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遵循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阅读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大家可以学到一些制定教学工作计划的方法和技巧。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一
1、自读生字和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四季(第一课时)。
2、独立识字,自主识字;能独立识记11个生字中的5—6个。
3、初步感受四季的特点和美,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阅读和创作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
读准字音,认清部分生字字形,初步体验阅读与创作的乐趣。
1、生字词卡片;2、cai课件。
一、导入新课(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就有浓厚的兴趣)。
1、课件展示四季美景图画,看了图,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预设:a—真美啊!(引导学生从图中感受四季的美)。
b—这是一年四季!(说说什么叫四季?四季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c—其他。(相机指导)。
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
1、课件展示:四季图及配乐儿童诗朗诵。
2、过渡:这首儿童诗就在我们的课本上,你想不想也像他们一样朗诵出来?
三、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认准字形)。
1、谈话:你们能告诉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如果遇到不会读的字,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了解识字方法)。
2、自由读:(读的过程中尝试用了解到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争取主动识字)。
3、比赛读:
(1)交代比赛规则:你最喜欢读哪一小节,最有把握读好它,就选哪一小节参加比赛。为了使每一位参赛选手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比赛前大家可以准备准备,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
(2)赛前准备。
(3)指名选手上台参赛。(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评委点评:你认为哪位选手读得最棒,能说出他好在哪儿吗?
(5)老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说、雪、是、鞠着躬说、大肚子一挺”
4、各种形式读:选择相同内容的小伙伴齐读、领读、轮流读等。
5、小结过渡:小朋友通过互帮互助,终于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真了不起!咱们认识一个字,不仅要会读,认准它的字形也非常重要,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四季(第一课时)》。
6、识字。
(1)课件演示(出示文中的11个生字)。
(2)开火车认读。
(3)组织四人小组讨论:想想用哪些好方法把这些字记住。
(4)四人小组识字,师巡视指导。
(5)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6)小结:小朋友的识字方法可真多,相信今后大家还会有更多的识字方法来记住更多的字。
四、课中操。
1、谈话:老师将课文编成了一首十分好听的歌,让我们一起来比比、唱唱、跳跳吧!
2、学生边比边唱,再次感受四季的特点和美。
五、尝试创作。
1、课件演示,让学生再次欣赏四季的不同特点及独特之美。(要求:边看边想,你喜欢哪个季节?从哪儿你能看出它很美?你能说说它的美吗?)。
3、四人小组尝试创作,进一步感受四季之美(以鼓励为主,教师既要相信学生潜能,又应给以适当指导。)。
4、新作交流,如:
补充式——草牙尖尖,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小鸟说:“春天真美!”
自创式——春雨绵绵,她对大地说:“我是春天。”花儿红红,她对小朋友说:“我是春天”。等等。
六、师生互动。
1、播放课文歌曲,老师和学生一起唱唱跳跳。
2、配乐儿童诗朗诵。(以上都可以用上自己新创作的)。
七、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七”、“儿”,认读。师范写,提示笔顺。
2、学生试写,师生共评。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四季美吗?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想不想读读?(一年级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准确地传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主读课文。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师:他读谁了吗?评一评。
生1:“说”是翘舌音,他没读准。
师:你能教大家读读吗?学生教大家读。你的声音真响亮!
生3:“雪”是三声,他读成了二声。
师:那你读来听听。
生读。
认识生字后,他会读得更好。
师:(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读?
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读。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吗?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谁先来?
生:儿歌:小小火车开得快,一开开到1小组。
1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师:这组读得真不错。哪一组再来?生:小小火车开得快,一开开到3小组。
3小组开火车读。
学生读课文。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我看到一只小鸟在飞\我看到小草芽绿绿的、嫩嫩的。
生:春天真美!我要长大!我是春天。
师:他为什么说自己是春天?生:因为小草春天就会发芽。
生:因为人们看到小草绿了就知道春天到了。
朗读,声音太小,别人根本听不见。
:师:(作倾听状)哦,他声音真好听,真想再听一次,你们想吗?
生齐:想!师:你再大声读一遍,好吗?生再读,声音大了许多,
师:真好!谁再读读,更高兴些。师:读得怎么样?
师:我也想和他比一比。老师范读。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老师读的时候笑眯眯的。生:我发现老师把“我是”读的特别重。
生:我发现你把“尖尖”读的特别轻。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的读。
学生兴致勃勃地扮小草和老师一起表演。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乐,你们自己表演,看哪株小草芽最高兴、最得意。
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表演。
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表演。老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表演大赛,谁先来?一生举手,师:你表演哪个季节?
生:我表演冬天。师:哦,你现在就是小雪人了!开始吧。
师:真精彩!师:让我们一起变成小雪人吧。师:有没有哪个小组一起表演?
一小组合作表演秋天。
师:你们合作得真好。有没有表演夏天的?一生表演夏天。师:你真有表演才能!
我是草芽我是荷叶。
学生戴头饰表演。
六、拓展练习。
师: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丽,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学生自由回答。
愿在全班交流?
生1:桃花开了,她对小燕子说:“我是春天。”师:编得真好!
生2:青蛙呱呱,他对人们说:“我是夏天。”师:真能干!
生4:春天春天真美丽,桃花开了,柳树绿了,小青蛙醒了,我们放风筝了。
师:哇!我们班有小诗人了!为他的精彩诗歌鼓掌。
的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夸你们的!
录入:科研部审核:王海兰。
id=3697。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三
1、朗读课文,整体掌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文中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诵读,培养同学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2、理读法:
引导同学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就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故事——愚公移山。那就让我们在上课文之前,先回忆一下这个故事。请看flash《愚公移山》。
二、重点文常。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经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1、同学默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解释全文,有问题的一会儿质疑。
2、同学质疑,教师提醒同学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
四、理解全文。
1、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
3、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4、考虑: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5、考虑:这里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6、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同学讨论,明确:
愚公妻:
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7、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明确:告诉人们,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战胜。
8、问: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讨论并明确: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9、全班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运用对比烘托手法,通过愚公的胜利,反映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必需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六、安排作业。
1、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
七、教学后记。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四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东方明珠。
2、出示课题。指名读题,注意正音。
二、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映出东方明珠的画面。
2、教师在配乐中叙述: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上海黄浦江边,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东方明珠。
3、欣赏配乐朗读。
三、初读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
(2)画出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4)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字新词。
3、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及名字?
(4)你喜欢这座塔吗?为什么?
(5)指导用喜爱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2、尝试背诵。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提醒注意。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映示东方明珠。
(1)指导看图,学习第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东方明珠的样子。指名说。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出示: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指名读。说说怎样的'人才是“巨人”?点名读,集体评价。
(3)看图联想,学习第二句。
出示句子: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点名读。想象美丽的夜景。直到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游客们,看到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什么感叹?
(2)出示句子: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3)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3、尝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三、巩固。
1、小导游介绍东方明珠。
2、想象一下,当那些外国游客看到这美丽的东方明珠,他们会怎么说?
四、指导写字。
1、认读。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仿影,临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五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全世界华夏儿女难忘的日子。
深秋的戈壁大漠,寒风凛冽。从大清早开始,人们就把目光聚集到这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此刻,载人航天发射场亮如白昼,与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来了,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来了,嘹亮的《歌唱祖国》的乐曲声响起来了……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为“神舟”5号飞船送行,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透过防护面罩,他的眼神显得格外平静。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郑重地下达命令,刚劲的话语中蕴含着期待与信任。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五分钟准备!”
“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点火!”
“起飞!”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飞行正常!”
三分钟后,电波传来了杨利伟的声音。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北京指挥控制中心,传到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传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神舟”5号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飞船以平均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从200千米外的太空中,不时传来杨利伟发回的信息。
“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向祖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当飞船运行到第7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了问候。
“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在与家人通话时,杨利伟兴奋地对儿子说。
“来到茫茫太空,我看到了神奇美妙的景色。舷窗外,阳光把飞船的.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下面就是人类居住了一万多年的美丽的地球。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美丽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啊!这就是杨利伟眼中的太空,这就是他眼中的地球。
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文档为doc格式。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资源。
小黑板。
相关练习。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
一、复习本课生字,默写并订正。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
三、把搜集到的创造发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迁移练习。
1、自由完成。
2、参与讨论。订正。一、复习本课生字,默写并订正。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课文。
三、把搜集到的创造发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完成相关练习。(小黑板出示)。
1、扩词。
板往前。
2、仿造例子,用加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妈妈已经下班了。
已经。
例:鲁班出神地看着,忽然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
忽然。
3、把句子补充完整。
(1)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
(2)架子上的葡萄,像一颗颗。
你为什么?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七
北京第八十中学宁鸿彬。
教学目的:
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
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设想;
从第五册开始,文言文集中编排单元。这给学习文言文带来了方便,也提出了问题。方便的是,集中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以新带旧,学起来比较容易些;问题是,前面四册教材的文言文数量较少,而且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个单元里,可以说,学生对文言文还比较生疏,这又给集中学习文言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前面的准备不足。
因此,五六册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由浅入深,遵循学习文言文的规律,按照教材的规定,从诵读训练开始,在“读”上下功夫。然后,再逐渐的深入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去。
读文言文,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好停顿,主要指句中的停顿。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不该连在一起读,就决定了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好句中的停顿,句子的意思也就大致明白了。
熟读能够成诵。背诵文言文的篇或段,也是五六册教学的重点。所以,加强读的训练,有益于背诵。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按照教材规定,能够领会文句的大体意思,懂得文章的主旨就行了。因此,教学中,不一定要直译课文,大体意思知道了,就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弄懂文章的主旨。
课文中遇到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的词,以至通假字、虚词等,选择重点的,让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所谓重点,一般来说,限于课后练习所列的词语。
本课教学目的,依照以上的认识而制定。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乃至作业,都从教学目的出发,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读准下列字音:
仞惩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荷叩箕畚龀匮亡(亡以应)厝朔。
二读好下边句子中的停顿: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借助教材上的'注释。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教师不予指导。
二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三订正读音。
教师逐一出示写有下列字的卡片(或将下列字集中写在一块小黑板上),请学生个体回答,集体订正。正音时,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字词的意思。为后边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万仞惩山北之塞迂汝曾不能遂荷担者叩石。
箕畚始龀穷匮亡以应一厝朔东。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放声读一遍课文。教师提示:注意读准字音。
[说明]至此,学生已经读了三遍课文,听读了一遍;加上正音(并有释词),可以说,教师借助“读准字音”这一要求,基本上实现了熟读课文的目的。在反复的朗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这就为完成后边的教学环节打好了基础。但这并不算完全达到了“读”的要求,下一步,通过指导“读好句中停顿”,再读课文的重点语句,并为完成“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进一步做铺垫。
五读好停顿。
教师逐一出示下列语句(制成卡片,或写在小黑板上),请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对为什么这样读作一点解说。其间,随时提示学生会借助注释来读,慢慢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学生随着读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尤其是随着对内容的深入理解,会慢慢读好句中停顿的。
六试译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由一位学生根据书上注释和自己的理解,串译课文大意;另一位学生订正或补充。二人遇到不会解释或意见不一致的语句,将它们画下来,留待一会儿解决。
[说明]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意思能够做到大体了解。两人互相研究、讨论,创造了较准确了解课文内容的条件。提倡借助注释来疏通文意,这也是在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此时,教师作巡视,注意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使后面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七集体讨论。
每一组提出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全班研究、讨论。意见不一致时,教师适时给予点拨。
待学生没有问题再提,教师提出下列语句,指定学生说出大意,以检查刚才学生们自译的效果,也是将重点突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下列有的语句,学生们已提出,此时教师不必再检查。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5.叩石垦壤。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甚矣,汝之不惠。
8.而山不加增。
9.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八听读课文。
教师读课文,学生听读。要求:边。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八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目标导航】。
1、了解生物进化方面的有关知识。
2、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说明与诗有机结合的特点。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九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列子》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2.教师查阅、准备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包括课文录音、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歌曲《愚公移山》等。
教学方法:
以讨论为主,加强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补充注释的字词:
1.面山而居面:面对。
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
3.叩石垦壤垦:挖。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
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
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则是表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定”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定。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若、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心。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十
3、通过欣赏四季的图片,联系生活,朗读课文,让孩子知道一年有四季及四季的特征,从而激发孩子观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结构,通过模仿课文,能够初步用诗歌的语言自己说一句话。
1、认字及会写乚的笔画。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观察四季的特征。
模仿课文句式自创诗歌。
1、揭示四个季节。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图片)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春夏秋冬,相机识记字形。
春:是啊,这是百花盛开,生机勃勃的春天。出示“春”,春天的太阳特别明媚,照着万物,所以春字下面是个日字。
夏:这是快乐的夏天。
秋:看图板书秋,读准字音。仔细观察,“秋”字是有哪两个字组成的呢?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一个甲骨文字?(画)是啊,甲骨文中的禾,就是一个沉甸甸的稻穗的样子,秋天到了,到处都结满了果实,所以用“禾”作为它的偏旁,表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硕果累累的季节。认识新偏旁,禾作为偏旁的时候,我们叫它“禾”木旁,比较禾字和禾木旁的不同之处(作为偏旁后“禾”字把小脚丫缩回去了)。(板书)。
冬:看图出示“冬”,认读。(看,“冬”下的两点多像飘下来的雪花呀。)。
2、揭示课题。
一年有春、夏、秋、冬(学生跟读)四个季节,我们就叫它……?板书“四季”。
(分男女生读,指名读)。
1、感知课文。
有一位诗人看到了四季这么美丽的景色,不由得为它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它就藏在课本的61页,让我们坐端正,一起来听一听这位诗人眼中的四季吧。(看图配乐朗读)。
多美的四季啊,让我们也翻开书本,仔细地读一读这首优美的诗歌吧,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学生自由朗读)。
2、生字、生词过关。(出示多媒体:草芽、荷叶、谷穗、雪人)。
(1)带拼音认字,读准字音,注意“穗”字是平舌音。(领读,指名读,齐读)。
(2)认清字形。
草芽:他们有个相同的偏旁,我们叫它草字头,我们学过的哪个字也是草字头的?(花)这里的哪个字也是草字头的?(荷)。
荷叶:荷花的叶子叫荷叶,那么柳树的叶子叫什么?(柳叶)枫树的叶子叫什么呢?(枫叶)你还能给叶找找朋友吗?叶除了有叶子的意思之外,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姓氏来使用,比如,我们班就有一个姓“叶”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说出他的名字吧!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叶”。
谷穗:联系“秋”再次识记禾木旁。
雪人:雪这个字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偏旁部首,我们先看一个字“雨”(板书),它读什么?比较雨和雨字头的不同之处。
(3)去掉拼音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4)读好词组。(鞠着躬说顽皮地说)。
(出示:鞠着躬说,顽皮地说)。
第一个词组(生读,指名读,领读,教师纠正)在课文中谁在鞠着躬说?鞠躬的动作是怎样的呢?通过做动作理解,并鞠躬向老师问好,让孩子既知道了字义,也让他们在课中放松一下手脚。
第二个词组?(领读)小猴子最喜欢上窜下跳了,我们班的有些小朋友也像小猴子一样,我们送他一个词,叫什么?(顽皮)(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读)。
3、分段检查朗读情况(你们猜猜老师会请几位小朋友朗读呢?为什么?)学生分段朗读,同桌分节读。
1、学生读。
大家读得真认真啊,谁想为大家读一读第一段呢?(指名读第一段)。
2、教师引导,体验春的美景。
起来读读。(词卡出示)勇敢的草芽奋力冲破了土地,终于钻了出来,他觉得自豪极了,看到一只小鸟从它的头顶上飞过,小草就对小鸟说:
(生朗读,齐读)。
3、拓展练习。
春天除了小草,还有什么变化呢?(放映图片)你能不能学学课文的第一段,也编一句儿歌么?(出现格式)。
他对说:“我是春天。”
1、学生读。
百花盛开的春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天到来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段吧。(学生齐读)。
2、感受课文的夏景。
看图说说荷叶的样子,找找诗人是怎么写荷叶的。多么可爱的荷叶啊,所以诗人说“荷叶圆圆”,(出示词卡)一起读,男女生读。可爱的小青蛙在这些大圆盘之间跳来跳去,呱呱地叫着。这时,荷叶见了,也自豪地对青蛙说:“”?谁也想来当当荷叶对小青蛙说。
3、拓展练习。
夏天除了荷叶圆圆,还会有什么呢?(放映图片),你可以用刚才的句式说一说么?谁再来当当小诗人。(生自由发挥,不脱离句式为准)。
四,写字练习。
1、出示“七”和“儿”,仔细观察,让学生发现相同的笔画,认识“竖弯钩”。
2、观察“七”字,你还发现了什么是需要小朋友注意的?(横线微微向上斜)“七”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弯,这样写比较具有美感,竖弯钩中的竖则要写在竖中线上。(生练字)。
3、再仔细观察“儿”这个字,看“儿”字怎样写,书空。范写,提醒孩子撇的写法。(生练字)。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十一
1,复习生字。
同学们,瞧,小火车开来了,想不想上车去参观四季的景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课的生字,小火车说:要读准字音才能上车哟。(开火车复习生字词、开高铁复习词语)。
2,读通课文。
四季真美!我们边看图边来听听课文朗读,回忆一下课文内容。(播课文录音,放图片)。
读得美吗?你能学着读读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课文学习。
1、四季的小火车到站了!第一站是:春天。
(1)指生读文章的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这一节写了春天的什么。
(2)师:小朋友,草芽是什么?(出示草芽图)看,这是春姑娘给我们送来的草芽,它是刚从地下钻出来的。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的吗?谁能做做动作,看看草芽尖尖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请生做动作,班级跟着做。
(3)图片出示草芽,草芽____,还能用叠词说一说草芽的颜色吗(青青、绿绿)?用手摸一摸,草芽什么感觉?(软软,嫩嫩,柔柔……)。
(4)沉睡了一冬的草芽终于从土里钻出来了,他的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兴奋)。
(5)指导感情朗读。
请你高兴地跟小鸟说“我是春天。”
请你激动地跟小鸟说“我是春天。”
……。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
师: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
生:“我是春天。”
(6)拓展说话。
草芽、小鸟都是春天的使者,它们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小朋友们,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我们赶快去看看吧!(看春天的图片)。
(7)请你用上叠词,说一说春天。(出示句子)。
桃花----------,它对---------说:“我是春天。”
柳叶----------,它对---------说:“我是春天。”
(8)欣赏了春天,我们觉得春天真()!
(2)夏天。
1.告别了鸟语花香的春天,我们进入了炎热的夏天。你看,夏天多多热闹啊,这是谁在唱歌,谁在说话?(青蛙)让我们赶快去看看吧!
2.出示莲塘青蛙图。你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第二节)。
3.指导朗读:夏天来了,荷叶长得圆圆的`,它骄傲地对青蛙说,生齐读“我是夏天。”
4.荷叶长得怎么样?(多,绿绿的,茂密……)我们曾学过的那个诗句就写了荷叶的这个样子?(回顾江南:莲叶何田田)。
再读:同桌读、男女生对读,感受荷叶的茂密。
5.除了青蛙和荷叶,夏天还有什么?
过渡:送走了炎热的夏天,大自然迎来了金黄色的秋天。你们看,稻谷成熟了,多美啊,课文怎么写的呢?请小朋友自由读第三节。
(3)秋天、冬天。
小火车接着向前开,来到了秋冬!
1、出示诗歌第三、第四节。小朋友,请你自己配上动作,读一读这两节。
生:有(一边说一边举手)出示课文第三幅插图和第三句话,请生读第三句话。
生:弯腰。
师:谁来学小谷穗做做"鞠躬"的动作?(指名一学生做“鞠躬”的动作)。
师:哎呀,真有礼貌。想做的小朋友站起来做一做。(想做的学生站起做)。
师:真是一群有礼貌的小谷穗。谷穗鞠着躬说:……。
生:我是秋天。
4、冬天调皮的雪人娃娃要来和我们做朋友了,谁来读读冬天的诗?(指名读、请生评价,指导朗读出顽皮、加上动作)再请几个同学配上动作来读一读这一节。
5.全班站起来边读边加上动作。
(口语交际)雪花_____,它对____说:“___________。”
三、回归文本,感情朗读。
1.分角色朗读。
师:小火车一路经过了四季,春天百花盛开,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花红柳绿。夏天骄阳似火,绿树成荫,鸟语蝉鸣。秋天天高云淡,瓜果飘香,叠翠流金,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冻。(出示图文,词语拓展、积累)春夏秋冬,景色各异,有着不同的美丽和迷人。四季是大自然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请同学们分大组(四大组)分别读一读课文,老师给大家配好听的音乐。
2.借图背诵:
能看着图把内容背下来吗?看图背课文。
《四时之风》。
郭熙。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十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好,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页,首先看一下本课的“预习提示”和有关“题注”的一些内容。看这些内容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一些关于朱自清以及《背影》这篇课文的一些情况。可以轻声读一下。[1分钟])。
二、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和题注,了解作者。
强调以下内容:
(通过看“预习提示”和“题注”我们可以知道: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生于18,于1948年去世,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同时我们还知道,本文写于1925年……)。
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在当时和以后感动了许许多多读者。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
三、范读课文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好,刚才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在本文当中,一些字的字音较难掌握,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一些字词,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同学们看他掌握得怎么样?好,同学们再一起读两遍。)。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差使狼籍籁簌迂腐踌躇蹒跚拭颓唐琐屑举箸。
结合注释,理解下边词语的含义。
(读得很好。下面同学们结合“词注”看课文中对这些词又是如何解释的。请同学们轻声读一下。在读这些解释时,最好能和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好,开始吧!)。
狼籍惨淡勾留变卖典质赋闲蹒跚颓唐。
(关于字、词我们就先处理到这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主要思考、讨论以下问题。[亮小黑板;读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解决。{5分钟。好,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思考、讨论的情况。}])。
四、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老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都应结合课文中有关段落。
1、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
2、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结合课后练习七)。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一层(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即本文的中心思想)。
理解: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同学们对以上问题的掌握,就对下一步我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接下来……[一遍])。
五、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思想。
六、理解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理解: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真是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了作者(具体内容岂学生复述);扫除了文字障碍(字、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是难点的突破。
八、布置课外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感情。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用老师指定的词语造句。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十三
第二课时: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p8—9/5—9。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十四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同学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布置一课时。
导入。
请一两个同学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感性认识。
师生一起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同学谈观后感。
朗读诗歌。
1、同学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测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同学各自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同学选取感兴趣的局部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身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局部,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示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标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溢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局部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捍卫黄河,捍卫中国。
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同学齐读诗歌,一起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典范,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身的力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十五
(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作者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作者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回顾生字词,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2、细读课文,还有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说说自己的感受。
3、你能想象鲁迅先生喜欢的画吗,为什么鲁迅就喜欢这幅木刻画呢?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探究,在课文旁边坐批注。
交流。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介绍白描手法。
学生笔记。
4、拓展提高。
片段练习。
三、板书。
慈爱的父兄博闻的学者。
敬业的伟人风趣的智者尊敬爱戴。
可敬的长者热情的主人深切怀念。
无畏的勇者坚强的病人。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十六
鲁迅,以前也只是在一些教材书上稍微的认识过他而已。老师跟同学们说鲁迅,说他是一位大文豪,一位民族英雄,还讲鲁迅的伟大,讲他的神话。就这样,在那懵懂的岁月里,鲁迅还真让我当做神明般的膜拜着。
到看了萧红的,鲁迅他非神非圣。而说鲁迅的,也只能让聂绀弩,王士箐,郑学稼之流去颠倒黑白,乱说一阵吧!而像我这肤浅的平民也只能这样乱搞一通了。
在萧红的回忆的笔下,勾勒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鲁迅,一个亲切的鲁迅。而非神非圣,他也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朋友,一个好伴侣,一个好父亲。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的形象呈现着。亲切而又可爱!
鲁迅他有一个正常的生活,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也笑,萧红写道“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看的出是极易相处的一个人。
不像我老爸,人老实,总是有时候不懂的幽默的情趣。倒是有一点特别形式,就是我老爸不管我老妈是多么的唠叨着也是烟不停手。鲁迅是学医的,知道吸烟不好,可是他却有理的烟不停手,一面烟雾弥漫,一面和客人谈笑。就算是他生病了也还是吸烟不停。和我老爸一样的老顽固,越是劝阻其戒烟,少吸点,越是有古怪的理论:“我吸烟才有精神干活,好养活你们。”就算是咳嗽的厉害也总是小烟在嘴角挂着,老妈也只能干瞪着眼。而鲁迅也有他的理论:“我吸烟虽是吸的多,却是并不吞到肚子里去的。”果然是学医的,有文化的。光是这“烟鬼”的形象就可以看出鲁迅他是多么可爱的一个人啊!
鲁迅也有像我们这帮小毛孩一样的,也挑食。可是他挑的有权威呢,不想吃的.果断不吃!不像我们从小被教育着不可以挑食,哄着骗着要你吃。必要的时候,老妈还是逼着往嘴里塞。要是哪一天有鲁迅那种孩子气的权威,想想也挺好玩挺可爱的吧!虽然挑食,但是鲁迅的家常生活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也很有规律。而且又有许广平这般贤惠的爱人,还有海婴那调皮可爱的儿子,这样一小家子的幸福生活是多么让旁人羡慕的呀!
鲁迅又是个很不错的朋友,他是善于谈话的。从下午两三点起就陪客人,陪到夜里十二点。他们谈知识,谈国家,谈将来,谈过去。我老爸也陪客人,可是谈笑间大多也只是些柴米油盐,左邻右舍的趣事。倒是有一点和我们现在这群小毛孩差不多,我们和鲁迅也都是夜猫子。朋友客人从鲁迅家出去时候也就深夜了,本该是睡觉的时间了,然而鲁迅现在才刚要开始他的工作,开始写作了。拿起笔停不下来也就直接到旭日东升,海婴要去上学了,鲁迅他差不多也刚睡下。而我们这些同学,也就几乎在夜间还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偶尔多少学生也还是有学习到日晒三竿的啊!
大家都是人,所以不免有人的弱点。最后鲁迅还是战胜不了病魔的缠身,一身那般奔忙。人总是要死,可是死的早也就什么都结束了!带去的也只剩下太多的留恋。
而在我印象中的鲁迅是不是死了后就是真的成了神了。可是在萧红笔下的《回忆鲁迅先生》里的鲁迅确实是一个非神非圣,亲切而又可爱的人啊!
雨的四季教案两课时(汇总17篇)篇十七
这篇《回忆鲁迅先生》里,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她还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这篇回忆录非常好读,也很有趣,完全可以吸引学生。在课前不妨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大家都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带着这个问题进入阅读,让传记的有关描写来比照和丰富同学们对鲁迅的印象。因为这篇回忆录对鲁迅的描写非常生动有趣,显然和通常对鲁迅的认识有些“落差”,学生的兴趣也在这里。阅读中应当提醒同学们,我们接触的不止是一个热情、幽默、睿智的鲁迅,还应当深入一步,思考一下自己对鲁迅的思想、人格的认识又有哪些新的变化?当同学们通过阅读发现鲁迅也有如此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完全可以很放松地走近这位文化巨人时,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这一课除了获得对鲁迅的.新认识,还有一个潜在的目标,也是更高的要求,就是让同学们能够由此而思考怎样看待像鲁迅作品这样的“经典”的问题。对鲁迅有隔膜,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同学们毕竟年轻,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要让同学们了解,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读者特别是年轻人都是有距离的,包括对他所属时代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隔膜,都可能成为阅读障碍。我们不可能像读当下流行小说那样顺畅轻快。但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力量,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还是要学习经典。对经典的学习要有一份尊崇,一份超越,高雅的阅读品味需要逐步培养。
此外,要重视对这篇回忆录的艺术赏析,要让学生了解:
一、萧红以细腻的感觉捕捉传主日常生活的细节,随意点染,就把鲁迅写活,展现出一位伟人性格的丰富性。
二、这篇作品与一般传记不同,文学性很强,作者感情的融入非常多,文笔散漫而又抒情。因为是回忆录,有许多印象片断的重现,包括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捕捉与体味,描写似乎很随意,甚至有些零碎,却一点也不觉得繁琐,读着读着,许多印象就连贯凝聚起来,让我们看到鲁迅生动丰富的个性,看到伟人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
三、注意这篇回忆录的叙述角度,特别是对传主情感评价的心理视角,作品中的“我”往往一身二任,既是事件发生的见证人,同时也是事件的评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