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体悟和领悟的总结,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一
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的泛滥。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许多电影、电视剧开始讲述传统文化的故事。看了这些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后,我深受其感动,并从中体会到了许多心理。
在看了一部名为《大明王朝1566》的电视剧之后,我深深被其中传达出的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这部电视剧讲述了明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帝朱翊钧的一生,通过展示明朝皇室的风采和历史事件,使观众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部电视剧中,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差异,领悟到了不同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厚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它们正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所需要的。
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给予人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对人性的启迪。比如《康熙王朝》这部剧便是以康熙帝的一生为背景展开,通过讲述康熙帝的很多做法以及他对待各种问题的态度,使我对待人与事的态度有了更多的思考。康熙帝在剧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智慧是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这使我深受启发。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不仅给予了我对待生活的思考,也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除了对人性的启迪,传统文化影视作品还给予人们一种审美的享受。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内在的美和内心的修养,这些美和修养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缺乏的。比如《红楼梦》这部经典的作品,通过描写贾府的故事让我陶醉其中,每一个角色的言行举止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并给予了我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美不仅仅是表面的美,更是内心的美,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上,更体现在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所传递给观众的力量上。这些作品通过讲述传统文化的故事,使观众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德行和智慧。这些影视作品通过情节的展开和角色的塑造,让观众对当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有所反思,引导观众去思考和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的力量在于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也在于引导人们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忘本、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总结:
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审视和反思。同时,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的力量也正是通过这种展现和引导的方式,使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行动。因此,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善于欣赏和推广传统文化影视作品,通过观看和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二
虽然近年来人们在使用“经典”这个概念时存在着降低水准、甚至无节制贬值的现象,但真正意义的经典应该是至髙无上的,是一个民族最高生命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族对人类的最伟大、最突出贡献的集中体现形式。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人们特定年代所形成的圣典崇拜心理之外,主要还是因为经典本身具有开启后人生命智慧的独特作用,具有非常突出的全民性与永久性,能够长久地甚至数千年地影响某一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思维习惯与生活方式。经典作为某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命智慧的最高体现形式,应该受到人们的长期尊崇,应该成为永远地尊崇的典范与践行的指南。
国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最高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扎实根基,是几千年来维护我们民族屡经劫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纽带。阅读这些经典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帮助我们建立做学问的基础,更在于能达到修身养性、体悟生命智慧的目的。包括儒释道经典在内的所有国学经典,应该说都是历代圣贤生命智慧的结晶,只是由于体悟的角度、着眼点乃至层次的不同而显示出差异。
世界文明史主要分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主要来自于古希腊和犹太民族的两种主要文明,而东方文化又以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为主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个时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何教授说,文化的流传之所以能生机勃勃,根本在于民族道德,若是一个民族丧失了道德,那么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中国的轴心时代迸发出诸子百家,此时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在中国文化史上形成了百家争鸣,文化空前繁荣的局面。何跃教授此次就为我们解读了以儒家、道家和禅宗为重点的中国经典文化。
何教授以两个世界和三种思维模式为参照系,来解读中国经典文化。
两个世界,即对象性世界和非对象性世界。对象性世界又分为现象世界(形下学世界)和本体世界(形上学世界),即何教授所讲的可说可想的世界。非对象性世界,又称超形上学世界,即不可说不可想世界。非对象性世界的代表就是空宗和禅宗意义上的“空”,如其经典禅语“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
三种思维模式,即对象性思维模式,非对象性思维模式和整合性思维模式。对象性思维模式中的二元论思维模式和不二论思维模式,代表文化分别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以中国文明为代表的不二论思维模式则是“虽有分,而实不二”,最好的诠释就是中国道家的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乃实不二。非对象性思维模式代表为缘起空与当下空,用我们了解的语句解读就是“人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而整合性思维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应有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用科学的探索过程解释最为合适。何教授说,光的波粒二象性就是很好的解读,它的运动与传播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整合性的具有两种物理形式。
最为熟悉的儒家文化,何教授并没有从传统的孔子讲起,而是取其中我们感到玄妙的《易经》开始,以动态的太极图为我们展示了易经的阴阳思想“无极而太极”。从太极图的弱强变化我们知道:强者要谦虚谨慎,韬光养晦;弱者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又如,《义勇军进行曲》之所以成为我国的国歌,就是因为其中蕴含居安思危的思想。万事皆在不断地往复变化中,强弱之分,其实也会循环往复。
说到道家的智慧,这就不得不提到老子和他仅五千言的《道德经》,有世界知名学者评价他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一”。庄子对老子的观点进一步提升,极具感染力又极具浪漫性。按何教授的解读,道家其实是以出世之势,行入市之道,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治”。
最经典的禅宗人物是慧能大师。何教授以弘忍大师传衣钵给慧能大师的故事,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解释了禅宗中的非对象性世界。我们最为熟悉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便是慧能大师的经典之作。
总结其上几家的智慧,择善而从和创造是何教授认为最为经典和最需要传承的精髓。
何教授以“极高明而中庸”、“道法自然”和“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三句话为我们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我们又获益匪浅。
国学经典历来被归纳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但应该是没有明确界限的。经,过去也许只是指儒家《易经》,乃至后来所谓十三经,但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为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之最具权威性的经典,如儒家的《易经》、道家的《道德经》、佛教的《坛经》等。无论如何归类,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所有这些国学经典,其实都是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智慧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乃至生命精神的载体。
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之中,一定要选择三两部终生读之而不为浪费时间,每次阅读总有所获,且每每超越知识局限,不仅仅对获得诸如学历、学位、职称、职位,乃至职业有用,更对人生乃至生命有醍醐灌顶作用的生命智慧经典,在我看来,《易经》、《道德经》和《坛经》这三部经典即具有这样的作用。不仅仅因为这三部经典已经完全超越了烦琐的知识细节、具有了生命智慧经典的性质,而且在于这三部经典最能代表、最能体现作为中华民族最高生命智慧的儒释道三家的最高生命智慧。
二、不取不舍、通达无碍,那么,对儒家、道家、佛教生命智慧不取不舍、无执无碍,才是对生命大智慧最为通达无滞的体悟和最为炉火纯青的运用。
在这三部生命智慧经典之中,也许有些人会怀疑《易经》仅仅是一部占卜书、《坛经》仅仅是一部宗教著作,甚至有宣扬封建迷信的嫌疑。这其实是对两部生命智慧经典的最大误解。《易经》是中国生命智慧经典之中最为原始且最具可操作性的生命智慧经典。人们甚至在人生的不同际遇之中随便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富有生命智慧的阐述,所有这些无不对身陷各种际遇的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正确的指导,最起码能够使人在各种际遇中免遭挫折和失败。至于《坛经》,真正抛开佛教的宗教外衣,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邃的生命智慧。包括《坛经》在内的佛教所追求的其实是对生命大智慧的大觉大悟,指出我们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
三、《易经》及其生命智慧——中国生命智慧的原始经典。
《易经》是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百经之首”,《易经》阴阳和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宗旨在于阐释宇宙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易经》是哲学,是自然哲学、社会哲学与人生哲学,乃中华文化之源之本之根,其中关于五行八卦的内容更是被后人用来作为“风水学”的重要依据。《易经》乃生变中和之道,乃顺逆进退、利弊得失、存亡生死之术,真正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首为《易经》。
《易经》作为国学经典中最为独特同时也最全面、最髙超的生命智慧经典,历来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对儒家和道家乃至佛教经典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遍及统治阶级、知识分子乃至普通百姓。它绝不仅仅是一部狭隘的只管人事而不管天地自然之道的单纯占卜书,也并不狭隘地将生命智慧的关注点仅仅集中在人事方面,而是兼及天地人三才,关注人与自我、社会和自然三个层面的生命智慧,而且既不像《道德经》那样明确反对智慧,也不像《坛经》那样特别强调智慧,但其中每一卦象及其爻辞无不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智慧,告诫人们化合天地自然之智慧,成就智慧人生的深刻道理。
易经博大精深,所谓有:天有乾地有坤,天有两仪地有两极,天有四像地有四季,阴阳对应相克相生。易道兼贯了天道、地道与人道,以阴阳太极之理,旁通统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有机的和谐整体。一切都有规律可循,这里面宇宙的奥秘有待于我们不懈地去研究和开发,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弘扬国粹,继承经典,吸收何老师毕生研究总结出来的易经智慧,简单快速地掌握宇宙和生命的密码,然后根据它的规律顺势而为,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成就事业兴盛,家庭圆满的幸福人生。
四、《道德经》及其生命智慧——中国生命智慧之反智论经典。
《易经》是一部并不明确提倡也不明确反对生命智慧,而运用天地自然规律于人类自我、社会乃至自然关系的处理,以守持正固,修己养德,以不变应万变来诠释和处理一切关系的一部智慧书,那么《道德经》同样是一部将夭地自然规律运用来处理自然、社会关系,并以修己养德为核心的智慧书,但它明确提出反智论主张,提倡以反智方式达到修道养生、成就智慧人生的目的。《道德经》是以反对智慧尤其巧智为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阐发生命大智慧的智慧书。
道德经是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奇书。同样是治国之策,道儒不同。道是帝王之术,主要阐述如何成为一个长治久安的圣明君主。儒是臣工之术,主要论述如何成为一个忠君爱民的忠臣孝子。故古代圣君帝王,治国用道,秘而不宣。教化用儒,大张旗鼓。凡看末代昏君,亡国败落,多因不察此理也。
道德经对圣人两大基本要求:一是圣人无为,把握根本,一是智者不敢,抑强扶弱。道德经对治国两大基本要求:一是啬俭积厚,早作准备,一是强干弱枝,小国寡民。圣人无为:就是君主务虚,长而不宰。把握根本:就是坚守立国初衷,执掌大象,关注天下想往。智者不敢:就是富贵豪强,遵纪守法。抑强扶弱:就是制衡之术。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了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道德经的哲理,放之四海而皆可用,于治国,军事,商战,润身,修心,齐家,等等无所不通!道德经,非虚空也,学可用之。要研究,分析它的道理,以获得准确的理解,才能做到针对具体而用之。
总之,道德经,是老子总结周王朝的社会写的一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策论。
五、《坛经》及其生命智慧——中国生命智慧之尚智论经典。
《坛经》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高智慧的体现,是唯一以“经”命名的中国僧人生命智慧的结晶,与《道德经》有所不同的是,《坛经》明确提倡智慧,而且在融合《道德经》清静无为与《易经》施为有度的生命智慧的基础上,将僧肇“般若无知论”与《道德经》反对巧智却提倡广大无私、无所不容、明白四达的生命智慧成功融合而形成心量广大的生命大智慧,并结合佛教传统而提升为至高无上的般若智慧,以及自成自由解放人生的根本智慧,使其成为中国生命智慧之尚智论的典范。
与《道德经》表面反对巧智而实际提倡明智比较起来,《坛经》更直接、更明确地提出了崇尚智慧的思想。不仅遵循佛教传统,称“般若者,唐言智慧也”(《坛经•般若品》),而且提出所谓智慧心就是般若,就是般若智慧的主张。虽然佛教所谓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三种,但《坛经》似乎更重视实相般若,认为实相般若也就是自性般若,如所谓“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坛经•般若品》)虽然禅宗所谓般若智慧与一般意义上作为知识的智慧并不一致,一般意义的智慧可能有是非、善恶、美丑的分别,但《坛经》之般若智慧最突出的特点是本性自足、无须外求的自性或自心,这个自性或自心常常无是无非,无善无恶,对世间一切事物不取不舍、来去自由、无所执著。这种智慧虽然与《道德经》“绝智弃辩”之巧智有所不同,但与其提倡的“袭明”之类的大智慧息息相通。只是《坛经》不仅提倡心量广大、不取不舍的生命智慧,而且将其看成自悟而达到自由解放人生的必然途径。
也许人们认为《坛经》只是一部佛教经典,所有的阐述不过是求神拜佛,追求彼岸世界的神灵而已。其实《坛经》的论题远远超出宗教范畴,甚至具有十分鲜明的现世生命哲学的性质,它所追求的并不完全是彼岸世界,至少在其根本思想方面是关注此岸世界的,甚至将人们习惯上的诸如般若波罗蜜等宗教范畴核心概念作了世俗阐释,而且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价值。《坛经》有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坛经•般若品》)这事实上就是将摩诃般若波罗蜜阐释为人们本性所具有的圆满究竟的大智慧。其中“摩诃”即是广大的意思,“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或到家的意思,也就是有圆满究竟的意思。这里所谓彼岸,并不是一般所谓超验的神灵世界,而是圆满究竟的意思。禅宗事实上是将人们此生最为原始、最为本真、同时也最为自由的生命本性作为最为圆满的生命大智慧来阐述的,而且认为是“最尊、最上、最第一”(《坛经•般若品》)的,是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理想与核心价值。
六、总结。
何老师选择《易经》、《道德经》、《坛经》作为国学经典,是因为这三部经典的确代表了中国最高生命智慧。虽然中国生命智慧可能遍及经、史、子、集,但经、子之中所蕴涵的生命智慧可能更集中、更髙超。作为中国人,如果有几部经典可以终生读之而不废弃,则无过于这三部。虽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还是宋明理学,事实上都沿袭了生命大智慧。比较而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之中,儒家和道家几乎占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儒家甚至赢得了最高政权的长期支持,乃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道家则更多潜人民间乃至知识分子之中,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后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佛教文化更是在政权支持与民间信仰之中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乃至成为唐以后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正是儒家、道家乃至佛教尤其这三部经典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甚至成为民族集体无意识。其后虽然有不同演化,但基本上未能超出其原始精神与框架。
其实,任何民族总是以其传统文化而存在的,否定传统文化就是否定自身的存在。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是值得汲取的。好在20世纪末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重新反思,使中国人终于从一味的批判与否定之中走了出来。这是民族的大幸,这是一个民族从自卑走向自信的标志。不过也不难发现,这离民族文化的真正自觉与自信似乎还有一定距离。不过我们相信,谁具有世界文化的视野,却不丧失中国文化的自信,乃至能在与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与客观比较之中,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形成真正最具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命智慧,谁就能真正凝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就能真正贏得中华民族的广泛支持。
在此,我们有必要记住那些在整个中国几乎丧失民族文化自信的情况下,仍坚定地进行中国文化研究,甚至不失时机地张扬中国文化精神的真正的民族脊梁,正是他们代表了20世纪中国文化精神及最高成就,同时还为我们赢得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七、结语。
阅读生命智慧经典,却总是抱着既成的先入之见,或将自己获得的暂时性认识夸大为绝对真理或终极真理,就必然因为受到这些边见乃至妄见的束缚,而一叶障目,故步自封,必然影响到明心见性,影响生命智慧的彻悟,影响生命的真正自由解放。阅读经典尤其是《易经》、《道德经》、《坛经》这三部中国最高生命智慧经典,固然存在很大困难,但只要越过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就必然能形成对生命大智慧的真正解悟乃至证悟。我们深信,如果有人能将《易经》、《道德经》和《坛经》等儒释道生命智慧经典真正融会贯通,将中国乃至印度和西方生命智慧经典真正融会贯通,而且能明心见性,就一定能证得明白四达、通畅无滞的生命大智慧,就一定能成就真正自由解放的智慧人生,就一定能成为我们时代的伟大圣人。那将是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最伟大贡献。我们热切期待着这一天,热切期待着我们时代的圣人的横空出世!
最后感谢何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学期精彩纷呈的课!
八、参考文献。
【4】孙伟杰,《要在心行,不在口念——慧能《坛经》浅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11)【5】郭昭第,中国生命智慧:《易经》《道德经》《坛经》心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8.【6】郭昭第,《大知闲闲:中国生命智慧论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6,4,6,7【7】安建军,《彰显中国生命智慧经典的力量——评郭昭第教授及其“中国生命智慧三书”》,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13(2)。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三
在两天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体会。首先家和万事兴,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很有道理,当我们遇到了挫折或困难,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怪别人,怨天尤人。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其次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养,有亲爹、亲娘可以叫,是一种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故天经地义乃为孝。并且我们中国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难受,伤心,“大杖则走,小杖则受”的心灵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扬名于后世。
还有礼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鞠躬”之礼,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关乎行礼之人的内心是否恭谦,鞠躬之礼就是要告诉自己应该常处下,用来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礼之人,礼可以成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无礼的人,则是阻力。“礼者,敬而已矣”,有礼之人,为人真诚,可以得到长辈的帮助和提携,因为人际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不友善,他也不会对你好,“而凡人之所以为人也,礼仪也”。
弟子规就是人生的交通规则,学弟子规的每一句,是学它每一句话后面的存心。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坏习气,培养好习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自从我自己学习传统文化以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这条路越走越宽广,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绍自己周围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识的有缘人来到国学班学习,学习的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大家都能够践行圣。
中国传统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光辉灿烂的思想,绵亘不绝的历史,深邃玄奥的智慧。在这个被西方的风俗习惯及思潮日日侵扰的今天,在这个人人拜金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在这个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我觉得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为人之道也早已给我们以证实。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事实的规律是不能人为的改变它的运作。我们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因此,我觉得:现在的中小学幼儿园也应该把这些传统文化载入课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学习,真正让下一代从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那会影响到学生。
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又如,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难免有不同的冲突,但是对任何事情,我们要有这样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事情就会是另一种结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各自责,天清地宁。各自从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们将生活在一片宽阔宁静的天空下,何乐而不为?因此,我将从已做起,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四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听了专家们的真诚讲座后,在座的老师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师长,对朋友的恭敬之心。听完讲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
对照弟子规,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很多都没做到过,没有想到过。回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过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就学一堂课、就看一本书后就回去激动几天以后就淡忘了,必须持续学习并从小事做起,找到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才能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五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传统文化教育”与“教育资源均衡”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应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应融入在教学体系中,融汇在教材中,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面迈进,在社会上要求推广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的大众普及教育呼声越来越高,在全国许多地方也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
笔者认为,人们呼唤中华传统与经典更多的走入课堂,进入到更多的社会生活当中,把当代人的文化感受凝练成为中国人文与精神代代传承,相与为习的“精神符号”。这既是我们中国人文化自信与文化回归的重大表现,也是党和政府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成果,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式教育新的导向。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积极入手:。
以创作媒体精品寻找众多的“兴趣群众”。文化需要在兴趣与示范中不断的传播与分享。现代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运用为我们提供了过去人所难以企及的力量。我们应当善加运用、勤于思考、精选切入点,借助迅捷的媒体平台,让更多有如“中华诗词大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饱含传统与经典内涵、制作优秀的媒体精品获得更多的兴趣群众,并在社会上产生热潮。
以优选教材培养教学相长的“学习者”。传统与经典不仅能教育人,更能寓教于生活。围绕传统文化如何编选,如何精炼教材,通过优中取优最大程度的发挥好教材育人的作用,这是当代教育者和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一大难题。与西方科学至上不同,中华文化寓教于礼、寓学于行,讲究所谓言传而身教。因此,我们所说的好教材除了追求内容上的可读性与教育上的可塑性之外,教材还应当对教育者本身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把“教学相长”的理想一以贯之出来!
以设计人性化与实用化的考核选拔“践行者”。传统与经典若要生生不息,对学习者必要的考试是不二之选!我们应当在现有的中小学学业考试中融入和增加对中华传统与经典知识内容的考核,拿出一部分考试的空间给中国文化。同时,要根据学习者不同年龄与教育年限,兼具知识型与理解理论型考试的优良设计,努力让我们的中小学生能够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希望能对每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都能发挥文能载道、发人深省和力行正道的教育目的!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六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拥有漫长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从中汲取经验。本篇文章将探讨我在学习传统文化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史告诉我们,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通过了解文化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历史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它能够启迪我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尤其重视文化史的启迪。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知识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和理论,而是一种丰富的经验和文化积淀。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传统文化史中包含了丰富的价值和经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事件都是我们所能学习到的经验之一。通过了解这些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和人类社会,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此外,传统文化史中还包含了许多非常具有价值的思想和智慧。例如,孔子的思想中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并且在现代世界依然有许多个人、政府和组织利用这些思想来创建社会价值。因此,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史,我们可以通过参考和借鉴这些思想和智慧,为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传统文化史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习文化史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文化素养以及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至关重要。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的人们都在进行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未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通过文化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五段,总结。
传统文化史是我们所在的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根基,是追寻自我的重要支撑。学习传统文化史,是承接历史、发展未来的重要工作,更是我们应该做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文化史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地学习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前行,以文化自信和历史背景成就我们自己的人生意义。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七
我于20xx年11月19日应邀参加由丰东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丰东县教育局主办的《丰东县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暨家庭教育讲座》。在丰东县第二中学报告厅,我荣幸地听到了田秀英女士和宋瑞女士的讲话,受益匪浅。
田秀英女士讲述了她自身的经历。她年轻时家里就很穷困,成家后依旧过着穷苦的生活。即使这样,上天还是和她开了一个大玩笑——她儿子三岁被大火烧成重伤,大夫都说无法医治,劝她放弃,可她没有,依然坚持救治,最后感动了大夫,几经周折,她的儿子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之后她们一家人过着艰苦的生活,婆婆对田秀英还好,但对孙子,却是非常冷漠。可是田秀英依旧很孝顺婆婆,从不抱怨。她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了二十来年,直到她儿子考上了大学,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她才得以解脱,过上幸福的生活。
宋瑞女士则主张做文明道德公民,做官为清官,做人要孝敬老人,从现在做起,不要等父母老了才去尽孝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听完这次讲座,我真的有很深的感触,无论我们家境如何,都不可以放弃生的希望,都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并且带给身边的人自信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使得我出现的地方就有一束阳光。无论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以一种乐观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无论老天多么的不公平,都笑着去面对。不去抱怨,不去悲愤,淡然地接受,顺其自然。我也会告诉我的女儿,无论是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今后的生活中,都要乐观地面对,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困难,麻烦自然会迎刃而解。
最后感谢县政府、县教育局和丰东二中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感谢田秀英女士和宋瑞女士的演讲。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八
近年来,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在观众间的热度逐渐上升,成为了大众的新宠。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观众,通过观看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魅力和价值。下面,我将从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的魅力、对观众的影响、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以及我对传统文化影视的期待五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对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以美轮美奂的古装造型、高雅华丽的场景和优美动人的音乐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艺术美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观众们能够领略到千年古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悠久的传统。而这些作品中所传递的关于人生、道德、伦理的思考和深度,也让观众们在欣赏的同时沉浸其中,被其独特的魅力所打动。
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对观众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通过观看传统文化影视作品,观众们得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深入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智慧。这些影视作品渗透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传承,使观众们对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探索的热情。同时,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定也会对观众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其能够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而影视作品作为传媒载体,则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通过影视作品,传统文化能够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观众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也在创新方面保持着与时俱进的态度。挖掘新的故事题材、运用新的表达手法和技术,在保持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更多的时代感和现代元素,使之更贴近观众的需求和口味。
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当今社会,流行文化和大众审美的多元化给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然而,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的碰撞中,一味的求新和唯新不是最好的选择。传统文化影视作品能够在时代变迁中寻找到与时俱进的方式,并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通过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人性的共性和时间的普遍性,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对于传统文化影视,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问世。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我们有责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以创新的方式传达给更多的人。我希望未来的传统文化影视作品能够更加注重剧情的深度和人物的塑造,不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更要追求内涵和艺术的结合。与此同时,我也希望传统文化影视作品能够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人性和精神需求,探索和表达更多与观众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对观众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通过传承与创新,它们在时代中寻找到了与时俱进的方式,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然而,对于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我们也有着更高的期待。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问世,继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观众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内心的触动。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九
富而不乐,贵而不安。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这些都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判断力、智慧以及不断的学习,所以人要时时地停下脚步来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确,不能在“忙、盲、茫”中度过。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得到更好地传播和表达。我在观看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中收获颇丰,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影视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例如,影片《红色娘子军》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女性英雄形象,她们勇往直前,传递出爱国主义的精神。这样的影片能够唤起观众对曾经英勇奋斗的先辈们的敬仰之情,并激发出自己为国家崛起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其次,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展现了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让人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比如,电视剧《红楼梦》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与人性,使观众对古代文化传统习俗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观影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曾经存在的那段历史,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感与深思。
第三,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具有审美意义,能够启迪人们对美的追求。诸如《画皮》这样的古装影片,通过画面的恢弘与美轮美奂的服饰,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魅力。在观影过程中,我对中国传统美的独特审美眼光以及舞台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审美体验无疑增加了我的文化素养。
第四,传统文化影视作品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向善的力量。例如,《武则天》这部电视剧描绘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传奇故事。在故事中,武则天表现出聪明智慧的一面,同时也被深情伟大的爱所感动。这样的故事铸就了一个正直勇敢、仗义执言的女性形象,鼓舞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境时坚强不屈的信念。
最后,传统文化影视作品也能够跨越国界,影响世界。如电影《喜宴》以中国传统结婚习俗为背景,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被国际影迷所喜爱。这样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国内的文化价值,也能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种对不同文化的更深入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影视作品无疑是珍贵的宝库,它们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世界。通过观看这些作品,我受益匪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期望在未来的影视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更多能够传递传统文化价值的作品,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一
欲为人师表,先学会做人。
刚刚学完《传统文化教育》,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么失败!多么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学校领导给我们这个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让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颗丢失已久的良心!
传统文化的学习,刚好有吴老师讲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让传统教育渗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觉自己对“弟子规”还是停留在“圣人训”的阶段?惭愧啊,可见自己的确不是上根之弟子?不过“勿畏难、勿轻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至”,要知耻近乎勇,只要严格坚持按照恩师的教导,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勇猛精进,相信一定会得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的理想生活。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感恩“传统文化讲座”!感恩父母养育之恩!
感恩领导辛勤教导!
感恩农夫辛勤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是多么的荣幸。教师这个职位是多么的神圣。要想成为师之典范,必先成为一个好人!对于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
1:教师须是有道德修养的人,须修身养性让自己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教学生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让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
3: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于鱼。
4: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努力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汪源源不断的泉水,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努力把传统文化持之以恒的渗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刻警惕自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二
在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里,或许你的那颗心早已和我一样的浮躁、不安!而曾经的那份安然、恬静已渐渐地丢失,在现实面前丧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运儿,在我的大学生活中遇到了"小传",并让我重新找回了那颗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传"是我们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基地"协会的简称。遇到"小传"是在我大一快结束的时候,那时看到老师和学姐学长们在校园里做宣传!"小传"的宗旨是: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创建注入一份力量!从此,我便爱上了这个协会!
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小传"的每一位成员都要从《弟子规》做起!每天早上晨读一遍,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的视频资料。当我读到《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时,让我倍感深触。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点事情,可我总是爱拖延,甚至为此跟父母发生争吵,顶撞父母。就连最基本的中华传统美德——孝顺父母,都没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惭愧!当我读到:"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时间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电视剧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这些时间去学习传统文化和阅读书籍!
《弟子规》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规》去改正这些缺点。
在"小传"期间,老师还组织我们去秋浦书院做义工。每次我走进书院,都觉得身心格外的和谐,那份突如其来的安静,才发现是我内心一直所追寻的!在做义工期间,除了打扫卫生外,更多的是在书院里进行参学,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修身养性!参学的课程有:论语读书会,管仲班,茶艺,古琴等!而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古琴!老师不仅教我们弹琴和讲有关的知识,还和我们分享他自身的经历。让我知道了:要想弹好古琴,离不开丰富的人生阅历!古琴——可以让自己的性格变得沉稳,心态变得平和。在你心情烦躁时,听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结于心的烦闷与忧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独有的端庄幽雅的意境之美。学习古琴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化内涵,缓解了压力,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
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对一个人而言,根是对生命的依恋和敬畏;对一个民族而言,根是对文化力量的借喻和对文化品格的自我认同。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积淀,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上好传统文化教育课,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更是我们思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理解的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让学生在亘古流传的名言中了解文化的精华;在荡气回肠的诗句中感受文化的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形式中体验文化的特点。
在我的文化课堂中,会让学生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体会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介绍我们传统文化丰富的形式,带领学生在书法、绘画、戏曲、诗词……中体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特点;在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要做到对文化的弘扬,更要做到对文化的传承。例如:我们不仅要用“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的典故让学生明白孝亲敬长的美德,更要引用当代学生熟知的孝心少年事迹让他们体会对美德的传承,教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们的美德,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能力,将文化的精髓注入他们的肌体。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中体会古人依法治天下的决心,也要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领会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这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明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要让学生学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要始终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入课堂,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注入学生的内心,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引领学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三
“百善孝为先”因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伦,根本的共识,所以数千字的《围炉夜话》,抵不过这一句“百善孝为先”的名声。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应该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课程教育了我们该如何去行孝“一是养,二是敬,三是谏诤”。
首先,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身,更要怀着一颗恭敬之心。
今天,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时代的不幸,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养父母之志。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四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经常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面对父母的唠叨,觉得很烦;有时对父母的牢骚,不能很好的给予劝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对父母的关心太少了。
从校园已经走出来一段日子了,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怀念象牙塔里的单纯的美好,怀念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的那种如沐春风的感受,怀念着以前的一切,总是不想告诉自己要向前看,总是把自己蒙蔽在过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总是抱怨周边的环境太过复杂,抱怨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继续追寻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忆里,痛苦在现实中。在不遇到问题的时候,充满自信的对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战的时候,既没有小隐于野的气魄,更没有大隐于市的心境,也只不过是俗人一个。所以非常感谢领导们在我彷徨的时候给了我机会参加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醒自己应该如何继续以后的人生。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五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学习规定都遵守,见到教师要礼貌。同学之间相友爱,友情小手牵的牢。爱惜公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礼貌和尊老爱幼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始终教育我要礼貌待人,尊老爱幼。现在我不仅时刻牢记父母从小教我的根本礼仪,我还会尽我所能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每一次我们坐地铁,都会遇到老奶奶、老爷爷或者需要座位的人,我都会毫不迟疑地让给他们坐。尽管有时候我也很累,也很需要座位休息一下,一听到夸奖的.声音,我会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这是我应当做的。”那时候的累和困都会一扫而光了。有一件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妈妈刚上地铁,就观察一位叔叔急赶忙忙地下了车。我们在空下来的位置上坐了下去,一坐下去我就发觉位子上有一个钱包。我想:肯定是刚刚那位叔叔遗忘的。我和妈妈赶忙站起来,那时候地铁车门已经关闭,预备启动了。隔着玻璃,我观察那位掉钱包的叔叔着急地在用手示意,意思是叫我们在下一站等他。我紧紧地捏着钱包等待下一站。到站一下车,我就观察掉钱包的叔叔。我们赶忙把钱包还给叔叔。叔叔感谢地接过钱包连声说:“感谢!感谢!”还从钱包里掏出一佰元,说要给我买好吃的以表示答谢,被我们委婉地拒绝了,并说道:“这原来就是应当做的。”在回来的路上,我心里别提有多快乐了。
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像马上到来的清明节,中秋节我们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过年的时候要贴对联、放鞭炮,到亲戚家拜年、吃饺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平常离得多远,在那时候都会不远千里的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还有许多的传统文化,都已渗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去传承。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伦八德:夫义妇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为首,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
人生当中有很多挑战,改坏习惯的过程是不断上进的,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总会有很多波折的曲线上升。在我们平常处事行事的过程中,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各自择,天心地宁;各相择,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多说真诚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多说尊重的话;少说批评的话多说鼓励的话。家里的每个人,都做好了,那这个家自然兴盛,自然和谐,儿行千里,母担忧,记得怀揣着入学通知书的离家时候,母亲很早在起床为我煮饺子,之后母亲流着泪和父亲把我送到车站,一直到现在每次离家的时候父母还以一样的为送行,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都要嘱咐一句,在外边要照顾好自己,什么事情多想一想,我叩首,再道一声:“感恩的父母!”
在我们的人生中,处处都充满了抉择,从择食、择言、择业、择偶、择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要有判断力,要有智慧,而这些都归于我们是否学明白了,不能因为我们自己退却的心,消极的心,坏习气而打败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会有大得。通过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价值的内容,用来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实现它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心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束了。杨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束了。在这学期的日子里,杨老师和我们一起走过了这段中国传统文化的日子,让我们有点依依不舍,不愿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说再见。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在杨老师的讲解下,讲的非常生动有趣。特别是杨老师的渊博知识、诲人不倦的态度,非凡的谈吐,征服了我们。向我们传授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习得了传统文化的精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思想文化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全面介绍,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史学、民间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这和我所认识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以前只是认为精神方面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我现在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止表现在这方面,还包括更多的东西:科技、文化典籍、宗教、教育、艺术、文学等等众多的东西。比如人的衣食住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即饮食文化、衣饰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这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成就和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设置更加有必要。它使我们更加深层次的认识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它有助于我们青年大学生认识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我们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具于以上《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和总要意义,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设置,应该让更多的院校专业设置,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在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情况下,在西方思想的泛滥下,我们每一个国人都应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国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东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作用。只有热爱中国文化,才能是国人更加自豪,才能使国家立于民族之林,才能在现代中生存。
特别是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热,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当西方的发展进行到死胡同的时候,他们开始向这个东方,东方的中国寻求解决的道路。原因就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他的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知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治世不一道,变过不必法古”的变革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有奋发图强的锲而不舍精神;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总之向我们传授了太多的中国最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回味与思考。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这片东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华民族的精魂就在于这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资本,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国家,争着抢着要学习我们传统的原因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有了普及的传统文化,他的历史才会悠久,才会屹立不倒,才会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国家,争相在国内创建孔子学院,发展中国的文学文化思想,发展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古老的经典,再一次被人们从纷繁的历史中捧出来细细品读,成为新时代的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广大。距今几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历史成就了传统,成就了文化。虽然历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鉴性,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把它的谬论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使其脉脉相传。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质,也缺乏尊重历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历史人物,但又不是历史原本的样貌,最为典型的是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从诗人变成了一名刺客,放荡不羁,完全脱离了历史原型。还有另一个历史人物“荆轲”,在王者荣耀里设定的角色为女性,而真正历史中荆轲是一名男刺客。还有不少运营商为了牟取暴利,随意翻改历史,导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学生,把这段翻改历史当作事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何用?但真的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错误吗?不,不是的,历史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真正错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甚至没有想过要尊重这段历史,传承这段文化。
其次,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浅显的,它是复杂的,无可预知的。不少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历史感到轻蔑与不屑。是啊,回顾历史,除了光鲜的文化传统,剩下的,是一个遍身伤疤,面目全非的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与各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历史,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传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风霜雨雪。
有人说,历史与文化相当于一个角,在同一顶点出发,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无限延长。永远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会有联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历史的沧桑,难道不能托举出这段文化的非凡吗?所以说,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贯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传播历史,交流历史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需要交流传承的。如《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覆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恤民意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衰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而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却是无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响的,却是由历史的洗礼,铸造而成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想要献身国家,就必须先传承和发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铭记,这段悠久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为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伟大!学校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缺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通过学习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字放在首位,“孝”字,上为“老”,下为“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才有“孝”,同时也意味着“老人”要永远在“孩子”之上才能称之为“孝”,中国人讲“以孝为先”,便可知国人对“孝”的重视,主要强调对父母,长辈的“孝”,强调长幼有序,自古便有“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强调的是礼貌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少年的孔融便知“长幼有序”可见“孝”在古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孝”不仅仅在古代,即便是在当代物欲横流,充满钢筋水泥管的社会也同样被看得很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八
一条大河奔腾于华夏幅员纸上,时而遇到峡湾,飞沫四溅,趣意横生;时而流经平地,流觞曲水,沙白水清;时而跨过高山,事宜奔腾,万马齐喑,不舍昼夜如它。
古往今来,历史的浪潮培育了多少文人名家,从先秦诸子,到秦汉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晚明小品,文学芬香始终传于今朝,即使穿越百年仍带着民族独特的气息。
李白之诗仙最豪情,剑光月色跃然于字里行间;王羲之之《兰亭集序》龙凤舞动,堪称天下第一;王昭君之冰清玉洁,缤纷着唐诗宋赋的音韵。
王国维去了,去了他憧憬“国学”天堂,他很是安静。尚在人间时,他很是激愤,国学的脚步越走越远,在那个趋于猛兽般的时代里,他的声音太小,罢了,既然不能挽救这个时刻,那就去博取精神的自由吧!他舍弃了世俗,去追随那内心的独标孤高,他对国学的坚守,让人仰视。
曾经,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代刀,挑开黑暗的帷幕,刺痛那一双双黑暗的'眼睛,挽救边缘的国人,他声声呐喊,声声祝愿,让中国文明重新在大地上开出血红的花,让中国脊梁在此铿锵有力。如今,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些人,为华夏,为文明,为传统而奔跑呼号。我们需要用血泪浇灌,让中华传统文化之林屹然直立于世界东方,我们需要取饮华夏大河之水,让祖国的将来,祖国的花朵绽放最美姿势。
我的华夏文明啊!我愿跟随你的脚步,去跋山涉水,领会四季变化!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十九
感谢院长给我们提供这次传统文化学习的机会,感谢全院职工在我们学习期间辛勤工作,让我们安心学习。下面汇报一下学习的体会和心得。
一、各位老师、义工从自身实践和落实传统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学员有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有了学习的榜样,如鞠躬、吃素、讲话随和等。大福地确实是传统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体会,学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岁了,在部队25年的时间,接受过党和军队不少教育,也有传统教育,学习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回想起来,这些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影响较大。但社会上和军队内部有的现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当的越大,这些理论学习的越多,学习的层次也越高,可贪腐的就越严重,可以说理论学习和实践完全背离。
自己也变得麻木,说麻木是对这些不正常现象思空见惯,从当初的气愤,到后来的无视,甚至随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对坏的社会风气默认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点国家的便宜了,比如说:在部队医院,酒精、棉球、胶布开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没有感觉到。
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通过几天来几位大师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顾自己前半生的经历和果报,(好的果报感恩党和政府好的政策对家人和自己的护佑、听家长老师的话得好报;听党的话得好报,不听放任自己则有坏的果报)深有感触,对父母、生灵、圣贤必需有敬畏之心,对自己有缘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证。
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再做,不在说。自己要按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语善、视善、行善、播种福田、传播好传统文化、除正恶,不断反省自己,忏悔自己,除不作恶。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二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教育重点在广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课堂在学校。我镇中小学自xx年下学期起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小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要求每周不少于一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例如,各小学在国学经典诵读,主要诵记内容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时,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一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弟子规》或《百家姓》。二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20首、《三字经》《论语》1篇。三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xx首、《千字文》《论语》4篇。四年级:优秀古诗文20首、《论语》、寓言故事十则、神话故事。五年级:《大学》《中庸》、现代诗文10篇。六年级:《孟子》、现代诗文10篇。在确定内容后,提出多项落实的措施:保证诵读时间、保护诵读兴趣、积极创新诵读形式、做好检测工作、阅读篇目的保证。在初中学校,我镇设立了选修科目:内容有国学经典课、文学欣赏课、楹联教学、诗文写作、书法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文化科目。对于该科目的考试,老师们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写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学后的心得体会等即可。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我镇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诞辰和逝世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现代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培养村民的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为此,我镇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xx年底,我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举办“感党恩。党员固定活动日”文艺晚会,激发党员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创先争优争当一名新时代合格党员。
2。开展“感恩祖国”。xx年国庆节,中小学通过组织开展“建设幸福中国”主题读书活动,提升学生感恩祖国、保卫祖国、回报祖国的朴素情感。
3。开展“感恩父母”。xx年端午节,通过组织以“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感恩心语”活动,引导青少年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鼓励青少年跟父母真诚交流、坦露心声。
4。开展“感恩自然”。通过开展“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活动,在中小学生中倡导低碳理念,宣传“善用资源,服务公益”精神,教育学生及其家长参与环保、关爱自然。
我镇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采取了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小学,“辉煌共和国”“历史的选择”“魅力汉语”丰富多彩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受到良好校园文化的熏陶。在全校师生的踊跃参与下,校园诵读氛围愈发浓厚。
近年来,我镇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体验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目前,全镇已建立10多个文化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有效保障了村民和青少年学生的课外实践质量。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二十一
今日是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看烟花。
呵!看烟花的人人山人海,大家都在谈论,想象着漂亮的烟花。仰首望天,希望着黑夜中消失光点。“嗖”一声火苗冲天的汽笛,打破了刚刚的话语,火苗像彗星一样,拖着金色的小尾巴,投进了黑夜的怀抱。“轰”火苗驶出齐天大圣的“七十二变”,瞬间在空中开放了漂亮的笑容。嘿!瞧,一个光荣夺目的花中皇后——大牡丹闪亮登场!颜色多得数不胜数:赤、橙、黄、绿、青、蓝、紫,比朝霞云朵还要丰富,硕大无比。它那高雅素洁的舞姿令观众们赞不绝口,我也情不自禁地大叫,接着,那牡丹那牡丹分散成了闪耀着的小星星在空中摇摇欲坠,这个牡丹还没有谢幕,哪个紫色兰花又接踵而至。烟花们一个又一个地粉装登场,他们那美丽的舞姿令我们眼花缭乱,连连叫好。
不过最出众的还是“流星雨”,只见火苗一飞冲天,顷刻间在空中炸开,声音如雷贯耳,炸开的流星拖着瘦长的`尾巴四散奔逃,又飘飘然燃地落了下来,拖去了小尾巴,瞧!尾巴们成了才绽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随后升腾起一缕白烟,宛如春风袅袅,我的思绪飞到了“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群中。夜空像是一条包罗万象的锦缎,绣上了一个又一个五光十色的花卉,绚丽多彩,令大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烟花晚会完毕了,我仍沉醉在光荣闪烁之中,我真佩服烟花,他们一个个冲上云霄,霎时粉身碎骨,虽生命短暂,但他们为了大家,做出了流光异彩的光亮形象,这是多么可敬可赞的“烟花”精神啊!
传统文化影视的心得体会(汇总22篇)篇二十二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方面做得并不好,但他们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规》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老师,如果我们在校内由我们以身作则影响孩子,提醒孩子,在家里有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督促孩子,协助我们的工作,试想,我们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们还会由孩子、家长将影响辐射开来,使我们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强,范围不断扩大,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有太多让我们觉得不好的现象,那么我们这些教育孩子的教师,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象,让家庭更和睦,让人与人之间更和谐,让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践行《弟子规》,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号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现在哪里?都值得认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道和术,道家之道,儒家之术。从内容上看,很难判断他说的对还是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包含着道家、儒家思想,也有着关于道家之道、儒家之术的阐释。
说他不对,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术。其中还有更博大精神的内容和对人文、自然、宇宙万物的精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炼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静无为、天人合一,自然圆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种豁达、达观、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伦、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养、果报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弃鬼神,而信人伦。将一切付诸神话色彩的信仰斥之为“怪力乱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讲以人为本,上帝造人。中国传统文化讲以家为本,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伏羲、女娲人文初祖造人,人类造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释道儒是其中主要内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术就不准确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不偏不倚是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阴阳调和之术。也有着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们中国的中,不是随便叫的,这个中字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确定位,持中守正。
易经把事物形成乃至发展过程用一个周圆表述。
数数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数,67890是成数。生数和成数的契合点分别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图笈,白马、神龟数据。头1、6,尾4、9,左3、8,右2、7,唯独没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国——中国。
易经解释世界讲境域生成。原生态世界是虚、是无。无不是没有,而是隐含无数生命体、生命基因、元素符号、各种成像因子。进入适当的土壤、遇到诸多适宜的温度、湿度、养分、水分、各种气候环境诱因,这才促成生命的诞生,完成从无到有的生命创造。就是无中生有。即:从无极到太极,然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无名到有名的过程就是一次生命创造的过程。从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无限,即是母体孵化繁育的浩瀚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两个过程。将这两个生成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和”。与天地之和;与环境之和;与气候条件之和;与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荣,世界乃成。
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世界观。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万物,恩养生命。和人之德,亲近天地、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人类只有和衷共济,才能继往开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圆融一体,舍得、放下,慈悲为怀的博大胸襟。
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之德、义之理,奥妙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