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写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这些范文范本涉及到不同主题和文体,适合不同阶段的写作练习。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一
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网站。
学生-----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洗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一,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二,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词?(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六)拓展延伸。
教师紧接《黄河颂》: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同学们,你想再颂黄河吗?那就去读读《黄河大合唱》吧,你想更深入地认识黄河吗?那么,下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寻黄河吧!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二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主体部分中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他所统领的内容是什么?“望”字,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岸。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5、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来写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6、《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1)音节美。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7、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8、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9、高山之巅即高山的最高处在这里表现一种强的气势,惊涛就是很大的浪,表现黄河水的急中华民族的摇篮就是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化,是我国文化的起源10、将要以你为榜样11、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是为了拉近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人感觉作者是接与黄河对话,这样对黄河的赞颂更有说服力。而用“她”或“黄河”都无此作用。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千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深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
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查预习。
2、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4、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叙述顺序,你认为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而本文却是先写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再写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最后写化石的发现和挖掘,这在写法上属于倒叙的写法?你知道为什作者要把黄河象化石的样子放在文章的开头来介绍吗?(为了突出化石的样子,说明黄河象化石的样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细读课文,品词悟情。
1、那我们就先来读读文章描写化石样子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有印象,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1)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感受到黄河象化石的高大,完整。有多高?四米比我们教室还要高出一米,有多大,长八米教室长。这具大象的骨架如果放在我这里恐怕屋顶都要涨破。你怎样理解除了尾椎以外这句话?(只有尾椎不是化石)。
(2)看,前面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是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三米多长的大象牙重有三吨,得用载重吨的大卡车去拉。你怎样理解甚至?(舌骨很难发现也能保存着,说明化石的完整。)。
(3)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一百多块的脚趾骨,连三四厘米的趾骨也没有失掉可见完整。
大到三米长的大象牙,小到三四厘米长得脚趾骨都保存着,可见它的完整。
3、作者为了说明化石的高大、完整用了一些数字来说明,这在说明文中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我们来再读读这三句话,感受一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4、人们站在这样的骨架前,似乎可以看到一头大象这昂首阔步向前跑。(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你看到的这具化石的样子介绍给大家吗?结合第一段的内容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
6、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问题: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因为什么所以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7、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大象的脚踩着石头。课件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大象是失足落水的,死后没有被移动过,这都是科学家们的想象和推想。但是不是随便瞎想。而是有理有据。科学家的推想是有根据的。那么科学家又会我们假想出怎样的一个精彩的大象失足落水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
2、科学家根据发现时黄河象的样子为我们假想乐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交流:
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2)归纳总结出:因为天气的炎热才有象群的疲劳和干渴,才会有老象因为急于喝水而失足落水。岁月的变迁使之成为了化石。
3)体会科学家假想的条理性。
4)同桌试着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科学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假想?
联系最后一段的内容说一说。
三、课外延伸。
1、找一找这样的科普文章读一读。
四、综合提升。
自己试着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写一篇小故事。
五、板书设计。
黄河象。
化石样子――高大完整。
假想来历――有理有据。
发现挖掘――科学有序。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四
中心思想:
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激励中华儿女,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
段落大意:
第一层(从“我”到“南北两面”),写“我”所看到的黄河形象,突出了黄河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由“啊!黄河!”到“发扬滋长”),从三个角度讴歌黄河的伟大精神。
第三层(最后四行),表达祖国儿女的决心。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五
2.了解诗人光未然及音乐家冼星海。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能力目标。
2.理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2.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4.延伸拓展法沟通课堂内外,乘坐阅读“直通车”,收获多多。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黄河大合唱》第一、二、七部歌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六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
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939年。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七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感情朗读,理解文本,品味鉴赏,体会中心。
45分钟。
一、文本引入。
方案1:情景导入法,对比播放展现黄河汹涌澎湃,祖国美好江山及日寇侵略祖国,人民惨遭涂炭的画面或影片而引入。
方案2:谈话引入法,设计如下: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打开智慧的背囊,搜索一下,你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俗语等。(生答,师小结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祖国大地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黄河用她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板书课题)。
二、背景简介。
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齐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四、解读文本。
(一)初步感知。
2、生答上问题师板书“望”。
3、怎样读出雄浑的气势来。请同学们为这一小节设计朗读方案。(师提示要注意停顿、重音、感情等)。
4、抽读方案,齐读方案,思考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黄河的?(色彩、气势、形态、力度)写出黄河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
(二)深入探究。
1、小结与过渡: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分别赞美了黄河的哪些方面?(生答师板书“颂”“摇篮”“屏障”“精神”)。
2、试想赞颂黄河三方面的美,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3、角色朗读三小节,点评。
4、学习第一小节。
a女生齐读,思考赞美黄河的什么?
b理解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结合历史知识来理解)。
c交流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英雄故事?
5、分组学习余下的两小节。质疑问难,重点品味疑难语句。交流探讨解决。如:“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等。(此过程略)。
6、小结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赞颂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一下,作者这样去赞颂她,目的是什么呢?试从文本中找出点明写作主旨的语句来。(重点体会这两句的修辞、作用等)。
师小结:这两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表现了中华儿女有着像黄河一样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号召人们学习黄河,像她一样伟大坚强,拿起刀枪,奋勇抗战,夺取最后的胜利。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黄河颂》,这只是《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另外的七个乐章,同学们可以去查找品味。我们的课堂学习是有限的,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广泛地开展阅读,去了解黄河、关注黄河、走近黄河!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八
打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可以看到版图上有两条大江大河。一条的长江,另一条就是黄河。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一把黄土塑造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只要是中国人,不可能不知道黄河的。因为中华民族是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的。黄河代表了中华民族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千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啊黄河,古往今来有多少诗句来赞美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是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王之涣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是诗人光未然站在黄河岸边,唱出的一曲黄河赞歌。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虽不曾看见长江水,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看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这是香港歌星成龙演唱的歌曲,曾经激励过多少中华儿女!
我们应该发扬黄河精神,奋发向上,努力不懈,勇敢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因为我们的炎黄子孙,因为我们是黄河儿女,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
黄河,永远在我的心中!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九
教学点评: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黄河惊涛骇浪的描述,感受艄公在黄河上的勇敢,以读来感悟、用问来质疑也去感受羊皮筏子上的乘客也是黄河的主人。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作者的意图――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
设计者:仪征市张集小学潘学友2114230514―3720184。
黄河的主人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十
生:华夏儿女。
生:炎黄子孙。
师:不错。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黄河知多少。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自治区)。
师: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生: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在本诗的哪一句中能体现出来呢?
生(齐说):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黄河流域。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域,舜之都为蒲圾(今山西永济),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我还知道一句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田”。
师:谁写的?
生:不知道。
师:著名诗人李白写的。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能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佛大的血脉和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1、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师: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生:“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身上。
生:“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的“屏障”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真是一语中的。
生:“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势不可当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族的发展与腾飞。
生: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在一起。
生:一往无前。
生:豪情万丈。
生:勇敢无畏。
生:博大宽广。
生:保卫祖国。
生:开拓进取。
师: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延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团结奋斗,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十一
过黄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晚渡黄河。
〔唐〕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原。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昕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黄河舟中月夜。
〔元〕马祖常。
十丈云帆拂斗勺,。
星槎风急浪花飘。
夜深露冷银河近,。
卧听天孙织绛绡。
济黄河。
江总。
葱山沦外域,盐泽隐遐方。
两源分际远,九道派流长。
未殚所闻见,无待验词章。
留连嗟太史,惆怅践黎阳。
导波萦地节,疏气耿天潢。
悯周沈用宝,嘉晋肇为梁。
这首诗随感而发,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气派宏大的壮阔景象。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诚(今河南兰考东)人。曾在梁、陈、隋三朝中做官,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以善写艳诗著称。原有集,已散佚,明代人辑有《江令君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十二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吧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十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古代诗人描写黄河的不朽名句。的确,黄河滚滚滔滔,一泻千里,以不可阻遏之势奔腾向前,真令人惊心动魄啊!然而,有谁能征服、驾驭这桀骜不驯的黄龙呢?有谁能成为这万里黄河上的控纵自如的主人呢?又怎样艺术地表现这位主人战胜惊涛骇浪的勇敢无畏和高超技艺呢?请读《黄河的主人》吧。
一、渲染黄河气势营造活动环境。
文章以“黄河滚滚”这样短捷的句子开篇,一下子把波涛汹涌的万里黄河拉到了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黄河波陡浪急的非凡气势。尤其是接下来的“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描写,更把黄河那种犹如千万匹骏马奔驰腾跃、疾扑而来的阔大气势,那种浊浪翻滚、直扑天穹的无比威力,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面对自然界这种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胆战心惊之感便会自然而生了。
这就是黄河!这就是主人公活动的环境!作者愈是描写乃至渲染黄河的急流奔泻、巨浪滔天,就愈是营造了主人公的活动环境多么险恶万端,令人望而生畏,也就愈是突出了主人公敢于搏击风浪的英雄气概。因此,文章落墨纵笔渲染黄河惊天动地的气势,为主人公的出场铺垫蓄势,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比描写皮筏突出惊险态势。
作者描写了黄河的惊涛骇浪的气势之后,又把目光聚焦到羊皮筏子上,采用的是对比描写、渲染感受的方法:
先写远望所见。“我”的目光有如被强磁力吸引,投注到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一个东西上,它的特点是“小”、“轻”、“浮”,究竟是什么东西?作者并不径直点明,留下一个悬念。
接写近观所见。那东西距离渐近时让“我”看清了,上面居然还有人,一、二、三……作者的点算之态跃然纸上。“一共有六个人!”这一句加上叹号,表明人数之多。
这时,才点示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它只有十至十二只羊那么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这就形成了双重对比:一是羊皮筏子的小、轻、浮,与上面的载人和物的多、重形成对比,二是载有多人和重物的羊皮筏子与湍急的黄河形成对比——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的羊皮筏子,“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竟然载有六个人和两袋重物,有如“贴着水面漂流”,多么使人提心吊胆,简直惊险得无以复加了!其实,作者愈是这样写黄河波急浪高,愈是写羊皮筏子的小、轻、浮和所载人和物的多、重,就愈是能显出艄公的能耐来,归根结底还是为突出“主人”服务的。
二、展现人物情态映衬信赖心理。
文章层层渲染、铺垫、对比,意在引出人物。羊皮筏子在滚滚黄河中是那么小,随时都会出现危险,筏子上的人会怎样呢?艄公却很沉着,那么“专心”,那么“小心”,又那么“大胆”,这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思想集中,小心谨慎,又要认准水势,大胆前行,如此描写就使“沉着”的内涵得到具体揭示了。
那么,乘客呢?是不是如同作者那样“提心吊胆”?不是。他们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居然“谈笑风生”,甚至向岸上“指指点点”,如同坐在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这一比喻,把乘客从容不迫、轻松自然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了。
三、收篇点明题意揭示“主人”内涵。
文章收篇时首先强调指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原因在哪里?读者从上面的描写中已经有所领悟了。如果要论明确的话,就要研读作者的点示了——艄公任务艰难、责任重大:他要战胜险恶风浪,他要保证乘客安全。艄公渡河工具十分简陋:一个小小的羊皮筏子,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艄公出色完成任务: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艄公靠了什么战胜黄河、完成任务: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和高超的技艺……以上种种融为一体,造就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艄公形象。此时,读者对于艄公“更值得敬仰和赞颂”自然心领神会,毫无异义地赞同首肯了。于是,作者运笔轻轻一点,这位艄公“成为黄河的主人”,犹如百川归海,顺理成章,既点明题意,又突出中心,甚至启迪读者向黄河的主人学习,勇敢无畏地去战胜任何艰难险阻了。
总之,这篇课文先渲染黄河波浪湍急、气势浩大,继写羊皮筏子体积小、容量大,再写艄公沉着、乘客从容,最后突出了艄公的高大形象,并归结到“黄河的主人”上,由此可见老作家袁鹰的艺术功力了。
黄河颂课文字词(优秀14篇)篇十四
新教材更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能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情境体验与反复诵读,合作交流与探究思考”。“感人心者莫乎情”,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样的课文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因此,在课堂上,应通过情境设置、反复诵读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民族感情与爱国热情。同时,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所以我想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而是让学生自身合作交流,探究思考,从而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曲,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生:我感受到了黄河是保护祖国的天然屏障。
……。
师:同学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真强,想像力真丰富!老师也想说一句:我听到了黄河巨浪在咆哮,我仿佛看到了黄河那恢弘的气势,我感受到了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今天让我们带着满腔的豪情来学习《黄河颂》!
(屏幕出示课题)。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来。下面,我们来推荐同学读一读。
(男、女生各一名朗读)。
师:以上两位同学咬字都比较准确,语速也处理得比较得当,特别是孙婉婷同学,读出了悲壮,更读出了激昂,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
(师生鼓掌)。
师:老师再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边细细揣摩。
(师朗读课文)。
师:在诗歌最开始有一段特殊的文字是什么?
生:朗诵词。(齐声回答)。
师:这段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生:引出下文,是一段序曲。
师:非常正确!
师:从诗歌的题目“黄河颂”上看,整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生:“颂”!
师:大家真是“慧眼识字”,没错。是不是诗歌立即就歌颂黄河了呢?
生:不是。(七嘴八舌)。
生:是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写。
师:对!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直接描写的诗句:“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
(学生齐读)。
师:这么优美的文字是由哪一个字统领的?你能体会出黄河的什么特点呢?
生:“望”统领了这段文字。
生:我从“惊涛澎湃”体会到黄河的汹涌澎湃。
生:我从“浊流宛转”读出了黄河的美丽,从“辟成南北两面”感受到黄河的雄壮。
生:我认为,从那个“我站在高山之巅”一直到“劈成南北两面”,这表现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
生:我还感受到了黄河的勇敢坚强、顽强奋斗的精神。
……。
师:很好!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内在精神,难怪诗人对它的赞颂之情随之也油然而生。所以,后面就是在赞颂黄河,对吧!好,我们来看看最能体现诗人赞颂之情的有哪些诗句?你发现没有?好,请你说。
生:啊,黄河。
师:老师想提醒大家,三句“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呀?
生:三个“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地增强,我们感情也在逐渐地加深。
师:没错!我们一起来一遍,好不好?注意!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它的变化!“啊,黄河!”预备,起!
生:(齐):啊,黄河!……。
(学生分组讨论)。
师:如果要概括部分的话,是不是应该找每节重点词语?你们发现没有?
生:发现了。
师:你认为这里哪个词是重点?
生:摇篮。
师:为什么?
生:因为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师:我们的文明是从黄河起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
师:第二部分的关键词?
生:屏障。
师:为什么说黄河是“民族的屏障”呢?
生:黄河是天险,起了抵御敌人的作用,它保护了中华民族。
生:,臂膀、民族精神。
师:我们怎样理解“臂膀下的民族精神”?
生: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师:所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那么就让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我们的朗读中升华吧!请同学们齐读剩下的部分!
(学生充满激情地齐读)。
生:伟大坚强!(齐声回答)。
师:“伟大坚强”究竟是什么呢?你个人的理解呢?
生:坚强不屈。
生:勇往直前。
生:势不可挡,不畏艰险的精神。
师:我想此时此刻,每个同学的心中对黄河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都有了各自的诠释。最后让我们用心朗读,来诠释这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吧!老师来分一下角色。万埊来读朗诵词。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前面的表现黄河英雄气魄的那一段。谁愿意来?(学生举手,老师点了其中一位)请你来,好不好?对,你!女同学,咱们来读第一节“啊,黄河!”男同学,咱们一起来读第二节“啊,黄河!”剩下的部分,咱们一起读。注意读好关键词,声情并茂。
生:黄河颂,光……。
生:我站在高山之巅……。
生(女齐):啊,黄河!……。
生(男齐):啊,黄河!……。
生(齐):啊,黄河!……。
师:(激昂、深情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侮。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下课。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护母亲河的情感音乐电视的情境。教师饱含感情的诵读感染,学生自由诵读的情感体验无不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学生以情感熏陶。如果每节课教学都能关注学生情感的影响,长此以往,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有着重要的作用。
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这些对话告诉我们,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来体悟情感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对“摇篮”“屏障”“臂膀”等关键词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民族精神的个人理解是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这种交流,有利于师生间语文知识的积累及语感的迁移并形成一种共有的语言文化心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是作为诗歌的教学这节课在朗读教学的处理不够深入。虽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自身的朗读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但还应抓住课题中的“颂”和课文内容中的“赞”来组织,重要的是读出“赞”“颂”的语气,这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的把握等方面来训练。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教学的成功之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关注以及由这一教学思想而采取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某些教学环节教师主导性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并不十分充分,未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推进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