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写作技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一
一、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学习生活的认识。
1、你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与“先生”相比,你更喜欢自己身边的哪一位老师?
3、你认为游戏与学习之间是矛盾的吗?你是怎样认识的?
二、结合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自己成长的经历、体验,围绕下列话题,分组合作探究。
1、成长中的小插曲--谈谈美女蛇的故事。
2、成长中的启蒙者--评评文中的私塾先生。
3、成长中的学堂--议议私塾教育下的三味书屋。
4、成长中的启示--说说作者成长故事给我的启迪。
三、口头说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要求:扣题说文,突出趣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二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表达课程新理念时,“体验”几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体验”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家杜威有一个基本观点:“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观察、思考当前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的或以教师体验、教参结论粗暴替代学生体验,或孤立、机械训练语言漠视学生体验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学生主体的阅读体验更应成为阅读教学的立足点和珍贵的教学资源,激活、开掘、完善并提升阅读主体独特深刻、富有价值的体验,应成为阅读教学的正途和重要任务。
首先,从文本的特点看,特别是文学作品,必然是作者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独特的体验而诉之于语言文字的结晶。为主体在阅读活动中的体验提供了客观可能,同时也提出了必然要求。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根据自己已有经验来体验作者体验的过程。
其次,从阅读活动这一特殊行为来看,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阅读主全对文本的动力反应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与阅读对象(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到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在这过程中,阅读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将自身原有的心理结构图式投放进文本的结构图式,在体验和感情文本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阅读活动中主体丰富、独特体验存在的客观性,也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激活动家、开掘、完善、提升这一动力资源(主体体验)的迫切要求。
再次,从文本教育功能产生意义的角度来观察,作品的教育意义往往是隐蔽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体验才能被激活而得以彰显。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文本客观隐藏的教育功能,在未被阅读主体感受、体验之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正如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等其客观存在的巨大的教育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无法感受体验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立足于学生的阅读体验,并激活、开掘、提升这种体验,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高度尊重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生产过程,从而产生对阅读活动的热爱,并且达到:立足自己的体验“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苏联・鲁巴金语)的良好阅读效果。
在执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效果甚好,现简述如下: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活感受、体验。
1、音乐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极力创设唤起感受、体验的轻松氛围,使学生处于放松状态从而发挥学生所有的敏感和禀赋才能。
2、语言情境(启发谈话):
3、任务情境(谈话引导):
以上所设的“情境”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地感受、体验的“教学刺激”和“学习条件”而存在的,它不同于教师“告诉”或“宣喻”某种现成结论,它只是借助于某些可供利用的资源去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去唤起学生的内心活动,并试图模拟一种真实情境,给予“真实任务”,使阅读主体在特定情境中,调动多种感官,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在身临其境中激活体验。
二、引导诵读涵泳,开掘感受体验。
体验激活之后的开掘、积累是关键,惟有如此,主体体验才能进一步深化。诵读,是开掘感受体验的根本方法,一次次的诵读,就是一次次地感受内容、进入情境、体验情感的过程。对语言文字及其思想情感的感受体验积累达到一定的量以后,必然引发学生言语质量和思想认识的飞跃。心入其境的涵泳,学生凭借文本内容,振动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丰富的内心视像。这种以内心视像为支撑的涵泳极有利于内心体验的丰厚和深化,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作者对百草园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的描写无不饱含着诚挚的热爱,尤其是“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只有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不断地诵读、涵泳,读出韵味,泳出情味,才能真正地体验作者对百草园挚爱的童心、童真,才能更好地开掘深化自己的体验。再如:冬天雪地捕鸟一段,也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诵读,才能深切体会其中用词的精妙、传神和作者兴奋、激动的心情。这些诵读、涵泳也极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同时也为学生的“感悟”作好的坚实的铺垫。
三、组织交流、讨论,完善、提升体验。
建构主义者认为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个体头脑中封闭的事件,只有通过学习者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合作活动,个体的知识建构才能更完善、正确。体验的个性化、主观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不仅存在着深浅之分,宽窄之别,还会有对错之差,这就更要求在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言辞的交锋,促使主体的个体体验更为完善、深刻并得到提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许多含义深刻之处,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必须经过碰撞、交锋才能使体验得以提升。例如,在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全文的基础上,教师可设置这些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交流:
1、对寿镜吾先生你们是如何评价的?
2、写百草园为什么要插叙一段美女蛇的故事?
3、你们对作者在课堂上“画画儿”这一件事有什么看法?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讲究组织、引导,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告诉学生,与他们一起交流、讨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三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人都到那里去了!”
“读书!”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准确行动的语言,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指导中融入的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感受旧式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得封闭性和落后性。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完成学案。
预习(自主学习)提示: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掌握。
确凿( ) 菜畦( )皂荚( )( )桑葚( )长吟( )。
油蛉( ) 斑蝥( )臃肿( )敛( 脑髓( )。
厥( )倜傥( )( )锡箔( ) 蟋蟀( )( )。
叵( ) 攒( ) 书塾( )。
2\积累词语。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高枕而卧—— 鉴赏——。
渊博—— 方正——。
宿儒——。
3、收集资料,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第一部白话小说__________。
教学(集体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
1、你能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
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始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二、阅读“百草园”部分,思考。
些内容?
三、阅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
四、合作探究。
一、研读百草园生活之写景部分。
(一)阅读第二段,掌握本段写景的方法。
1.这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2.从感觉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二)注意句式“不必说…… 也不必说……单是……就……”,理解作者强调的内容,并仿用这句式写一段话。
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五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读准文中字音,弄懂字意。
2、查资料(可以利用图书或网络),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童年如歌如画。它像一支动听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它又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鲁迅先生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乐园。
二、由学生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与作品。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根据文章标题,并结合课前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忆百草园的乐园生活;第二部分: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可能的说法:美丽的百草园、神秘的百草园、诱人的百草园、有趣的百草园……。
单调的三味书屋、自由的三味书屋、痛快的三味书屋、好玩的三味书屋……。
3、仔细阅读全文,谈谈作者本人就这两个相邻的人生驿站更喜欢哪一个?试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后学习:
学生交流: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与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作比较,有何异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六
一袭棉布长衫,身披对襟小马褂,小小的棉帽下一条乌黑的长辫子随身律动。时而拍雪人,时而叠雪罗汉,时而伏在雪地上捕鸟……皑皑白雪映衬下,这幼小的身影为深冬里沉寂的百草园平添了一丝生气。
这便是一个多世纪前,那个幼稚可爱,天真活泼的小男孩儿——鲁迅。那时的他,把自家后面的“百草园”视作是唯一的“乐园”。
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株野草,每一只蝴蝶,每一滴露水,仿佛都能勾起一代文坛泰斗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在这个妙趣横生的世界里,年幼的鲁迅曾冒着手被刮破的危险摘小珊瑚珠,抓斑蝥,和昆虫们嬉戏,玩耍,伏在草丛边陶醉于蟋蟀的琴声,在夏夜的傍晚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作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个有声有色五彩缤纷的童梦园,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有无拘无束尽情的欢笑。置身园中,仿佛只要嗅一下花草的芬芳,就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在这里,你可以发挥无限的想象力,去构造一个童心向往的极乐世界。
相比百草园无拘无束的生活,三味书屋的那段日子就显得呆板无趣了许多。“三味”,无疑是指的“经书之味、史书之味、子书之味”。这家全城最严厉的书塾果然名不虚传。无论是极方正质朴,严厉有加的寿镜吾老先生,还是“正午习字,晚上对课”的严格校规,再加上那“从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令人费解的诗词古文,都令一个个只有六七岁大的孩子承受不起。所以便有了之后“园中嬉闹”、“课上描摹”一系列的画面。文中,儿童不受束缚,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本性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那个稚嫩无知的小男孩在写下此文时已过不惑之年,饱受了时事变革,尝遍了人间冷暖,当在夕阳下重新拾起那一片片承载着儿时回忆的花瓣时,不禁惘然。童年一去不复返,那段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已然远去,唯有执笔录下心中的怀念,让心灵得到慰藉,更告诫着正值花样年华的我们:珍惜童年,珍惜生活,珍惜时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说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3、分析“百草园”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八
(鲁迅)。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性色彩浓厚的语句,深人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1.感知教材,从课题着手,理清全文思路。
2.小组讨论。
(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贯穿全文的又是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景极为精妙,妙在何处?
(3)“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6)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8)文章为什么要描述两个童年生活场所?
3.小组交流。
三、拓展练习。
(1)雪地捕鸟的过程,作者用了二系列动词来描述,准确、生动,请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个游戏的过程,或描述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2)请你准备一个自己的故事,也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乐趣。
四、相关链接。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3.有关本文主题的理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写于鲁迅辗转流徙在北京至厦门的这段时间里,此时的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所以把原集名《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那一朵朵晨光中绽开的花朵拾来是为了自赏自慰,并不是为了战斗,本文也不能游离于该集外,因此说本文是暴露封建社会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残害是片面的。
从课题及内容上看,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说写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为了反衬百草园生活的自由快乐,表示对百草园式生活的加倍怀念和追求也是片面的。
对三味书屋的这位先生的正确评价有助于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全面理解。我们可以从作者对这位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三方面去揣摩人物的思想、性格,这种方法对以后学习各类写人的记叙文或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都有很大帮助。
对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责。从课文的叙述中,可发现鲁迅叙及他的和蔼,对学生能因材施教(“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却不常用。这反映出他比较开明的思想。当然他那“一心只读圣贤书”(对“怪哉”式提问怒而不答)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及偶尔运用戒尺和罚跪规则的落后的教育方式也不足取。
5.有关课文语段赏析。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将儿童眼中的百草园的无限趣味全部包容其中了。知道石井栏“光滑”,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好奇地在那里摸爬滚打过;知道皂荚树之所以高大,是因为童年鲁迅曾多次攀爬过它,爬到它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枝权上,双脚蹬着树杈,两手成一字形横支在两边的树干上,摇啊摇,晃啊晃,甚至还爬上树权,弯下树枝荡秋千呢!当不小心摔在地上时,摸着摔疼的屁股,仰望皂荚树,才觉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呢!知道蜂之所以肥胖,那是因为同年鲁迅看到蜂之笨拙了!肥胖的孩子行动笨拙,行动笨拙的黄蜂自然也就是肥胖的了。知道覆盆子“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好得远,那是因为童年鲁迅不只一次地摘过尝过。童年鲁迅因此跟爱玩的儿童一样,不但摘、尝,还会用桑葚、覆盆子把口舌染得紫红;不但拔何首乌,而且还翻断砖,按班蝥;意外地遇见蜈蚣,不但惊吓,更有惊喜;班蝥后窍喷出烟雾,喜悦、满足,那是何等的乐趣。春有桑葚、菜花,盛夏有鸣蝉,秋天有蟋蟀,冬天又可玩雪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
(2)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长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由此生发联想。这一联想有助于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美女蛇的故事虽然让人害怕、担心,却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6.欣赏品味童趣——《母亲的童年趣事》。
母亲小时候很顽皮。在外婆家附近,曾堆放着一摞又一摞厚实的稻草,放学归来的母亲耐不住寂寞,一头扎进草里摸爬滚打,嬉戏玩耍。从此,稻草堆就成了周围孩子们温暖舒适的“安乐窝”。不久,邻家的小孩掀起了玩“跳伞”的热潮。所谓“跳伞”,顾名思义就是撑开伞从楼上往稻草堆里跳。每天,都有一把把五颜六色的小“降落伞”从楼上“降落”到草堆里,使得四周“烟雾”缭绕。母亲见状,立刻心血来潮,加之别人怂恿,更是义无反顾地冲回家,翻箱倒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出一把灰溜溜的破伞。母亲也不管三七二十一,飞奔至二楼,撑开伞,刚想迈步,一股莫名其妙的紧张感猛地侵袭而来。她的心忐忑不安,双腿瑟瑟发抖,脸“刷”地白了。地下的一群好事之徒忙冷嘲热讽:“胆小鬼!窝囊废!”母亲火冒三丈,但双脚沉得像灌满了铅,动弹不得。这时,邻家好友就给母亲打气:“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母亲不负众望,一鼓作气,紧闭双眼,撑住伞把,纵身一跳。“嘣!”只听一声沉重的巨响,稻草堆四周草絮飘飞,轻烟腾起。母亲缓缓地爬起来,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一阵眩晕,边走路,还边打踉跄。但那惊险、刺激的一瞬却使她刻骨铭心。这种极具危险性的游戏最后被外公遏止了,母亲自然少不了一阵狗血淋头的痛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那堆稻草也“玉石俱焚”了。
每当母亲回忆起这些,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历历重现。母亲继续讲着年少时如诗的岁月,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推开油黑的竹门,我走进第三间房。
我放下书包,跟着同学拜过那幅画和先生,就到院子里去了。
今天书屋里不是往日的琅琅书声,而是同学们嘈杂的说话声。今天,先生是不可能拿着戒尺来赶我们回去念书的了。因为,今天是先生说的“散学典礼”,先生说要让我们休息休息,等春节后再上学。这,我们自然特别高兴。
那次,先生走进书屋就让我们对对子,还出了个特别难的题目:“比目鱼”。
他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拿着我们极想得到的一只蝉蜕作为奖品。我们想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对的是“九头虫”。也有人对的是“双飞燕”……不过这些都没有令先生满意。后来我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独角兽。”没想到先生高兴极了:“答得好!比对独,目对角,鱼对兽,对得工整,真是绝妙好对!”这还是先生第一次夸赞我呢。
“周树人,周树人。”谁在叫我,我从回忆中醒来,转过头问身边的同学。那个买过我的绣像的同窗拍拍我的肩说:“周树人,你当优秀生了,还不快去领奖。”我惊呆了,真是我吗?我激动不已,跑到先生面前。
“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先生笑容满面,特别慈祥,他把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递给了我。我点点头,接过盒子回到了队列中。
打开盒子一看——啊,是那枝精致的狼毫笔。这枝笔,平常连摸一下都是不允许的。现在先生送给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和先生一样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我爱这个书屋,爱这个自然纯朴、学识广博的先生,爱那些一起快乐地生活过的同学。
(潘玉莹执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九
一、基础知识题。
1、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geming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二、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原文将划线处补充完整: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a.由高到低b.由静到动c.由近及远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bcd。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做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一块雪,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将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四、阅读第9自然段做题。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2、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c.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文档为doc格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十
1.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同时巧妙地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2.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也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请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大家知道,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走过童年,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常识简介(学生简介)。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之后,鲁迅连续发表了多篇短篇小说,后来编入了《呐喊》和《彷徨》两个短篇小说集中(分别于1923和1926年出版),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同时,他还创作了《坟》《二心集》等15部杂文集,晚年还完成了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
2.《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三.整体感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鲁迅。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写景)。
4、记叙的感情色彩。
5、两相比照的结构。
6、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叙事)。
学习要点:应放在第一大段“百草园”。即作家抓住特点写景和写景中确切使用形容词、动词这一部分。只有深刻体味到在“百草园”这个自由广阔的天地里能够享受到无穷乐趣这一点,才能进一步理解“三味书屋”单调、沉闷、枯燥的生活是怎样束缚和摧残着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的。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教学课时:3。
自学内容:
1、查找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
3、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查找的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当时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因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鲁迅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从课文题目大家读出了什么?依此如何理清课文写作思路?
明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鲁迅用“从……到……”的标题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全文是按空间转移顺序写的。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请大家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8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三、学习写景方法,体会作者情感。
1、朗读第一段,找出关键句。
活动形式:学生速读,小组交流明确。
(1)百草园的景物好看,好玩的多。
(2)百草园有神秘的传说。
(3)百草园冬天可以捕鸟。
2、学习写景手法。
活动形式:学生边读边勾画第二段,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总结写景方法: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3、朗读美女蛇一段,学生复述,分析作用。
――运用了联想手法,增添神秘气氛,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乐趣。
――拍雪人和塑雪罗汉,人迹罕至,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费字不多,写出儿童爱玩心理。
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总结: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活动形式:学生各抒己见,从文中充分找依据。
2、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写出我对先生的敬意。
引导学生认识: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3、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比较有意思的:可以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还可以偷偷描绣像。
结合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来理解,当鲁迅先生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作者通过对儿童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来传达他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欢乐的心理。
五、揣摩运用。
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2、雪地捕鸟这段文字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9个表达动作的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的表现出来了。每句话都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教学反思: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文中描写精彩的段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掘文中的童真童趣,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去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学习时,还是有不少学生对本文的写作主旨提出了质疑,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回忆他一段快乐的童年生活吗?没有更深层次的目的吗?我知道学生之所以会这么问,就是因为他们联系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历史背景还有一直以来,各种资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礼教,和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忆童年美好生活,表达自己对三味书屋那种教学方式的厌恶和摒弃”等说法,可以说诸如“批判”,“揭露”,“不满”等此类字眼几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随处可见。诚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觉者的敏锐,有思想家的责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对于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于国家的贫弱,对于民众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来说,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回忆以及回忆中的快乐和忧伤。因此,当他在年已不惑的时候,在他忧国忧民内心忧愤的同时,他更加怀恋那些快乐甜蜜温暖的童年时光,于是一篇文笔优美的回忆性散文便诞生了。
总之,当我和学生一起再读这篇经典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感谢鲁迅先生能留给我们后人这么优美的文章,不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语文知识,而且让我们了解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时让我们能再次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十二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和一些大师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在本单元中,我们将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童年生活,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会带给每位同学对童年一词的全新注解。
教师引导学生浏览目录和课文。
说说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篇文章,并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1.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究;寿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2.开展一次“说说我的童年生活”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十三
我家装修后焕然一新,旧日的模样我现在己经不记得很多。只记得家门前有一片小树林,家后面一座小山。别看这两个地方小,这可是我小时候的天堂。
白天的树林灿烂而又美丽,太阳的光照耀在树叶上,像点点星光点缀着自己的家。树叶被阳光照得透明,仿佛一颗颗美丽的猫眼石在被鉴定师鉴定自己的价值。我和小伙伴悄咪咪地跑向后面的小山,我们比谁先爬上山顶。还有几个人在山顶上把一些泥土滚下来,防碍我们前进的脚步。"谁让你上去的?快下来!"我回头,映入眼前是奶奶,生气而又担心。我赶快跑下来,跟在奶奶的后面。回到家中,看到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心中油然升起了一份幸福。吃着美味的食物,讨论着甜蜜的事情,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可是,没过多久,我就上小学了。听说我上的小学是很好的,也是最严厉的小学。
初见学校,校门上写着五个大字:"莲花塘小学",显得庄严而神圣。走进校园。一座花坛展现眼前,花坛里玫瑰、三叶草、栀子花,红的、绿的,白的各式各样,我的班主任姓胡,看起来很年迈,高高的,很严肃。初次上学的我像无拘无束的野马,好奇心也特别重,有时打乱课堂秩序。老师点我的名,可我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老师只好让我站起来听课。唉!现在回想起来,这可真是我的黑历史啊!
放学了,我们一窝蜂冲出教室,都想快点回到家里,学校熙熙攘攘的都是来接自己孩子的父母,我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奶奶,在路上讨论今天学校发生的趣事,开心极了!
我那快乐无边的小学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十四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析、讨论,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1。重点:学习作者写景时抓住景物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
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
(二)板书课题,作者
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鲁迅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
(三)释题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百草园生活、。三味书屋生活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
1。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
1―8段: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
9―24段: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
2。你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
(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
1。小组讨论:鲁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他的乐园?
从优美的景物(乐景)、美女蛇故事(乐闻)和雪地里捕鸟(乐事)三方面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延伸
(1)利用多媒体展示百草园的图片
色彩――()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葚
形态――()的黄蜂()的叫天子
声音――蚰蛉在这里()蟋蟀在这里()鸣蝉在树叶里()
(3)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
3。思考: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
“扫开。。。,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生动地记叙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以此表现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
(七)作业
全国各地qq交流群(点击进入加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十五
(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
(2)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
(2)品味本文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感和感受;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
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本文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
通过品读、感悟,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课件出示: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及鲁迅当时的刻在桌子上的“早”字。
找学生讲述这段故事,导入“三味书屋”部分的学习。
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请你为它划分层次。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学生读第10段、第17段的描写。
(2)回忆师生读书的场景。
(3)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思考:寿先生是怎样一位老师?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
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学生捧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
三是不太束缚学生。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学生提问说明好奇,有求知欲,应予以肯定。而先生表示拒绝回答,这是因为学生在不适合的时间提出了不相干的问题,违反了教学的秩序和师道尊严。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弊端,应予否定。(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
游戏是孩子的本性,总是要表现出来的,但在课堂上贪玩甚至逃学,一般来说是不允许的。但课文旨在从侧面表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作者曾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的三味书屋中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从先生来说:先生态度和蔼,长得高而瘦,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品质极“方正、质朴”而且“博学”,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学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有探求新知的欲望;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从这几个片断可以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这些地方充满着欢乐、天真的情调。总之,这一部分流露出作者儿童时代热爱大自然、热爱新知识以及天真、欢乐、幼稚的儿童心理。
私塾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在启蒙教育阶段,强调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这些都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注入式,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复述、朗读直至背诵。
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但也应看到,孩子们也能随先生有板有眼的学习,并不抵触,况且也有游戏的乐趣。
(1)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儿时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这段生活经历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要有求知的欲望和进取心。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也变了,我们的思想行为也应当为之一变。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背诵积累文中精彩片段。
2.写写自己的校园生活。
鲁迅。
一层(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课文的两总分内容在教学时应各有侧重。百草园部分,内容贴近学生,写得又很精彩,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三味书屋总分,不必深究生僻词语和难懂的语句,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自在生活的不同感受即可。在把握主旨上,需要将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联系进来让学生理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十六
2.轻声齐读课文第9节。
提问: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回答,归纳:这儿用了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补叙园中孩子气的活动――毁泥墙,抛砖头等等,同时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深刻眷恋和被迫离开它时依依惜别的心情。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五层,写离别百草园。由这段文章过渡,转入描写三味书屋的生活。
“我”离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儿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第二部分写的就是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3.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0―14节)后回答。
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这些呆板的陈设给人以单调、沉闷的感觉。这种环境正好与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问:我对先生的印象又怎样?回答,小结:“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境”。先生态度“和蔼”,且又听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因此,“我”对先生的态度“很恭敬”。
课文(第10―11节)是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和“我”对先生的印象。
4.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4节)(一人当“我”,一人当“先生”,一人读叙述部分。)朗读第20节时要注意引号里句子的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请同学们加上标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评课稿范文(17篇)篇十七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快乐生活。这一部分紧扣“乐”字,写"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一层(1段):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二层(2段):“我”在百草园的生活。(描写了百草园的美丽和有趣的景物)。
三层(3~6段):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以及“我”由此引发联想。(美女蛇的故事)。
四层(7~8段):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雪地捕鸟)。
第二部分(9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城中最严厉的书塾读书,回想自己在百草园所做的事情,是思想感情上的过渡。
第九段也可加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分四层。
一层(10、11段):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
二层(12~16段):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
三层(17~20段):写偷偷到后花园去玩,后花园的乐趣。
四层(21~24段):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描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