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一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赞”“顾”,运用微课了解“肃”字的来历,引导学生知识重起源,感受汉字文化,能正确书写“肃”字笔顺。
2.初步认识“倒叙”,在学习课文中体会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适时补充当代的背景资料、相关的人物资料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5.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从而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个人,(出示周恩来图片),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他受到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能够成为一代伟人,与他少年期就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理解课题:课题中“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课题连起来是说——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
本文的内容和学生有着较远的年代,有着较大的距离感,在谈话中对周恩来总理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周恩来有初步的印象,为后文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学习字词:课前预习过了,生字词会读吗?
1)出示:读一读,同位互相检查,不会的可以请教一下,记得做上标记。严肃清晰抱负胸怀赞叹表情忘怀果真非凡指望训斥体会分量响亮光耀门楣疑惑不解中华不振左顾右盼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标红的字是我们本课的生字,你最想提醒什么?教师出示:“赞”“顾”,强调写时要注意标红的部分是“竖提”,“赞”的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紧凑、“顾”字左右两部分写均衡。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写一写,要求写得端正美观。
2)微课学习“肃”字的来历,感受汉字文化。强调“肃”的笔顺,跟随课件书空关注到最后两笔是撇、点。
2.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运用学习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梳理出文中讲得三件事。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各小组交流、补充。
3.认识“倒叙”。本文中事件一是结果,事件二、三是原因,作者把结果放在开头写,原因放在后面,你们知道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吗?——倒叙你能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吗?(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引出悬念,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试着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组关联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同位互相说一说。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请一人完成填写,一人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3)计时3分钟。
5.教师小结;同学们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学习字词时抓住学生易错点进行强调,夯实基础、关注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学习中,从汉字演变入手,感受我国汉字文化。本单元中单元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中通过图表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能关注每件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再通过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几件事连起来说一说,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倒叙”的写作手法在本文中出现,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写作手法的特点,并能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倒叙”的好处。
三、品读语言,体悟情感。
(一)走进修身课上,认识少年周恩来。
2.课件出示:朗读。
3.从周恩来的回答中,你可以感受到,他是个怎样的人?(胸怀大志,心系中华......)。
4.相机补充资料:你们知道吗?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上“不但......反而......”表达你的不满与愤怒。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不但(),反而()。
(二)对比感悟周恩来志向远大、心系中华。
中国的土地被外国人占据,他们耀武扬威,面对这些,伯父叹气、不幸的女人哭泣着忍气吞声、人们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此时的周恩来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就有了自己学习的志向。
1.出示最后一段,指名朗读。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伯苓曾说“周恩来是南开最好的学生”周恩来中学毕业后,在同学们和师友的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在哪里潜心学习。两年后由于革命需要、国家的需要、毅然回国投身革命。此后他还远渡法国,再度学习。他还曾写过一首诗:大江歌罢掉东去,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从诗中感受到什么?抒发了周恩来的救国抱负。
2.如今我们中国在一代代前辈们的努力下,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走出苦难,走向强盛,一起来看视频:(播放视频)。
3.此时此刻,如果有人问你什么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呢?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
周恩来那个时代的事情离我们这一代的学生在时间与思想上都有了些距离,学生并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道理。为此通过资料的补充,适时加上一些解说词。让学生深深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是空谈,不是口号,说说而已。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是周恩来年少时的抱负,是他一生追求的信念,更是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回顾总结。
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往昔的岁月里,周恩来曾响亮的回答——为了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如今,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做到——为崛起的中华而读书!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1.完成立志卡填写2.阅读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周总理的睡衣》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体会。
选做题:了解中国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跟家人谈谈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
作业设计分层,提高表达能力。引导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进一步了解周恩来。在作业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二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15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从语言文字中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训练朗读能力;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运用,学会文章段与段自然过渡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师: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在成长中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故事。
3、齐读课题,初次看到课题时,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谁?这个人的志向真伟大……)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了解他吗?资料汇报。
(一)
1、和你同桌一齐读一遍课文,并且交流一下你预习中的收获。
2、交流预习收获,词、字两方面相机提示字形、字音、理解个别词意。
3、指名朗读,思考:围绕着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中写了几件事?
4、反馈
5、这三件事的连接,作者过渡得很巧妙,你发现了吗?(过渡句,过渡段)在哪里?
(二)
(1)读。
(2)体会。
预设(为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为祖国、民族的振兴而学习)
预设
(1)(中华不振)。
(2)(耳闻目睹租界里中国人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3、根据预设
5、学生发言(预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6、联系今天的学习,坚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吧!
感受周恩来的临别赠言和诗篇的含意,进一步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选读课文《真实的高度》。
3、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汇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三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四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中国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五
尊敬的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共五部分。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七组第1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材编者的意图是:
2.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的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其中,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加上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对于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不算太难,又有课前孩子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学法
课标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写一写的学习方式,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第三部分,引导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以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
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指导书写“崛”字。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出示两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读后让学生辨别两组词语的不同。
由“振兴中华”引入课题,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共四个部分来教学——
1.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3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4.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六
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与各位一起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志向的远大,胸襟的博大。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而且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各层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思绪万千,我在想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人口巨人,竟让弹丸之地的矮子随意瓜分,占领、宰割呢?为什么我们国人面对侵略者不仅逆来顺受,苟且偷生,还纷纷为列强出谋划策,甘当顺民,甚至甘当汉奸,灭自己的志气,长他人的威风呢?再看看今日,日本首相参拜***,韩国有人削指明志,而为什么我们中国没有?为什么韩国人坚决不买日货,而我们国人有那么多人做不到呢?包括我在内。当然我不是说买日货就是不爱国。我在思考这些是不是与我们国人缺乏骨气、缺乏志气有关呢?是不是与我们部分民众思想意识里只有一家一姓,没有国家民族有关呢?再看看我们的学生自私成性,懒惰成风,有几个怀着目的来校读书呢?因此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教学能使我的学生了解一下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我的学生能从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基于这些思考,加上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让课文语言在学生心理活起来,去触动他们心灵。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接着通过周恩来与别的学生的对比,及与其他爱国之士的对比,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与博大胸襟。最后结合实际及周恩来的其他故事进行拓展延伸,让周恩来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再高大起来。
基于以上的考虑,结合本单元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新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胸襟的博大,志向的远大;引发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由于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堂课是第一课时,从课题入手,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习1-8节,感悟“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一大原因。
请跟我一起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我分四大环节进行教学。第一环节:了解学情,揭示课题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每天脚步勿勿来到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读书?这种以闲聊的方式既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使学生思考读书的目的。同时我也能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俗话说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闲聊引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在与大家这样大的时候,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并且在他以后的人生中都朝着这个目标奋斗。从而让学生心里的想法与周恩来的志向进行对比,使他们的心里出现一点点的波动。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问学生,什么原因使他立下这样远大的志向呢?这个问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感觉,这样就触发了学生探秘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的引线一下子就点燃了。第二环节:初读感知,扫清障碍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什么原因使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读书呢?”与学习提示去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后,及时检查生字、词语。找出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本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感知“中华不振” 在这个板块中,设计了二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感知“中华不振” 1、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反得读课文1-9小节,从字里行间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词句进行主自探究,读中体悟。重点抓住以下几个部分读中感悟:(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主要抓住“大不相同”来体会,外国人居住的地方灯红酒绿,中国老百姓居住的地方会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明白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这是中华不振! (2)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引导学生讨论我们都知道轧死人受到惩法的,凭什么这个肇事的洋人还能得意扬扬呢?使学生明白洋人凭着就是他们国家强大;凭着我们中国的贫穷,科学技术的落后;凭着我们部分中国人的懦弱;更凭着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就因为这样洋人才如此目空一切、无法无天、惨无人道。就因为这样伯夫才对周恩来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玩啊!”,“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3)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人不幸的妇女。先让学生说说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亲眼目睹这一切,你会怎么样?学生一定会说要为这位妇女打抱不平。再进行反问能行吗?从而引出在当时的背景下即使你是一个有志之士,也无法凭着自己的力量主持公道。这一切原因归于中华不振。因此当时有志气的中国人也只能是紧握着拳头,紧握着无奈,紧握着…………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有素,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设身处地的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愤怒处还他愤怒。 2、补充材料,进一步感知中华之不振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的当时的心理感受。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这一部分,我让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他们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因为时间仓促,以上这睦只是我对这一课一厢情愿的一些初步设想。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的语言是实时生成的,咱们的课堂而皇之也是实时生成的,正如崔峦会长所说的,我们教师只据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达到最后的教学效果。谢谢大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情境教学法。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2)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八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同学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同学独立识字能力。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同学的思想感情。
理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协助同学深入理解。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1、自渎考虑: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小朋友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小朋友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1、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1、读一读周恩来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九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教学挂图或课件。
:三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3、认读生字。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什么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 、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
二次备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十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什么?
2、交流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3、同学们,你们来学校学习是为了什么?(指名说)
4、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板书课题)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出示小黑板,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周恩来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1、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指导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4、从本段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个怎样的人?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1、自读读文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你从本段学到了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1、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
2、了解周恩来或别人成长的故事。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目睹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理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1、读一读周恩来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十二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2)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引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十三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 “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十四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十五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3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意图(优质16篇)篇十六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同学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激发同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同学独立识字能力。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同学的思想感情。
让同学朗读课文,激发同学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同学自主识字。
1、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考虑: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小朋友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小朋友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