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

时间:2025-01-08 作者:影墨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记录和回顾,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的启示。读完这些范文,你可能会从中找到一些共鸣或灵感,也可以借鉴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写出有深度和质量的心得体会,让我们共同成长与进步。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一

近年来,舞蹈艺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不断重视和推崇。舞蹈的独特魅力和多维性特征,使其成为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表达方式。通过舞蹈艺术,学生能够得到身体与智力的全面发展,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审美情趣,塑造坚韧意志。本文将探讨舞蹈育人思想的具体体会。

第一段:舞蹈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舞蹈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一种有氧运动。舞蹈的快节奏动作和精确的身体控制,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长期的舞蹈训练使学生的身体逐渐变得健康有型,提高了肌肉力量、灵活性和耐力。舞蹈还能够改善学生的姿势和体态,提高身体协调能力,预防和纠正姿势问题,减少运动损伤。更重要的是,舞蹈艺术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通过舞蹈的表达和释放,学生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提高自信心,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段:舞蹈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舞蹈艺术要求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动作组合和步法记忆。这种动作与记忆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注意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动作反应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并在短时间内做出准确的动作反应。舞蹈的多样化形式和节奏变化,要求学生对音乐的感触能力和艺术创造力进行训练。这种多样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灵活、善于思考和创新。

第三段:舞蹈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舞蹈需要多人共同合作,通过相互配合和协调,去呈现出整个舞蹈的美妙。学生在舞蹈的过程中必须互相帮助,相互倾听,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能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工作。他们共同努力,共同挑战,共同成长,共同取得成功,这种集体成就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感受到合作的力量。

第四段:舞蹈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舞蹈是一门艺术,它拥有独特的动作和音乐语言,能够使学生对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通过舞蹈,学生能够锻炼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舞蹈,通过舞蹈的艺术表达去传递情感和思想。在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也会更加尊重他人的艺术创作,学会欣赏不同文化和风格的舞蹈形式。

第五段:舞蹈与坚韧意志的塑造。

舞蹈是一门需要长时间学习和练习的艺术。学生必须保持对舞蹈的激情和兴趣,在反复的锻炼和舞台表演中坚持不懈。舞蹈能够培养学生坚韧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力,让他们面对困难和不成功时能够坚持下去,不轻易放弃。舞蹈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克服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上的难题,这种挑战能够增强他们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出一个更加坚强和自信的个体。

总结: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有益的教育方式,在育人思想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舞蹈的训练和表达,学生在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团队合作、审美情趣和坚韧意志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舞蹈教育,让舞蹈艺术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二

思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源于人类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基石。而铸魂,则是个人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力量的体现。思想与铸魂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的个体。本文将深入探讨思想与铸魂的关系,并分享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体会与心得。

思想是铸魂的基石,只有通过思考和观察,我们才能积累知识和经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光有思想而没有实践,就只是空中楼阁。铸魂则是思想的具体体现,它涵盖了习惯、道德、责任感等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一个人的思想越深邃,铸魂就越能够得到彰显;而一个人的铸魂越坚定,思想就越能够得到贯彻。

思想和铸魂的相互促进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正确的思想能够引发良好的行为举止,而良好的行为举止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想的深化。思想与铸魂的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困难面前保持勇敢与坚定。同时,持续的思考和实践也会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品德修养,使我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够不断进步和改善。

第四段:自我思考和修炼的重要性。

思想与铸魂的相互促进需要我们进行自我思考和修炼。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反思,我们才能恰当地回应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与此同时,对自身进行修炼,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自我思考和修炼,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更好地抵制外界的负面影响和诱惑,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第五段:结语。

思想与铸魂是我们个人发展和进步的基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通过深入思考和不断修炼,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思想和品质,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有信念的人。只有在思想与铸魂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坚定地追求真理和正义,实现自我完善和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思想与铸魂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思想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基石,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反思来使之变得更加深刻和成熟。而铸魂则是我们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良好的行为举止和道德修养来塑造和体现我们的思想。思想与铸魂相互促进,需要我们进行自我思考和修炼。通过不断的思考和修炼,我们才能够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质的人。最终,思想与铸魂的互动可以帮助我们坚定自己的理念和信念,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三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观赏和娱乐,更重要的是通过舞蹈来培养人的思想性和品格,给人们带来深刻的体验。在我参与和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舞蹈对我的思想和心灵的启迪。以下将从舞蹈如何培养意志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个人品质、引发自我探索以及传递情感表达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关于舞蹈育人思想的心得体会。

首先,舞蹈能够培养意志力。舞蹈要求舞者在表演过程中时刻保持优雅和力量,这对意志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舞者需要坚持不懈地训练技巧和动作,无论是繁复的转身、高难度的跳跃,或是需要提供大量体力支持的舞蹈动作,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刻苦的训练和毅力的坚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舞台表演的考验,我逐渐意识到只有坚持、毅力和决心才能够突破自己,提高自己的舞艺。

其次,舞蹈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接受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作为一个集体的一员,我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协作,共同创造美妙的舞蹈作品。在排练中,我们需要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舞蹈团队的最佳状态。每个人的身体动作、表情和情感都需要与他人协调一致,只有通过密切配合和默契,才能在舞台上呈现出精彩的舞蹈。

第三,舞蹈能够塑造个人品质。舞蹈注重舞者的修养和内外在的塑造,要求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良好的礼仪和形象。除了技术的纯熟,还要求舞者具备高尚的思想和灵魂的表达能力。通过舞蹈的锻炼,我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而且,舞蹈还要求舞者具备自律、自信、坚韧的品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克服困难,追求完美,并在舞台上展现出真正的自己。

第四,舞蹈能够引发自我探索。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动作和技巧的表演,更是一种通过舞蹈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通过舞蹈的表演和创作,我不断激发和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舞蹈给予了我一个倾诉的平台,让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抑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最后,舞蹈通过情感表达,传递给观众。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沟通的能力。舞蹈作品能够通过动作、肢体语言和音乐的结合,将舞者的情感与观众共鸣。观众通过观赏舞蹈作品,可以感受到舞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给予观众情感的启发和共鸣。这种情感的传递和共鸣,让人们在观赏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也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总之,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提供了美的享受,更具有深远的育人意义。通过培养意志力、团队协作精神、塑造个人品质、引发自我探索以及传递情感表达,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表演,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迸发。在舞蹈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智慧,同时也能够通过舞蹈的育人作用,提高自己的思想性和品格素质。因此,舞蹈育人的思想是重要而深刻的,这种思想体会将伴随我一生。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四

思想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个人及社会进步的基石。思想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影响一个个体作出的抉择,决定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力量无可估量,因此在我们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思想的铸魂,不断积累心得体会。

二、积极思想塑造个人品质。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品质和行为。良好的思想意味着正向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通过自我反思、读书、交流等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正能量的思想会让我们更加乐观、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同时也会促进我们更好地帮助他人。通过不断塑造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培养出真诚善良、尊重他人的品质,从而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思想不仅能够塑造个人品质,还能推动个人的成长。良好的思想可以让我们保持对学习的热爱和求知欲望,让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正向的思想也会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秉持着正确的思想,我们就能够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思想铸魂的道路上,不断推动自我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思想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务,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一个社会的思想风气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文化和发展方向。积极向上的思想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消极的思想则会拖累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引导社会进步。通过推广正能量的思想和行为,我们可以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而这些微小的改变将不断扩散,最终影响整个社会。因此,思想铸魂也是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

五、结语。

思想铸魂是一个长期而又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和心得,不断反思和改进。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思想世界,培养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努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通过不断发展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人类的梦想和社会的和谐奉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始终坚信思想的力量,不断前行,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思想铸魂,我们始终奋斗!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五

思想是人类最高级别的精神活动,它能够塑造我们的性格、指引我们的行为、决定我们的命运。思想如同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为我们的灵魂赋予力量和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有了一些关于思想铸魂的心得体会。首先,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次,思想可以改变命运。最后,思想应该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

首先,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的力量可以比作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如果我们选择用积极的思想来面对困难,那么我们就会有信心去战胜它;相反,如果我们选择用消极的思想看待事物,我们将失去勇气和斗志。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面临过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通过积极的思想,我从中找到了机遇和变革。正是因为思想的力量,我才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我的目标,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其次,思想可以改变命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够超越自己的意识。”意识是一种思想的表现,它决定了我们的行动和成就。只有拥有伟大的思想,我们才能够创造伟大的事业。很多成功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思想,他们相信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并不断付诸行动。在生活中,当我遇到困难时,我总是告诉自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努力奋进。正是因为思想的力量,我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取得进步,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最后,思想应该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真善美是人类价值观的核心,它涵盖了一切美好的品质和行为。我们的思想应该以追求真理、做善事、追求美好生活为目标。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能够真正铸魂。在日常生活中,我一直致力于培养自己的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通过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我逐渐明白了真善美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都会问自己,这个选择是否真实、善良和美好。只有在思想中追求真善美,我才能够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平静。

总之,思想是我们的灵魂之光,它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指导我们的行为,并决定我们的命运。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改变命运。在思想中追求真善美,才能够铸造真正坚强、善良和美好的灵魂。让我们时刻保持积极、积极的思想,用思想铸魂,成就精彩的人生。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六

思想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个体存在的精神支柱。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感悟到思想铸魂的重要性。思想是我们内心的火炬,也是引导我们行动的指南。思想可以改变我们的态度、观念和价值观,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因此,思想铸魂成为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段:细节展开。

首先,思想铸魂能够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自我审视,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思想铸魂使我们能够区分对错、善恶,帮助我们判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本质,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有力。

其次,思想铸魂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态度。人生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只有拥有积极的思想,才能面对挫折和困境。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正面的思想和积极的态度能够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使我们能够坚韧地战胜困难并继续前行。同时,思想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情商,使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通过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思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友善和谐的氛围。

第三段:深入阐述。

思想铸魂还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思想是创造的源泉,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灵感之源。有了思想的指引,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和享乐,而是追求真理和美好。思想铸魂在审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使我们能够欣赏艺术作品、体味人生的情感和价值。同时,思想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正因为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我们才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第四段:个人体会。

思想铸魂在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思考,我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思想铸魂使我能够认识到每一次选择和决策的重要性,使我懂得了付出和奉献的价值,激励我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思想铸魂给予我信念和勇气,使我能够克服困难并不断成长。同时,思想也让我更加开放和包容,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第五段:结尾。

总而言之,思想铸魂是人生的灵魂和精神支撑,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拥有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使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境;积极的思想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加乐观勇敢地生活;有思想的人生才能更加有意义和价值。因此,让我们铭记“思想铸魂”这个伟大的理念,做一个思想充实、内心强大的人。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七

打造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摇篮,是我校环境学院党委的目标追求。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坚守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注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环境学院先后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自然资源报》《湖北日报》《学习强国》等多次报道学院党建、思政成果和师生典型事迹。

一、“三聚焦三统筹”汇聚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环境学院党委聚焦人民满意教育,统筹实施党建发展与立德树人;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统筹开展党建工作与学术业务;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统筹把握党建质量与办学实效,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对标对表“五个到位”“七个有力”,充分发挥“三大作用”。

环境学院党委创新“党建+”,推进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手拉手”,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共同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打造“四同”党建文化,深入开展红色思想引领、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阵地建设、红色头雁领飞、红色细胞培育的“红色钥匙”行动,引导青年学生忠心献给祖国、初心献给党和人民、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和信心留给自己,不断引领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永葆赤子情怀、争做时代先锋,做新时代红专能优生态环保铁军,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五大抓手”培育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

环境学院党委构建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探索党建领院、以史铭院、学术立院、特色建院、人才强院、文化兴院、开放活院、依法治院的科学治院理念,提升组织力,实施党支部书记“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培育工程,不断创新“一书二册三台账”和“五个一”制度,建立“六红”“六专”“六能”“六心”为要素的生态环保铁军人才培养体系和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

学院着力构建美丽中国“4+n”环境地球科学类课程思政模式,扎实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进”工作,在坚定信念中涵养政治判断力,在勤学善思中培育政治领悟力,在真抓实干中提高政治执行力,编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选》等4本系列教材,启动135门专业课程思政,在全校开设“美丽中国:生态学概论”通识课,形成学生学习心得集锦系列。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聚焦教师学生两大主体,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推进学术卓越计划,完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湖北高校试点学院综合改革,牵头成立湖北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联盟,发起“三全育人”武汉宣言,推进水-土-气-生-环一体化跨学科教育研究,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学院注重典型示范引领,把生态环保铁军红色基因谱系植入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设立“张国旗班”团支部,组建“张国旗班”社会实践团,围绕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长江大保护等,开展美丽中国、美丽湖北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贡献力。学院编印明信片《我最喜爱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句话》《学院党建与环境文化》《师生野外实习风采》《师生管理服务手册》《学院年度发展报告》《张国旗班行动计划》、院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等,成立“红山雨”师生合唱团,建立党员之家和阅读角,形成了“1+6”院本特色资政育人新模式。

三、“硬核”党建领航学院高质量特色发展。

学院党委连续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转化为师生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转化为学院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组织力、战斗力和生机活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院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新增国家一流专业3个、一流课程2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国家省部级科技平台11个;科研经费快速增长超亿元;环境/生态学科进入esi全球机构前1%且位次持续前移。院士实现零突破,形成了院士领衔、规模结构科学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xx院士获得2项国际大奖,领导团队科技战“疫”,开展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技术攻关,多次受中央、省市领导批示。

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奔赴祖国西部、艰苦行业和基层岗位,积极投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推动地热开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040131团支部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2名教师获“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20余项。

四、高质量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学院党委引导师生坚持“四个面向”,建设高水平科技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王焰新院士团队、大气系教师推进“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研究中心”建设,新增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实现了每一个学科专业拥有国家、省部级科技平台。

党员带头投身基层建设一线,科研成果助力脱贫攻坚。湖北教学名师xx教授团队扎根边疆二十年,打响水资源“保卫战”。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团队自1999年起在新疆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支援新疆的科研、生产和高等教育。谢先军教授团队赴竹山县开展优质矿泉水资源调查,助力竹山县脱贫攻坚。孔少飞教授团队直接服务于军运会大气污染管控,并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演变、污染成因及来源分析等提供了重要支撑。疫情期间,该团队与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等合作开展的研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武汉封城后大气pm2.5化学组成和来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全环境科学》在线发表。

如今,一代代、一批批环保人扎根生态环保领域,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之花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绚丽绽放。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八

思想与铸魂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源泉。它们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为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指引。通过对思想和铸魂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我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体会。思想与铸魂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塑造个体和社会的未来。思想是引领行动的先导,而铸魂则是思想凝聚成的品质和信念。只有在思想的指引下,通过铸魂,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社会进步。

首先,思想的力量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份力量,那就是思想。作为独立思考的人,思想具有无尽的潜力和可能性。正是由于思想的独特性和选择性,人们根据自身的思想价值观选择不同的生活路径。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面临重大的选择,思想的引导会影响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例如,当我们在求学阶段面临选择专业的时候,对自己的兴趣和思考能力进行深入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聪明的选择和坚持下去,可以铸就一个更好的未来。

其次,铸魂是思想的凝聚和品质的体现。思想通过行动和实践才能真正成为铸魂。想要将思想转化为实际行动,我们需要拥有特定的品质和信念,才能在面临挫折和困难时坚持下去。铸魂是意志的体现,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坚持。例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通过对世界的深入思考和长期的、不停歇的科学实验而形成的。他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正是这种品质塑造了他卓越的科学成就。

此外,思想与铸魂不仅可以改变个体,也能够影响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力量让人们有机会思考和审视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铸魂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影响身边的人,并进而导致社会变革。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领袖们通过倡导人民解放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和行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例如,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了无数社会运动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最后,思想与铸魂是互相关联和相互支持的。思想是铸魂的先导,没有思想的引导,铸魂很难实现。然而,当我们通过铸魂完成了一定行动后,思想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启迪和成长。思想与铸魂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一方面,我们通过思考和思想的指导,加深对自身和社会的了解,并相应地选择和塑造铸魂的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实际行动和铸魂,我们可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思想,使之更适应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总而言之,思想与铸魂是个体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思想的力量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铸魂则是思想的凝聚和品质的体现。它们不仅可以改变个人,也能够影响社会的进步。思想和铸魂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是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我们能够认识到这种力量和影响,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和铸魂,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更大发展。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九

人类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步,离不开思想的引领。思想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也是造就个体强大心灵的核心要素。而思想的力量通过铸魂,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下文将阐述个人的心得体会,关于思想与铸魂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我们人生的影响。

第二段: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凡古代有过伟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既是他们时代的精神脊柱,也是后人学习的宝贵财富。正如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潮之一。思想不仅驱动着我们了解现实世界,更可以引领我们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其次,思想通过铸魂能够塑造个体的品格与气质。一个人的品格主要在于他的气质和他的思想。思想道德与个人品质密切相关,每一个人的品质奠基于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看法。正因如此,只有不断修炼自身的思想,在对待人事物的态度上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塑造一个真正具备高尚品格的人。

第四段:思想与胸怀。

另外,思想还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胸怀以及志向。胸怀广阔的人,总是以全局和共享为出发点,能够更加坦然对待世间的一切,从容应对生活的起伏。然而,狭隘的思想会限制人的发展与视野。只有拥有广博的思想,才能拓展自己的胸怀,并提升追求的境界。

第五段:思想对人生的影响。

最后,思想对一个人的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拥有积极向上的思想的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挫折和困境,保持平静的心态,并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相反,没有思想的指引,个体容易迷失在生活的迷雾之中,乃至走向错误的方向。正因如此,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一个人的人生十分重要。

总结段:

思想与铸魂,如同树木与根基一样紧密相连。作为个体,我们需要不断追求正确的思想观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心力量,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驱动力。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心灵修养,我们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坚定正确的信念,努力铸就强大的思想与目标,从而塑造一个真正强大的个体,为美好的人生进程做出积极的努力。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

第一段:引言(总起)。

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育人的方式。通过舞蹈,人们能够培养自律、团队合作精神,强化自信心,培养艺术修养。从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深刻感受到舞蹈对我们的思想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并总结我对舞蹈育人思想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舞蹈带来的纪律和团队合作意识。

舞蹈需要严格的纪律和团队合作,这使我意识到自律和协作的重要性。在排练过程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规定的动作和节奏,细致到每一个肌肉的协调,丝毫不得有差错。而在团队合作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整个舞蹈。正因为如此,我在舞蹈中养成了严格自律的习惯,并学会了与他人进行高效的合作。这对我的未来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它给了我一种正确看待团队与个人贡献的智慧。

第三段:舞蹈培养的自信心和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

舞蹈让我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当我在台上翩然起舞时,深感自己成为了全场焦点。这一刻,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舞台表演,我发现自己拥有突破自我的能力,并勇敢地面对挑战。无论是排练中的艰辛还是舞台上的紧张,这些困难都让我更加坚强。我逐渐学会了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压力,勇敢地走向舞台,并展现出最好的自己。这种自信心和勇敢面对挑战的精神对于我的人生十分宝贵,它让我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第四段:舞蹈塑造的艺术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舞蹈是一种深入灵魂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舞蹈,我学会了欣赏美,懂得了如何用舞蹈艺术去表达内心。舞蹈教会了我如何通过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来传达情感。当我在舞台上展示出优美的舞姿时,观众们仿佛可以感受到我内心的感受。舞蹈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我的情感表达能力。我相信,这种艺术修养对于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五段:结论(总结观点)。

总而言之,舞蹈不仅能够培养艺术修养,更是一种宝贵的思想教育方式。舞蹈让我懂得了自律与合作、自信与勇敢、艺术与表达,这些能力将伴随我一生。通过舞蹈的锻炼,我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心得体会将指引我在人生的舞台上舞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舞蹈这种形式,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让舞蹈的力量在更广阔的领域发光发热。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一

20_年xx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胜利召开了。作为一名积极分子的我对精神有着深刻体会。

作为教师着重我学习了第七章《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篇章,深刻理解“把树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重要指示精神。

学校为了帮助老师们能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报告精神,特别推荐了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撰写的《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该文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一,“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第二,“立德树人”指出了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第三,“立德树人”制定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该文又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礼仪育人、网络育人、制度育人和合力育人等角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关于“立德树人”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本文的解读,我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适应时代特征,必须反映时代诉求,必须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进而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培养,才能有力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一、更新德育理念探求德育规律。

德育理念是指人们经过长期蕴蓄而形成的关于德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追求,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洗涤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迁。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新的时代中已有新的表现方式。现在的学生遍文化基础薄弱,厌学情绪较重,纪律性不强,自控能力弱,行为表现差,有的自卑心理严重,有的则目空一切,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利益,同时,他们接受新事物快,热心集体活动……这些身心特点与过去的学生有了很多不同。因此,德育工作者应从中剖析新的特征,改革传统德育思路及模式,与时俱进,树立崭新的德育理念,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现代化,既要坚持德育方向的正确性,又要尊重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又要承认思想观念的层次性,从而坚持德育的正确导向。尽管当代学生的缺点方面较为突出,学校更有责任关注、关心、关爱他们,充分肯定当代学生的正面素质,注重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所有的受教育主体,分类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道德水平发展需要。把立德树人与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学业成长、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而成为促进学生改善自我、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原动力。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目的,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动力主体,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把德育工作过程变成尊重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更具时代性、实战性和有效性。

二、创新育人模式,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学校应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首先,思品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思品教师应利用教材内容加大德育教育力度,时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学。

其次,除语文和思品课外,其他学科也应该渗透德育的理性内容,这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比如,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另外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国情、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各学科教师都应树立德育意识,在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一切为了学生,增强德育效能。

教书是育人,学校管理更要服从和服务于育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去。教师队伍的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学生纪律的管理,校园文化的管理,后勤服务的管理等都和学生的生活成长密切相关,都和学生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如何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不断修改、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仅仅是口号,而必须是目标,并付诸行动。教师教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必须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只有坚持塑造人与服务人相统一,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教相结合,坚持塑造人与发展人相统一,才能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益的校园氛围,才能促进学校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四、立德树人,强化德育工作。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新时期对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教育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而当代教育则应该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教育者深深地懂得自己面临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挫、行为不规范、思想过分开放或过分压抑、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成功感很少、自暴自弃较多等等,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用人才,既不能靠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授,也不能靠单一的技能培训,因为他们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失败者”。鉴于上述原因,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已成教育者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只有更加主动地研究德育工作,只有找准突破口,只有将德育与学生的潜能挖掘、技能成长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德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只有真爱学生,因材施教,去关爱他们,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去撞击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热情,也才能使学生在学校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德育的难题应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多元切入,其关键在于捕获学生心灵,循序渐进。可以说,立德树人就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这也是由当代学生特点决定的,因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只有抓住这个根本和灵魂,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教育才能卓有成效地生存与发展。

通过对报告的学习,尤其是对其中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篇章的深入研读,我认清了教育的方向,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同时也充满了教育信念,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二

第一段:追梦人的故事给予我深刻的启示。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我常常被身边的学生们所感染和激励。他们中的许多孩子充满梦想,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追梦人们的故事成为我的灵感源泉,我深思熟虑,总结出了一些关于“追梦人铸魂育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探索和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探索和追求是我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追梦人们常常因为对自己的梦想坚定不移地追求而取得了成功。我通过在课堂上讲述追梦人的故事,激发学生们对梦想的渴望,并鼓励他们勇敢去追寻梦想。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追求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只有教会他们如何追梦,他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破浪前行,遥望远方。

第三段: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助学和指导学生追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的重要性。追梦人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需要他们拥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相信自己的能力的心态。因此,我鼓励学生们要对自己怀有信心,并且要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在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我用鼓励和赞美的话语,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向他们传递着追梦人们的力量和鼓舞。

第四段: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他们走向成功之路至关重要。追梦人们凭借着信念和价值观的指引,追逐梦想的过程不会动摇他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因此,在铸魂育人的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公正和责任感,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我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阅读相关题材的书籍、开展共同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五段:做好自身追梦人的榜样作用。

在“追梦人铸魂育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还意识到自身的作用和责任。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榜样,我的言行和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考方式,也会影响他们对梦想和努力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我努力以身作则,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自己。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们,只有成为真正的追梦人,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实现自己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

总结:

通过阐述追梦人铸魂育人的心得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坚持培养学生追梦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在努力实现自己的追梦的同时,我们才能成为学生们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榜样和朋友。追梦人的故事让我深受启示,也让我更加深信,只有培养学生的梦想,我们才能够引领下一代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引领中国稳住阵脚向前发展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益发展壮大,破除了近现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统天下,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同中流砥柱,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最有作为、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光明前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性贡献,源于其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创。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它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思想既坚持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同时又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保持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创新发展。这一思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这些重大原创,守住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命脉,同时又使这些基本原则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以及与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忠实于马克思主义又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新飞跃的重大原创。

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突破“历史周期律”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提出“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理论,但囿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长期执政,不可能提交超越时代的答卷。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从反面证明了通过原创来破解这一课题的极端重要性。破解这一课题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夺取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尤其是长期执政的政党,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革弊鼎新,更是难上加难。

在党和国家发展面临风险挑战的历史关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思考并科学回答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难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不信邪、敢较真的精神,直面“七个有之”等重大积弊,直击“四风”顽症,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行动,实现了自我革命的可操作化。特别是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通过自我革命正本清源、赢得民心,向着破解“历史周期律”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自我革命,源于成功的思想革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重大创见,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发挥了伟大引领作用。这一思想展现着真挚的人民情怀,这就促使党中央在惩治数以万计的腐败分子与得罪13亿人民之间作出了清醒的抉择,坚定了刀口向内推进自我革命的决心意志;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就促使我们党与一切妄图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势力作坚决斗争,同时通过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确保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等。这些重大原创,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推进到开展自我革命、着力突破“历史周期律”的新境界。

大国兴衰的历史活剧,最能吸引世人的目光;如何实现国家强盛,最能引起战略家们的深思。迄今为止,一些大国在崛起之路上无所不用其极,但仍然难以规避各种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中国能否避免掉进这些陷阱,同时又实现强盛和民族复兴,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世界级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马列老祖宗”的本本上没有提及,只能依靠我们党自己去探索。今天,在国家由大向强“关键一跃”的历史节点,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每向世界舞台中央前进一步,都会遭遇巨大压力和阻力。这一切,呼唤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聚焦强国复兴,提出超越历史、超越西方的重大理论原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着力探索解决强国复兴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如,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又如,在力避“修昔底德陷阱”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深谋远虑和战略考量,作出当代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战略设计,擘画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引领中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最重要的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特别是这一思想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原创,为强国复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思想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强国复兴提供了目标引领,指明了实现路径。这些重大原创,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主义大国如何以文明方式实现强盛的战略运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本色,又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空白。

如何处理强国与强军的关系,是考验各国的一项重大课题。成功破解这一难题的国家,往往能够实现强国与强军互促互进。而那些未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的国家,往往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么忽视强军,导致军力不能支撑强国;要么过度重视强军,掉入军备竞赛的陷阱,最终拖垮整个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重大原创,阐明了新时代强军兴军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这就把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纳入强国复兴大战略、大布局,擘画了强军事业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是运用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分析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政治与军事、强国与强军等范畴作出的清醒判断和重大决策,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深厚底蕴,又体现了其作为思想武器处理重大矛盾关系的真理力量。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向何处去?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面对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许多国家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困惑,迫切希望能看到未来世界的新愿景、新蓝图。同时,如何处理本国与世界的关系,也考验着各国政治家的眼光、胸怀和担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提出一系列有利于解决全球问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正确主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拓展深化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朋友圈”。

近年来,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不仅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而且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引领。这一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同,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向往的和平、发展、繁荣的“最大公约数”;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实质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可靠的现实抓手和依托平台。这些重大原创,是坚持人民立场、体现博大胸怀和崇高道义、运用科学思维作出的理论创造,是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创新成果。

【思想宣传范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确立了根本遵循,提出了重大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关键人。当前,要紧紧抓住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着力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确保高质量完成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学习讲话精神上狠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高屋建瓴,既从历史维度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又从现实维度科学揭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持”规律,指出了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任务、目标要求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指导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需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完成光荣的使命任务,就必须首先在学习讲话精神上狠下功夫。要认认真真读讲话、扎扎实实学讲话、勤勤恳恳悟讲话,既从整体全面把握讲话内容,又从细节深化研究重要思想,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体悟习近平总书记敢于担当的政治品质,科学理解和把握讲话的人民性、时代性、思想性,切实学懂弄通讲话精神,切实防止出现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的现象。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做实做细要求上狠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等等。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杜绝落空。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守政治立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落实工作,切实增强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要坚决防止出现口头重视、行动忽视,表态积极、行动迟缓等问题,坚决防止落实工作打折扣、搞变通,坚决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针对本人岗位职责,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对标讲话要求,拿出实实在在的工作规划,一步一步地狠抓细化实化工作,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明确要求贯彻下来,做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带头发挥作用上狠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宣传思想战线干部,明确指出“宣传思想战线广大干部是完全值得信赖的”,并从战略高度强调要“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能否把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打造好,关键在于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能否发挥好。当前,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正确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带头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掌握新本领、增强新能力,切实以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的优秀事迹激励人、崇高品格引领人、出色业绩鼓舞人,发挥“关键少数”团结、带领、影响“绝大多数”的正向作用,形成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新格局。与此同时,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还要在社会中带好头、示好范,要带头旗帜鲜明坚持真理,带头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带头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促进提高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带头立场坚定批驳谬误,敢于发声、敢于亮剑。

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要在创新工作路径上狠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既指宣传思想工作整体强,又指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等组成部分工作强。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发展还很不平衡,宣传思想各个组成部分工作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客观存在。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是一篇大文章。宣传思想战线“关键少数”必须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结合各自实情,立足各自优势,更加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着力打造贯彻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求、遵循宣传思想工作规律、彰显宣传思想工作特点、有助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质量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路径,不断总结、提炼形成务实管用、可推广、可复制的宣传思想工作一般做法、样本案例、经验启示,进一步从整体上降低宣传思想工作成本、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创新性。

【思想宣传范文】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原创性、民族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兴文化”作出重要阐释。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提出是重大理论突破。党的十九大明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极大深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自信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文明内涵和价值底蕴,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成果得以在文明的层次得到总结和提升,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必将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分化多元、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尖锐的时代大环境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事关道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新时代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实践为立足点,克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以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同时,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广泛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生动鲜活,使马克思主义借助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出书本、走向人民群众。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这些论述充分显示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立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融通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文化风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彰显出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内在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团结奋斗的过程。凝聚最广大人民形成奋斗合力,需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广泛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要更加自觉地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出发,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结合起来,使抽象的价值原则与具体的生活实践、人格养成相结合,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全面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在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最关键的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在感情上真挚地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才能扎根人民和生活,创造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伟大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真善美的文艺力量观照社会现实,鼓舞人民前进。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开创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党。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敢于在意识形态领域亮剑,发扬斗争精神,始终站在意识形态斗争第一线,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抵制错误思潮。加强阵地意识,抓好阵地建设和管理,全面改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要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巩固壮大互联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同时,要做好对外宣传和传播工作,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思想宣传范文】四。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精神实质、政治意蕴,始终不忘“红船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我们才能更好、更稳、更快地走好新的长征路。

1.“红船精神”为不断夺取新胜利提供精神伟力。

“红船精神”包含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创新基因,蕴含着把中国革命事业引向最后胜利的思维变革和方法创新。这一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中国共产党的万千优秀儿女集体实践的精神结晶,是燎原火种的初心源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经历了一个艰苦卓绝的历史阶段,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8年浴血奋战中,革命先辈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围绕着如何打破对书本、经验的崇拜和膜拜,如何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始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崭新革命道路。“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精神之源,是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奋进明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精神伟力。

思维创新首先体现在准确把握时代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呼声。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应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时代问题的解决为旨归。在上个世纪初,各种政党、各种主义粉墨登场,都由于与历史潮流不一致,只能以失败收场。而作为一个新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将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写进革命方案,更是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指出:“从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利益出发……讨论其他任何别的问题,就是这个出发点,或者叫做立场。还有什么别的出发点、别的立场没有?没有了。为了全党与全国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就是我们的立场。”历史和事实证明,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牢记根本宗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映照了历史的天空。

思维创新还体现在正确指明时代问题的解决办法。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经验不同的是结合我国国情成功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经过28年奋争,“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胜利。这是狭隘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者无法想象,也无法复制的。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船上通过的革命纲领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开端,是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光辉起点。这一红色传统传承至今。

创新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是制度创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改革的接力棒,改革开放再出发,把人民放在价值追求的制高点,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不渝带领人民实现幸福生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的起点和新的境界。

2.“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经历的近百年航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辉煌伟大历程的精神隐喻,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之基。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蕴含着无数生动感人的故事,值得珍视、珍藏和永久流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呈现发展轨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卓越、独特的精神标识。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之地,也是中国革命运动演进之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等也就成为党领导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阵地和精神高地。

实际上,革命文化作为不同于传统样态的新文化形态,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斗争历程,相继培育出彪炳史册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凝结着我们党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既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丰厚滋养。

“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培厚思想沃土。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充分演绎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从数十名党员的新生政党到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的执政大党,道路的曲折与艰辛没有吓倒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具有高尚政治追求的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神州大地上镌刻出一部部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宏伟史诗。

价值认同是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与实践认同的高度统一。实践证明,“红船精神”的价值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情感、精神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感召群众、引领群众、凝聚群众的精神财富和不朽坐标。无论是王尽美在临终之际简短医嘱中提到的“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还是__在狱中写的《可爱的中国》《清贫》满怀憧憬的革命襟怀,这些革命烈士的不朽之作穿透历史沧桑,不仅激励了当时革命者见贤思齐、对标学习,更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深刻而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教育篇章。

弘扬“红船精神”,推进伟大事业。在新时代,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刻领会和把握“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迈开新步伐,谱写新篇章,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思想宣传范文】五。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其他领域改革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各国面临许多共同威胁和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个别国家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稳定发展造成冲击。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一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有效应对、有力化解新问题新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的制度安排。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保证,有利于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利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曾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但也加剧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有难以克服的痼疾。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仅能够更大程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且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缺陷。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运行的市场经济。这一体制能够有效结合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各自优势,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抵御重大风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与挑战。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第二,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在经济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和动员能力,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弥合分歧、形成合力,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提供制度保障。第三,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独立自主发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只有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与挑战,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档为doc格式。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四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范文六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_年11月8日,全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党的胜利召开了。作为一名积极分子的我对精神有着深刻体会。

作为教师着重我学习了第七章《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篇章,深刻理解“把树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重要指示精神。

学校为了帮助老师们能更全面、更透彻地解读报告精神,特别推荐了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撰写的《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根本任务》。该文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一,“立德树人”指明了基础教育的方向就是“树人”,要坚持育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发展人、改造人、塑造人。第二,“立德树人”指出了基础教育的途径就是“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的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第三,“立德树人”制定了基础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在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规范人、要求人、提高人。该文又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礼仪育人、网络育人、制度育人和合力育人等角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关于“立德树人”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本文的解读,我清醒地认识到当代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适应时代特征,必须反映时代诉求,必须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进而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培养,才能有力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德育理念是指人们经过长期蕴蓄而形成的关于德育发展的一种理想性、精神性、持续性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追求,是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洗涤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迁。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新的时代中已有新的表现方式。现在的学生遍文化基础薄弱,厌学情绪较重,纪律性不强,自控能力弱,行为表现差,有的自卑心理严重,有的则目空一切,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利益,同时,他们接受新事物快,热心集体活动……这些身心特点与过去的学生有了很多不同。因此,德育工作者应从中剖析新的特征,改革传统德育思路及模式,与时俱进,树立崭新的德育理念,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现代化,既要坚持德育方向的正确性,又要尊重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选择性;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又要承认思想观念的层次性,从而坚持德育的正确导向。尽管当代学生的缺点方面较为突出,学校更有责任关注、关心、关爱他们,充分肯定当代学生的正面素质,注重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所有的受教育主体,分类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道德水平发展需要。把立德树人与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学业成长、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而成为促进学生改善自我、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原动力。只有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目的,把学生作为学校德育的动力主体,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把德育工作过程变成尊重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学校德育工作才能更具时代性、实战性和有效性。

学校应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首先,思品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思品教师应利用教材内容加大德育教育力度,时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学。

其次,除语文和思品课外,其他学科也应该渗透德育的理性内容,这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比如,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另外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国情、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各学科教师都应树立德育意识,在进行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们的德育教育,多方面影响学生的德育发展。

教书是育人,学校管理更要服从和服务于育人。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去。教师队伍的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学生纪律的管理,校园文化的管理,后勤服务的管理等都和学生的生活成长密切相关,都和学生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如何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而不断修改、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不仅仅是口号,而必须是目标,并付诸行动。教师教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必须亲自参与到实践中。只有坚持塑造人与服务人相统一,坚持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教相结合,坚持塑造人与发展人相统一,才能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益的校园氛围,才能促进学校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新时期对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教育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而当代教育则应该更加突出立德树人。教育者深深地懂得自己面临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自尊心受损、自信心受挫、行为不规范、思想过分开放或过分压抑、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成功感很少、自暴自弃较多等等,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用人才,既不能靠单一的文化知识传授,也不能靠单一的技能培训,因为他们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失败者”。鉴于上述原因,如何看待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已成教育者必须深思的重要课题,只有更加主动地研究德育工作,只有找准突破口,只有将德育与学生的潜能挖掘、技能成长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德育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只有真爱学生,因材施教,去关爱他们,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去撞击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火花,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热情,也才能使学生在学校成长成才。因此,学校德育的难题应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多元切入,其关键在于捕获学生心灵,循序渐进。可以说,立德树人就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人格,这也是由当代学生特点决定的,因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只有抓住这个根本和灵魂,学校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教育才能卓有成效地生存与发展。

通过对报告的学习,尤其是对其中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篇章的深入研读,我认清了教育的方向,感受到了肩上的重担,同时也充满了教育信念,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新课改倡导德育课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然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辩,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笔者认为,立德树人,源于“生活化”培养,是当今转型教育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则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切近青少年生活的有利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教育是一个需要爱心的事业。爱能开启蒙昧的心灵,能融化心头的坚冰,能弥合心灵的伤口。爱不是溺爱,儒家主张过犹不及,辩证法讲究一个“度”,要做到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其实爱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学生的目的是增益其所能。

当今文化市场图书不断占领我们的生活空间。其图书品种繁多,良莠不齐,有部分学生选择了一些含有迷信、暴力和色情等不健康内容的图书来阅读;有的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购买和阅读;还有些学生不爱读书等现象等,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因为这个问题是从学生生活中来的,学生马上来了兴致。在辩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引用生活中的大量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把平时不敢说而想说的话大胆地说了出来。而后,适时地把学生带到书店,或学校图书室,指导他们选购合适的图书,开展“与好书交朋友”活动,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

当今网络时代如暴风骤雨一样进入人们生活。净网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头戏,以人为本,制定良法善策,引导企业部门办好网,遏制不良网站滋长蔓延,约束网民文明上网,共享智慧资源。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生活化”的辩题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情境。通过辩析,学生进一步明白:文明上网,选择健康有意义的课外网络读物,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通过上网典例,让学生懂得:道德上网,不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有利于和谐相处,共创绿色网络新空间。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思想道德素养受到拜金主义的冲击。关爱他人,扶助弱势群体,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努力创新,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成为华夏儿女的履行的义务和担当的历史责任。“生活化”的立德教育,涵盖思想各个领域,需要标新立异,更是刻不容缓。

学科教学是学习生活中知识科学发展的缩影。但学科教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世界,还有道德、情感的重要内容,只有将社会生活知识点拓展到课堂学习中来,把生活作为教学的背景,这才是将教学知识点融入“生活化”的重要学习资源。其实,课堂是一座桥梁,要将校外的、校内的、个人的、集体的、科学的、生活的世界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家生活的场所,而不是割裂开来的学习知识的小天地。

“生活化”活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离不开活动,传统德育教育只重视道德知识的说教,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制约,重视权威的主导,儿童的活动空间受到束缚,儿童的活动成为机械外在的行为训练。我认为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自我理解,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因,才会促进德性的成长。而活动是儿童这种成长的根本和源头。

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不仅悠久,而且一直是主流。教师重要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教学过程是由师生互动共同完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思索与回答的基本命题。回顾十几年做学生和三十年教学的经历,师德至上、学术为本、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是我工作中感悟和体会最深的。

“师德至上”。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系毕业的学生比较念旧,十分珍惜大学的情缘,每每聚会都会邀请老师参加。这几年参加毕业学生的聚会比较多,他们跟我聊到大学时代对他们记忆深刻的、或者影响到他们考研、择偶的话题,大多是我带他们史迹考查活动中的一些细节,课下交谈的一句话、课堂讨论时一个肯定或赞许的眼神。每每至此,你会感到身为教师的欣喜、压力和责任。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熟悉的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等等话语,对塑造一个好老师是多么重要。我的感受是只有秉持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学术为本”。学高为师,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是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操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时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在他的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写到:“教学,这是大学教师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非履行不可的职责,可以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是荣誉的,令人欣慰的一部分。教学的愿望是发自肺腑,不需要辩护,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文化义务,是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现代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人身上。”从事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和我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学与科研如同鸟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激发科研的灵感,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我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些就是来自备课、上课、与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讨论过程中。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需求成为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才能适应和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也是教师科研动力激发的过程,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只有教师是创造性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几年参与我课题研究的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和考研方向的选择也多受此影响。

“用爱点燃爱”。爱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用爱点燃爱,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师生的共同成长至关重要。历史学是基础学科,历史学专业的生源和就业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许多学生一开始有着“所学非所爱”的迷茫,想打退堂鼓,或者想转专业。如何通过入学教育、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教师的现身说法来确立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年下来,历史教师的感觉是树立学生意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付出真爱,用爱点燃爱,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育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文化,多途径为学生考研、就业服务,就会让学生明白专业没好坏,关键在于你能否学好。逐年好起来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就是教师付出真爱,最终赢得了学生的真爱的说明。在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享受到过程本身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实现的欢乐。爱是彼此成全,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着更加美好的职业。好老师是学出来的,好老师是做出来的,好教师是通过好学生成就的,好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为做党和人民的好老师而努力。

听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谈一些自己的体会。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而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爱学生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严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对学生不严不行。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慈,就是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宽容、尊重。充分鼓励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步,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只有靠园丁辛勤无私的浇灌,花朵才能茁壮成长,芬芳世界。还有人将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地牺牲了自己,却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因此教师应该是无私的。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xx]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

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立德树人,先树班风,学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貌又称班级的风气。是班级中形成的在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等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稳定的倾向。是一个班级建立在对自己、对别人和对集体的新生基础上得到集体舆论支持的集体成员的自觉行为。它通过班级成员的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表现出来。班风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影响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班风对外是班级的形象,对内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

抓好学风建设。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班风建设的成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文明守纪之风,让每位同学都成为班风、学风建设的主人。班风、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抓好整体班风、学风建设,才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筑牢“铸魂育人”体系培育时代新人。

10月9日,中组部部长陈希同志在部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奋进新时代,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筑梦人,高校当紧紧抓住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检视整改,筑牢全员、全程、全方位“铸魂育人”体系,培养一批批合格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筑牢“铸魂育人”体系,需要畅通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选取政治性强、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家国情怀、知识广博、人格高尚的教师挑起思政课重担,强化业务培训,并吸纳先进模范人物做兼职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最美教师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蓝茵茵,把理论学习变成故事分享、穿越剧表演、历史歌曲演绎、英语口语表达,变成岳麓山上、橘子洲头的穿越体验,让课堂角色在互换中产生共鸣,让思想坐上时光机,让历史不再冷冰冰,为青年人铸魂铺垫了一块块基石,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树立了极好范例。

筑牢“铸魂育人”体系,需要秉承“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全员育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不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铸魂因子,都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宝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党史国史、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到知识传授、技能辅导、实验研究当中。用正确的理论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报国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筑牢“铸魂育人”体系,需要依托课余活动与社会实践拓展教育时空。大学生活更加开放且丰富多彩,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宽裕。“学习阅读”“聊天社交”“体育锻炼”及“上网”成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根据大学生课余活动特点,将其开辟成拓宽视野、了解社会、修养品德、发展个性的教育时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要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规划指导青年学生的课余活动、假期生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学校管理,参加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加专题辩论、英模报告、学术报告,通过生动多样的体验与历练,培育青年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引导他们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谱写动人的青春之歌。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五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伟大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为支撑中华民族风雨无阻、坚毅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系统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思政课建设巡察和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学校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统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三巡六创优”为抓手,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

“三巡”是指教育部即将开展的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思政课建设巡察三项工作,是在教育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模式。

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巡讲”就是以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各地区、各学段、各年龄段一线优秀教师为主体,组建百人巡讲团,将其优秀课程送到全国各地巡讲,在巡讲中深化对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六个方面素养、“八个统一”的理论解读,展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巡礼”就是把党的xx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各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优秀成果展示出来,将巡回展览、网上展览、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把好经验好做法“送上门”开展横向交流,督促各地各学校把自己摆进去,对标对表、找准差距、改进工作,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建设巡察。“巡察”就是抽调教育系统骨干力量组成巡察组,分赴各地检查、调研思政课建设情况,与地方和学校负责同志一起研究解决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面对面指导,压实主体责任,形成强大合力。

“六创优”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党组抓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经验总结。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个工作思路符合中央精神,取得了显著成效,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思路创优。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从“关键”的角度来创优思路,明确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搞建设。思政课的关键是“思”,缺少思想魅力就缺少课程感染力,立德树人关键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的重点是“政”,讲政治是具体的,思政课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思政课的载体是“课”,思想加政治等于思政课,要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在融合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通过课程体现出来。

师资创优。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师资创优,要从“关键在教师”的角度来看待。提出思政课教师六个方面素养。要瞄准这六个方面素养建队伍,综合研判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拿出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使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团队素质符合要求。要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能力这个牛鼻子,通过“三集三提”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内功”。首先,坚持集中研讨提问题。通过多种形式把思政课教师集中起来,集体研讨确定问题,把教学难题找准,增强教学针对性。其次,坚持集中培训提素质。组织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交流先进经验。再次,坚持集中备课提质量。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对党的xx大以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集体备课覆盖面和实效性。

教材创优。思政课教材是所有教材中最具历史使命的,必须注重其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学术含量。要抓好经典教材建设。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根基,高校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要抓好主体教材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要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建设;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建设,推动思想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此外,还要抓好专业教材建设,提炼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抓好案例教材建设,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使思政课教学逐步增大实证含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思政课集中备课的“中央厨房”,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备课“小助手”;抓好特色教材建设,各地各学校要充分用好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如将红船精神、西迁精神编入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就能收到较好效果;抓好领导报告教材建设,领导干部到学校讲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基层和群众。

教法创优。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课程教学中的逻辑展开,每位思政课教师都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运用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案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话语体系、语言表达。教法创优要达到的境界,就是把思政课讲得“有虚有实”,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不是纯粹讲理论,而是有实践支撑;也不是纯粹讲实践,而是有理论指导。把思政课讲得“有棱有角”,在课堂上有原则、讲政治,有风格、敢斗争,善于用真理力量引导学生。把思政课讲得“有情有意”,牢牢抓住青少年学生思想特点,通过增强情感联系,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让他们愿意吃、喜欢吃。把思政课讲得“有己有人”,教师把自己摆进课中,把课讲成自己精神、信仰、人格的写照,照亮学生心灵世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机制创优。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机制创优的核心是创新评价体系,进而带动思政课建设各环节各方面机制创新。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着力统筹好部内外、校内外、院内外、课内外的各类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宣传资源,推动“四个结合”:一是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构筑起“同心圆”,让他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自实践,能够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二是推动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为学生构筑起“承重墙”,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将来走向社会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三是推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学生构筑起思想成长的“立交桥”。四是推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运用好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构筑起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提升的“快车道”。

环境创优。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各方面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政治生态,让思政课教师能够潜心育人,让优秀教师有志于长期从事思政课工作。这是打造思政课“金课”的必要条件。只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学生才会重视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扛起政治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多带真情实感、多谋实招硬招、多投真金白银、多解真困实难,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在“实”字上狠下功夫,把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体会转化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实际举措和扎实成效,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特征和灵魂血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实践智慧和历史记忆,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任何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民族都会珍视自己的文化,高度认同自己文化的价值,精心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对自己文化的发展前途满怀信心。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心态和坚定信念就是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培育了辉煌灿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并对自己的文化高度珍视,充满自豪。但近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境遇,有的中国人曾一度对民族文化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回望这一文化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振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贡献,中华民族才走出了文化迷茫,重振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愿景,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国力和心理基础。文化境遇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相互依托,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力的强盛,就不可能有文化的自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始终居于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但鸦片战争以后,在饱受列强欺辱、奴役后,有的中国人逐步丧失了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华民族国运衰微、惨遭欺凌,在文化方面陷入困顿迷茫的境遇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使命的。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找到了一条异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终结了中华民族受宰制、受奴役、受屈辱的命运,把落后挨打、被列强视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诠释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国力和心理基础。

第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清代以后,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所导致的文化封闭不仅窒息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也遮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视野。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古老的文化已难以承担起为民族安身立命和救亡图存提供智力支撑以及方向引领的使命,中华民族被迫从域外先进文化中苦苦寻求民族救赎的智慧和药方。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登场,才出现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引领和实践先进文化,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观照并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运用中国文化诠释和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生机活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也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嬗变,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

第三,中国共产党创新培育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彰显民族精神气象和性格特质的文化依托,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在担当历史使命的进程中,一方面自觉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科学精神注入民族精神之中,创新培育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为表现形式、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为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也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培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为重振中国文化自信培植和积淀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是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绵延古今的中华文化,不仅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落伍的历史境遇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在担当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同时,也自觉地担负起延续发展和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既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富强和复兴提供了智慧滋养、智力支撑和方向引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为重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直是让中国人纠结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于这两大难题,五四运动以后,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文化激进主义都没能作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回答。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在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进程中也一直在探索民族文化发展之道。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智慧与方法,先后悟出了“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针和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确立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价值目标,明确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重振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理想和信念。

中华民族走出文化迷茫、告别文化自卑、经历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的历史逻辑昭示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担当,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干部提出了“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这一要求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同样适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勤练“四力”,不仅是增强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的关键路径,而且是培育和践行优良学风、文风、作风的基本要求,更是多出良心之作、等心之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四力”的深刻内涵和相互关系,在练好“四力”上下功夫,更好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

1、磨练脚力。

脚力就是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理论研究并非只是简单地研究理论,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社科工作者的“脚力”不够。

磨练脚力,一方面,要解决“不愿走”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研究资料和海量数据,没有必要搞耗时费力的现场调查。但如果只沉溺于书斋中的知识获取、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推衍、局限于“从数据到模型”的研究方式,其学问就容易陷入浅薄、苍白和虚无,其理论就容易产生“肌无力”,在实践中缺少生命力。陈云同志曾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个“实”就是要靠“脚底板儿”去获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再先进的资料检索技术和数据获取手段,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习惯于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置身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才能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总结,掌握新资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另一方面,要解决“不会走”的问题。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哲学社会科学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与其他形式的调研相比要更深入、更专业,更具学术性和科学性,要做更充分的设计和准备。调查中要“带着问题走”,瞄准当前的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明确调研方向和选题,把情况和问题摸清楚,减少调查的盲目性;要“带着书本走”,站在既有的学科理论和研究基础之上,做好论证和假设,在调查实践中核验理论、发现理论、创新理论;要“带着工具走”,掌握、运用先进科学的调研方式、调查手段和测量工具,尽可能确保调研过程客观中立,掌握的调查资料真实可信,获取的数据信息系统全面。

2、精练眼力。

眼力是写出好文章、提炼好思想的重要前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做学问的立场、品位、高度和视野。增强眼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作为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武器,作为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增强眼力?首先,要提高鉴别力,对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要能“看得准”。曾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背景下,面对国内外一系列思想、理论、概念、观点、话语,要能够准确辨别其源流、揭示其实质:哪些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哪些是学术观点的争鸣,哪些需要研究借鉴、哪些需要批判吸收、哪些需要坚决反对,要能够从根本上加以辨识和区分。其次,要培育洞察力,对错综复杂的现实表象要能“看得真”。社科工作者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要加以分析研究,既要关注事实,又要关注事实背后的真相,既要见到树木又能见到森林,既要见到已知又能察见未知,善于从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中,抓住“本质真实”“去伪存真”,把真正的问题以及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寻找出来。最后,要增强预见力,对发展趋势要能“看得远”。“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理论是否正确、是否深刻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和学术最前沿,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找准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努力为党和政府研判形势、防范风险、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3、研练脑力。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脑力是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是创新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能力。

研练脑力,首先,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下功夫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新理念、新论断和新观点,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引领和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其次,要着力提升理论创新能力。治学贵在创新,在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中,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能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修修补补,不能陷于西方理论概念和逻辑框架的窠臼,而是要学会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把创建新理论、建立新体系、发现新方法、树立新范式等作为治学的重要目标,以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研究中开拓新的领域。最后,要着力增强理论应用能力。学术研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实践发展为目标,把研究重点放在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上,放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上,多出好思想和好成果,以理论创新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凝练笔力。

笔力是理论阐释、理论表达和理论传播的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功,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要通过笔力去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理论创新、资政建言、舆论引导、价值传播、对外交流等职责,除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规范的学术语言外,还要做好成果转化,学会运用政治语言、大众语言、国际语言进行多元表达。具体来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凝练笔力。

一是要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术阐释上下功夫。比如,针对党中央提出的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原创性话语,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重要概念、基本范畴把包含其中的深刻学理与内涵阐释出来,不断推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二是要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大众化上下功夫。坚持“以文载道”“以文弘道”,做好理论成果转化和社会推广,善于把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的逻辑表达出来,用大众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用新技术手段和渠道传播出去,提升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达到解放思想、启发民智、传播价值观、凝聚民心的目的。三是要在推进中。

国学。

术国际化上下功夫。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用国际学术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念,传递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改变目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一方面强调了好学问来之不易,需要终身努力,下力气去求取;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做真学问的关键是“要躬行”,做到知和行的有机结合、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古今理寓俱通达。“四力”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长期磨练、躬行践履的重要素质和能力,需要在为学治学过程中不断去深思、去体悟,并使之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自觉性坚定性,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各项任务举措落到实处,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全党上下始终保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政治局面。

(一)。

《意见》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新时代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推动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是科学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现实针对性的重大论断。

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理性升华。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党要管党,管党治党必须全面从严。坚持从政治的高度看待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现象归纳为“七个有之”,鲜明提出“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创造性地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中,消除党内严重政治隐患,推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治生态。20xx年6月29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系统总结xx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专门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行深刻阐述,明确提出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突出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着力点,是对xx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理论深化与理性升华。

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的有力抓手。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根据新形势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并对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部署。《意见》在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意义,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意见》既立足现实、有的放矢,聚焦当前党的政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作出制度安排;又着眼长远、科学前瞻,就建立健全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

《意见》从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四个方面,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四个方面内涵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是一个逻辑严密、科学完备的有机统一体。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就要聚焦这些主要任务,切实弄清和认真落实这些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坚定政治信仰是前提,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核心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是我们党历经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良好政治局面,前提就在于立根固本,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党总是善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根本,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良好政治局面,最为紧要的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员干部应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强化认同,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任何时候都同党同心同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提高政治能力是关键,必须不断提高复杂条件下的领导水平和能力。讲政治,不仅有政治态度问题,还有政治能力问题。仅有鲜明的政治态度而无坚强的政治能力,讲政治就会力不从心。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诸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繁爆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蹚深水区”“啃硬骨头”的攻坚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尖锐和严峻。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任重道远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迫切要求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领会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对政治理论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对政治综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切实提高复杂条件下的领导水平和能力。

净化政治生态是基础,必须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政治生态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事业的“晴雨表”。政治生态好,全党风清气正,党的事业就能顺利推进;政治生态不好,歪风邪气蔓延,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停滞倒退。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努力实现全党正气充盈、政治清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每个党员干部都肩负着重要责任,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则是“关键少数”,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按照《意见》要求部署,切实加强党性修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决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持之以恒锤炼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遵守党内法规,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

认真学习贯彻《意见》,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既全面把握、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有其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标示政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决定政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具有“航标”意义和“灯塔”功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意见》要求部署,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作为深入推进政治建设、始终保持良好政治局面的基本遵循。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都要同党的政治路线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坚定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政治路线,就要全面贯彻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打赢“三大攻坚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大变革,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就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就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善于运用民主的办法汇集意见、科学决策,善于通过协商的方式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善于集中、敢于担责,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要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就要落实好依法执政这一基本领导方式,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自觉把党的领导活动纳入制度和法治轨道。

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人用人是党的政治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党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这里的德,首先指的是政德。抓紧抓实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就要坚决纠正这一偏差,切实按照《意见》要求部署,在选人用人中突出政治标准,强化对干部政治忠诚、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考察考核,坚决把德不配位甚至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挡在门外。要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真正选拔任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对政治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确保党的事业牢牢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凝聚党员的重要平台,是党员锤炼党性、提高政治素养的大熔炉。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出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与党内政治生活得不到正常开展直接相关。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良好政治局面,就要按照《意见》要求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强化各级各类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坚决防止和克服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坚决防止和克服不讲创新、不讲活力、照搬照套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坚决防止和克服不讲原则、平淡化庸俗化随意化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坚决防止和克服一团和气、评功摆好、明哲保身的倾向。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政”,从正、从文。政治从来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力量和影响深沉而持久。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按照《意见》要求部署,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资源,创造性开展文化活动,让党员干部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培育政治气节、政治风骨。始终坚持“三严三实”,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的浸润作用,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强大正能量。

“通,达也。”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指出:“互联互通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前提。”“一带一路”建设和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和人文基础,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增进民心相通需要统筹协调各种关系,如对象上要协调主体多元与目标一致的关系,机制上要协调政府主导和民众参与的关系,时间上要协调传承历史与建构未来的关系,才能汇聚起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持续发展。

1.善于在多元主体中达成一致目标。

民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民众对触及其共同利益、价值观念的问题、现象、事实所产生的意志,具有一致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民心相通是特定人群内或不同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心理意愿的交流融合、同向一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心相通与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跨文化境遇中,实现民心相通更要熟悉彼此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交际用语等诸多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民心相通,必须积极应对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融与交锋。据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地跨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直接相关国家有65个,总人口约44亿。既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实行西方式政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实行君主政体的阿拉伯国家。跨越不同文明区域,存在多种不同宗教信仰,使用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多元化民众、多样化国情,加之沿线民众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接纳层次不一,均给民心相通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

“通者,同也。”面对多样化的沟通主体,只有找到共同点才能形成交集,互通互印。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民心相通就是寻求一致性、培育共同点的过程。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各地区都希望发展进步,但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导致各自的发展目标不尽相同。除培育共同的利益诉求外,还需要挖掘其他共同点。可以是相同的历史记忆,在继承发扬历史传统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相近的生活环境,在日常往来的守望相助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相似的价值理念,在互学互鉴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趋同的愿景目标,在携手同行中实现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中的相同点因人因地因事而异,是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上的一致性,是点与点串联中形成的互通性。

相互达成一致、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共商。正如所指出的,“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包容互鉴。民心相通的前提是接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既有国情,认同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有保持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姿态,才能在协商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二是平等协商。“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都是平等的,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就双边、多边合作发表意见。指出:“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三是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是民心沟通必备环节,“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换位思考不只是转化立场,更重要的是通过交际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找准彼此的文化差异,用对方的母语去熟练表达,用对方秉持的文化价值理念弥合差异,以此通人心、换真心,恰如所言:“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

2.善于在政府主导中融合民众互动。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由共商达成共识、达成一致意愿使民心相通具备意向性,而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还需要有直接的、鲜活的载体和推动力。增进民心相通的现实力量大体分为两类:政府的力量、民众的力量。其中政府部门掌握丰厚的人财物资源,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行政权,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民心相通工作。自20xx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党和国家运筹帷幄,先后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6年的时间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可度、参与度大幅提升,民心相通工作取得巨大进展。对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已牵头把众多好经验、好方法、好探索结集成《“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报告》。

当然,在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避免政府“唱独角戏”。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分担到个人上,因此一定要善于挖掘民间力量。从内涵上讲,民心相通中的“民”不仅包括政府官员,还包括普通民众、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海外华侨等各阶层人士。民众是民心相通的主体,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民心相通就会浮于表面、失去根基。实际上,民众在民心相通中自有优势,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平等自愿、直接接触的民间往来有利于增进了解、沟通思想、深化友谊。

实践证明,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才能让民心相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心相通的“通”是过程,产生的力则来自于“合”。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呼应联动,能让民心相通聚成有效合力。为此,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把握方向、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3.善于在传承历史中建构未来。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传承历史与开创未来的伟大倡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古代中国在建设“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时,孕育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千百年来,丝路精神沟通东西方文化、交融多元文明,沿线各国以此为纽带,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岁月变迁中,丝路精神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心中代代积淀,形成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对此,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放眼世界,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表现出浓浓的丝路情结,推出了不同的“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发计划署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计划……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已成为推动现代国际社会合作发展的重要纽带,成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原则。

在积极传承丝路文明、弘扬丝路精神的同时,要注意“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积累下的历史恩怨。传承历史友谊有利于民心相通,消解历史恩怨更有助于打开心扉。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历史上的矛盾问题加以梳理总结,以发展的眼光解开存在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之中的“心结”。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不断推动传统丝路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要把丝路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丝路精神弘扬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

历史可鉴,未来可期。指出:“这一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也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向世人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在“空间”和“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互相对接、优势互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以全球为基础、以平等自愿关系为纽带、以“互信、互通、共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置身其中的民心相通不止于结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关键是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细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民心相通建设,需要大力促进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命运与共,让各国民众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好朋友、好伙伴,逐步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强调:“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六

内容提要: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教育系统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思政课建设巡察和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

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学校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系统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三巡六创优”为抓手,全力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

“三巡”是指教育部即将开展的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思政课建设巡察三项工作,是在教育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模式。

优秀思政课示范巡讲。“巡讲”就是以参加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各地区、各学段、各年龄段一线优秀教师为主体,组建百人巡讲团,将其优秀课程送到全国各地巡讲,在巡讲中深化对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六个方面素养、“八个统一”的理论解读,展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思政课建设优秀成果巡礼。“巡礼”就是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各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优秀成果展示出来,将巡回展览、网上展览、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把好经验好做法“送上门”开展横向交流,督促各地各学校把自己摆进去,对标对表、找准差距、改进工作,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思政课建设巡察。“巡察”就是抽调教育系统骨干力量组成巡察组,分赴各地检查、调研思政课建设情况,与地方和学校负责同志一起研究解决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面对面指导,压实主体责任,形成强大合力。

“六创优”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教育部党组抓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经验总结。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这个工作思路符合中央精神,取得了显著成效,要继续坚持和完善。

思路创优。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从“关键”的角度来创优思路,明确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的对象是“人”,是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搞建设。思政课的关键是“思”,缺少思想魅力就缺少课程感染力,立德树人关键在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的重点是“政”,讲政治是具体的,思政课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思政课的载体是“课”,思想加政治等于思政课,要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在融合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最终通过课程体现出来。

师资创优。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师资创优,要从“关键在教师”的角度来看待。习近平同志提出思政课教师六个方面素养。要瞄准这六个方面素养建队伍,综合研判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拿出切实有效措施,努力使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团队素质符合要求。要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能力这个牛鼻子,通过“三集三提”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内功”。首先,坚持集中研讨提问题。通过多种形式把思政课教师集中起来,集体研讨确定问题,把教学难题找准,增强教学针对性。其次,坚持集中培训提素质。组织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交流先进经验。再次,坚持集中备课提质量。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集体备课覆盖面和实效性。

教材创优。思政课教材是所有教材中最具历史使命的,必须注重其思想含量、政治含量、学术含量。要抓好经典教材建设。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根基,高校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要抓好主体教材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要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建设;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建设,推动思想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此外,还要抓好专业教材建设,提炼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抓好案例教材建设,建设思政课案例库、备课资料库,使思政课教学逐步增大实证含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思政课集中备课的“中央厨房”,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备课“小助手”;抓好特色教材建设,各地各学校要充分用好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如将红船精神、西迁精神编入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就能收到较好效果;抓好领导报告教材建设,领导干部到学校讲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基层和群众。

教法创优。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课程教学中的逻辑展开,每位思政课教师都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运用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案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话语体系、语言表达。教法创优要达到的境界,就是把思政课讲得“有虚有实”,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既不是纯粹讲理论,而是有实践支撑;也不是纯粹讲实践,而是有理论指导。把思政课讲得“有棱有角”,在课堂上有原则、讲政治,有风格、敢斗争,善于用真理力量引导学生。把思政课讲得“有情有意”,牢牢抓住青少年学生思想特点,通过增强情感联系,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让他们愿意吃、喜欢吃。把思政课讲得“有己有人”,教师把自己摆进课中,把课讲成自己精神、信仰、人格的写照,照亮学生心灵世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机制创优。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机制创优的核心是创新评价体系,进而带动思政课建设各环节各方面机制创新。当前,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把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着力统筹好部内外、校内外、院内外、课内外的各类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宣传资源,推动“四个结合”:一是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构筑起“同心圆”,让他们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自实践,能够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二是推动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为学生构筑起“承重墙”,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将来走向社会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三是推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学生构筑起思想成长的“立交桥”。四是推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运用好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构筑起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提升的“快车道”。

环境创优。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各方面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政治生态,让思政课教师能够潜心育人,让优秀教师有志于长期从事思政课工作。这是打造思政课“金课”的必要条件。只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学生才会重视思政课。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扛起政治责任,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多带真情实感、多谋实招硬招、多投真金白银、多解真困实难,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在“实”字上狠下功夫,把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认识体会转化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实际举措和扎实成效,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

【思想宣传范文】二。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特征和灵魂血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实践智慧和历史记忆,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命运。任何一个有文化自觉意识的民族都会珍视自己的文化,高度认同自己文化的价值,精心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对自己文化的发展前途满怀信心。这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心态和坚定信念就是文化自信。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培育了辉煌灿烂、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并对自己的文化高度珍视,充满自豪。但近代以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境遇,有的中国人曾一度对民族文化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回望这一文化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振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担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和文化贡献,中华民族才走出了文化迷茫,重振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愿景,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国力和心理基础。文化境遇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相互依托,没有民族的独立和国力的强盛,就不可能有文化的自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始终居于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此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但鸦片战争以后,在饱受列强欺辱、奴役后,有的中国人逐步丧失了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华民族国运衰微、惨遭欺凌,在文化方面陷入困顿迷茫的境遇下登上历史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使命的。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奋斗,找到了一条异于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终结了中华民族受宰制、受奴役、受屈辱的命运,把落后挨打、被列强视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诠释了中国文化的价值,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国力和心理基础。

第二,中国共产党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清泉活水,激活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为重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清代以后,封建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所导致的文化封闭不仅窒息了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也遮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视野。近代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古老的文化已难以承担起为民族安身立命和救亡图存提供智力支撑以及方向引领的使命,中华民族被迫从域外先进文化中苦苦寻求民族救赎的智慧和药方。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登场,才出现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引领和实践先进文化,一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观照并分析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运用中国文化诠释和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生机活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也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嬗变,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和现实依据。

第三,中国共产党创新培育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精神,激发了民族精神的巨大能量,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彰显民族精神气象和性格特质的文化依托,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在担当历史使命的进程中,一方面自觉地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科学精神注入民族精神之中,创新培育了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为表现形式、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的当代形态,为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了民族精神的文化功能,也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培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为重振中国文化自信培植和积淀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基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是富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绵延古今的中华文化,不仅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文化落伍的历史境遇下,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在担当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大任的同时,也自觉地担负起延续发展和复兴民族文化的使命。既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富强和复兴提供了智慧滋养、智力支撑和方向引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为重振民族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智慧和方法,为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文化向何处去,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也一直是让中国人纠结的理论和现实课题。对于这两大难题,五四运动以后,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文化激进主义都没能作出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回答。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在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进程中也一直在探索民族文化发展之道。在文化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智慧与方法,先后悟出了“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方针和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确立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价值目标,明确了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为重振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理想和信念。

中华民族走出文化迷茫、告别文化自卑、经历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追求文化自强的历史逻辑昭示我们,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担当,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

【思想宣传范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干部提出了“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这一要求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同样适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勤练“四力”,不仅是增强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的关键路径,而且是培育和践行优良学风、文风、作风的基本要求,更是多出良心之作、等心之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四力”的深刻内涵和相互关系,在练好“四力”上下功夫,更好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快速发展。

1、磨练脚力。

脚力就是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理论研究并非只是简单地研究理论,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社科工作者的“脚力”不够。

磨练脚力,一方面,要解决“不愿走”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在当前的科技条件下,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研究资料和海量数据,没有必要搞耗时费力的现场调查。但如果只沉溺于书斋中的知识获取、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推衍、局限于“从数据到模型”的研究方式,其学问就容易陷入浅薄、苍白和虚无,其理论就容易产生“肌无力”,在实践中缺少生命力。陈云同志曾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个“实”就是要靠“脚底板儿”去获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再先进的资料检索技术和数据获取手段,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习惯于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置身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才能通过大量的观察和总结,掌握新资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另一方面,要解决“不会走”的问题。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哲学社会科学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推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与其他形式的调研相比要更深入、更专业,更具学术性和科学性,要做更充分的设计和准备。调查中要“带着问题走”,瞄准当前的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明确调研方向和选题,把情况和问题摸清楚,减少调查的盲目性;要“带着书本走”,站在既有的学科理论和研究基础之上,做好论证和假设,在调查实践中核验理论、发现理论、创新理论;要“带着工具走”,掌握、运用先进科学的调研方式、调查手段和测量工具,尽可能确保调研过程客观中立,掌握的调查资料真实可信,获取的数据信息系统全面。

2、精练眼力。

眼力是写出好文章、提炼好思想的重要前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做学问的立场、品位、高度和视野。增强眼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作为我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武器,作为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增强眼力?首先,要提高鉴别力,对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要能“看得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意识形态领域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背景下,面对国内外一系列思想、理论、概念、观点、话语,要能够准确辨别其源流、揭示其实质:哪些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哪些是学术观点的争鸣,哪些需要研究借鉴、哪些需要批判吸收、哪些需要坚决反对,要能够从根本上加以辨识和区分。其次,要培育洞察力,对错综复杂的现实表象要能“看得真”。社科工作者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要加以分析研究,既要关注事实,又要关注事实背后的真相,既要见到树木又能见到森林,既要见到已知又能察见未知,善于从千变万化的客观实际中,抓住“本质真实”“去伪存真”,把真正的问题以及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寻找出来。最后,要增强预见力,对发展趋势要能“看得远”。“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理论是否正确、是否深刻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和学术最前沿,把握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找准我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努力为党和政府研判形势、防范风险、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3、研练脑力。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脑力是打通理论与实践的关键,是创新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能力。

研练脑力,首先,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下功夫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新理念、新论断和新观点,掌握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引领和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其次,要着力提升理论创新能力。治学贵在创新,在各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中,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能满足于对既有理论的修修补补,不能陷于西方理论概念和逻辑框架的窠臼,而是要学会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把创建新理论、建立新体系、发现新方法、树立新范式等作为治学的重要目标,以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研究中开拓新的领域。最后,要着力增强理论应用能力。学术研究要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实践发展为目标,把研究重点放在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上,放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上,放在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上,多出好思想和好成果,以理论创新发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凝练笔力。

笔力是理论阐释、理论表达和理论传播的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功,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要通过笔力去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理论创新、资政建言、舆论引导、价值传播、对外交流等职责,除了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规范的学术语言外,还要做好成果转化,学会运用政治语言、大众语言、国际语言进行多元表达。具体来看,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凝练笔力。

一是要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术阐释上下功夫。比如,针对党中央提出的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原创性话语,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重要概念、基本范畴把包含其中的深刻学理与内涵阐释出来,不断推出系统性与学理性并重、说理透彻与文风活泼兼备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二是要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大众化上下功夫。坚持“以文载道”“以文弘道”,做好理论成果转化和社会推广,善于把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的逻辑表达出来,用大众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用新技术手段和渠道传播出去,提升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达到解放思想、启发民智、传播价值观、凝聚民心的目的。三是要在推进中国学术国际化上下功夫。努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用国际学术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理念,传递好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改变目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一方面强调了好学问来之不易,需要终身努力,下力气去求取;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做真学问的关键是“要躬行”,做到知和行的有机结合、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古今理寓俱通达。“四力”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长期磨练、躬行践履的重要素质和能力,需要在为学治学过程中不断去深思、去体悟,并使之真正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形成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自觉性坚定性,强化责任担当,确保党的政治建设各项任务举措落到实处,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在全党上下始终保持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良好政治局面。

(一)。

《意见》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于新时代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推动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这是科学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现实针对性的重大论断。

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理性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强调党要管党,管党治党必须全面从严。坚持从政治的高度看待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现象归纳为“七个有之”,鲜明提出“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不能只讲腐败问题、不讲政治问题。创造性地把党的政治建设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实践中,消除党内严重政治隐患,推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治生态。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系统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专门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行深刻阐述,明确提出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突出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着力点,是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的理论深化与理性升华。

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的有力抓手。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根据新形势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并对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新的部署。《意见》在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政治建设的统领意义,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始终,以政治上的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意见》既立足现实、有的放矢,聚焦当前党的政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作出制度安排;又着眼长远、科学前瞻,就建立健全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要求、作出部署,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重要遵循。

(二)。

《意见》从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四个方面,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四个方面内涵密切联系、环环相扣,是一个逻辑严密、科学完备的有机统一体。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就要聚焦这些主要任务,切实弄清和认真落实这些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坚定政治信仰是前提,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共产党人的精气神,核心是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是我们党历经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良好政治局面,前提就在于立根固本,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党总是善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根本,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良好政治局面,最为紧要的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员干部应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强化认同,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起来,任何时候都同党同心同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提高政治能力是关键,必须不断提高复杂条件下的领导水平和能力。讲政治,不仅有政治态度问题,还有政治能力问题。仅有鲜明的政治态度而无坚强的政治能力,讲政治就会力不从心。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诸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繁爆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蹚深水区”“啃硬骨头”的攻坚期,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然尖锐和严峻。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任重道远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迫切要求党员干部提高政治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领会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对政治理论水平提出的新要求,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对政治综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切实提高复杂条件下的领导水平和能力。

净化政治生态是基础,必须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政治生态是党的自身建设和党的事业的“晴雨表”。政治生态好,全党风清气正,党的事业就能顺利推进;政治生态不好,歪风邪气蔓延,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停滞倒退。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把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努力实现全党正气充盈、政治清明。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每个党员干部都肩负着重要责任,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则是“关键少数”,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按照《意见》要求部署,切实加强党性修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坚决防范被利益集团“围猎”,持之以恒锤炼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遵守党内法规,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自觉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

认真学习贯彻《意见》,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各级党组织要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各地各部门实际,既全面把握、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各方面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对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有其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标示政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决定政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具有“航标”意义和“灯塔”功能。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必须坚决捍卫、坚定执行。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意见》要求部署,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作为深入推进政治建设、始终保持良好政治局面的基本遵循。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都要同党的政治路线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坚定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政治路线,就要全面贯彻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打赢“三大攻坚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完善领导体制、改进领导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大变革,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就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就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善于运用民主的办法汇集意见、科学决策,善于通过协商的方式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善于集中、敢于担责,防止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就要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就要落实好依法执政这一基本领导方式,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自觉把党的领导活动纳入制度和法治轨道。

突出政治标准选人用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人用人是党的政治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党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这里的德,首先指的是政德。抓紧抓实抓好党的政治建设,就要坚决纠正这一偏差,切实按照《意见》要求部署,在选人用人中突出政治标准,强化对干部政治忠诚、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方面的考察考核,坚决把德不配位甚至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挡在门外。要认真落实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真正选拔任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对政治不合格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确保党的事业牢牢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凝聚党员的重要平台,是党员锤炼党性、提高政治素养的大熔炉。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出现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与党内政治生活得不到正常开展直接相关。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保持良好政治局面,就要按照《意见》要求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强化各级各类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坚决防止和克服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坚决防止和克服不讲创新、不讲活力、照搬照套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坚决防止和克服不讲原则、平淡化庸俗化随意化的倾向;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坚决防止和克服一团和气、评功摆好、明哲保身的倾向。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政”,从正、从文。政治从来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力量和影响深沉而持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按照《意见》要求部署,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资源,创造性开展文化活动,让党员干部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培育政治气节、政治风骨。始终坚持“三严三实”,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充分发挥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的浸润作用,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强大正能量。

【思想宣传范文】五。

“通,达也。”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互通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前提。”“一带一路”建设和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和人文基础,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增进民心相通需要统筹协调各种关系,如对象上要协调主体多元与目标一致的关系,机制上要协调政府主导和民众参与的关系,时间上要协调传承历史与建构未来的关系,才能汇聚起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持续发展。

1.善于在多元主体中达成一致目标。

民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民众对触及其共同利益、价值观念的问题、现象、事实所产生的意志,具有一致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民心相通是特定人群内或不同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心理意愿的交流融合、同向一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心相通与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跨文化境遇中,实现民心相通更要熟悉彼此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交际用语等诸多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民心相通,必须积极应对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融与交锋。据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地跨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直接相关国家有65个,总人口约44亿。既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实行西方式政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实行君主政体的阿拉伯国家。跨越不同文明区域,存在多种不同宗教信仰,使用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多元化民众、多样化国情,加之沿线民众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接纳层次不一,均给民心相通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

“通者,同也。”面对多样化的沟通主体,只有找到共同点才能形成交集,互通互印。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民心相通就是寻求一致性、培育共同点的过程。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各地区都希望发展进步,但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导致各自的发展目标不尽相同。除培育共同的利益诉求外,还需要挖掘其他共同点。可以是相同的历史记忆,在继承发扬历史传统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相近的生活环境,在日常往来的守望相助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相似的价值理念,在互学互鉴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趋同的愿景目标,在携手同行中实现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中的相同点因人因地因事而异,是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上的一致性,是点与点串联中形成的互通性。

相互达成一致、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共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包容互鉴。民心相通的前提是接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既有国情,认同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有保持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姿态,才能在协商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二是平等协商。“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都是平等的,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就双边、多边合作发表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三是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是民心沟通必备环节,“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换位思考不只是转化立场,更重要的是通过交际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找准彼此的文化差异,用对方的母语去熟练表达,用对方秉持的文化价值理念弥合差异,以此通人心、换真心,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

2.善于在政府主导中融合民众互动。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由共商达成共识、达成一致意愿使民心相通具备意向性,而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还需要有直接的、鲜活的载体和推动力。增进民心相通的现实力量大体分为两类:政府的力量、民众的力量。其中政府部门掌握丰厚的人财物资源,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行政权,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民心相通工作。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党和国家运筹帷幄,先后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6年的时间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可度、参与度大幅提升,民心相通工作取得巨大进展。对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已牵头把众多好经验、好方法、好探索结集成《“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报告》。

当然,在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避免政府“唱独角戏”。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分担到个人上,因此一定要善于挖掘民间力量。从内涵上讲,民心相通中的“民”不仅包括政府官员,还包括普通民众、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海外华侨等各阶层人士。民众是民心相通的主体,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民心相通就会浮于表面、失去根基。实际上,民众在民心相通中自有优势,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平等自愿、直接接触的民间往来有利于增进了解、沟通思想、深化友谊。

实践证明,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才能让民心相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心相通的“通”是过程,产生的力则来自于“合”。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呼应联动,能让民心相通聚成有效合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把握方向、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3.善于在传承历史中建构未来。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传承历史与开创未来的伟大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古代中国在建设“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时,孕育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千百年来,丝路精神沟通东西方文化、交融多元文明,沿线各国以此为纽带,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岁月变迁中,丝路精神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心中代代积淀,形成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放眼世界,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表现出浓浓的丝路情结,推出了不同的“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发计划署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计划……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已成为推动现代国际社会合作发展的重要纽带,成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原则。

在积极传承丝路文明、弘扬丝路精神的同时,要注意“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积累下的历史恩怨。传承历史友谊有利于民心相通,消解历史恩怨更有助于打开心扉。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历史上的矛盾问题加以梳理总结,以发展的眼光解开存在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之中的“心结”。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不断推动传统丝路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要把丝路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丝路精神弘扬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

历史可鉴,未来可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也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向世人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在“空间”和“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互相对接、优势互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以全球为基础、以平等自愿关系为纽带、以“互信、互通、共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置身其中的民心相通不止于结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关键是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细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民心相通建设,需要大力促进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命运与共,让各国民众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好朋友、好伙伴,逐步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我国整个社会体系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对于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在与学生相处和教育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儒家思想教导我们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忽视了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然而,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完善和成长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品德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同样重要。我始终把品德教育作为我的首要任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我相信只有将品德与知识、技能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利益至上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然而,我坚信儒家所弘扬的“仁爱”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在实践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使他们学会倾听和包容他人的意见。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和谐人际关系,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班级和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个别化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我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儒家思想对于教育的个别化要求非常明确,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特长,给予他们相应的教育资源和培养的机会。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动力,通过细致入微的辅导和脉络清晰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身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此外,儒家思想注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在传统的儒家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思维,倡导学生由外在的依赖逐渐进入自主思考的阶段。现代教育往往偏重于灌输知识和单一的答案,忽视了学生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然而,我相信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人才。在我的教学中,我尽量避免教条主义的教导,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并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和讨论,引导他们自主地寻找答案。我相信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于育人工作的影响和指导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注重品德修养、关注人际关系、个别化教育和培养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并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坚持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作为自己的使命,为培养有德有才的未来之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八

近年来,“追梦人”这个词汇在社会上越来越被重视起来,成为了无数人口中的追求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追梦人铸魂育人”的重要性,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追梦人铸魂育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首先,铸魂是培养学生坚定信仰和积极价值观的关键。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信仰的人。我们要始终提醒学生,追求梦想并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更是要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追求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才能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持正义和善良,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追梦人育人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份追求梦想的渴望,但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激发学生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三,追梦人育人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已经不再仅限于知识的竞争,而是思想和创新的竞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探索未知,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四,追梦人育人可以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梦人的人生态度往往是积极向上、坚持不懈,他们敢于尝试、勇于追求,具备了一种积极奋斗的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和积极的人生观,教会他们珍惜过程、追求进步。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摆脱现实中的种种困境,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最后,追梦人育人的重要性还在于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场所,教师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情操和精神品质,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通过学习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

追梦人铸魂育人,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如何真正做到追梦人铸魂育人,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有信仰、有感恩、有梦想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优秀的追梦人,铸造学生的灵魂,育人启发学生的未来。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十九

育人兮,须善铸魂湖南永州八中周志恩刘丽珍。

教育事业乃育人的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道出了教育工作的复杂艰辛与极端重要。要使青少年学生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必须努力铸造其健康的灵魂,使青少年学生具有远大的抱负追求,崇高的思想道德。因为铸魂乃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与终极归宿。育人,须善铸魂。

一个班集体是好是差,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健康纯洁的班级灵魂,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班级风貌。如果一个班级的学风差、班风差,最为根本的原因便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差。而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最为根本的便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管理。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自学的遵规守纪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灵魂。班主任要管理班级,要育人,就必须善于铸造班级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努力培养起学生的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自觉遵规守纪观念。记得1995年下学期我新接手初二・44班班主任时,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局面。该班原初一时的班主任是刚从师专毕业出来的女教师,她因忙于个人恋爱,时常不假而去远在别县的男友处,一去便是好几天。加上她是由学物理改行教英语,缺乏教学经验与班主任工作经验,致使该班学风差、班风差、学生行为习惯差,语数英诸科统考成绩均排在年级六个班的最后名次,班上人心涣散,学生家长怨声四起。我接任该班班主任后,采取民主的方法选出了新一届班委会,然后组织学生干部遵循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酝酿,出台了一整套班级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后,各班干部既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又上下协调,互相配合,在具体执行中对事不对人,奖罚分明。作为班主任,我将自己也置于班集体中,凡是学校对班主任的规定,班级规章制度对班主任的要求,我都请班干部予以实事求是的客观记载,正常考核,我不按规定与要求做的,或者做得不够好的,都要接受班干部的批评,并主动在全班同学面前作自我检讨与反思。这样,保证了在规章制度面前师生平等,人人平等。由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班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遵规守纪观念扎进了学生的灵魂,整个班风也因此有了根本好转。实践证明,严格了班级规章制度,等于铸造了一个班级灵魂。灵魂支配人的行为。学生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自觉的遵规守纪观念这样一个灵魂,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便显得健康向上,充满朝气。一个班级集体有了健康的班级灵魂,班上学生才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上学风就会浓,班风就会正。

大凡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在平凡岗位上有出色成绩的普通劳动者无不具有昂扬奋发的进取心。青少年学生应该培养起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缺乏自信心,实际上是缺乏生活勇气的表现;缺乏进取心,实际上是缺乏向生活挑战的斗志的表现。青少年学生如果缺乏自信心与进取心,就不可能出色地学好各门功课,不可能完善自身,促进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也很难想象,缺乏自信心与进取心的人走上社会后能在本职岗位上有怎么了不起的作为。因此,我觉得,要想将众人心目中的差班扭转过来,除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之外,必须努力增强班级工作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的增强,必须以充分激发全班同学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为前提。接任初二・44班班主任之后,早读、自习课、读报课等空档时间,我都要深入班上,这样既能接触、了解学生,熟悉情况,又能对学生起到规范与督促作用。凡出操、集合、卫生大扫除等集体活动,我都坚持正常参加,督促学生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果然,在班级规章制度的约束与我的督促下,新学期开学以后的几次卫生检查评比中,我班均名列全校18个班的前列,课堂纪律、就餐就寝纪律也受到了教导处负责检查的老师的表扬。全班同学的自信心也由此初步树立起来了。为了巩固同学们的自信心,为了将同学们的自信心转化为积极的进取心,从而增强班级凝聚力,在制订班级各项工作计划时,我注意组织班干部结合同学们的实际讨论安排了各种竞赛项目,诸如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辩论会、谜语会、歌舞会、作文赛、书法赛、小制作比赛、体育竞技赛等,各竞赛项目均评出一、二、三等奖,予以物质与精神奖励。由于设立的.竞赛项目比较多,受奖面积比较大,多数学生均能获奖,这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对于未能在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同学,我也及时予以鼓劲,向他们阐明“贵在参与”的道理,指出收获是与汗水成正比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为了引导学生树立起昂扬奋发的进取心,我向全班同学提出,作为班主任,我也要在这方面身体力行,追求进步,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接任该班班主任以后,我加入了几个国家级学术组织,被聘为《语文报》特约通讯员、《学习报》特约编辑。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已有十多篇教学文章在各级报刊上公开发表,有4篇论文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我的这些成绩的取得,给了同学们以极大鼓舞,全班同学的进取心更大了,班级工作凝聚力更强了。也正因为这样,使得我班学生在校级国庆征文、作文竞赛、数学竞赛、英语单词默写赛等活动中均能取得好名次。尤其可喜的是,在全校田径运动会上,我班团体总分由原来年级倒数第一名一跃成为年级冠军、全校冠军,并同时获得运动会道德风尚奖。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自信心与进取心也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不能没有生活的勇气,不能没有人生的精神支柱。因此,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育人的重要内容与神圣职责。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漫长人生的重要阶段。初中生的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尚未定型,他们的可塑性极大。初中生可以学好,也容易学坏,关键看如何塑造。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本着对他们的人生、民族的未来的极端负责,要努力铸造其健康的灵魂。而铸造其健康的灵魂,除了以各项规章制度去严格约束、管理他们,培养他们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自觉的遵规守纪观念,充分激发出他们积极的进取心之外,还必须经常地反复地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而正确的健康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熏陶培育才能形成。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教育、感染学生。因为作为班主任,有时候,身教是重于言教的。针对当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我向全班同学并通过全班同学向其家长公开承诺:“请吃不到,送礼不要,不索分文,不放空炮”。但一些家长出于对我的感激,仍然不听招呼,或请吃饭,或送礼上门,我都予以婉拒。我对家长说的常只有一句话:“作为老师,对学生尽自己的教育责任是应该的。家长的心意我只能心领了。”经过一年多的反复验证,我班的学生与家长都能认同我的承诺了,请吃与送礼的现象几乎没有了。实际上,我正是以自身的行为在向学生进行着清正廉洁的思想教育,而这种“身教”比单纯的“言教”要有效得多。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自私自利的思想普遍泛化,富有同情心、慈爱心、乐于助人的人不是很多了。针对于此,我在班上组成了各种互助小组、互帮对子,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与社会责任感教育。杨艳丽同学一次丢失60元伙食费,秦明艳同学家境艰难,我先后得知情况,在班上发动了两次捐款活动,每次我都带头捐献,这样不仅给了这两位同学以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又对全班同学进行了生动的爱心教育。如何对待荣誉,如何加强责任感,初中生会有各种模糊认识,班主任必须予以正确的引导。记得我刚接任班主任时,班上出了一点小乱子----我班被教导处在黑板上点名批评。经查实,是检查的老师发现我班教室的走廊上有纸屑。而我班同学原本是扫得很干净的,那纸屑是别班一男生路过时丢下的,我班班干部亲眼见到了。事件发生后,我班同学颇为不平,对教导处的批评颇有微词。我回到班上了解情况后,先让学生就此事拟定各自的作文题目,并就此引导全班同学畅所欲言,进行大讨论,最后使全班同学形成共识:对待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待工作要从严要求,自觉加强责任心,做到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有监督与无监督一个样,不能做花架子,图表扬,做人要实在,不能追求虚名浮利。从此以后,我班的各次卫生检查评比从未落后过。同学们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普遍增强了,全班同学从来不需要老师打招呼都能自觉地在班委会与团支部的组织下多次冲洗食堂餐桌、浇女桢树、冲厕所,受到学校师的一致好评。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明确树立“欲成才,先成人”的思想,努力铸造学生健康的灵魂,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我班整个班风学风能够彻底改观,德、智、体诸方面都大有起色,在学校班级工作全面考核评比中,我班连续几个学期都名列全年级六个班第一名。这些事实再次雄辩地证明:育人兮,须善铸魂。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二十

第一段:引言(200字)。

追梦人,指的是那些积极向前,努力追寻自己梦想的人。追梦人的行为与精神鼓舞着身边的人,激励着他们奋发向前。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同样可以像追梦人一样发挥自己的作用,铸魂育人。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了几个关键要素,这些要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潜能,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梦想,并帮助他们迈向成功之路。

第二段:倾听学生的内心声音(200字)。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是铸魂育人的第一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但他们有时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迷茫或者彷徨。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要耐心聆听,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实现梦想。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明确他们的潜在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激情。

第三段:开发学生的潜能(200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作为铸魂育人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并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通过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我们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才华和潜力。创造一个鼓励学生尝试、实践、探索的环境,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有通过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方向,才能给予他们最合适的引导和帮助。

第四段:激发学生的梦想(200字)。

一个人没有梦想,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为了铸魂育人,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梦想。要让学生相信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人,要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梦想可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分享成功的人物故事,激发他们的故事情节,推动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信心。只有在梦想的引领下,学生才能积极向前,不断超越自我。

第五段:为学生的成功铸魂育人(200字)。

铸魂育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能力,并帮助他们走向成功。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充分的关怀。我们需要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差异,认真负责地教育和引导他们。我们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和积极思维。努力让每个学生成长为一位真正的追梦人,去实践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成功。

结论(200字)。

铸魂育人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用心去感悟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用关心和鼓励去促进其成长。通过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梦想,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走向成功。而作为铸魂育人的教育者,我们更要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让他们不断成长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育使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真正的追梦人。

优秀思想铸魂育人心得体会(汇总21篇)篇二十一

“通,达也。”自古以来,互联互通就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指出:“互联互通是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联动发展的基础前提。”“一带一路”建设和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和人文基础,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增进民心相通需要统筹协调各种关系,如对象上要协调主体多元与目标一致的关系,机制上要协调政府主导和民众参与的关系,时间上要协调传承历史与建构未来的关系,才能汇聚起民心相通的最大合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持续发展。

1.善于在多元主体中达成一致目标。

民心集中体现为一定社会范围内的民众对触及其共同利益、价值观念的问题、现象、事实所产生的意志,具有一致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民心相通是特定人群内或不同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心理意愿的交流融合、同向一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心相通与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跨文化境遇中,实现民心相通更要熟悉彼此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心理、交际用语等诸多因素。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民心相通,必须积极应对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融与交锋。据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地跨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直接相关国家有65个,总人口约44亿。既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实行西方式政党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有实行君主政体的阿拉伯国家。跨越不同文明区域,存在多种不同宗教信仰,使用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多元化民众、多样化国情,加之沿线民众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知、接纳层次不一,均给民心相通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

“通者,同也。”面对多样化的沟通主体,只有找到共同点才能形成交集,互通互印。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民心相通就是寻求一致性、培育共同点的过程。尽管“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家各地区都希望发展进步,但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导致各自的发展目标不尽相同。除培育共同的利益诉求外,还需要挖掘其他共同点。可以是相同的历史记忆,在继承发扬历史传统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相近的生活环境,在日常往来的守望相助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相似的价值理念,在互学互鉴中实现民心相通;可以是趋同的愿景目标,在携手同行中实现民心相通……民心相通中的相同点因人因地因事而异,是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上的一致性,是点与点串联中形成的互通性。

相互达成一致、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共商。正如所指出的,“就是集思广益,好事大家商量着办,使‘一带一路’建设兼顾双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双方智慧和创意”。共商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包容互鉴。民心相通的前提是接纳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既有国情,认同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文明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有保持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姿态,才能在协商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二是平等协商。“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都是平等的,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平等参与者,都可以就双边、多边合作发表意见。指出:“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三是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是民心沟通必备环节,“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换位思考不只是转化立场,更重要的是通过交际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找准彼此的文化差异,用对方的母语去熟练表达,用对方秉持的文化价值理念弥合差异,以此通人心、换真心,恰如所言:“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

2.善于在政府主导中融合民众互动。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由共商达成共识、达成一致意愿使民心相通具备意向性,而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还需要有直接的、鲜活的载体和推动力。增进民心相通的现实力量大体分为两类:政府的力量、民众的力量。其中政府部门掌握丰厚的人财物资源,具有决策和执行的行政权,能够调动各方力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开展民心相通工作。自20xx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党和国家运筹帷幄,先后成立“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近6年的时间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的认可度、参与度大幅提升,民心相通工作取得巨大进展。对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已牵头把众多好经验、好方法、好探索结集成《“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报告》。

当然,在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避免政府“唱独角戏”。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分担到个人上,因此一定要善于挖掘民间力量。从内涵上讲,民心相通中的“民”不仅包括政府官员,还包括普通民众、企业家、专家学者、媒体记者、海外华侨等各阶层人士。民众是民心相通的主体,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民心相通就会浮于表面、失去根基。实际上,民众在民心相通中自有优势,内容多样、形式灵活、平等自愿、直接接触的民间往来有利于增进了解、沟通思想、深化友谊。

实践证明,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才能让民心相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心相通的“通”是过程,产生的力则来自于“合”。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呼应联动,能让民心相通聚成有效合力。为此,强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要发挥政府把握方向、统筹协调作用,又要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要在宣传推介、加强协调、建立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同时要注意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广泛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3.善于在传承历史中建构未来。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传承历史与开创未来的伟大倡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古代中国在建设“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时,孕育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千百年来,丝路精神沟通东西方文化、交融多元文明,沿线各国以此为纽带,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岁月变迁中,丝路精神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心中代代积淀,形成了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对此,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放眼世界,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表现出浓浓的丝路情结,推出了不同的“丝绸之路”建设规划,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开发计划署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伊朗的“铁路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新丝绸之路”计划……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已成为推动现代国际社会合作发展的重要纽带,成为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原则。

在积极传承丝路文明、弘扬丝路精神的同时,要注意“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曾经出现过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积累下的历史恩怨。传承历史友谊有利于民心相通,消解历史恩怨更有助于打开心扉。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原则,对历史上的矛盾问题加以梳理总结,以发展的眼光解开存在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民众之中的“心结”。同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不断推动传统丝路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要把丝路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的丝路精神弘扬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推广开来。

历史可鉴,未来可期。指出:“这一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也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向世人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在“空间”和“本质”上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互相对接、优势互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以全球为基础、以平等自愿关系为纽带、以“互信、互通、共享”为特征的治理模式,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置身其中的民心相通不止于结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关键是要形成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发展”。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民心相通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精耕细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民心相通建设,需要大力促进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命运与共,让各国民众在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好朋友、好伙伴,逐步构建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强调:“我们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相信,只要我们相向而行,心连心,不后退,不停步,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我相信,我们的事业会像古丝绸之路一样流传久远、泽被后代。”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 本周热点 精品推荐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加我们的思考深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第一段:序言(150字)。幼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记录下来,为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和指导。
1.每学期以班为单位,学校配发必要的劳动清洁工具。2.坚持对各教室、清洁区每天一小扫,每周星期一大扫除制度(厕所每天冲洗一次)。3、卫生打扫的具体时间是周一至周
报告通常包括一个简明扼要的摘要,以及详细的内容部分,包括数据、图表和结论等。通过阅读以下报告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提
生产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各国都致力于提升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下是一些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大家避免常见的陷阱。第一条为防范重大医疗过
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重要内容。最后,希望以下这些心得体会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第一段:引言(150字)。榜样
感谢大家的到来,我将全力以赴履行好主持人的职责,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成功的主持人的经验和心得。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东
写培训心得有助于培养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小编整理了一些培训心得的通用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事件或经历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天津桓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1
亿万款祝福和最诚挚的祝愿,送给每一位光临的嘉宾和朋友。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精彩的片段时而闪现脑海喜悦的心
情况报告不仅适用于工作场景,也适用于学术研究、社会调查等领域。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案例的情况报告,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启发。2021年,县委坚持以习近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感受生活。"心得体会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用心去做,于是我决定要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与他人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转专业申请书不仅需要说明转专业的理由,还需要表达对新专业的认识和期望。以下是一些转专业申请者的自我介绍和未来规划,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本人自实习一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经历和感悟,这些都可以成为写心得体会的素材。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是一些教研成果的分享,供大家参考。第一段:引子(100字)。生物教研教改
质量月可以增强企业内外部的沟通与合作,促进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质量月活动的成功案例证明,只要我们付出努力,质量工作一定会取得成果。20xx年x月,我由于工作变动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经验积累后的个人总结和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并优化自己的表现。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
辞职报告是对自己离职原因及工作经历作出总结和概括的重要文件。辞职报告的范文搜集了来自不同行业和背景的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多样化的参考材料。尊敬的领导们:您好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经历,总结经验教训,并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找到了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方法和
报告范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某个特定问题或情况的核心内容和结论。通过分析报告范文的结构和论证方式,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和策略。要问西安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哪里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或者经验的内涵,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是一些家庭主妇的心得体会,她们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家庭管理的方法
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回顾,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更好的借鉴。【岗位职责】一月份工作总结--完美发挥所长,担当有余!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和思考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方法是否科学有效。这些总结心得的范文各具特色,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深入透彻,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城市,让生活更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欢迎参考以下范文。突击突击是指在一段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领域或主题作品进行精选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成果。5.范文范本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我们努力为大家提供最全面和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个人认知和体验的总结和反思,具有重要的学习和成长意义。这里有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第一段:引言(150字)。武术
培训心得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还可以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参考。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指导和帮助。我所要说的很少,但
在编写申请书时,要根据具体要求精心设计,展现自己的独特性和优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尊敬的领导:您好!我现在工作
写心得体会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升我们的学习和思考效果。请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其中的思想和观点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示。中小英语课程标准,即《
“国旗下”代表了一片神圣而庄严的土地,寄托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之情。国旗下是我们共同的荣耀和自豪。在国旗下,我们应该怀有报国之志,发扬爱国精神。以下
在实践报告中,我们可以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经验心得进行详细描述。下面是几篇优秀的实践报告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从最初对青马工程一无所知
心得体会是我们个人对某个事物或事件进行思考和归纳的结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和帮助。中学美术教研活动是教
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一次成长和进步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三年级的生活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美好的回忆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表达对他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感恩心得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我是一颗小小树,有着父母的爱,雨滴的滋润,阳光的关爱,有
每一份申请书都是一次对过去经历和未来期望的认真总结与表达。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份精心准备的申请书的结构和内容。尊敬的领导:我是#部的是xxxx年被公司聘用的。由
在教学工作总结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学工作总结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如果你需要一些范文进行参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概括自己的收获和成长。感谢以下作者分享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通过签署合同协议,双方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了争议和纠纷的发生。接下来是一些合同协议的范文样例,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车主(驾驶)方:(以下简称甲方)搭乘方
教师心得体会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以下是一些教师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本学期,我园以
梦想是我们心灵的指南针,它让我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士对梦想的理解和追求,或是事业上的梦想,或是生活上的梦想,希望能给大家带来
活动策划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待。希望以下范文能够给大家一个全面了解活动策划的整体过程和要点。培养学生尊师爱教的思想感情,形成尊师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下个月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自己工作进行的全面、客观的总结和反思。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完善和
合同协议是商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效地规范了交易双方的行为。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合同协议的内容,以下是一些范文和案例供您参考。甲方(转让方):乙方(受让方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中的感受和领悟的总结。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示范,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共鸣。星期五,是法制宣传日。所以,学校就请来了法
优秀作文要有独特的结尾,能够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成绩优秀的作文范文,看看别人是如何写作的。春节,原本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带来一些生动、有趣的心得体会案例,欢迎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工作计划范文是一份综合性文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工作方向,提高工作效率。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多个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本学期数学科组教研工作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提高自我认知,发现并改正不足,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水平。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得失和收获的总结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以下是一些成功经验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作为中国共青团百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将平时的琐碎经历融入到自己的思考中,提升自我反思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写心得体会,我更加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并找到了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个人简历是我们个人品牌的展示和推广,它能够展示我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方向。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个人简历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姓名:性别:女。民族:汉族
合同协议的签署过程应当充分协商,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请大家阅读下面的合同协议示范,以便更好地理解合同的撰写和应用。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承租方:(以下简称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提高表达能力,同时也能给他人提供一些有益启示。心得体会的写作风格和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不足。心得体会范文3:通过这次旅行,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尊重自
通过写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文笔水平。报告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相关主题的兴趣和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it项目管理现在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过程,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欢迎参考以下范文。
更多申请书是在申请过程中对自己的背景、目标和能力进行展示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向评审者展示出我们的价值和优势。对比多篇范文,找到优点和不足,并学习如何运
每个人的心得体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接下来,我们将分享几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于心得体会的经验总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实现自我提高。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同事们的月工作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思路或许对大家有所启发。
合作需要建立在互信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不断沟通和协商才能实现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以下的合作范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合作的精髓和要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演讲稿中,可以使用例证、比喻、引用等手法来加深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请大家阅读以下演讲稿范文,欣赏其中的表达技巧和思考方式。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金秋
实习心得体会是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找到进一步提升的方向。继续往下阅读,你将看到一些实习心得体会分享,希望能够为你在实习中的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规划和目标的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近年来,随着信息的高速流动和科技的迅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写作思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部队拥护两个确立”是我军战斗力的重要保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改进的方向。通过总结我们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
合同协议是双方就特定事项达成的一种法律约束力文件,有利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下面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合同协议案例,供大家在起草时参考。乙方受甲方委托进行_____
心得体会是一种整理思绪和回顾过去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潜力。以下是小编精心编辑整理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每个父母都希望
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可以保障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双方的行为,减少纠纷的发生。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中使用的合同协议,希望对您有所启发。甲方:乙方:因集团公司规模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在我的人生经历中,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前进。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悟和思考。中国是茶之国,盛产各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某一行为、事件或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彩纷呈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灵感
演讲稿范文的开头应引起听众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并提出中心思想或主题。持续学习和阅读演讲稿范文,是培养自己演讲能力的有效途径。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心得体会的撰写过程中,可以探索和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式,下面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敬畏,是一种对于神圣、伟大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下面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希望能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运动会是同学们展现自己体育才华的舞台,也是培养健康体魄的机会。请大家阅读以下的运动会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借鉴。2.人生如梦,充满幻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深入剖析,是一种思考和分析自身经验的方式。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示。在这次新教师上岗课教研活动
2.心得体会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提炼出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近我参加了一次禁毒
学习精选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评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这些精选总结范文囊括了不同领域、不同题材的总结,可以提供多角度的写作思路和参考。
转让合同是商业交易中常见的合同类型之一,可以用于买卖商品、股权、知识产权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转让合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个实例,欢迎查阅。转让方(以下简称甲方):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下面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2021年7月1日,中
范文是写作学习的重要资源,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写作知识和阅读广度。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是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感受、领悟和得失进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成长。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中的感受和领悟的总结。在下面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范文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在绘本《小猪变形记》这个故事里,
这份报告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示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我任南溪中学校长现职以来,体育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挖掘和思考,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第一段:介绍反诈防骗的重要
3.通过总结范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接下来是一份总结范文的合集,希望能够让大家找到一些灵感和思路。9月27号,我园以班级为单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与思维过程。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一年级是小学阶段的开始,孩子们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做英雄的第一步就是一个字,忍!——题记。越王勾践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个人成长和进步进行总结和反思。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考。劳技课是我在小学阶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个人性质。下面是一些写得非常好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写作上的指导和帮助。
年度总结还可以提醒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超越自己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些年度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阅读和借鉴,可以为您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优秀范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观点性和表达性,可以为我们提供新颖的思路和观点。"以下是一些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发。","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范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回顾和回想过去的经历,梳理思路,发现自己的成长与不足之处。这里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上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培训心得体会的过程是一个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的过程,有助于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在以下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参训者对同一培训活动的不同见解和体会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信心和动力。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水平。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总结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对于心得体会的热情和积极性。阅读是一项令人愉悦且富有价值的活动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自己的成长轨迹,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的摘录,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动力。职员六要六不要是企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
通过分析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常用的写作套路和手法。这里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机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主人先致祝酒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