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步骤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选择和组织的行为和活动次序。欢迎大家浏览以下精选的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给你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一
复习内容:
教材练习四的内容。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种常见的统计图,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能对统计图中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据作出合理的解释,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信息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第五单元《数据处理》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回顾并解决问题。
(二)梳理反馈,建构网络。
组织学生回顾本单元知识,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后进行汇报。
1.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比。它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2.统计图的选择: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各部分数量所占总数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描述各部分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3.数据的整理:可以分段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4.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可以把两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然后绘制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据分布状况及集中趋势。
二、针对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根据题目要求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较为合适?
生:因为要表示去年凉鞋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应选择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3)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4)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2题。
(1)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找到的数学信息。
生1:这是扇形统计图,在这道题中整个圆表示奇思家12月生活总支出;
生2:奇思家12月生活支出有服装、文化、食品、水电气、赡养老人和其他。
(2)让学生思考:扇形统计图主要表现什么?统计图中的每个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提示:在分段统计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数据不重复不漏掉。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四第3题。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下面情况分别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四第5题。
(1)教师给出本班和邻班10名男生的60。
m跑成绩。
(2)让学生说说如何比较。
(3)学生自己计算、画图完成后汇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四第6题。
板书设计。
练习四。
1.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2.整理数据:分段。
3.绘制统计图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不足之处:可能有些学生从统计图获取的信息中所提出的问题难度大,将简单知识复杂化了,不适于学困生。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提问要有针对性,让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多一些,大胆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二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
(师表演魔术:一铁质茶杯中装满水(红色)后,倒入一透明量杯中)。
师:同学们,请注意观看,这量杯中的水可是很特别的哦。
(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观赏量杯中的水上了)。
(师趁学生不注意,偷偷地将一磁铁块放入铁质茶杯中。)。
师:(将铁质茶杯口朝下,抖一抖)茶杯中还有水吗?有东西吗?
生:没有。
师:现在,老师将量杯中的水倒回到铁质茶杯中,猜猜会怎样?
生:还是满满的一杯水。
师:不见得,老师现在就把水倒回去,你们注意观察,看看会不会有奇迹发生。
(师将量杯中的水慢慢倒回铁质茶杯中,茶杯中的水满后又往外溢出。)。
(学生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师:我不是告诉过你们吗?这水很特别,这不,水溢出来了不是。
(学生很纳闷)。
师:你们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1:铁质茶杯中的水没倒干净。
师:刚才我明明倒给你们看的,里面没水。
生2:那茶杯中一定有什么东西。
师:是吗?刚刚茶杯倒着的时候,明明没有东西掉下来,要不,你来查一查。
(生2上台查验)。
师:告诉同学们,这茶杯中有没有东西?
生:有的。
生:知道了,是因为茶杯中放了一块磁铁的缘故。
师:那为什么茶杯中放了东西,水就会溢出来?
生1: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挤掉一部分水。
生2:因为茶杯中的磁铁块占了一个空间。
师:对呀,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板书:物体占空间)。
师:(指着教室里的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这三个物体哪个占空间最大?哪个占的空间最小?)。
生:粉笔盒占的空间最小,电视柜占的空间最大。
师:看来,物体不但占有空间,而且占空间是有大小的。(板书:大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所,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粉笔盒、音箱、电视柜,谁的体积最大?谁的体积最小?
生:粉笔盒的体积最大,电视机柜的体积最小。
片断二:设置冲突,启迪思维。
师:是不是所有物体的体积一看就能看出它的大小呢?
生1:我觉得正方体的体积大。
生2:我觉得长方体的体积大。
师:现在有两派意见,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可以把它们都放在杯子里,看水位升得高的那个物体体积就大。
师: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能从魔术中受到启发,只是操作起来有点困难。这些可都是纸做的哦。
生2:把它们划分成同样大小的小方块,谁包含的小方块多,谁的体积就大。
师:这也是一种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
(师拆开两个物体的外包装)现在你能看出哪个物体的体积大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大,因为它含的小方块的个数多。
男生:女生先数。
师:女士优先。你们男生很有绅士风度,请男生闭眼,女生准备。
(师出示由6个小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女生(齐数):1、2、3、4、5、6。
师:请男生准备,女生闭眼。
(出示由2个大正方体组成的长方体)。
男生(齐):1、2。
师:男生睁眼,刚才女生数了6个,男生数了2个,谁看到的长方体大?
生(齐):女生看到的长方体大。
师(惊讶状):真的吗?(同时出示两个长方体)刚才不是说谁包含的小正方体个数多,谁的体积就大。
生(急切地):这些小正方体大小不一样,必须是同样大小的才能比。
师:对呀,要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才能比较,那要多大呢?是不是要统一一下。这种统一大小的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
(板书:体积单位)。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58页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四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六
本班共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21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并班上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七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八
教学内容:
教材有关折扣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信息,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
2、理解打折的含义,以及折扣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打折的问题。
3、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和分数与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寒假生活中,你注意到了没有,好多商家为了促销商品,举行了促销活动,把你知道的情况说一说。
同学们对折扣看来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折扣的相关问题。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销售,俗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你知道什么叫“八五”折吗?(学生自己给答案)。
2、教材第8页例1(1)题,你知道了什么?
(已知自行车的原价是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买这辆自行车用了多少钱?该怎么解答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我们已知八五折是按原价的85%出售,所以这辆自行车需要的钱数就是原价的85%,“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教材第8页例1(2)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应该怎样列式?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提倡算法多样化,不强求统一。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8页“做一做”
四、课末总结。
(折扣=现价/原价现价=原价*折扣现价=原价/折扣)。
五、课后作业。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自行设计。
板书设计:
折扣。
打几折,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
折扣=现价/原价。
现价=原价*折扣。
现价=原价/折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九
《百分数的应用(三)》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有两个层次的基础: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和百分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课的学习还将是学生初中代数学习的知识基础。
本课的编排是这样的,教材呈现出一幅笑笑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以及针对表格提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课后阅读资料主要是体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而第二问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本课编排特点,我将本课目标设定为以下两点。
1.通过探索、交流、比较,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与人交流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探究交流——自主构建。
2.联系生活——体验价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较、联系生活都是学习本课的有效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分为3大块: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拓展思路,学以致用。
课始,阅读资料,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中的阅读材。
料关于恩格尔系数的介绍。请学生带着下列问题独立阅读“恩格尔系数指什么?结合课前收集的数据你能计算出你家的恩格尔系数,并对此做出科学解释吗?”,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馈并小结得出: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三)”。
应的复习题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寻找新的知识生长点,感悟新的学习方法以达到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较”分为3个层次:循序渐进,动态示题——探究交流,夯实基础——比较优化,激活思维。
首先:循序渐进,动态示题。“笑笑也调查了一份他们家的。
食品支出情况,我们去看一看”然后运用课件将表格中的第一排数据一一出示,让学生分别判断处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说一说有什么发现。这样逐一出示,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观的发现笑笑家生活水平从贫困—温饱—接近小康的巨大变化,感受到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张表格。这时,我将问题(1)去掉,因为它已经在动态出示表格的过程中完成了,直接将问题(2)改成(1)随着表格一起出现:“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吗?”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环节和比较优化环节。
探究交流,夯实基础。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以下4步完成。
1.独立审题,并尝试画图、列式、解答。
2.小组内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馈。
独立完成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形成,
以达到自主建构。交流想法则是用语言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再一次论证,展现。
而在展示方法这一步,由于前面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用方程来解这道题,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会出现这一种“(65%-35%)x=210”,当然也不排除少数同学用算术方法---210÷(65%-35%)。所以将这三种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馈的时侯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尤其是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种“65%x-35%x=210”根据要求,学生一般都会先画出线段图,那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图意,其次说出列方程的根据:“你是抓住哪句话来分析的?”通过“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关系:“食品支出的钱数-其他支出的钱数=210元”,再根据等量关系说出所列方程的含义:“65%x、35%x分别表示什么?”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65%-35%)x=210”虽然从算式来看只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实际上他们所依据的数量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可适时让学生讨论这两种方程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期间对于学生因为粗心比较容易犯的错误,要拿出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错的原因。总之,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多放手,给他们探索的空间,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既要让他们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时给予引导。
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时指出列方程这种方法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试一试的第2题“(2)2005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两项支出一共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来巩固所学。由于第一题“(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与例题是重复的,所以删掉。而第(2)题作为例题的延伸和对主题资源的有效利用做为课堂练习。
课尾——拓展思路,学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学习比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练习题和例题基本处于同一层次水平,所以我在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这两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据此我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某班在一次数学单元训练中这道题是从扇形图的练习形式以及涵盖了基本训练、变式训练、发散训练的练习内容两方面丰富了本课,其意图是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的培养。第二道题选用的材料是《我国前三季度全国财政收入情况》的财经报道。
2.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局面下,我国经济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15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526.8亿元,同比增1.6%,地方本级收入23992.07亿元同比增长9.8%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列出算式?这道题的数据虽然复杂不方便计算,但是体现了数学材料的真实性。其倾向性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板书:因为本课本着“放手让学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书的设计遵循“黑板是学生的试验田”的原则,除了教师板书课题及一些重点要求外,主要是学生上来展示他们的解题方法。
就是这样,一堂朴实数学课的探究与应用,就此结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专家与同仁的指导。谢谢!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十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学校有一批小朋友要加入少先队了,学校为他们做了一批红领巾,要我们帮忙算算要用多少布。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屏幕出示红领巾图)。
师:同学们,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的。
师: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生说推导过程。
生1:我想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生2:我想看看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和四边形。
2、动手实验。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型,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操作研究,看哪一组能用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成果,推导公式。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十一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了“包装糖果”的情景,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的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初步认识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物品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但实际所需的包装纸又比物体的表面积大,因而教师要和学生理清本课研究的是“接口处不计”的包装方式,这样的活动才能和生活进行有效沟通。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法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探讨。
【教法学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探索出不同的包装方法,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总结,领会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策略。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1、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节约的意识,体会包装的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最节省包装纸的叠放方法。
难点是:理解最节省包装纸的包装策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准备若干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今天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有很多听课的老师)。
师: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来一睹同学们的风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说“加油!我是最棒的!”。(生齐说)。
师:谢谢同学们,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生:可以)上课!
二、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关于包装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师:你们看了这几幅图片后有什么感受,请说一说。
物品经过包装,显得更精美,可包装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包装中还有许多其它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装的学问》。(板书课题)。
再过几天就是李老师的4岁小侄子的生日,我买了盒蛋卷,(课件出示一盒长方体形状的蛋卷盒(10cm×8cm×5cm))老师也打算把这盒蛋卷包装后送给他,(课件演示用包装纸包装蛋卷盒)在包装时我遇到了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问题:如果接头处不计,最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
师:谁能帮老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就是计算它的表面积。)怎么计算你可以说说吗?(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计算一下这个长方体蛋卷盒的表面积好吗?(生完成后交流反馈,课件展示老师的计算。)。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下面组合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打。
下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三、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小组活动,自主探究。
师:老师的爱人也买了一盒同样的蛋卷,包装时一共需要多大面积的包装纸呢?(一个需要340cm,两个就是需要680cm。)。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说一说。(可以合起来包装,就不是680cm了。)。
问:合起来包装为什么就不需要680cm包装纸呢?(有的面重合起来了。)。
师:重合的面在包装时需要用包装纸包装吗?(不需要)。
师:可以怎样包装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拿出两个长方体纸盒摆一摆。(学生同桌合作,探索组合包装的方法。)。
请一名学生展示摆放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包装方法?再指名展示,老师在黑板上用实物展示。(展示结束,课件出示三种组合包装的方法图。)。
2、展开猜想,交流讨论。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包装方法有什么不同?(重合的面不同。)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看第一种方法重合的是哪些面?(生:两个最大的面。)。
师:我们可以说“重合了两个大面”。第二种方法和第三种方法呢?(生:第二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中面,第三种方法重合的是两个小面。)。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生:第一种)。
问:第一种方法最节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想的吗?(指名交流。)。
3、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师:这个猜想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验证呢?(可以分别计算出三种组合后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问:怎样计算大长方体的表面积?(预设学生回答:可以根据组合后的大长方体的长宽高直接计算出表面积;也可以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先让学生计算出第一种方法包装后的大长方体表面积。(指名板书)师: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再指名板书)。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指名回答)(把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重合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另两种的表面积。(指名板书)师:从计算的结果看,是不是和我们刚才的猜想一致呢?(一致)师:谁能说一说在包装时究竟怎样包装才能节约包装纸吗?(指名回答)。
四、组合三个,再次体验。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十二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和推理等活动,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及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认识公顷课型新授执教人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
内容教材第34页例1。
教材。
分析。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平方米”的联系。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习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估计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学:1公顷的含义。
把学生带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这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分小组合作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再推算出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十三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连加、连减式题。
3、初步感知连加、连减式题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学会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同时学会倾听、交往与合作。
2、理解连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演示情境图(聪明屋)。
师:今天,我们要去数学聪明屋里去玩玩。在聪明屋里有很多聪明题,看看我们班上谁最聪明。看,四位小动物先出来欢迎我们了。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题目。(课件)。
长颈鹿小狗小乌龟小猫。
师:你想和谁交朋友,就算算它带给你的题目吧!(请四位学生口答)。
2、小结。
师:今天我们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为小动物解答了难题,你们可真了不起,希望你们在聪明屋里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连加。
1、说图意。课件演示小鸡图(动态)。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小鸡也想和我们交朋友,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先跑来了两只,又跑来了一只。)。
(2)师:根据你看到的,你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小鸡?)。
学生复述图意,指名说,同桌说,齐说。
2、尝试列式。
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
(1)名学生口头列式。5+2+1=。
(2)读算式。(师:刚才的小朋友读得真不错,你也跟着他读一读吧)。
(3)比较不同。(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有三个数,两个加号)。
(4)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或更多的数加在一起,就叫连加。(板:连加)。
3、说算理。
师:这个算式你会算吗?(指名说:先算5+2等于7,再算7+1等于8)。
请学生跟说,齐说,同桌说。
(二)探究连减。
1、说图意。
师:你们帮小鸡解决了难题,他们可高兴了,过了一会儿,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原来有8只小鸡,先跑掉了3只,又跑掉了2只,还剩下几只?)。
指名说图意(同连加)。
2、写算式。
(1)师:这道题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减法,为什么?
学生列式。(板书:8-3-2=)齐读算式。
(2)师:这道算式和以前的减法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连减)。
(3)小结: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去掉几个数,用连减。
3、说算理。
师:你会算吗?(先算8-3等于5,再算5-2等于3)。
学生跟说,齐说,同桌说。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连加、连减,在计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的。
三、练习巩固。
师:聪明屋里还有很多聪明题,需要我们小朋友来解答,请你们帮帮这些小动物的忙。
1、课件出示燕子图、猪八戒吃西瓜图。(请学生复述图意,再在课本上列式计算,并说算理)。
2、课件出示小棒图和三角形图。(方法同上)。
3、算式(折叠卡片)。——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3+4+16+4+04+3+22+2+4。
8-5-39-5-410-6-28-0-6。
六年级数学北师大版教案(精选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概括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
8/11×11/81/10×10。
7/9×9/77×1/7。
(师巡视学生的情况,并对分数的格式加以指导)。
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
生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位置颠倒。
生2:每个算式乘积是1。
师:现在老师有点疑问,2不是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是什么呢?生:
2可以写成2/1,分子分母颠倒后,2/1×1/2=1。
二、理解倒数的意义。
师:观察的真仔细,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呀?
生:倒数。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倒数(板书)。
师:再看这几个算式,2×1/2=1,我们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
师:看这几个算式,倒数是对几个数来说的?
生:两个数(师板书)。
师: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特点?
生:乘积是1(师板书)。
师:再举一个例子:2/3×3/2=1,我们说:2/3是3/2的倒数,3/2是2/3的倒数,2/3和3/2互为倒数(师板书:互为倒数)。
师:怎么理解“互为”呢?
生:相互的意思。
生:就是对两个数而言的`。
师:“互为”是对两个数而说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倒数,应该说谁是谁的倒数。
生:。。。。。。
师:大家表现真好,老师也来说一个,3/5是倒数,对吗?
生:不对。
师:你帮老师改正吧。
生1:应该说3/5是5/3的倒数。
生2:。。。。。。
三、观察比较,抽象概念。
1、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主动探究这四组数的特点。
生:分子分母倒过来了。
师:那么我们就给这样的数取个名字吧!(板书课题―。
―倒数)师:继续观察这几组数,看看还有什么特点?
生: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都为1。
(如学生不能找出这个特点,则可以引导学生做计算比赛。)。
2、请学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观察。
3、概括“倒数”的意义,板书。(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四、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举例观察,讨论。(2/5的倒数)。
师: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生: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2、小组讨论,探究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2的倒数怎么求呢?
生:把2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2=2/1,所以2的倒数是1/2。(师生共同总结: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
五、巩固练习,拓展外延。
1、出示“1/5,3/4,5/9,1,3/7,9/5,4/3,7/3”八个数,请学生移动数的位置,找出几组互为倒数的数。
2、剩下“1/5和1”,分别求出1/5的倒数和1的倒数。
3、1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1。)你是怎样计算的?
(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4、0也是整数,0的倒数是几呢?
(1)出示0×()=1。谁上来填一填?(没人举手)。
师:0乘任何数都不得1,这说明了什么?
生:0没有倒数。
(2)如果把0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即为0/1,那么它的倒数应是1/0。
师:这样说可以吗?
生:不可以,因为0不以做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那么带分数呢?(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6、小数有倒数吗?
(1)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
(2)举例说明:因0.25×4=1,所以说0.25和4互为倒数。
六、深化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的倒数是它本身,()没有倒数。
(3)27/100的倒数是(),25/16的倒数是()。
(4)0.7的倒数是()。
2、判断。
(1)2/9是倒数。()。
(2)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原来小。()。
(3)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4)a是整数,所以a的倒数是1/a。()。
(5)因为0.2×5=1,所以0.2和5互为倒数。()。
七、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