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时间等要素的综合考虑,经过科学的策划与安排而制定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它可以有序地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掌握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一
1.通过阅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后、辞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
1、导入:今天我们学另一类体裁,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2、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卖炭翁》就旋子其中。
4.听老师读古诗,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
5.串讲古诗(讨论式)。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这句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心理。可自己身上却“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教师小结归纳:(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
7、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8、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
赤日炎炎。
宋代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字意:
题解:这首民歌摘自《水浒传》。标题为选入教科书施加的。
焦:枯死。
汤:热水。
王孙:指贵族子弟。
2、诗意:
火红的太阳如火焰在燃烧;
田野里的庄稼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苦枯死了。
农夫的心里十分焦虑,好似有一锅开水在煮烫一样;
而公子王孙毫不在意,仍然悠闲自得的摇着扇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4、练习背诵。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进行扩字练习。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注意不可以多画或者少画。
三、作业:
1、背诵《赤日炎炎》。
2、写生字。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二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卖炭翁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三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卖炭翁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卖炭翁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卖炭翁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
〈〈顺宗实录〉〉卷二: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明确: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卖炭翁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卖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
(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卖炭。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四
卖炭翁。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文档为doc格式。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五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学生思考、填表。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
(2)何所营:
(3)心忧炭贱愿天寒:
(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
(5)惜不得:
(6)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六
1、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目标2
目标3
一课时
(白居易16岁求达故事,涉及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
故事中的少年你知道谁吗?(对,白居易)今天,我们就走进白大师的《卖炭翁》,一起感受下大唐的世态冷暖。
白居易(772新郑———846洛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文化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虽生于官宦之家,却从小过着动荡不安、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在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白居易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聆听过无数灾民的哀嚎,也在兵荒马乱中饱尝家贫多故、飘零无助的苦痛,由此,他默默立下了一生的志向:我要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凭借1%的天赋和99%的汗水,白居易活跃在中唐政坛,官至左拾遗。当时的中唐政坛,最大的毒瘤莫过于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白居易一上任就对这些霍乱朝纲的权豪重臣们进行了尖锐抨击,白居易敏锐地觉察到眼下正是实现自己“为民代言”的绝佳时机,于是日吟夜唱,将继承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新乐府运动推向了最高潮。
这期间,传唱最广的作品就是讽喻诗《卖炭翁》
“苦宫市也”,即苦于宫市。唐德宗时期,公众所用之需,不再经官府承办,而是由宦官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宦官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等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鬓、辗、辙、骑、敕、叱、将、系
1、围绕“炭”字,作者怎样展开行文思路?
烧炭——卖炭——夺炭
2、诗中施动的两个人物是谁?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3、作者对这两类人都进行了哪些描写?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描写的五种类型(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卖炭翁: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贫苦的劳动人民)
宫使: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趾高气扬的宦官爪牙)
4、两种形象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凸显了怎样的主题?
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
鞭挞与抨击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讽刺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再读这首诗,一种抑郁之气于胸腔吐而不快,全诗浅显易懂,字字泣血。而这样的诗篇白居易不是一首两首,而是一下子就向权豪们砸了几十首。
讽刺战争残酷,人民为避免埋骨他乡不惜自残身躯的《新丰折臂翁》: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揭露宦官骄奢淫逸,大肆铺张,而民间却正在发生“人食人”惨剧的《轻肥》: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借田舍翁之口道出阶级对立,贫富不均的《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而最令人钦佩的是,在《杜陵叟》一篇中老白同学连皇帝也没放过: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意思就是说皇帝下诏免收灾区赋税的时候,十家有九家已经交完了,白白让假仁假义的皇帝占了个好名声!
白居易用一生的才华在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读白居易的诗,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家国的那份忧、对百姓的那份怜、对时代的那份无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唐盛世,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是达官贵人的作威作福,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是下层人民的饥寒交迫。当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今天,我们看着这一张张笑脸,不禁感叹:生在这样的时代,是我们的幸运!
(展示幸福老人图片)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感谢历史,让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国兴民悦,岁月静好。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愿我们梦若猛虎,心有蔷薇,感在心,动在行,不辜负这个时代!
卖炭翁
白居易
烧炭——卖炭——抢炭
卖炭翁宫使
外貌描写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同情抨击讽刺揭露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七
教学设计是为了把握整体教学工作的而做的一种文件,很多人对它不是很了解。因此百分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设计说明,希望能帮到你理解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请浏览本站应届毕业生网。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本节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本着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充分让学生体验快乐,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引导、鼓励、激发兴趣等方法,促进学生的身心同动,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自我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我校建校以来,构建了以有氧健身操为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内容提倡个性发展,本次课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处在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校本课程的学习,无论是身体上还是身心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变化,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能够按照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协调、规范、轻松地完成组合动作。
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在重要阶段,通过学习健美操可以培养他们的协调性、灵敏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综合素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本节课自编健美操的动作简单、易掌握,可操作性大。目的都是在音乐伴奏下,通过身体的活动和基本动作、展现自我。编排的动作舒展大方,运动路线多变,通过自主练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利于学生独立思维的升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健美操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一)导入新课:
课堂常规,出示本课目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兴趣激发,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领做准备活动时对学生提几点要求:做动作要大方、舒展,要全身动起来,做动作时要面带微笑,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学习,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那本次课的目标也基本达成一半。
准备活动不采用单一的跑、跳活动,而是跟随教师练习4×8拍动作(教师自编),动作简单易学,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动作做到位,做动作做错、乱一点也不要紧,只要求不要停,随音乐而动。目的在于让学生有参与的兴趣,避免课堂上有空滞的现象出现!
(二)学习本领:
开始基本步伐的学习,首先,教师示范基本步伐的组合动作,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一节课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基本步伐选择4种:并步、开合跳、一字步、v字步,配合上肢动作的1×8拍(教师自遍),重复4种步伐,反复进行练习。在传授过程中,强调健美操最重要的“弹性”。教师采用背面+镜面示范相结合,不断变化口令的节奏,引导和鼓舞学生。对课堂中学习情况好或掌握动作较好的学生,及时手势、语言鼓励,提高课堂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受益!其次,在学生自主练习中,教师要不断的巡回指导,对于学生的指导做到:细说、精说、少说、鼓励为主。还要提出自主练习的要求,如分组练习,小组要协作等。然后利用3~4分钟进行练习展示,尽量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一方展示,一方评价。教师适当参与其中,活跃课堂活动气氛。学习部分的重点在于通过简单套路的学习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等,难点在于学生能根据音乐节奏、不断变化的步伐节奏,仍然能较熟练掌握组合动作。
(三)身心放松:
本次课的活动强度并不是很大,所以放松活动以呼吸放松配合伸展放松为主,目的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呼吸放松法放松身心!然后教师根据刚才的活动情况对本次课进行简单的小结,对于刚才练习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与鼓励,并提出新的希望。最后宣布本次课结束。
1.准备活动部分的自编动作: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学生较感兴趣的现代舞节奏,自编简单、易掌握、活动强度适中的”funky dance”----重节拍舞蹈,在热身环节不要求学生规范的做动作,只要求学生动起来,利用幽默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部分中:基本步伐的学习中,手配合脚的上肢动作由无到有,又由简单到复杂,如,开合跳动作学习步伐开始双手叉腰,熟练后加上肢动作,上、下肢的动作从简到难、从慢到快的过程就培养了学生协调性、快速反应等能力,心理上通过激发、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受益。
3.放松部分中:传授给学生怎么呼吸?调整呼吸的时候身体怎么做动作更有利于身心的放松?从动作到思想上,每个环节都提醒、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目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养成性习惯。教的重点是“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八
《卖炭翁》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诗人塑造了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这篇文章时,我是按照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套路走的,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课文(翻译并理解中心),读好课文(领悟文章炼字炼句处同时注意文化的渗透)。
一、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要处理好两件事,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字音好办一些,看课文下的注解,注意通假字,必要时查字典;读准节奏略有困难,不同的老师教会有细微的差别,再说语文这门功课中的好多知识有争议,包括朗读,我到网上查询了大量朗读视频,最后选了中央广播电台方明老师的朗读视频作为学生练读的范本。网络上选择朗读要把握几点:
1、听得舒服。
2、停顿合理。
3、有配文画面(有些课文朗读找不到配文画面)。
二、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一般要做四件事:
1、翻译文言文(短一些文章可以设计同桌互译,长一点的文章找一些重点句、难句)。
2、理一下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梳理文章脉络。
4、理解作者的思想。
三、读好课文。
这一步的中心任务是品味文章的炼字炼句处、章法考究处。这是教学最难的一步,没有处理好,文章一滑而过,学生几乎没什么收获,处理得好,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收获满满。鉴于前几篇文言文在“读好课文”环节处理得比较粗糙,自我感觉不那么美妙。
文章教完后,我感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问题设置是一个难点,老师们往往不能很好地设计出主问题,要么随性而为,要么人云亦云。我想:要解决这个瓶颈,一是要思考,二是要多读相关理论,三是要参考名家的赏析,四是要同行相互讨论。
这节课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朗读训练没有做到位。一篇千古名文,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去朗读、去领悟作者情感读,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九
前叉部件在自行车结构中处于前。
前叉部件在自行车结构中处于前方部位,它的上端与车把部件相连,车架部件与前管配合,下端与前轴配合,组成自行车的导向系统。转动自行车车把和前叉,可以使前轮改变方向,起到了自行车的导向作用。此外,还可以起到控制自行车行驶的作用。前叉部件的受力情况属于悬臂梁性质,故前叉部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等性质。
二、前叉的基本数据。
总长=445mm。
总宽=120mm。
前部长度=225mm。
前端直径=103mm。
半球半径=30.48mm。
三、利用solidworks制图。
1、简述下造型的基本过程。
2、单击新建零件,选用公制模板。
3、根据建模需要,新建两个基准面,草绘要求图形。
4、首先构建前叉下部配件,单击“插入”-“扫描”命令,
以草绘图形为扫描轨迹,绘出下部的一半。
5、使用镜像命令,镜像上一步的实体,完成前叉下部的结。
构制图。
6、草绘上部分图形,单击“旋转”功能图标,基本完成。
上部分的结构。
7、再次使用“旋转”功能图标,完成造型的细节部分,把。
每个零件的特征表现得很清楚。
8、对零件进行倒角处理,进一步完美零件。
9、完成后保存到工作目录。
10、对完成的整个零件进行渲染处理。
11、最后将整个零件上传。
四、设计小结。
这次自行车前叉的课程设计是我们真正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了解设计概念和设计过程的实践考验,对于提高我们机械设计的综合素质大有用处。通过三个星期的设计实践,使我对机械设计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为我们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机械设计是机械工业的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相当强的技术课程,它融《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手册》等于一体。2.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3.在这次的课程设计过程中,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个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机械课程的设计,一方面,逐步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构思能力、工程洞察力和判断力,特别是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以后对专业产品和设备的设计打下了宽广而坚实的基础。
4.设计中还存在不少错误和缺点,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机械设计的知识,继续培养设计习惯和思维从而提高设计实践操作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十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十一
教材解读: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
根据课标要求和研究的主题,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难点是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观察事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方法与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朗读感悟为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让学生在“读、想、悟、说”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的合作,积极的探究,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观察事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小学生掌握字词、提高读书的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课堂教学要追求创新的同时,更要兼顾的是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扎实训练。所以在课一开始我通过抽查、齐读和学生喜欢的方式“开火车”认读,对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了巩固。
二、创设情景,读中感悟。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雨前部分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感悟雷雨前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有机结合图像、声音、动画,从表现形式上体会这些词语句的精妙唤起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直观理解,。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理解“压”和“垂”字的具体含义,感受雷雨前天气的闷热,以及变化之快。结合自身的感受,读出闪电一次比一次亮,雷声一次比一次响的气势。体会“越…越…”在课文中用得极为准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越…越…”说出了很多的句子,学生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学生们曾经历过夏季的雷雨时节,经历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天气。雷雨中的画面和意境,都沉睡在他们心中。只要我们去激活,它就能成为解化和接纳课文语言的精神同化点。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哗的雨声,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感知的回忆,从而进入雷雨中的特定情境,在体会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时体会得相当好,读出了雨下得大,下得急的的语气。也读出了雨由急到缓,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使丰富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
雷雨后的自然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卷,为营造美的氛围,我让学生伴着轻柔的乐声,聆听教师的范读,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雷雨后的美景,再通过小组合作将文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借用多媒体展示了雨过天晴的美景。孩子们被雨后的美景吸引住了,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开了丰富的联象,不仅把雨后的景色描述得美,读得也很美。
这三个情景的创设,串联起了整个课堂,既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课文的各个部份非常明晰地展现出来。
三、紧扣文本,发展思维。
这篇课文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景色。我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 读的能力。
对雨前的设计,我主要注重于对文本的理解,挖掘文本的内在资源,将雷雨前天气变化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份理解,体会到雷雨前天气的闷热,以及变化之快,先是闷,再是风,接着是闪电和雷声。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作为最主要的目标。
雨中这一部分比较简单,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学生在质疑、解疑、互相争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雨,体会雨,喜欢雨。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想象:雨越下越大,还有哪些事物也看不清了?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相机点拨与学生提出问题相结合,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观察的细致,描绘的生动形象。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雨后的设计,我更注重于对学生想象说话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体会雨过天晴的美。并相机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假如你就是图中的一位小朋友,雷雨过后,你还会看到什么?想做些什么?。”不仅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雨后的美景,还把自己融入其中,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小动物和植物的感受……使丰富的想象和语言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回到整体,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学着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这一拓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累,引导观察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十二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_。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_。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十三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的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小学生正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常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因此本课教学中我在提供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续写故事,放飞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习作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因此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童话故事《狐假虎威》入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又让学生领悟了编写童话的基本规律。同时创设老虎与狐狸第二次相遇的情境,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了习作的神秘感,产生了“我手写我口”的放松心理状态,使学生敢写,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标》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大家都知道,经典童话千古流传,故事情节都已基本定型。我因此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童话形象和基本故事框架进行重新构思续写故事情节,通过合理的想象,将它续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从中受到某种启迪。教学中我充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口述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内容,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并自主拟题,进行体现个性,创造性地习作,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师生互动,培养实践能力。
《新课标》很少提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主张多写、多议,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学中我注重习作的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设置师生评议这一环节,使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互相评改工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在沟通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
总之,这节课我所遵循的原则是:打破束缚,发散思维,开拓思路,实践运用。通过情境的创设,环节的设计,习作的完成,言语的激励评价,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习作环境,让学生享受童话习作的乐趣。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十四
1998年本人在执教《小站》时,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所感悟,其中有一位学生这样谈到:我觉得小站这么干净、整洁、优美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劳动,可惜过往的旅客只能在这儿停留两三分钟,有的甚至疾驰而过,未能认识到工作人员的真实姓名。小站工作人员默默奉献,多么像峨眉道上的铺路工人啊!这时我的思想与这位同学产生共鸣,便灵机一动,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回顾《峨眉道上》一文中对铺路工人赞美的语句,引用其词、纂改其句:“如果没有工作人员的辛劳,没有工作人员的付出,就没有小站的优美、整洁,也就没有旅客的舒适安全……”恰倒好处地赞美小站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后反思]:教学机智源于灵感,教学机智源于教师对教学细节的情感挖掘。这一处教学细节不仅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巩固新知识的理念,而且也有助于激化学生的思维。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十五
今天上了一节课-----《卖炭翁》,是应夏教授安排上一节古诗教学的课,课上完了,回想一下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确实还是值得反思一下的。
这首古诗上过很多遍了,每次都不一样,侧重朗读的,侧重人物形象分析的,侧重作者情感态度的,这次上课,我设计的意图是如何上成一节真正的学习古诗的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生制定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的内容,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对增强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无裨益。
基于《课标》的要求,通过研读文本,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应该做如下设置:。
1、体会诗歌韵律、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作品相关背景、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
3、理解诗中人物形象和写作方法。
目标设置合理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有了目标的引领,课堂环节设置才有方向和意义。根据此目标和诗歌的特点,我设置的第一个课堂环节是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朗读做基础,诗歌的学习一定是苍白的,有了朗读做基础,我的第二个课堂环节是赏析,建立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之上,再次进行朗读感悟,赏析诗句。为了使赏析更加有深度,在赏析之前我加入了诗歌背景介绍和诗人白居易的创作主张,为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我首先进行了一个范例赏析,随后给予他们课堂交流讨论时间,一切的烘托是为了精彩的发生,有了这些铺垫,孩子们小组交流非常成功地完成了接下来的赏析,通过赏析,这首叙事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从诗歌中款款走出,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社会中对立的两个阶层截然不同的表现。当然,对比的写作手法也在赏析中自然生成。
第三个环节是感悟诗人情感,当然还是依托朗读,有感情投入地朗读,有了前两个环节的烘托,有了人物形象的'对比赏析,有了背景的介绍,诗人的情感自然呼之欲出,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诗句,但是字里行间诗人的情感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发现了“可怜”、“忧”、“惜”等几个词,并深刻感受到了“宫使”带给老百姓的痛苦,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感受到诗人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成,但是课后我反复思考回味,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我发现自己设计的虽然是以朗读为主线,但是整堂课给孩子留下的朗读时间并不多,虽然每个环节设置都有朗读,但似乎是蜻蜓点水,没有达到真正提高孩子朗读质量的目的。
古诗教学范读的引领必不可少,但是我却在课堂上没有进行示范朗读,配乐也都准备好了,可是担心时间不够,只是让学生自读和和齐读各两遍,纠正字音后,我应该示范朗读,但没有进行,导致诗歌朗读教学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质性效果,就如后来张老师说的那样,诗歌是一定要范读的,老师的引领作用是要发挥的,而且我让学生在还没有学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读,这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张老师说这难道不是你在让学生故意犯错误吗?仔细品味了张老师的话,是啊,我是不是落到了什么都总是让学生自学的怪圈里了啊?有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示范的啊,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教学,对于已经流传千古的古诗词,更需要引领和示范。
关于人物形象分析,我从“遇见是美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遇见都是美好的”说开来,让学生设想卖炭翁“遇见”宫使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之间的相遇却注定是一场悲剧。在此,我给出了一个范例,“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此时已经是两鬓苍苍的老者,十指却因烧炭而变黑,这句诗歌对卖炭翁的肖像进行了描写,表现出卖炭翁年岁已高但却仍然要为生计而以烧炭卖炭为生,因此,生活是艰辛不易的。再看看迎面走来的“宫使”,由对卖炭翁的描写启发学生分析“宫使”的特点,在进行了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说到了“翩翩两骑”写出了“宫使”的趾高气昂……由此展开了对诗歌中卖炭翁和宫使两个人物形象的对比和分析。此环节是我认为设计的比较巧妙的环节,但是课后发现虽然预设的是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完成,我还是说的过多了,因为怕孩子说错,所以很多地方我情不自禁就越俎代庖直接给出结果而忽略了孩子自学思考的能力,我知道这样是无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的,不能因为急于达成目标而剥夺孩子自己思考探究的权力。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遗憾虽然无法弥补,但会留下美好的印记,每一次对遗憾的回味都会让我燃起再来一次的欲望,希望每一次留下的遗憾能够让我不断进步。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但面对初一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思前想后,按照常规预设好教学目标,学生一定很厌烦。要是我们一起来参与并研究教学,应该会更有趣味。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目标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于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按常规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关键字词写在很班上,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求目标并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十六
卖炭翁。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3。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上节课,我们做了诗歌朗诵的指导,知道了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卖炭翁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
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
教师:其中,卖炭翁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卖炭翁的艰辛的?
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
年龄特征-----卖炭翁。
职业-----伐薪烧炭。
劳动地点-----南山中。
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艰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
(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冻------“碾冰辙”
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
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
4.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卖炭翁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
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
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
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
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卖炭翁教学设计说明(热门17篇)篇十七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母亲的恩情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小节,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读后交流。
生: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这一句话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
生:“忙着”一词体现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师:你说得真好,谁能用“忙着”说一句话?
生:我忙着做作业。
生:妈妈忙着上班。
生:小鸡忙着找虫子吃。
生:中午,值日生忙着扫地。
师:还有哪句话感动了你?
生: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一句话感动了我,母亲缝得多认真呀!
师:你体会得很好,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
生:应该把一针针一线线重读,读出母亲的恩情。
(反复读这个句子,在读中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孟郊的爱。)。
师:通过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在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衣服。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正凑在油灯下眯着眼慢慢地缝着。
生:我好像看到了妈妈头上的白发又增加了几根。
师:妈妈的爱真真实实地体现在行动中。
(齐读课文第一小节,再次体会孟郊母亲的恩情。)。
师:还有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生: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师:好,划出湿润一词,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生:孟郊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但没有流出来。
生:“妈妈,你辛苦了!”
生:“妈妈,我又让你操心了。”
生:“妈妈,我会早点回来报答你的。”
[教学反思]: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妈妈不知要付出多少的爱。在这个片段中,师给学生自由的表达空间,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从“一针针”“一线线”“忙着”,体会母亲为儿子日夜操劳的辛苦,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疼爱,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母亲把对儿子的爱缝进了衣服里的无私关爱之情。当然,从孟郊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抓住“湿润”,让学生站在孟郊的立场上体会母亲的恩情,在练说中让学生学会感受伟大的母爱。同时也为孩子们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相信学生也会把对自己父母的爱回报体现在行动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