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学实践和评价反思。小编整理了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创新思路。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一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安排的课文是以“成长”为主题。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多年来这篇课文一直就是精读课文,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 他以娴熟的语言技巧,诗一般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鲁迅先生不仅把百草园看作他儿时的乐园,而且把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和玩耍生活也写得兴趣盎然,全文意旨紧扣,一脉相承,字里行间洋溢着回忆的甜蜜,天真的童趣。
基于以上我个人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主题定在“表现童年的乐趣”上。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也将围绕这一主题而设计。
(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一段经历,体会童趣。
(二)能力目标: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趣味,提高语言欣赏与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
(四)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童趣,体会文中语言趣味。
资源开发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和鲁迅的资料,整理编辑成《鲁迅小传》,班级传阅。几十位学生,几十双眼睛,几十双手,几十颗脑袋,他们可以搜集到很多资料,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积累,他们还可以开拓思维,集体创造,为课文的学习铺设了一个全面而广阔的背景。
趣味学习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教学以“趣味”二字为切入点:初步感知课文,发现趣味;品读精彩片断,体验童趣;探究作者语言,赏析趣味;表演朗读课文,再现趣味;畅谈自己童年,创造趣味。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了一个百花齐放,妙趣横生的课堂。
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赏析阶段,让学生自主选题,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中,开阔了思维,蓄积了勇气。汇报交流中,学生团结协作,分享学习成果,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说、辩、析等能力,形成了高效的开放式的课堂。
情境体验法:语文课堂是情境相生。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时间距离。并通过品读想象,生活体验,情境表演朗读等达到与课文情境相融,与作者情感相通。
(2)查词典或其它资料,弄懂生字词。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题
一段温馨童年往事,一个妙趣横生的乐园,一段私塾求学的经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打开鲁迅先生地童年生活的记忆之窗——(配简短视频)
(二)快速阅读,感受情感
快速阅读课文,回想课文内容:
(1)作者回忆了哪两部分内容?你从哪获得的信息?
(2)文中传递了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怎样的情感?(喜爱,眷念)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有无限趣味)
(三)合作探究,品读趣味
1、所有乐趣之中给你觉得什么最有趣?作者的叙述描写中你认为哪一处最精彩?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自主选择探究方向,小组合作品读:
生活趣味体验组:品读文本,展开想象,调动体验,感受童趣
写作趣味研究组:品读语言,圈点词句,发现特色,探究趣味
2、汇报学习成果,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归纳(并配以课件展示相关图文)
趣味展现:
乐园:景物之趣,故事之趣,活动之趣
学园:读书之趣,先生之趣,玩耍之趣
精彩片段:
品味写景状物:有次序,多角度,抓特点
品味动词运用:准确,有序
品味人物描写: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3、经过一番品读,学生情感与趣味投入其中,通过朗读精彩片断,再现情境,再创趣味。
(1)小组合作,选择不同的方式,可推荐一人读,可齐读,可分角色表演读
(四)畅谈童年,升华情感
(1)播放视频,学生在《童年》轻快的歌曲中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比比其中的趣味。
(2)结束语:以我手写我心,课后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写个童年片断,和鲁迅先生比一比趣味。让我们留住这些记忆中的珍宝,它会给我们的成长带来无限趣味,也会在我们偶尔惆怅的时候,照亮我们的心灵!
这一板书设计(1)形象直观,既体现的课文的重点内容,又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新颖别致,与作品朝花夕拾相吻合,这段童年回忆就像盛开在晨光里带露的花儿,装点我们的人生。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二
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重点)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地描绘景物的写法。(重点)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难点)
一、导入新课
(屏显播放歌曲《童年》开头片段)
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第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百草园是“乐园”,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百草园是“乐园”表现为: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
(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显示了文章的内容和层次。解答此题,可从内容与结构等方面入手。
教学提示
给文章划分层次,要注意找过渡段。
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
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
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
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
(1)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写。
(2)按方位顺序写。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3)按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似乎”是因为不相见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确凿”是因为童年生活快乐而难忘记。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单是”以后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有什么表达效果?
句中连用三个也许表猜测,表达出作者深刻眷恋百草园和被迫离开时势无奈与依依惜别的深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前后不停地拍着,两眼滴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
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品味,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
赏美好景物
听神奇传说
百草园“乐园”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
捕雪地之鸟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三
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价: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3、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确凿菜畦蟋蟀缠络觅食竹筛渊博鼎沸倜傥锡箔桑葚油蛉
斑蟊收敛珊瑚骨髓秕谷罕至绣像盔甲叵测窦
4、掌握下列词语解释:
确凿鉴赏人迹罕至质朴方正倜傥缠络恭敬
5、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6、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当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7、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透过语言文字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
5、揣摩语言,思考作者怎样遣词造句。
三、情感目标
1、认识鲁迅。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3、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4、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文章思路
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当中,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这段插叙的作用在于映衬百草园具有神话般的色彩。
三、写作特点
1、本文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对比方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突出了景物的特点。如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4、课文描写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状物、叙事、写人都真实具体,放得开,收得拢。
四、第二自然段写景的脉络
本文第二自然段写景相当精彩。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5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五、作者怎样描写百草园
第二自然段除了脉络清晰的特点,作者还抓住景物特点,对百草园作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文字着重描绘了百草园在春夏季节的景色,写得精彩生动而富有情趣。在抓景物特点时,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作者写景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石井栏的“光滑”,黄蜂因为肥胖而“伏”在菜花上,叫天子因为轻捷而能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描写体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准确、生动;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这样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同时让我们听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由衷的喜爱之情。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六、的过渡
本文第9段为全文的过渡段,从内容到结构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既照应课文前半部分“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又为下文将去三味书屋提前作了交代。本段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自己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至于因为何故而不能常去百草园玩乐,文章并没有明确直接的交代,只是用了“不知道”、“也许”表示自己的推测。这些词语不仅真实得反映了当时的心理,还对百草园的生活巧妙地进行了补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离开百草园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当然,百草园毕竟曾经给自己带来无限乐趣,所以,在去三味书屋之前,还不忘用两个“ade”以表示与给自己带来无穷乐趣的小动物告别,这也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恋恋不舍之情。
七、品味描写捕鸟的一段文字
作者在描写冬天的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一连串的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的时候,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钩出这九个动词来,然后试着让学生作动作揣摩这个过程。课堂上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进行仿写。如让学生用一连串不少于5个的动词描写一个游戏或者一个连续的动作,在同学间展开交流,议议谁仿写的最好。这样,读写有机地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欣赏优美文字的时候,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学习抓关键词句。应当注意不要把关键语句误解为华丽的语句,只是相对于其他词语来说,它在描写景物、刻划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以“雪后捕鸟”这段为例,那些表示捕鸟动作的九个动词就成为描绘捕鸟过程的关键词。正是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捕鸟的整个过程。不仅仅是针对捕鸟这段进行分析,读任何文章,理解关键语句,都绝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妄加理解,而是必须结合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揣摩,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所赋予这些词语的特殊含义。
八、如何理解三味书屋的生活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
除此“对比说”之外,还有两种认识:
一种意见认为,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
第三种意见认为。前后是衬托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的生活,从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损害和束缚。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比较而言,这里所述的第二种看法更接近鲁迅先生创作本文时的心理背景,更能为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九、如何评价文中的私塾先生
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能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教师要抓住“准确”、“迅速”、“适应”三个基本要求来训练学生默读。默读后,应当让学生先理清各段的主要内容,再把临近的、意思相关的段归并成部分,归纳各部分的大意,然后再把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出来,总结文章的中心意思。
十、默读指导教学建议
从“三味书屋”的学习中,同学们应当通过鲁迅先生对私塾先生或直接的评价(“方正、质朴、博学”),或言行的描述,准确把握作者对其先生的态度。至于这部分的一些生僻难解的词语,则不必深究。
十一、第二自然段教学建议
对百草园部分的学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用五彩的画笔描绘自然美景、园中乐趣,我们也须细细揣摩其中深意。同时,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诸如写景首先要观察,观察则要调动起人的各种感官因素,从而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还要讲究顺序,使文章层次清晰。写景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使优美的景致中融入更浓厚的感情。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对这一段落中的好词好句做圈点批注,或者自由发言,举例说明自己对词句意境的揣摩与理解。教师可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帮助学生理清这段的脉络。最后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关键词复述,直至熟读成诵。(书后没有要求背诵这一段,但是对有能力的学生,背诵这样的段落的要求是合理的)
提倡动笔进行仿写练习。模仿“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进行景物描写的练习,并在学生中进行交流,将仿写优秀的段落抄在卡片上,办成语文墙报进行展览……总之,让学生多读多写,学习优美的语言,围绕课堂阅读展开的活动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基本出发点。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四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1。重点:学习作者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鲁迅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1―8段: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
9―24段: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你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鲁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
从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故事(乐闻)和雪地里捕鸟(乐事)三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延伸
(1)利用多媒体展示百草园的图片
色彩――()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
形态――()的黄蜂()的叫天子
声音――蚰蛉在这里()蟋蟀在这里()鸣蝉在树叶里()
(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3。思考: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以此表现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
(七)作业
全国各地qq交流群(点击进入加群)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五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
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3.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听课文录音。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
&n。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六
1.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2.学习本文借助特定句式,灵活安排写景顺序的结构方法。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别是动作描写),增强语言感受力。
4..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结合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巧用句式安排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并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最亮丽的景色。这段时间我们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再现童年生活场景的作品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共鸣,那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积累词语:
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学案上的预习作业大家都完成了吧?那好,我们先从“读读写写”累开始,辨字正音,积累词语。
3.解题:
文章的标题提示的往往是关键的信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交代地点,提示文章内容,提示文章的结构思路。)。
二、把握思路,品读抒情段。
根据题目提示,文章可以分成两大部分,怎么分?(从过渡段入手)。
一、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动词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七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1、本文写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八
3、理解对比过渡的作用。
目标2、3。
二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小小少年》,学生闭目欣赏。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成长过程中,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和作者。
2、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3、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范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及中间的过渡段。试着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四、学习“百草园”部分。
1、自读思考:
(1)作者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
(2)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是什么?(自由快乐)。
2、研读赏析。
(https:///1)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景物描写)。
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2)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五、本课时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让我们拭目以待,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九
1.了解鲁迅及其对他的评价: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2.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3.掌握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确凿 菜畦 蟋蟀 缠络 觅食 竹筛 渊博 鼎沸 倜傥 锡箔 桑葚 油蛉
斑蟊 收敛 珊瑚 骨髓 秕谷 罕至 绣像 盔甲 叵测 窦
4.掌握下列词语解释:
确凿 鉴赏 人迹罕至 质朴 方正 倜傥 缠络 恭敬
5.描写景物的方法: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即找出所要描绘的景物独特而又细微的地方,并用准确的语言把它传神地描述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对景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实际上多是为了寄托与抒发作者的感情。
6.记叙的顺序:学习一篇记叙文,要把握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可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分明,有头有尾。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这样的顺序可以加强表现力,突出记叙的'重点。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情节,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对主要情节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
7.对比: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从而突出优劣正误。
1.学习状物、叙事、写人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学习百草园中景物描写一段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多角度有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透过语言文字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内容。
5.揣摩语言,思考作者怎样遣词造句。
1.认识鲁迅。
2.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童心。
3.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4.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的一段经历;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过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小小少年》,学生闭目欣赏。
“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成长过程中,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板书课题和作者。
2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3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范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新词。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及中间的过渡段。试着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四、学习“百草园”部分。
1、自读思考:
(1)作者对百草园的描写,重点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
(2)作者在百草园中的生活感受是什么?(自由快乐)。
2、研读赏析。
(1)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景物描写)。
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2)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五、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让我们拭目以待,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十一
1.采用默读的方式,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能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内容要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之乐和三味书屋之乐。
3.试着站在小鲁迅和大鲁迅的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点:
1.试着采用默读的方式,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文章,了解课文大意。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美好与快乐。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笔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快乐的。
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要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课文比较长,学生初步学习默读,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和足够的默读时间,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
(一)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引发共鸣,激发阅读兴趣。
(二)默读感知。
1.默读提示。
默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式,与朗读相比,默读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默读时,请大家注意:“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了解课文大意。”如果遇到生字生词,可以猜读或者暂时跳过去。默读有字数的要求,每分钟要到达五百字。我们可能暂时还到不了这个速度,但可以试着使用这种读书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2.默读课文。
本文共两千五百多个字,大约需要五六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3.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结构。
(1)本文的题目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过文章,再看看题目,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文章标题用“从……到……”的句式,点明全文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个是自由玩耍的地方,一个是读书学习的地方。)。
(2)请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3)文章是怎么把这两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文章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即课文第九段。)。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结构,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为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内容探究:百草园——我的乐园。
1.写一写。
请你再次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内容要点,并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预设:(第1课时)。
提示:学生梳理内容要点容易遗漏,教师提醒学生逐段梳理。难点可能在情感的概括,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完善此表。
2.比一比。
设计意图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形成对照,乍看当然是百草园有乐趣。顺利引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3.找一找。
预设:
景物之乐:看看、摸摸、听听、爬爬、吃吃、捉虫子、拔何首乌等。
人事之乐:“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但从没有见过美女蛇。
“我”跟闰土的父亲学捕鸟,“我”却不大能用。
4.读一读。
(1)场景再现——美女蛇的神秘奇异。
朗读这段文字,哪些内容是长妈妈在讲?哪些是小鲁迅在听?长妈妈为什么给小鲁迅讲这个故事呢?想象这个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领会、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时候,无尽的想象带来的快乐。
(2)内心展现——雪地捕鸟的惊心动魄。
雪地捕鸟是百草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乐事。你能体会一下小鲁迅雪地捕鸟时的心情变化吗?读书时,请你用声音的轻重缓急表达出来。
教师带学生重点学习雪地捕鸟过程中。
动词。
的准确适用,抓住关键词句做分析。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感受捕鸟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期待、紧张、兴奋、遗憾,体验动手实践的快乐。
5.议一议。
请你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百草园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示例:
概括性词语:有趣。
依据: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充满了乐趣。碧绿的菜畦,看着就让人喜欢了;紫红的桑椹,味道一定美极了;还有低唱的小虫子,声音多么美妙。更有趣的是荒草中有美女蛇,下过雪还可以捕鸟,这是一个有趣的百草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了解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梳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情感探究: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三味书屋——失去乐园的怀恋和恐惧。
(1)朗读课文第九段: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2)说说作者内心的情感。
预设:
文章说“不知道为什么”,然后三个“也许是因为”的连用,从一个小孩子的心里猜测,写出了我后悔在百草园里淘气、搞破坏,更害怕去那个陌生的地方。把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当做朋友,全是深切的怀恋。
2.三味书屋——“后园”里的偷来的快乐。
示例:
概括性词语:枯燥。
依据:在第九段中,作者用三个“也许”表明自己被送到三味书屋是因为干了坏事而受到惩罚,学生问老师“怪哉”老师也不会告诉学生,就只是让学生读书,在这里的生活真是枯燥得很。
示例:
概括性词语:快乐。
依据: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可以偷偷跑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大家就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然后是听着老师入神的读书声而继续游戏。这里虽然没有百草园自由,但也有快乐。
3.三味书屋——真正的快乐在哪里?
(1)默读“我就只读书……终于到七言”。挖掘书屋生活真正的快乐。
(2)学业的进步才是真正的快乐。
预设:
“我就只读书”的生活也快乐:学习生活很充实,老师对“我”的态度从“严厉”到“好”起来,读的书多起来,对课的字也加起来,“终于到七言”。学业的进步是一个学生真正源于内心深处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段文字,是老师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读懂此处,恐怕才算明白了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真情感:快乐、自豪而又怀恋,对老师也很有感激之情。
4.三味书屋——深切的怀恋。
(1)假如你是小鲁迅,你觉得百草园的生活有趣味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味呢?
(2)假如你是大鲁迅呢?
设计意图在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以后,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传达的美好情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课堂小结。
每个长大了的人,都对童年的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温暖而又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童年放在记忆中好好珍藏。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生字词语:按照田字格规范抄写,注意笔顺。
2.默读《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注意阅读的速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并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亲人听。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十二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教案范文(13篇)篇十三
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2.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大家知道,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走过童年,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常识简介(学生简介)。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了《呐喊》和《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中(分别于1923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同时,他还创作了《坟》《二心集》等15部杂文集,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
2.《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三.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