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这些优秀的教案模板范文是各位教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一
《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
(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让我抱你入睡吧。”
护士说的话:
(1)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2)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3)护士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桊。”
(4)护士问:“为什么?”
(5)护士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6)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7)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说的话:
(1)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2)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3)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在课上,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这其中的情感变化,感受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这种爱对护士的感染。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中年段语文学习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轮流”造句;
3、学完课文后,能体会到自己妈妈的爱与辛勤,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作者的相距甚远,所以我把体会文章中母亲的艰难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体会自己妈妈的爱设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我设定两课时上完,第一课时重点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第二、三个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也学过《雪儿》《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这样的抒情类文章,应该来说对《第一次抱母亲》流露出的情感并不难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亲所处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在课堂上,要引导孩子通过文字的叙述想象文中母亲的艰辛,并能迁移到自己的妈妈身上。
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主要是:1、导入新课,质疑激趣;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4、回顾总结,升华情感;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点说一说第3和第5个环节。
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标》指出,中年段的学生应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3、4自然段寻找相关句子,通过朗读、抓关键词、想象的方法,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现出的母亲的爱和艰难。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时,我让学生想象母亲在抚育儿女时可能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适时补充诗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让学生感受此处的“重担”不仅仅指身体上的压力,更有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使母亲的形象高大起来,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拉进了。
理解课文离不开朗读,在一开始我就配乐范读课文,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带着问题读,在本课对话比较多的情况下,我还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有的句子不需讲解,通过朗读学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学写书信,拓展延伸。
在课的尾声,我播放《母亲》和《烛光里的妈妈》视频,伴着音乐,我让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对自己妈妈的心里话,并且请自己的妈妈写一写回信。也许学这篇课文得到的感动只是来源于作者母子间的深情,那么写信读回信收获的便是属于自己的一份亲情了。孩子们写得真挚动人,妈妈们回复的同样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是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无悔。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如此: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体会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收获一些情感的体验。
无数次流泪。
13、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感受?
难过。
}没想到母亲是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
愧疚。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二
《白鹅》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保护动物,跟动物交朋友。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方法,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我通过引导学生读句子,划句子、朗读重点语句,并自制直观形象的课件,搜索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达到解决这一重点的目的。
本课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解决这一难点我利用课文优美的语句,及制作非常生动直观的课件,并搜索能利用的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展示作者写这鹅是为了表达自己喜爱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前,我精心地备课,查阅了许多站,找了许多的有利于本课教学的远程教育视频资源,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设备。通过多媒体的声,形、影像的播放,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对未见过,未体验过的事有直接感观。如:在教学鹅的叫声这段,为了让学生对鹅有直接认识,我四处搜索网站,终于找到了视频资源优酷网的鹅的叫声,鹅追咬人的网页。我把这些网页链接到课件中,我播放视频资源,让学生从屏幕上直接感受到鹅的高傲,鹅的凶猛尽职,从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再如:为了区别鹅和鸭的步态,我也在网络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找到了经济网有关鸭和鹅的步态视频资源。特别是“净角”学生平时根本了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称,我在网络上下载了一些净角的图片和京剧《打龙袍》,放给学生看,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中,我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整个教学非常直观、形象、便捷、科学、高效。
1、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节课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和利用课件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2、学法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词语丰富、精彩。在教学鹅的步态这段,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并教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前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源资料,用录像展示、肢体语言的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使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按四步来进行。
1、谈话揭题,引入本课。
在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学生兴趣提起来,再从旧知识入手,背古诗引出新课,让学生有个知识的迁移。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布置学生自由读书,在读书前,提出读书要求,使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反馈中我设计了字、词、句的检查,由易到难,逐步上升。重视对学生字、词、句的掌握,同时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3、品读课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在这环节,让学生多读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所写的白鹅的特点。能在自读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时让学生懂得过渡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学习3、4两自然段时,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在这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想像说话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进一步理解鹅的步调傲慢,我给学生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不仅让学生耳闻目睹了京剧的风采,还很直观地把鹅和净角联系起来,解决了这段教学的难点,除此之外我还鼓励学生大胆表演,模仿鸭和鹅的步态,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鹅的高傲,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4、体会写法,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同时注重朗读指导,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我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培养学生随时积累,多背、多抄、多积累的习惯。并布置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为后面的写作作准备。
13白鹅。
姿态: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高傲叫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根据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我设计简洁性概括性的板书,既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让人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三
《难忘的八个字》是三年级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突出了“爱”这一主题。体现了人世间互相信任,互相关爱的浓浓真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受到爱的启迪。
《难忘的八个字》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因相貌丑陋,左耳先天失聪而遭人嘲笑产生自卑心理,后来由于受到伦纳德老师爱心的抚慰而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鼓起生活勇气的故事。课文感人至深,读后使人怦然心动。 课文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因为学生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和自身身体状况的不同,所以要想真正理解小女孩的处境以及自卑的心理,体会伦纳德老师说的八个字的真正用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新课程课标》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相关词语;
正确、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文本,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
让学生感悟伦纳德老师爱的教育力量,“八个字”对小女孩健康成长的深远影响。
体会伦纳德老师关爱学生的高尚情操,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体会小女孩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伦纳德老师说的八个字的真正用意和情感。
多媒体教学课件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难忘的八个字》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难忘的八个字是?生:我愿你是我女儿!相机板书
3、师指板书问:那这我指的是?这个“你”又是指谁呢?
4、我愿你是我女儿!对“我”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使我终生难忘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用画出来。生自由读文。
5、交流。课件出示“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然后根据这个句子把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
(2)学生质疑,师随机梳理。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幼小的心灵受伤呢?
课件:我是一个 小女孩。
2、哪些句子写我的长相与众不同、令人厌恶?请同学们用笔划下来,并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写“我”的与众不同的。
课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师:嘴唇、鼻子、牙齿这些都是人最重要的五官,单一样有缺陷就很可怕了,而我有……有……有……,说起话来还……。
课件出示:当我走在上学的路上,我会听见别人说 ;
当我来到校园中,我会 ;
每当下课后我 。
4、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面对同学们的嘲笑,你会有哪些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6、师:这时你最需要得到什么?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
1、师:在同学们和我的心目中伦纳德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伦纳德老师?指导朗读。
课件:伦纳德老师胖胖的,很美,也很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
2、这样美又可爱的老师同学们喜欢吗?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3、那么小女孩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1、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更”字说明了什么?我为什么更喜欢伦纳德老师呢?生:这里面有一个不一般的故事。
2、师:这个不一般的故事发生在一次“耳语测验”的时候。
3、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思考这个怎样的不一般的故事?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不一般的故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叙述清楚。)
指导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体验小女孩的心情。
师:“我”长相丑陋这个事实已被同学们看见,如果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再被同学们发现,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多的不幸同时降临到了一个小女孩身上。那一刻“我”一定特别——(害怕,紧张)
师:来,送到句子中来读一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
师:是啊!为了掩饰自己的缺陷,我不得不最后一个去做耳语测试。“我”的心情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自己先试一试。
师:小女孩多么自卑,可是自卑的人也是有自尊的,为了让自己好受些,小女孩是怎么做的?(撒谎和作弊)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惜对同学撒谎、在耳语测试中弄虚作假,让受伤的心不再受到伤害。
4、课件:
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稍稍把右手抬起一点儿。
请同学们把表示动作的词语圈划出来,并做一做。
师:正是这么的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对这位可怜的一个小女孩说了八个字: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2)师:是啊,母亲最爱自己的孩子了,因为她喜欢我,爱我,所以才会希望我是她的女儿。每个孩子听到这句话都会感到欢欣和感动的,更何况是一个从小就缺少关爱的小女孩,她听到了这样的话,她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的震撼啊!
(3)带着你的感动,带着你的震撼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所以说——
生: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课件)
师:为什么我会把这八个字比作一束温暖的阳光?
师:所以说这八个字,抚慰了——生: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师:改变——生:我对人生的看法。
师:令——生:我终身难忘。
师:在这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射下,从此:
5、课件:
一跨进校门的时候我 同学们的嘲笑。
耳语测试的时候我 。
上课的时候我 。
的时候我 。
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很美、很可爱的伦纳德老师对长相与众不同、令人厌恶的我说出了这温暖的八个字——我愿你是我的女儿!所以说这八个字令我——终生难忘。这真是一位( )的老师!
正是是这份爱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是这份爱,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带着伦纳德教师的爱,小女孩在她人生的道路人艰难的前进着,二十多年过去了,小女孩,最终成为了加拿大著名的作家。
师:同学们,让我们都像伦纳德老师一样,献出自己的爱,把爱的火种,撒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爱充满人间。
布置作业:(点击课件)相信你能行!
1、请你尽量用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以玛丽.安伯德德的名义写一封感谢信给伦纳德老师。
2、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诵给父母听。
3、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四
《麋鹿》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9个,理解部分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学生学习课文,除了了解课文内容,还要用自己的话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和传奇色彩。因此我认为本课的重点确定为: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结合课文内容,学着解说员的样子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传奇色彩。
3.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体会我国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课件设计上我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出示一些麋鹿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认识麋鹿,导入课文。再利用教学软件突出重点段(第二、三小节),再配上相应形态的麋鹿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探讨、交流,帮助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第一课时:
我设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和朗读情况,后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课时:
我通过“创设情境导入——引导深读、理解课文——我是小小解说员”等环节来学习理解课文、巩固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我布置“送一份美好的祝愿给麋鹿”的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热情,精心创设“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情景,让学生来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
第一步:
“创设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而我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麋鹿的图片。
说说你想从课文中了解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他们想了解的知识)跟着老师一起来认识“麋”字的构字结构。(复习形声字的构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
第二步:
“初读感知”。
第一、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这样做考虑到每位学生阅读的方式不同,尊重他们自己的阅读方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检查初读情况。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时让他们先自由读如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地方问问最近的同学,然后点名读。检查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落时,让学生试着说说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交流出示相关的图片和内容,如麋鹿角、尾巴等,同时也取得更为直观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了解课文在向我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色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段。
第四、学生在初读后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了,然后引导学生去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三步:“细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解决的问题来过度:原来麋鹿俗称“四不像”,它的经历也充满了神奇色彩,这让我们越发想深入的了解它,跟它去交个朋友,是吗?想要了解它,首先就必须知道它所处何地,环境如何。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跟同桌交流一下麋鹿的生活环境?交流时要引导学生体会黄海滩涂的静谧、美丽,体会大丰自然保护区的确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最后引导学生齐读。
第四步:最后为学生留有五分让学生抄写本课的生字或认为自己值得抄写的词语。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这样是为了改变单一的抄写,激发学生抄写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
外形特点。
麋鹿黄海滩涂生活习性。
(理想场所)传奇色彩。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五
《尊严》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2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体会思想。本篇课文抓住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他是一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的人,表现出年轻人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体现人物的品质。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哈默美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描写年轻人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透过年轻人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那句话。
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多媒体直观法、阅读讨论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写法。
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角色朗读法、收集材料法。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课前需做好以下准备:
(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二)课文插图。
这篇课文我计划1课时完成。我把这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可是有一个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求原因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1、根据阅读提示自由读书感悟,勾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相互交流各自读懂的和不懂的问题。(这个环节是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1、分小组合作学习。重点通过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想象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学生在朗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如食物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从他说的话里,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当听说“没活”时,他会怎么想?当听杰克逊大叔说要他捶背时,他又会怎么想?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又进行朗读,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这个环节设计是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学生在读中问、问中读,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自读自问中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张扬。)。
2、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
(1)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
(2)演一演。
在学生自由畅谈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和欣赏即兴表演“对话”部分。(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杰克逊大叔和年轻人,其余几个学生扮演逃难人进行现场表演,本课的重难点就在宽松的氛围中得以突出和突破。)。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六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写的一篇科技类说明文,文章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针对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这一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对本年段的基本要求,我将本篇课文安排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呼风唤雨”等16个词语的意思。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2、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下面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意图以及教法学法进行具体阐述。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预习课文勾画自学生字词,标记自然段序号;尝试理解词语,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的好,能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我课件播放20世纪出现了新生事物的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们说一说,从而引出这些是20世纪出现的,有人就把20世纪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9课。师板书,生读题。理解呼风唤雨和世纪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一环节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导入新课,由课题质疑,带着问题去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要求把预习中勾画的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就用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读一读,及时纠正读错的音,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地方该注意?如:哲翘舌音,程、耕、控是后鼻音要读到位等,接着让学生开火车读、赛读、齐读巩固字音。
3、让学生交流汇报识字方法及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4、指导书写难写、易错的字。因为,中年级课标指出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幻”这个字,指出这个字要和“幼”比较注意写正确,教师边说边范写,需要注意的笔画用红粉笔写出,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学生练习书写,注意提醒学生养成正确写字姿势,把字写工整、清楚,教师巡视指导。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中年级课标中提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步加重默读训练。因此,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每个同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只要进行有效点拨即可,对他们个性化的回答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回答精彩的同学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们才会增强自信心。学生们通过默读,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汇报,引导他们找出课文告诉我们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课文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一句是本课的中心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从而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精读课文第1—4自然段,体会变化。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教师范读第1——4自然段,范读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能带领学生深入文本,激起学习课文的欲望。
2、读一读,想一想。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并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记号。
3、议一议。学生读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4、根据学生的汇报,我用课件出示重点问题:20世纪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
生:20世纪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变化了吗?怎样的变化?
(1)让学生默读3、4自然段想一想在小组内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谈感受,教师做引导。
如:古时候的“千里眼”现在有了,如望远镜、视频。它能让千里以外的人彼此看得到,还有一些可视电话也是。如:古时候的“顺风耳”,现在有了,那就是程控电话,它可以让两个相距很远的人很快听到对方的声音。还有手机、录音机都是神话中的“顺风耳”。如::古代的人想腾云驾雾,没能实现,只能靠幻想,而现在我们可以腾云驾雾了。你只要坐上飞机就可以了。如:以前的人想着飞到月亮上去看看,就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现在我们的飞船已经登陆月球,做了很多实验。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小结后,让学生展示课前布置收集的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齐读第三自然段前四句话。
(3)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这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引用文中的一句诗来形容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先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忽如”说明速度很快。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很多的梨花都开了。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出20世纪,在整个人类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指导齐读要读出变化速度之快,内容之多,范围之广。
(4)第二自然段后泡泡里的“‘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我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说说二者的区别后就暂且放下,到第四段时又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哪些人类登上月球是为了探索奥秘是发现;电视,电话,因特网火车等是发明。这样学生通过说说、读读、找找,主动参与学习,真切、轻松地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5、用赞美自豪的语气再读课文,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
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读中感悟法,合作交流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交流,在读中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又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延伸。
师:20世纪,科学技术日益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如何评价这个世纪,如今人们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我们下节课接着学。同时,也请你准备好需要交流的资料,下节课,欢迎你展示。
这样的疑问,用“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幻想现实。
千里眼视频。
顺风耳电话、手机、
腾云驾雾的神仙飞机。
以上是本人对这节课的初步教学思路,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跟着学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只有把握学情,“以学定教”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活动练习课,此内容为本课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
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区别形近字、我能填、我能读三部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中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完成“万花筒”、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读、议、做,完成语文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习男孩在失败面前的勇气和毅力。
4、教学重点:积累词语、我能读为本节的重点。
5、教学难点:根据图画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对“知识万花筒”、积累词语将采用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法;为突破难点,我会深入浅出、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将读、议、做相结合,以活动和展示贯穿整堂课,寓学于乐。
1、教学“区别形近字”:在教学这个版块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读、写、比较、区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交给他们知识更加有长远的意义。
2、教学“我能填”:这一板块重在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成语的规律,激发他们积累成语的兴趣。然后通过拓展,积累更多的词语。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累,积累对于孩子们的写作、阅读理解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想,语文老师应该更多地重视孩子们的积累。
3、教学“我能读”: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多孩子能够从文段中获得一定的信息。但是,在平时课外阅读当中,很多孩子都是囫囵吞枣,最后雁过无痕,什么都没得到。所以,我想,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孩子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通过勾画,标注等方法去把握课文,向孩子们渗透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从而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
4、课时作业。
《站起来》中作者把小男孩摔跤时的动作描写写得很生动,我布置学生学一学这种写作方法,试着写做某件事的过程。这样,读写结合,让学生通过仿写,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我认为,这样对于孩子们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设计当中还有许多不完满的地方,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谢谢大家!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八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写了我在玉泉观鱼时认识的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得又像又活。文章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叙议结合,情节生动感人。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可分四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我常到西湖的玉泉观鱼;第二部分(第三、四自然段)讲我在后院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第三部分(第五至八自然段)讲我看青年画金鱼;第四部分(第九至十四自然段)讲我对青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他是聋哑人,每个星期都来看鱼、画鱼。
本文安排在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对这一单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本组训练的重点:在阅读中,能边读边提出问题,边阅读思考、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注意情感体验,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大胆提出新见解,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如何做事。为后面学习《全神贯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遨游太空的五星红旗》作些铺垫。
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是: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和聋哑青年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的具体表现。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难点:
将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同步进行,让掌握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习作方法。并且学习作者的习作方法。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训练和朗读感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线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并将学法渗透到教学中去。
1、出示挂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不懂的问题。
4、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反复朗读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难点和特点予以理解,以课后作业1、2、3题展开探索、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和作者的习作顺序。
1、以课后作业青年的举止特别在什么地方?展开讨论。
2、抓住重点理解青年的勤奋、专注的精神。学习自读讨论,小组进行交流。
3、师生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展开汇报讨论。
(三)美读课文
这个阶段,重点在于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达到学生的情文统一,进一步地深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掌握这种工具的关键还在于运用,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对文章的重点词句的品析,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比较下面句子的异同,说说句子的意思表达有什么不同,哪句更好,为什么?
(1)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通过对句子的训练,体会重点词语呆呆、静静的含义,体会青年看鱼的专注、投入。
2、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填空,并说出填词的理由。
青年画鱼画得真(逼真、栩栩如生)啊!
通过这些试题的练习,考察学生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我心里,鱼游到了纸上。
通过对关联词的选用,辅导学生对课文难点的学习,从而让学生理解因为把鱼形记得牢,所以能把鱼画得活。同时让学生知道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材料,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学习人物的品质,同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结构,从而帮学生理清作者的习作顺序。
板书:
32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呆呆地
一丝不苟
举止特别 忘记吃饭、回家 忘我境界
(勤奋、专注)
游到心里 游到纸上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九
(一)说课的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文第二篇课文——《颐和园》第。
二课时。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组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安排教材的,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它在本组文的读写训练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三)课时划分:
针对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
第二课时:品读美文,欣赏美景,激发情感,学习写作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感受景色美和语言美,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针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教师当导游,学生当游客的形式组织教学,
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
2、朗读法。本节课预设以读为本,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从而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3、联想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和教师美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等形式,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先导学长廊部分,在读、想、划、议相结合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自学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张“导游证”,一顶太阳帽,一面小旗子和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教师以导游员的装扮)“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板题)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2、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a、当学生读“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b、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c、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运用学习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习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习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佛香阁:耸立大半收在眼底。
万寿山。
排云殿:金碧辉煌一排排。
湖水:静绿滑。
昆明湖。
……。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5、出示相关句子,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如指名读、想象画面读、比赛读、配乐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师:“游客们,我们已经游览完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习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本课时的作业设计如下:(其中1、2为必做题,3、4为选作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文段。
2、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3、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如诗歌、对联、图片、故事、传说等),放入资料袋中。
4、选取颐和园中一处景点,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览顺序抓特点。
长廊:长美。
佛香阁:耸立。
万寿山。
大公园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美丽。
湖水:静绿。
昆明湖……。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十
《蒲公英的梦》是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与自然》这组课文中第二篇精读课文。本单元将我们带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的主题。《蒲公英的梦》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蒲公英开花了,但是她深受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的捆扰,可晚会感生活在清洁美丽的环境中,梦中她的愿望实现了。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同时,还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感悟语言形象,领悟文章思想感情,感受语言的魅力,必须通过感情朗读,在读中悟语,读中悟情。《蒲公英的梦》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它通过童话题材和故事中鲜活的形象,向人们介绍了有关环境污染问题,教育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家园,尤其对儿童来说有着很强的可读性,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因此,本节课重在指导学生品读课文。
根据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运用课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拨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蒲公英、当椰子树伯伯、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展示读、感悟读、评价读、体验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的梦》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环境,明白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的梦》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略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一、激趣导入。
二、感悟梦境。
1、找描写美梦的段落。
2、读中感悟梦的美,体会蒲公英梦中的快乐。
三、研读梦因。
1、默读找出实现中蒲公英的不快乐。
2、抓关键词句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体会蒲公英的不快乐。
3、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转换、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不快乐来自于环境污染,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拓展升华。
1、看身边的环境。污染展示,渴望美梦。
2、说身边的环境。呼唤美境,表示决心。
3、感身边的环境。感悟美境,升华情感。
五、展开思维,续写美梦。
假如蒲公英的生活环境一夜之间改变了请同学们大胆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第二天,蒲公英从梦中醒来了,他惊喜的发现……。
六、作业超市。
1、搜集环境宣传的广告语。
2、留心观察你周围的环境,继续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试写一份倡议书。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我是来自黄松峪学区的郝月华,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记叙文《我爱家乡的柿子》。
《我爱家乡的柿子》这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作者通过对柿子树开花、坐果、丰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柿子的喜爱之情,文章看似在赞美大柿子,实则是作者借对柿子的爱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爱。本单元第一课是严肃的词《故乡是北京》,学生已经产生了热爱故乡北京的情感,本篇课文在使学生感受到山区孩子在收获季节采摘乐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热爱家乡的情感。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和联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孩子通过三年多的语文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能够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感悟文本。
我所教的学生地处山区,大柿子也是我们这儿的特产之一,学生对大柿子并不陌生,他们对柿子开花、坐果、成熟的过程比较了解,更有摘柿子的亲身体验,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去理解文本的内容比较容易,但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就是这样平凡的柿子,平常的摘柿子事件,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变得这么充满生机,充满乐趣呢?对于平时不善于观察,写作基础薄弱的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体会到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由爱柿子上升到爱家乡也有一定的困难。针对本节课内容,我将主要以读为主线,通过教师范读、抓重点词句读、创设情境读、结合实际感受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美、体会乐、领悟情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本单元训练的重点,针对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学习课文过程中,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细腻的描写。
2.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4.读写结合,落实四年级写话训练点。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产生爱首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我把“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在中年级段教材中,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很多文章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构段方式,还涉及到了仿写内容,作为本册中初次接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
2.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下感受。
让学生在读、画、想、批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养成不懂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句。”是新课标中本学段的阅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图画,展开想像,结合生活等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进而使学生学会观察事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本篇课文中,从柿子开花、坐果、丰收及摘柿子、吃柿子的情形中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柿子的喜爱之情,在学生品词品句的过程中,针对段落特点进行不同的训练。
感受美。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体会情感,用朗读表达情感,所以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从比喻句入手,从形(皇冠)、色(金灿灿)上感受柿子花的小巧精致。第一步: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第二步:你们见过皇冠吗?在哪里见过?师出示皇冠图与柿子花的.图进行对比,(柿子花、皇冠幻灯)用形象的图片,让孩子了解比喻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第三步:有感情朗读,读出花的美丽、神奇。
第三自然段写了小柿子的可爱,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主要采用两句话的对比读来体会柿子长势之快,作者对小柿子的喜爱之情。
出示幻灯:
碧绿的树叶间一下子冒出许许多多青里透亮的小生命。
碧绿的树叶间一下子长出许许多多青里透亮的小柿子。
比较读,你觉得哪句话好?为什么?
通过对比读,让学生体会到“小生命”写出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珍爱,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小生命。“冒”体会到小柿子长势之快。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后让学生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柿子的美”还表现在成熟柿子的美,请生找出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柿子的美,引导生抓住“闪闪发亮”“垂涎欲滴”结合图片来体会。
体会乐。
第五自然段是一个总分段式,先概括地说出“摘柿子便成了我们小孩子最快乐的事情”,再具体地写出孩子们怎样摘。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孩子们的快活。在学习这个自然段时,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三方面入手,感受孩子摘柿子时的欢喜。本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再现当时情景,感受摘柿子的快乐展开教学。先出示枝头挂满柿子的图片,把学生带到柿子树下,带入摘柿子的情境,再以填空形式再现小伙伴报告“侦察”结果的情景。“在柿子树下,小伙伴们地报告着着“侦察”结果:“!”“!”(预设:学生可能填小伙伴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兴高彩烈、兴奋等词来汇报“侦察”结果,“侦察”的结果可能填“快摘这个,这个熟透了。”“摘这个,摘这个,这个容易摘。”“先摘我发现的这个。”“不,先摘我的。”)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尽情地体验着报告“侦察”结果的乐趣,然后再通过朗读来展现当时的热闹的场面。
本段中还包含两处动作描写,“爬树”、“摘柿子”。对于这两处描写,我除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外,为了让他们体会到描写的准确性,我设计按原文填空的练习,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让孩子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观察的仔细、描写的细腻。
为了突出重点,在教学时,我出示“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请你用——画出描写爬树和摘柿子的动词,想一想当时的情景是什么样的?”,然后交流。随机指导用“他()地做(),从中体会到()”这样的句式表达:
他()地()树。
他()地()柿子兜。
他()地往回一(),柿子便乖乖地落到柿子兜里面。
在感悟爬树高手的所作所为基础上,体会摘柿子时的欢乐。
设计以填空形式再现小伙伴报告“侦察”结果的情景及按句式表达的这两个环节,我是将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喜爱家乡的大柿子?”分步细化,这样适合本班学生不善表达的实际情形。
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制定的本课教学的难点,我想以读、悟、展的方式来解决。在体会摘柿子的快乐之后,设计师生接读,初步感悟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了解段式的特点后,我又安排了用你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本段的构段特点,我将提供一些方式供学生参考。(幻灯表格、大括号)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段落,第一句是概括地说,后面几句是具体地说。概括句就是这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体会到熟透柿子的特点“皮薄、汁甜、好吃”,(随机板书:品尝)先出示图片,(幻灯:成熟柿子图)用图片激发学生情感,回忆自己吃柿子时的情景,指导学生把吃柿子的快乐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因此在学完之后带着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什么作者能把《我爱家乡的大柿子》写得这样具体生动、真实感人呢?教师引导、归纳: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抓住了柿子花、果的特点,从颜色、味道、样子、摘、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在描写过程中注入了个人情感,赋予小柿子生命,才能把平凡的柿子,平常的摘柿子事件,写得这么充满生机,充满乐趣。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柿子的喜爱之情。之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家乡特产(或蔬菜)。介绍完后,请生读自己的作品,及时点评。对写得好的同学以采访形式激发情感“你写得可真是太好了,我真想尝尝,这么好的水果产在咱们的家乡,我真为自己生活在这里而自豪。”
最后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作者喜爱家乡的大柿子,不仅爱它的花,爱它的果,更爱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从字里行间不仅感受到的是对大柿子的爱,更感受到了对家乡的热爱。
课标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因此,我设计了“搜集柿子的不同吃法以及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的课下作业,体会柿子给我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令家乡的面貌大有改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柿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所以,我将板书设计为: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十二
做为小学语文老师,我深知语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入了小学高段或中学,老师即使付出再多的教育努力,往往也是“事半功倍”。而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经典诗文,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当然了开展经典诵读,更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诗,因为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入境入情,“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位中升情。
1、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初始,我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孩子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直接深入到学生内心,揭开朋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
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学习古诗的情境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导法。“大量诵读古诗文”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才能完成一定的背诵“量”。因此,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古人送别三部曲,既折柳、饮酒和唱诗。抓住“柳”字,让学生感受渭城柳色的样子,来表达心中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接着围绕千古名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中的饮不完的酒来表达两人的深厚友情。最后进行配乐朗读《阳关三叠》,进而师生同唱《阳关三叠》一曲。
3、引背。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诗、感悟、配乐朗读、想象等形式,再加上学生也掌握了一些读诗方法,平长仄短的规律,在一遍遍的诵读声中,在一次次的体验之际,不断诵读进而达到课堂上背会这首诗。
4、活用。就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中、作文中比较恰当地运用古诗。但教师不作过高地要求,不作硬性规定,以免学生望“诗”生畏。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小部分学生能引用古诗,写出精彩生动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能尝试着写出一些有点诗意的小诗来。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十三
《争吵》是s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重点讲了“我”的心理变化,以及“我”对整个事件的感受,告诉我们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先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再写“我”的内心活动:为吵架而感到不安、后悔,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然后写克莱谛的友善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两人重归于好;最后写父亲对“我”的严厉批评。课文细致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不安与后悔,“我”知错却没有认错勇气的矛盾心态,写出了“我”对克莱谛往事的回忆及印象。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体现了“我”的个性特征,一个明是非却爱面子的“我”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为克莱谛后边的友善行为作了铺垫和暗示。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认读本文的生字新词,读懂“我”和克莱蒂争吵的起因、争吵后各自的表现。
(2)、技能目标:感情朗读课文中的有关段落。
(3)、情感目标: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的道理。
重点、难点: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第一课时: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生字词。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2、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3、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完成本课作业练习。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朗读能力,通过自学能够自由朗读课文,并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理解和分析。而四年级的孩子特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对新事物、新问题的出现抱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但语言重组能力不是很强,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由于本班学生属于新分班级,学生差异大,回答问题不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探究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创新教育中所说的研究性学习,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对他们而言,所谓创新性学习,不是真的期望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发明创造。而是指他们经过研究性学习,发现前人早已发现的知识,或对已知道的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重组。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把这种“发现和重组”的过程当做追求的重要目标——激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通过课堂上的这种研究性学习注意创设一种重要研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促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通过调查报告形式结合学生探究,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课文的内涵。从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变化并挖掘人物形象特点。利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我的课堂结构是:认识事件——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十四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习,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愤愤不平咬牙切齿暴跳如雷怒气冲冲怒火冲天恼羞成怒拍案而起火冒三丈怒不可遏怒火中烧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气急败坏大发雷霆)。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己见。
四年级语文说课稿万能(模板15篇)篇十五
《大仓老师》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大仓老师的自我介绍及一堂语文课的叙述展示了他朴实、正直的品质,文字朴实感人。
虽然三年前我也曾执教过这篇课文,但如今根据教改的不断推进,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在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稍作调整,基本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没多大调整。下面就本次活动的主题“以学定教,打造‘学的课堂’”,谈谈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以学定教”的教学形式。
1、重视学生的预学。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除了常规的预学(读通课文,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等),我还让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想想学习收获(可以圈划词句,写写感受,并尝试读好相关句子),或有什么问题:(1)课文内容(提示: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觉得大仓老师怎么样。)﹡(2)写作手法。
课文内容方面,学生对课文记叙的两件事能大概了解,对大仓老师的为人也会有一些粗浅的感受。至于写作手法是高层次的要求,学生在自学时对课文的描写手法等稍加注意即可。
2、课堂中体现以学定教。
在揭示课题后的整体感知、理清文脉这一环节,由于课前已作预学,故直接让学生交流课文讲了大仓老师的哪几件事,教师概括板书。
对于人物品质的感悟,我让学生先进行小小组交流学习,交流自己在课前学习所得,也倾听别人的习得,思想发生碰撞,互相学习、补充、提高,教师则巡视点拨,及时了解学情,以便适当调整教学。但是,“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在此基础上必定须要老师的指导,因此,接下来便是集体交流,教师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深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与能力。
二、以学定教,教师该教什么。
1、研究学情。
(1)学生对两件事能大致了解,但不会简要复述;(2)对于第一件事中大仓老师的性格特点能初步体会,如幽默、朴素等;(3)对于第二件事中大仓老师的“不偏向”(文中有这些词)、公平等能有所体会。
2、教什么。
(1)学生有困难的、不能深入的,遣词造句的精妙处。
“挑剔”、“理会”两词的理解感悟,既是课后练习中所要求的,也是用词的精妙处,我们要读懂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文后练习巧妙地渗透于阅读教学中。“挑剔”,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故意找茬、吹毛求疵、骄横跋扈的有钱人家子弟,“理会”,大仓老师不但表面上不去理睬,更从心底里不去认同山本春美,可见大仓老师不畏权势的品格。“若无其事”、“沉默”这两处词句,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想象“真的没事吗?”,大仓老师沉默一会儿,究竟在想什么,让学生深入人物内心深处,读懂大仓老师是顶着重重的压力,甚至是冒着事业的危险再回贫穷生活的可能,在支持一个社会底层的孩子,在体现他公平、正直难能可贵的品质。经过这样深入的引导,学生不光明白了课文的遣词造句,读懂了大仓老师的心,更知道了学习语文就应该深入理解感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2)重视单元目标的落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单元目标可有可无,其实单元目标的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这两单元的训练目标为“简要复述”,以前学习过详细复述,而且,本课提前教学,简要复述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虽然对两件事大致了解,但真的要让他们简要复述,他们可能说得过于简单,不清楚,可能过于繁琐,接近详细复述,因此,在学生理解感悟了第一件事后,我让学生明白简要复述的要求与方法,简,就是简单,要,就是扼要,抓要点,还要注意完整性,转述人物语言时人称的变化等。这样,学生学得明白,学得也有法,学习能力自然会提高。第二件事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复述,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可能符合你的理想,那就需要老师的倾听、点拨,让学生学会区分主次、抓住要点等,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既要心中明了,也要及时引导、点拨,发挥好主导作用。
总之,以学定教,不光从形式上有所改变,关键还在于教师应更多地了解学生,更深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选准教学内容,学生懂的就不教,要教学生所不懂的。只有教师聪明地教,学生才能更聪明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