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教案是指教师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为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所准备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如何编写一份高中教案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一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二
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激情澎湃、气势昂扬的演讲稿。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可见,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则是教师应该重点推敲的内容,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三
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的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可以借助这首词对学生的鉴赏进行必要的指导,本篇主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意境美而又把它具体描述出来,也即把诗歌的意境从概念变成一种可望、可即、可述的境界。
参照现在高考对学生诗词阅读的能力要求,这首写秋景的词与以前接触的有很多不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对比阅读。
【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学法指导】。
1、诵读入境,欣赏诗意。
2、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具准备】。
1、教师:
制作课件。
2、学生: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五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六
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而时间只有一节课,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讲,那么最终的结果只可能是浮光掠影,面面俱不到。所以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把切入点放在本文体现的自由、平等观念及为自由而进行和平抗争的呼唤上,从背景入手,逐层点拨,最终突出教学的重点。
2.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良好的师生关系相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次开课,听课的老师很多,学生难免有些紧张,所以一开始我播放了学生所熟悉的一首英文歌曲ihaveadream,缓和气氛,活跃课堂,并自然而然地导入到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探究学习中。
3.把教师的“给”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是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这堂课,我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归纳方法,但教师“给”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追求永远在路上,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一定会越来越成熟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七
[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c.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d.水星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最短。
[例2]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分析:设两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周期分别为t1、t2,且r1:r2=1:2,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则得出结果。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八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九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低等生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植物有机质。
土壤肥力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性组成共性特征。
气候资源可再生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可再生。
生物资源可再生。
矿物资源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组成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矿产资源大陆架:油、气等滨海带:砂矿海盆:锰结核。
海洋能源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高。
海洋空间资源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娱乐空间、交通运输空间。
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气象灾害。
类别危害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暴雨洪涝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干旱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地质灾害。
类别危害监测和防减灾措施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震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一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课后小结。
小结。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
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三
能量守恒定律是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对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基础之一;能量转化和守恒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教材,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机械能守恒是高中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启蒙,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必须牢固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
(二)教材处理。
人教版必修教材,仅以自由落体为例很快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学生掌握知识(深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实质和机械能变化的原因)和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不利,这里作了改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得出,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实例探究,再结合一般过程作理论推证,然后总结出定律,阐释机械能守恒的实质,最后是定性应用。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并且在探究、推理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领悟物理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根据知能、方法、情感三要素确定。
1、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特例探究+演绎推理法)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形象思维(过程描述和想象)、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2、难点:根据定律的推理分析过程归纳总结出机械能守恒定律、定律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和发现定律科学方法的领悟以及机械能守恒定律空间对称美的认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热爱物理学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2、教材特点(思想性、探究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哲理性融会一体);。
3、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能量只在机械动能和势能之间转化);。
(4)初步会用定律分析实际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__和能量转化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2)理解构建机械能守恒定律结构的方法及其意图(机械能守恒定律来龙去脉结构化,使学生形成知识组块,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初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
(3)初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空间对称美。
三、教学方法。
(一)教学手段的选用。
投影仪和电脑。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方法结构,利用多个实验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机械能守恒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1、指导思想:(1)有利于学生参与对概念、规律等内容的探究认识过程(主体性、探究性);(2)顺应学生认知、能力、心理和情感发展规律(发展性、和谐性);(3)遵循发现物理规律的一般程序、思维方法和实验依据(方法性和规律性)。
2、教学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
(一)基础。
学生通过初中机械能定性知识的学习、高中绝大部分力学知识和本章功、功率和动能定理的定量学习、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物理知识结构、思维的深度(独立性、独特性、发散性与批判性)和认知方法策略等方面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物理规律由来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力、应用力,物理学科学美(简单、对称、和谐和多样统一)的鉴赏力均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宗旨。
针对定律由来的实例探究和实例分析推理过程,创设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物理情境,遵循科学家发现物理规律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进一步发展思维深度,逐步掌握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究步骤和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发现能力。
(三)措施。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叙述,实现“三个发现”,感悟“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三个发现,培养探究发现能力:
(1)发现功能关系w其它力=e2-e1;。
(2)发现机械能守恒定律:实质是w其它力=e2-e1的一种特殊情况;
(3)发现快速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__和能转化法)。
2、两个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
(1)思维模式:从生活情景到物理模型建构的思维过程(重过程):
(2)体验模式:强化物理观念的形成(重联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四
3.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知识;
2、了解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及其应用;难点:实验演示的操作。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引导回答)有外力作用----状态改变----速度改变----有加速度产生。
在上节课中我们还讲了: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的,状态越难改变。这就涉及到三个物理量: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介绍。
实验是我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就利用实验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f、m、a三者都是变量,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我们先使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1)原理:f可以用弹簧秤测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那加速度呢?
a=(s2-s1)/t2。
测量加速度的方法:a=(vt-v0)/t2。
(2)设计。
在光滑的导轨上放一量小车,一端系有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砝码,砝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受到恒力作用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s=v0t+at2/2----s=at2/2------a=2s/t2,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取两个小车做双轨实验。当时间t相同时,有a1/a2=s1/s2。
(3)实验操作(1)。
平衡摩擦力;将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4)实验操作(2)。
将两辆质量不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相同的砝码。
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m一定时,f与a成正比;f一定时,m与a成反比。
3、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公式:f=kma;注:取国际单位时,k等于1。
平衡摩擦力分析(导出)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本节小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作业第1、2、3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五
1.教材分析:
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必修一,必修一模块是高中物理共同必修模块,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全书分为四章,分别是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2.学生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基础尚可,虽然比不上省重点中学的素质,但相对前几届来说,生源要好许多,除对少部分同学可相应降低要求,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外,对大多数学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等。
3.教法、学法分析:
针对本学期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重知识和重概念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能力的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前预习,争取少讲、精练、多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实验的教学,加强物理综合知识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教育目标任务要求。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及调整意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2.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教育教学因素,强调理解与运用。
3.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4.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归纳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规律,同时着重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实验能力,以及由实验结果归纳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5.结合所学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措施。
1.严格执行教学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质量。每周集体备课,先由上一周安排的每一节教学内容的主备人向全组明确本节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主要例题、课后作业、教学案等,然后由全组教师研讨、质疑、确认,形成共案。全组老师要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规范。
2.制定教学进度。在认真分析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确定课时安排。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一个扎实的物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必修物理将突出文科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以便保证全年级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获得满意成绩。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细化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其是探究课。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六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必修模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内容。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学习了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方法,对本课的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求规律的能力,还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理解是重力加速度,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3)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实际测量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等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科学推理和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
感受前人(亚里士多德)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有共同加速度g、做好实验。
难点:斜面实验设计的巧妙性、实验过程中科学猜想、数学推导、合理外推的体现。
四、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有过思考,接触过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利略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但未曾接触匀变速直线运动和理想实验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六、课前准备。
1、牛顿管、抽气机;
2、10套:纸片、铁架台、铁螺丝、铁夹、铁横杆、纸带夹、打点计时器(带复写纸片)、纸带、重锤、海绵垫、接线板;长刻度尺。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vt?v0+ats?v0t?at22。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vt2?v02?2as。
(演示:石头和树叶)。
观察结果:石头先落地。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两张纸片(同种材料,质量不同)观察掉落在桌面的情况:
1.两张纸平摊,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2.把质量小的纸捏成纸团,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演示牛顿管)看,这是一根玻璃管,管中的空气已经用抽气机抽掉了,里边有。
一个金属片和羽毛,观察牛顿管里的羽毛和金属片下落的快慢。
(观察实验)。
定义: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结合上面的实验我们一起总结下,小结:如果没有了空气阻力,不同物体从同一高。
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不过,在存在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下面我们继续深入的分析这种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将点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
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夹子夹住纸带上方,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的下方,然后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小点,那么这些点记录了重物的运动情况。)。
下面大家结合学案来分析下纸带。
提问:轨迹为直线还是曲线?
答:轨迹为一条直线,物体作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速直线运动吗?
答: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相等,逐渐的增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匀加速吗?是如何判断出来的?
(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这是一个判断公式,?s?at,已知的t=0.02秒,见学案表格。)。
答:可以测出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物体通过的位移之差为定值(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能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吗?
(同样根据上面的公式,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计算一下,大家选取不同的时间间隔来读取数据,见学案表格)。
通过多次测量计算:
(1)我们通常用g来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数值近似为9.8s2,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验中,如果要获得更精确的数据,还可以用频闪照相来测量。
(看到课本37面的表格,从表格上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地方,g的取值是不同的,纬度越高数值越大,越靠近赤道数值越小。)。
(2)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取值不同。从赤道到两极,g逐渐增大。同一地点g值相同。
(3)既然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那么其运动规律与一般规律类似:
不同的物体在同一地点,从相同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根据h?12gt,则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应用:
1:大家看到课后的测定反应时间小实验。
2:测量物体从一定高度的楼房掉下,已知落地时的速度,求高度和下落时间。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巩固对自由落体运动特点的掌握、反馈纠正错误理解。
(五)发导学案、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七
答案:1秒内、2秒内、第1秒内、第2秒内都是表示时间;第秒末、第2秒初都是表示时刻。
答案:都错,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3秒钟;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同一时刻。
答案:因为列车时刻表中列的数据表示的是进站及发车的时刻,而不是时间距离,因此不叫“时间表”;作息是工作和休息需要的时间,不能在某一时刻完成,作息时间表表示的是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距离,因此不叫作息“时刻表”。
(三)本节小结:
一、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彼此讨论):
一、甲乙两车停在车站里,甲车上的.乘客突然看到车外的树木向西运动,从另一侧看见乙车也向西运动,但比树木慢。那么请问车外的维持秩序的交警看到甲、乙两车运动的情况是如何的?(详细说明)。
答案:甲车向东运动,乙车也向东运动但运动得比甲车慢。
二、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好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好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别离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答案:a评析:该题以诗的意境为背景,新颖新颖,很好地表现了新课标增强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思想。
答案:12分钟是指时间;火车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11点32分。
(五)课外作业:
一、阅读讲义15页及17页“信息窗”二、讲义17页作业及练习册中相关练习。
(六)板书: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一、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成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时间的描述:时间和时刻。
(七)课堂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处置。
二、习题的选择。
3、学生的反映。
4、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进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范文(18篇)篇十八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