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还可以为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改进提供依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的八年级思想品德课《礼仪展风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懂得什么是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礼仪的作用。
2、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道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3、知道与不同名字的人交往应注意的事项。
能力目标:
1、辨别基本礼仪要求的能力。
2、在不同情境中践行交往礼仪的能力,
3、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礼貌礼仪要求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
2、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初二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通过本册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理解如何与父母交往、如何与同学、教师交往、如何与不同文化北京的人交往,如何在网络中与他人交往。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是根本。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懂礼貌、讲礼仪。讲礼貌、重礼仪是现代文明人的一项重要标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事实上,一个人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优雅礼仪,了解现代社会的交往方式,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做有道德的人,必然要求做有礼貌、懂礼仪的文明人。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对礼仪有一定的认识,但这个认识还很不全面,而礼仪又无处不在,处处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和风采,因此这课的学习对于和社会接触越来越多的初二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而且具备了有目的的去internet网上查资料的能力,可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和风细雨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展示南京四中学生的礼仪风采。(通过同学拍摄的图片和录像来展示)。
(设计意图:这些图片和录像来自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思自己的行为,顺利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b、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有礼貌,讲礼仪的人?
归纳:1、如果不讲礼貌,会显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素养,不道德的人,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2、不讲礼貌还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很差。
3、一个人不讲礼仪,不仅影响自己的形象,还影响到周围的人,他所在的集体,甚至他所在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讲解:礼仪源于最初的人类交往,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代礼仪既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又与一个民族的传统相承接。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
自主探究:在网页上浏览,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礼仪。
(一)、社交礼仪涉及交往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例如,握手、待客、接听电话等,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礼仪使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1、称呼礼仪。
2、见面礼仪:
3、书信布局上的礼仪:
4、赠花礼仪:
5、餐桌上的礼仪:
6、……。
(二)、礼仪习俗。
a、中华民族的礼仪习俗源远流长,其中蕴涵着民族的根,我们应加倍珍视。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1、春节:
2、元宵节。
3、端午节:
4、中秋节:
5、……。
b、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又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吗?请你通过浏览相应网页,了解它们各自的相关习俗。
1、泼水节:
2、火把节:
3、四月八节:
4、……。
归纳强调:在与少数民族交往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要“入乡随俗”。尤其不能违反民族禁忌,因为这会伤害民族感情,妨碍交往,影响团结。
c、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也包括很多外国人,为了更好的和世界接轨,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外国的传统节日,请同学们通过下列节日的一些风俗:
1、圣诞节:
2、感恩节:
3、万圣节:
4、……。
(设计意图:礼仪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信息量大,课上也没有充裕的时间逐条分析讲解,此环节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浏览相应的礼仪,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学习相应内容,有的放矢。)。
讨论版: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过圣诞节了,在过一个多月,中国的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但是,现在街面上,圣诞礼品是琳琅满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崇尚过“洋节”。对于此种现象,请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你喜欢过“洋节”还是“传统节日”?为什么?
2、你了解春节的相关习俗吗?你对它的评价是什么?你了解感恩节的相关习俗吗?对于这个外国的节日,你又做何评价?仔细浏览春节和感恩节的相关介绍,思考这个问题。
(上网查找相应资料,分组讨论,提交答案)。
归纳: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来源、特殊的仪式和特别的意义,对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节日的相关习俗。节日也是一种文化,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次,对于外国的文化,我们不能一概回避,也不能盲目接受,而是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意图:如何对待中外文化是一个宽泛而抽象的问题,从日益临近的圣诞节入手,通过学生对待中外节日的态度,来引出讨论版的问题比较自然,比较贴近学生,让学生都有话可说。)。
设疑: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该遵循哪些礼仪规范呢?请你浏览网页上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与此相对照,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馈练习:
情境:
上课:铃……上课了,小梅迅速回到座位,端端正正的做好,等待老师的到来,小明却依旧谈笑风生,还跟同座位说道:“看那个呆子,老师又没来,装给谁看啊!”
请根据以上情境,分小组讨论,情境中的主人公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他们做错在哪儿?(学生分组讨论,提交答案)。
(设计意图:这些情境都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生对它们非常熟悉,通过对这些情境的辨别、分析,可以让学生对照自身,反思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中学生的优雅风采。)。
小结: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是展示我们优雅风采和高尚品德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与他人顺利交往的前提。当然,我们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繁琐礼仪,而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礼仪习俗,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礼仪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文档为doc格式。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二
1、知识与能力:(1)在教学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2)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体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何画好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数学活动中,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增强数学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全面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教材第四章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次接触几何图形,是一个由“数”到“形”的过渡章节,本章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活情景导入,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在获得感知经验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会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认知难点的突破方法是:(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用课件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
关键:抓住实例,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三、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观察发现得到概念——引导自主、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归纳小结、巩固延伸”的教学模式。
学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目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此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3、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4、实例探究培养能力。
5、小组探究动手操作。
6、归纳小结巩固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投影出。
《题西林壁》的诗词和图片。
2、设置问题: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
(引出课题、板书)。
1、学生齐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2、思考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3、积极回答问题,由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1、媒体显示庐山远近景图片。
2、学习方式:个别学习,独立思考。
通过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展示,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苏轼的诗把同学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中提炼所含的数学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1、对于一些立体图形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例如:这是一个工件的立体图,设计师常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
2、要求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出来,并设置问题:(1)画出来的图形有什么问题?(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3)明确、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概念。强调: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叫侧视图。
1、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画图。
2、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画出自己所得到的图形。
3、对画出来的图形进行思考、讨论。
4、先独立思考问题(2),然后讨论解决方法,由几名同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一名学生上讲台前画出自己的方案或图形。
1、工件三视图展示。
2、学习方式: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画出的结果也不同,但画的实际物体是一样的。突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引出三视图。
从学生自己探索中发现画图中存在的问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运用圆形创作造型。
2、发展幼儿想象力及操作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将各色色纸剪成大大小小的圆,贴在磁铁黑板上。剪刀、糨糊、圆形贴纸、画纸、磁铁、彩色等。
2、幼儿数学用书。
活动过程:
(一)以讲《爱画画的波波的故事》的形式引起兴趣。
随着故事情节让幼儿猜猜波波画的是什么?“小猪波波画了好多大大小小的圆,哥哥姐姐看了好久,不知道波波的圆圈是什么,就问波波:“你画的圆圈是什么呀?”波波说:“这个圆圈里有两只手,一只长,一只短,从早到晚绕着转。”哥哥说:“啊,我知道了,是时钟”,姐姐说:“那这个是什么?”波波说:“它下面还有一条长长的线,要抓好,才不会跑掉”。姐姐说:“喔,是气球”哥哥姐姐终于知道波波画什么了。波波又画了许多圆圈,连肚脐眼的圆都有呢?妈妈说:“波波真是个很棒的画家”。
(二)运用操作法让幼儿拼图。
(四)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圆的。
活动目标。
1、加深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认识,能正确说出名称并进行分类。
2、在此基础上对半圆形和椭圆形有初步的了解。
3、愿意与同伴分享食品,体验共同品尝的快乐。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图形片片各一、插有标记图的盘子四个、各种图形食品等幼儿已有生活中图形物品的知识。
活动过程。
1、认识图形宝宝,谈谈说说我知道的各种图形的物体。
“今天有许多的图形宝_和我们做游戏,他们是谁啊?”
(教师逐一出示各种图形,幼儿跟它们打招呼)。
“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宝宝爱藏在哪里吗?”(幼儿自由讲述)。
2、感知食品形状的多种多样。
a.“图形宝宝除了喜欢藏在__地方,还喜欢藏在哪里?”(启发幼儿说出藏在食品里)。
b.出示一个桔子。
提问:“桔子里藏有哪些图形宝宝呢?”
“还有哪些食品里藏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我们一起去看看”(幼儿边看边讲述)。
2、给图形食品找家。
a.出示贴有标记的盘子。
b.请小朋友看着标记帮图形食品来分分家,并说说你把什么食品放在什么标记的家里了。
c.共同检查幼儿分类情况,并认识椭圆形和半圆形。
3、分享食品,通过提问让幼儿讨论如何与同伴分享食品。
a.你最喜欢吃什么食品?
b.碰上自己爱吃的东西能不能一个人拿它?食品的果皮和包装纸应该放在哪里?
c.和客人老师一起分享食品。
文档为doc格式。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四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几何图形》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示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土坑”若干。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小塑料筐。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铺石头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铺石头”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情景表演,引导幼儿观察坑的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在活动中,我帮幼儿复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几种几何图形的相同点及区分。
3、铺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路”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活动延伸。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五
导数是新课程教材中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刻画、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为运用函数思想简捷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考察的力度逐年加大,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中学数学的新课程中,导数单元作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重要的衔接点,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丰富了对函数等问题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数学的一大热点。另外,导数又具有很强的知识交汇功能,以其为载体的问题情景很多,给师生在复习内容和方法上的选择带来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三师生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复习,复习的重点落在何处?显得至关重要。
1、教材分析与考点分析。
在教材中,导数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是沟通初、高等数学知识的重要衔接点,渗透和加强了对学生由有限到无限的辩证思想的教育,突破了许多初等数学在思想和方法上的障碍,拓宽、优化和丰富了许多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它具有很强的知识交汇功能,可以联系多个章节内容,如常与函数、数列、三角、向量、不等式、解析几何等内容交叉渗透,并成为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从高考关于导数单元的考查情况来看,以下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1)循序渐进:从总体上看,高考考查导数的有关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导数的内容刚进入高考数学新课程卷时,其考试要求都是很基本的,以后逐渐加深,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导数考查的思路已基本成熟。考查的基本原则是重点考查导数的概念与应用。
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考查导数的概念、求导公式、求导法则和与实际背景有关的问题(如瞬时速度,边际成本,加速度、切线的斜率)。
第二层次:主要考查导数的.简单应用,包括求函数的极值、最值,求函数的单调区间,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等。
第三层次:综合考查,将导数内容和传统内容中有关函数、三角、数列、不等式和解析几何等有机地结合在一块,设计综合题(包括应用题)。这是学生感到困难和疑惑的主要部分。
(2)与时俱进:高考关于导数部分的命题的第二个特点是与时俱进。由于利用导数这个有效的工具,突破了许多初等数学在思想和方法上的障碍,拓宽了许多数学问题解决得思路,优化和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加之高考命题专家一般都有高等数学的背景,对导数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比较深刻,导数的应用是命题的热点。
从导数本身的重要性和高考命题的趋势看,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导数单元的复习。
首先课标明确指出:通过导数及其应用部分的教学,理解导数的含义,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掌握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性质及其在实际中的作用;感受导数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变量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导数的知识和函数的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从近几年全国高考新课程卷的命题重点来看,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试题有上升的趋势。在这类试题中,导数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是创设这类题的一种取向,求导的过程并不难,它不是这类试题的最后落脚点,最后落脚点是考查函数的性质及等价转化,数形结合、归纳类比和分类讨论等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由此可见,在导数单元的复习中我们要防止仅仅将导数作为一种规则和步骤来学习和复习,而忽视它的思想和价值,在复习中应该突出导数的工具价值。
导数的工具性和应用性3个方面:切线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极值和最值。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六
刘老师上的《王几何》总体给我的感觉是自然:
刘老师以“与学生交朋友”的形式打开话题:在你过去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老师,为何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唤起同学们对自己老师的记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王几何》的学习。在这自然的导入语中,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轻松温馨”的感情基调。
自然就是本色,就是真实。在整节课中,刘老师上课所提的问题、说话的语气都像是在与同学交谈,没有炫耀,没有做作。让学生和听课的都非常轻松。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读。”刘老师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刘老师让学生们读关于王几何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从读中体会王几何幽默、亲切、做事利索、和蔼可亲、画图水平高的形象特点。
此外,很重要也很值得我学习的一点是,刘老师的《王几何》真正实践了以学习单为抓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二、运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王几何的特点,并且找出相关的句子说明。表格让答案更加清晰有条理。便于学生上台展示。
三、本堂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重点就是分析人物形象。作者运用了夸张、拟人修辞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作为一名新教师,刘老师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第一次上这些课文,难免会有所紧张,刘老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自然的教态与沟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持之以恒的积累。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七
1、知识与能力:(1)在教学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2)会画立方体及其组合体等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如何画好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数学活动中,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增强数学交流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全面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进行人文教育,渗透辨证唯物主义价值观。
教材第四章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首次接触几何图形,是一个由“数”到“形”的过渡章节,本章的内容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学习来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培养空间观念的重要方面。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生活情景导入,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学会画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让学生在获得感知经验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广泛性、实用性、重要性、趣味性,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重点:会辨认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以及它们简单组合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难点:会画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认知难点的突破方法是:(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2)用课件动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视图。
关键:抓住实例,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三、教法、学法
教法: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数学活动——观察发现得到概念——引导自主、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归纳小结、巩固延伸”的教学模式。
学法: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目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增知、益智、染情,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协调发展.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此节课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3、亲身感受体验新知
4、实例探究培养能力
5、小组探究动手操作
6、归纳小结巩固延伸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和方式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投影出
《题西林壁》的诗词和图片。
2、设置问题: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
(引出课题、板书)
1、学生齐读《题西林壁》这首诗。
2、思考苏轼是怎样观察庐山的?
3、积极回答问题,由几名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列举生活实例。
1、媒体显示庐山远近景图片。
2、学习方式:个别学习,独立思考。
通过不同角度的庐山图片展示,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苏轼的诗把同学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中提炼所含的数学知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最后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环节二、画图质疑引出概念
1、对于一些立体图形问题,常把它们转化为平面图形来研究和处理。例如:这是一个工件的立体图,设计师常画出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形来表示它。
2、要求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出来,并设置问题:(1)画出来的图形有什么问题?(2)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3)明确、引导学生学习三视图的概念。强调:在正面面对物体的情况下,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叫正视图(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叫侧视图。
1、学生观察、思考、并尝试画图。
2、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画出自己所得到的图形。
3、对画出来的图形进行思考、讨论。
4、先独立思考问题(2),然后讨论解决方法,由几名同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由一名学生上讲台前画出自己的方案或图形。
1、工件三视图展示
2、学习方式:亲身体验、独立思考、同伴交流。
通过学生画出这个工件的图形,使学生体会到他们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画出的结果也不同,但画的实际物体是一样的。突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兴趣,引出三视图。
从学生自己探索中发现画图中存在的问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八
《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包装盒入手,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实践过程中,我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课前认为学生可能对正方体的展开图不会进行分类,结果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拼图,并与同学交流,顺利完成,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意识到只要教师多给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然会有新的突破,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力求使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反思,在操作中掌握规律,学会知识,学会学习。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九
充分认识序言课的重要性,是上好立体几何序言课的前提。夏老师首先展示了初中的一些立体知识,让学生对立体几何这门功课有一个粗略的整体性了解,在学习具体内容之前有一个积极的思想准备。通过序言课的教学,学生明白了立体几何研究的内容及学习立体几何的目的,就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有的老师对序言课却不够重视,把已经十分抽象概括的立体几何,进一步抽象概括,开课后草草几句便开始了新课的教学。教师急急匆匆,学生稀里糊涂,极易给后继学习带来消极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在充分认识序言课重要性的前提下,认真组织教学,努力完成序言课的教学任务,对提高立体几何课的教学效益是至关重要的。
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是立体儿何序言课的主要任务。我们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立体几何比平面儿何难学,存在畏惧心理;多数学生对能不能学好这门功课信心不足,对怎样学习这门功课心中无数。这种消极心理状态必然会给学习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在序言课教学中.应把排除上述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作为首先任务。
夏琎老师对“走进立体几何”一课说的尤其精彩,她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constuct,create五大方面阐述了本节课自己独到的见解。why—她为何这样设计的;what—教些什么,重点难点、教师教法、学生学法;how—怎么教,从五大环节:情景引入、观察抽象、类比转化、总结反思、任务后延向大家展示了本节课。说课中图文、讲解与视频并茂,代表了上海市青年一代的水平。夏老师讲课思路清晰,例子比较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十
《王几何》是选入的新课文。一看到这篇课文后,我就特别喜欢它。于是,在学校的公开课上,我选择了这篇课文,效果挺好,这里把自己的一点想法记下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对于王几何这个人物形象很鲜明,学生自学中能够把握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所以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往往会落到“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个点上。
“学习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这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
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都畅所欲言。让课堂气氛一下子提高了许多。我借机在黑板上板书他们的发言。当说到老师的业务水平高时,我让同学们也亲自到黑板上试试反手画圈和三角形,让他们亲身体会到老师的业务精湛,更让他们明白“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一道理。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十一
必修3第三章《几何概型》的第一课时,在前面学生已经对古典概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概率的概念,本节课的重难点主要是对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主要是对测度(长度、面积、体积等)的理解和应用。
本节课中从复习古典概型的概念和一般步骤入手,从剪绳子的引例出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基本事件,并体会有无数种结果,是否等可能,从而引出几何概型的概念、特点和计算公式。之后比较两种概型的异同点,在区域内随机取点是指:该点落在区域内任何一处都是等可能的,落在任何部分的可能性大小只与该部分的测度成正比而与其形状位置无关。
在教学过程中,我都能通过题目让学生体会与理解,从而转化为一种意识。在题目中,我还特别强调注意解题格式,要叙述清楚到位。
本节课采用了类比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明确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异同。在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引领下,以问题串的形式开启学生思维之门。通过课后检测,发现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不错.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五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1.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与古典概型对比,产生矛盾,促使学生迫切想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解难度,将抽象的概念“解剖”,易于理解;
5.本节课中所体现的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所帮助。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做的准备工作太多,问题设置得过于紧密,使得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够.如何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不仅能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创设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觉得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但在有些小细节方面还值得多钻研,比如在板书的设计方面、语言可以更简练些、还可以让同学更多的发言,交流更广些,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总的来说,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十二
本节课的内容是新版浙教版教材变动幅度较大的一个地方,将原教材中的八上的《直棱柱》、九上的《3.6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与九下的《投影与三视图》进行整合,并且改变了呈现的顺序,最后整合成的九下第三章《三视图与表面展开图》。这样的修订,使教材更加紧凑,逻辑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便于教师教学。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空间观念(即三视图的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在学生已熟知圆的周长、面积,弧长、扇形的面积;初步积累直棱柱、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归纳、证明等数学活动,将简单几何体(圆锥)转化为平面图形,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三维空间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为高中的立体几何学习打好基础。
优点一、类比联想、合作探究法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圆柱的表面展开图,从圆柱体的形成、相关概念、表面展开图等方面类比引出圆锥的相关要素。将矩形绕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是圆柱,如果把矩形改成直角三角形,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绕它的一条直角边(ac)旋转一周,它的'其余各边所成的面围成的一个几何体是什么?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再教师展示模型帮助理解。使学生的头脑中会自然生成圆锥的概念和相关的概念。对圆锥的各个元素进行下定义,让学生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基于已经积累的数学经验,圆锥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呼之欲出。
等学生通过类比圆柱的学习,联想到圆锥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后,苏老师询问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学生猜想是扇形后,苏老师剪出圆锥模型的展开图,观察剪出图形的特点,再一起合作完成以下问题串:
(2)圆锥的母线与侧面展开图有什么关系?
(3)圆锥的底面周长与侧面展开图有什么关系?
(4)圆锥的侧面积与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串,推导出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公式。学生经历了从空间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探究过程,理解圆锥侧面展开图与圆锥母线长,底面半径之间的关系,更好的体会空间图形平面化的数学方法;发展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化解难点。
优点二、对比转化法内化深化新知。
圆锥是立体空间图形,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平面图形,两者之间有很多元素是相等的,但是字母符号的表示又有所不同。比如,圆锥的母线长用“”表示,而在展开图即扇形中“”表示扇形所在圆的弧长。学生在字母和图形的转化上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苏老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中充分体会类比、转化、对应的思想方法。
将扇形的圆心角记作n,扇形所在圆的半径记作r,弧长记作;圆锥的母线长记作,底面圆半径记作r,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记作。
引导学生作简要推理:
方法一:利用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于展开后扇形的弧长:
方法二:利用圆锥的侧面积等于展开后扇形的面积:
苏老师让学生从扇形围成圆锥的侧面,再次感知、理解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形状,以及它与圆锥母线长、底面半径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突破难点。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论证的认知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发生渐进式的改变,于无声处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思维方式。推导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公式时,对学生利用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于展开后扇形的弧长的证法应表扬;还有学生利用圆锥的侧面积等于展开后扇形的面积的证法,也要鼓励。所有问题的解决,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气氛严肃活泼,高效合理。
几何概型说课稿好(精选13篇)篇十三
今天听了吴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有几点值的我学习: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学生地统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