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教学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组织教学工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用方法和技巧。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一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二
本环节主要是创设情境,在实际问题中引出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借助游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利用丹凤地图的实际情境探索点的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
2、如图,已知a(c2,c3),根据下列条件,在相应的坐标系中分别画出平移后的点,写出它们的坐标,并观察平移前后点的坐标变化.
(1)将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
(2)将点a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2;
(3)将点a向上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3;
(4)将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4;
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明确:将哪个点沿着什么方向,平移几个单位后,得到的是哪个点.
3、在此基础上可以归纳出:点的左右平移点的横坐标变化,纵坐标不变。
点的上下平移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化。
4、点的平移的应用.(见课件)。
5、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1)点a(c4,2)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2)点a(c4,2)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3)点a(c4,2)先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4)点a(c4,2)先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b,求点b的坐标.
6、逆向思维:由点的变化探索点的方向和距离。
(1)如果a,b的坐标分别为a(-4,5),b(-4,2),将点a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将点b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2)如果p、q的坐标分别为p(-3,-5),q(2,-5),将点p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q;将点q向___平移___个单位长度得到点p。
(3)点a′(6,3)是由点a(-2,3)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点b(4,3)向______________得到b′(4,5)。
7、应用平移解决简单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1,3),要使它平移到点(-2,-2),应怎样平移?说出平移的路线。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三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四
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教师打开幻灯机,投放课本图5.4-1的图案.
2.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思考并回答问题.
(1)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3.师生交流.
(1)这引进美丽的图案是由若干个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图5.4-1上一排左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如图(1);上排中间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十二边形,四周对称着4个等边三角形,如图(2);上排右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六边形,内接六角星,如图(3);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五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口算。
20×3=7×50=6×3=。
20×5=4×9=8×60=。
24÷6=8÷2=12÷3=。
42÷6=90÷3=3000÷5=。
2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所以80÷20=4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20÷1060÷30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240÷80300÷50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349÷50≈8为什么不正确?
3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六
(1)能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等概念,会指出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
负系数的确定以及准确确定一个单项式的次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操作课件,展示章前图案以及字幕,学生观看并思考下列问题:
1.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分析:(1)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列车在冻土地段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0×3=300(千米),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0×t=100t(千米).
(2)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为2.1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20×2.1t(千米);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因此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20×2.1t+100t(千米).
(3)在格里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u小时,那么通过非冻土地段要(u-0.5)小时,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u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u-0.5)千米,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u+120(u-0.5)]千米,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为[100u-120(u-0.5)]千米.
思路点拨:上述问题(1)可由学生自己完成,问题(2)、(3)先由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列式.
上述的3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们分别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通过本章学习,我们还可以将上述问题(2)、(3)进行加减运算,化简.
kb2.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问题.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____,体积为_____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单价的2.5倍圆珠笔的单价是____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_____.
教师课堂巡视,关注中下程度的学生,及时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上面各问题的代数式分别是:6a2,a3,2.5x,vt,-n.
观察上面各式中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面各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都是乘法运算,它们都是数字与字母的积,例如:6a2表示6×a2,a3表示1×a3,2.5x表示2.5×x,vt表示1×v×t,-n表示-1×n.
像上面这样,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2,a,,都是单项式,而,1+x都不是单项.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例如:6a2的系数是6,a3的系数是1,-n的系数是-1,-的系数是-.
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成前面,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例如,2.5x中字母x的指数是1,2.5x是一次单项式;vt中字母v与t的指数和是2,vt是二次单项式,-ab2c中字母a、b、c的指数和是4,-ab2c是4次单项式.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七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八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九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十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十一
平行公理及推论
(二)难点
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新知、练习巩固的方法来解决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1通过投影片和适当问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反馈练习,完成新授
3学生自己完成本课小结
(-)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学生齐声答:不是
师:因此,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除了相交以外,还有不相交的情形,这就是我们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板书]24平行线及平行公理
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平面内不相交的情形还有许多,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窗户相对的棱,桌面的对边,书的对边……
师:我们把它们向两方无限延伸,得到的直线总也不会相交我们把这样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师出示投影片(课本第74页图2?17)
师:请同学们观察,长方体的棱与无论怎样延长,它们会不会相交?
学生:不会相交
师:那么它们是平行线吗?
学生:不是
师:也就是说平行线的定义必须有怎样的'前提条件?
学生:在同一平面内
师:谁能说为什么要有这个前提条件?
学生:因为空间里,不相交的直线不一定平行
教师在黑板上给出课本第73页图2
学生:两种相交和平行
由此师生共同小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平行两种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2)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两直线是相交直线()
(3)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4)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
b在同一平面内,不垂直的两直线必平行
c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直线必垂直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一定不垂直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简要说明理由
师:我们很容易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而对于平行线的画法,我们在小学就学过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下面清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题目(投影显示)
已知直线和外一点,过点画直线
师:请根据语句,自己画出已知图形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
师:下面请你们按要求画出直线
注意:(1)在推动三角尺时,直尺不要动;
(2)画平行线必须用直尺三角板,不能徒手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1画线段,画任意射线,在上取、、三点,使,连结,用三角板画,,分别交于、,量出、、的长(精确到)
2读下列语句,并画图形
(1)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且与直线平行
(2)直线、是相交直线,点是直线、外的一点,直线经过点与直线平行与直线相交于
(3)过点画,交的延长线于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画,而且只能画一条
师:我们把这个结论叫平行公理,教师板书
【板书】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能画无数条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
(出示投影)
已知直线,分别画直线、,使,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师:请同学们观察,直线、能不能相交?
学生活动:观察,回答:不相交,也就是说
师:为什么呢?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活动:教师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然后给出正确的引导
师:我们观察图形,如果直线与相交,设交点为,那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不对,给出反例图形,
例如:如图1所示,射线与就不相交,也不平行
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我们说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时,实际上是什么平行才可以呢?
生: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投影)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十二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最新七年级下数学教案人教版(通用13篇)篇十三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6”来阐述其原因,其实也与数轴相关。因为当绝对值越大时,表示离原点的距离越远,那么在数轴上表示的点也就在原点左边越远,数也就越小。所以,抓住精髓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在此,我还补充了—3/7和—2/5比较大小的练习,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