展、培养其核心成员,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平台,使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成员得到认可和满足自我实现,属于激励因素。可依据以下方式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激励管理:
1、注重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内在激励
要想真正激励高校学生社团,就要注重激励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运用,才能满足高校学生社团较高层次的需求,把学生社团这种自发组织的感受提升到满意阶段,从而真正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生工作者在管理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供社团活动的专门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诸如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等活动,也可针对不同的社团邀请其参加到学生会的一些常规活动中来,比如采取邀请文艺性社团参加到学校常规的文艺演出中来,扶持一批科技型社团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科技竞赛等方式,满足高校学生社团的兴趣并激发其兴奋点,从而满足高校学生社团自我实现的需要。对高校学生社团要采取与学生会管理不同的方式,避免对社团活动过多的干涉,实施目标管理,减少过程控制,扩大社团的自主权和活动范围,并积极提供一定资源使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得以展现,使社团成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对高校学生社团的一些外联活动要及时地提供帮助,比如出具介绍信、介绍联系人等,对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要根据所开展的活动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定的扶持。
高校学生社团缺乏稳定的活动经费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社团成员的会费和社团争取到的社会上一些单位的现金或实物赞助。但相对于学生会的影响力,校外的单位更倾向于将资金赞助于学生会开展活动。故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社团进行资金扶持,可以通过资金杠杆来调节一些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在校内采取社团活动经费招标的方式来调动各社团积极开展活动。对于活动开展有计划、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团可以将社团活动及时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在校园内大力宣传,使社团成员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信任。对学生社团的核心人物的成绩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如学校定期评比社团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奖项可授予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核心人物,对于表现突出、有意向进入学生会组织的,也可以依据能力,给予一定的学生干部工作,或在学生档案中给予学生干部身份。
2、正确处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关系
在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激励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不应因某学生社团近期没有活动或出现一些问题就对其采取简单的取缔注销等手段。但对于确实已经对学校的学生管理起到了很大负面效应甚至违反了校规校纪的社团也不能手软要坚决予以取缔,并要在全校范围内给予公开通报,决不能过分注重改善保健因素。
管理中还要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可以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授予高校学生社团核心人物的荣誉,如果此荣誉确实是与其勤奋努力、与社团取得成绩是分不开的,确实是对其工作的真实肯定,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变为激励因素。如果两者没有联系,仅仅是大范围的大锅饭式的授予的荣誉,这样的显然构不成激励,而且一旦后续停止给予,还会造成高校学生社团的不满,产生负激励效应。作为学生工作者,既要注意保健因素,以消除高校学生社团的不满,又要努力使保健因素变为激励因素。
(二)对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外部管理
1、积极引导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学生管理者对他们的活动一般无法采取行政手段干预,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可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引导社团成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其追求高层次的归属感,为高校的学生工作做出贡献。
2、适当融入
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将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收集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成员在一起,组织内部容易形成一些不良习气。学生管理者可通过与社团成员交朋友、座谈交流或偶尔参见其活动聚会等方式,融入社团中去,以此获取相关信息,了解社团成员思想愿望,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3、适时惩戒
收敛型非正式组织是一个群体,内部有凝聚力,思想较一致,其整体行为对正式组织有较大影响力和冲击力,其非建设性行为会对正式组织造成较大破坏力。因而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应防微杜渐,防止不良风气在其滋生蔓延。对于社团中个别成员偶尔违背校规校纪的行为,应及时指出。对于重犯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应严肃批评,令其改正,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总体而言,学生工作者对于高校学生社团这类“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发掘总结其发展特征,以便进行正确的引导,承认其在活跃校园文化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激励管理为主,以外部管理为辅,在对其管理中要充分积极发挥激励作用,不能忽视保健作用,要防止激励作用向保健作用转化。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对高校学生社团这类“收敛型非正式组织”管理好、引导好,他们一定可以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成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2]陈通荣.非正式组织对管理决策的影响[j].管理观察,.7
[4]童善勤.应对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7
[5]任永亮.非正式组织研究述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2
班级组织与管理论文篇五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在经济、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受到关注。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探讨。高校在班级建设中也引入了学习型班级的理念,针对高校班级的发展现状,创建学习型班级可以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
1.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其管理就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等人指出[1]: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又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视知识为资产,并且建立起支持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组织规范和价值。
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与多元性,不同的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不一。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2]。在高校班级中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提高班级成员的创新及应变能力。
1.2学习型班级。
学习型班级的概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即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中的应用。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形成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学习[3]。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在各种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4]。学习型班级是崇尚学习、深蕴文化的班级,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班级,是共同学习、情感沟通的班级,是自我改变、共同成长的班级[5]。这一班级的主要特点有[4]:班级成员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班级成员有共同的愿景;班级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自主管理;班级成员以团队为中心学习。建设学习型班级,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彼此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共同成长与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群体。
1.3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建设。
因此,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知识管理开展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将知识管理纳入高校班级管理中,通过知识平台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构建为学习型班级。
2.高校班级现状不利于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2.1班级管理主要以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为主。
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重心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关注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出勤情况,以及上课纪律等常规性问题,还有一些个别班级事务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属于由上到下的权威服从关系的管理,在这些管理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参与较少,无法发挥潜力[7]。同时,这种管理方式很少涉及知识管理层面,班级内缺乏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班级学习合作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共同学习互动的班级氛围。
2.2学生班级意识淡薄,强调自我中心。
趋于独立、自我意识较强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强调自我中心和个性张扬,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这些学生对班级和班级活动不感兴趣,集体意识淡漠。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学生“我行我素”,即各自有独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习惯于团队学习和合作。再加之高校实行学分制,固定班级动态化和大班教学等情况越来越普遍,使得班级学生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班级意识的淡薄。
2.3学校课程设置不关注班级学习功能的发挥。
高校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开展,课程设置、专业门类诸多。但其中,班级往往发挥的是一个教学单位的功能,师生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听课,学生上课来,下课走,除了课上有某些讨论、合作外,大部分时间班级只是作为一个框架存在,其本身并未发挥学习的功能,即群体学习功能不明显。同时,尽管高校课程丰富,却很少有专门服务于班级学习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和分享知识,建立知识平台。
此外,尽管当前教学改革强调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高校的课程依然以理论为主且课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便有合作学习的成分,但合作中大多还是以显性知识的交流为主,对隐性知识的关注与挖掘不够,使得班级成员间知识共享不足,班级的学习功能未能很好体现。而学习型班级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集体学习的氛围,在集体学习中共享知识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及班级的发展。
3.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型班级
3.1转变传统班级管理理念。
高校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班级的价值,班级不仅仅应作为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存在,更应作为学校的一个学习单位存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日常教学和常规性事务,班级的存在主要是为教学和管理提供便利。而学习型班级则强调班级的学习功能,要求班级本身也成为一个学习体,在这样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彼此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并实现班级的价值。这样的转变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以及班级的学习功能。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在组织成员间彼此互通知识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同时,通过知识库的持续与更新不断促进组织成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因此,在学习型班级的建设中,学校和师生需要共同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下去。3.2创建知识管理平台。
现在的教育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有创造性的人才,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学生间彼此交流、合作,知识得以不断更新与创造,学生不仅能增强合作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成长为会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这无疑与当代的教育要求是相吻合的。
知识管理平台的创建主要依赖于现在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一个便捷、有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共享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班级成员及教师可以方便地查找、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彼此交流,共享资源。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知识库的建立。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在知识库建立之前广泛征询班级学生意见,除了日常的学习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其他知识纳入其中。然后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同时,运用“知识地图”等知识索引的设计让师生方便地浏览和检索。班级知识库中的知识多以文字、图形等显性知识为主,而知识的共享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这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隐性知识的搜集与共享可以采取交流的形式,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深入探讨和经验的分享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管理平台建好以后,学校和教师可以赋予班级学生管理的权利,通过明确分工和任务的分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促进和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加快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3.3围绕知识管理设置配套机制。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除了平台的创建外,还需要设置相关的配套机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切实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针对知识管理专门开设相关课程,课程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外,更多的是开展“问题导向”的集体合作活动。例如,以某一研究课题为主题引导班级学生展开探讨,相关教师也参与其中,在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中,不仅实现知识的共享,而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级的集体智慧。
同时,为了促进知识管理,还需要完善已有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学习评价更重视个体的发展,对集体关注较少。知识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个体间知识的共享实现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对此,评价机制应加大对组织绩效的考评,即,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整个班级的发展。不同班级针对同一课题得出的不同研究方案,不同的班级知识库的更新情况,等等,只要是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班级性考评的标准。这种以班为单位的评价机制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知识管理平台还可以尝试与外部知识资源对接,例如企事业单位网络,专家网络,其他学校的知识网络,等等。我们应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及时更新班级知识库,增强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学习型的人才,最终将班级建设为学习型班级。
参考文献:
[1]王健.高校学习型班级建设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9):29.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
[4]刘青,周青.高校构建学习型班级思考[j].青年文学家,,(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