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在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进行思考和评价,以及个人感受和观点的表达。在这些范文中,作者的观点鲜明,论述精辟,在给出自己的读后感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具有很高的启示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性色彩。
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为突出。
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记》《封神演义》等。
第二章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
祭祀用的舞曲。
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一.《七月》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a.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一.表达下层人民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治国政策的批评,形象生动,情感浓郁。
1、揭露宫闱丑行,如《邶风•新台》。
2、对于贵族统治者的荒淫无耻,人民极度愤慨,予以严厉批评,如《墉风•相鼠》。
三.对剥削现象表示不满。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
b.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如《邶风•北门》。
c.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如《王风•黍离》。
d.称颂执政者的诗。
情爱诗的内容:
a.歌咏美丽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如《郑风•溱洧》写男女自由表达爱情;《邶风•静女》诗风温文典雅。
b.《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写婚姻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
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大雅》五篇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
四.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
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二
暑假里,我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但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女娲补天。
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家就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不料有一年,天上露出了一个大洞,也露出了一道道黑黝黝的裂缝,洪水奔流不息,各种野兽出来残害百姓。
女娲看了这情景,难过极了,决定去补天,他先从各地拣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把他们炼成石浆,这些石浆变成了天上五彩的云霞,女娲担心天还会塌下来,就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用来撑起天空,女娲还杀掉了残害百姓的野兽,用炉灰堵住了地缝。
啊,女娲。
你用你的智慧。
换来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
啊,女娲。
我们了不起的女神。
我们要感谢女娲,如果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人类,更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动脑筋才会有创造。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三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驰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謼”。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定论断的正确性。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这,鲁迅更说得很明白: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但虽然如此,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当然,这仅仅是原始的诗歌形式。后来还有不少民歌保存这种形式,句末常常带有呼叹作用的声符,如“兮”、“猗”之类。但这个声符的作用已经不如原始诗歌组成部分那么重要。社会生活日益复杂,语言日益发展,这种诗歌形式,特别是文人作品中作为语助词的呼叹词,其作用几乎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间有保留这种原始性的,有如梁鸿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个感叹词——“噫”字,那是很少的。这样的结尾形式,如果我们不从原始诗歌的发展上去探讨,那就不好理解。它并不是一种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遗留,作者有意识地加强诗歌句尾的节奏性的呼叹作用而已。《诗经》中的《麟之趾》、《驺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不可想象,原始人刚刚学会说话,或者还没有创造任何记录语言的简单符号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单纯的文学作品。因此歌舞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例如《吕氏春秋?古乐篇》的一段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由此可见,远古时代的歌舞是互相结合的。“投足”是一种舞的姿态。三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和三个人吹着竹筒,被发而舞,这正是歌舞和音乐相结合的最好的说明。在这种最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并没有某种单纯的文学独立存在着。
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本是一种生产行为的重演,或者说是劳动过程的回忆,也可以说是生产意识的延续和生活欲望的扩大。因为其中显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因此,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不仅《弹歌》如此,即如上文所提到的葛天氏之乐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为什么唱歌跳舞一定要拿着牛尾巴呢?显然因为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时的人们所最珍贵的东西。为了表示它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歌舞的表现形式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最恰当的。可以联想到,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点类似。(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第90页,鲁迅译)。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阕,其歌名虽或于后人的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名称,也显然符合古代劳动人民的狩猎、牧畜和耕种几个阶段的生活内容。而所谓“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们对于生产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总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而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和他们的集体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原始人不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认为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主观的意志随便改变。他们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企图用它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甚至企图用它去影响神,以达到某种愿望;于是常常把诗歌当作“咒语”来使用。目的是为了满足对现实的要求,而方法则是把人们的能力加以理想化。这是属于艺术的创作。例如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虽然是以祝词的面貌出现,但本质上实具有“咒语”的作用。因为从词句上看,与其说是祈祷,不如说是命令。这里,作者在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他如相传为舜的《祠田辞》(《文心雕龙?祝盟》),以及淳于髡所述的《田者祝》(《史记?滑稽列传》)等,都是想通过诗歌形式的语言来达到某种幻想的目的,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所以说,诗歌的发展,又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密切关系。
散文。
的产生较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以文字为其必要的条件。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促进了散文的发展。散文本来不用韵,但它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也要求简短、精炼,便于记诵,所以往往有节奏、有韵调而富于诗的味道。先秦散文中常杂有大量韵语,可能与这种情况有关。例如:
无偏无颇(古本作“颇”,今本作“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又如: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上。
凡韵语部分,大抵也就是语言的旋律最自然、音乐性最强烈、词意最精粹的部分。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散文发展最初阶段的特点。
什么是神话?根据马克思的科学的概括,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我们可以引伸地说,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呢?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人们的知识水平,当他们同自然(指一切对象言,也包括社会在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显得十分无能。因此,就把自然界各种变化的动力都归之于神的意志和权力。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着、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神话虽由于人们的幻想所构成,但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有现实生活做基础的;它的种种解释和描述虽不免荒唐可笑,但决不是纯意识和心理的活动,而是客观现实和生活斗争的反映。比如《山海经》所载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神话(见《北山经》、《海外经》、《大荒北经》),就明显地反映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信人们的力量可以征服自然,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抱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又如羽民国的人身上生羽翼,驩头国的人有翼、鸟喙,在海中捕鱼,杖翼崦行(见《山海经?海外南经》、《大荒南经》)。这一类的想象,显然也是生活斗争的反映。因为原始人尚未发明网罟等工具,他们看见水鸟捕鱼,非常便利,不禁发生羡慕之心。于是设想人也可能有长翅膀的,嘴也可能同鸟喙一样,在海上以捕鱼为生,何等灵活、轻便。在生产中减少困难,减轻劳动,是人们普遍的愿望和要求,所以这些幻想的产生是极其自然的。幻想是人类社会生产进步的一大推动力。为了突破种种限制,增加走路的速度,缩短走路的时间,原始人很早就幻想飞。《博物志》载奇肱国的人“能为飞车,从风远行”(见《博物志》,但《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国下郭璞注亦有此文。又郭璞《山海经图赞》“奇肱国赞”云:“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风构思,制为车轮。”是《博物志》本据《山海经》,而今本经文逸之),便是这种幻想的具体化。飞在原始人看来,是认为最能解决问题的。人最初的飞的幻想意识到“飞车”的具体概念,是人类思维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的智力水平发展到同一阶段时,有许多想法往往会不约而同,所以我们的“飞车”也就同西方神话的“飞毯”和“快靴”等等的性质差不多,都反映了原始人对现实生活的迫切要求。至于人们在生活经验中所发明、制造的许多器物,如网罟、竹弹、弓箭、耒耜、车船等,又如发现五谷和药草,驯养牲畜,制作衣裳,建筑房屋,创制文字等,都是千百万人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努力的结果。而在神话传说中却把无数劳动人民的经验和智慧加以总结、集中,创造了不少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如伏羲、神农、黄帝、嫘祖、仓颉等,把各种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们身上,再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社会不断地向前推进,向前发展,这就是神话的积极意义。
现在举出几个著名的古代神话简述如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是我国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它反映了我国原始人对自然作斗争的无比伟大的力量。显然,神话的创作者对宇宙万物的起源是这样想象的:最初的时候,天地不知为什么经过一度大破坏,洪水暴发了,火也焚烧起来了,人类和一切生物都毁灭了。后来女娲这个女神想尽了方法,才把天地重新创造起来。她扑灭了炎火,弄干了洪水,树立了四极,然后慢慢地造出生物和人类来,才有今天的世界。所以女娲不但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人类万物的始祖。但《淮南子》这一片段的记载不完全,必须参考其他文献,上述意义才更明显。例如《风俗通义》引俗说,谓“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纟恒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纟恒人也”(《太平御览》七十八引)。又如《荆楚岁时记》及董勋《问礼俗》都说阴历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这些都是有关女娲创造人类万物神话的部分残馀。不过上述“俗说”中的解释部分渗入了阶级社会的意识,它把被剥削阶级的“贫贱凡庸”说成是先天注定的,同时为剥削阶级的特殊地位找到了理由。
(二)后羿射日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也是《淮南子》记得最详细: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犭俞、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犭俞,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本经训》。
这大概是我国氏族社会后期的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神话。这个神话之所以产生,大概是由于远古时代发生过一次或数次大旱,如古书所谓汤有七年的大旱灾。人民群众度过这场灾难之后,久而久之,幻想出一个善射的神弓手后羿曾经射去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从此以后,才减轻了旱灾的威胁。同时又射死了许多毒蛇猛兽,使大家能够安心生产。这里含有歌颂劳动英雄的意义,也有赞扬优良的劳动工具和巧妙的劳动技术的意义。看他能够运用自己的武器同许多害人的东西作斗争,替人民做了无数的好事,可见原始人是在塑造一个自己的英雄形象,描绘一个一切自然灾难的战胜者。当然,这个神话通过后人的传说,把反映氏族部落集体抗旱、除害的行动归功于什么尧天子,显然是阶级社会的意识。
(三)鲧、禹治洪水关于鲧、禹治洪水的神话故事,《山海经?海内经》有如下的记载: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大概也是上古时代某一地区曾发生过大水灾,由于人民群众不断努力,长期同洪水博斗,终于达到胜利,恢复了正常生产,于是就产生了鲧、禹治水的神话。鲧是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但他的儿子禹终能继父之志,战胜洪水,所以也就成为人民拥戴的英雄的首领。鲧、禹父子两代治洪水,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内容最丰富的神话,《山海经?海内经》这段记载实在过于简单,不能看到它的全貌,例如鲧、禹化熊等。又同书《海外北经》、《北荒北经》都说禹杀共工臣相柳(繇),共工是水神,曾“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训》)。祝融又是火神,杀鲧于羽郊。不难想象,这个神话必包括丰富曲折、极为动人的斗争内容。不过这个神话,也掺杂了阶级社会的意识,因为鲧之被杀,正是最高统治者同人民对立以及地上王权——奴隶主的权威日益提高的反映。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从(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据《龙鱼河图》说:“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相传蚩尤是古代黎族的首领,那时黎族很多,号称九黎。“九”可能是表示多数。每族包括九个兄弟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可见蚩尤是古代一个强大的部族联盟的代表。黄帝擒杀蚩尤的神话故事是我国氏族社会部族之间相互斗争的反映。传说中的蚩尤都好像妖怪,而黄帝就像一个降魔大将军,所以把这场战争描写得十分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想象。又据传说,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鹿在今河北怀来县,可见我国古代北方是有过这种族间的激烈斗争的。
此外还有很多神话在今天看来极有意义。例如《述异记》谓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等传说,表现原始人的朴素唯物思想,这表明了他们从事物变化的初步认识中产生了简单的进化观念,那就是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由物质变化而来的。又如《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表现了阶级社会奴隶反抗奴隶主的叛逆精神。它极其明显地表明了劳动人民对于象征绝对权威的天帝的反抗,这是一种极为大胆的革命思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流传的神话故事是丰富多采的。
原始人在强大的自然力支配下,有时不免会惊恐、赞叹,当斗争失败时,又不免懊恼、怀疑,甚至感到自己渺小和软弱无力。为了了解一些问题,例如对死后的推想及如何战胜敌人等,他们把企图克服一切自然力的要求变为类人的神道——上帝的形象,于是在创造神话的同时,也创造了原始宗教。这本是使自己的经验、情感和幻想化为形象,同样属于艺术的创造,没有丝毫恐吓意义(参看高尔基《说文化》和《答复》,见《高尔基论文选集》)。但阶级社会产生以后,统治者就利用它麻醉人民,统治人民,把原始人所创造的“类人的神道”改变为一个抽象的上帝来主宰一切,这样,宗教就为剥削阶级服务,愈来愈带有迷信的性质。所以神话和后世的宗教迷信根本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因为神话是要同自然作斗争的,要想战胜自然的,而宗教迷信的神则是至高无上不可抗拒的人类万物的主宰。因此,后世宗教不但要求人们崇拜神,向神伸手乞求,而且对神屈服、投降,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神。例如后羿敢于射日,而迷信者则拜太阳神,这就说明神话和宗教迷信的根本区别。所以神话对世界采取积极态度,敢于反抗神的权威,富于革命性;宗教迷信总是消极的,它宣传人对神的无力和无能,必须做神的牺牲品。因此,神话是现实生活斗争的反映,而宗教迷信则是脱离现实的纯心理活动的表现。
由于年代久远而逐渐失传,由于古代文字繁难,书写工具不便,史前神话完整流传下来的较少。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历史家和哲学家的曲解,以致不少丰富美丽的神话故事逐渐变质,逐渐僵化。例如“黄帝三百年”(见《大戴礼记?五帝德》)、“黄帝有四面”(见《尸子》)以及“夔一足”(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的传说,《诗经?商颂》“玄鸟生商”的神话,春秋战国时尚在口头流传,而或被歪曲,或被斥为齐东野人之语,极力设法改变它们的真相,加以所谓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古代的“五帝”,秦汉以前,本是一个神话传说的中心,而司马迁认为那些百家之说,“其文不雅驯”,删去许多材料,组成《史记》中的“五帝本纪”,因而许多神话都被历史化了。这是很可惜的。
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而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例如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阮籍、陶渊明、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特别是小说戏剧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西游记》、《封神演义》以及鲁迅的《故事新编》等,或采用其故事,或学习其作风,或改编其原作,因而创作出许多更完整、更美丽、更提高、更惊心动魄,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新作品来。有的辞赋家、诗家、散文家往往把神话故事载入篇章,形诸歌咏,或用作典故,以充实作品的内容;或借为讽刺,以抒写作者的情绪;或炼成词藻,变为精粹的、形象的文学语言。尤其重要的是神话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积极态度,强烈要求改变现实、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鼓舞人们的革命精神,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四
在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书——《中国古代神话》。那本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十分好看。里面有造人和补天的女娲,有创造万物的盘古,有尝百药的炎帝……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盘古开天地》,它让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佩服盘古能将这种力量使出来,并用到了正义的事情上。我佩服他迎难而上,劈开混沌;我佩服他坚持不懈,撑起天地;我佩服他勇于献身,化作万物。我们要向盘古学习:遇到难题要动用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面对困难,要勇敢战胜它。我们要展现自己的才能,为人民、为社会、为祖国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五
咱们中国的神话很多,有一本书专门讲中国古代的神话,这本书就叫《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仓颉造字都写得很精致,很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女娲补天,女娲不仅创造了我们,还为人类补天,她很善良,而且在尽力保护我们的人间,我们都应该感谢她。
其次就是后羿啦,因为天帝的十个儿子(就是十个太阳)在人间不守规矩,所以天帝就派神箭手后羿去管管,说他们(太阳),结果他们不听,后羿生气了一连射了九个太阳,得罪了天帝。所以后羿不能回到天上,只能做老百姓。
还有就是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等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担心天地又合上,就一只手撑着天,脚踏着地,就这样,每天天高一丈,地厚一丈,盘古长一丈,最后盘古累倒了,他变成了山河湖海,有盘古才有人间,这本书非常好看,我真的推荐大家看一看看,看完后会有很多收获。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六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古代神话》。其中,有一个故事——《盘古开天地》令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不仅内容精彩,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传说,在很久以前,地球还是黑暗混沌一片。这时,出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这个巨人经历了重重困难,创造了我们美丽的世界,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其中,有一个令我难忘的文段——盘古顶天立地的时候。盘古为了能让天地分开,他手顶着天,脚踏着地,这样夜以继日地扛着,那多累啊!更何况还坚持了一万八千年。最后他累得倒下了,死后身体还变化成造福人类的万物。
有一次,我和妈妈尝试了一个挑战——“顶天”挑战。首先,我拿了一本书,放在了头上,接着,我又把手伸直,把书本当成了天,想知道自己能支撑多久。5分钟过去了,胳膊有种炙热的感觉;渐渐地,10分钟过去了,胳膊产生了一点点酸痛;20分钟到了,妈妈坚持不住了,败下阵来,说:“盘古可真厉害啊!”
30分钟到了,我也累垮了。我心想:盘古牺牲了自己,为全世界的人带来了光明与生机,还有美丽的大自然,他多么伟大啊!
盘古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七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他早年受封建家庭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他学习的范围很广,既爱好诗文,又精通乐律。他幼年曾访过他父亲的好友通俗词曲家贾凫西,这位木皮散客临别时为他“讲《论语》数则,皆翻案语”(《木皮散客传》)。后来孔尚任《桃花扇》中柳敬亭讲《论语》,即借用贾凫西的《太师挚适齐》的鼓儿词,可知他所受的影响。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孔尚任因御前讲《讲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于是他便抱着儒家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仕宦生活,还写了一篇《出山异数记》,表示他对清朝的感激涕零。但仅仅过了一年,他便在出差淮阳疏浚黄河海口时,接触到黑暗的社会现实,逐渐认识到吏治的腐败。回京后,他虽继任国子监博士等官,却主要以读书和搜藏古物来填补闲散的生活;以戏曲、诗歌的创作来抒发抑郁的胸怀。《桃花扇》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最后脱稿的。《桃花扇》贯注了孔尚任毕生的精力,他说:“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馀,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宴,亦往往及之。”(《桃花扇本末》)治河期间,他住在泰州,也曾从事剧本的创作。《小说枝谈·桃花扇》引《脞语》说:“孔东塘尚任随孙司空在丰勘里下河浚河工程,住先映碧枣园中,时谱桃花扇未毕,更阑按拍,歌声呜呜,每一出成,辄邀映碧共赏。”他自己和朋友也有同样的记载(注:孔尚任康熙二十六年(1687)所写《元夕前一日,……署中踏月观剧,即席。
口号。
》:“箫管吹开月倍明,灯桥踏遍漏三更。今宵又见桃花扇,引起杨扬州杜牧情。”)。同时,他结识了冒辟疆、邓孝威、杜浚、僧石涛等遗民,得到了不少遗闻和史料,为《桃花扇》的最后定稿做了充分的准备。回京以后,又经过十年惨淡经营和三次易稿,才在康熙三十八年成书,次年因文字祸罢官(注:他在《放歌赠刘雨峰》中曾说:“命薄忽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谤诽。”可见他的罢官是由文字肇祸的。)。二年后,他怀着依恋和激愤的心情离京回乡。“挥泪酬知己,歌骚问上天。真嫌芳草秽,未信美人妍”(《留别王阮亭先生》);“诗人不是无情客,恋阙怀乡一例心”(《出彰义门》):便是他当时心情的自白。晚年曾几次出游,景况颇为萧条。
孔尚任的戏剧作品除《桃花扇》外,还家和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小忽雷是唐代宫中的乐器,段安节《乐府杂录》载有善弹小忽雷的唐宫女郑中丞因忤旨“赐”死,为宰相权德舆的旧吏梁厚本所救结为夫妇的传说。《小忽雷》传奇即以此为蓝本,并牵入当时著名文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生活,描写了文士和宦官的斗争,主题结构都和《桃花扇》类似,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成就都远不及《桃花扇》。
桃
《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侯方域、李香群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作者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那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们是怎样看到明代三百年基业的覆亡的呢?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馀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原,大敌当前,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仅丝毫没有想到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甚至调黄、刘三镇的兵去截防左良玉,致清兵得以乘虚南下,成立刚刚一年的南明王朝就跟着覆亡。马士英、阮大铖对于调黄、刘三镇截防左兵的后果不是没有想到的。由于他们“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拜坛》),认定了向北兵投降比向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派让步好,就悍然采取了这一着。作品中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描绘,鲜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确是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它使我们从一连串舞台艺术形象里清楚地看到当时南明统治集团里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势力怎样由生活上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一步步把国家民族推向覆亡的道路;又怎样由政治上的把持权位、排挤异己,一步步走向了投降敌人的道路。
其次作品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统治阶级里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侯方域是著名的复社文人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业,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中,表现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重的时候,他却沉醉在歌楼酒馆之中,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不可能担当起挽救南明危亡的历史任务。“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作者在侯方域第一出上场时唱的[恋芳春]里就语含讽刺。后来又写他沉迷声色,几乎为阮大铖所收买,到最后更通过张道士的当头棒喝,指明他的迷误:
你看国的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入道》出下场诗)作者正是以兴亡之恨批判儿女之情。
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绘另外两类人的精神面貌。一类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作者以极大同情,写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终于沉江殉国: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
——[古轮台]。
然而在那样腐朽的南明王朝里,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他名为阁部、统帅,实际只有三千残兵,一座孤城。结果也只有留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另一类是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下层人物。李香君原是秦淮歌妓,她的受压迫受侮辰的地位,使她对统治阶级里的黑暗势力保持警惕,当她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
并坚决辞却陵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年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这是多么坚贞的性格。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只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那么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南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矛盾尖端的人物。尖锐的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她坚决拒绝再嫁,不管是利诱,还是威胁,她毫不动摇,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在斗争中她性格的光辉一面又有所发展,终至“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并进一步认识了马、阮治疗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的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以《骂筵》一出里,她更冒着生命的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杀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五供养]。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
——[玉交枝]。
这些描绘使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了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就拂衣而去。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领兵东下,柳敬亭就不辞辛苦去劝阻。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下犹,苏昆生又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侠义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乐观主义精神。然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就入道的入道,归隐的归隐,一个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
从《桃花扇》里这一系列的描绘看,它确是通过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作者在作品里从爱国思想出发所表现的爱憎也基本是分明的。然而决定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像史可法一样的爱国将士来歌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就是骂那班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同时作者虽然怀着对明朝兴亡的遗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但由于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统治的严酷,作者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不仅称赞清兵“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闲话》),还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不仅回避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惨剧,在结局里还掩盖了侯方域的变节,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文学史上原有不少传奇通过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串演一代兴亡的历史故事,但《桃花扇》的出现,却使这类创作达到新的艺术高度,它把侯、李的离合之情与南明的兴亡之感结合得更紧密。与它同时的《长生殿》比之以前的作品如《浣纱记》、《秣陵春》等算是结合得较好的。然而《长生殿》是通过兴亡之感来突出李杨的爱情,而不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样,《长生殿》在下本里就有部分情节离开了现实形势来颂扬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桃花扇》写侯、李的爱情是始终紧密结合明清之际的历史形势展开的。由于侯方域本身是参加过复社文人反阉党的斗争和史可法幕府的人物,通过他的一连串舞台活动就有可能比较集中地反映南明王朝内部的各种矛盾。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过她,又正好从侧面反映出南明王朝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传奇《媚座》出总批(注:《荀学斋。
日记。
》说《桃花扇》。
评语。
是孔尚任自己的手笔。《桃花扇本末》则说,“皆借读者信笔书之”。然而批语中有些完全是作者的语气,在《桃花扇本末》中,作者也认为这些批语“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至少他是完全同意这些看法的。)说:“上半之末,皆写草创争斗之状,下半之首,皆写偷安宴乐之情。争斗则朝宗分其忧,宴游则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清楚地说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里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原书有《考据》一篇,列举传奇中许多重要历史事实所根据的文献资料。这种忠于客观史实的精神,在明清传奇中,除《清忠谱》外,是没有可以和它比拟的。然而作者又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如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这就说明作者不仅忠于历史事实,同时是通过精心的艺术创造,如排场的起伏转折,情节的前后照应,角色的分配,曲白的分工等等,使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传奇作品,达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较好的结合。《桃花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从作品的凡例、批语看,它是作者创造性地总结明清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成果。
此外如人物的描绘、语言的运用,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如《侦戏》中[双劝酒]:“前局尽翻,旧人皆散,飘零鬓斑,牢骚歌懒,又遭时流欺谩,怎能得高卧加餐。”以独唱抒发阮大铖的牢骚,表现了他一副可怜相。“可恨身家念重,势利情多;偶投客魏之门,便入儿孙之列”一段白,似乎也不无反悔之意。但接着悄语:“若是天道好还,死灰有复燃之日。我阮胡子啊!也顾不得名节,索性要倒行逆施了。”终于露出其奸邪、阴险的豺狼本相。这样唱词和宾白的配合,惟妙惟肖地刻划了阮大铖的形象。《馀韵》中[哀江南]套曲更是传诵的名篇: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榻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跑。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离亭宴带歇指煞]。
然而,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主张“宁不通俗,不肯伤雅”。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典雅有馀,当行不足;谨严有馀,生动不足。这实际是许多文人传奇戏在语言上的共同特征。
昆曲从晚明开始就经常在封建贵族及宫廷中演出,日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形式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到清代中叶便转入衰落时期。许多原来的优点到一定阶段,便转化而成为缺点。昆曲的曲词以典雅美丽见长,但“到了乾嘉之世,昆典里面,早就给贵族绅士的文人,填塞了一大堆一大堆牛屎似的‘饾饤’进去”(瞿秋白《乱弹代序》),大多数人不能理解。昆曲的唱腔以悠扬宛转见长,在它新起的时候,听者感觉回肠荡气,到后来节奏愈趋缓慢低沉,行腔转调过于细密,大多数人不能欣赏。由于偏重曲词的欣赏,忽视作品的社会内容,不能通过戏曲冲突反映现实斗争,题材范围也日益狭小。这些都限制了它的发展和改进。在昆曲日益衰落的同时,被称为“花部”的地方戏大大地兴盛了。
随着昆曲的衰落,文人传奇的创作也趋向低潮。这时他们的传奇绝大多数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作品,或用以娱宾遣兴的风情喜剧。这些作品语言典雅、结构冗长,专讲格律、填词,无视戏曲的舞台艺术特点。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各方面考查,已是传奇创作的尾声。
这时期比较值得注意的传奇作家有唐英、蒋士铨等。唐英(1682-1755),字隽公,号蜗寄居士,官九江关监督。著有《古柏堂曲》十七种。他的大部分剧目是依照民间戏曲改编的,个别的保留了民间戏曲的优点,如《十字坡》、《面缸笑》等。但作为封建官僚,他更多地选择了地方戏中落后反动的东西来改编,又创作了一些宣扬忠孝节义和因果报应思想的作品。如《三元报》、《佣中人》等。
蒋士铨(1725-1784),字心馀,号藏园,江西铅山人。善诗文,所作戏曲有《红雪楼十二种曲》等。《冬青树》叙述了南宋灭亡的历史故事,歌颂了文天祥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彰了谢枋得、唐珏等忠义之士,痛击了卖国投敌的汉奸留梦炎之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临川梦》演汤显祖故事,并以“四梦”中主要人物和为《还魂记》而死的娄江俞二娘为剧中人,是有意把这位戏曲家的生平搬上舞台的戏。蒋士铨创作的题材是多方面的,在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其一定的成就,而在语言风格上继承汤显祖的成就,并有所创造,在当时是个较有影响的作家。
此外,张坚的《玉燕堂四种曲》是庸俗的风情喜剧,夏纶的《新曲六种》是“褒忠、阐孝、表节、劝义、式好、补恨”的作品,或为统治者帮闲,或直接宣扬封建道德。董榕的《芝龛记》写明末历史,以考实称著,实际上是一部充满迷信思想、敌视农民起义的歪曲历史的作品。
有关白蛇与雷峰塔的传说,早见于南宋的《西湖三塔记》,到明末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话本(见《警世通言》),白蛇与许仙恋爱的故事情节已大致具备。但白娘子还是一个可怕的蛇精,动辄威胁许仙,“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此后,在民间说唱与戏曲的流传过程中,人民根据自己的理想与愿望,不断加以丰富与提高,使故事内容越来越丰富,白娘子的形象越来越光辉。乾隆年间的戏曲艺人陈加言父女的《雷峰塔传奇》,就是这个在民间长期流传的白娘子故事的舞台深出本。
《雷峰塔传奇》是有深刻现实内容的浪漫主义作品,剧本写白蛇青蛇化为美女,在杭州西湖遇见青年商人许仙。白娘子爱许仙的诚实勤劳,与他结为夫妇。后因法海和尚的阻挠,他们的爱情遇到种种挫折。白娘子为挽救许仙,争取自己爱情的幸福,和法海和尚展开了一连串的斗争,虽然最后失败了,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但通过水漫金山、断桥相会等场,集中表现了白娘子对敌狠对己和的优秀品质,在人民群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二百多年来,在舞台上一直演出不衰。
清中叶杂剧作家,以杨潮观(1712-1791)为最有名。杨潮观,字宏度,号笠湖,江苏金匮(今江苏无锡)人。著杂剧三十二种,皆一折短剧,以其在邛州任所所建读书室《吟风阁》为总名。他很注意戏曲的讽谕劝惩作用,在自著《题词》中说:“百年事,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数苍茫世代,断残碑碣。今古难磨真面目,江山不尽闲风月。有晨钟暮鼓送君边,听清切。”并仿照《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的作法在每剧前作一小序,说明创作的目的。他年少即以文名,后来又长期担任知县、知州一类的地方官,所以作品内容多数是写文人遭遇和前人政绩的。其中部分创作有一定的揭露现实的意义。如《汲长孺矫诏发仓》写灾区人民的苦痛和官差的凶狠很真切,同时表彰了汲长孺为了救民所作的权变。小序中说:“发仓,思可权也。为国家者,患莫甚乎弃民;大荒召乱,方其在难,君子饥不及餐,而日待救西江,不索我于枯鱼之肆乎?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度。’汲长孺有焉。”《穷阮稽醉骂财神》通过阮稽的口,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慨。《寇莱公思亲罢宴》则表现了戒奢崇俭的思想,是影响最大的一个作品。他对于一些下层人物的描写如《发仓》中的贾天香、《罢宴》中的刘婆等也很成功。但杨潮观是个封建文人,又信佛教,这些思想局限影响了他创作上的成就。
此外,还有桂馥(1736-1805)的《后四声猿》,包括《放杨枝》、《题园壁》、《谒帅府》、《投圂中》四种。舒位(1755-1815)的《瓶笙馆修箫谱》,包括《卓女当炉》、《博望访星》、《樊姬拥髻》、《酉阳修月》四种,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品,但所写皆文人轶事,借以抒发作者胸怀,缺乏现实意义,表现了杂剧创作也已走到它的尽头。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八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国古代神话》。其中,有一个故事——《盘古开天地》令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不仅内容精彩,还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传说,在很久以前,地球还是黑暗混沌一片。这时,出现了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这个巨人经历了重重困难,创造了我们美丽的世界,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其中,有一个令我难忘的文段——盘古顶天立地的时候。盘古为了能让天地分开,他手顶着天,脚踏着地,这样夜以继日地扛着,那多累啊!更何况还坚持了一万八千年。最后他累得倒下了,死后身体还变化成造福人类的万物。
有一次,我和妈妈尝试了一个挑战——“顶天”挑战。首先,我拿了一本书,放在了头上,接着,我又把手伸直,把书本当成了天,想知道自己能支撑多久。5分钟过去了,胳膊有种炙热的感觉;渐渐地,10分钟过去了,胳膊产生了一点点酸痛;20分钟到了,妈妈坚持不住了,败下阵来,说:“盘古可真厉害啊!”
30分钟到了,我也累垮了。我心想:盘古牺牲了自己,为全世界的'人带来了光明与生机,还有美丽的大自然,他多么伟大啊!
盘古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陈洁莹)。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九
读了《中国古代神话》后,我走进了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古代神话代表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是华夏先祖的心灵密码,是中华民族性格的根源。故事中传播出的各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值得我们用心体会的。
比如开天辟地的盘古,为了人类的世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万物;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手足、躯干、血液、肌肉都变成了世界万物。借盘古言志,这个故事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无私奉献精神的'崇尚。
故事太多太多,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代神话》,传承盘古的无私奉献,学习夸父的坚持不懈......来共同传承发扬古人的精神吧!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阅读了《中国神话故事》。
通过阅读《盘古开天辟地》,我知道:在宇宙形成之初,宇宙中一片混沌。伟大的盘古临死前拼尽最后一口气,支撑着天和地。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虫鱼鸟兽,宇宙间诞生了一个新世界!
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却牺牲了自己,留给后人一个如此美丽的世界,这精神很伟大。
精卫填海讲的是精卫是炎帝的女儿,精卫希望父亲能带她去太阳升起的'地方看看,可炎帝没时间,精卫便自己去了。到了海上,突然狂风大作,精卫被淹没了,船也翻了。精卫死后变成了一只鸟,整天用石子填大海。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学习。
飞来峰的传说讲的是从前有一座会飞的山峰,不管飞到哪里,一定都会压毁许许多多农民的一栋栋农舍,而且还会伤害到很多很多无辜的群众。南宋的时候,在浙江灵隐寺里面住着一位道济和尚。他每天摇着一把破破烂烂的坏蒲扇子。这一天,道济掐指一算,飞来峰来了!然后他便想办法救走了居民,并镇住了飞来峰,很伟大。
通过阅读《后羿射日》,我知道:天帝有十个儿子——太阳。有一天,他们没经过天帝的允许,便自作主张一起去了宫殿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300字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300字。没过几天,大地上的动植物全部绝迹了,人类也病的病、死的死。此时,他们连抱怨的力气也没有了,勉强活下来都躺在滚烫的土地上苟延残喘。村子里的老巫,师化成一道神符将人间正遭受的灾难告知了天帝,天帝连忙派斯后羿下凡惩罚这十个逆子,后羿拿着天帝赐予的红弓箭连着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最后一个太阳。从此,世间又恢复了生机。
中国文化真博大精深啊!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一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
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试叙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
相同:
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因此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
2.孟郊、贾岛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不同:
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贾岛: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循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
孟郊成就最高。
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唐代散文。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
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简述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他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名词解释:
唐传奇。
一、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
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
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兼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鉶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如《鹊踏枝》。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
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
相异:
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
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风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
三、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二
想看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有声注音版》,仅仅是因为我之前一段时间的工作性质所致。那个时候身边围绕了一群小朋友,活泼可爱天真幼稚,很招人喜欢。有一些小朋友的家长就想到,让我给他们推荐一些好的少儿读物。说实话推荐这种事情不是个轻松的活,你推荐的书得是你自己读过之后,觉得有趣适合他们那个年纪的,不然都是误人子弟,或是浪费人家的钱财,不管是从时间还是金钱上而言的钱财。
“刻舟求剑”的封面。
我当时遇到有一个小朋友印象特别深刻,他刚上小学二年级,对于写作很是头疼,一度这头疼转移到我身上。起因是老师让他们写一篇小作文,用以描述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他交了白卷。后来我问他为什么要交白卷,他说他没有什么喜欢的小动物,动物很烦人,还邋里邋遢的,实在是让人讨厌,他写不出来。我听了觉得童言童语甚是可爱,但是细想一下又觉得很难过。本该天真无邪,却又世故老成;本该心灵手巧,却又闭目塞听。是谁的错呢?又该怎样解决呢?我当时没能善导他,他最终抄了一篇应付了差事。
后来我观察了这个孩子,他算是喜欢看书,但是看的都是查理九世或是一些怪奇物语。他妈妈疲于照顾小妹妹,也不怎么顾得上他,有一点放养的意味。
我一直觉得书具有很大的魔力,能够在不经意间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一个人成长为什么样的`性格,从他看的书里可以窥见一丝迹象。因而我选择了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想要看看这能不能对这些孩子们起一丝正面的引导作用,毕竟每一个人都会希望这些花朵将来能绽放出他们最美丽的光彩。
目录一览。
其实看了出品方就该知道,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人失望。毕竟汉竹早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它的可信度,这本书一如既往的优秀。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里的内容收录,应该差不多就是我那个年纪已经看过的,事实上它收录了我曾经看过的,也收录了我曾经没有看过的,相对它的受众来说,已经是非常全面的。重点是我当时看这些故事的时候,是从来没有注音版的,这本书贴心的注了音不说,还用橘色标记了一些成语,并在一旁对该成语解释说明。想当初我们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词,哪一个不是自己辛辛苦苦查字典,然后摘录到自己的写字本里。这里不免感叹一声,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总有人挖空了心思为孩子们的成长浇水施肥。
“逐臭之夫”
我很喜欢这本里面收录的一个小寓言故事——逐臭之夫。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但是我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早点看到这个故事。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总有一些人与众不同。有朝一日,你也总能够找到能够欣赏你独特之处的人。所以不要着急着成长,慢慢来,放正心态长大就好。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三
跟小区宝妈一起溜娃,聊到应该怎么跟孩子聊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怎么引导小朋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聊着聊着就提到了故事书,平时给孩子读读小故事大道理的寓言故事,然后通过另一位宝妈的推荐,入手了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个书是一个系列的,有四本,有名人故事、民间民俗故事、古代神话故事。
书封面
那位宝妈说她家孩子嫌她讲故事不好玩,不怎么喜欢乖乖听她讲故事。于是在豆瓣上找到这本故事书,因为这本书是有声注音版的,是由喜马拉雅fm育儿主播:一一妈妈朗读的,只要扫一扫码就能听好听的故事。还别说,她家小朋友还很喜欢听,拿着书听得好认真,书里有生动的插画。
寓言故事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一则“猴子捞月”教导孩子遇到事情时要冷静,行动前要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不要冲动。一则“狮猫斗大鼠”点拨孩子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要动脑思考,注重策略,采取正确的方法,不能蛮干。一则“东郭先生与狼”告诫孩子在热心帮助别人的同时,更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些道理如果一板一眼的跟孩子讲,孩子肯定会左耳进右耳出,还会反感,换成故事让孩子代入角色,好玩好听,还有好看的插画。
猴子捞月
前几天又遇到了那位宝妈,她说她家孩子都快把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听完了,这本书里有91则故事。平常她家小朋友的故事书,都是看个一两则就不会再拿那本书了,这次竟快听完了。看来这本书是买对小朋友的“胃口”了。
我也跟风买了,书里面其实也有对父母的教导,比如这则“曾子杀猪”,不知道宝爸宝妈们听过没有,印象中我没有听过则故事。这则故事更是说给家长听的,有一句话叫:以身作则。孩子很多时候是在模仿家长,孩子会很在意家长的一言一行,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做一个谨言慎行的人。
书背封面
这本书也适合孩子独立阅读,书里有对重点词语的注解,文章后还附有寓意点拨。深进浅出,通俗易懂,平凡朴实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生动,启发心智的故事。
孩子是一张白纸,需要家长的敦敦教诲;初为人父(母)也需要跟孩子一同成长,一本好的课外读物,就是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桥梁。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四
寒风呼啸的寒假里,我又怀着激动的心情再一次畅游在书的海洋中,而现在我却被一本书深深地迷住了,那就是《中国古今寓言》。
我拿起这本书时,心中不由燃起激动之情。我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就认真的阅读起来,我的眼睛简直就无法从书中的世界转移!突然我的眼睛一亮,翻到了《买椟还珠》这一个小故事,而这也让我受益匪浅,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个颗珍珠和一个精美的盒子,后来他就拿去卖,只是有一个人来看,可是他却不看那颗价值连城的`珍珠,而小心翼翼地捧起那精美的盒子,爱不释手。之后,顾客就花了大价钱买了这个盒子。这个寓言告诫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恰当,不能没有眼光。听到这里,我的心不由的一颤。原来,这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竟让我懂得了如此的道理。我得出道理后,又像身负使命的使者一样,继续往下看。我接着又看到了《掩耳盗铃》、《高山流水》、《亡羊补牢》等等。这些寓言故事都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其中《高山流水》是我们学过的课文《伯牙绝弦》中的词:形容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而我们所要做的则需要用心看这本书。
《中国古今寓言》它就像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一般,带领我学到世界的真谛,而它又像一个与我形影不离的小伙伴一样,那样贴切。它也是我在书的天空下翱翔。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五
暑假,我读了《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里有许多励志、有趣的人物,有好玩、神奇的事情,还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书里一个个生动的神话故事打动了我,让我神往。
其中《盘古开天地》这一篇,让我印象至深。远古时代,宇宙还是一片混沌、天地合在一起的时候,有个叫盘古的巨人诞生了,他用斧头把天地辟开,双手托天、两脚踏地。不知过了多少万年,天和地分开,不再合在一起,于是就有了这美好世界。此外,还有《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每一个神话故事都有对劳动创造的生动记录、对劳动精神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盘古开天地》鼓励我们应该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坚持不懈,为了美好的明天而奋斗;《女娲造人》不仅是对人类起源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更是体现出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夸父追日》表现出夸父的勇敢、无畏和无私,为了族人,坚持不懈地同大自然作斗争;《精卫填海》中精卫有着永不言弃、惊人的毅力和精神。
这些传说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它带给我们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下去,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不要害怕困难,要勇于坚持,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读完这本书,我意犹未尽,闲暇之余经常让自己沉浸在故事里,仿佛我也曾经历过这些神奇的故事。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要让故事中的精神永远地流传下去。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六
暑假里我看了好几本书,最使我难忘的是《中国古代神话》。这本书告诉我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有共工怒触不周山、有人文始祖伏羲、有阻隔天地的颛顼、还有中央和四方天帝,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钻木取火和精卫填海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盘古开天辟地和钻木取火,作者袁珂将它们写的十分生动。
盘古开天地吸引了我:远古时代,天地没有分开,宇宙只是黑暗的一团,像一个大鸡蛋。盘古睡了一万八千年,他醒后,用斧子劈开了天和地。因为怕天和地再合拢,它就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站在天和地的中间,像一根支撑天地的柱子一般,每天增长一丈,到最后,盘古长得足足有九万里,觉得天地相当牢固,不会再合拢了,就躺下来休息了,哪只再也没有醒来。他的身体就变成了我们美丽的世界。
钻木取火吸引了我:人文始祖伏羲教会人们怎样使用火之后,解决了生吃食物容易生病的问题。但是天然火很难遇到,火种也难以保存,直到“燧人氏”也就是”取火者”的聪明人出现后,这个难题才得到解决。原来,在遥远的`遂明国,那里终年不见太阳,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但是,那里有一颗名叫“遂木”的大数,鸟用嘴啄着树干时,树干就会闪出火花。正是从这棵树的启发,那个聪明人才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海浮现出一部中国古代神话画卷。画卷里的每一部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故事里的内容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坚强、独立、在困难面前不能屈服、要与灾难做斗争的精神,建议大家也读一读吧!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七
另一则寓言我也喜欢,那就是“叶公好龙”。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叫叶公。他呀,非常喜欢龙:梁柱上雕着龙,衣服上绣着龙,帽上镶着龙,墙壁上画着龙。叶公这样喜欢龙,真龙就亲自去拜访他了。真龙一到叶公家,叶公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抱着脑袋逃跑。这个寓言说明,有的人口头上某种东西,但实际上又不真,这是很可笑的`。当我读完这个寓言,我就有点不好意思了。记得有个星期六的下午,我要求肖老师不去看电影,留下来辅导我写作文。肖老师说:“我要带班上的许多同学去看电影,你明天来吧。”但是,星期天我又贪玩,并没有到学校去。现在想来,我多么像那个假龙不真龙的叶公啊!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八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五一班蒋浩天今天,我读了一本《中国神话故事》,《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这本书主要讲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神话故事,共有29篇。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这些神话故事中我最喜欢农尝百草,上古时,人类不懂医药,因此得了疾病也没办法医治。
有一年流行瘟疫,大地上横尸遍野,哀鸣一片。南方的炎帝不忍人类受疫病的折磨,到处去尝草药。可是,尝草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有时会中毒,炎帝会用神力把毒素排出体外,渐渐地,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有一次,他一不注意尝了断肠花,最后断肠死去了,读后感《《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炎帝是一个不怕死亡,为百姓着想,值得我们敬佩的神。除此之外这本书还有许多我喜欢的故事。又比如说盘古开天辟地:很久以前天和地是没有分开的,人类的老祖先盘古睡了一万八千年,醒来时看见周围乌黑一片。
他从身边拿出一把斧头对准一个地方猛砍下去,透出了一丝光,盘古又是一陈猛砍,天和地分开了。盘古头顶天,脚踏地,不让它们再合起来,从此天地不再合起来。盘古倒下死了,他的身体变成了自然万物。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盘古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神。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还为我们讲述了很多读后令人感动和肃然起敬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无限魅力,使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九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有很多寓言故事构成的,书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看似很通俗,但却都躲藏着一个深刻的事理,这个事理就是我们要进修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一本惹人深思的好书。
书中,我最喜好的一个寓言故事是守株待兔,故事的原文是:“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解柱折颈而死。因耜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成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则寓言幸辣的嘲讽了那一些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像如许的寓言还有掩耳盗铃,拔苗滋长等。掩耳盗铃比方掩耳盗铃,拔苗滋长比方欲速则不达,这些寓言虽然都只是人们编造出来的,但却又让人感觉非常实在,从中的事理十分耐人寻味。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核心思惟其实就是儒家教思惟,忠义仁孝小弟为核心,教育我们有个好的质量,读完了这一本书后,更今我感应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湛和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地点。
寓言,就是把一些难以理解的寄意写成一个个故事,让人么去读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收集了很多寓言,让大师只需读一本书,就能够大白很多事理。
整本书中,讲的最多的就是要连合友好,互帮合作。如《守规律的海鸟》这篇文章,里面讲了一种海鸟,这种海鸟很傻,还很笨拙,但他们注重一群一群勾当,很守规律,一路飞,一路睡,就连吃工具也一路吃,从不抢先,所以,没人敢危险它们,可见,连合友好何等主要啊。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故事,很多寓言,这都是前人聪慧结晶,让我们去好好读一读吧!
中国古代文学史读后感(模板20篇)篇二十
阅读是一盏明灯,照亮你人生的路,暑假里我读了《山海经》《一千零一夜》……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国古代神话》里面的故事,它让我百读不厌。
《中国古代神话》收录了很多精彩神话,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勤劳善良和机智勇敢的美德。
我最喜欢的还是坚持不懈的愚公。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一家人通向外边世界的路。于是,他和儿子一起去移山。邻居京城氏的寡妇也来帮忙,而智叟嘲笑愚公说:“愚公啊愚公,你果然没有起错名字呀,这么一把老骨头,还想移山?愚啊,真是愚到家喽!”愚公哈哈大笑道:“你可真是顽固不化,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而山不再增高,所以总有一天会把山移掉的……”说得智叟哑口无言。
读到这里,我也觉得愚公愚蠢,搬家不就好了吗?想把两座大山移走要何年何月啊!
然而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他派大力神夸娥氏两人把两座山移开了,愚公他们终于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了。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脸红了。最后那两座大山虽然不是愚公移走的,但是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有愚公的精神,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要向愚公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困难打倒。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不仅能让你读到许多有趣故事,还可以懂得许多道理。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