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撰写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灵活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教案的要点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一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制作成长纪念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组织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对活动过程的阶段性回顾及个性化汇报展示,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就感,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通过对活动过程的阶段性回顾、个性化汇报展示,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就感,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制作成长纪念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组织能力。
教师、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你们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你们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你们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让我们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制作成一本有特殊意义的成长纪念册,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吧。
六年的时间,发生非常多的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制作一个时间轴来回忆我们的小学生活。
1.填写时间轴。
借助时间轴来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记录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可以把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填写在相应的时间点上。如果有照片的话,可以把照片贴在相应的事件旁边。
2.大家做好时间轴后,可以分享自己的难忘回忆。
三、阅读材料。
学生认真阅读书中所给材料。
四、制作成长纪念册。
一起回忆了小学生活之后,我们大家来用心制作一本具有特殊意义的成长纪念册,珍藏这段难忘的成长记忆。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二
学习本课,我心里实在没谱,因为它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局势,所以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学生的理解都是事实而非,没什么多深的感受。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预习课文,做到三件事:第一,朗读课文;第二,划出词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第三,思考课后题。第二课时,我先了解了学生的预习结果,课文朗读得一般,没什么深刻的感情,用字典查了一些不懂的词语,课后题也试着回答了一下。课文写了几件事,概括的还可以,但表述的不很准确,我慢慢提醒着,纠正着,归纳出四个时间段: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然后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前三个时间段李大钊的具体表现和被害后家人的表现。找完后,我指名读出来,其他学生补充,找完整后,我让学生再仔细读一读,思考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李大钊为什么不先离开北京,出去躲两年再回来?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李大钊把书籍和文件都烧掉了,敌人还抓他?学生提的问题很好,我给学生介绍了李大钊的身份:共产党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是北京革命党区的领导者。家中的书籍和纸片烧掉是不想让敌人搜索到证据,为了不泄露党的秘密。但因为李大钊是革命党领导身份,所以无论如何敌人都要抓他。他能离开北京吗?不能。如果他逃跑了,就会有更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牺牲,所以李大钊是坚决不会离开北京的。
学习李大钊被捕时的段落中,我让学生找出敌人的表现和李大钊的表现,通过读,大家看出三个对比:人数对比——敌人“挤满了这间小屋子”,李大钊和女儿两个人。胆量对比——敌人没进屋先放抢,虚张声势,来势汹汹,李大钊“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朝外走”。态度对比——敌人“粗暴的吼声,像一群魔鬼似的,冷笑,残暴”,李大钊“保持着他惯有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在读“法庭上”这一部分:“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我问学生:“读这几句,你能体会出什么?”学生说:“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李大钊受过酷刑了。”学生思考得很好,我接着补充道:“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然坚强,面对亲人平静、慈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他的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在朗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学生忍不住和我一起朗读起来,我们仿佛也被一种革命力量鼓舞了,心中激动不已、情绪激昂,读得坚定有力。正因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所以李大钊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儿忧伤,相反,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这一段的补充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紧接着我给学生讲了李大钊牺牲的详细过程,学生听得唏嘘不已,对李大钊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被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强烈震撼了。课文最后三自然段和课文第一段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整篇文章显得紧凑,同时突出作者一直把父亲的被害牢记在心。
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容易理解的课文,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想、多说,但像《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样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我们不妨来次“讲坛”,让学生听得过瘾,课文讲解就容易得多了,同样也是一堂成功的课堂!
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初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扣住本文的主旨部分"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能这样"展开的.在生本,生生,师生的不断对话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同志的高大的形象和革命的精神,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教学时,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中的重点,我注意引导学生分层理解逐步学习,第一步给此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二步抓重点词句,领悟道理,由于教学时我立足于综合运用小学阶段的基本功,从题入手,理清脉络,抓中心,悟道理,由理及情,由情导行,使比较难理解而又比较枯的论文变得易学,有趣.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应该提倡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之心.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做到"善于"提问,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如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词发问,从能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设问,从不理解的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发问,还可以从标点符号方面发问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还要善于点拨释疑,选择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帮助他们通过读书,思考去探索答案,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乐.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的规律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在引导学生领悟、分析、指导运用“前后照应”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上。首先,在阅读分析李大钊同志被捕是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不慌不忙”这一对比处,深入体会李大钊的镇定勇敢,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其次,利用阎振三的再次出现,引出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通过学生反复地去读,自主感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之后,再由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出现的几处前后照应的句子,再读再体会。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李大钊的了解,对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感悟学习上。这一任务的完成,是通过以下环节实现的:1、课前音乐的播放,一曲二胡演奏的《血染的风采》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本篇课文的情境中。2、教师激qing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投入到文本内容中去,自主阅读感悟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给了他们心与文本内容碰撞的过程。3、李大钊被绞刑后这部分,教师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烈士的缅怀以及对敌人的恨。这些环节在实施过程中,都比较的顺利。
课堂教学中,有预设,也有生成。本节课最后所生成的环节,也顺理成章。在教学最后环节收束之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回的新生活,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倾诉内心世界的机会,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这节课,让我最感欣慰的事,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技巧的学习领悟。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都在不停地反思、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让课堂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自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呢?说起来,这还要感谢中心校开展的读书活动,是交汇在脑中的书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各种教学案例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它让我在课堂中的导入和过渡也更显自然,不再呆板。也让我知道了过度环节的设计不一定要死扣课本,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文本内容的延伸和再创造。课前不断的反思让我豁然开朗,似乎感觉各种新奇的教学方法都向我涌来,这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更有信心了。
反思是老师教学工作不断提高的阶梯,当我们认真准备一节课时,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由于这次配合我上课的不是自己的学生,对于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的不是很深入,就一直担心课堂教学的时间问题,结果导致课堂中学生阅读的机会减少了很多,这是课堂中最大的失误。课后,我一直在想,这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缺点,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必须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工作时紧张的心理总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失误。这次讲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认真细致地备课、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各种教学技能、教学理论的获得,都是在不停的实践和不断的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作为一线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也是我们专业化成长的主阵地,即便是一个很细小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认真对待,因为,这不单单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我们收获的时机。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品词析句中,感受李大钊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日本轰炸上海南站后的一幅图。
师:大家还记得这幅画面吗?
生:记得。
师:它是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幅画面,这是1938年日本轰炸上海南站后的情景,这个孩子眨眼间成为了孤儿,这是旧中国人民的真实写照,当时人们处于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的压迫之下,家园被毁,不得不远走他乡。
下面,我们通过一幅幅图画来感受一下当时人民生活的状况。
大屏幕出示4幅旧中国人们流离失所的生活图画。
师:许多人有家不能回,沦落为乞丐,可以说当时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有这样一个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当时共产党北方的领导人——李大钊。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李大钊。
教师指导“忆”字书写:
大家来看这个“忆”字,左竖点、右斜点中间是一个垂露竖,离左竖点远,与右斜点交叉,交叉处上三分之一,下三分之二。
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师:本文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李星华曾多次对他的妹妹这样讲到:
大屏幕出示:
李大钊的大女儿,李星华经常向妹妹讲:“父亲永远爱我们,可是在他坚强的心中,革命事业所占的位置,却要比妻子、儿女、个人的安危重一千倍、一万倍!”
老师读。
师:在我们课文中,李星华同样告诉我们,在父亲的心中,革命事业占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是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我们这些呢?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
交流:
师:很多同学已读完,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22自然段。
大多数同学同意。
师:大多数同学说22自然段,我们来看22自然段说什么?
指名一生读22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22自然段: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他相信革命会怎样?
生:必胜。(只有寥寥几个同学说出。)。
师:也就是说他对革命有着必胜的信心。
板书:必胜。
师:正是由于父亲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才支撑着父亲在敌人的抓捕前不慌不忙。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面对敌人的抓捕这一段。
大屏幕出示读书要求:
默读8-12自然段。
用横线划出面对敌人抓捕时,“我”的表现,用曲线划出“父亲”的表现,并用一个词来概括。
学生边默读,边勾画批注。
交流:
师:先说“我”的表现。
生:12自然段。
师:读出来。
生读。
师:还有吗?这上面也有,这是谁的语言?
生:“我”的。
师:读。
生读第9自然段。
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我”的表现:
生:恐惧。
生:惊慌失措。
那么,我为什么会惊慌失措、恐惧呢?
生:读第8自然段。
师:你觉得这样一幅场面,让我感到惊慌失措,也就是这样一幅场面,让我感到可怕,感到危险。
师板书:危。
师:父亲的表现呢?谁来读?
一生读。
你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生: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师:一下子说了这么多,他读出了父亲当时表现,体会得比较深。
还有么?
生:从容不迫。
师:我读这一段时,我的感觉是临危不惧,同学们说从容不迫,可以。
[反思:教师引导过于狭窄,预设过于死板,应该依据学生的回答来定。]。
教师板书:临危不惧(从容不迫)。
父亲为什么会临危不惧呢?
师、生:因为他的心中充满着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
大屏幕出示19自然段: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指名一生读。
生读得吞吞吐吐。
师:读书时,身体站直了,气出来就特别顺。
该生继续读:“灰布旧棉袍”读破了。
师:比刚才好一点了,跟着我读。
师领读。
生跟读该句。
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同学们来看被老师标出红色的部分。
指名一生读。
师:你想到了,可能在这十几天中,会发生什么事?生纷纷说受到酷刑。
师:受到酷刑,也许会怎么样?
生说不到位。[反思:说明这个问题提的针对性不强。]。
师:你能想象到父亲受酷刑是什么样的?
一生:敌人拿鞭子抽。
一生:敌人拿烙铁烙。
一生:敌人让他坐老虎凳。
那么,我们来看事实是怎样的?
大屏幕出示李大钊被捕后遭酷刑的事实:
李大钊同志被捕后,多次被审讯。敌人用尽了种种酷刑、威胁,把竹签扎进李大钊同志的指甲缝里,最后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始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
一生读。
师:刚才我们想到了敌人用鞭子抽,烙铁烙,可我们万万没想到敌人竟会用竹签扎进李大钊同志的指甲缝里,最后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十指连心,我听到了同学们发出惊奇的感叹声,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敌人真是太残忍了。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无言。
师:是什么在支撑着李大钊?
生齐说: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此时此刻,站在法庭上的父亲是经受了严刑拷打后的父亲,但他依然平静。
让我们再次来到法庭上,再来看一眼父亲,那个受过严刑拷打的父亲。让我们来接读这一部分,破折号前,老师来读,破折号后同学们来读,给大家半分钟时间准备。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依旧穿着——。
他那件旧棉袄。
可是——。
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看到了,他的长头发——。
乱蓬蓬的。
我看出来了,母亲也看出来了,父亲已经——。
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
可他的脸上的表情却——。
平静而慈祥。
我忍不住喊出声——。
爹!
母亲——。
哭了。
妹妹——。
也跟着哭起来了。
而父亲只是——。
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
安定。
非常——。
沉着。
因为他的心——。
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
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正是父亲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使得他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不动摇,在亲人的哭喊前不忧伤,更在敌人的绞刑架下慷慨演讲,从容就义。
大屏幕出示李大钊慷慨演讲,从容就义的资料:
面对绞刑,李大钊同志神色未变,从容地首先走上绞刑台。他要求讲话,敌人不允许,他就大声叫喊,“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准备用生命的最后一刻来继续唤起民众。
但是执行的人蛮横地向他脸上挥拳,并把他推进一个发亮的金属制的长方形架子中,架子的上边正中有一个小圆圈正卡在颈中,旁边有一把柄,刽子手握住把柄,逐渐绞下去,直到舌头吐出,眼睛流出血。刽子手松开把柄,将李大钊拖出,围绕刑台走了一圈,然后用冷水往李大钊脸上喷,等他苏醒过来,又开始第二次绞刑,共继续了三次,施行长达40分钟之久。
师:在这倍受折磨的40分钟,在这生不如死的40分钟,是什么支撑着李大钊?
生齐说: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师:正是有了无数像李大钊这样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再一次用读来追忆父亲——李大钊。
准备好了么?相信通过这次的朗读,会对李大钊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
师生接读。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依旧穿着——。
他那件旧棉袄。
可是——。
没戴眼睛。
我看到了,看到了,他的长头发——。
乱蓬蓬的。
我看出来了,母亲也看出来了,父亲已经——。
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
可他的脸上的表情却——。
平静而慈祥。
我忍不住喊出声——。
爹!
母亲——。
哭了。
妹妹——。
也跟着哭起来了。
而父亲只是——。
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
安定。
非常——。
沉着。
因为他的心——。
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
他毫不动摇。
面对亲人的哭喊时——。
也不忧伤。
而且在敌人的绞刑架下——。
慷慨演讲、从容就义。
他要用“安定”“沉着”来影响亲人,使亲人——。
化悲痛为力量。
使敌人想通过他亲人的忧伤来软化他的意志,动摇他的信念的阴谋——。
不能得逞!
他要用生命最后一刻的演讲来继续唤起民众——。
与反动军伐做斗争!
[反思:这一次朗读感觉学生进入了状态。]。
师:这就是父亲,一个临危不惧的共产党员。这个日子是1927年4月28日。
师分别把“1927年4月28日”板书在黑板左右两边。
生不约而同都去读书。
生: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牢记在心。
[反思:看来,学生确实是思考了]。
师:作者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来告诉我们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牢记在心。其实这个日子不光记在李星华心中,更记在全中国人的心中。
同学们,课下多搜集关于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来了解革命烈士,坚贞不屈的品质。
教学反思:
解读问题 思维。
最近,经常一直在看名家的教学实录,对照自己的课堂,总觉得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过于幼稚,之所以说幼稚,是因为所提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即可张口回答,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进而造成思维懒惰。
如: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划出描写李大钊的句子,并用一个词来概括。许多学生划出句子后,不假思索地就写出来“不慌不忙、镇静、从容不迫”,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行深阅读,而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过于幼稚,不具备挑战性,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的兴趣。
而在这节课临近尾声时,我提了一个让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迫切读书、思考的欲望,我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1927年4月28日,在文中开头与结尾分别出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学生在读书时,根本没注意这一点,这个问题对他充满了挑战性,教师不要求他去读书,他主动地去打开书,去思考,去找寻答案,正所谓: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通过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而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应源自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解读《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关注最多的是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那种坚贞不屈的品格,在课内外拓展上,也只是从这一点进行拓展,而忽略了文本中李大钊是作为父亲,正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忽略了作者对在法庭上见到的,那个受过酷刑的父亲的描写极为简略之处。如果我没有忽略这个地方,就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对受过酷刑的父亲的外貌,如此轻描淡写的描写?你们在读书时,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一点呢?这样肯定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看来,真正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真的来自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我们需要向名家学习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向名家学习他们对文本进行的深入准确的解读。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四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_,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_用来_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五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4.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深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的价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几年前,比利时的《列日报》,登载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当我们还在漫长的黑夜里时,中国人在干什么?”这指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它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走一遭,好吗?(板书课题)。
2.教学“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文章向大家介绍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哪些方面。
2.自读:学生自读全文,遇到生字、不理解的词、句分别用规定的符号作上记号。尝试着自行解决。
3.交流文章内容:地理位置、建筑物、军阵、兵俑……。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哪几点又可把他们并为同一方面来说?
(1)介绍兵马俑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2)兵马俑博物馆壮观的建筑物和兵马俑威武雄壮的阵容、栩栩如生的神态。
(3)兵马俑的了土在我国考古的地位。
主要内容:文章介绍了兵马俑博物馆的、()和兵马俑的()与(),指出()。
5.交流资料,帮助理解。
(1)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提供课外资料,学生阅读。
兵马俑是1974年春于陕西临潼县始皇墓东一点五公里的地方发现的。一共有三个大坑,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估计埋有秦俑八千余件。其中一号坑面积,达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现已挖出两千平方米,出土陶俑一千多件,陶马三十多匹,战车八乘。二号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出土战车八十九乘,骑兵俑二百多件,步兵俑六百多件。三号坑面积较小,仅五百二十平方米,内有驷马战车一乘,卫士俑六十八件,估计为这支地下大军的军帅指挥部。
秦始皇陵兵马俑生动地反映了秦朝兵强马壮的阵容,可以说是一幅威武雄壮的古代军事画卷。可能由于当时战事分工的不同和军阶的高低,这些武士俑中,有的身穿战袍,有的身穿销甲,有的骑在马上,有的站立马前,有的伫立攀弓,有的单腿跪射。他们的面部神态各不相同。有的头部低垂,若有所思;有的则忧心忡忡,凝视空茫,反映了远征将士思乡的心情。
(3)谈谈学习资料后的收获。
6.欣赏课件,引出专题。
(1)让我们与兵马俑的距离再近些,请看大屏幕。(欣赏课件)你能用自已喜欢的词来赞赞秦始皇陵兵马俑吗?(栩栩如生、雄壮、美丽……)。
(2)秦始皇陵兵马俑:伟大、神奇……因此称它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当之无愧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到这“世界第八大奇迹”前,我们来研究什么?(奇在何处?)。
三、精读课文,品读体验。
(一)确定研读内容。
那么我们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奇在何处?”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逐一回答,板书。(建筑、军阵、兵俑、历史、地位)。
(二)商讨研读方式。
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式进行研究?(读、看、划、写……)。
(三)分组研读。
(四)交流。
1.建筑:极为壮观(场面)。
找出描写建筑极为壮观的句子读一读,感受场面的壮观,秦俑的多。(补充:一号坑230*62武士俑7000战车100战马100)。
2.军阵:威武雄壮。
军阵怎么个威武雄壮?用什么形式告诉大家?
(1)说:概括说怎么说。(威武雄壮、严整……)。
具体说怎么说。(前锋、侧翼、后卫……)。
(2)读:自读。学生个别配乐读。集体配乐读。感悟“军阵”的威武雄壮。
(3)画:画军阵草图。
(4)介绍:看军阵图介绍。
3.兵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1)感受“栩栩如生”:读描写“老战士、新兵”的句子。
看图对比着读(出示老战士、新兵秦俑图片)。
(2)体味“神态各异”:提供资料看图选择写。(秦俑群体近像)。
交流读。
选择三位同学连续组段读。
改:用上“似乎、仿佛、可能”读。
请同学加总起句读。
4.历史:年代久远。
5.地位:最重大之一。
四、课后延伸,展示个性。
1.创设情境: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威武壮观的秦俑风采。并在参观后纷纷题词留言:(课件逐一出示,学生诵读。)。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李光耀。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胡绳。
这一激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秦俑,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民和伟大未来的证明。——基辛格。
2.今天我们一起用语文课独有的形式到秦始皇陵兵马俑走了一遭,你肯定也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也试着题词留言。(交流)。
五、总结。
全体起诵读萧克题词结课:(课件出示)。
古都有先人留艺术瑰宝,华夏待来者绘锦绣宏图。——萧克。
板书设计。
秦始皇陵兵马俑。
建筑极为壮观。
军阵威武雄壮。
兵俑世界第八奇迹栩栩如生神态各异。
历史年代久远。
地位重大之一。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六
的顺序记叙的,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二、阅读下面的句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照应的语句。
四、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是一间很小的牢房。(改为夸张句)。
2、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六、“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一句中的“果然”是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七、选题填空。
剧烈 强烈 激烈 热烈。
1、演讲结束后,同学们报以( )的掌声。
2、我的心( )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3、这场比赛打得十分( ),最终还是中国队取得了胜利。
4、据新闻报道,今晨中国台湾发生( )地震。
严峻 严肃 严格 严厉。
1、不管怎么说,( )要求自己总是有好处的,因为它会让人进步得更快。
2、他一再违反纪律,今天终于被老师( )地批评了一顿。
3、形式非常( ),伤员必须马上转移。
4、升旗时要( )认真。
八、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 我是最大的 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 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会意了,接着说:“似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1、请给这个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
5、读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然后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体会句子的内涵。
6、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这是,他心里也许在想: 。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阅读文章。
3、感受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历史的悠久。
学习重难点:
1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阅读文章,了解兵马俑的特点及价值。
2、感受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历史的悠久。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检查生字词。
(俑:古代殉葬的偶像。)。
3、介绍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兵马俑的资料。
二、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找出对兵马俑的总体评价——。
2、自读课文,看看兵马俑究竟为什么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盛赞?
3、生自由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试着用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品读体验。
1、小组间交流反馈“为什么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盛赞?”的原因。
2、学生反馈,教师适当板书:
1)气势恢宏、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2)传神、栩栩如生、神情各异。
3)令人惊叹、无限自豪。
3、文章中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兵马俑的这些特点?结合具体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
4、小组反馈,师适当总结,
5、全文小结。
2)兵马俑是世界上八大奇迹之一,它在古都西安,如果对西安或秦王朝感兴趣,那课下我们可以去查询更多的资料。
四、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自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开馆对外展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无数中外宾客纷至沓来,一睹威武壮观的秦俑风采。并在参观后纷纷题词留言:
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李光耀。
中华第一帝,世界第八奇。——胡绳。
这一激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秦俑,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民和伟大未来的证明。——基辛格。
1、今天我们一起用语文课独有的形式到秦始皇兵马俑走了一遭,你肯定也有许多话要说,请你也试着题词留言。(交流)。
2、全体起诵读萧克题词结课:(课件出示)。
古都有先人留艺术瑰宝,华夏待来者绘锦绣宏图。——萧克。
(先人:古代劳动人民。来者:炎黄子孙,包括在座的每一位。)。
五、板书设计。
秦始皇陵兵马俑。
地下大军。
高超艺术。
制作技术。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八
(一)指导思想:
以原教学大纲、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个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内容。
1、汉语拼音。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能正确地书写大小写字母;能正确地拼读音节。要着重复习读拼音,写词语和句子。读拼音,写词语、句子的关键,是拼读后,要先想出语义,然后正确地写出有关的汉字。
2、汉字。
“认识所学的带读字,掌握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能正确地书写。
3、词语。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而且大部分能在口头和书面中正确地运用。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要注意积累词汇,部分能灵活运用。
4、句子。
一个句子能清楚地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认识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要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把话写得生动一点。
认识复句。要求能用关联词语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能正确地修改病句。病句的类型主要是:用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前后重复和矛盾等。复习时,要安排修改一段话的练习(标点、字、词、句等)。
扩句和缩句。扩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缩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删去,使句子简洁明了。在复习的时候,要讲清要求和方法。
能按要求改写句子。
5、标点符号。
能正确地运用句号、逗号、顿号、冒号、问号、感叹号、双引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分号和破折号。有些标点符号,还要求说出其作用。
6、阅读。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关于阅读的要求,作一些说明:(1)句子意思的理解。(2)给自然段划分层次。(3)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4)文章的中心思想。复习时,既要提示学生弄清作者的本意,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5)体会思想感情。
背诵。主要是第十一册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般是要求背诵课文中重要的部分。默写,只指课本中规定的内容。
7、写作。
1)、按照课本编排的顺序,逐组课文地进行复习。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明确每单元课文的类型,而且要找出每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读写结合复习。就是把有关的课文或课外的文章进行归类,让学生进行比较性的阅读,找出这类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有关写作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上来。读了有关的文章,就让学生写相应的作文。
a、分类性复习。
从大的方面分,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三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就按上面提到五个方面。阅读部分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来分,也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分。作文的分类也很多,可以从写人、记事、写景和应用文来分,也可以从命题的形式来分。
在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们一点,从而提高及格率。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在阅读的复习中,词、句、段的理解是重点。在作文复习中,怎样把话写通顺是重点。从学生学习的方式来看,探究性的学习是重点。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阶段,要以学生自己的复习为主,要以练习为主,但是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归纳。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九
1.教师梳理小结各组的活动成效。
(从小组合作的策略、表现主题的角度、收集资料的渠道、加工资料的方法等方面)。
2.集体讨论如何完善本栏目的加工制作。
预设:
(1)编写目录。
(2)修改文本,文本排版,美工修饰。
(3)个性创意设计。
二、点评。
看到同学们今天的精彩呈现,我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感恩之情。六年来教过你们的所有老师一定倍感欣慰、幸福!但是,今天更让老师欣喜的是,你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相信在下个板块的活动中,你们一定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三、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及对学生的引导和付出。有感情地朗读两文。
四、总结。
难忘的小学生活使每个同学都成熟了很多,每位同学都提升了自我,在学习上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师生之间也有了了解。在这分别的时刻,作为你们曾经的班主任老师,以后的朋友,我仍有许多叮嘱,仅当毕业留言和对今后学习生活的一点点参考。
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师眼中的你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继续努力学习就都有成才的机会。所以,毕业后的你要勇敢地面对脚下未走完的路,你们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了,要勇往直前,不要退缩。
成功之处:由于契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教学本组教材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参与度都很高,尤其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活动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献计献策。还让同学们说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勾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回忆。课后同学们通过写建议书、写一次难忘的活动、写一封信给老师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不舍之情。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真情,感人至深。
不足之处:在活动过程中,个别环节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度迷失了方向。下次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当引导角色。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
1.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2.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六年间,我们聆听着老师的教诲,与同学一起学习、劳动、游戏,共同度过了快乐的小学生活。今天就让我们的思绪尽情驰骋,从记忆中搜寻最让你感动的情景,重拾当初的感觉。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3.导读:六年的时光,最大的变化就是你们成长了,一路走来,我们留下了许多足迹,如何把这些足迹记录下来呢?让我们读读课本给我们的活动建议吧。
二、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
1.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写难忘的人和事。
3.阅读材料里的文章。
4.制作班级纪念册。
三、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活动内容。
(3)制订活动计划。
(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
(5)活动成果展示。
3.指名反馈。
(1)说一说自己的成长故事。
(2)写一写自己难忘的人和事。
4.小结:母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学时光匆匆而过,在即将毕业之际,同学们一定想把美好的小学生活留在记忆里,那就让我们设计一本成长纪念册吧!
四、明确方向。
1.成长的故事可以是哪些事呢?
2.教师小结:只要是发生在你们成长阶段的事情都可以,例如:。
第一次……。
学会了……。
高兴的或难过的事……。
五、群策群力。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本次实践活动的提示语,共同讨论策划:。
1.纪念册的内容可以有哪些?在纸上写出你想好的内容。(主要包括“成长的足迹”)。
2.张贴学生写好的内容,集体分类整理。
3.不同的内容应该收集哪些材料?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
“成长的足迹”包括以下栏目:。
(1)我们的骄傲:获奖证书、成绩单、来自学校和老师的肯定及表扬信等。
(2)精彩的瞬间:学校生活的照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合影等。
(3)我们的佳作:优秀习作、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4.制作成长纪念册:关键在于计划要周密,分工要明确。谁负责封面设计,谁负责哪个主题,都要事先确定。教师要即时关注情况,督促、指导学生完成。班级纪念册完成后要展示,有条件的可以打印,发给同学和家长,也可以送给曾经任教的老师。
六、学习借鉴。
1.欣赏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2.布置作业,提示学生注意制作成长纪念册时版面的形式美。
3.鼓励学生大胆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小结。
童年是一首美好的诗,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希望我们大家珍惜彼此的友情,牢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好好学习,快乐成长!
一、谈话揭题。
1.引语:你还记得曾经教过你的老师吗?你最尊敬的老师是谁?为什么?
2.这么赫赫有名的作家却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启蒙老师——田老师。大家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又把作者领进了什么样的大门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学习《老师领进门》。
1.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田老师,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直接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自己概括。
(小结:口才好,文笔好;桃李满门;善讲故事;谦虚;很有教学方法。)。
2.田老师把“我”领进了什么门?
(启发引导:文中的“我”是一位作家,可见田老师把“我”领进的是文学创作之门。)。
3.你对文末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这句话怎样理解?
(作者用格言式的语句,说明了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启蒙教育。)。
4.能说说你的启蒙老师吗?
三、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
2.这篇课文作者讲述了自己学生时代在一次征文比赛中获得了成功,作文《补考》被老师打了九十八个红双圈,后陆续在多家刊物刊载。在这次成功的激励下,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并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文章选材独具匠心,以小见大,九十八个红双圈代表着老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老师和母校的感激之情。
3.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指名反馈。(“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5.品读不平凡的“红双圈”。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画满红双圈的作文有着一段怎样不平凡的经历?
(校园报栏—县办刊物—扬州地区刊物—上海某出版社正式刊物)。
6.品读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写作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你觉得这里面有谁的功劳?
(提示:母校创设征文比赛,让作者崭露头角——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给了作者鼓励——父亲的鼓励——作者不断“折腾”)。
(2)“挂在我生命之树上的红双圈”该如何理解?
(提示:“红双圈”指的是他人对“我”的鼓励和认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多次遇到了这样的鼓励。)。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还可以是“做了一件好事后的微笑”。)。
学完本课,孩子们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都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孩子们真实的情感流露。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一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体,而每一个生命体又不尽相同。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其生成的状态就具有了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每一个板块预设的过程中,要留足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得以尽情发挥,施展自己的“才华”。对那些“节外生枝”而确有生成价值的,我们要予以尊重,并恰当引导。
【案例】。
师:学完了这一课,对课文中的某一点、某一方面,同学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全班同学讨论。看谁提出的问题有质量、有深度,能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
生:(质疑)在那万分紧急的关头,李大钊同志为什么不开枪打敌人?
(是呀,为什么不开枪呢?我被问住了,这可是任何教师在备课时都不曾想过的问题呀,我一时无语……这时候,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小声嘀咕着,最后还是学生帮我解了围)。
生:开枪也没用啊,你看第八段写的“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这么多的敌人,开枪了也跑不掉啊!
(一句话倒是提醒了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看似捣乱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呢,我顺势改变了原来的思路。)。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讨论时,要注意从文中找依据,说感悟,可以从李大钊同志被捕的情形,当时周围的环境和李大钊同志的为人处事等方面考虑。
生1:他如果开枪了,不但可以消灭敌人,自己也不会被敌人抓住了,不至于后来被送上绞刑架。
生2:敌人封锁得那么严密,李大钊不可能用枪把敌人全消灭。我认为他还是会被敌人逮捕的。
生3:我也认为他开枪不行。你想当时街上聚集着群众,他身边还有自己最疼爱的女儿。(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如果开枪,就会危及群众和女儿的生命安全。
……。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不开枪”这个不易预设的独特问题。这个问题表面看似乎是“节外生枝”,但实际上还是从一个侧面与课文内容有着紧密联系的。我不但没有轻易否定,而且由此引发了一场讨论。学生们畅谈感受,也并不是题外之言,因为从“不开枪”中处处都显示着李大钊同志的坚强性格和伟大精神。这样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而教师发自瞬间的引导决策,又必须以灵活的应变能力为基础。
这两个学期,我一直没有间断的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看来,学生的质疑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啊,这样想着,心中暗自得意。
教育正是这样一种充满了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对学生“节外生枝”的问题,要慎重考虑它是否有教学价值,既不可轻易否定,又要多从语文中找联系,在巧妙“嫁接”上下工夫。这样,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把方方面面的问题尽可能考虑全面,以便在实际教学中游刃有余。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写的回忆父亲遇难过程的文章。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第一部分讲被捕以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从中表现李大钊对革命高度负责,处乱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认识“瞅、钊”两个字,能正确写出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查找有关李大钊同志的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领会描述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构想: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先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按练习的提示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注意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写法的好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李大钊其人,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理清顺序并认真学习、阅读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李星华回忆她的父亲李大钊的文章,当时,正值她的父亲遇难16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他的血是不会白流的,祖国和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3、课前同学们已经查找了资料,关于1927年的中国,你们了解了什么?
4、自奉系军阀张作霖入京后,白色恐怖更加严重了,在这种情况下,李大钊同志是怎样被捕的呢?又是怎样同敌人作斗争的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边读边想,完成下列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在什么时候写的,是回忆谁的?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哪激件事情?
(4)画出你认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2、出示李大钊的图像。问:你知道李大钊吗?(学生能答多少就答多少,答得好的给与充分的鼓励)。
3、教师补充介绍李大钊。
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被张左林逮捕,被捕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李大钊。
4、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书籍、军阀、娱乐、剧烈、恐怖、匪徒、舅舅。
(1)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2)学生相互提醒应注意的书写等问题。
(3)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写写。
三、认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交流阅读的初步感受(围绕李大钊的忠于革命精神来谈;也可能会谈到军阀的残酷,革命战争的严峻,作者当年的机智勇敢和李大钊对家人的爱等,都应该肯定)。
四、再次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默读。
2、讨论交流叙述顺序。(讲被捕前——被捕时——被审——被捕后为线索)。
五、汇报交流。
1、小组交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及对画出的句子的体会。
2、全班交流。
(1)课文写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及牺牲的几件事。
(2)提出小组内画出的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鼓励学生深入读书,联系全文来加深理解。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3、查阅李大钊生平事迹。
板书设计:
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 工作紧张。
李大钊 被捕时 从容不迫。
法庭上 安定沉着。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三
生:愿意!(齐)。
生:我是先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然后再读“读写例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我是先读课前“导读”、“预习”,然后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后的“读写例话”,思考课后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师:挺好!还有不同的吗?
人记事的文章。
生:我借助字典查阅并理解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还到图书馆查阅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我还运用了反复朗读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
师:你们很会自学,现在还需要再自学一会儿吗?
生:不用!(齐)。
师:那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自学后的收获好吗?
生:好!(齐)。
师:提一点要求:交流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说你现在的学习收获?(几个学生抢先介绍李大钊、张作霖及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
生:通过读课前的预习,我知道了本课为什么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读预习内容)。
生:1927年4月28日。(齐)。
师:对!(板书:1927年4月28日)我们应牢牢记住这个日子!(生继续汇报自学内容。当几人讲读第7自然段后,一生问)。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至都明白为止。学生继续汇报学习收获)。
(当学生讲读课文最后一部分以后)。
师:当时全家人的心情非常悲痛,谁能试着有感情的读一读?(一学生试读后,学生评价)。
教师指导:当时母亲伤心过度,“我”又哭了,声音是沙哑、颤抖的,语速应稍慢一些。(学生练读后,几生试读)。
师:读得太感人了!(掌声起)。
师:你还想读哪一段?
(几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师生共评,教师范读第七自然段后学生齐读)。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读。通过理解与朗读课文,你认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答)。
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师:刚才××同学谈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生齐答)。
师:谁能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训练重点的理解?(几生谈后,师问:)。
师:什么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读课后的“读写例话”我知道……。
师:你也很会学习!课文中还有一些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大家找找看,可以和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学生交流后集中汇报)。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后答)。
师:我们以后阅读时应注意看看哪些文章中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在作文时有机地运用这种写法。
师: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儿,你们看行不行?
生:行!(齐)。
师:我为大家准备了两篇文章,你们想不想看看?(出示阅读材料)。
生:想(齐)。
师:那你认为在阅读这两篇文章时应注意什么?
生:读文后应弄清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还要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
师:一会儿发给你后,你要看看文中还有什么要求。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篇来阅读,如果能阅读两篇更好,可以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学生自由阅读后汇报,师及时点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好吗?
生:好!
(下课!)。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四
[设计理念]。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五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4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六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文,写的是李大钊的女儿李兴华对她父亲在被xxx派逮捕之前到被害后的回忆。从中表现出了李大钊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贞信念和为革命。现总结如下: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这篇课文教学的难度较高,篇幅较长,生活背景久远,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主要训练点。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所以教师先带大家一起认识了李大钊,又从生字词入手检查了孩子们的在预习中孩子们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王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重点句,以时间这条线让同学们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引导学生以时间段为突破口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划分,并教给孩子们运用小标题的方式来帮孩子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品味课文让同学们找出令自己感动的描写李大钊同志言行的句子,并说出体会成了本节课的切入点,,从而达到让学生体会李大钊形象的目的'。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是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阅读教学注重培养语感,学习感悟,突出感情,淡化技巧。王老师重点把握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然后组织学生读读议议,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词句意思,交流感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准确的谈出自己的体会,并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后老师抓住重难点词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进行朗读训练,从而更好地突破重难点。理解了重点词句再回到整体,再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让孩子进一步认识首尾呼应这一写作特点。
最后王老师通过一个小片段升华了学生情感,加深了对李大钊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地进行阅读和理解教学,课堂教学非常完整。
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课堂上孩子积极性不高,教学设计不够新颖,建议王老师能大胆创新,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在学习方法上能加以指导,能鼓励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孩子们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情感,教师还应大胆放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会更完美。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
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1、师生谈话,单元整体导入。
2、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4、师生交流资料。
5、学生默读课文,围绕自己感受很深的地方作批注。
6、集体交流“被捕前”、“被捕时”这两部分的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1、集体交流“被捕后”这一部分。
2、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感受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对表达感情所起的作用。
3、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八
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
(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
(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抓住这些句子深入后,可以加深对李大钊人格美的认识。
(2)先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上勾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交流既要交流对重点句的感悟、理解,还要交流朗读体会,大组汇报时,对学生认识模糊的老师要加以适当的指点或引导讨论,使学生对重点句的正确的和比较深入的理解。
下面的句子都值得深入体会,学生如果说漏了,老师要以适当的方式提出。对学生提出的其他句子,老师不要拒绝,仍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
(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体会要点:一是李大钊革命工作的忙碌,二是当时局势的紧张。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十九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1)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专业20篇)篇二十
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两课时。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1、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1、默读课文,这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通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情况。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对比写法。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围绕这句话,划出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对比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b、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写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写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知道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可以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李大钊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对比写法,将李大钊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形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可以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通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内容的描写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内容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f、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1)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知道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面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被捕时,他;
在狱中,他;
法庭上,他;
刑场上,他。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爱家人动作语言神态对比。
忠于革命对比。
坚贞不屈前后照应。
回忆录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