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可以是文字记录,也可以是口头表达,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与工作、学习相关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教诲,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其古老的文字和复杂的思想,其翻译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翻译论语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面对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障碍,同时还要尊重原文的语境和让译文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精神。因此,论语的翻译工作需要耐心、准确和专业的能力。
第二段:翻译论语的挑战之一——语言的差异。
论语是古代汉语的典范,其文字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与论语有所区别,因此翻译论语需要对古代汉语有较深的了解。同时,论语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也是以学术方式和儒家思想为主导,对普通读者来说不易理解。因此,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意的同时进行语言的调整和调整,使译文更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第三段:翻译论语的挑战之二——文化的障碍。
论语中的思想和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体系中。这些思想和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特定的含义和理解,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不易理解。因此,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的意思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读者。例如,翻译孔子的“天下有道”的观点时,可以选择使用“天下和谐”或“世界和平”来表达,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第四段:翻译论语的应对策略——尊重原文和传达精神。
在翻译论语时,翻译者需要尊重原文的语境和思想,同时努力传达原文的精神和意义。翻译者应该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并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特点和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和深度。同时,翻译者还可以适当地进行解释和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背景和意义,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翻译论语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目标文化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翻译论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于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翻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更好地翻译和传达论语的精神和价值。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录,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名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说,掌握论语的内容和语言是提高语言水平的有效途径。但是,论语的中文原文并不容易理解和领会,因此诸多译本应运而生。在本文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对论语翻译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我想谈论翻译对语言学习的益处。翻译不仅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和用法,还能够帮助他们汲取更多的语言知识。例如,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对汉语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语言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译者的翻译选择和技巧则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和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需要意识到翻译存在的局限性。即使是最好的译本,也无法完美地传达原文的全部意思和情感。一些语言难点可能会被译者省略或简化,或者是他们基于语境和读者背景做出的许多解释和表述的变通。因此,作为读者,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更为宽广的思维方式,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第三,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翻译版本的差异。在我研究不同的论语译本时,我发现每个译本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有些版本可能更加简洁明了,反映了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而其他一些版本则更加有深度,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特点更好地体现出来。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比较和选择不同的版本,以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和收获。
第四,我们需要注意翻译中的误会和歧义。由于语境和语言差异,以及译者个人的偏见和差异,论语的翻译中仍然存在误解和误判的可能性。例如,“仁”和“爱”这两个中文词语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然而在翻译中被当作了同义词使用。我们需要仔细地分析文本,尽量避免有意或无意地误解原意。
最后,我们需要记住翻译的目的是传达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阅读论语或任何文本时,我们不应该太过依赖翻译,并过分注重单词和字面意义。我们需要聚焦在阅读材料的目的和价值上,尝试从中获取无论是思想、情感或是启迪。
总之,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对于学习汉语的学生,翻译也是一个宝贵的工具。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选择和偏见,以及学习者需要对原文和译本保持一定的批判思维,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四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时使百姓勤劳工作。”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再问:“怎么才能认出优秀的人才,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子路说:“你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词来表示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吧。”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农耕之事。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他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樊迟离去之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没志气的人!在上位的人爱好礼制,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爱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能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背着小孩投奔过来了,又怎么用得到农耕呢?”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没有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而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政治领袖本身行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会照着去做。”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钱财),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前往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众多之后,接着应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让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为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那只是一般的事务。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询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做君主很难,做臣属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快乐,除了我的话没有人违背之外。’如果你说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是不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
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担任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办不成大事。”
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楚国)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鲁国)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平时态度庄重,工作认真负责,与人交往真诚,即使到了偏远的落后地区,也不能没有这几种德行。”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以。”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本身操守廉洁而知耻,出使外国不负君主所托,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想请教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子贡说:“想请教再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再问:“当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的器识,像是厨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易经.恒卦》的《爻辞》说:“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胸怀坦荡。”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达到七年的时候,就可以叫他们去参军作战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受过作战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这就叫践踏生命。”
文档为doc格式。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子夏、颜回等儒家学者所说所做,让后人了解他们所推崇的道德伦理和哲学思想。由于《论语》的语言简洁,含有深刻的内涵和精髓,因此对于翻译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将回顾《论语》的翻译历史,探究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翻译过程中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第二段:翻译历史回顾。
《论语》的翻译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唐朝,虽然翻译者在提高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时代背景和其他种种原因,其翻译成果难免有价值上的缺陷。翻译《论语》最杰出者之一是朱熹。朱熹采用了当时的学术方法,把《论语》切割成了多个小段来研究,但这种方法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阅读难度。其次雷钟隆的翻译也在学术界占据很高的地位,但其繁琐冗长、语言加工过重的特点给读者造成了阅读的困扰。近代《论语》的翻译也不断涌现,但是给我们提示的是即便是现代《论语》的翻译,也有其置之不理、把词汇理解偏离原意等现象。
第三段:翻译中的困难。
《论语》的翻译相对于其他文学作品,是很具有特殊性的。首先因为它太古老了,语言已与现在的汉语有许多不同。其次,由于《论语》的语言简约,重在深刻的思想,因此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因为《论语》有一定的固定词汇和用法,必须作出选择,以前者通顺、有意义的表述为重点。
第四段:翻译中的体验和感悟。
翻译《论语》是一种启迪人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领悟到汉语的内涵,掌握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应对社会和生活,以及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了解了文化的意义所在,并汲取了文化的营养。然而,作为翻译者,必须要尊重原意,以达到准确表达原文的目的。因此,我深入思考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和技巧,这对我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第五段:结论。
汉语正是一种古老而绝妙的语言,在《论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由于翻译的关系,我们能够感受到翻译与本源之间的对应,理解和掌握原本的思想。同时翻译也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途径,在契合多元文化的今天,使我明白一个旗帜鲜明不同的文化搜索到了那样的离场样子,这是一种非常的新颖和旋律。令人想到的是,我的成长过程,我的思想习惯中,蕴含了多少就是来源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的个别主题。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七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之一,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我也曾有幸参与过论语的翻译工作,并从中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翻译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对其他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有所帮助。
首先,在翻译论语时,我们应该注重传递其中的思想精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每一个有价值的观点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传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尽力保留原文中的思想精髓,尽可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其次,在翻译论语时,我们要注重译文的准确性。论语的语言简洁明了,但其中的含义却常常非常深奥。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必须要对原文有准确的理解,避免出现歧义和误译。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借助辞典或请教其他学者,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第三,我们应该关注论语的文化背景和脉络。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思想都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有关。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翻译原文,更要注意将其中的文化内涵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善于运用跨文化翻译的技巧。
第四,在翻译论语时,我们要注重语言的优美和流畅。论语的语言简练明了,往往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要尽力保持这种美感,使译文在语言上同样具有吸引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文学手法,如修辞和韵律等,以增强译文的感染力和诗意。
最后,我们要不断学习、积累和反思。翻译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技能,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并不断积累翻译经验。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翻译工作,从中找出不足,并努力改进。只有不断成长和提升,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翻译论语和其他文学作品。
总之,翻译论语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同时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通过翻译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递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世界各地的读者带去智慧和启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注重原文的思想精义和准确性,更要关注文化背景和语言之美。希望我的经验和体会能对其他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有所启发,共同探索翻译论语的奥秘。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八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赏析: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赏析: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解词:愠:恼恨。
翻译: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赏析: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文档为doc格式。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九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2.《蚊子和狮子》。
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那里,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多少。你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是用爪子抓,还是用牙齿咬?仅这几招,女人同男人打架时也会用。可我却比你要厉害得多。你若愿意,我们不妨来比试比试。”蚊子吹着喇叭,猛冲上前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最后终于要求停战。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在空中飞来飞去,不料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被吃掉的时候,悲叹道:“我已战胜了最强大的动物,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所消灭。”
这故事是说,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有些人虽击败过比自己强大的人,也会被比自己弱小的。
3.《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翻译】。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译文: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准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2、蚊子和狮子。
译文: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3、智子疑邻。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4、塞翁失马。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十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十一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白话译文。
1、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2、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3、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敏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他的谥号)叫做‘文’.”
4、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十二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论语十三则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自己带头做事,同时使百姓勤劳工作。”子路想知道进一步的作为。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仲弓担任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先责成各级官员任事,不要计较他们的小过失,提拔优秀的人才。”仲弓再问:“怎么才能认出优秀的人才,再进而予以提拔呢?”孔子说:“提拔你所认识的,你不认识的,别人难道会错过吗?”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的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你要先做什么?”孔子说:“一定要我做的话,就是纠正名分。”子路说:“你未免太迂阔了吧?有什么好纠正的呢?”孔子说:“你真是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应该保留不说。名分不纠正,言语就不顺当;言语不顺当,公务就办不成;公务办不成,礼乐就不上轨道;礼乐不上轨道,刑罚就失去一定标准;刑罚失去一定标准,百姓就惶惶然不知所措了。因此君子使用任何名词来表示名分,一定要让它可以说得顺当,说得出来的,也一定让它可以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论,要求做到一丝不苟吧。”
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圊,曰:“吾不如老圊。”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求学习农耕之事。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农夫。”他又请求学习种菜。孔子说:“我比不上有经验的菜农。”樊迟离去之后,孔子说:“樊须真是个没志气的人!在上位的人爱好礼制,百姓就没有敢不尊敬的;在上位的人爱好道义,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在上位的人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敢不实在的。能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背着小孩投奔过来了,又怎么用得到农耕呢?”
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给他政治任务没有顺利办成;派他出使外国而不能独当一面;这样念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政治领袖本身行为端正,就是不下命令,百姓也会走上正途;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令要求,百姓也不会照着去做。”
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居家理财。刚开始有一点(钱财),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美了。’”
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前往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的人口众多呀!”冉有说:“人口众多之后,接着应该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还应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让我主持国家政事,一年便差不多了,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说得真对呀!”
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使自身行为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孔子说:“那只是一般的事务。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询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做君主很难,做臣属也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难,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有这样的事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说得这样武断,以近似的程度看,有一句话是:‘我做君主没有什么快乐,除了我的话没有人违背之外。’如果你说的是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是不对的,而没有人违背,不是近于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衰亡吗?”
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叶公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使境内的人高兴,使境外的人来归。”
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担任莒父的县长,向孔子请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说:“不要想要很快收效,也不要只看小的利益。想要很快收效,反而达不到目的;只看小的利益,反而办不成大事。”
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我们乡里(楚国)有个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亲偷了羊,他亲自去检举。”孔子说:“我们乡里(鲁国)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样,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平时态度庄重,工作认真负责,与人交往真诚,即使到了偏远的落后地区,也不能没有这几种德行。”
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以。”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要具备怎样的条件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本身操守廉洁而知耻,出使外国不负君主所托,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想请教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宗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尊敬长辈。”子贡说:“想请教再次一等的表现。”孔子说:“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有结果,这种一板一眼的小人物,——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再问:“当前的政治人物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人的器识,像是厨房里的小用具,算得了什么?”
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句话说得真好啊!”《易经.恒卦》的《爻辞》说:“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免不了要遭受耻辱。”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协调差异,而不强求一致;小人强求一致,而不协调差异。”
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说:“全乡的人都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并不可取。”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他,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可取。比较可取的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的时候,他会按照才干去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坦荡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胸怀坦荡。”
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决、朴实、口拙这样就接近人生正途了。”
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以。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睦融洽。”
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能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导百姓达到七年的时候,就可以叫他们去参军作战了。”
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受过作战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这就叫践踏生命。”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十三
《论语》是我们耳濡目染的,是我们熟悉的。下面关于论语翻译及其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答:初看这三句话确是没有关系。但反复研读,就能发现这位祖师爷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是何等的刻骨铭心。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他在告知弟子学习方法的同时很明确地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面上是说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其实,还是讲了学习的问题。古代求学方式有自学与从师而学,在从师方面,有请固定的老师指导,也有游学从师。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有记载:"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元且如此,何况先秦。游既是求学,也有探讨,彼此通过交谈,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与道理。孔子对朋友的到来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的快乐,故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既然如此好学,其才学肯定渊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须知孔子为实现其政治理想,曾率领一批弟子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终不见用。这里他告诫弟子,当人家不了解你的时候却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风范。所以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关于个人修养问题。由此观之,从学习方法,谈到学习态度,再到学习的成果,这三句话的联系是多么严密。
其次,此文遣词造句也很讲究。"说"(悦)与"乐"似乎是同义词,但联系上下文来看,还是有细微的差别:"说"是心里感到喜悦、高兴,可见孔子教育弟子对待学习要从内心感到高兴,要很愉快地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而"乐"是快乐、欢喜之意,有形之于色的意思,对待朋友的到来应现出欢乐的表情以示欢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时,可谓是恰如其分,颇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问句式,表明了孔子对自己所阐述的观点是坚定不移的,强调弟子们要实现它的意义。
2.整体理解:
第一方面,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则;第二方面,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则;第三方面,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包括8、10两则。当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做人就得不断学习,学习和做人两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十四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论语心得翻译(模板15篇)篇十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