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问题,改进自身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接下来是一些教师们的教学反思实例,希望能对你们进行一些参考和借鉴。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一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2.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过程中,逐步对乘法有初步的认识,体会乘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通过学生熟悉喜欢的情境和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
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每道题是几个几相加,并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理解乘法的含义,正确列式。
课件。
(一)情境导入。
生:有玩小飞机的,有玩小火车的,还有玩过山车的……。
(二)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体会加法含义。
师:从小朋友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咱们先来看看小飞机里有多少人?
出示:
师:怎么算出来的?谁来列算式?
生:3+3+3+3+3=15。
师:我们接着来看看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式呢?
生:6+6+6+6=24。
师:我们最后来看看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来列式呢?
生:2+2+2+2+2+2+2=14。
2.认识“相同加数”和“几个几”。
出示:3+3+3+3+3=15。
6+6+6+6=24。
2+2+2+2+2+2+2=14。
师:请你观察上面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一个加法算式中,如果每个加数都相同,我们就称这些加数为“相同加数”。这些算式就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师:说说每个算式的相同加数是几?是在求几个几相加?
3+3+3+3+3=155个3相加。
6+6+6+6=244个6相加。
2+2+2+2+2+2+2=147个2相加。
3.理解乘法的含义。
师:刚才写了这么多个2,算式很长,写起来比较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我们今天学习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乘法。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师:2+2+2+2+2+2+2=14表示7个2相加等于14,也可以写成:
2×7=14或7×2=14。
师:这是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它叫乘号,读作:乘。
这两个乘法算式读作:2乘7等于14。7乘2等于14。
小结: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列乘法算式时,先看相同加数是几,再数有几个相同加数,然后把这两个数相乘。
出示:3+3+3+3+3=15。
6+6+6+6=24。
师:请把这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三)拓展延伸。
1.师:今天咱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乘法”,认识了“乘号”,咱们就来看看“乘号的由来”。
2.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1、2。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二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中发现问题。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分类中提出问题。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尝试中分析问题。
1、尝试创造。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2、有序展示。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四、抽象中解决问题。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五、沟通中整体建构。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六、总结中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板书设计:
乘法。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三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体会乘法的意义。
2、认识乘号,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策略:
在比较中认识新知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他们在玩什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课件出示旋转小飞机图。问:每架小飞机里有多少人?(3人。
一共有几个同学在玩旋转小飞机?
学生分小组讨论。
指名上台数一数,列出加法算式。
3个3个地数,一共有5个3,写出加法算式是:3+3+3+3+3=15。课件出示旋转小火车图。
问:每个车厢里有多少人?(6人)有几个这样的车厢?(4人)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6+6+6+6=24)。
课件出示过山车图。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每排是2人,有7排,那就是7个2,。)。
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2+2+2+2+2+2+2=14)。
师:数一数,这是几个几相加?(5个3相加,4个6相加,7个2相加。
(3)在2+2+2+2+2+2+2=14中,你知道算式里面有几个2,
(4)每人几只眼睛?20人呢?怎样列式?学生说老师写?看到老师写你们有什么感受?
为了简便地表示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人们就用乘法来计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板书课题。)。
提问:2+2+2+2+2+2+2=14这个连加算式表示什么?(7个2相加,和是14。)指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写成乘法算式是2×7=14或7×2=14。
说明:“×”叫乘号,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乘法算式。
2×7=14,读作:2乘7等于14;7×2=14,读作7乘2等于14。(板书)。
2、用乘号算式表示。
同学们数一数“3+3+3+3+3=15”里面有几个3?(5个3相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5×3=15,3×5=15,并读一读。
6+6+6+6=24,这里面有几个6,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学生试着写出:6×4=24,4×6=24,指名读算式。
教学例2。
1、出示教材第46页游乐园图。
师:观察,你还能找出那些物体的数量也是相同的加数的,能用乘法列算式的。
2、课件出示例2气球图。
(1)仔细看图,一组气球有几个?(5个)有几组(3个)你能连起来说成一句话吗?(每组有5个气球,一共有3组)让学生多说几遍。
那么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
(2)讨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怎样列示计算?
你能列加法算式吗?5+5+5=1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四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注重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我借助教材设计,用小棒拼摆图形的活动,再由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让学生列出各种连加算式,进而选择相同加数相加的等式引出乘法。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爱的摆小棒活动之中,并创设情境,制造矛盾,这么多数加在一起你觉得计算起来怎么样,突出矛盾,计算不方便,从而自然地引出乘法。再引导学生进行加法与乘法的比较,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到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这样,使计算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上完课,通过课堂效果,反观教材,发现在乘法概念的引入时,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或苏教版主题图先让学生列连加算式,然后通过比较找相同点体会“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出乘法的概念。再把例1的摆小棒活动作为练习巩固新知,这样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可能更清晰明了,课堂也更效。
新知探索的摆小棒活动所用的时间太长,学生摆出的图案个数比较多,浪费了时间,使课堂不够紧凑。上课的激情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比较沉闷。
上研究教材,比较各种版本教材的优缺点,择优而教。就自身来说,也做不到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用心教学。今后应当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五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课件、学具小棒20根。
理解乘法的意义。
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
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
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 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明确乘法的意义。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如下。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六
本课基于《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目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符号产生的必要性,进而通过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引出乘法运算,在理解与运用符号的学习过程中感悟符号的简洁性、抽象性与统一性,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p1-3。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以具体情境为背景,生成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从而引出乘法运算;其次是沟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教材预设的学习路径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动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整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沿着“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的教学程序展开教学。
1、通过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及区别,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观察、分类、尝试、抽象等数学活动,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理解乘法的意义。
培养符号意识,感悟符号化思想。
1.生成算式: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列算式。
2.观察算式:观察这些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1.算式分类:让学生将算式按照加数是否相同进行分类。
2.提出问题,点明本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以明快而简洁的节奏点明学习任务,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通过分类得出加数相同的算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出示情境:怎样准确而快速地表示出“20个3相加”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尝试用符号以自己的方法进行再创造。
预设方法一:3+3+3+......3
预设方法二:20个3相加
预设方法三:20×3
1.方法比较:引导学生对生成的各种方法进行比较与评价。
2.符号统一:通过观察与比较让学生明白数学符号统一的必要性。
3.强化抽象:让写出“20×3”的学生阐述“是怎么想的”。
4.揭示课题:在解决加数相同的加法计算时,咱们可以用乘法表示。(板书课题)
5.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本课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再创造,努力让学生经历“×”这一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符号的意义与价值,感悟符号表达的简洁性与统一性,进而发展符号意识。
1.看图写出算式。
2.看图提出问题。
3.看式想象图形。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数学模型”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
1.总结:今天这节课咱们只是初步地认识了“乘法”这个新朋友,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留心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和它成为亲密的好朋友。
2.延伸。
乘 法
在课标20xx年版倡导“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本课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首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乘法的需求。而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认识乘法的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与应用生活中的乘法问题。
学生做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状况,才能沟通教与学的联系,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
三种版本教材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情境图
我们看到不同版本教材教学情境图虽不同,但设计意图一致: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学习新知的动力。这就说明本课学习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这一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就如新课标所倡导的“数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设计贴近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低年级的学生架设生活与乘法学习的桥梁,进而认识乘法。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认为最好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学生掌握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正如课标中指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是“拍板者”。应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逐步地分析、调整中帮助其完成正确的认识。
算式想像生活情境”等数学味十足的活动,引领学生在“生活情境”——“数学模型”——“加法算式”——“乘法算式”之间穿梭与转换,从而建构更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图式与结构,同时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断积累着各样的“经验”,有活动当时的经验,还有延时反思的经验,有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有受别 人启发得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断地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从中获得并积累可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认为数学课程固然应该教会学生许多必要的数学知识,但是绝不仅仅以教会数学知识为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到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据此,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其中,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数学模型,初步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引导学生将加数相同的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思想。而贯穿本课始终的是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形与式的对应、比较与分类,“以形助数”!让学生对乘法学习达到理解的目标层次。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七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47页例1及相关内容。
1.学生能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写、会读乘法算式。
2.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构乘法意义的过程。
3.感受相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用乘法表示的简洁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课件、学具小棒20根。
:理解乘法的意义。
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感知相同数连加的特点,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1)运用多种方式,呈现生活情境中有每份数量相同的情况。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
数——请同学们一架一架地数一数,每架小飞机上坐了几个人?
圈——请同学们将每架小飞机上的3个人圈起来。
(学生圈完后教师在课件的上图中将每个小飞机上的3人圈起来。)。
说——请同学们说一说,每架小飞机上坐的人数有什么特点?
(2)制造冲突,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大家先在心中把这个算式默默地说一遍。
教师:都想好了吗?下面请两个同学一组,开展一个“你说我写’’的游戏,一个同学说算式,一个同学写算式。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观察,了解两个学生相互配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反馈交流情况。
教师:在“你说我写”的活动中,有的组两个人配合得非常好,也有的组出现了问题,说说你们在写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有的组写乱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同伴一听就明白吗?(这是5个3相加。)。
教师:这样一说,大家就都清楚了,我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是不是5个3相加。(板书如下:)。
3+3+3+3+3=15。
(3)认识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的特征,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观察一下这个加法算式,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了吗?(加数相同,都是3)。
教师:你能说出一共有几个3相加吗?(板书如下。)。
3+3+3+3+3=15。
5个3。
(三)自主尝试,强化认识。
教师出示下图(课件)。
教师:小火车里的同学们玩得也很高兴呢!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每节小火车里面都坐了6个人。)。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上图中将每个车厢的6个人圈起来。
教师: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怎样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告诉大家,让大家一听就明白吗?(4个6相加。)。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个算式:6+6+6+6=24。
教师: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加数都相同。)。
(四)加强体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1)借助现实情境,激发学习需求。
教师(出示下图):最刺激的要数过山车了!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图的意思。这是几个几?
教师: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个加法算式表示吗?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7个2连加的算式,如下。
2+2+2+2+2+2+2=14。
7个2。
教师:谁能说说自己在写这个算式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2)借助想象,进一步激发学习需求。
(五)明确乘法的意义,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师:7个2连加确实写起来比较麻烦,在数学上有一种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听听小精灵是怎样说的。
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八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一课时。
学生之前已经认识了加法和减法,初步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本节课一是让学生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教学的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其中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是本课的重点,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给“听、说、读、写”带来诸多不便,从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如何用简便方法表示很多个相同加数连加?”,激起学生的探索简便写法的欲望,在观察、比较、归纳、推理中体会乘法的意义,积累学生思考的经验,体会创造的乐趣,从而落实“四基四能”。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乘法”的概念。
在初步形成“乘法”的概念前,让学生通过“列加法算式”体悟到这种情况用加法真的很麻烦,学生有了这种体悟后,引导他们去想更好的办法,就有了很大激情、动力。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过程中创造出乘法的过程,从中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能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建立乘法的概念,初步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乘法算式。
初步体悟乘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教材游乐场主题图: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观察小火车游乐场景:我们先观察小火车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这里面有几个6?
根据两个已知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
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计算几个6相加?怎样列式?
板书:6+6+6+6=24(人)
这里一共有多少人就是在计算几个几?板书:3+3+3+3+3=15(人)
我们来检查一下,看加数够不够,比较长的加法算式写起来不方便,容易写错。板书:2+2+2+2+2+2=14(人)
这里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解决什么问题?板书:7个2
二、自主探究,认识乘法
1.观察算式特点: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写出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书写20个2连加你有什么感受?
20个2连加,读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如果是50个2相加呢?很麻烦,不简洁,100个2连加呢?现在你最希望的是什么?
4.给学生创造机会:择优板书,评价。
5.介绍乘法、乘号及情感教育。
介绍乘法:表示很多个相同加数的和的方法就叫做乘法。
介绍乘号:乘法和加法都表示求总数,但是也有区别,和加、减号一样,乘号是世界通用的数学符号。
读法:强调只读出一个字“乘”。
板书课题:
6.意义:把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结合题意说一说每个算式中的乘数表示的意思。
7.对比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像这样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9.看书、质疑:
三、实践应用,深化认识
1.读法练习:
5×2=10
6×3=18
4×5=20
2.列式并说一说算式意义: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3.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8+8=
4+4+4+4+4=
9+9+9+9+9+9+9+9+9+9+9+9=
4.乘法建模:
四、学习反思,强化认识
想一想这节课你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收获?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九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难点:把加法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1、拍手游戏。
师:课前,我们一起来玩拍手游戏。老师拍完后,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拍一次。
师:老师拍的节奏是每组几下?一共拍了几组?
也就是几个几?
2、三组拍手动作总结:像这样每个算式里所有的加数都相同,我们叫做相同加数。
1、出示主题图。
师:今天文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逛逛,说说游乐园里都有什么项目?哪些项目跟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是相同的情况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
2、小飞机项目。
3、火车和过山车项目。
师:你能像这样接着回答小火车和过山车的问题吗?请完成学习单中的1—3题。
学生汇报。
(1)揭示课题。
师:过山车的加法算式好写吗?(不好写,太长了)那想不想用简便一些的算式表示呢?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刚刚的'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2乘7等于14或7乘2等于14。
(2)认识乘号及各部分名称。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
师介绍乘号的由来。
乘号两边的数叫做乘数,计算出的结果叫做积。
师:在刚刚的加法算式中并没有7啊,乘法算式中的7表示什么呢?那2呢?
师:你能用乘法表示出上面两道题吗?
师:请你观察这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5、小练习。
完成数学书第1、2题。
师:刚刚我们参观了游乐园,你们想不想一起进去玩啊?管理员叔叔说了,你们每玩一个项目都得先通过考验才行!我们开始行动吧!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十
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会读写乘法算式,口述乘法算式的意义。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一、新课准备。
让学生看投影图,听录音,解答以下三道题:
2、第二小组有4个人,每人都是捐3元,清算出这4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3、第三小组有6个人,每人都是捐5元。请算出这6个人一共捐款多少元?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在解答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有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只要一步就可以解答。同学们想不想学?这种方法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三、新课教学。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让学生说说你想学什么?
(二)教学例1。
1、师生共同摆红花,教师指导写乘法算式。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摆红花,每次摆2朵,摆3次。
(2)让学生看图,说说是怎么摆的?摆了几个2朵?(师板书:3个2)。
(3)要求一共有几朵红花?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4)让学生观察这题的三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从而引出还可以用乘法算。
(5)认识乘号,教学乘号的写法。
引导学生与拼音字母“x”比,然后书写一遍。
(6)指导写乘法算式。
写乘法算式时,先看相同加数是几?(相同加数是2,先写相同加数2,再写“x”。
(7)指导读乘法算式,并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2x3",表示什么?)。
2、学生自己摆方块,尝试写乘法算式。
请同学们听老师讲要求,独立摆方块,每排摆3个,摆4排。(师巡视)。
(1)看图说说怎么摆?摆了几个3?(师板书:4个3)。
(4)师小结写乘法算式的方法:一看、二数。
3、学生看图说留意,独立写乘法算式。
师出示一组圆形图,让学生认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并用两种方法解答。
4、指导看书第109~110页,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表示什么?并把课本pll0填空完整。
5、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三个加法算式,找出共同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种算法简便,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的含义。
6、阅书,齐读乘法含义。
7、用学到的乘法知识,来解决新课前的三道复习题。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0页"做一做"第1题。
2、先读算式,再用圆片摆一摆。
2×33×2。
3、根据乘法算式,有节奏地做拍手游戏。
2×55×2。
4、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戏。
4×33×4。
五、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哪些知识。
2、学到哪些方法?
3、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
(2)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拼摆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教学中渗透爱学习、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能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p44~46)。
(2)教具、学具:课件、小棒。
(一)创设情境。
谈话:大家想到迪士尼乐园玩吗?……。
今天,“开心游乐场”里真是热闹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呢?(学生汇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纸上写出算式。听汇报,评价。
(二)拼摆图形。
1、小组讨论,合作拼图。
同桌讨论,你们想摆些什么?(学生汇报)。
2、汇报结果。
请你来说说你们摆了什么图形,这样的图形你们摆了几个,并把计算的算式写在纸上。
3、听汇报,从不同角度发掘汇报学生的闪光点。并将同数相加的算式写在黑板。
上。
4、谁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个算式变得简短一些?
5、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出乘法。(板书:乘法)。
(三)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乘法的各部分名称和意义。
(1)你们看到这个乘法算式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2)那么,这个符号我们知道它叫“乘号”,那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2、教学读法、写法:
3、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那刚才的这些加法算式,你能把它改成乘法吗?
4、引导学生比较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算式的简便性。
(四)体验成功。
(1)下面,我们再到游乐场的别处去看看。
(巩固练习:p46“做一做”)。
在游乐场的另一角,有几位小朋友正在高兴地荡秋千,请认真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把你看到的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吗?
(2)看书质疑:
(五)回忆总结。
乘法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12篇)篇十二
通过学生动手摆学具,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由于学生喜好不同,摆出的堆。
2、引导探究。
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列连加算式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
3、切身体会。
设计教学时让学生真正体验乘法的优越——简便.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
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其实不然,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
4、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