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积累写作经验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请大家关注以下这些范文范本,体会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一
四年级(2)共有学生35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24人。四年级(3)共有学生37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19人。这批孩子上学期末考试成绩不够均衡,(1)班合格率低于(4)班,有多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知识不会运用,作业的正确率低,个别学生不肯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拉。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3.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4.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3、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6、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7、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六、教学课时安排。
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二
我们的数学老师,徐老师,平时讲课一般都很死板,我都能将他的上课程序倒背如流。可那一节数学课,老师不知发什么神经,竟然讲得津津有味。
“徐老师来了。”不知哪一位同学喊道。大家匆匆忙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原来混乱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能听到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大家心里明白,如果惹怒了徐老师,那可没有好果子吃。徐老师走进了班,上了讲台,一脸喜气,看看大家说:“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啊,我们有些好奇,平时老师上课可都是开门见山呀,从不猜什么谜语,今儿这是咋了?变了一个人似得。
老师今儿的心情咋这么好,我们知道,老师要是哪天心情不好,回答不出来老师问的问题,就得上台领板子,口气是这样:“来,你上来。”那“啪”的一声虽然不咋响亮,可我们每个人都胆战心惊。
我刚回过神来,老师从袋里拿出一些图片,挂在黑板上,用手指了指这些图片问:“同学们这些图片有什么特征?”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都是圆形。”
我立即想起了昨天老师在微信上说话,或许说的就是今天这种别具一格的上课方法。
老师再问:“看清楚了,都是圆形的吗?”
我们瞪大眼睛,认真看了看,都是圆形,一样样的。
老师:“没啥差别吗?真的看不出来吗?郭业虎,你说说。”
我的神经马上绷紧,站起来说:“好,好,好像大小不一样。”
天呐,我有些汗涔涔,要是答错,那可大祸临头了。
老师笑着说:“你说得很对。大小就是不一样。”
哇塞,我终于闯过了一关。
我正要坐下,老师接着问:“你说大小不一样,用什么能表示得更准确。”
老师还是笑笑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方法。郭业虎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很认真,大家应该向他学习,请坐下。”
我悬在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在肚里了。天呐,我还受到表扬了,我对徐老师的看法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老师和蔼的一面,让我兴奋,让我激动。
下课后,大家对今儿的这节课都很满意,老师也说道:“这堂课是我们六(2)班最有意义的一堂课,大家觉得呢?”我们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有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们能不能每节课都这样?”老师说:“只要大家能学好的话,那我以后每次都这样。”
老师走出了班门,平时,我们一点也不在乎老师的离开。可是,今天我们有一种恋恋不舍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最喜欢的一堂课,一节与众不同的课。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三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让我难忘的数学课。
上课铃声响起,数学老师阔步走进教室。当老师宣布我们这节课复习的内容《万以内的减法》时,几个“小淘气”竟叽叽喳喳的议论起来,得意地炫耀自己早已胸有成竹。曹老师却好像并没有听到似的,仍微笑着板书课题。
忽然,老师一个转身,黑板上竟多出了几个二年级学过的减法,像‘97-79=’、‘82-28=’等。几个“小淘气”更是争先恐后的说结果。这时,老师却说:“你们也给我出几个这种类型的,我们比比看谁算得快还准。”结果,几个“淘气包”傻眼了。老师做了12道,我们却仅完成4道。“天!……”,几个“小淘气”挠着头露出一副不服而又惊奇的表情。
只见,曹老师语重心长的说:“看似简单的问题里有时也会有着很‘美’的奥妙呀,不踏实浮躁的人往往看到的只是表面!……。”随着曹老师的讲解完毕,几个小淘气个个都露出敬佩而又新奇的神色。“啊,原来是这样呀!像‘97-79=’、‘82-28=’这样的前面和后面的数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的减法,居然可以这样计算呢!用十位上的数字减去个位上的数字,得数乘以9就得到了这个减法的结果,即97-79=(9-7)×9=2×9=18。太奇妙了,太奇妙了。”几个“小淘气”大声喊道。
接下来,几个“小淘气”的‘小鬼脸’悄然而退,整节课大家和老师都配合得很默契。直到铃声响起我们都仍陶醉其中,似乎都不想离开教室。
这堂课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任何看来简单的问题都不容忽视,有时里边真的就有着很深的道理。
河南省内乡县瓦亭镇袁营中心小学三年级:曹喜果。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四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1.500和1.51.42和14.2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09m=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9m=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五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六
《乘法》这个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这部分知识是在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能比较顺利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和同化,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品质。
《乘法》在教材中是分成两部分进行学习的。其一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其二是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口算和笔算。在教学这两节课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基本相似:呈现情境——根据情境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交流评议——适当总结——巩固应用。在本单元中,除了新知学习,还安排了4节练习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体相同:简单回忆、梳理——有效练习(三个层次:口算、笔算、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总结反思。
第一,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自主探索,在交流评议中提炼出算法。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第二次乘得的积没有和十位对齐;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在把0前面的数相乘后没有把乘数末位的0添上去;当然还有竖式计算时口算错误的。当这些错误与正确一同呈现时,学生的学习资源就丰富、生动了起来,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些计算是对的,哪些计算存在问题,问题在哪里。这样的学习过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便于学生比较辨析,深化认识、发展思维。
第二,练习设计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有补充、拓展,综合性强。苏教版国标教材在练习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好,既有层次性、针对性,又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且有一定的拓展,教学时很方便。我在教学时,尊重教材、尽可能地采用教材上的习题,同时还适当补充、拓展了一些,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七
四年级下学期又到了开家长会的时候。这一天,我在家里坐立不安,心里像揣着小免子似的仟悍乱跳。生怕上次的情况又重演。终于盼到妈妈回来了,只见她满脸堆笑,眼睛乐得眯成了一条缝,不停地夸奖我:“孩子,你真争气i你得了全班第一名,可给我争先了[许多家长还向我讨教教子经验吸!”看着妈妈得意洋洋的样子,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家长们把分数看得太重了,分数好像就是我们的.命根,是家长心情的显示器,是家长惩罚我们约法宝。
这学期又快要到开家长会的时候了,我真不知道等待我的将是何种命运家长啊!什么时候才不舍把分数的高低看得那么重要我真希望有一天家长们不界总盯着我们的分数不放,能让我们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八
今天的数学课上,老师正在讲着课,我听着听着,不经意间发现地上有一团东西,那绚丽的色彩吸引了我。于是,我就把目光转移到那地上。
我努力睁大自己的小眼睛,仔细一看,嘿,原来是一块彩色橡皮,这橡皮是我从未见过的,真是漂亮啊!心花怒放的同时,我忍不住戳了下同桌:“喂,桌子下面的橡皮是你的吗?”
原本专心听讲的同桌立刻把头凑过来:“在哪儿呢?”
我嬉皮笑脸地别过头:“我不在跟你说话啊!”
没想到,话音刚落,同桌就伸手打了下我的头,这下还了得,我脱口而出:“老师,同桌打我的头!”
洪亮的声音打破了安静的教室,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看向我,此时此刻我才感觉到自己做得不对,我难为情地低下了头。
这时数学老师轻轻地走过来,摸摸我的头对我说:“先认真听老师讲课,有什么事下课后我们交流吧!”
我点了点头。哎!这节数学课我真的做错了,我想今后,我会认真听讲,努力学习,不再做这样的傻事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九
课时:1。
教学准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
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 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 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 1×8= 1×10= 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 = 3×0 = 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 = 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一
亲,你还在为写作文而困扰?快一起来阅读小学四年级50字作文篇吧!
“铃铃铃……”上课了,我和同学们连忙跑进教室,
数学老师来了,他轻轻地走向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160+345=”。
这时,一项回答问题很积极的孔令政想也没想,立马他从座位上站起来,把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地喊:“俺……俺……”,他嘴里就像含着个核桃一样,我和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看见了,拿起教杆走到孔令政面前,准备吓唬他一把。孔令政见老师这架势,连忙抱起头,脸上一副十分害怕的样子,嘴里不停地说着“奥……奥……”。他使劲地向同桌陈晓梦那边躲,差一点就爬陈晓梦身上了。老师笑了笑,就回到了讲台上,叫了另外一名同学回答。孔令政看见老师没有叫他,马上撅起了嘴,还念叨着“不行……不行……”。我和同学们又笑成了一片。
下课了,在去厕所的路上我心想,要是每一节课都有这样搞笑的一幕该多好呀!
由精品学习网独家提供年小学四年级50字作文篇,祝您学习愉快~。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二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3/7+7/11)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四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是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该课内容是在学生对所学图形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项研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产生并具备了各类三角形的表面感知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分类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能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和各种学具。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各类三角形卡片,剪刀、量角器,直尺,白纸等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拼成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些图形是由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这样设计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分享,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一: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要求:
1.观察这12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你会分类吗?
2.有选择地利用学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根据你的分类,把它贴在彩色卡纸上。
这一环节,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明确学习要求后,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求,有选择的利用学袋里的学具,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直尺量按边的长度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分类的,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你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的要求:
1.组长主持,每个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提出质疑,组内交流并记录。
3.整理组内的分类方法。
首先出示课件:学习内容和要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并且,明确各自的分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分类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全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充分体现了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三:分享。
分享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分工有序。
倾听要求: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在学生明确了展示的步骤和要求后,分别请两个小组在全班分享不同的分类方法。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进行板书。
分享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啊?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会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老师板书: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评价,例如你们说的真好,真详细等等。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点评和表扬。
另一个分享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根据边的长短来分的,也是分三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演示,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并板书。老师补充说明这两类三角形都是包含在一般三角形里,是属于特殊的三角形(板书)。此时,同样的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评价。学生可能还会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里,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并在课间上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板书: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总结出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劳动成果被展示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互结合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智慧岛寻宝的练习:
练习一:猜一猜。、
通过猜一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和区分按角分的三角形的特征。这里,要重点交流第三幅图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猜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可能会猜不能确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在只知道一个锐角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类型是不确定的。
练习二:折一折。
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折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折一折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练习三:找一找。
通过找一找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各类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班级内模拟的说一说,可以请老师来做朋友,也可以请学生来做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本节课总结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各类三角形的不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抽象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深认识,体验发现,拓展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分类方法。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特征,板面简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2.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六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七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八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会用邻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进行估算,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3.能利用计算器探究计算规律。过程与方法:
在利用计算器探究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疑问,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学生利用临近的整千、整百、整十数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2689÷45=34837+2689=3416。
独立操作。
交流方法答案。
既复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又对加减乘除关系进行运用。
一、开放引入。
(一)监控选择题1.理解题意。
2.计算器的演示过程展示。
补充图示的算图,让学生学会看图。
示。
小结:灵活使用计算器。
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用。
二、核心推进。
(一)用计算器计算4386+5237+2705。
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才能又快又对?先估再算。
(二)乘除法计算尝试用计算器计算小结:先估后算。
独立操作。
过程中发现。
方法。
尝试练习交流反馈。
在经历学生的自主学习后,由学生的资源,发现总结方法。
尝试用刚才的方法自主学习乘除法混合运算。
三、灵活运用。
(一)使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书p7t2。
小结规律。
(二)找规律。
(1)5×7=55×7=。
555×7=5555×7=。
(2)9876543×9+1987654×9+2。
98765×9+3。
9876×9+4。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55555×7=。
555555×7=。
5555555×7=。
987×9+5。
98×9+6。
9×9+7。
小结:观察发现规律。
独立记录本。
记录。
思考发现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流。
生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有计算器操作经验,操作中掌握方法,并不断观察,从操作到自主写出答案,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计算器的灵活使用与生活运用(网上资料)。
观看。
多层面了解计算器的使用。
反思。
板书:
用计算器计算。
利用关系灵活使用先估后算经过观察。
验证结果估整十、百、千发现规律接近。
练习:
一、运用加减、乘除关系,用计算器验算,并写出正确结果。
二、找规律。
(1)5×7=55×7=555×7=5555×7=。
根据上面的发现,直接写答案。
55555×7=555555×7=5555555×7=。
987×9+598×9+69×9+7。
三、用计算器探究为什么会还原?探究p44。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十九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评价语(专业20篇)篇二十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四人小组计论,再汇报。
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读呢?
(2)教师拨算珠,让学生观察,思考能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10个。
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lo个一百万是一千万,lo个-千万是一亿。
(3)结合板书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
(4)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5)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足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1)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2)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3)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和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
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
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