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一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彼此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部分“工业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介绍我国分布大势,然后以实例分析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介绍概念、特点及分布等,让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渗透了思想教育。
3、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业的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工业基地、工业区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工业的系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5。课时安排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工业及其重要性”,第二课时讲“我国工业的分布”,第三课时讲“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于此,本课采取的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过程探究化。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交通和农业的内容,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这类内容来说,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枯燥和遥远。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本课学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举一反三,构建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于本课是三课时的内容,因而我的说课将会以块状知识为框架来展示我的设计思路。第一块“工业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的处理:一提到工业,学生们普遍感觉枯燥、乏味和遥远。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课的学习,我采取了隐形导入课处理。
将所学问题以问题情境化来展示:要求学生们观察教材图4。23和投影片,让学生归纳汽车的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对《工业的分类》的处理:结合图4。23和教材110页活动第二题,让学生归纳。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处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说教式的内容变成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式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108—109页四个角色,要求学生们任选一种身份,结合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从各自的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活动探究来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工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处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来处理,让学生结合教材109页活动第一题,回忆自家有哪些工业产品并“追根寻源”,通过以上途径来感受工业产品跟我们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国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的短暂视频,燃起学生的热情。最后出示一些设施、装备、及特技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兴国、工业兴国的观念。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第二块“工业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对于《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的处理:[出示课件提问]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抢答]——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关于《区域发展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处理:指导学生读图4。26“辽中南地区”、图4。27“沪宁杭地区”,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据图例熟悉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工业城市工业部门的构成、交通路线,最后根据活动1。2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重点探究区域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学生对工业部门饼状图接触不多,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熟悉图例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后,对于这部分区域工业分布的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师生小结](学会知识归纳的方法。)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对照教材图4。30并结合本地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回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教材115页知识后回答——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努力体现以“活”为宗旨的地理课堂。这个“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理念方面,既体现“回归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动建构方面,改变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师为绝对主角的课堂环节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现活动建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活动组织实现智慧传递和生成。再次是课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学生能够心动大于行动。发散的、多维度的、积极的思维令学生们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将地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客观世界,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解决问题。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二
根据说明文教学的文体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
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二、说学生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语言形象、生动,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能力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四、说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说学法
教师主导下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六、说教学设计
第一步: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用《西游记》中孙悟空分身术的故事导入,(设计这一导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渲染营造一种氛围,激发他们的一种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激起学生的热情,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第二步:自由朗读,自主掌握生字词。
老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解释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学名词术语。 第三步:用大屏幕提示要积累的词语,读写结合,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四步: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四个小标题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3、依次找出克隆试验部分试验的对象有哪些?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顺序? 设计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同时完成板书)
第五步:走进克隆大观园
第七步:拓展讨论,注重人文: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克隆人"的问题如何看待?讨论完成后由小组发言人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足,表述清晰、流畅,有条理性。
(这个环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引导,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也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完成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七、小结
学生小结
要求学生课下以“我学到了??”开头,写一写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或感受,进行总结。
老师小结:(见ppt)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三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同时启示学生语文来源于生活,只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富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关注社会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们,就有无穷写作素材,开阔学生作文取材的视野,回归写作本源。
1.《台阶》是人教版初中《语文》 八年级上册第 二 单元第三课。《台阶》是一篇以父亲为描述对象的短篇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虽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除具有农民的老实厚道、要强、勤劳、朴实等品质外,这位父亲更是一个用劳动证明自己存在价值从而赢得别人尊重的人。这一点也正是他有别于普通农民之处。另外,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特点和文体特征,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定为,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继续培养读书习惯和能力。不仅如此,新课标的语文还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多些引导,让他们获得更多裨益。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味作品赋予“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正确对待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价值,也是我们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所以我们将本文定为自读篇目,预计一课时完成,当然困难仍然是存在的。因为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中蕴含的意蕴,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如何挖掘理解主题就成为本课的难点。《台阶》的语言很简朴,但细节描写极富情感,学生可能分析不深不透,故而将重点确定为:如何品析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父亲形象的。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八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a教法:预习法
《台阶》一文较长的自读课文,只安排一课时,如果全部内容放在课堂上时间不够。而且我们学校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意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故而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并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课堂上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复述法:《台阶》篇幅较长,通过复述能快速抓住小说的情节,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口头表达能力。
(二)讨论法:讨论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它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析、去归纳。
(三)诵读法:教读这篇文章,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读反复,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b学法: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本文在学法上正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父亲”的人物形象分析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可以结合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在是师生间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人性化的解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教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总而言之,在学法上以学生自读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2.勾画圈点法。
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深入探究,弄清台阶的深刻内涵”等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可能是清贫的,以至于我们在人前都不愿意提起;他可能是平凡的,以至于我们在人群中无法将他辨认出来;他也可能是卑微的,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但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却带给我们很多深层的感动和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二)、检查预习:课程标准认为八年级的学生仍要一如既往地进行字词教学。所以我我没有舍弃这个环节,而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开火车读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作者的情况的了解与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读音进行了及时的校正。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1、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父亲为什么要执意建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屋?
3、在你心中他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课文中哪些细节可以体现父亲的优秀品质?
(本环节主要采用快速阅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四)、再读课文,品析精美的段落,深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a、片段一:课文第18、19、20自然段(准备之时)
1、大声朗读这个片段,然后根据上下文在“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这样一句话后穿插心理活动描写,以第一人称穿插父亲的心理活动描写,请动笔写下来,三五句即可。
(这个地方耽误的时间较长,这也反映出学生的动脑动笔能力有待提高。)
展示写作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2、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父亲内心的情感?
b、片段二:品读课文第21自然段(砌成之时)
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c、片段三: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砌成之后)
朗读课文,哪些词语该重读?两个问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
(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 由于本文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不便直接描写父亲的心理活动,所以用细节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那么本文的细节描写取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感人,具有艺术韵味。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把握人物形象,不仅理解作者的构思技巧,学会解读小说的方法,而且潜移默化的引导其学会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
(五)深入探究,弄清台阶的深刻内涵
李森祥: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也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体会作者的情感,其实就是把握本文的主旨的过程,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蕴涵于作品深处的意蕴就迎刃而解了。)
(六)板书设计:
台 阶
李森祥
勤劳
要强 父亲 节俭 富足 被尊重 自尊
渴望 自卑 无奈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听者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我还是觉得比较难操作。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应该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当然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因为本人对于时间的把握不太好,导致课堂延时,之所以拖堂几分钟,给老师们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是次要,主要原因还是想把课上完,怕误了第二天的周周清考试。
课已上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四
掌握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并落实在地图上;从历史、地缘关系、血缘关系等方面了解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掌握台湾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色,及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认识台湾丰富的物产和著名旅游景点,学会解释台湾为什么被称为“祖国的宝岛”。认识台湾的经济发展特色,联系时事认识台湾与大陆的经贸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回归祖国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大大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明确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过程与方法
更多地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在课堂上展示,更主动、更全面地了解台湾、感受台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确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重点掌握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认识台湾被称为“祖国宝岛”的原因;能结合史料和时事说明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难点掌握台湾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以及自然地理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具教材、地理填充图册、投影仪,
主要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学习新课
【第1课时】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师:相信大家都听过这首歌了吧?这是哪个地方的著名歌曲呢?
生:台湾。
师:对,台湾省是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说起台湾,大家平时通过电视节目、杂志等途径都或多或少地对它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举行了一个“台湾印象”的环节,让几个同学上来给大家介绍下下他们所了解的台湾。(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收集关于台湾的位置、风光、风俗、旅游景点等等方面的资料,并整理、制作成简单的p5 。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五
《说“屏”》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阶段八年级语文第3单元第15课。该单元反映的是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共5课,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集中,其中《说“屏”》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上课程序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谈一谈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说教材。作者着眼于向读者介绍屏风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对如何使用屏风提出建议和希望。本文多处引用古诗文,增添了屏风的文化意味。这篇课文特点鲜明,就内容而言,不能把它作为说明文处理,应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见过屏风实物,教师可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文章就好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鉴于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4.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5.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语言。2.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的含义。
其次说教学法。《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提倡。所以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如下:
1.导读法——创设情境,指导点拨。
2.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知识。
再次,说教学程序,分四个步骤来说。
问题1有实物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激发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并由问题2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至于问题3,《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自读课文的特点,此一环节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老师适当点拨,对学生适当表扬,达到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活跃班级气氛。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回答:(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做一个解释,并说明其用处。(2)本文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指出具体的句子。
此一程序的设计旨在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辨形的目的,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其中问题2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这一环节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反复朗读并变化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古诗词,并尝试理解。
3.老师小结:这些古诗词使全文有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而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文中古诗词的含义,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浓浓的诗意,进一步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再次明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巩固所学知识。
最后说一下板书。就文章内容而言,首先就交待了什么是屏,并引出其“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的特征。紧承前文,介绍了屏风的三个作用:分隔内外,艺术点缀,挡风,而后介绍分类,最后点出用屏的不足,提出希望,含有期盼之情。而在字里行间又渗透着对屏的赞赏之情,所以做以下设计:
说“屏”
1.对象及特征。
2.作用和分类赞赏之清。
3.应注意的问题期盼之情。
4.再强调作用。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六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敬畏自然》,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对课文的理解:。
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可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类历来都是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甚至宣称要征服自然。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践踏自然,肆意破坏环境: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捕杀野生动物、毫无节制地开采等等。当然,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干旱、水灾、泥石流、沙尘暴,还有那可怕的“非典”,这些无一不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郑重警告。所以,人如何与自然和睦相处,如何创造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已是新的时代主题,并且直接关系到民族与人类的未来。于是,人教版语文教材继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了诸如《珍珠鸟》等一系列保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相关课文后,在本册中又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其科学理性精神,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敬畏自然并不是走向“人定胜天”的反面,而是对“人定胜天”的发展,是对自然的人文性的探究。树立他们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激励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及爱护自然的观点。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树立平等对待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辨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学习文章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的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及体味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但对这种比较抽象的议论性散文,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依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制定了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体现的是“深课浅教”的原则。
新课标提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那么教师在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有序,有度,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学习。见于学生学情实际,特采用情境导入法,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采用品析法,点拨法,探究法等探究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言,以此为突破口,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情感熏陶。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理念。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所以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和资料汇编法等。
一、情境导入:。
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人赏心悦目,可自然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同学们,人与自然唇齿相依,息息相关。优质的自然环境是人们休憩生活的快乐家园,肆意破坏环境,就会使我们陷入无家可归的悲剧。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敬畏自然》会给我们指点迷津。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在这里将课堂与生活、时政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二、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可小声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轻松的阅读气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题敬畏自然的含义。让学生自主钻研课文,结合大屏幕提示的问题弄清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这一观点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解惑。
三、研读赏析。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汇报交流成果。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赏析略)。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散文,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让学生品味此文语言的哲理美和思辨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用拟人手法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说理,如何用反问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启人深思的。落实品语言,学语言的目的。
四、拓展探究。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己学了文章后有哪些想法,能不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要求:自主探究自由讨论,提出质疑见解。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向生活,让学生明白保护自然是大家的责任,应从你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在这一环节中请学生发言说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意见,只要学生谈来有理有据,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思维火花。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老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无比宽阔的胸怀,他的一切儿女都是平等的。所以敬畏自然,就是热爱自然,就是热爱生命,就要树立平等的对待生命的意识,与自然和谐共处。
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人
平等和谐。
自然。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理解文章传达的理念,培养他们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
(1)老师展示一些相关图片,请学生做环保小记者,为这些图片配上简洁的广告语,号召人们保护自然、敬畏自然。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此环节(1)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升华他们爱自然的情感。(2)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个环节以教材为立足点,充分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拓宽视野,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七
《我的第一本书》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展现的是几位名人成长的人生历程。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适合在朗读中悉心品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基本都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需要学生加以理解,注意融入个人生活体验。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词句,结合前两课积累的社会背景知识,和补充的牛汉生平,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且对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在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课标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中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品读语句,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情感; 理解“本”的内涵。
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及作者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进而很难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把难点定为:品悟语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苦难生活经历,感悟苦难和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理解“本”的内涵。
本文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学需要1个课时。预习作业采取自读自悟法、勾画圈点法,锻炼大家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人物分析和情感把握上,采取讨论法和点拨法,锻炼大家品味语言、感知情感的能力。
难点突破方面,采取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点拨等方法,从而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导入新课: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分两部分,一《新学案》,作者、字词、解释,做到合理利用手头资料;第二部分预习题,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再次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确立本节课学习任务,能尽可能的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极大的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明确学习任务,4个,第一个课前基本已经掌握
(五)拓展训练 两个题可以任选,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总结归纳,回扣目标从内容、做人、写作等方面让学生积累相应的知识和技巧。,尤其是解读文本的方法——抓关键句,是本节课渗透的一个重点。
板书以书轴形式展开,分人物篇、情感篇、苦难篇、感悟篇、技巧篇。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把握本文,深刻理解书的含义,把握“本”的内涵。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提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的第5单元内容,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抽象绘画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造型表现语言,提高运用绘画表达个性的能力。
教材以介绍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材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尝试不同的方法,逐步引入到抽象绘画的创作,体会抽象绘画的特点与魅力。
说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把造型要素的运用始终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引导学生综合所学,尝试用视觉形象的符号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将艺术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艺术成品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初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能够把握乐器造型的特点,领悟造型的独特魅力。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一定的造型表现方法绘制新奇的视觉形象,对抽象绘画技巧产生初步的认识。
(3)发展目标:
能够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b、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情感目标:
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看待社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点、线、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绘画表现中具体组织、运用。
利用陶泥这种易于塑造的材料来表现清晨人物的行为活动,提高学生立体造型与表现的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立意构思、以线条为主的方式组织表现抽象新奇的视觉形象。攻破这一难点、重点,,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大量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观察,探究,总结等方法。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法和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淘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观察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和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和创造作业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介绍大提琴的音色、造型特点入手,进而把对乐器造型之美的分析作为学习侧重点,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纸材料创造抽象新奇的作品,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教学从多角度,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新奇的视觉效果,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找出表现抽象形象的方法,最后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知识扩展。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学生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
三、说过程:
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初步感知(欣赏作品)——。
音乐感受——活动展示——尝试运用抽象的绘画造型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互动。
师: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教学从欣赏大提琴入手,播放一段大提琴演奏的音乐渲染气氛,并结合大提琴的相关文化与制作艺术的讲解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吉他、琵琶、小提琴等造型相似的乐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大提琴造型的优美与独特之处,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对抽象绘画作品的欣赏。
展示现毕加索以打散重构形式创作的拼贴画,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认识这种打破物体造型原有完整性,进行局部重新拼接组合、变化的表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展示另一幅毕加索的抽象拼贴画,帮助学生在类比中加深理解画家的创作意图与表现技巧。从大提琴的完整外形图片欣赏到局部特写,再到毕加索抓住吉他局部独特造型特点进行创作的拼贴画,通过感受、欣赏、表达等活动方式,为学生初步形成抽象绘画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基础。
3、音乐感受与美术表现。
欣赏两幅表达不同音乐情境的大师绘画作品《伴奏的中心》和《尺幅内的`波动威》。让学生在对比欣赏中了解不同的抽象表现语言,同时,配合一些动手小练习,加强学生对点、线、面、色等基本造型要素在抽象绘画表现中具体组织、运用的认识。
4、尝试动手表现。
要求学生练习时,可以用色彩各异的色纸或者挂历纸等,先画出大提琴外形,再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分割成几个局部,注意不可把大提琴形分割得太碎,强调切割后的部分尽量保留有大提琴造型的一些特点。然后剪下重新组合搭配,构成拼接画面。
(在这个小练习中,教师可以先提供一些样式并示范拼摆,重点强调构图均衡、疏密有致。学生作业建议用几张不同大小的色纸剪切,这样原有造型剪切组合后,色彩、大小的差异会产生更多组合变化的可能。)。
5、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四、说板书设计: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九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十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符合课改理念。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
2、难点: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率如何,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教具(乒乓球(白色35个,黄色35个))媒体组合应用、游戏活动、生男生女的原理动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调节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建构的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图分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男女性染色体对比图,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分析,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取决于从父亲中的生殖细胞中所提供的染色体,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生理空间概念。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设计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十一
本课选用了具有浓郁日本音乐特点的民歌樱花,这是学生首次接触日本音乐。在演奏形式上选用了合唱曲和器乐曲,做为以民歌樱花改编的合唱曲和器乐曲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相同音乐采用不同的演奏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既扩充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也帮助了学生认识改编乐曲的几种常见的方法。
做为一首具有典型日本风格的民歌,歌曲的旋律建立在日本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生动地展示了日本人民珍爱樱花,趁三月春光结伴前往观赏樱花的喜悦心情,也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美好的统一。
2、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歌曲的独唱、齐唱、合唱、器乐演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相同音乐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辨别器乐改编曲运用了哪些手法,初步尝试改编歌曲的演唱形式。
3)感受日本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
4)针对学生年龄小,对于音乐形象较易理解的歌曲学生较喜欢,对于器乐曲缺少认识,希望通过欣赏与比较,培养学生欣赏器乐曲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相同旋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2)认识改编曲的几种主要方法,并能够加以运用。
1)问题聆听法:
这节课我抓住歌曲的节奏特点,借助日本民间舞蹈动作体验歌曲平稳的节奏,优美舒展的旋律,通过边聆听歌曲边观看各种有关日本风土人情的画面,让学生根据画面说出是哪一个国家的歌曲,并试为歌曲起名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歌曲模唱法:
歌曲教学以模唱为主,分乐句聆听歌曲旋律进行歌曲的学习。
3)视觉图象法:
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通过各部分音乐的变化配以不同的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形式。
4)对比欣赏法:
合唱曲与器乐曲之间的对比欣赏,感受不同演奏形式的不同表现方法。并尝试将器乐改编曲的表现方法运用到歌曲的改编中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改编的几种方法。认识到音乐的学习不是单纯、唯一的继承,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更为丰富的改变,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主题歌曲与剧情的关联,使学生较直观地理解主题音乐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看""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通过列出表格,直观地对比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结论,进一步加深对改编曲的认识。
1)听、画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聆听乐曲与选择画面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相同音乐的不同变化,并能够借助不同的画面区分各种音乐演奏形式的变化。
2)实践探索法:
以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聆听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和了解改编曲的几种常用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通过与教师在共同聆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
1、组织教学。
2、导入:
2.1、聆听歌曲。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通过教师选用的各种有关日本人文景色的画面,边听音乐边说出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歌曲。
2.2、我为歌曲起名字。
以为歌曲起名字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从中了解歌曲的含义。从歌词中理解到日本的国花是樱花,日本人民每到三月时都会到户外去赏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
2.3、歌曲模唱。
这个环节教师运用歌曲模唱的方法,让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一步的欣赏打下基础,并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进一步与学生共同推敲歌曲应有怎样的歌名,()选取出较有创意的想法,更能表达歌曲的内涵。
3、欣赏合唱曲《樱花》。
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分辨歌曲演唱形式的能力,通过聆听合唱曲,让学生试说出与教师的演唱以及同学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从而复习了独唱、齐唱与合唱三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歌曲在演唱中力度有怎样的变化,能够做简单的模仿。
4、欣赏器乐曲。
让学生分辩在器乐演奏的过程中,歌曲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可以用不同的画面来表示,说出你是通过什么形式来区分的。
运用带问题欣赏音乐的方法,即可培养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又可让学生做到有目的的参与音乐活动。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手势或是画图的形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很有帮助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和感受相同旋律的音乐,不同的表现形式。这首器乐改编曲通过器乐独奏、不同的器乐独奏、几件乐器的合奏等形式,并在速度和力度上加以变化。
5、改编歌曲。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十二
《唱脸谱》一课,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脸谱文化,巧妙地将地道的老北京方言自然地融化在旋律中,充满了京腔京韵。品味京剧的韵味,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以及对戏曲音乐的热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因为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收集有关京剧脸谱、课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相关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感受丰富的脸谱文化。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外也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同时,在课前了解哪些孩子会唱这首歌词。
教学时,通过课件、图片介绍京剧脸谱的谱式并让学生在课文中去对照着找原型,使学生对京剧脸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课件、图片交流京剧的由来,脸谱的颜色所代表的含义等让学生获得了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及其各方面的艺术能力。
这首歌词词句对仗,富有浓厚的京腔京味,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时,我安排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体会文章的音韵美。同时,辅助以唱歌词,因我班有部分学生会唱这首歌,于是我利用这一契机,放出原唱,让全班学生跟唱,于是,学生在几天内都特别喜欢唱这首歌,整个教室沐浴在浓浓的京腔京味中,学生在唱中也感受京剧的韵味,受到情感的熏陶。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十三
本次综合实践课内容是我校校本教材内容,刚好湘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内容也是木刻版画,我把校本教材和课本内容相结合设计了这堂综合实践课,是一堂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实践课程。版画是集绘画、雕刻木板、印刷为一体的艺术,本次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本,采用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版画文化,认识版画的艺术特色,轻松快乐地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版画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本次活动是典型的版画技法训练课,通过课堂活动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木刻、掌握木刻版画技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课前要准备的版画工具有:木刻刀、木板、油墨、纸等。这些必备材料对城里孩子来说准备起来可能没什么,但我校地处比较闭塞的农村地带,学生对版画知识了解甚少,版画制作工具更是从来都没见过,更别说准备齐全了,所以我只要求学生准备木板和纸,其余老师配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创作刻制自己的版画作品,并亲手把作品印出来,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
第二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欣赏版画作品,感受其艺术魅力,这一阶段分四步进行,通过分析欣赏对比了解版画的艺术特色,风格以及和其它形式的绘画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强调版画是“以刀代笔”的艺术。
第三阶段,结合课件认识木刻刀具、掌握木刻版画制作方法。这一阶段分三部分——先是认识刀具,其次穿插了一个小活动,就是让学生自己感受三角刀和圆刀的用法,刻出来的线有什么不同,然后就是版画制作过程的学习。
第四阶段,学生动手实践,自己制作版画。这个阶段很重要,因为环节多,要画稿、上板、刻板、印刷,所以教师要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有好的画稿或是刻得比较认真的要及时鼓励,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第五阶段,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自评,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出合适的评价。鼓励学生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版画作品,介绍制作技巧和设计经验。
互评:引导学生合理评价他人的作品。评出最喜欢的版画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评: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能力,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十四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林老师这节的流程是这样的。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和2。然后在平行四边形上增添一条对角线,问:得到什么?再增添一条对角线呢?引出四对全等的三角形,再由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然后通过7道例题或练习来巩固性质3。练习有学生答,老师写,也有直接让学生板书,师生共同批改。
书上的例3讲完之后,进行了变式练习,师问:如果让ef动起来,请问oe=of还成立吗?渗透了从静到动,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思想。教师本节课教学设计比较流畅,板书设计清楚,明朗。
虽说教师本人的教学设计比较流畅,然而因她的上课语速太快,问题与问题之间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过少,教师自已讲得太多。可能会导致学生方面知识点及书写的能力难以落实。本节课对于性质3本身,我觉得她的解释还不够到位,应该问学生两点:性质中的“互相平分”你是如何理解的?在性质3应用时,应怎样书写即它的几何语言。关于例4的处理,似乎过于匆忙。原因是因为在整堂课中,教师的板书过多,和在学生口答时教师重复学生的话过多而花了一些时间。例4我认为学生基本上还有能力完成的,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教师只要总结性的问:例4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再总结一句话:求对角线的长,可以先求出它的一半。
1、上课语速一定要放慢些,借用姜校长的一名话:“不知道是不是我老了,我听课总跟不上林老师的步伐。”我也是这样的感觉,试问两位数学老师都跟不上,那学生能跟上吗?2、希望林老师自己尽量再少讲,让学生尽量再多练。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十五
发酵食品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随着养生科学越来越提到日程上,发酵食品所蕴含的健康能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在的青少年面对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还会制作这些古老的发酵食品?是否了解这些手工制作的发酵食品?是否还会想上辈人上上辈人那样,经常在餐桌上给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食品系列之一——发酵食品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起来了。
2、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了发酵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从而对发酵食品感兴趣,进而尝试制作。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引起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产生兴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各科知识,增进思考,融通各学科领域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再次,通过发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课时;制作、观察、交流、改善发酵食品既劳动与技术部分需要4~5课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周围群体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倡导健康饮食知识、理念,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部分需要2~3课时。
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观察、记录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作1~2种食品,并能够自主设计发酵设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周围人对食品的要求,聆听他人的意见,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
本届初二学生即将在生物课当中学习食品的发酵原理以及简单的发酵技术,所以可以和生物学科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网络、图书、资料室等查找更多关于发酵食品的资料,有利于为进一步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初二年级已经开始接触到物理学科,对物理变化并不陌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酵使得食品原料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变化,对学生升入初三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是初二学科增加,负担较重,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裕,而且99%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精心照顾和呵护已经习以为常,在劳动与技术活动中会出现只停留在理论,不愿意动手的情况。
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会出现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这些都会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问题,不过也因此会生成很多新课题。
1、研究性学习部分:信息爆炸的时代,查找资料编的相对容易得多了,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大量雷同及相关性不强的信息也混杂其中,干扰着活动的效率,而且资料也流于表面和肤浅,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来就困难了。这一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筛选资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汇总交流地方法。
2、劳动与技术部分:制作发酵食品时,有很多条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温度,时间,卫生等,如果仅仅依靠自然条件就会影响发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运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现代工具,不同食品的发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各小组分头制作,再汇总交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发酵方法,逐渐养成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调查周围人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认识,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宣传兰内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定期为家人制作几样发酵食品,并根据发酵原理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信息技术部分:鼓励学生向专业人士学习,把自己拍摄的过程照片制作成幻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和喜欢漫画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发酵的过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对发酵的理解传达给他人。
1、活动设计。
确定活动目标后,设计了三个活动部分:《认识发酵食品》、《制作发酵食品》、《共享发酵食品》。
《认识发酵食品》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种类、所使用的菌种、所需温度、营养价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发酵食品》是让学生根据资料或专业人士的经验介绍,尝试制作1~2样发酵食品,并能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共享发酵食品》是通过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据此不断挖掘发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家人及周边需要的人服务。
2、活动实施。
《认识发酵食品》:
a、分小组,并分工。
b、小组整理交流资料,选出两位同学在班级共享信息。
c、评价:资料搜集状况、整理状况、交流表现等。
《制作发酵食品》:
a、根据资料准备工具及原料。
b、分别制作:酸奶、米酒、馒头、泡菜。
c、交流制作体会,学习他人经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共享发酵食品》:
a、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馒头,体验家务劳动,感谢家人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b、设计调查问卷,能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及应用情况。
c、根据发酵的原理机制,尝试创作新“作品”。
3、活动评价。
每个阶段都要及时进行活动评价,阶段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取长补短。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十六
1、本教学设计是节奏乐训练。参照全日制培智学校音乐教材第十五册的打击乐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能力,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念,创设了本次教学活动。
2、课时:2课时(本次教学活动为第一课时)。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辨节奏的快慢,并用打击乐器练习快慢不同的节奏。本次教学活动通过一些图片、动作和打击乐器,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分辨快慢的音乐节奏,并能用打击乐器演奏出来。
本次教学活动加入了一些动作模仿,介绍了木鱼的演奏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高音乐分辨能力、感受力和发挥想象力、表现力提供了机会。
新课程要求在音乐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在活动中不断提高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在师生互动、自我实践、互帮互助的多层活动中,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音乐唱游活动“分辨快慢”意在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通过多种体验方式,逐步学会“分辨快慢”和“表现快慢”。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并通过一些音乐律动和打击乐等活动,补偿学生的肢体缺陷。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智障儿童,本班学生11人,其中,自闭症1人,脑瘫1人,多动症1人,智力发育迟滞8人。
按认知能力和技能基础的不同,将本班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照顾各层次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一)知识与技能。
1、提高音乐分辨能力和节奏感。
2、提高运用打击乐器表现节奏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分辨不同节奏的音乐,并在音乐中模仿人的慢走、正常行走和快。
跑三种行走方式。
2、能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并根据小动物的形态表现不同节奏的音乐。
3、a组学生能用木鱼跟着音乐敲打出快慢不同的节奏,b组学生在老师肢体协助下跟着音乐打节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提高自信心。
重点:听辨节奏不同的音乐。
难点:用木鱼跟着音乐来演奏快慢不同的节奏。
教学课件、音乐、乐器木鱼10个。
小动物头饰(乌龟、蜗牛、小兔、小猫、青蛙、小马、老鼠、狮子、豹子)。
(一)听音乐《老友进行曲》入室。
[设计思路]音乐《老友进行曲》是一首节奏明快、旋律活泼的进行曲,非常适合作为行进的音乐伴奏,加上它是用手风琴演奏,曲风幽默、诙谐,比较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又不像其他进行曲显得过分的严肃,在行进中可以加入一些律动,调动同学们的参与兴趣。同时,踏步行进的方式又为接下来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1、谈话导入:同学们刚才是怎么走进来的?(踏步)那是慢慢踏步还是小跑步进来的?(教师边提问边演示动作)请一个同学再来示范一下。
师:“哦,我们刚才是用中等的速度踏步走进来的。
2、小结:我们知道了,人走路可以有快慢不同的速度,那音乐有没有快慢不同的节奏呢?今天余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寻找答案。
(二)观察图片,用动作模仿不同的人的行走速度,感受不同节奏的音乐。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通过形象的图片展示了三种不同的人的行走速度,过程中融入了三种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使学生从视觉感受转移到听觉感受上,感知音乐的快慢节奏。选择《虫虫历险记》、《松鼠进行曲》和《纱巾不落地:赛马》这三段音乐,首先这些音乐都是“奥尔夫”的纯音乐素材,结构比较简单。其次这三段音乐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节奏对比很明显,比较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活动。
1、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上的人物形象,并用动作模仿。
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图片上都有谁啊(老人、学生、刘翔),他。
们行走的动作和速度是怎样的?(请个别同学回答并模仿)。
2、教师指导学生在感受三种不同的音乐节奏中,想象三种不同角色的人不同的行走速度。
师:那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节奏是怎样的?
老人——《虫虫历险记》——缓慢。
学生——《松鼠进行曲》——欢快。
刘翔——《赛马》——快速。
师:请你听着音乐,想象一下老人(学生、刘翔)在缓慢(欢快、快速)的音乐中行走的样子。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三段不同节奏的音乐)。
3、小结:我们刚才用不同的速度来走和跑,感受节奏不同的音乐,,知道了音乐也是有快慢的。那同一首音乐中会不会也有快慢不同的节奏呢,我们现在来听听另一首音乐。
(三)通过音乐《划船》,让同学们感受快慢不同的音乐节奏,用小动物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并能用木鱼来演奏不同的节奏。
[设计思路]选择《划船》这首音乐作为本次节奏训练的教材,主要是因为这首乐曲音乐结构很清晰,四段音乐是表现四种不同的音乐节奏,由缓慢逐步加快。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步骤1主要是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认知,为接下的教学环节打下基础。步骤2采用了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在模仿小动物行走的过程中也感知了音乐的不同节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内容分层教学,循序渐进,符合特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想象力,为他们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步骤3设计了用木鱼来演奏音乐的快慢节奏。木鱼是奥尔夫音乐课程中常用的打击乐器,它演奏方法简单,比较适合作为单纯节奏训练的器材。步骤3中又细化出了几个过程。先由教师讲授木鱼的演奏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其次,设计了音乐游戏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感受木鱼的不同节奏型,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又训练了学生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最后再分层教学生演奏音乐。作为本次的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掌握跟着音乐节奏,用木鱼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各种节奏型的学习和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无需再单独训练各种节奏型的演奏,只要把四种节奏型融入四段音乐。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有序训练,就能逐步完成教学目的。
1、播放音乐《划船》,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好玩的曲子,等一下要请同学们来说说看这首曲子是由慢到快还是由快到慢。(引导学生分辨音乐的速度)。
2、模仿小动物,用小动物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快慢节奏。
师:那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想来和同学们一起玩,可是有几只小动物走得很慢,同伴们都要等他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动物走得最慢吗?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来了什么小动物。(出示ppt——小动物图片:乌龟、蜗牛)。
师:这两只小动物走路是什么样子的,他们走得很快还是很慢,请你来学一学。(学生自由模仿,请模仿得好的同学示范。)。
师:现在还要请你听着音乐来模仿这两种动物走路的动作,要跟着音乐节奏来走。(第二、第三、第四段音乐的教学过程同上)。
乌龟、蜗牛——第一段音乐——缓慢。
兔子、青蛙、小猫——第二段音乐——欢快。
老鼠、小马——第三段音乐——快速。
豹子、狮子、老虎——第四段音乐——飞驰。
师:我们刚才已经模仿了很多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现在要请同学们戴上头饰,跟着音乐来模仿,每位同学扮演一种小动物。音乐慢的时候模仿走得慢的动物就要走出来;音乐加快的时候,模仿走得比较快的动物就要出来了;你扮演的这种小动物走路的速度一定要和音乐一致的,扮演小马、豹子等动物的同学还要特别小心,不要撞到其它“小动物”。(学生自己选择什么动物就戴上相应的头饰,跟着音乐节奏模仿相应的动物)。
3、用木鱼来演奏音乐的不同节奏。
(1)师:小动物们都能听着音乐按节奏走路了,下面我想考考你们能不能用这种乐器来演奏不同的节奏呢。
(2)出示木鱼,演示木鱼的演奏方法。
师:左手拿木鱼,右手拿木棍,敲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打在自己的手指上,
打在手指上是没有声音的。
(3)玩游戏《听一听》,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和记忆能力。
师: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老师敲出几个不同的节奏,你们听听哪个是最。
慢的,哪个是最快的,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4)学生练习演奏木鱼,学会用木鱼敲出不同的节奏,教师个别指导。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演奏木鱼,你可以尝试着怎样敲会快一点,怎。
样会慢一点。(木鱼学生人手一个)。
[设计思路]在分层教学过程中,由于个别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第一和第二段音乐的演奏训练还不能完全掌握,所以花的时间比较长。导致接下的第三和第四段音乐的木鱼节奏训练没有时间完成。我将在第二课时的复习巩固课上再让同学们来练习演奏。
(5)教师指导学生听着音乐,分段练习,用不同的快慢节奏演奏木鱼。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用木鱼来演奏不同的节奏。
第一段:两拍一下x—|x—|。
第二段:一拍一下xx|xx|。
第三段:一拍两下xxxx|xxxx|。
第四段:一拍四下xxxxxxxx|xxxxxxxx|。
(6)教师带领学生跟着音乐完整的用木鱼演奏音乐,指导b组学生。
(7)教师带领基础较差的学生演奏木鱼,另一部分学生跟着音乐和木鱼。
模仿小动物走路。
(四)回收乐器,排队听音乐离室。
唱脸谱说课稿八年级(优秀17篇)篇十七
从学生的认知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平滑过渡到矩形新知识上来,过渡自然,知识衔接很紧密,而且从中体现了矩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联系和关系。展现给学生清晰的知识系统和结构。然后紧扣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研究矩形的性质,引人入胜,提高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达到了激趣导学的目的。此时秦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进一步深入,顺便提出学习目标,给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任务,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探究。不足的是引入和矩形定义的给定这两个过程学生没有充分的体验。引入时应该给每个学生一个与老师展示的模型一样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去探求平行四边形在各种情况下的情形,这正好给学生开放思维的机会,其实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学的经验完全能知道某一特殊位置的矩形。这样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至学精神,体验到了生活中有无穷的科学奥妙。情感意识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秦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先画一个矩形,然后让学生由自己的感知来认识矩形的特点。这一点设计巧妙。学生前面有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方向,而现在又有了研究的方法了,并且还指导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所以学生从此就切入到探究的活动之中。这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有热情、有兴趣、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其中了。
小组的探研,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交流开展得有色有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例如给小组打分,把小组的共同的结果贴在黑板上等等。学生激情高涨,探索劲头十足,培养了学生不畏困难的毅力和勇气,提高了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而老师也没有闲着,一直参与其中,并指导和引导他们,及时地评价学生。秦老师的导演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很准,完全没有主观的垄断和主导学生。而是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让他们充分地表演和展示。
总之,秦老师设计此课下了功夫。引导到位,组织严密,激情导趣,游刃有余,如鱼得水。教学方法先进灵活,语言干练,姿态亲和。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不畏困难的毅力和信心。课堂线条明朗,首尾呼应,效果明显,是一堂成功的好课,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