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先思考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小学教案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一
【习俗】贴年红、拜年、祭祀、舞狮。
拜年:拜年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诸神、祖先拜年;二是向长辈、亲友拜年。拜年的次序是: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再拜高堂尊长。
其他重要习俗: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等。
《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新年有感》。
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二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感受过年的热闹、快乐的气氛,了解一些常见的过年形式。
2、愿意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和别人互相拜年。
活动准备:
儿歌《新年》,新年录像。
活动过程:
一、经验交流。
价值取向:交流以往过年的经验,感受新年的欢快的气氛。
1、师:新年就要到了,我们宝宝过年时会和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事情呢?
2、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年的时候人们是怎么庆祝的。(观看录像)。
3、师:你看到了人们是怎么庆祝新年的?(幼儿自由交流)。
提升:过新年的时候人们会穿上新的衣服,买好多好吃的东西,贴上对联,燃放烟火、互相拜年,宝宝还会受到很多压岁钱,来庆祝新年,新年里,每个人都觉得非常高兴。
二、欣赏儿歌。
价值取向:通过儿歌进一步体验到过年的快乐。
1、师:除了我们小朋友们很高兴,还有谁过年了也很高兴呢?(幼儿欣赏儿歌)。
2、师:儿歌说太阳变成了什么?
3、师:月亮变成了什么?星星变成了什么?
4、师:为什么太阳、星星、月亮和小朋友一样的高兴呢?
提升:新年到了,小朋友也长大了一岁,本领也变大了,所以大家都觉得非常的高兴。
三、学习儿歌。
价值取向:能够通过学习掌握儿歌的内容。
四、延伸活动:互相拜年。
价值取向:通过拜年,进一步感受过年的欢乐,并促进幼儿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
活动目标:
1、知道春节时我国最重要的节日。
2、了解一些过年的习俗、基本的习惯和待人接物的礼仪。
3、愿意参加活动,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活动准备:《闹新年》mp3;《年兽来了》视频;红包、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音乐“闹新年”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刚刚听的歌曲里唱什么呢?这是什么节日呢?
二、交流过年的习俗、礼节。
1、分享过年时的习俗。
2、了解拜年时的礼节。
小结:我们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贴春年、除夕夜要吃年夜饭、大年初一要穿上新衣服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这时候大人会给你们送压岁钱,我们要有礼貌的接过来,并说一声“谢谢,恭喜发财”。
三、了解过年习俗的由来。
1、师幼相互讨论交流。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新年的时候要贴春联、穿红衣服、放鞭炮吗?
2、观看视频年兽来了》。
师:年兽最怕什么呢?人们做了什么事呢?最后怎么样?
小结:年兽最怕:光、声响、还有红色。所以人们为了吓跑年兽,就用了贴春联、穿红衣服、放鞭炮等方式来过年。并且大家在见面的时候还相互祝福。
四、玩“送祝福”的游戏。
玩法:小朋友把自己想送给别人的新年祝福用画画的形式画下来(如果会写字的也可以写下来),装进红包里,然后把红包送给自己想送的好朋友。
师:小朋友都画好了吗?现在我们拿着自己的红包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吧!记得要有礼貌哦!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三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剪纸、陶瓷……我最喜欢的是冬至节了。
冬至是12月21日,历来都是我国百姓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是个古老的节日,已有xx多年的历史了。冬至还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
在我国,庆祝冬至的方式有很多,如:北方的宰羊、吃饺子、吃混沌的习俗:南方有吃汤圆、吃米团、长线面的习俗。
在去年冬至的那天,我家最忙的就数妈妈和奶奶了。她们在细心地做汤圆。先把一大堆面粉倒入盆里,加水,捏成汤圆的形状。再把已捏成的圆球扔入锅里。突然,妈妈大叫:”烫死我啦”妈妈的手立刻放入水中冷却。汤圆大约煮5-6分钟就够啦。最后,把煮好的汤圆放入糖豆粉里,汤圆好像好像披了一层黄衣一样。汤圆做好了,那股香甜的气味从我身边檫过,一下子,嘴里流出口水,好馋人呀!
冬至是个快乐无穷的节日。它历史悠久,我喜欢这个节日。我们要保护好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要像端午节一样被外国人抢走了。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四
腊八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北方尤其受人们重视。每到腊八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煮上浓浓的.腊八粥,还会泡上腊八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腊八节,教师设计了“开开心心过腊八”的主题活动。
(1)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养成善观察、勤记录的良好习惯。
(3)喜欢过腊八节,乐于参加腊八节的实践活动。
1.主题墙面环境。
在“冬天”的主题墙饰中设计一个“冬日的节日”板块,其中包括腊八节板块。
2.互动墙面环境(低矮墙面环境)。
“我知道的腊八节”:请幼儿搜集各地有关腊八节的风俗图片,粘贴在墙上。
3.相关区域融合。
(1)语言区:投放有关腊八节的书籍资料。
(2)自然角:把腊八蒜的制作过程图粘贴到墙上,并引导幼儿自制腊八蒜投放到自然角,同时为幼儿提供记录表格、笔等。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五
今天早上,我们全体同学在立思辰大语文的楼下集合,进行寒假幸福作业活动。
我们上了三楼,签个名后我们进教室等老师上课。首先老师先介绍他是陈老师,然后老师讲课的主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陈老师先让我们猜黑板上的六张图片代表的是什么节日?我们一下子就猜出了六张图片代表的`节日了。陈老师介绍的传统节日有:腊八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然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成语故事,陈老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成语故事的主题是赶走年兽的老人。从前有一个老人来要饭说:“如果你让我在你的家里住几天的话,我就能把年兽赶走,不再来你们村子里吃人了。”结果老人给家里的墙上全部刷上了红色,门上贴了一副红对联,把屋里的灯全部点亮,然后年兽一进屋就吓跑了,以后再也不敢来吃人了!
我今天学到了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啊!最后,我们全体同学拍照留念,然后我和妈妈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六
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有欣赏圆月的中秋节,有庆祝爱国主义的屈原的重阳节,可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因为春节代表团圆、平安、幸福。
每到春节我们都会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然,在门上面和旁边都会挂上倒过来的福,他们代表福到了,还会在家外面放鞭炮,还会放烟花。烟花放的时候像正在欣然怒放的菊花。
我们都会给爸爸妈妈拜年,说吉祥话。我们可以说:“身体健康,吉祥如意。”爸爸妈妈就会给我们压岁钱。
当然我最喜欢的是吃团圆饭,因为吃团圆饭的时候有很多我喜欢吃的菜,那些菜都香喷喷的,看着就嘴馋。我们也会吃汤圆,因为汤圆代表团团圆圆。当然也会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元宝,有招财进宝的意思。
正月初一一过我们就会去亲戚家拜年,品尝各家各户的美味大餐。我最喜欢去的当然是姐姐家,那里有很多小伙伴,我们可以尽情的玩耍。
大街上人来人往,大家有的去拜年,有的去买年货,有的全家去旅游,好一派喜庆的样子。
春节过得真快呀,我真想每天都过春节!
春节文化。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再没有什么节日能比春节更让人梦系魂萦、铭心刻骨,它以其神圣、隆重、喜庆、吉祥的浓郁特色,在人们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结。这无与伦比的厚重情结,在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里,仿若一根风雨不蚀,亘古不朽的硕大红飘带,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连结着百姓的幸福与苦难。当岁月的脚步声又一次震响于年末岁首之时,年关已倏忽而至。我在神圣的期待里翻捡着关于春节的陈年记忆,也在温暖的盘算中寻觅着关于年关的诸多话题,由此衍生出一连串的思索。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国门的洞开,各国文化的交流,人们逐渐关注起西方节日来,如圣诞节就早已闪亮登场于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大地。尽管“洋节”来到中国,却冲击不了中国传统节日,“过大年”,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永恒的光泽,挥舞红绸、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狮从来都没被淡漠;红炉围坐、张灯结彩而为除夕守岁的光景总是令人倍觉温馨。一个古老悠久的节庆,以其极为强盛的民族性而经年沿袭,绵延不绝,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灭它的存在。即便世间长久流传着“年关难过年年过”的说法,然而不论是孩提的“过年”所向往的欢乐,还是成人的“过年关”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动摇人们对过年的浪漫憧憬与慎重思谋,这便是春节的无限魅力。
春节文化已由单一变得丰厚,由传统走向新潮。人们从过去的放鞭炮、贴春联、张灯结彩,转向外出旅行,游览名山大川;转向参加主题party庆典活动。同时,人们也开始将传统的阖家团年,转向到饭店包席守岁;即便拜年,许多人早开始用电话问询、手机短信、call机传呼以及发e-mail等手段,将传统的团拜与逐门逐户的恭贺新禧取而代之。此外,以辞旧迎新为主题的歌舞晚会、朗诵会、音乐会、书画展示会,愈来愈受到人们推崇和青睐。所有这些,不仅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气氛,而且以其日渐浓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特色。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七
【起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著名诗句】。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八
【起源】清明节得名源于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
【著名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九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冬至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冬至以及它的特点。搜集和冬至有关的谚语。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设计意图】。
《节气歌》应该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歌谣,上课开始齐声朗诵,能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
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
【设计意图】。
这样将课前准备的信息进行交流,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导学习字词:
地窖蚯蚓呓语藤条。
预设:“窖“字容易写成宝盖头;注意“藤”字的正确笔画。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呓语:梦话。
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缝隙。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字、新词,能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能力。
1.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读完的感受如何?
2.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3.全班交流。
预设: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侯的“我”,从冬至开始就做着春天的梦:冬至过后,万物萌动,大地复苏,一切生命都焕发出生机。人们盼望着春天,迎接着春天。
感受:冬天就要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作者特别向往春天,对生活无限热爱。
……。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2.交流:
第一自然段:冬至是怎么回事。
第二自然段:冬至过后,春天悄悄地走来。
第三自然段:冬至的等待。
第四自然段:冬至的梦。
第五自然段:冬至的记忆。
一、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学生回顾课文。
【设计意图】。
教师的范读有很好的感染作用,能为学习课文创设一个较好的氛围。
二、品读课文,畅谈感受。
1.提出中心话题,学生自读学习,做好批注。
话题: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并作出批注。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应把握神不可散。通过一个具体的中心话题,可以引领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自由地去理解学习。既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又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批注的习惯。
3.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反复读书、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咀嚼品味,体会语言的内涵,从而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文本的灵性要靠理解、咀嚼、品味来激活,言语的精妙要靠体悟得以实现。
预设——交流时从以下语言文字中感受:
“但是那谁也看不见的春天,也就在这一天随着飘落的白雪向我们走来。只不过,她不愿意那么快地与人们见面,但她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开始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引导解读: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赋予春天人的性格。她如此含蓄温婉,如此诗意浪漫。就像我们平时描述的那样——春姑娘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悄悄地唤醒一切生命,让他们迎接新的一年。从苹果树、葡萄枝、小麦,到冬眠的青蛙、蚯蚓,都在做着春天的梦,这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引导解读:作者心中因为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所以他用心倾听了生命的声音,用心观察了生命的变化。只有心怀热爱,才能欣喜地发现春天的脚步近了。
(说得多好!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意,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着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带着体会读一读吧!)。
等不及也要再等等啊。我们那糊得严严实实的小窗现在还不能打开,我们插在草垛上和挂在屋檐下的风车还不能摘下来。我们冬至的梦,还要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才可以真正地在春天里醒来呢!这是多么难熬的八十一天!
引导解读:等待总是显得那么漫长。从“再等等”、“还不能”、“还要”、“多么难熬”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我们是怀着梦想、怀着希望来等待的。这种等待感觉很美好,很温暖!
哦,我多么向往明朗的温暖的春天,我更深深地怀念那无数个漫长的冬夜里曾经做过的温暖的梦!
引导解读:春天是美好的,为什么说冬天里的等待更让他怀念?
因为等待总是让我们心怀希望,心怀向往。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憧憬美丽的春天,盼望温暖的春天:憧憬在春天的田野里放风筝,盼望脱掉厚重的棉衣棉鞋。结果很美,过程更美,因此,冬夜里,我们的梦是温暖无比的。
5.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师: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与热爱,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吧,在朗读中让我们回味我们心中的那个梦。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咀嚼品味,才可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再读课题,重温梦境。
师:“冬至的梦”究竟是怎样的梦?
预设:是温暖的、美好的、让人怀念的……。
2.细细品味,感悟情之源头。
思考: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分别写出了我和爷爷怎样的情感?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
预设:在春天来临前的等待中,爷爷用美丽的梅花图来计数,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多美好的事情。从这里看出爷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老人。
【设计意图】。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的情感。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体会,深入理解这份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有源之水”。
3.带着情感,再次走进课文,感情朗读。
四、拓展阅读,情感升华。
1.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关于“冬至”的诗歌,推荐朗读。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与“冬至”有关的谚语等。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习俗。
2、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月饼、各种水果。
2、关于中秋节的挂图,主要内容包括月亮的变化、宫灯、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
3、家长将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活动过程:
1、讲述一个中秋节的传说。
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亮,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被做成圆形的,像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2、团团圆圆过中秋,摆上月饼和水果,师生一起品尝。
〔1〕请个别幼儿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念一首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2〕讲述活动:神秘的月亮,启发幼儿讲述节前、节后月亮的大小变化情况。
〔3〕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4〕大家品尝月饼、水果等食物。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一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与吉祥。中秋节有许多美妙的传说、故事、儿歌、诗词。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对中秋节的意义和传统的风俗习惯不是很了解。但是,孩子们每年都有吃月饼的经历。于是,我们可以以幼儿能接触到的月饼为切入点,以“快乐”为中心点,使幼儿乐意与老师、同伴、家人一起体验节日的快乐,所以可以设计本次主题活动“月饼真正多”。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风俗,知道中秋节是中国人的节日。
2.能够与同伴大胆交流中秋节的快乐感受。
3.尝试用各种方法表达过中秋节时的热闹场景。
教师制作生动、可爱的动物坐着火车看月亮的情景,幼儿将与家人共度中秋节的照片(如共同吃月饼、共同观赏月亮等)粘贴在火车的车厢上。
(1)“月饼馅料多”:用图片与实物展示月饼的馅料(如水果、蛋黄、瘦肉等)。同时,开辟“你还吃过什么口味的`月饼”专栏,请幼儿与家长一起找一找。
(2)以卡通月亮的绘画形式,展示月亮的变化。
(1)图书区:制作《中秋节的来历》的故事图片,并装订成册。
(2)美工区:投放制作月饼等中秋食物的材料和制作花灯的材料。
(3)表演区:提供一些布条、纸棒,供幼儿表演舞火龙;提供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儿歌、音乐共幼儿表演朗诵。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二
活动目标:
1.知道每年10.1是国庆节,愿意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2、对制作灯笼产生兴趣,大胆想象对灯笼进行装饰。
3、通过制作灯笼,萌发爱国情感。在亲子创作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活动准备:
ppt、范例灯笼、两款灯笼、双面胶、水彩笔、其他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亲子热身游戏:猜灯谜教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大家先来玩一个小游戏"猜灯谜"。
1、全班幼儿家长分为两组进行比赛。
2、教师出示灯笼,灯笼放置灯谜(五条灯谜)。
3、开始猜灯谜,猜中最多的一组获胜,并且给该组插上红旗。
(获胜的一组等一下会有优先选择权利哦)。
二、出示灯笼,与幼儿一起观察欣赏。
1、提问:刚刚我们猜灯谜,老师手上拿着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
(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句描述范例灯笼的外观,如灯笼有胖胖的肚子等)。
2、讨论:你在哪里见到过灯笼?为什么要挂灯笼?
指导:引导幼儿交流已有的关于灯笼的认知经验,激发幼儿为迎接国庆制作灯笼的参与兴趣。
3、播放ppt,各个地方挂灯笼的图片。
4、引出国庆节。
(1)再过几天,就是我们的国庆节了,你们知道国庆节是几月几号吗?
(2)你们想要怎么庆祝国庆节呢?(自由回答)。
(3)提出挂灯笼的想法,一起张灯结彩庆国庆!
小结:每到喜庆的节日,我们中国人总喜欢挂上红红的灯笼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今天我们一起学做红灯笼,欢欢喜喜庆贺祖国妈妈的生日。
三、给"祖国妈妈"庆祝生日,认识灯笼,了解制作步骤教师:再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吧。为祖国妈妈挂上漂亮的灯笼吧!
1、出示准备好的灯笼(两种),教师分别简单的讲述制作方法(期间与幼儿进行互动)。
2、由之前获胜的组优先选择制作哪一款灯笼。
3、知识点的介绍:每年10.1是国庆节,是我们祖国的生日;我们是中国人,在祖国妈妈生日时,送给她礼物--亲手做的灯笼,为祖国妈妈张灯结彩!
4、在制作灯笼前,我们先一起来奏国歌,升国旗。
(全体起立,行注目礼)。
四、亲子共同制作灯笼。
1、教师分发灯笼,讲解注意事项。
2、亲子共同制作灯笼,教师巡回观察。
3、幼儿作品展示,教师为亲子拍照留念。
五、活动结束,收拾教室中班段。
灯谜:
1、鲸鱼西游(打一城市名)东京。
2、什么动物行也是坐,坐也是坐,睡也是坐(打一动物)青蛙。
3、合力又携手,方能得天下(打一国家名)加拿大。
4、皇上的耳朵(打一字)聋。
5、最长的腿(打一成语)一步登天。
教学反思。
幼儿年龄小,语言和行动的表达方式不强,且由于自身的已有知识极度缺乏,只知道"过节了,我们可以玩了"。所以设计此活动时,根据幼儿的情况,让幼儿通过看、听,对"国庆节"有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幼儿现有的能力,添画烟花,让他们动手参与到庆祝活动中,并通过自己制作国旗,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体验,使幼儿更加了解我们的祖国,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活动目标。
1、感受散文优美的意境和语句,体验愉快的节日气氛。
2、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词语:又大又圆、钻、挤、团员、欢乐。
3、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4、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散文诗《中秋节的月亮》。
活动过程。
1、通过提问,引发兴趣。
(1)你们过中秋节吗?和谁一起过节的?
(2)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欣赏散文,初步了解散文的内容。
(1)散文的题目是什么?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学习词组又大又圆)。
(2)中秋节是个什么节日?(团圆)。
(3)家家户户传出什么样的声音?(欢乐)。
3、幼儿欣赏散文。
月亮是怎么赶来凑热闹的?(学习钻、挤)并用动作表现。
4、幼儿随录音(老师)一起随意的朗诵散文。
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三
1.在观察、表达图片内容的过程中,理解、学习诗歌。
2.感受诗歌的情境,尝试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实物投影图片供老师操作,图片内容有月亮(各种表情、可移动)、云朵、电视机、小朋友(可移动)、小床等。
1.倾听教师朗诵诗歌,引起兴趣。
(1)欣赏教师操作教具、朗诵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根据幼儿的问题进行讨论。
2.在图片的提示下,学念诗歌。
(1)再次欣赏教师朗诵并轻声跟念。
(2)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朗诵诗歌。
3.分角色朗诵诗歌。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与习俗,感受与教师、家长、同伴共同庆祝佳节的快乐,萌发爱老师、父母、同伴的情感。
2、乐于交往与分享,能积极、主动、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3、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共同收集有关资料。开展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活动。
2、物质准备:与幼儿共同制定庆祝中秋节亲子活动的方案、确定布置方案后,共同准备布置活动会场所需要的材料,月饼及分享食物等。活动前幼儿通过张贴海报、制作邀请函的形式,邀请父母来园参加庆祝活动。
活动过程:
1、庆典活动〔幼儿主持活动〕:
〔1〕、幼儿交流观察月亮边哈的情况,进一步感知月亮变化的奥秘。
〔2〕、请家长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3〕、开展亲子活动:师、幼、家长共同表演自己编排的节目。
2、团团圆圆过中秋,赏月、分享活动。
教学反思:
在课后我觉得我们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社会领域的内容比拟多,整体感觉幼儿对故事的内容并不是很感兴趣,但还是算接近目标了吧。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五
活动目标:
1、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并学习钱币的简单换算。
2、培养钱币换算能力。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简单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其全称、日期和意义。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数学图卡组。
2、幼儿事先收集蔬菜、水果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回忆并表达买东西的经历。
(1)教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去超市买过东西?
2、亲身体验,情境游戏"超市购物"。
〔1〕与幼儿一起运用事先收集好的蔬菜、水果图片布置成超市的情景,并在每样物品前放置价格标签。
〔2〕幼儿进行游戏,自由购物,到柜台前结账。
〔3〕幼儿必须依据手中不同物品的不同价格,用对应的'钱付款。
〔4〕完成购物后,请幼儿相互交流购物、付款的情形,以及自己的计算方法。
〔5〕可根据幼儿游戏情况增加游戏的难度,引导幼儿多买一种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
3、操作幼儿用书,并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中秋佳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重大节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是孩子们欣赏月亮,品尝月饼,学习分享的大好时机。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六
当人们还沉醉在春节的喜悦中时,余兴未尽的又迎来了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人们称夜晚为宵根据中国的传统,在这一天里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还要出门赏月,燃放烟花,囍猜灯谜,共吃夜宵,合家团聚,共庆佳节。
今年也不例外。元宵节的'夜晚,我和妈妈来到了街上。街道上人山人海,在一家大超市的门前,进行了猜灯谜活动。我和妈妈赶忙挤了过去,你那里早已围得水泄不通。我抬头看到一张谜纸:我的心打一字。我心里想:我就是吾,吾字加一个竖心旁就是“悟'字。我赶忙把谜纸揭了下来。挤到阅奖处对答案,果真对了,经过我和妈妈的挤次脑力大作战,我们抱着五六件礼物回家了。回到家,我们全家围着吃元宵,妈妈把煮好的元宵端到了每一个人的面前,那热腾腾的的元宵暖和着每一个人的心。爸爸说:”这吃元宵也是有学问的。四个表示四喜临门,把个表示八面玲珑,十个表示十全十美。'随着爸爸的话,我把元宵送进了嘴,那馅甜到了我的心里。吃过元宵,大家都来到楼顶,一边看烟花一边闲聊,大家都沉醉在了节日的欢快中,处处都洋溢出一种开心的气氛。
元宵,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满月,它寄予着人们的美妙心愿,象征着合家团聚。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和和谐睦。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七
1、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体验民族节日的.快乐。
2、喜欢民族节日,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3、知道吃月饼的意义,体会分享的愉快,了解简单的节日风俗和有关的民间传说。
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1、月饼图片。
2、民间故事《嫦娥奔月》。
一、开始部分。
播放月饼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1、通过讨论月亮的变化,让孩子们知道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民间节日。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让孩子们知道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3、了解人们在中秋节的活动。问:你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你喜欢过中秋节吗?为什么?
4、观察月饼,通过分享月饼体验节日的快乐。
a、月饼有很多种,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见到的月饼?——引导孩子们从形状、颜色、味道来介绍。
b、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呢?
c、老师小结。
d、分享月饼。
5、听故事《嫦娥奔月》。
三、结束部分。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八
活动名称。
月儿圆,中秋乐。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意义,感受节日的气氛。
2、体验和同伴、家长一起表演、品尝月饼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每位幼儿带一些月饼及其他食物。
2、发邀请书,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月饼和很多好吃的食品,还请来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你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为什么在中秋节要吃月饼呢?引导幼儿自由谈一谈。
2、节目表演。
师: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来到了幼儿园,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你们快乐吗?让我们为他们表演一些节目吧!
3、品尝月饼。
大家一起品尝月饼。鼓励幼儿相互介绍月饼的形状、味道等,并鼓励他们相互赠送月饼。
小学中国传统节日教案(实用19篇)篇十九
活动目标:
1.在观察、表达图片内容的过程中,理解、学习诗歌。
2.感受诗歌的情境,尝试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供老师操作,图片内容有月亮(各种表情、可移动)、云朵、电视机、小朋友(可移动)、小床等。
活动过程:
1.倾听教师朗诵诗歌,引起兴趣。
(1)欣赏教师操作教具、朗诵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根据幼儿的问题进行讨论。
2.在图片的'提示下,学念诗歌。
(1)再次欣赏教师朗诵并轻声跟念。
(2)尝试在图片的提示下朗诵诗歌。
3.分角色朗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