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我们教师的“宝贝”,它可以成为我们备课的得力助手。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下是一些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儿童的眼光来描绘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这首诗共有四节,诗歌的语言和描述的情境能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二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能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积累8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
3、学习边读边思考。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私塾。
师:想知道那时候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吗?
1、出示第二小节,学生自由读。
(1)这段话中有个生字宝宝,师指:诵(上面有拼音),集体拼读。谁记准它的样子了,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方法。(诵,可以采用熟字换部首的方法识记。)在书写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右上角最后一笔点不能忘。)我们写写这个字好吗?(田字格指导书写。)。
(2)私塾里读书的情景怎么样,谁读给大家听?
(3)他读得很传神,大家学着他的样子齐读一遍。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补充、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
2、出示课文第一节: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
集体读。
过渡: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
揭示课题:3.不懂就要问(“懂”用红色和黄色粉笔书写)。
师:指“懂”,谁做小老师领大家认这个新朋友?
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过渡:孙中山怎么敢问老师呢?我们马上翻开课本,探个究竟,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建议: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师巡视,督促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3、学习生字:段、糊、涂、但、厉、详。
(1)这6个生字宝宝就藏在课文中,你都认识了吗?我们开小火车认读好吗?
(2)出示:厉。
这个生字宝宝还有个孪生兄弟,出示“历”,你发现他们的秘密了吗?
(3)出示:糊。
谁能在这些生字宝宝中为“糊”找个好朋友?
男生读“糊涂”(涂,轻声)引出“糊里糊涂”(涂,扬声)女生读,集体读。
(4)我们比赛,看谁把这六个字都能认准(卡片抽读)。
4、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到课文中,看看大家还认得他吗?
指名五个学生按1、2节;3节;4~7节;8节;9、10节轮读课文,随机正音。
好,大家课文读得很流利,我看哪位有心的小朋友边读边思考这些问题了(指“自读提示”)。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师: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生稍作思考,然后交流。
师:糊里糊涂是什么意思?如果不糊里糊涂呢?(学习反义词)。
师:于是,他就(等学生接下去)?
生交流,师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指名读。
孙中山怎么问老师的?“壮着胆子”问是怎么问呢?谁来壮着胆子问一问?(指名读)。
师:不错,你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读下去了。谁再来?
好,你提问时态度很诚恳,很尊重先生。我们一起来提问一次,好吗?
你壮着胆子问老师时心情怎么样?(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为什么紧张?(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
师:谁来说说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师:“摇头晃脑念书”是怎么念?
出示:冬冬爱写诗,作诗时摇头晃脑,真像()。
指名填写。
“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是什么样子的?谁来描述?
出示: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
指名填写。
谁能给“霎时”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
过渡:老师真的打孙中山了?为什么?
生交流,师出示:孙中山说着,就把那篇课文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指名读(注意语调)。
你为什么要重读“一字不漏”?(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
3、分角色朗读课文4-8节。
过渡: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他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呢?读课文第9、10节。
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男女生轮读句子。
齐读句子。
交流感悟。
四、小结、拓展。
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你平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
拓展作业:课后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懂“爱心项链”的含义。
2、教育学生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富有爱心的人。
3、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爱心项链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本单元的内容以真情、关爱、善良为主题,通过《真情的回报》、《那只松鼠》、《美丽的桥》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真情的美好,懂得了付出真诚才能收获真挚的感情,再理解本课的“爱心传递”比较容易。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交流、感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项链呢?(课件出示“项链”,项链就是把珠子等装饰品连成一串)那谁知道爱心是什么呢?(课件出示“爱心”,爱心就是去帮助别人、关爱别人。。.。.)把“爱心”和“项链”连起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爱心项链》。
板书课题《爱心项链》。
二、初读课文,自学感知。
师:看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生1:什么是爱心项链?
生2:谁做了爱心项链?
生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4:。.。.。(学生提的问题归纳为三个,简单的写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主学习,同桌交流互助。
1、检查词语,扫清障碍出示(本课需要认识的字词)。
a、同桌互相识字,比赛读。
b、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了解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读准了,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导学生从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来概括)。
师: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呢?
()在先后得到了()和()的帮助,懂得了()。
3、答疑解惑,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感悟和不同想法)。
第一个问题:爱心项链就是用爱心去帮助别人,去做善事,把所有人用爱心做的善事连在一起就是爱心项链。第二个问题: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和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第三个问题:作者希望这种爱能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三)感悟爱心师:不知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到没有,克雷斯先后两次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听到了相同的这句话,齐读(出示句子:“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尽力去帮助他。”)。
师:那他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听到这句话的?听后又有什么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深入读课文,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学生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
过渡:是啊,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最后别人又以爱心回报他,怎能不叫人感到欣慰?
4、师质疑,感受爱心的传递。
师:学到这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克雷斯居然在六年后听到了这句相同的话,你想想可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呢?那这六年中又会发生什么事,六年后才有可能听到这句话?(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许许多多的人又帮助了更多的人,每当更多的人要对他们表示感谢时,他们总会把这句话告诉给那些人。)过渡:正象同学们所说的(出示:在以后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过许许多多的人,每当人们要对他表示感谢时,他总会把那中年人要他承诺的话告诉给他们。)。
师: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温暖人心的话语,中年人把爱心和这句话送给了克雷斯,克雷斯又送给了许许多多的人,最后这句话又回到了克雷斯这里,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奉献着爱心,传播着这句话,才组成这串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相信你们已经解决了课前的疑问,什么是爱心项链呢?仅仅有爱心行吗?仅仅只做善事行吗?那我们要怎样做呢?对了,这爱心需要你的传递,我的传递,他的传递,只有这样这串爱心项链才会越穿越长,这爱心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拓展阅读,体会爱心。(附:《一杯牛奶》稿)。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个爱心故事《一杯牛奶》,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阅读材料自主阅读,看看你从中又读懂了什么?动笔画一画文中最感动你的句子,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后汇报(鼓励学生感悟不同的句子)。
师:同学们,杯子里装的仅仅只是牛奶吗?还装着什么?
师:姑娘当年为小男孩奉献爱心的时候,从没想过要回报,而今天却得以真情的回报,这就是爱心的传递。
四、感情升华。
课件出示(音乐)世界上最温暖、最令人感动、最美好的一个字眼就是“爱”。爱是什么?爱是对他人的同情、关注和给予;爱是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温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文中的中年人、克雷斯、青年人那样,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满怀爱心的去帮助他们,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这种美德就会代代相传,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请同学们举起书,用心的读最后一段,用心的读给自己听,用心的读给身边的人听,用心的读给所有人听。生齐读最后一段。出示课件,最后一段,(爱心是无价的,他不需要回报,但却可以心心相印。如果说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颗珍珠的话,那么我们的爱心就是一根金线。用金线把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四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狮子和鹿》,伸出你们的指头,和老师一起认真把题目写下来。生齐读课题。
《狮子和鹿》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导读提示,我们一起来读读,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目标。认真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指名两位学生分别读课文。
2、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形式概括:
这个故事主要讲一只鹿欣赏(),去抱怨();而当被狮子追赶的时候,()的角差点儿(),可()的腿却让它()。
三、品读课文第1—4自然段,感受鹿角的美丽和鹿腿的难看。
1、欣赏鹿角的美丽。
鹿角到底美在哪呢,让小鹿如此欣赏?请你们找出来读读,并用“—”画下来。
1)当鹿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2)指导读出这时候鹿的语气。
2、抱怨鹿腿的难看:鹿悠闲自得地欣赏美丽的鹿角时候,忽然觉得自己的腿很难看,开始抱怨了,他是怎样抱怨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并用“—”画下来。
1)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2)指导朗读:这时候鹿的表情怎样?请学生带着表情朗读,读出不满、抱怨、嫌弃的语气。
四、品读第5—7自然段,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6自然段。
2、交流:为什么美丽的鹿角差点儿让它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
预设一,学生可能会说: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差点儿让它送命。
(当鹿的角被树枝挂住的时候,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预设二,引导学生:有力的长腿让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多亏了四条细腿;而当鹿角被挂住了,眼看就要被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向前奔去,狮子再也没有追上,多亏了四条细腿啊。
(这个时候,鹿又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惊险。
4、悟理。
两只美丽的角让鹿差点儿送命,而难看的腿却让它狮口逃生,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迁移拓展。
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最后师总结: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个小故事都蕴含着一个道理,同学们可以去读读《伊索寓言》,相信同学们在读后会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因是略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五
1.培养学生运用精妙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2.多从对方的角度着想,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得体地劝说。
3.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说话的技巧,不要用指责的口吻。
重点难点:
了解和感悟劝告语言的特点和技巧,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得体的劝告。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导入话题。
同学们,生活中看到有一些不良行为,需要我们去劝说,怎样劝说才能打动对方,及时制止不良行为呢?正确的劝说,会很好地解决问题,不正确的劝说,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
这节课,我们就来争当小小劝说家。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劝说)。
二、出示事例,学会劝说1.劝说可是一门学问,我们先来看一个劝说的小故事。(课件出示2)。
比如,有一位同学,下课时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高年级同学看到了,对他进行了劝说。
生1:你这样做太危险了,有可能会撞到别人的。
生2:你怎么不遵守学校纪律呢?太不应该了!
生3:小同学,别人这么玩,扶手很滑,如果没抓稳的话,你会摔伤的。
2.你觉得那个同学会接受谁的劝说呢?为什么?预设:前两个同学说话的语气太严厉,第二位甚至还用指责的语气,让人难以接受。我选择第三位同学。
预设:当然会接受第三位同学的劝说,因为这位同学说话语气没有那么严厉,很委婉。
预设:那个同学会接受最后一位同学的劝说,因为她说的话,不够委婉,而且是从玩扶手的同学的角度去说,很符合实际情况。就更容易让人接受。
3.小结:正是第三位小姐姐话有理有情,哪位小同学才茅塞顿开,不再玩滑梯了,看来劝说还真是一门学问,那么劝说时要注意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齐读)(课件出示)。
(1)注意说话的语气,说话要委婉,不要用指责的口吻。
(2)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
(3)态度要诚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板书:说话委婉不要使用指责的口吻从别人角度着想。
态度诚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三、共同演示,合作劝说。
学了这么多劝说的好方法,你想不想来体验一下?我们来劝劝那。
个玩滑梯的同学。肖刚来扮演玩滑梯的同学,其他同学扮演劝说者。
合作表演劝说过程。
四、同桌合作,练习劝说1.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不良行为需要我们及时制止,人需要我们好好劝说,大家看一看:
(课件出示)。
情景一有同学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
情景二表哥喜欢玩电脑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
2.同桌两个演一演,一个做主人公,另一个人劝说。
3.选代表,全班展示。
其他同学认真看,认真听,要做文明听众。
4.师生评判,那个同学说的最合情合理,容易让人接受。
五、出示名言,提升劝说1.古往今来,还有许多成功劝慰的事例,如:高适曾劝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还知道哪些可以劝慰别人的名言?学生交流。
2.成功劝慰的故事也有很多,如:朱武巧舌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课后搜集更多这样的小故事说说。
3.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劝说、练劝说最后会劝说,大。
家的表现都很精彩,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成为小小劝说家。
口语交际《劝说》不要使用指责的口吻从别人角度着想。
说话委婉态度诚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口语交际:劝告一、交际要求1.表达:能清晰地说出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2.劝告: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
二、方法训练1.了解事情原委:有一个同学,下课时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高年级同学看到了,劝他别这么做。请你评价一下。
(1)大哥哥:你这样做太危险了,有可能会撞到别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姐姐1:
你怎么不遵守学校纪律呢?太不应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姐姐2:小同学,别这么玩!扶手很滑,如果没抓稳的话,你会摔伤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感受劝告方法: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劝告别人时,只要达到效果就行,没必要注意太多。(。
)(2)劝告别人时语气要严厉,否则别人不会轻易接受。(。
)(3)劝告别人时要从别人的角度着想。(。
)(4)看到别人做得不对,就要去劝告、指责。(。
)4.事例分析。
爸爸的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爸爸总是不听。爸爸吐出的烟呛得我和妈妈直咳嗽,爸爸吸烟还吸出了病,可他还是屡教不改。请你帮助妈妈劝告爸爸把烟戒掉,你会怎么做、怎么说呢?我会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会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我的交际如果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劝告他们?1.有同学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哥喜欢玩电脑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附加题:听记训练听读《奇妙的植物世界》,完成练习。
1.短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a.植物能吃虫。
b.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c.植物还会听音乐呢。
2.判断对错。
(1)毛毡苔能分泌出很甜很香的液体,这种液体能牢牢粘住小虫。(。
)(2)听了音乐的水稻和没有听音乐的水稻长得一样旺盛。(。
)3.文中介绍的植物的奇妙之处有(。
)(多选)a.会听音乐b.预报地震c.能吃虫d.不枯萎。
e.净化水质f.会“咬人”
参考答案:
口语交际:劝告二、1.(1)站在别人的角度想。
(2)带有指责口吻。
(3)站在那个同学的角度为他着想。
2.示例:我觉得他更有可能接受第二个大姐姐的劝告,因为她说话委婉亲切,完全是为那个同学的安全着想,容易让人接受。
3.(1)×(2)×(3)√(4)×4.示例:搜集关于吸烟危害的资料给爸爸看,让他知道吸烟的危害;让爸爸定出戒烟计划;监督爸爸戒烟。
爸爸,吸烟不仅危害您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让我和妈妈受二手烟危害。您看看这些数据,都是吸烟的害处,为了咱们一家人的健康,请您戒烟好吗?我会和妈妈一起帮您定好戒烟计划,咱们一起努力,好不好?三、1.示例:同学,你好,生命只有一次,遵守交通规则是对你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2.示例:表哥,玩电脑游戏固然会让人开心,但却会让你失去上进心,耽误学习,让家人担心,请你合理安排时间,健康快乐成长。
四、1.b2.(1)√(2)×3.abcef附听记原文:
奇妙的植物世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
夏天。
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两百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一到两个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交响乐。日子久了,他竟发现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个月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些,平均每株高度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可以预报地震的山芋藤,能净化水质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六
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树这么想着。
一天,一个农夫背了锯子和斧子来到树林里。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手推车为农夫服务了很多年,它慢慢变老了,跑起来的时候,骨头会吱吱嘎嘎地响。“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手推车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费力地跑来跑去。
过了些日子,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掎子。
椅子一放又是好多年。“我真是老了。”椅子想。它越来越觉得挺直腰背坐着很吃力,“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现在,农夫的儿子也已经长成了真正的农夫。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日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义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1.会认“缩、努”等8个生字。
2.能根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这粒种子最终成为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
3.能根据文段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粒种子的生命历程。
4.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人生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能归纳一粒种子到变成木地板的变化历程,并能根据文段结构,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生命历程。
教学难点:体会种子坦然、乐观的生活态度,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方法:创境激趣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想象体验,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播放音乐《童话镇》。
2.出示童话故事的图片,聊童话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情节,故事的结果。
二、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
2.结合我们刚聊到的童话故事,用”那一定会很好”练习说话。
(1)灰姑娘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2)丑小鸭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要是——,那一定会很好。
3.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也有自己的愿望,对愿望他一定满怀?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课题。
三、学习阅读提示,明确学习内容。
1.抽生读阅读提示。
2.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师生合作读。
2.学习字词。
(1)出示图片学习“茎”字,茎的下半部分,在哪些字里见过。
(2)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努”,出示“怒”让学生猜字。
(3)说说自己分清“拆”和“折”的方法。
(4)学习拟声词“吱呀”“吱吱嘎嘎”。
(5)反义词和动作识记:推、拉。
3.通过填写这粒种子的变化过程,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4.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种子经历的变化。
五、再读课文,体会感悟。
1.种子发生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它有美好的愿望,找找它的愿望,用波浪线划出来。
2.生交流找出的句子,要求读出对美好愿望的期待之情。
3.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练说种子产生愿望,愿望实现,再产生愿望的过程。
4.引导学习第一个愿望。
(1)默读思考: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愿望?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按“原因——愿望——做法——结果”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3)体会愿望实现后种子的心情。
5.扶学第二个愿望,引导学生复述。
6.自学后两个愿望,练习复述。
8.同样的童话,不同的孩子读就能有不同的想法,太有意思了,但我们都觉得能心想事成是多么美好啊!
六、拓展延伸。
1.看看这些图片,这些小动物、植物能心想事成吗?它会经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选你喜欢的一幅图画,来讲一讲。
2.木地板又想变成一棵树,它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呢?那又会是怎样美好的历程呢?
那一定会很好》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故事,文章内容有趣,含义深刻,在教学时我以学生特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做到以生为本,落实目标,提升素养。鉴于此,我的课堂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抓住主线,凸显主题。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这也就成了文章中的主线,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主线展开,引导学生默读找出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四句话,并弄明白了这四句话分别是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的想法,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课文之中,感受他们为人民服务的快乐与舒服。
二、引导质疑,促进提升。
常言说: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学习时引导学生质疑非常重要。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先将课题读两遍,说出初次读课题的想法,此时孩子们的想法是好奇的,也是发自内心的:什么一定会很好?“那”指的是什么?等问题油然而生。学生们会带着好奇走进课文。当读了几遍课文后,又引导学生质疑,此时就不单单停留在对课题的质疑,而是深入到对课文的理解之中,步步深入,了解学情,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孩子们在质疑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提问。
三、读演结合,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孩子们兴趣高涨,小组长分工安排,组员们默契配合,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
四、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童话故事富有想象,在教学时我也紧抓这一点,在学生读文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受到启示。如课文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在看到优点的同时我也感到了课堂中的不足:
1.学生在评价种子的表演时很精彩,不但从动作中体现心理,还从神态上进行了评价,如果此时再让另外一个学生演种子,其余学生朗读,相信种子那种为了实现愿望的不懈努力的精神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发芽,学生对读演结合的学习方法也会掌握的更熟练。
2.因为本节课容量太多,因此对含有“那一定会很好”四句话的朗读上欠缺,致使孩子们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大树、手推车、椅子的心情。
3.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分工明确,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大进步,可在汇报之后,一节课结束时,不能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小结,使孩子们小组学习仍处于盲目状态,如果在课末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小组长对各组学习进行一个小结,对各位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会得益于法,今后会运用此法,使小组学习落在实处,并走向成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七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二、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四、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八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九
1、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抹”,理解“无拘无束、嬉戏、啄食、高楼林立”等词语的意思。了解窗外四季美景的特点。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真切感受四季的变化之美,憧憬淳朴的乡村生活,思考大自然的现状和未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表达的感情,学习表达方法。
生字卡片,课件。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课时。
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村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如果我们坐在窗边,看窗外的美景,更是别有一番滋味。(板书课题:窗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圈画生字。
3、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4、画出一类生字所在的词语,在小组内读一读。
5、检测识字情况。
6、识字游戏认字比赛。
三、生字回文,朗读课文。
1、找生逐段朗读课文,师重点指导课后“读一读”中词语的读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或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书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把课文美美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理解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二、感悟、探究。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2、请你默读选出的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一会与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3、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
春天披:换词法“冒、顶”(不情愿、雨大)体现“细雨如丝”
抹:换词法“涂”(重、颜色深)随意自然、体现“淡淡”
扑:换词法“迎”(有准备)突然,味浓。
唱:拟人句、生动。
作者用词真准确、贴切、生动,春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应怎样读?指导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夏天映:闭目想象“小河映夕阳”的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
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眨:拟人好像:比喻写出了星星怎样的特点?怎样读?有感情读这段(生动、活泼、轻快)。
秋天这段中有个“也”字,还有谁是快乐的?为什么?能读出丰收的喜悦吗?
冬天啄食:把啄去掉,生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何不同?
老师很喜欢结尾,“很久以前”这个词让你想起了前文的哪个词?和前文的哪句话有联系?什么写法?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师板书(首尾呼应)。
三、写法借鉴。
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窗外景色的古朴美丽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四季景物变化的?这篇文章的结构也常有特色,开头结尾是总写,分别写四季,师板书“总-分-总”,以后你在习作中也可以试着应用。
四、积累。
如丝的细雨,习习的晚凤,丰收的喜悦,滚圆可爱的小鸡,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乡村四季图,让我们再次去欣赏、感悟、积累吧,请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背诵。
五、练笔。
作者窗外的景色如此美丽,同学们家窗外四季的景物老师相信更是迷人多彩的,愿意写一写吗?拿出练笔本,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就行。
板书设计。
窗外景色(总)首。
春
(分)夏呼。
秋应。
冬
古朴美丽(总)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十
刚才同学背诵了许多诗词,我听同学们的背诵啊,虽然诗背得正确,节奏也还准确,只是好像缺少了点古诗的韵味。还记得那首《春晓》吧,我们就用这首诗来找找感觉。据说古人吟诵是讲究平仄的。(板书:平、仄)我们这样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没有对错。那我们就试着把一、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比如题目:“春”是几声?“晓”呢?师标记平仄。谁来读读?(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你觉得你为什么比他读得好?“晓”是仄声,读得短)好,我们来看看诗句。(课件出示)。
谁来试一试?春——眠——不(短促)觉——晓;找到感觉了吗?
春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走来了,到处都听到了鸟的鸣叫。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的古诗。(板书课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那,关于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出示作者简介,了解诗人。
1、鸟一直都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诗人白居易是怎样写鸟的呢?请同学们把书轻轻地翻到78页,端好书,坐直。下面大家就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仔仔细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做到字正腔圆;后两遍,要尽量把诗句读通顺。
2、我们已经学过、背过许多古诗词了。同学们都能感受到,古诗词呢,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一种韵律美。像这首古诗,它是一首七言诗,它该有怎样的节奏,在哪里作停顿能更好些呢?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听听,感受感受。
谁读给同学们听一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是否读出来古诗的节奏?(读得真是有板有眼)。
3、看,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古诗的感觉,那下面我们来合作读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听听谁读得更有诗的感觉。
4、就这样,我们用心地读着读着就走进了古诗。把这首七言诗读得既正确,又有节奏,可是,还不够,我们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也来读一读。同学们轻轻地放下书,闭上眼睛,用心来感受这首诗。(师配乐读)。
3、是啊,劝君莫打枝头鸟,因为——生:子在巢中望母归。(课件出示)。
学习“巢”字:这个字也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那对于这个字的读音,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来看这个字的字理图:在一棵大树上,有一个鸟窝,窝里住着几只雏鸟,多么温馨的画面!根据这一的画面古人发明了这个字,最后经过演变,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巢”字。所以,这个巢就是——小鸟的家。
看看这些羽翼还未丰满的小鸟们,时时刻刻在自己的巢中——生:望母归。那是怎样一个“望”啊?只是简单的看吗?那是眼巴巴地——等啊,盼啊,期待啊……妈妈的归来。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那只在巢中翘首待哺的小鸟,你会可怜地说——。
5、是啊,同学们,其实小鸟跟我们一样,所有的动物也都跟我们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有——骨肉亲情,诗句中也有跟我们一样的体会,哪两句?谁来读读?(课件出示)。
6、我们先来看第一句。道是什么意思?(说)微是指:轻微,微贱。那么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谁说这群小生命微贱?读读这句。
7、是啊,再微小也是——生命啊!也是一般骨肉一般皮啊!看看第二句,
a、一般是什么意思?一般:一样,同样。
b、那么骨肉又指什么?像我们人一样的骨头和血肉,其实,骨肉还有一层意思,谁知道?比如:老师说,你是妈妈的骨肉。难道说,就是指你是妈妈的骨头和肉吗?不是,是妈妈的亲人,是和妈妈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我们跟妈妈都有着骨肉亲情。所以,鸟妈妈和它的孩子们也有着骨肉亲情啊!那么这一句的意思是——它们和人有一样的骨肉,有一样的皮毛。所以说,劝你不要打枝头上的小鸟,它的孩子在巢中正等待着母亲的归来。
8、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两句。
9、多么让人心动的画面啊!谁愿意来动情地读读整首诗?(你真是诗人的知音啊!字字句句都读到他心里去了。)。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诗人白居易饱含深情地劝说人们要爱护鸟类,无不让我们心生同情。现在我们就伴着音乐,深情地读读这首诗。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该跟我们共享一片蓝天,而不该成为人类餐桌的美味,也不该成为人们笼中的观赏。但是,总是有些人喜欢用锁住鸟儿的自由来博取自己的快乐。课后就有这样一首诗,我们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大家自由读一读。指名读。(读得很有味道)一起来读读。是啊,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真是意味深长啊!关于描写鸟的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谁来背一背?生自由背。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课下,同学们可以好好想想,我们平时该怎样去保护鸟类,保护动物,为生态和谐尽自己的一份力。并在课下写下你的感悟心语。最后,让我们再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十二
教学要求:
1.学习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用词要准确,语言要通顺,表达要具体。
3.听取别人建议,尝试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抓住一个想法写清楚。
2.尝试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果我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事例引导。
请同学们读一读生活中的小事例。
(课件出示事例一)。
1.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一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汇报。
(课件出示事例二)。
3.自由读,小组交流。
事例二提出了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4.汇报。
5.你觉得这两个事例写得怎么样?评价一下。
三、畅谈想法。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
1.小组内交流。
2.小组选派说得好的代表发言。
3.全班进行评价交流。
你觉得他说的怎么样?
四、写出想法。
从自己的发现或同学列举的现象中选择一个写一写。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2.注意用词要准确,语言要有条理。
3.写后读一读,自己尝试修改一下。
五、作文交流。
请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的作文,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此次习作教学我教得比较成功,教学时间我把控得较好,对于本次习作的重点我花了很多时间给学生讲,大部分学生都听懂了。不懂的学生我课后进行了辅导。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三
教学本节课,我的感受是:
成功之处: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十四
前天和大家一起研究出了《小虾》的教案,确实感觉这个教案不管是过程还是方法都很好了,于是就匆匆拿来用一用。殊不知一份好的教案要被很好的展现出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
一课时解决形近字花了太多的时间,只读到第三自然段就下课了,二课时匆匆进入,一切都按照设计的流程,从三自然段入手,让学生表演出小虾吃食时和吃饱后的情景,引出重点的动词和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再反推出小虾真有趣这一作者的感受,从而有感情的朗读文本。这个地方花了近20分钟的时间,朗读的感觉还行。进入到第四自然段的时候请学生自己默读,感受小虾的脾气坏,淡淡处理了以下而已。本文需要读写结合,但是时间不够了,没有请学生用表示顺序的关联词说话,也没有进行说话的训练,是本堂课的败笔。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还担心内容不够,现在看来纸上谈来终觉浅,教案需要在课堂中进行反复修改。
《小虾》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为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中围绕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如在感悟中引导学生抓住段落的中心句体会。在体会“小虾有趣”这一特点时抓住“后退、碰、捧着吃”等小虾吃东西时的动作。而体会小虾“脾气不好”时抓住“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受小虾的可爱,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本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典型段例:第三自然段,“小虾真有趣。……”的段落结构,以及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来了解小虾的特点,在学会学习模式的基础上自学第四自然段,再在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基础上认识到作者对小虾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动物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小生灵。
后来我抛出另外一个问题:“用有的……有的……有的……”结合生活说一句话,学生代表李帅良说的很好:“天上的云朵形态万千,有的像骏马在奔腾,有的像小兔在吃萝卜,有的像连绵起伏的群山。”
课后,我经过思考,此处还有更好更合理的安排!如果让学生先想象一下,自在的小虾还可能在干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想象之后,再结合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补充说想象的内容,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紧密结合课文做练笔,可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训练。在学生学习“十分自在”一段内容,以“还有的_______”进行排比句式训练。在全文学习之后,给学生提供各种动物图片,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的小动物的有趣的情形,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积累与运用中发展学生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我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也为学生的说写表达提供素材。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利用画面使学生观察小虾的活动,欣赏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内容进行表达,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还会不断的反思、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有利于投身到我的教育工作中去!
《小虾》课后反思。
上了《小虾》这一课,,我确实觉得先不说我这节课的问题,我确实再一次明白了,要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多读文学作品,多看教学实录,多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这些才是帮助自己提高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小虾吃食时的动作描写,是很好的表现了小虾吃食时的谨慎,可是,我却只停留在了抓住几个写顺序的词语上,折腾过来,折腾过去,到底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去刻画小虾吃食的过程,我并没有透过我的教学让学生去体会到,小虾吃食的与众不同正是这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如果能让孩子体会出来,那孩子去写自己的作文时,他们一定能比较容易感受到抓住特点来描写的方法了。而不一定是象我课堂上讲的非要死板的用那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那几个词语用不用,要用,但不是只能用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也不是按照那几个词语去描写了,文章就写好,关键是能象《小虾》这篇文章一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才是最好的。文章写出来才生动,才有特色。
在教学中,孩子们的朗读,反映出我自己的阅读教学没有让孩子真正理解,没有把小虾的有趣之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所以,读的不理想,其实,我相信,只要我们老师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到位了的,就不怕学生读不到位。
这一课上完了,虽然有很多的问题,但我也觉得收获颇丰,也触动了我去思考我该如何去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十五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绝句。
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2燕子。
3荷花。
4_昆虫备忘录。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6陶罐和铁罐。
7鹿角和鹿腿。
8_池子与河流。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纸的发明。
11赵州桥。
12_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语文园地。
第四单元。
13花钟。
14蜜蜂。
15_小虾。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语文园地。
第五单元。
16小真的长头发。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习作例文。
一支铅笔的梦想。
尾巴它有一只猫。
习作:奇妙的想象。
第六单元。
18童年的水墨画。
19剃头大师。
20肥皂泡。
21_我不能失信。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语文园地。
第七单元。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23海底世界。
24火烧云。
口语交际:劝告。
习作:国宝大熊猫。
语文园地[1-2][7][9]。
第八单元。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6_方帽子店。
27漏。
28_枣核。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语文园地。
识字表。
写字表。
词语表。
小学语文课本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大体一致,略有改动。
改动一:在第三单元中,第8课《去年的树》更换为《卖火柴的小女孩》。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作品。课文以小鸟与“大树、树根、大门、小姑娘”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赞扬了小鸟与大树之间纯真的友谊。文章语言平实、情节曲折、感情真挚,令人感动。本文最初是原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11课,后来被初版的部编版教材收录为三年级上册课文。而如今又被删掉,着实令人费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合家欢乐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本文最初是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14课,如今使用的部编版教材将其收录为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我想,这也许是编者考虑到童话故事比较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原因吧!
改动二:在第四单元中,第14课《不会叫的狗》改名为《小狗学叫》。
其实,《不会叫的狗》和《小狗学叫》的内容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篇课文。个人认为,两个标题的意思差不多,完全没有改动的必要。此外,本书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也是由原人教版的《我们的民族小学》更名而来。对于这种只更改课题的改动,我觉得有些不妥,这样做容易让读者产生误会,以为这是两篇不同的课文。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三不知”的课文。所谓“三不知”,即不知课文来源,不知出自何时,甚至不知作者姓名。然而,这个突出的问题在部编版的教材里并没有得到解决,如第3课《不懂就要问》,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等五篇课文都属于“三不知”课文。
1.1部编本教材改革背景。
编写部编本教材的原因是实施“一纲多本”式教材之后,虽然调动了地方和各个出版社的积极性。但是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的介入使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受到了经济因素的左右,做不到真正的优选。另外一方面是教材是由几个主要的出版社编写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当时时间紧所以编写的比较仓促,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教材的质量,所以社会上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教育部组建由学科专家、作家、诗人、教研员、教师、人教社中语室和小语室的人的团队,对语文学科进行编写。
1.2部编本教材改革的目的。
从现阶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越大思维越加局限,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在总结历史所有教材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与之前其他的教材相比,教材质量和编写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尽管如此,这套语文教材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使用到,对于我们21世纪来说,从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来看的话,这本书的内容和编写都有很多不太合适的地方。原版教材的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结构也有不合理之处,课程内容繁、难、旧、偏。
1.3部编本教材改革的原则。
(1)内容应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品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中心。语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门工具学科,学好语文我们才能学好其他的课程,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各种语言、交际能力。在教材改革中,我们应当极度重视品德教育的问题,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全面、健康的发展。
(2)内容应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教材不仅要给学生带来的语文知识,还要给他们带来自然、社会科学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时刻更新课文,使教材能够追上科学发展的脚步。因为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精神,还要注重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3)内容应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所以我们的语文教材的改革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创造最好的条件。在编写教材时,我们要规范整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培育创造意识所占教材的比例。在编写教材时要多方面考虑,不光要训练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考虑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学习,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怎样养成学生好的习惯、怎样培養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情感。
(4)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系已经不光是要求全面、整齐有序了,还要符合我们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情况。知识的安排、能力的培养还有情感的熏陶都应该很好的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不影响我们教材的质量和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十六
1.请同学们默读习作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出示要求:读懂文章内容;写出读后感受;引用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例文:
《草船借箭》读后感。
今天,我反复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读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很有才干,周瑜很妒忌,于是设下陷阱陷害他。诸葛亮不但没有拒绝,而且立下军令状。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军士、青布幔子,并吩咐不要告诉周瑜。诸葛亮在大雾天气向曹操借箭,顺利借到了箭。周瑜自愧不如诸葛亮。
当读到“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的时候,我想曹操实在是太多疑了,最后造成白白送箭给诸葛亮的结果。
读了这篇课文,我想人们如果都像周瑜那样,不允许别人比他强,忌贤妒能、心胸狭窄,就一定会走上歧途,犯下了滔天大祸。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的顾全大局,有胆有识,神机妙算。他不但巧妙地化解了周瑜的阴谋,而且顺利地将十万支箭借到,最后打败曹操,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2.小组交流,总结读后感应怎样写。
3.归纳总结:写读后感要先写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重点写自己对文章中一两方面内容的感受,还可以结合其他相关资料进行思想表达。
1.请同学们就本单元所读的课文或课外读的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可以重点介绍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3.题目可以是“读《xxx》有感”或“《xxx》读后感”,也可以将它作为副标题,再自拟题目。
1.读一读自己写的习作,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标出来。
2.在小组内互读,小组推出两篇习作在全班展示。
1.结合评议,自己修改作文。
2.教师小结:
(1)写读后感要读懂全文,正确理解原文中心思想,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
只要你记住这些,就能写出好的读后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精品教案(优质17篇)篇十七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注重课内外紧密结合,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大家读一读,看看都跟什么节日有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你能背出下面两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小结: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课件出示)"元日"的"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新年的第一天)。
师: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再读课题。
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同学们,你们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呢?
是啊,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指名一生读。
教师:读诗首先要读得字正腔圆,你注意了“声”是后鼻音,“除”是翘舌音。
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注意节奏。谁再来读?
指名一生读。
师:读古诗要有节奏,但是不能停得很突然,相反要稍微拖长一点儿,言断意不断,适当拉长一点音调,不仅有节奏感,还给我们带来遐想的空间。老师来试试。
谁再来试一试?
交流:我读懂了哪句。
(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用新桃符换下了旧桃符。)。
顺势解释屠苏,桃符,并且带领学生读。
饮屠苏。
出示:“屠苏”资料。
如果说,“劝君更进一杯酒”的酒是离别之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酒是思念之酒,那么这"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酒是一杯什么酒呢?(祈福酒,辟邪酒,长寿酒。)。
屠苏酒是祈福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辟邪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酒是长寿酒,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示:“桃符”资料。
师: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顺势板书: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你能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吗?
教师评价预设:你还看到了人们的表情,甚至透过画面感受到了心情。
你描述的画面中洋溢着快乐。
听了你的描述老师仿佛闻到了爆竹的硝烟味。
师:大年初一,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屠苏酒,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师: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想来吟一吟这句诗?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4.小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诵读)。
5.同学们,诗中不但有画,诗中还有情,[板书:诗中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四十九岁,此前他已度过了人生中四十八个元日,为什么在这一年会写下《元日》呢?让学生自己说。如果学生说得出,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趁机评价:学语文就是要像这位同学这样多阅读。
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涵的意义,我们必须进入诗人的生活背景之中,请同学们阅读这段资料,我相信你会有启发。
出示:王安石介绍。
新的政策即将推行,王安石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兴奋、激动、充满信心……)。
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就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老师认为这个“暖”字更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
板书:暖。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同学们,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出任宰相,他想进行改革,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的桃符换掉旧桃符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指着屏幕说)。
在作者眼中,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引读--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吹入的屠苏酒是暖的,引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照进千家万户的太阳光是暖的,引读--千门万户曈曈日。
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引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个“暖”字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当时的心情。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元日》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古诗的画面,《元日》的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
2.今天我们还学习了学会找出古诗的“诗眼”,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我们以后学其他古诗也可以尝试着去寻找古诗的诗眼。
板书设计:
元日。
放爆竹。
饮屠苏暖。
换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