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范文范本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避免一些常见的写作错误和陷阱。以下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一
《花的勇气》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话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失望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
遗憾花藏在草下。
惊奇冷风冷雨中冒出来。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还配上了画面,在情景互动中,完成了课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抓住了句子的理解,如;“我的心怦然一动,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是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我们以后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勇敢的面对。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受到教育。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二
四年级新教材对于我来说已是新手,又遇“生命”的文章,更是一大挑战。生命之重难以承受,但本人仍硬起头皮去轻触“花的勇气”。
一、我的文本解读:
本文文质兼美,到处都有我们需要积累的语言,到处都有我们需要品读的句子,但一堂课时间有限,因此我重点抓住作者看到的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来解读感受文本,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二、我的教学设计:
三个画面我该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去品读,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习得。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完成了我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
三、我的细节处理: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诗意语言”,只有让语文课显得“诗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不减,只有“诗意课堂”才能营造出“熏陶、感染”的氛围,语文不是教出来的,我们更不能竭泽而渔。这一直是我课堂教学的原则。因此本堂课,我注意导入的“诗意铺垫”,注意环节之间的“诗意过渡”,引导点播的自然,练习的精当等。
课堂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条艰难的漫漫长路。但,我们相信伴着冷风冷雨中的“花的勇气”孜孜前往,一定会有改天换地的画面出现。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三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张卫其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非常精彩、幽默的课,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既收获了快乐,又学到了知识。课堂的导入别开生面,张老师以“画面”为题,让学生说一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一个季节的画面,不断勾起学生的回忆。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也是抓住作者情感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这两条主线,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且通过导学单和“摆一摆”黑板贴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作者情感高低起伏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语言的训练,通过观察、对比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精准,如在教学“草下藏花”这一段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作者心情;通过调换段落中的语序,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张卫其老师让我们找到了课堂的方向,所谓“以学为主”就是要因学设教、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为学生的学习构建起一个坚实而广阔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攀爬。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四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我在教学中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高涨,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中华少年的心,通过朗读,明显感觉孩子们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中华少年》是一首现代朗诵诗。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分组的形式进行朗颂表演,通过朗诵体会诗意、掌握节奏、学习集体朗诵的一些技巧。全班同学均以4人为单位自由分组,进行朗诵,大家训练十分踊跃,除三人外,其他44位同学都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了风采。
反复朗诵后,学生也总结出本文是从中华的`地域、文化、民族、风俗、历史、人物、近代的耻辱、旧中国的灾难、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变化、我们的决心等方面来写的,视野非常开阔,文笔遒劲有力。学生在不断朗诵、不断交流中,又了解了不少中国的知识。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照样是由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其中,焦柔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中说‘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为什么用‘七月的星火,红湖的航船’呢?”这个问题在我的意料之中,于是问同学们谁能回答,谁知全班竟然只有葛相君同学一人知道“南湖航船”的大约意思,这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五
《花的勇气》一课,这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读教学感悟作者内心情感变化这一环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通过对草地的,绿色泛滥的绿地、藏满花的绿地、花的原野三个不同场面的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从失望——吃惊——惊奇的内心情感变化,从冷风冷雨中的小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味。学生也与作者一起从其他一些植物或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意味。
整节课教学下来,我收到了老师们的一些中肯的.建议,结合自己对教学后的感受,整理出以下几点:
《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然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很多环节并未体现这点,如在感受作者看到四月的维也纳哪些景象?学生汇报与我原先预设并不一样,我就直接把我的意想告诉了学生。在体会作者内心感受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不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不敢放手,担心学生说不到。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语言的精确,简洁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这样可减少课堂内的罗嗦现象。我在教学中虽然听课教师肯定我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激qing,但我还是有语言不够简洁,罗嗦的问题,对提问的目标指向性不明确。这是我该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课堂语言的精心设计,做到简洁凝练而准确。
“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这是每位老师都心知肚明的。然而,我在不知不觉中却把错误的知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教学词语时“改天换地”一词,在学生发现了我的错误“改天换日”,我在极力掩饰这一错误时却四次把这个词读错,虽然这不是我故意的但在学生读词甚至在我错误的引导下,也会浅意识的把错误记在脑中。教育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面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个改变的方向。要学会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他们也许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语言文字的品读要与文本结合,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品读。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六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我觉得这篇课文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词句,进行作文方面的指导。
如:个人感受的词句:“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这些文章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些纯心理感受的句子没有亲身体验是不能有感而发的。要鼓励学生也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对花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使人赞不绝口:“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奇十足。”多么美的句子,不愧是大师的手笔!把花的颜色,神态,动作描写得栩栩如生。在这里就应该教会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这些优美的,令人感动的句子,要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激发他们的灵感,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写出如此美的语言。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七
今天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第20课《花的勇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仍是放手学生们合作完成。
我从对花的认识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花,能说出许多,花的颜色啦,花的味道啦,花的样子啦,等等,但很少有人从花的品格谈花。在我问到你们都喜欢什么花时,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凡他们知道的花,基本都有人喜欢,当然,喜欢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最后,李婧妍回答:我喜欢腊梅,因为它不怕寒冷,在冬天开放。由此,我把学生们的思路引向梅花,并给他们背诵了陈毅的《咏梅》。
再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样的疑问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不少,看得出,他们中的大部分预习还是比较到位的。
小组合作学习,我没有出讨论题,只是要求学生在二十分钟内完成合作。今天学生们的合作与以前比较有所进步,不参加讨论的少了,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作。完成合作后,就了解了一下各小组的合作情况,14个小组,12个小组自评为a,琦琦和杰杰两个小组自评是b,问其原因,琦琦小组是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来,杰杰小组是两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没有参加讨论,所以讨论情况不好。
交流之前,我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对于今天的学习情况,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下节课,他们会让我有更满意的表现。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八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学习本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语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作者看到的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来解读感受文本,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
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争先恐后,那精彩到位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时,学生第一次朗读并不好,我就让学生看图片感受,那一声声惊叹之中,我已经知道,他们下一遍肯定会读得更好,果然如此。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课文的最后,我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如梅花、苍松、竹子、小草等,谈谈它们身上所具有的勇气,听着那富有诗意的语言,感受着学生飞扬的心神、激情的朗读,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这堂课虽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完美,可是在每个孩子心目中确实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因为,在他们心中不在是靠别人支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这堂课,我深深领悟一句话,那就是“磨课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享受”!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九
本课教学中,紧抓“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目标,有效链接生活情境、知识积累等,开展读悟、仿写、思辨等活动,发现文本的语言规律,体会表达的效果,尝试进行语言实践。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显著。
一是链接其他作品,思辨悟法。在对“没有花的绿地”进行赏析时,初解“泛滥”一词后,链接《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进行比较,体会到词语是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这也是本课最主要的语言学习点。
二是链接三幅画面,迁移明法。略读课文要求抓典型的学。在明确语言特色基础上,重视学法引导,让学生把三段主要段落链接起来,品味有同样感情色彩的词语。“傲然挺立”、“改天换地”、“拔地而起”等词的品味链接日常写法进行思辨,从中感悟对那幅场景的赞叹,对小花的敬佩。
三是链接生活观察,仿写得法。在感悟到花的勇气是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后,引导学生联想其他植物的勇气。这样的链接迁移,是在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的思维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跳出文本,学习用概括的方法去精炼地感情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课末,链接阅读原文片段,强化作品体验,并以“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为任务,有效驱动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
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因为;
拨开草看,我感到,因为;
离开之前,我感到,因为;
雨中去看,我感到,因为;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因为。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时,学生第一次朗读并不好,我就让学生看图片感受,那一声声惊叹之中,我已经知道,他们下一遍肯定会读得更好,果然如此。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一
一是链接其他作品,思辨悟法。在对“没有花的绿地”进行赏析时,初解“泛滥”一词后,链接《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进行比较,体会到词语是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这也是本课最主要的语言学习点。
二是链接三幅画面,迁移明法。略读课文要求抓典型的学。在明确语言特色基础上,重视学法引导,让学生把三段主要段落链接起来,品味有同样感情色彩的词语。“傲然挺立”、“改天换地”、“拔地而起”等词的品味链接日常写法进行思辨,从中感悟对那幅场景的赞叹,对小花的敬佩。
三是链接生活观察,仿写得法。在感悟到花的勇气是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后,引导学生联想其他植物的勇气。这样的链接迁移,是在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的思维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跳出文本,学习用概括的方法去精炼地感情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课末,链接阅读原文片段,强化作品体验,并以“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为任务,有效驱动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二
《花的勇气》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话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在整个教学中,我突出运用了合作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一方法在我班中盛行,孩子们都很喜欢这种方法,因为在学习当中,他们能更加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孩子们在按照我的教学思路,很有秩序地在进行学习。没想到,这次上课出现了一段小小的插曲,但却是无比珍贵的动人旋律。
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清晰的脉络,我设计了下面这几道填空题: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花时,感到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这也是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的关键。我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心想这只是个过渡,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不算个什么。真正让学生品文析句,大谈自己的体会时,他们那股滔滔不绝的劲儿,肯定会让在场的老师刮目相看。
结果,让我大跌眼镜。孩子们对于第二个题目就有些难了。通过深入到小组中去,我了解到,原来这个题目没有在文中出现明显的答案,所以有些同学答案就五花八门。有的说是“遗憾”,因为作者没看到花,有的说是“惊奇”,因为没想到会在草丛里看到花。到底哪是准的呢?最好的方法是读书,找关键词句充当充分理由,最终说“惊奇”的同学获胜。
还有最后一个答案,在书中出现了“惊奇”一词,杜同学已经汇报了自己的答案,正当得到大家肯定时,赵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觉得用‘惊奇’,应该用‘惊讶’”,一语惊动课堂,对于这种反驳精神,我是很提倡的,“好,说出你充分的理由进行反驳。”可是,她说起理由来有点模糊不清,我趁机将包袱丢给全班学生,每个同学都愣住了,在我的引导下,理由更充分了,因为“惊讶”的程度更深,“好呀,敢于向我们的教科书挑战!”最终我给了这个评价。
这堂课虽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完美,可是在每个孩子心目中确实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因为,在他们心中不在是靠别人支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这堂课,我深深领悟一句话,那就是“课堂生成是最美的奇葩”!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三
《花的勇气》一课,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花的勇气》一课,我感觉上的很开心。在这一课中,孩子们给我太多的惊喜与感动!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沉浸在文本中,又是什么给予孩子们灵动的思维呢?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的赞美和欣赏!是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
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情绪高涨。接着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四
听了《花的勇气》,受益匪浅。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说实在的,这篇文章不好上,我想根据自己的所听、所见谈几点自己的所感。
在导入环节,老师运用由花想古诗的方法,总共出示了六种常见的花,学生借此复习了和每种花有关的古诗句,温故知新,复习了古诗,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本文是略读课文,连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复习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且牢牢抓住了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经历的事件和由此对应的人物心情的变化,这符合略读课文的学习特点。小组内的合作讨论也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出示的填空题,由事件和心情交错组成,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理清了课文的整体脉络:“(无花)失望——(藏花)吃惊——(不见花开)遗憾——(花开原野)惊奇——(气魄)震撼”这是一组颇具特点的课文脉络图,连老师巧妙地运用这张图,借此要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段学生对文章梗概的把握需要方法的指引,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指导。由此图老师还让学生说说还能发现什么,这是对文章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作者的心情皆因花起。
在重点环节老师先让学生感悟“花满原野”时让作者心头一震的画面,说说从哪些词语看出了作者这种心情?通过让学生对词语的细细品味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层认知:“改天换地”写出了变化大,“全冒出”来体现了变化快……教师由这一段的教学引入到第二自然段也就是“藏花”时的教学,同样让学生挖掘体现作者惊奇的词语,“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从果到因的反序教学,更能体现对比的巧妙,也更能体现出文中的中心——花的勇气,由此花儿由藏身到开满原野的过程更加令人回味,令人印象深刻。借此出示填空题:青草下藏的,不仅仅是花,还是()。此项语言训练,训练了学生挖掘文本深层内涵且合理表达的能力。最后再次回到第七自然段,配乐朗读,学生一定沉浸在从惊奇到震撼的画面中,作者心情的变化过程由此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
在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老师又引导学生学习《花的勇气》的写法,让学生写出种子的勇气是();梅花的勇气是();青松的勇气是()。训练了学生组织概括语言的能力。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五
今天执教《花的勇气》一文的第二课时,从备课的教案来看,是一节思路非常普通的家常课,无非是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语言优美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但是,教学中却感到与学生一起走进了花的世界中,教得尽兴,学得快乐。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觉得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自己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在这堂课上,我语调欢快,时不时地变化着语气跟学生交流,有时还略带夸张地激励学生读出画面。对于学生的点评也比平时更为丰富,有时赞赏他们能想象着画面读,有时表扬他们把春天带进了教室,有时还夸他们是小老师,让同学们学着读。一节课下来,书声琅琅,我和学生却不觉得疲倦。看来,今后,我在上课时,要少些老师的架子,多些儿童的.率性,向儿童节目的主持人学学怎么带动气氛,让课堂成为孩子们乐学的大舞台。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六
《花的勇气》节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通过对话描写了四月的维也纳:开始见不到花,一阵雨之后,五颜六色的花齐刷刷地冒了出来,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种坚强的气魄给了作者强烈的震撼,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勇气。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读教学感悟作者内心情感变化这一环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通过对草地的,绿色泛滥的绿地、藏满花的绿地、花的原野三个不同场面的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从失望--吃惊--惊奇的内心情感变化,从冷风冷雨中的小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味。学生也与作者一起从其他一些植物或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意味。
整节课教学下来,我收到了老师们的一些中肯的建议,结合自己对教学后的感受,整理出以下几点:。
《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然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很多环节并未体现这点,如在感受作者看到四月的维也纳哪些景象?学生汇报与我原先预设并不一样,我就直接把我的意想告诉了学生。在体会作者内心感受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不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不敢放手,担心学生说不到。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语言的精确,简洁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这样可减少课堂内的罗嗦现象。我在教学中虽然听课教师肯定我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激情,但我还是有语言不够简洁,罗嗦的问题,对提问的目标指向性不明确。这是我该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课堂语言的精心设计,做到简洁凝练而准确。
“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这是每位老师都心知肚明的。然而,我在不知不觉中却把错误的知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教学词语时“改天换地”一词,在学生发现了我的错误“改天换日”,我在极力掩饰这一错误时却四次把这个词读错,虽然这不是我故意的但在学生读词甚至在我错误的引导下,也会浅意识的把错误记在脑中。教育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花的勇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常规应该一课时结束。而我虽然扎实地引导学生读了,读懂了,但拖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关键原因还是自己备课时不甚明了,边讲边明晰。理清了自己和学生阅读的思路,对字词句段摸着走了一遍。精髓的部分,需要升华的地方没有凸现出来。
第二节课,针对另外一个班,我又做了适当的补充,可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同样由“失望”到“遗憾”到“惊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路不由自主的形成了前后文章的对比:失望和惊讶。很明显的对比出了作者惊讶于小花改天换地勇气--冒出来的勇气,顶着风雨拔地而起的勇气。顺着思路觉得花的勇气不仅仅在于冷风冷雨中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教学虽然结束,但我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尾产生了疑问小花有如此的气魄,什么气魄?在文中小花体现出了哪些勇气?带着这些疑问,应该再细细地读文,去品味。相信,对花的勇气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课后,我给学生朗读了《一个普通灵魂能走多远》。希望靠我的朗读弥补我的遗憾。遗憾我没有找到原文来读一读,遗憾自己课前没有准备的再充分一些。匆匆,太匆匆。
1、教师自身对文本体悟挖掘不到位,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
2、教师对教学中的轻重之处处理不当,导致拖沓,重点不够突出。
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读书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培养不够。其实,教师自身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也不够好。需要学习和培养。
如果说优点的话,应该是关注的了学生需要和面对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生有着真诚平等的态度。
如何提升自我,准确感知把握文本。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探究和培养。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七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冀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课文的最后,我让学生谈谈对勇气、生命的感悟.
这堂课虽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完美,可是在每个孩子心目中确实印象最深的一节课,因为,在他们心中不在是靠别人支配,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我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教师自身。这就要求我平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有效引导,谨慎走好每一步,这样学生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情可诉。但是,从这节课当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具有亮点的东西,比如学生的思维普遍很活跃,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个别学生的语言也很优美,如果引导到位,学生们在写作、讲话方面很具有发展潜力。
课堂上需要严格规范地管理,学习步骤上需要扎实稳健地实施,这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下一步需共同努力的方向。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八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在初接触这篇课文后,我首先关注到了课题前面的雪花号——这意味着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为苏教版的课文都是讲读课文,之前我从未听过、上过略读课文。因此特地上网查了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从中我了解到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绝对不能等同于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上略读课文,教师应放得更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略读课文都有阅读提示,其实就是教学生循序渐进阅读并理解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我教学思路就是按照这阅读提示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
本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令我很不满意,学生的反应平平,当然,教师是决定因素,教师未能有充分的预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从而造成了这样的境地。
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以下几点:
1.对学情估计不足。
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但遗憾的是,因规定课前不得接触学生,我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我以为所借的既是朱棣文小学的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必定比我们乡下学生高出许多。因而在我本人所执教班级的基础上,又人为地增加了难度。如当学生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后,还要求学生依次概括成四个字——“绿野无花”、“草下藏花”、“无缘看花”、“原野冒花”、“花有勇气”。我的本意是:学生既然基础好,只要求找出文中现成的语句太过简单了,而将文中语句“浓缩”成四字短语,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的回答也并非要和我所设想的几个短语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差无多就可以了,当然如果仅够得上边,我也能及时引导。但事实上,这一设计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成了课堂上的“鸡肋”。因为当我提出要求后,学生响应的寥寥无几,原本学生的发言就不够活跃,这样一来,更把他们难倒了,甚至在某些时候造成了“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尴尬局面。
2.未能及时作调整。
其实当课前准备与学生谈勇气时,我就该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个重新估计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很容易举例说明的,学生应该能够脱口而出,但事实上学生的反应并不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考虑降低一些难度(如不要求用四字短语概括,只要求找出表明原因的相关语句来朗读体悟),以使学生在阅读结束后,即能顺利地完成填空,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又可以节省更多课堂时间来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体会,而无需在“概括”上面纠缠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学得累,教师教得累,给人的印象也未必深刻,反而将本该深入体会文本的时间也都占去了。
3.情的因素未凸显。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可是,由于教师的设计与教学时间的关系,这些美的文字,这些体现花儿品质的语句,学生们都未能深情品味。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而因未真正深入文本,师未入情,生亦未入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当然,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地方还是有的。如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因为;
拨开草看,我感到,因为;
离开之前,我感到,因为;
雨中去看,我感到,因为;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因为。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短短三十分钟的教学,让人感慨良多。实际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不可预知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分析学情,设计出科学而合理的教案,进行充分的预设,要有教学机智,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新花的勇气课后反思(模板19篇)篇十九
《花的勇气》节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通过对话描写了四月的维也纳:开始见不到花,一阵雨之后,五颜六色的花齐刷刷地冒了出来,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种坚强的气魄给了作者强烈的震撼,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勇气。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读教学感悟作者内心情感变化这一环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通过对草地的,绿色泛滥的绿地、藏满花的绿地、花的原野三个不同场面的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从失望--吃惊--惊奇的内心情感变化,从冷风冷雨中的小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味。学生也与作者一起从其他一些植物或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意味。
整节课教学下来,我收到了老师们的一些中肯的建议,结合自己对教学后的感受,整理出以下几点:。
一、还学于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然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很多环节并未体现这点,如在感受作者看到四月的维也纳哪些景象?学生汇报与我原先预设并不一样,我就直接把我的意想告诉了学生。在体会作者内心感受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不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不敢放手,担心学生说不到。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课堂语言的精确、精细。
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语言的精确,简洁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这样可减少课堂内的罗嗦现象。我在教学中虽然听课教师肯定我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激情,但我还是有语言不够简洁,罗嗦的问题,对提问的目标指向性不明确。这是我该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课堂语言的精心设计,做到简洁凝练而准确。
三、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这是每位老师都心知肚明的。然而,我在不知不觉中却把错误的知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教学词语时“改天换地”一词,在学生发现了我的错误“改天换日”,我在极力掩饰这一错误时却四次把这个词读错,虽然这不是我故意的但在学生读词甚至在我错误的引导下,也会浅意识的把错误记在脑中。教育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花的勇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常规应该一课时结束。而我虽然扎实地引导学生读了,读懂了,但拖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关键原因还是自己备课时不甚明了,边讲边明晰。理清了自己和学生阅读的思路,对字词句段摸着走了一遍。精髓的部分,需要升华的地方没有凸现出来。
第二节课,针对另外一个班,我又做了适当的补充,可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同样由“失望”到“遗憾”到“惊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路不由自主的形成了前后文章的对比:失望和惊讶。很明显的对比出了作者惊讶于小花改天换地勇气--冒出来的勇气,顶着风雨拔地而起的勇气。顺着思路觉得花的勇气不仅仅在于冷风冷雨中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教学虽然结束,但我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尾产生了疑问小花有如此的气魄,什么气魄?在文中小花体现出了哪些勇气?带着这些疑问,应该再细细地读文,去品味。相信,对花的勇气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课后,我给学生朗读了《一个普通灵魂能走多远》。希望靠我的朗读弥补我的遗憾。遗憾我没有找到原文来读一读,遗憾自己课前没有准备的再充分一些。匆匆,太匆匆。
纷纷烦烦中反思这课的教学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教师自身对文本体悟挖掘不到位,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
2、教师对教学中的轻重之处处理不当,导致拖沓,重点不够突出。
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读书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培养不够。其实,教师自身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也不够好。需要学习和培养。
如果说优点的话,应该是关注的了学生需要和面对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生有着真诚平等的态度。
需要探究的问题:。
如何提升自我,准确感知把握文本。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探究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