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种优秀的文学素材,通过阅读和分析范文,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同文体和风格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这些作品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指导,让大家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一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就为教师研究“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理论准备。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生活化”教学具备了可能的载体。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信息课程的内容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轨迹,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信息和教科书上的知识的联系,将生活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
本文将从生活实际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发展四个角度出发,简要阐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的必要性,总结论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一、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导入课堂教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引发小学生好奇心的“兴奋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遇到了但不能解决的问题、听到了但不能解释的事物、见到了但对之知之甚少的东西。下面以计算机病毒这节课为例,说明如何从生活中的例子导入课堂学习。
一上课,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老师生病了,反应的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喉咙痛,头痛,请学生给老师诊断。
学生:老师感冒了!
师:感冒是怎样引起的?
学生:流感病毒传染。
…………。
在这个例子中,我选择了生活化的话题导入病毒,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紧接着提出研究课题——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尽管接下来的教学方法是讲授,但不用担心学生心不在焉,因为生动的导入已经提起了学生的兴致。由此可见,将抽象的课本知识转为学生密切接触的生活常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着积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了学科整合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可以融合其他学科内容,为我所用同时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现在使用的西安交大版《信息技术》课本中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基本操作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可经常与其他学科老师沟通,将学生的预习查找资料的环节放置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完成。
三、运用类比,使讲授深入浅出。
类比作为人们所熟知的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种,尽管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同时,教育学当中提到,儿童记得最牢固的知识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鉴于此,笔者认为,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意义的东西类比计算机当中的概念来进行讲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融合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规律。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却容易忽视其中的规律,而简单的生活规律又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如,在教学《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将简单的生活规律融合到实际教学中的。
有一次,有个男孩子反映,存在电脑里的作品找不到了。我就跟他解释说,可能是被在这台电脑上操作的另一个班的同学误删了。男孩子当时很气愤。我建议他跟对方谈谈。他哭丧着脸说“不知道是谁干的。”由此笔者在进行《我给文件找个家》一课时依据上例,举例家中的衣柜,提问学生是否会发现其中的规律,很多学生却无法回答。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我们的衣服种类很多,衣柜作为衣服存放的地方,其中有很多的抽屉格挡,是为了方便人们将衣服分类存放的。不同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人的衣服放置在不同的格挡,再引上例中小男孩的遭遇,提出自己的东西一定不能随意放置,要有一定的调理和规范,在讲解文件夹建立的时候,将文件夹内建立分类的文件夹概念很容易就灌输给学生,学生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明白了身边的生活细节中总是融入了方方面面的知识。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要求知识的正确性,就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来看,这一点不难做到,但是说到艺术,就需要煞费苦心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化也可以说是艺术化,它是一道解不完的题,是一件作不完的事,需要每位老师充分研读教材,深入挖掘生活、精心设计。让我们共同探究、共同行动,努力做得更好!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二
(河北省涿州市松林店中心学校)。
摘要:小学数学生活化就是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的过程。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解决生活的问题。小学数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老师要认真理解新课改的要求,并运用到课堂中去,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老师的认真贯彻,也需要老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施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三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教育领域也跟随时代的步伐,引进现代科技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作文教学带来了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使作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就这个问题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探究,以供参考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涉及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成为现代教育领域讨论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之把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写作教学当中,通过信息技术特有的传播性强的特点,帮助学生收集资料,掌握更多的素材,便于学生写作。
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写作中,老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效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以及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实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帮助小学生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维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生处在一个情感等各方面机能不完善的阶段,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情感感受不够全面,表达的欲望不够强烈。
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写作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行深刻的情感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我们在让学生写关于“妈妈”的作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妈妈的爱。
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通过生动的影片和动人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回忆妈妈对自己的好,自然而然地通过文字表达对妈妈的感情。
(二)扩大学生阅读空间,增加学生写作素材,开阔学生写作视野。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阅读的素材也比较有限,导致小学生写作文空洞无味,对此,老师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阅读信息,并且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开阔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在网络上开展写作园地,促进写作交流。
老师可以利用学校网站,在校园网站中开设一个写作园地的专栏,让学生将自己写的文章上传到写作园地,以供老师、学生交流。
通过写作园地的设立,学生可以自由地写作,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热情,增加了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并且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写作。
(四)在网络上搭建鉴赏平台,实现写作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虚荣心,都希望自己可以被表扬、被赞赏,当学生被肯定之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热情必然会增加,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思想的互相碰撞可以激发新的想法,帮助实现写作创新,所以对于学生作文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通过在校园网络上搭建鉴赏平台,让老师和学生都能对文章进行评价,让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新的想法,帮助学生写作。
通过信息技术的独特特点,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更形象、直观、生动地进行写作学习,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写作对象,更深刻地理解写作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因此,老师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调整方法,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更好地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学习。
参考文献:
[2]晏琼花,陈德光,孔维东.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和策略[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13.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四
摘要:
当全球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时,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周局长在中山市信息技术学术年会上也说,金融海啸中政府各个财政支出都要削减,但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每年1000万的投入这么多年来从没减少过,可见市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以后的发展提供坚固的后盾。
关键字: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习兴趣任务驱动。
中山市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备基本和市区小学一样,但大多数学生的家里还没买电脑,而信息课一个星期才一节,平时只能靠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练习,吸取的信息技术知识有限,与市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刚开始教学这一门课时,发现大多数学生不能记住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或者出现“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现象。
【1】现在的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远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一线的小学信息教学,我们更应该端正思想,转变观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呢?下面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方法。
一、变幻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把书本上的东西变到桌面上来,让学生感受到材料的真实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只知道有“电脑”这样一种玩游戏的机器,不能具体了解各个部位,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家里搬回两台坏电脑,放在课桌上,首先把其中一台电脑主机全部分解,给小朋友逐一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小朋友看到这一块块的电脑组件兴致都来了,我让他们一组一组同学出来观看和触摸,然后我拿出几个小螺丝刀,分别请同学出来,把老师说到的电脑组件,通过观看旁边的主机把该组件装回去。通过这样的教学,小朋友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互相协作,提高整体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敢尝试操作与不敢尝试操作、家里有电脑与没电脑之间就差距就很大了。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特别在我们农村小学,学生基础差,往往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以前我是课堂巡视过程中逐一指导学生,但发现一节课下来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听了阮志远老师的课之后,我知道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通过我的讲通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要采取互相协作学习的方式,以好带差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具体方法是上课时让一些基础好、学得快的同学去帮助那些不懂的同学,而老师在旁边只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帮助的过程中我强调教的时候不能拿着鼠标帮同学做,只能用嘴和手指指导同学操作,这样既要可以让学得好的同学有事可做,给他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提高他们说的能力,又使基础差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样还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
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美丽的贺卡时,很多学生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都忘了,必须让他们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一个个内容重新学,这样一节课学得内容太多,而老师也不可能一个个详细的再讲一遍,老师只在每一个步骤时作一个简单的讲解,这时就要发挥互相协作的精神了。好的学生带动另一部分学生,在整个互相协作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开心,对知识的掌握也轻松,改变了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的教学方法。
三、自主探究,巩固学习。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个体亲自体验的直接经验比他人口头传授的间接经验对个性的影响要深刻。
【2】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只有多练习,学生才会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喜欢对某一个难掌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看书本的操作来自主探究学习,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如在六年级学习《活泼的网站》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方法,而是出示“生动活泼的网站”给学生看,然后通过自己看书自学和同学的帮助,一步步操作,最后把自己做好的动态效果展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如何把网站变得动起来,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四、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驱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的心理情绪。因此我们在设置任务驱动时要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的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任务驱动”的设计还要紧紧地联系学生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色调不同的装饰画》时,我利用学生对魔术的喜爱,我创设了魔术学堂的场景,比试分为三个层次,成功闯过第一关的人成为魔术爱好者,成功闯过两关的人成为魔术高手,成功闯过三关的人成为魔术大师。在这教学过程中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玩闯关过程中真正得到了实惠,老师也轻松了不少。最后我把学生的画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墙报中,学生之间则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五、合理评价,提高课堂效益。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评价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杨,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要随时指导,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在广播统一演示教学,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作业评价也是相当的重要,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会展示学生中的一些好作品,让同学和老师共同来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欣赏别人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注意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老师在评价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让多数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争取下节课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学习计算机的效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教学有模,但无定式,贵在得法。作为一名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农村孩子能和市里的孩子一样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好孩子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j]:-5-22(第6期)。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五
论文摘要:多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性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
一、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利用网络更是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能体现计算机及其网络优越性的学习任务,且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
因此,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专题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
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
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一般对动作的体验较深,教师在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教学中,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与盖图章的过程联系起来,或者将此过程比喻成拍照和洗照片。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比如,在“画图”软件的“选定”和“移动”工具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内容的媒体素材,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合成不同的节拍;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图案;或者让学生参与客厅地面瓷砖铺设,设计出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方案。又如,同样是网页的浏览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收集资料。总之,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模式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这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学生至少会从一种模式中受益。
四、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一般我们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当然,仅仅给学生分组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
人际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此时的学习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
当然,一开始可以是3-4人小组内的合作,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后,我们可以尝试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比如,在参与某一名胜古迹旅游这一任务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组专门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更倾向于西湖几日游,统计分析数据,写出调查报告;有的组负责收集西湖十景的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绍西湖的多媒体作品;有的组负责设计旅游线路图,为不同需求的游客设计出比较适合的旅游方案;有的组则专门收集有关杭州特产的资料,设计出可供游客参考的天堂购物方案。最后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改进和汇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
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与评价显得越来越有效,它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
作品的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由于各智能之间的联系性,这种自我评价的过程同样非常有助于学生语言智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安全感进行自我评价。
作品评价,不应该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教师可以在开始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对学生范例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启发。一旦产生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演播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
为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2]linda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六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更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策划每一节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助推器;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学会自我检测、深化课堂训练。
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改的结合,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更加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全面提高了科学课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营造学习氛围,优化课堂导入。
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营造出更为贴切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更大激情。
如:在《我在成长》一课中,可以提前让学生找来自己在不同阶段的照片,教师扫描后制作电子相册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自己成长的过程;在《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中,通过展示台展示学生以及父母、祖父母的照片,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在《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各种化石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学生领入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现在很多的教学参考书都配备光碟。
通过剪辑相关视频在课前播放,带来学生进入相关情境。
如:在《消失了的恐龙》一课中,可以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或展示各种恐龙照片导入课堂;在《有趣的食物链》一课中,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
通过这些视频,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本课内容充满好奇。
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将有时用语言难以完整而准确地表达的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实验过程等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创设出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化抽象为直观。
例如:在《神奇的能量》一章中,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存在和转换。
再如:在《洗衣服的学问》一课中,视频播放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肥皂去污的原理。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变静为动,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在《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一课中,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达尔文乘坐英国皇家考察船途径的路线、达尔文岛的环境状况以及当地的生物特点等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效率,不但教育教学活动得到了丰富,而且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得到了拓展。
再如:岩石的风化、侵蚀,通过视频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这个漫长的过程。
三.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策划每一节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做酸奶》一课中,教学难点在于计算细菌繁殖的个数。
课本上展示的是用纸杯中放豆子来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而在实际教学中,前5个杯子豆子的数量比较明显。
从第六个杯子开始,随着数量的成倍增加,现场计算已经不太可能,只能用提前预备的.大袋豆子来演示,而且以后数量的增加只能通过学生的想象来实现,效果不是太好。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纸杯模拟结合多媒体动画的方式。
前5个杯子采用现场操作,并且通过展台进行展示,方便全体学生清晰地观察。
之后采用多媒体动画播放的方式。
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直观看到数量成倍增加的震撼场面。
现场不时传出学生的惊叹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细菌繁殖的惊人速度。
再如:在《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一课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化石的作用。
我通过收集当地特有的树化石给学生进行实物展示,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摸,同时播放化石形成的视频。
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化石的真实形态并观看了化石形成所经历的漫长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讲一些抽象或者不好讲的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表现出传统教学技术所不能表述的内容,取得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如:在《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一课中,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让学生很难理解第一代和第二代豌豆花朵的不同颜色变化,通过视频和结构图的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秘密;在《悄悄发生的变化》一课中,青春发育期的一些知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某些内容比较敏感,教师不好把握尺度,学生也难以坦然面对讲解,通过视频播放相关内容,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必须的知识,也避免教学过程的尴尬;在《探索宇宙》这一单元,关于宇宙、星座和银河等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也很难找到相关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视频给学生播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五.充分利用展示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便利。
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展台来展示学生作业、图表、考试卷、一些比较微小不易观察的物品或标本等,以便于学生观察。
例如:在《馒头发霉了》一课中,课本中用图片出示了霉菌的三种形态:绒毛状、蛛网状和絮状。
由于霉菌分布的不规则,通过显微镜,很难观察到三种形态的典型样本。
而在课本所提供的图片中,只有蛛网状比较清晰。
这时通过大屏幕出示图片,可以给学生一个非常形象的比较,加深记忆:在《我在成长》一课中,通过大屏幕指导学生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在《人生之旅》一课中,展示学生与父母不同时期的照片等。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育提供极大的便利。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的深入,对传统的课程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成果,掌握一些简单的视频剪辑、动画制作技巧,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努力引导他们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种资源,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七
甘肃省静宁县余湾乡王坪小学仇雪婷。
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母语使用能力和解读能力、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学生个体的鲜活生命体验出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的内容则表现出不同。在生命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打破重知识传授的桎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内化程度和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八
上一页[1][2][3]下一页。
“启动”、“键盘与指法”等章节内容,就将计算机室的软磁盘、驱动器、硬盘、光驱、软驱、主板、cpu等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在讲“微机组装”时,就到电教室去讲,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并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小组(6-8人一组)形式分批练习演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九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更好地展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画面,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恐龙》一课,如果在导入课文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向我们展现了恐龙家族的生活情景,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这段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拉萨的天空》、《西湖》等展现自然的美文。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如果单凭讲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领会到“美”之所在。因此,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美丽的西湖,再加上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中涉及内容比较多,知识也比较广泛,可以说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课文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科学知识、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伸着大鼻子的货轮”、“斜拉桥”、“葛洲坝水力发电站”、“拦河大坝”这些事物都是学生从没见过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呈现出一幅幅图片以及它们的特点、用途,这样学生先前遇到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阅读起来也比较顺利,而且在阅读的同时,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了一段课文视频,在视频中,配合着音乐,将王二小壮烈牺牲的一幕、敌人的凶残都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也跃然于学生的眼前,每个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脸上露出心痛、愤怒的表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为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供帮助。
语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因此,要想更好地学好语文,必须做好预习作业。例如,在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东方之珠”的资料,有个客观的印象,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经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学生会了解到“东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后从网络上可以浏览香港的各种资料。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时,经常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突破重难点起到关键作用。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抓住教材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航天飞机》一文,对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有的学生想象不出,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出示一架“航天飞机”,让学生观察其外形,便一目了然。还有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飞得快”这个特点时,我们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看“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的距离,再比较“普通飞机要飞行4个多小时,而航天飞机只要7分钟”来说明航天飞机速度快。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兴趣,缺少写作素材。现在,有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辅助,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如《为动物设计名片》,以乌龟为例,首先出示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乌龟的外形特点,并相机板书,再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播放一段“乌龟的生活习性”方面的录像,让学生对乌龟有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录像组织语言,说一说对乌龟的了解。有了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写起乌龟来也得心应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又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够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更精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早已走入广大乡镇农村的生活。现在,很多乡镇学校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面对着一群活泼、好奇、抽象思维能力差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如何进行因材施教,让他们由陌生到熟悉,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呢?依我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消除神秘感,树立坚定信心。
乡镇农村中小学生初次学计算机,都有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会战战兢兢地使用,生怕一不小心弄坏了机子。这是刚学计算机的一大心理障碍,也是常见的'误区。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打破计算机的神秘感,帮助他们及早地走出怕电脑的误区,从而树立坚定的信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其做法是:可以打开计算机的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揭开计算机神秘的面纱,也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硬件一一认识:“哦!电脑就由几块部件组成,没什么!”脑海里的神秘感消失了,对计算机有了感性的认识,理性上就生成了“学好它,用好它并不难!”的信心和决心,这对他们今后学习计算机知识尤为重要。
二、正确引导,大胆操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光听光看不操作是学不好的,要重实践边学边练,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通过上机操作,增强感性认识,进一步学好这门功课。但是,学生初学计算机常常屡次出错,有的是不按课堂要求非法操作,有的是无意识出错,这时候,部分学生不敢乱动、不知所措,还以为是自己弄坏了机子,害怕再次操作。教师面对错误要正确引导对待:一不要怕麻烦,要边排除错误边讲解出错原因、注意事项,强调操作步骤。二是不要谩骂指责学生。任何人对待新生事物都是从无知到有知,学生犯错是正常的,特别是无意识的错误操作,我们教师应正确对待,耐心温和地引导学生认知错误、改正错误、避免错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纠正中感到计算机功能强大的魅力。
三、形象比喻,抽象术语。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会碰到许多专业术语,有的甚至是英语,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记忆。这是因为农家的孩子信息闭塞,见识少,思维方式方法比城里的学生要差,加上专业术语有它的抽象性。但是倘若我们把这些术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就可以使抽象的计算机概念和理论形象生动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如讲授“文件夹”时,可以把它比喻成“袋子”,袋子是用来装东西的,为把东西区分开来,我们要做几个袋子,且每个袋子都有名字或编号。再如讲授“资源管理器”时,可以把它比喻成“大管家”,在这里可以查看、搬动计算机里所有的东西,由此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深入讲解。这样一来,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显得生动而形象,学生也觉得易学易记,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课堂学习效果。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及方法,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向前发展,已是我们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为了更好更快地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一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学科教学及其检测教学效果等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指导自己教学,笔者作如下几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计算机硬件投资价位过高,有的地方根本没条件配备,应用软件也不多、不普遍、软件技术也不成熟,虽然win3.1/3.2等窗口操作、鼠标操作有所涉及,但大多数软件操作界面还是主要以dos命令方式为主,一般要求正统、系统的学习一个软件,才能驾驭,所以使用面不广,但利用仅有的一点硬软件资源,结合当时用好电脑就要结合编程的思想,在学习命令或学习代码前题下,学电脑,又用电脑,同时还能开发一些程序代码软件为学习、为工作所用,形成为用好电脑又在学命令、学编程的机制,在当时少有电脑的前题下,曾起到了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主要是面向正统而系统的计算机软件编程或相关的。
而到了后期,随着电脑逐步推向大众,特别是电脑应用软件(不要求掌握电脑原理,了解软件内在的运行机制,就能使用),就自然出现了教学或培训过于注重编程,有了电脑、有了应用软件,最基本的还是不会使用、电脑不能“派用场”的现象,这似乎是一个“死结”,这也是“使用软件”教学学习模式酝酝而生的理由。
主要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导致计算机微机、家用机等价位也下来了,逐步走向普通学校、普通百姓家庭,此时“没有电脑、没有可用的应用软件”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恰恰相反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有了电脑或应用软件,不会使用”,所以那时到处出现“什么电脑使用傻瓜书、某某软件应用傻瓜书”等满天飞。
而学校、中小学当然脱离不了这个大环境、离不开大形势,所以教材改版为,目标主要瞄准“应用软件如何使用”。
当然,这一期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它的优势、吸引度、资源共享度,相比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是毋庸置疑。
这一阶段的“使用软件”教学模式、学习电脑模式,确实为能简单驾驭电脑,用好应用软件,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工作,起到了更现实的积极意义。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更为不学编程(或不设置)提供了借口,大大消弱了计算机正统编程学习的力度。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信息人才错综复杂,甚至不学编程的也有。他们且不知,要真正用好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要做到优化配置,不知编程是万万不行的。例如随之流行且又实质使用的例子:多媒体中视频采编编程、flash动画内在的脚本代码、网页网站动态服务页面、网络硬件源码配置等。
既然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就普及大众化,那么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本身而言,理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还是一味的教学生如何使用,那与社会成员、一般教师、学习使用应用软件的电脑爱好者就没有本质区别,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或学习也必将淘汰,这似乎又是个“死结”。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一般教师、一般电脑爱好者,网络爱好者等,是不是真的驾驭了电脑、真的驾驭了软件、真的驾驭了网络,电脑出些问题、软件出些问题、网络出些问题、或者要增加些功能,他们又能如何应对?相比他们,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要教给学生,我们应该想的,要做的,更应该恰恰是这些,更应该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科学)来教来学,而不在是单纯的“使用软件”教学,因为时情已经改变,学生需要的远不止这些。
工具型教学,过于偏重古板的机械操作与训练,太侧重实用,太过于表面,教学的形式似乎成了完成外国软件的中文使用说明,教学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业余的电脑爱好者,课的知识不成体系。所以,这就需要改革与发展,目前“必修+选修”的模式也就推出了。
笔者经过二轮的新课程亲身经营与实践,可以客观的说,新课程新课本粗看,好像变成了纯理论的内容,其实不然,好多操作、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实践、探究与应用、甚至道德价值等的学习都隐身其中。本次课改,虽说课程体系还不够合理、完善,但在知识、内容上等都基本形成了体系,不但讲究操作实践、实用,更强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意识),强调技术的思想、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当然,目前新课程的实施,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可能还会增加)诸多如“初高中学生的‘零起点问题’”、正因为存在“零起点”“目前的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相矛盾问题”、课程要真正落实“信息技术学科师资队伍还有待提升”等新情况,甚至还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或问题。这似乎是新的“死结”。
诸如,虽说形式上,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说,照大纲、照课程标准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但目前小学初中的现状是:有开设、有不开设,有教全部、有教部分、有到最后教一点应付的,我们口头上虽然总是不愿承认,但现实就是这样在不断发生。
诸如,关于“信息技术学业考试要不要考”,有人说不应当考,各学校按照标准自己把握。笔者甚有同感,考试达不到预期结果还不如不考,因为考好与其说是为了真正做好这门课程,还不如是为了学生发展,在实施考之前,还必须“先后”考虑三个度: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有没有人真正核量过)再加上信息技术考试他能负担到什么度(即理应的接受度),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有教到什么程度,学业考试也才能考到怎么样的程度。倘若三个度颠倒了,那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们目前活生生所面临的:学校、老师仅仅考虑要考什么,出现高一减课,高二加课,突击考完,高二的信息技术反而没课等怪现象、怪圈。
诸如,有学校、有考点、有老师提出的“新课程教学内容比以往多的多,但考试过于简单,只需考前应付一阵子就能过关。要考就要考出水平。这样才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可,才是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认可,才是对全体学生负责。”笔者认为:考出水平应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但鉴于学生高考的压力、学生负担的压力,信息技术考试应紧扣新课程要求,即信息技术最基本的知识素养与操作素养,对照目前考试的方法、形式、内容,重要应考虑是“全”,而不应是“难”,而目前似乎有点“偏”、或“缺”,过于注重“合格过关”。有提出的“让那些课时安排不足的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考不好,让那些平日里不学习的学生考不过。”笔者认为:应该是平时学校或学生本身努力不够导致考不好,而不是有意设置他们考不好。倘若只知道考前应付,平时的课怎么上,怎么上好,学生又能学到什么……不敢想象……倒不如平时学习严格要求一点,基本内容学的扎实一点,有实际联系、有实际应用,这样的课,师生也感觉融洽,也都教得(或学得)有意义好多……要不然,对不起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不起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称号,更对不起学生。诸如(笔者也持同样观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理性回归本原——绝不能少“编程(思想)”。信息技术教学,既不能一味过份地开展“程序教学”,因为我们所要的:并不所有的学生都要成为未来的程序设计员,毕竟现成的应用软件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友好(有的甚至能提供二次开发的支持)。但作为一门课程,也不能一味“使用软件”教学,绝不能只做微软等公司的培训部门,因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是其他学科的工具,他同样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编程(思想)”是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小学初中在立足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小学不妨渗透“游戏编程思想”,如学习logo语言,初中不妨渗透“图形窗口设计界面与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如学习vb编程的流程、算法、初识窗口界面后的代码。在小学、初中正规化基本解决“零起点”的情况下,在把握(或有所拓展)必修的基础上,高中重点应放在选修,选修网络不妨明了计算机网络内在的运作机制,并能初步分析(甚至初步构建)简单方案,而选修编程不妨带学生“由前台走到后台”,分析程序三种基本结构,并能初步尝试程序代码的分析与撰写。但真要是这么做,就会出现我们目前层次不全、鱼目混杂的信息技术师资队伍还不堪重负的局面,因为普通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往没有专门正规的考试(其实可以检验教师是否胜任),而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也只是近几年开始,况且只是高二,考试还存在上面提到的“过于简单”等不合理情况,造成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少来自于其他学科,或凭着对计算机、或网络技术的爱好而改行的,等等。
纵观上述,我们所谓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与教学的“死结”,其实不然,不管是学科发展,还是学科教学(包括考试),各个阶段的教学模式至少都符合了当时的实情,都起到了当时应有的作用,而且都各有特点,只不过目前的教学模式碰到的问题更早一些,更多一点,随着问题的一一化解,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的更加配套、衍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科发展与教学将趋向“正常、规范、适时”的良性运作机制。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二
摘要: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为一种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课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推进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育体制带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其运用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并且对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也带来了冲击。但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则显得相对滞后。
(一)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在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否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目前还没有定论。其整合水平的高低目前还完全取决于任课老师个人水平,而全面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的信息化则需要配套的信息化教材去指导整个整合的过程。
(二)教育方法的落后。
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教授、学生识记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即便是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技术,也是老师如同解说员一般进行讲授,没有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这样的课堂自然很难产生较高的效率。
(三)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传授系统知识体系具有不错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也适应了这种模式并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然而,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宏观的目标是进一步建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推进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小学的语文教育来说,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认知、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首先要说的就是识字教育,它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信息技术与识字教育的结合可以通过一些识字教学的软件或者是课件来实现。其次是与阅读教学的结合,要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感悟文章的内容并进行一些信息的加工和思考。再者,就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口语教学设计出特定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兴趣。最后,就是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生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获取和搜集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对信息化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研发。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信息化教材的研发。使用特定的教学用书来指导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后的课堂效率。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建立起一个与教学内容同步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激励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如《鸟的天堂》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关于鸟的天堂的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对鸟的天堂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再带领学生去阅读课文。在“众鸟纷飞”这一段讲述时,教师可以播放课前收集到的鸟活动时的一些影音资料,这样自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利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也大大增加。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的网络教学资源来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同时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提高。如《草船借箭》教学完成之后,为了更多的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三国演义》中其他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举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课堂演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这样学生可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十三
3、培养学生绘画兴趣,提高绘画能力等。
教学重点:涂色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绘画中学会前景色和背景色的调配方法以及对封闭图形。
涂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计算机、网络及辅助教学软件。
2、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画笔进入的方法和步骤。
(1)双击学生电脑图标,指导第一种打开程序的方法-----最小化。
(2)指导第二种进入方法,(投影出示)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
(3)双击快捷菜单画图图标,使其最大化。
2、复习绘画工具箱中各种工具的名称。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使其弹出,指导学生操作。
二、教学新课。
1、调色板的应用。
(1)教学前景色的操作。
打开画笔以后,前景色和背景色在计算机中默认为黑色和白色。
指导操作:先用鼠标点击一下前景色,再按回车键.
(2)练习操作一下。前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
(3)教学背景色的操作。
先用鼠标点击一下背景色,再按回车键。
(4)练习:背景色设置为绿色、红色等。
2、涂色工具的教学。
用左键单击-用前景色涂色。
用右键单击-用背景色涂色。
3、开文件。
点击任务栏中学生电脑图标使其弹出。指导操作-----最小化。
4、打开文件房子,5、练习涂色。
三、学生练习、交流。
1、做练一练(1)。
(1)打开文件:图形涂色。绘画p73页试一试。
全课总结(略)。
〔课后记〕。
这个内容其实不难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安排学生多上机操作,有利于学生掌握涂色工具的用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涂色不正确,左击和右击会操作相反导致前景色和背景色对调。所以特别提醒要注意。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十四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任务,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相应的事项,在计算机上编辑文章和图画,做电子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建设与维护网站等。任务应该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征。驱动强调的是学生在任务的引领和刺激下,通过同伴的协助,调动多种教学和学习资源,采用自主与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达到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与提高应用能力的效果。任务必须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这样才能促进达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际效果。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
信息技术不是单纯为学会理论而设置,应该在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教学难度要适当,避免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尽快实现。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一)提升教师的主导效果。
任务驱动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认真对小学生学习辅导和协助,进行合理评价和激励。教师能够设置适合的学生活动,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在合作互动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与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图画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操作方案,让小学生设计制作电子书信,将自己的心里话或者祝福语送给父母、同学、老师。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充分运用画图工具中的图形、文字、线条等功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人文主义情怀。
(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改变片面关注技能的方式,要让小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提高感悟力和应用能力。任务驱动法能够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有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调动小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觉运用教师教授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学会在各自情境中灵活迁移知识,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内容的建构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法以具体明确的任务为教学主线,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信息技术活动。例如在制作电子演示稿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有关“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的任务,学生在搜集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电子演示稿制作知识和技术,同时增加对于自己所在城镇的了解,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关于家乡的信息、照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整理的资料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电子演示稿。开放性的课堂内容,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积极、向上、健康、人文的教学主题,能使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一)营造情境,布置任务。
首先教师要布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推动学生对教材展开学习,任务设置必须合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板块,将知识蕴含在趣味性探究任务中,让小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课堂生成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营造,抓住小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从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或者现象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认知方向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在驱动力。例如,闽教版六年级《中山休闲两日游》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同学们共同游览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故乡。教师引导小学生将教学主题分为小任务:首先,明确旅游的路线、中山市风俗习惯、重要景点。了解完成任务的途径,如上网搜集资料、运用电子演示稿制作幻灯片等。学习会为完成旅游任务而产生对信息技术操作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在新旧认知冲突中产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设立方案,确定任务。
小学生要在特定情境下,利用适合的工具和手段,合理整合教学和学习资源,制定出完成任务的可行性方案,使任务更加细化和深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上网查找地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站和资料寻找中山旅游相关信息。方案制定和完成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探究、合作,完成任务。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促进任务得到更好的完成。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钻研信息技术和布置任务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在互动与讨论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大约6-8人,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协作。教师全程指导,正确掌控任务执行的整体进度和方向,让学生充分探索和反思,在合作中相互提高与促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爱,进行合理的思维训练,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体系。
(四)小组分析,评价任务。
合作探究不能完全地放任给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点拨和评价,及时反馈小学生信息技术的研究状况,调动小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进一步完善自我和提升能力。学生完成幻灯片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同伴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进行反思和重构,逐步完善与更新现有的知识层次与思维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水平的飞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储备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欠缺,但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胜心较强,很容易出现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当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有的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降低参与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还要提高监督意识,对学生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作者:姚作城单位:宁德市蕉城区霍童中心小学。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十五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日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教师要能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本文将对创新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1.1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据调查显示,目前部分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的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够性,致使学生无法提升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且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原本生动形象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逐渐对信息技术教学失去兴趣,并对信息技术教学产生厌烦的心灵,这样学生就不会配合教师教学,致使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书本的知识交给学生,而不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使得部分理解能力缓慢的同学,不能够充分的学习到信息技术知识,与此同时,小学生自身对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教师却无法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创造了的发展。
在有些偏远的农村,因为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从而致使学校不能及时的引进大量的计算机,在对微机教室的建设中,也受到资金的限制,这样就导致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缺乏,学生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而且学生对计算机也不能足够的了解,因而,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兴趣,教师也就不能够发挥着自身的教学水平。
2.1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要想能有效的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首先,学校就要及时引进足够的教学资源,购置新设备,只有解决教学资源的问题,教师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对学校的整合过程中,要能调整教学时间,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各自的水平。其次,学校和教师要能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实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讲知识充分的讲授给学生,学生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训练,所有学校要开放微机教室,让教师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学生的信息技术,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只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才能熟练的掌握学习信息技术技巧,并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熟练的操作计算机,这样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2.2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也明确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趣味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而,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对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竞赛教学,只要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动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才能对信息技术产生情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教学内容,并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而且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后,学生就会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这样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进行学习,这样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成绩上,从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油缺乏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就不能有效的因材施教,也就无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因而,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能信任教师,并能将自身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讲给教师,这样教师就能够来接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并对其全面的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对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时,教师要能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有效的引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并主动的参与道到教学过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同时,教师就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自身教学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有效的信息技术人才。
最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汇总16篇)篇十六
摘要: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发展学生文核心素养,构建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机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生命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人文性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明确了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通过内容和方法的交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生活实践能力。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构建现代化的语文教学课堂。
一、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拓宽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极大的基于。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利于拓宽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构建高效的语文教育课堂。首先,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实现教育内容的拓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的教学内容只能局限于课本教材、教参,除此之外难以实现有效的拓展。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互联网资源的优势,为教师教育内容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为教师教学内容的拓展提供了平台支持。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为边远地区的孩子走进名师课堂奠定了基础。其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拓展语文教育的深度。相比较信息技术手段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为例,信息技术为教师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提供了技术性的支持。例如,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亦可以通过微视频教学等形式,加强对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化难为易,拓展语文教育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加快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育改革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近年来,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知识灌输式的应试教育模式,促使教育沿着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大步迈进。在此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领域,很多鲜明的优势、技术手段是传统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因此,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与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加快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兴趣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而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为实现兴趣教学的目标奠定了基础。和传统的知识讲解式教育模式相比,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将图片、声音、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形式巧妙地呈现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对于南方地区的孩子而言,对位于北方的小兴安岭四季景色认知不是很透彻,笔者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小兴安岭的一个宣传短片作为导入,在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兴安岭四季之美景,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整合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
突破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构建高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关键。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言,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灵活地将突破、文字、声音、图片等整合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观化、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教育,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琥珀》一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完成知识学习,笔者通过一个flash动画的形式,将苍蝇、蜘蛛以及松脂油三者之间那一瞬的运动关系有效地定格下来,学生通过直观地动画观看,对文本的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不能有效制作flash动画的教师而言,可以科学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将微视频等教学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实现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突破,构建高效的语文教育课堂。
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语言能力。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笔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整合信息技术,听说教学结合。在语言教育领域,听说是一体化的。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视频、音频等文件的播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其次,整合信息技术,加强朗读训练。朗读训练,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有利于夯实学生的读写基础。笔者在执教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多媒体辅助朗读训练的方式,为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语言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对于拓展语文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发展学生文核心素养,构建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