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经验总结,我深刻认识到了困难无处不在,但我们要勇敢面对并积极解决。在下面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范文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一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神七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二
一批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脱颖而出,一项项国际宇航界的技术难题相继被攻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从神五到神七,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三次飞天、三大跨越。我国航天事业在改革中腾飞,在创新中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20xx年10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自1996年以来,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xx年9月28日,随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20xx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更成为我国高科技“走出去”的一面旗帜。199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自此,中国航天人成功敲开了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20xx年,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尼日利亚成功发射通讯卫星一号并在轨交付,中国航天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颗整星出口卫星委内瑞拉通讯卫星于10月30日发射,第三颗出口卫星巴基斯坦卫星项目也已正式签约。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有7种型号的长征火箭用于国际商业发射,为1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卫星发射和搭载服务,进行了29次国际商业发射,发射了35颗商业卫星。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三
长征五号ft2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575秒后,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何为“航天精神”?百度输入这个词汇,页面上跃入眼帘的有:
读着我们伟大祖国接二连三的“飞天”喜讯,读着以上这些文字信息和直观解释,感受着这些句子,体会着航天精神传递我们、给予我们、激励我们的启示和力量,让人感叹、让人敬仰,也让人振奋。我的理解就是,在实现了和正在继续实现着“敦煌飞天”的神话梦想、“嫦娥奔月”的千年期盼的既艰辛又让人惊喜、自豪的路上,在这个更需要付出、需要努力、需要创新、需要坚持和也需要自强、自勉、自励、自律、自尊、自省的时代,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要有航天人的高尚品质、爱国情怀、献身豪情、坚韧意志和赤子之心,具有责任在肩的身先士卒和自觉担当,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坚持、开拓创新的执着、精益求精的品格、爱岗敬业的作风、齐心协力的携手和献身事业的忠诚。跟实现航天梦一样,各行各业都必须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珍惜时间、时不我待、自我激励,大力建设和弘扬富有时代性和生命力的航天精神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习。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四
长征五号3日成功首飞,开启了我国深空探测的新时代。作为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拥有强大的“中国芯”,其动力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自主研制。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xx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xx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xx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从20xx年立项至今,长征五号冲刺了20xx年。但是,从提出论证到如今,长征五号整整走了30年,可谓30年磨一“箭”。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国际航空发展方向,结合我国当时的技术基础,提出了发展大火箭的设想。从那时起,中国开启了大火箭的漫漫征途。
1986年,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我国开始了论证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
1995年,我国开展新一代运载火箭方案论证以及液氧煤油与氢氧两种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
20xx年,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立项研制。
20xx年,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立项研制。
20xx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长征五号立项研制,从此开始长达20xx年的攻坚磨砺。
航天科技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告诉记者,仅就火箭捆绑结构而言,由于长征五号火箭芯级推力每个捆绑点高达330吨,比以往的中型火箭增加了3倍多,这就意味着大火箭必须采取全新的设计。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设计人员,进行了上千次的结构模型分析和优化,历时数年终于完成了“大推力捆绑结构设计”,实现了我国火箭结构设计史上的重大突破。
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为我国运载火箭首次采用,是火箭实现运载能力重大跨越的基础,无论是设计、制造还是试验,难度都极大。据科研人员介绍,仅新型贮箱的焊缝就有近2公里长,是长征二号和长征三号两种火箭的总和。这2公里的焊缝,可谓是长征五号集梦想与艰难于一体的攻关之旅的生动写照。
作为中国大运载时代的“开拓者”、深空探测的“主力军”,长征五号开启的未来将会更加精彩。展望发展前景,栾恩杰院士充满信心。他设想:有了大火箭,中国将来还可以建设太空望远镜、太空发电站等设施。长征五号执行“一箭多星”式发射任务的能力更强,未来构建全球定位系统、全球通信系统等,所花费的时间将大幅缩短。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五
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于今天早晨7点30分28秒从大漠深处发射,7时49分,神舟十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2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继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之后,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开启了我国时间最长的载人太空飞行旅程。
在贺电中指出:“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将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这一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不但是科学上实质性的进步,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科技实力提升的体现。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从“两弹一星”到神舟号飞船,从“东方红”到“嫦娥”飞天,从无人飞行到太空驻留……这一切,都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在不断腾飞和跨越。
在今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1999年“神舟一号”绕地球14圈并安全重返地球,20xx年间航天人不懈奋斗、开拓创新,20xx年神舟十一号将2名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中国航天史上立起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航天精神代代传承,航天梦想越来越近,国人为之欢欣鼓舞。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六
据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大意义的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xx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xx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从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至今,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23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高达97%左右。从国际上来看,从1957年到20xx年,全球共发射5400多次,平均发射成功率是91.5%。
如果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比作一个大家族,现在其家庭成员已经有17个了,实现了从常温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各种轨道,能够满足不同载荷的发射要求。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七
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于2天后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牵手”太空,景海鹏和陈冬开启中国航天员迄今最长太空驻留。对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我获益良多。
时光回溯到1956年,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之时,一批热爱祖国的科学家,克服了重重险阻从海外回归祖国的怀抱;一批志存高远的青年人,满怀着忠心赤胆从全国各地加入到航天队伍。他们白手起家、从头干起,一步步创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几百年走完的发展道路。
作为举全国之力的重大工程,航天人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研制生产中。
“我们站承担着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当时,站里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算一条弹道要凑合着算三次,需两三个小时。为按时保质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吃一顿饭。”原航天部二院计算站、现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科技工作者宋庆元这样回忆,她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受到毛主席、周亲切接见,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此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第一颗气象卫星……返回制动火箭固体发动机连续24次参与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辉煌成就,中国道路充满希望、中国精神充满力量,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异常坚定。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艰苦奋斗、敢于创新,走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航天梦、青春梦努力拼搏!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八
11月3日20时43分,伴随着轰鸣巨响,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记者连线现场群众和航天工作人员,记录下火箭升空的特殊瞬间,以及航天人庆功的喜悦时刻。
20时43分,当现场广播喊出“50秒倒计时”时,尽管站在3公里外,卢先生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朋友一起大声欢呼。
“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球缓缓升空,直入云层。”卢先生告诉记者,在现场的人们都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刻,直至1分钟后,长征五号消失于视野中,“以往在电视上看火箭发射,比较冷静,今天亲临现场,大家一起鼓掌欢呼,真是太激动了。”
对航天人而言,这种成功的喜悦更是弥足珍贵。在“大火箭”成功发射当夜,海南文昌发射中心举行了庆功会。庆功会上有一个特殊纪念环节,青年歌唱家谭晶演唱了一首名为《飞天利箭》的歌曲,为航天工作者献礼。谭晶在现场表示,作为科学家的家属,这一刻她格外自豪。她希望用歌声,向孜孜不倦的航天人致敬。
参加庆功会的“长五”首飞试验队员钱昌告诉记者,火箭升空他心情很激动,而这首《飞天利箭》更是激发了他的自豪感,“这首歌唱出我们年轻的航天人,不畏艰难,追逐飞天梦的浪漫气息”。
电话中,他还给记者复述了几句歌词,“美丽星球留下了浪漫的云烟,化成万道霞光最美的心愿”。
事实上,对这些航天人而言,他们浪漫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航天专家表示,有了长征五号后,中国在空间站的建设上就有了得力的运载工具,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中国的登月工程的意义重大。
未来,将由长征五号火箭执行发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以及探月和探测火星任务。北京认为,由军方实施的太空计划象征着该国的进步,标志着该国崛起中的全球地位。
中国的首台月球车于20xx年底发射,尽管受到机械故障困扰,但它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期寿命。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迄今只是在重复美国和苏联数十年前的活动。
值得骄傲的是其中,长征五号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燃料,与液氧及液氧煤油燃料交替使用。
新闻结束来,可我还在不停地想起刚才火箭发射的画面。盼望有一天,我能去太空旅游,了解许多星系。看看太空的景色。这个梦想我一定会实现。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集成了多项最新的航天技术,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全新研制高可靠的控制系统,对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具有升级换代的里程碑意义。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已完成执行此次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
未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把嫦娥五号、空间站,甚至火星探测器等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进航天强国。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九
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出重要一步。
跨越1.65米,成年人只需一两步就能走完。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芯级直径从3.35米变为5米,却用了整整。无论是1970年的“东方红”一号、的神舟五号,还是的嫦娥一号,都由火箭送入太空。这也就是说,火箭有多大推力,就能把多重多大的物件从地面送上太空轨道。
而昨晚成功发射的“长征五号”,也被航天人们称为“胖五”,一举将我国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8吨级提升至25吨级。
昨天晚上8点34分,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大厅里,灯火通明,警戒线内,专家们很多都不在贴有自己名签的座位上,而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指着有各种密密麻麻数据的led大显示屏低声交谈,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盯着前方。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型最大推力火箭,将于11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环保型超低温燃料,所以又被称为“冰箭”。
长征五号火箭和几个月前试射的长征七号一样,是中国新开发的无毒无污染“绿色”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动力,火箭引擎燃烧后只会放出热量并产生氧化物纯水)。长征五号在航天系统内部被称为“大火箭”。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而研发的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
这一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于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刚刚好我的同学叫我回去看发射,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文昌人,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再去之前我可是做足了功课的。长征五号火箭是一型全新的火箭,它的发动机系统、增压输送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伺服系统、结构系统等都是全新的。火箭长53.1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这可真是个庞然大物啊!据悉长征五号火箭研制应用了96项新技术,光是重大关键技术就有12项,新技术比例超过70%。看来这不仅仅是个庞然大物,还是个浑身都是宝的庞然大物呢。
虽然我们挺早就去到了文昌的清澜大桥,但是一到哪儿,别说是今晚的火箭了,光是这“人海”就可以惊掉你的下巴了。整座桥从桥头到桥尾,黑压压的一片都是人,为了找个好位置,我俩使出了浑身解数,在人海中穿梭着。再听听,大家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光我听得懂的方言就有四川话、北京话、河南话、湖南话……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都是在说“今晚会有多壮观,这次可长见识了”之类的。丝毫没有意识到8:00快到了。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一
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0月28日通过垂直转运从总装厂房转运至发射塔架,即将展开首次飞行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发射直径达到5米,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的大运载火箭,标志中国航天迈向全新的时代。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总指挥大声说道。
新闻结束来,可我还在不停地想起刚才火箭发射的画面。盼望有一天,我能去太空旅游,了解许多星系。看看太空的景色。这个梦想我一定会实现。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集成了多项最新的航天技术,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全新研制高可靠的控制系统,对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具有升级换代的里程碑意义。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已完成执行此次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
未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把嫦娥五号、空间站,甚至火星探测器等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进航天强国。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型最大推力火箭,将于20xx年11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环保型超低温燃料,所以又被称为“冰箭”。
长征五号火箭和几个月前试射的长征七号一样,是中国新开发的无毒无污染“绿色”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动力,火箭引擎燃烧后只会放出热量并产生氧化物纯水)。长征五号在航天系统内部被称为“大火箭”。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而研发的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
这一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于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刚刚好我的同学叫我回去看发射,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文昌人,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再去之前我可是做足了功课的。长征五号火箭是一型全新的火箭,它的发动机系统、增压输送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伺服系统、结构系统等都是全新的。火箭长53.1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这可真是个庞然大物啊!据悉长征五号火箭研制应用了96项新技术,光是重大关键技术就有12项,新技术比例超过70%。看来这不仅仅是个庞然大物,还是个浑身都是宝的庞然大物呢。
虽然我们挺早就去到了文昌的清澜大桥,但是一到哪儿,别说是今晚的火箭了,光是这“人海”就可以惊掉你的下巴了。整座桥从桥头到桥尾,黑压压的一片都是人,为了找个好位置,我俩使出了浑身解数,在人海中穿梭着。再听听,大家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光我听得懂的方言就有四川话、北京话、河南话、湖南话……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都是在说“今晚会有多壮观,这次可长见识了”之类的。丝毫没有意识到8:00快到了。
突然有人“哇”!的一声,只见右手边的天空都被染成了橘红色的,天亮起来了。火箭从地平线升起,就像一颗快速飞升火球,看着小但是能量可不小呢!真可谓是直指苍穹啊!火箭的光环呈现出十字的形态,所有的光都被它压下去了。今晚,它是天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依我看它应该是呈曲线飞行的,它直直地往上飞了好一会,然后来了个大转弯,就到了我们前面的空中了,后面拖着一条尾烟,久久不能散去,非常壮观。身边的人们发出阵阵欢呼声,火箭的轰鸣声再加上人们的欢呼声,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情绪高涨,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激动,一直到卫星成功进入太空。
它不仅展现中华之雄姿,更尽显中华之骄傲,象征中华之斗志!
这一天我永生难忘,我为中国骄傲,为文昌骄傲。这次发射再一次标志着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中国强大起来了!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二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新探索、开拓中国特色航天发展之路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获得长足进步,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仅20xx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无私支持下,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国内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集成,掌握了型号研制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技术,在研制中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又好又快地发展。
回忆起中国人首次遨游太空的21小时,杨利伟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托起了神舟,是千千万万人把我送上了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用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美国、欧洲制造的卫星,跻身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业绩创造了体制和机制优势。”马兴瑞说。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三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远征二号上面级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成功实施发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四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透露:火箭助推上的产品出了一些小问题,经过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后面的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当时就决定,在窗口上还有将近三个小时的时候,占一个小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后面的液氢加注过程中,因为长五的特点是一枚冰箭,就是液氢的容积非常大,加完之后首先要保证发动机在里面的一些部件能够冷却到足够的温度,这样在启动过程当中会非常平稳。
在启动过程当中,发现有些参数不是按照设想来工作,现场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讨论,按照预案进行各种排查工作,基本上在最后一个时刻,圆满解决了问题,按照窗口的后沿,把第一枚火箭顺利升上了太空。
中新社海南文昌11月3日电(记者张素)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当日发射时间几经推迟,从原定的发射时间18时延迟到20时40分,航天专家随后解释原因。
“发射前发现一级助推器排气管道出现问题,经过判断,不影响发射。”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在受访时说,第二个问题是芯一级的氢氧发动机在预冷过程中出现意外,“温度降不下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补充说,发现火箭助推器产品出现问题,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
娄路亮说,液氢加注过程后首先要保证发动机的部分部件能够冷却到一定的温度,确保启动过程中保持平稳。但在启动过程中,研制人员发现一些参数未按照设想工作。
娄路亮说,现场组织技术人员讨论,随机按照预案进行各种排查,最终在窗口期的最后时刻圆满解决问题,把中国首枚大型火箭送上太空。
“科技人员非常镇定,采取了各种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后延发射成功。”赵坚说。
航天专家在发射后第一时间公布推迟原因的举措备受好评,有评论称:“中国航天需要更多这样的自信表达”。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五
长征五号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天津大运载火箭基地完成总装,其起飞质量约869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将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任务。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将大幅提高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对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推进和空间站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涯,再到冲上太空,承担“天地运输走廊”的重任,长征五号火箭凝聚了800余名天津航天人的心血,是咱天津人造的火箭。现场有80名天津大火箭基地的航天人,亲眼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晚8时22分,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甲上面级,顺利将五类六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长征五号火箭未来将成为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代替长征二号、三号、四号、七号系列火箭。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六
20xx年10月17日07时30分31秒,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在组合体中工作30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集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深空探测的开展能带动一系列先进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它带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使比较行星学兴起与成长,还推进了太阳活动与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对地外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领域的进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保护地球。
航空航天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活动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崇高目标,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辉煌而又最令人激动鼓舞的领域;航空航天活动展示出人类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集成、交汇与创新的完美融合,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不畏风险、献身科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弘扬航空航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七
20xx年11月3日晚上20:41,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观看长征五号发射。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新探索、开拓中国特色航天发展之路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获得长足进步,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仅20xx年的时间就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无私支持下,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国内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集成,掌握了型号研制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技术,在研制中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又好又快地发展。
回忆起中国人首次遨游太空的21小时,杨利伟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托起了神舟,是千千万万人把我送上了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用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美国、欧洲制造的卫星,跻身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业绩创造了体制和机制优势。”马兴瑞说。
长征五号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天津大运载火箭基地完成总装,其起飞质量约869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将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任务。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将大幅提高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对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推进和空间站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涯,再到冲上太空,承担“天地运输走廊”的重任,长征五号火箭凝聚了800余名天津航天人的心血,是咱天津人造的火箭。现场有80名天津大火箭基地的航天人,亲眼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晚8时22分,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甲上面级,顺利将五类六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长征五号火箭未来将成为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代替长征二号、三号、四号、七号系列火箭。
20xx年10月17日07时30分31秒,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在组合体中工作30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集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深空探测的开展能带动一系列先进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它带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使比较行星学兴起与成长,还推进了太阳活动与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对地外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领域的进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保护地球。
航空航天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活动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崇高目标,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辉煌而又最令人激动鼓舞的领域;航空航天活动展示出人类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集成、交汇与创新的完美融合,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不畏风险、献身科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弘扬航空航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八
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观看完长征五号首发成功有什么感想感悟。
呢?
作文。
要怎么写呢?下面小编整理的观看长征五号首飞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借鉴。
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10月28日通过垂直转运从总装厂房转运至发射塔架,即将展开首次飞行试验。这是我国首次发射直径达到5米,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的大运载火箭,标志中国航天迈向全新的时代。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点火!”总指挥大声说道。
新闻结束来,可我还在不停地想起刚才火箭发射的画面。盼望有一天,我能去太空旅游,了解许多星系。看看太空的景色。这个梦想我一定会实现。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集成了多项最新的航天技术,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全新研制高可靠的控制系统,对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具有升级换代的里程碑意义。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已完成执行此次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
未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把嫦娥五号、空间站,甚至火星探测器等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进航天强国。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型最大推力火箭,将于20xx年11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使用环保型超低温燃料,所以又被称为“冰箭”。
长征五号火箭和几个月前试射的长征七号一样,是中国新开发的无毒无污染“绿色”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动力,火箭引擎燃烧后只会放出热量并产生氧化物纯水)。长征五号在航天系统内部被称为“大火箭”。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而研发的芯级直径为5米的火箭系列。
这一天,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于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刚刚好我的同学叫我回去看发射,作为一个中国人,同时也作为一个文昌人,我当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再去之前我可是做足了功课的。长征五号火箭是一型全新的火箭,它的发动机系统、增压输送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伺服系统、结构系统等都是全新的。火箭长53.1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这可真是个庞然大物啊!据悉长征五号火箭研制应用了96项新技术,光是重大关键技术就有12项,新技术比例超过70%。看来这不仅仅是个庞然大物,还是个浑身都是宝的庞然大物呢。
虽然我们挺早就去到了文昌的清澜大桥,但是一到哪儿,别说是今晚的火箭了,光是这“人海”就可以惊掉你的下巴了。整座桥从桥头到桥尾,黑压压的一片都是人,为了找个好位置,我俩使出了浑身解数,在人海中穿梭着。再听听,大家是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的。光我听得懂的方言就有四川话、北京话、河南话、湖南话……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都是在说“今晚会有多壮观,这次可长见识了”之类的。丝毫没有意识到8:00快到了。
突然有人“哇”!的一声,只见右手边的天空都被染成了橘红色的,天亮起来了。火箭从地平线升起,就像一颗快速飞升火球,看着小但是能量可不小呢!真可谓是直指苍穹啊!火箭的光环呈现出十字的形态,所有的光都被它压下去了。今晚,它是天空中最闪耀的那颗星。依我看它应该是呈曲线飞行的,它直直地往上飞了好一会,然后来了个大转弯,就到了我们前面的空中了,后面拖着一条尾烟,久久不能散去,非常壮观。身边的人们发出阵阵欢呼声,火箭的轰鸣声再加上人们的欢呼声,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目不转睛地看着,情绪高涨,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激动,一直到卫星成功进入太空。
它不仅展现中华之雄姿,更尽显中华之骄傲,象征中华之斗志!
这一天我永生难忘,我为中国骄傲,为文昌骄傲。这次发射再一次标志着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中国强大起来了!
11月3日20时43分,伴随着轰鸣巨响,长征五号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记者连线现场群众和航天工作人员,记录下火箭升空的特殊瞬间,以及航天人庆功的喜悦时刻。
20时43分,当现场广播喊出“50秒倒计时”时,尽管站在3公里外,卢先生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朋友一起大声欢呼。
“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球缓缓升空,直入云层。”卢先生告诉记者,在现场的人们都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刻,直至1分钟后,长征五号消失于视野中,“以往在电视上看火箭发射,比较冷静,今天亲临现场,大家一起鼓掌欢呼,真是太激动了。”
对航天人而言,这种成功的喜悦更是弥足珍贵。在“大火箭”成功发射当夜,海南文昌发射中心举行了庆功会。庆功会上有一个特殊纪念环节,青年歌唱家谭晶演唱了一首名为《飞天利箭》的歌曲,为航天工作者献礼。谭晶在现场表示,作为科学家的家属,这一刻她格外自豪。她希望用歌声,向孜孜不倦的航天人致敬。
参加庆功会的“长五”首飞试验队员钱昌告诉记者,火箭升空他心情很激动,而这首《飞天利箭》更是激发了他的自豪感,“这首歌唱出我们年轻的航天人,不畏艰难,追逐飞天梦的浪漫气息”。
电话中,他还给记者复述了几句歌词,“美丽星球留下了浪漫的云烟,化成万道霞光最美的心愿”。
事实上,对这些航天人而言,他们浪漫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航天专家表示,有了长征五号后,中国在空间站的建设上就有了得力的运载工具,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中国的登月工程的意义重大。
未来,将由长征五号火箭执行发射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以及探月和探测火星任务。北京认为,由军方实施的太空计划象征着该国的进步,标志着该国崛起中的全球地位。
中国的首台月球车于20xx年底发射,尽管受到机械故障困扰,但它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期寿命。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迄今只是在重复美国和苏联数十年前的活动。
值得骄傲的是其中,长征五号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燃料,与液氧及液氧煤油燃料交替使用。
新闻结束来,可我还在不停地想起刚才火箭发射的画面。盼望有一天,我能去太空旅游,了解许多星系。看看太空的景色。这个梦想我一定会实现。作为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集成了多项最新的航天技术,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全新研制高可靠的控制系统,对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具有升级换代的里程碑意义。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已完成执行此次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
未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把嫦娥五号、空间站,甚至火星探测器等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进航天强国。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十九
长征五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款新型火箭,旨在将我国的航天技术带入更高的水平。长征五号于2020年11月24日首次发射,并成功送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本文将对长征五号首发成功进行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团结协作是持续进步的基础。
长征五号的研制和发射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齐心协力。我们可以看到,在长征五号的研发过程中,几乎涉及到了所有与航天有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并且,无论是战略规划,还是技术研发,都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密切配合。因此,长征五号首发成功最大的感受就是团结和协作是持续进步的基础。
第三段: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创新的源泉。
长征五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新成果,其背后离不开航天科技一直以来的持续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我们需要积极进取,不断追求新的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这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例如,长征五号在发射过程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新型液氧甲烷发动机,这项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在推进我国航天科技能力方面也是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长征五号首发成功,是科技人员多年的辛勤劳动和日夜苦练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卓越,并且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以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无疑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结语。
长征五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在长征五号首发成功的背后,不仅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更是我们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长征五号的成功发射为我们带来巨大的振奋,也推动了我国的航天事业在国际上的更高地位。我们期待着未来,在这个科技充满机遇的世界,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坚定不移的追求创新,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最新长征五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精选20篇)篇二十
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11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当日发射时间几经推迟,从原定的发射时间18时延迟到20时40分,航天专家随后解释原因。
“发射前发现一级助推器排气管道出现问题,经过判断,不影响发射。”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在受访时说,第二个问题是芯一级的氢氧发动机在预冷过程中出现意外,“温度降不下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补充说,发现火箭助推器产品出现问题,专家讨论认为不影响发射,“检查和讨论过程花了一点时间”。
娄路亮说,液氢加注过程后首先要保证发动机的部分部件能够冷却到一定的温度,确保启动过程中保持平稳。但在启动过程中,研制人员发现一些参数未按照设想工作。
娄路亮说,现场组织技术人员讨论,随机按照预案进行各种排查,最终在窗口期的最后时刻圆满解决问题,把中国首枚大型火箭送上太空。
“科技人员非常镇定,采取了各种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后延发射成功。”赵坚说。
航天专家在发射后第一时间公布推迟原因的举措备受好评,有评论称:“中国航天需要更多这样的自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