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是来自于优秀教师的实践经验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一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本课属于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的内容来看,五代十国以后,中国进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在相互交往中,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因此,《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宋夏和议等。理解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契丹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的贡献。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辽、宋、西夏建国与澶渊之盟。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等。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学法。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由此来进入到对本课的教学。
2、新课探究。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方便学生的识记我将按照教材的子目为线索来进行讲授。
首先讲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澶渊之盟,介绍辽北宋建立的情况,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与和,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
其次,讲第二个子目的内容宋夏和议,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宋夏和议的内容以及影响。
最后,进入到本课的最后一个子目,碰撞中的融合,让学生找出契丹与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
3、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子目内容讲授完以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强调教学重点及难点。
4、课堂练习。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实际,进行课堂练习。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三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今年是这次战争爆发多少周年?当时的司令员是谁?(3分)。
(2)请你举出材料一中“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例子?(2分)。
(3)请列举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和一位英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5分)。
(4)说说你准备如何"保和平,为祖国”?(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二: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超额完成。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六
1、(七上p.8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唐朝时在新疆设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3、(七下p.111)清朝乾隆帝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包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1、p.12背景:阿古柏侵占新疆,西北塞防告急;俄英勾结阿古柏,共同破坏中国主权。
2、p.13概况: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3、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使新疆地区不再受外敌侵占,维护了祖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利益。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七
基础。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
方法口头。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日本舰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
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
《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
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内容分析影响。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八
style="color:#125b86">海峡两岸的交往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一。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九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一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任务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过渡:在唐朝历出现了我国的一位女皇帝,大家知道是谁吗?
三、女皇帝武则天。
介绍武则天经历。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最后,引用郭沫若对其统治评价的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
2.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方面。
3.盛世出现的表现:
4.盛世出现的原因:
三、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的措施: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三是科举制的发展,四是设北庭都护。
2.不足:用酷吏,滥杀无辜,修寺庙。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二
1、p.28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内外交困,中国的部分开明地主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同外国资本主义的交往中,深刻感受到中西之间的经济和军事差距。
2、思想基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
3、p.28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4、p.28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5、p.29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以创办军事工业为主: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和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后期以创办民用工业为主: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p.29另:1862年清政府创办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
6、p.28领导阶级及其代表人物:部分开明地主(洋务派)。
7、代表:奕?、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p.30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9、p.30性质: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0、p.30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覆灭。
11、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
12、p.30洋务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13、p.30洋务运动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三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实;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从身边搜寻历史线索,分析、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勇事迹的生动描述,探究英雄的心路历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通过学习英雄事迹、探究英雄心理,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让学生说出歌曲的名称和听完这首歌的感受。教师点出: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这首战歌,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开始了一场伟大的保家卫国斗争。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去重温当时志愿军战士的英勇、豪迈、热情和决心。
二、讲授新课。
关于抗美援朝的背景,可先播放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录像。
学生回答: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狂扫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学生讨论,总结不出兵的结果:美国将会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软弱,得寸进尺,进而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教师点出: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更重要的是保家卫国。让学生齐读毛泽东的一段话,真正体会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师指出:在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面前,1950年10月,彭德怀受命指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战斗,取得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胜利。
再次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教师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斗场景和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影片播放完后,教师请每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搜集、提炼的有关抗美援朝斗争中涌现的感人故事、英雄事迹。
小组活动后,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学习志愿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教师总结: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舍家为国,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国内人民的踊跃参军,国内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及保卫了中朝两国的安全和独立,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教师总结:抗美援朝胜利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光荣的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使命,这场战争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尊严,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国人民志愿军创造了英雄的业绩,又用这种无声的庄严实现了人生的辉煌。最后,在歌曲《英雄赞歌》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发生在()。
a抗日战争b解放战争c红军长征时期d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a红军b八路军c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3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的标志是()。
a抗美援朝的五战五捷b上甘岭战役c签订《朝鲜停战协定》d百团大战。
4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的是()。
a德国的“俾斯麦号”战舰b美国的第七舰队。
c日本的“赤城”号战舰d法国的大鹰号战舰。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四
1、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教师:上述图片中涉及的人物是谁?
学生: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教师:该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正如歌曲中唱的那样,他领导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革命高潮。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
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教师: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农民分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
思考:在土改农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阅读教材23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生产的发展。
展示:河北遵化农民王国范在土改后的家庭变化及遇到的困难的图片。
提问:对他的困难,你有何良策帮助他解决呢?
出示:材料。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教师:材料中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
讲述:王国范的后续故事。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号召农民联合起来,组成生产合作社,共同克服困难,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
展示:毛泽东主席的图片及年画。
教师:有了党中央的指示,乡亲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于是在全县、全乡迅速掀起了加入合作社的高潮,王国范也积极响应号召,和23户贫农加入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而且光荣地成为了这个合作社的领导——他们准备大干一场了!
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教师: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运动我们称之为“农业合作化运动”。
提问:那么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农民来说到底好不好呢?请同学们看看下面几幅图片?
展示:图片农业生产合作社成果。
出示:材料。
“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难道6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又强的国吗?”
——毛泽东。
教师:同学们,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力的解放不是一早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中共二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这条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拓展延伸:新中国生产关系调整四部曲。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渡: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展示: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
许多木器手工业者看了合作社的锯板机,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他们说,一部锯板机可抵40个锯木匠的劳动,这在个体分散生产的情况下,即使不吃饭也要积上十七、八年收入,才能买上一部。真是:
“想想合作实在好,个体分散办不到,
组织起来乐道道,机器生产效率高”。
教师: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过渡: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二、顺应趋势谱新篇——公私合营。
播放:电视剧《大宅门》片段。
提问:在百草厅中东家们在商量什么事情?
学生: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公(国家)私(白家)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即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教材24页的3——4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思考:(1)国家何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方式是什么?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何时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创举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展示: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图片。
出示:材料。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
——陈云在一届人大上的发言。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位资本家的肺腑之言。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深刻认识公私合营给民族资本家带来了春天。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掌握。)。
三、是非功过后人说——评三大改造。
学生: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出示:材料。
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者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功大于过,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课堂总结,提炼升华:
教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即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三大改造是我党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为解放发展生产力所做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国家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也正是我们党和国家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领导人民在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进行的新的探索和改革。
课后习题。
1、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意义?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北洋军阀名称的由来;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的时间和标志;宋教仁改组同盟会和袁世凯刺杀宋教仁;二次革命的发动和失败;袁世凯加强独裁统治和洪宪帝制的丑剧;孙中山号召讨袁和蔡锷发动护国运动;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通过对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及其失败的教学,培养学生透过历史表象看待历史问题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必将被历史淘汰。通过了解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败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上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是历史的选择。
孙中山为捍卫民主革命屡败屡战的斗争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坚强品质,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学习的好榜样。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19——1928年),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17年。本课讲述的是1912年——19的历史。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不懈努力的历史,是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孙中山先生在苦闷彷徨中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阶段,是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它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五四运动在历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重点分析。
护国运动的过程是袁世凯恢复帝制面目暴露后,各种反袁势力在人民的推动和支持下,起来推翻袁世凯的过程。在这场斗争中,又是孙中山最先举起革命旗帜。二次革命后,逃亡日本的孙中山,不为失败所吓倒,总结二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重新组建新的革命党——中华革命党,以迎接反袁的第三次革命。护国运动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战争,它进一步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胜利果实最终又归于北洋军阀段祺瑞,国家政权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转移。人民毫无所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对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
二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继续,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与公然践踏民主共和制度的袁世凯之间的一场武装斗争,最终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而遭到失败。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反动的武力统一的政策一时取得成功。除桂、黔、川、滇四省由地方军阀盘踞外,其它各省都在北洋军阀及其附庸的统治下。
难点分析。
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斗争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孙中山手中没有可靠的革命武装;没有提出和涉及有关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的纲领,没有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对土地迫切要求的口号,因而不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到斗争的行列中来;帝国主义列强干涉破坏等等。护法运动的失败,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因此引导学生透过事情的表象看事物的本质是教学的有一个立足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全国人民斗争的结果,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是袁世凯搞复辟不得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被人民所抛弃的必然结果。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太抽象,也就是说超出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1、按时间顺序简要的向学生介绍袁世凯袁复辟帝制,践踏民主共和的活动,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分析袁世凯复辟丑剧短暂的原因,最终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六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知识与能力: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编写、表演小历史剧;引导学生课后撰写题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2、小历史剧:《鸡毛飞上天》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3、议一议: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4、看谁找得快: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5、看图片《农民纷纷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加深认识。
6、教师简单介绍手工业合作化的情况。公私合营
7、身边的历史:参观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成果汇报)
8、教师解释“公私合营”的概念。
9、学习与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七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
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四)教材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3、解决办法。
(1)这一课的重点问题学生比较熟悉,可学生熟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形成完整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幻灯、挂图等帮助学生理解有关内容。
(3)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和一些专门的科技名词,以教师讲述为主,但必须做到概念准确。
(4)用归纳法,让学生多做、多读、多讲,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概括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的引言,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18、19课,我们都来学习秦汉时期的文化。
2、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板书)(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板书)1、从竹简到纸的发明。
前面我们讲过甲骨文。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写在竹木简、帛上。帛是丝织品,比竹木简轻得多,可又太贵了。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接着出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是怎样发明的?
2)纸的出现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板书)2、蔡伦改进造纸术。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来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接着又让学生思考第2个思考题: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请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归纳):造纸术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到世界各地,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板书)(二)、《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有很多数学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并且传到了十几个国家被当作教科书。
(板书)(三)、地动仪。
请同学们思考:在发生地震时,我们怎样才能感知?
东汉科学家张衡又发明了地动仪。
(板书)(四)、华佗和张仲景。
首先向学生点出: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的是张仲景和华佗。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麻醉药剂,五禽戏。
医圣张仲景(东汉)著有《伤寒杂病论》,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课堂小结。
秦汉时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一时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成为可能,这是秦汉人民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遗产,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八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讨论分析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00年光绪、慈禧。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左宗棠。
类别军事军事民用民用民用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十九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标: 。
1、了解和掌握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发起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朝鲜战争示意图》,认识“三八线”的位置及朝鲜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
教学流程: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图三:1950年美国带领下的“联合国军”帮助大韩民国,越过三八线并占领朝鲜半岛绝大多数领土,改变了原来的半岛格局。
“联合国军”改变了朝鲜半岛原来的格局,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
第二章:美帝挑衅------毅然出兵。
第三章:战场博弈------打出国威 。
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 。
介绍志愿军英雄事迹,包括邱少云、黄继光。 。
展示:邱少云、黄继光图片。
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国人民誉为什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章:崭新时代------启示后人 。
同学们学习本课后,你认为抗美援朝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1、祖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
3、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
5、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总书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你知道是什么吗?实践中国梦的目标。
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片段 。
六、课堂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根据材料,你认为“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
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
(3)举出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
(4)综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二十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魏源的进步思想、《海国图志》编写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严复其人、严复译著《天演论》的内容和影响、清末教育制度变革的情况。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清末爱国思想出现的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爱国的、进步的。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时候,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并译著《天演论》,宣传生物进化观点和社会进步理论,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在封建末世,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魏源、严复等人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向西方学习,这种励志图强,勇于探索、革新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本课是“清朝的文化”中关于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封建末世中国文化状况以及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变化很有帮助。清朝末年,社会腐朽、落后,国家主权不断沦丧,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爱国的思想家们不甘落后,勇于革新进取,使得在封建末世社会黑暗之时,在我国思想文化界呈现出一些鲜活进步的现象。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思想家魏源、严复的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魏源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他编写的《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启导着中国知识界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新动向。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严复正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著名思想家,他所宣传的社会进步理论,打击了封建势力,启发中国知识界去探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寻找救国之路。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严复译著《天演论》及其作用。本目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对《天演论》是什么样的著作并不了解,严复翻译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天演论》所宣传的思想是什么?在当时为何能产生巨大影响?这都需要把严复的思想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考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魏源和《海国图志》:这是本课重点之一。结合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分析魏源等人开明思想出现的原因。然后,教师简介魏源的生平,引导学生看书,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主要围绕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要让学生领会魏源思想的爱国性。
难点突破方案。
严复和《天演论》: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首先,引导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情况,指出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结合小字,对严复的生平作一简单介绍。然后指导学生看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严复的思想形成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严复力主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关于《天演论》及其进化论的观点,教师可以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部分,着重指出严复翻译此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为19世纪末期的维新变法运动摇旗呐喊。最后,点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重要意义。
教法建议。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提问上节课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然后指出:清朝末年,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但中国依然落后挨打,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于是一些爱国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寻找救国之路。由此导入新课。
《四库全书》:引导学生掌握该书的性质、分类以及对中国文化典籍的保存即可。书中插图和小字部分学生自学,不作要求。
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二十一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争取统一。
精选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全册(通用22篇)篇二十二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