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里,我们汇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满足大家对于不同题材的写作需求。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一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和不一样的情感积淀产生风格迥异的美术作品,这就要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对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感情进行分析,重视在文化情境中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本文主要简述了如何在不同文化情境下分析美术作品所包含的韵味,并深入探究了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品;人文精神;鉴赏;文化情境。
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要重现事物的美,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通过对各种学科综合知识的巧妙运用,使得“美”在其笔端得到升华。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对美术作品创作的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机型综合运用在,这样才能创作出一幅完美的作品。所以,我们在欣赏这样一幅作品的时候要对这些思想感情、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很好地提高鉴赏效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与研究也在发生变化,将美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意味,可以对画家创作时的情景进行真实的在现,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所谓文化情景就是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等等。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分析其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只对作品的技巧进行分析,还要明确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人文以及科学特征等等,把作品融入到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去,对画家创作时的内在情感进行分析。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社会文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作品的优秀思想、优良的精神可以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的进步,还能引导人们的心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对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很多非常深奥的哲学思想蕴含在美术作品中,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做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历史环境,而且要分析画家在创作的时候内心的思想与情感。画家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多种不同文化与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加强文化情景中美术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人们的基本素质。这种鉴赏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很好的还原,但是不是对生活简简单单的那种描述,而是把价值观、审美观与文化情景进行统一。人们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应该通过视觉感受来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思想与感情,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使自身的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同地区的美术艺术也有不同风情,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近距离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例如黄永玉前辈的《山鬼》有着浓厚的湘西本土特色,黄老塑造的“山鬼”这一形象其实是在湘西本地神话故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黄老在创作这幅作品的时候也让“山鬼”这一形象有了鲜明的特点。这个时候,我们要结合湘西本地的文化对“山鬼”这一民间形象和艺术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使我们在认识“山鬼”这个艺术形象的时候更加深刻。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心理等方面的共鸣来进行,从视觉与心理上对作品进行感受,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者想要体验的情感与意境。例如在传统的国画进行赏析的时候,我们要对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在鉴赏这种作品的时候应该对当代历史文化有很好的掌握,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来进行联想,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中国古典画作和古典诗歌一样很多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了解了这一点很有利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在进行美术作品鉴赏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连接,由于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美术技巧的简单堆叠,其过程结合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科学内容,其蕴含的知识是比较广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鉴赏的效果。例如:在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经济背景等等,把这些背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接受画家生活年代、国家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当时的世界环境。这样可以加强对作品的思考,得到作者想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深层思想。在鉴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与生活联系起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所以想要在文化情景中鉴赏美术作品可以从身边的美术作品入手,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还要与自然美进行有机结合,用自然美来发展自身的思维意识与审美能力。将美术鉴赏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美术鉴赏效果。
不同的美术作品其蕴含的思想不同,再加上画家在创作它们的时候,融入了当时画家生活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所以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要注重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画家生活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深处蕴含的深刻内涵。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二
声乐艺术是语言升华和民族特性而赋予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最大的特性是让语言拥有了音调、节奏和旋律,加上演唱者明亮动听的嗓音表现出来,那种带着演唱者的情感,传送歌词要表达的意思,美妙动听,生情并茂,感人至极。声乐能作为艺术首先要好听,不论是低沉雄浑、高亢嘹亮的男声,还是清丽典雅、丝绒般的女声,只有好听才能入耳。声音好能把歌词正确地表现出来,声音好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干瘪、枯燥、沙哑的声音一方面无法表达歌词所表述的内容,另一方面让听者感到不舒服。这就是为什么从事声乐艺术的人士很重视声音的训练和不断学习声乐技巧的原因。然而,歌唱者只能表现好听的声音是不够的,能称得上是声乐艺术,其可贵之处在于歌声中有情。在声乐艺术表现中,“情”是主导,是声乐的灵魂,也是它优于乐器充满魅力所在。
正因为声乐艺术能把“情”通过歌声表达出来,才感染人。声乐艺术要求演唱者必须关注对“情”的理解和体会。这就要求演唱者在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都要下功夫。还要在体验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加阅历,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喜、怒、悲、哀、恨,都要得以体验,才能让演唱者有“情”。这些学习和体验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需要演唱者融入到社会,不断积累才能在演唱中真正表现出带“情”的歌声。另外,在歌唱中如果能很好的表现“情”,还能为创造好的声音带来帮助。很多成功的声乐艺术表演者因为在歌声中恰当地表现“情”,使声音感人动听,起到了“以情带声”的'作用,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老一辈的歌唱家王坤在歌剧《白毛女》塑造喜儿这个角色时,就到基层农村去体验生活,抓住了生长在贫苦农民家女儿的感受,在舞台上用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了喜儿这个歌剧角色,王坤老师在演唱时,喜悦时声音甜美清脆,悲伤时撕心裂肺,演唱惊动全场,引起观众的共鸣,成为新歌剧声乐艺术的典范。
我们都知道话剧表演靠的是语言抑扬对比;舞蹈靠的是刚柔变化;影视剧靠的是镜头的变化。声乐艺术也是靠变化。它要靠音乐旋律和强弱的变化,还要靠歌词提供的情感的变化,用歌声塑造形象。歌唱者在表现声乐作品时,首先要理解声乐作品的主题,以及旋律、节奏、音色、音量、风格和民族性等。然后用声音所造一个主题鲜明的形象。歌唱者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把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技巧融合到一块儿,再用富有情感的声音表现出来。歌唱者做对了这些才能塑造出新的形象,从而引起共鸣,焕发斗志。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热爱。如:吴碧霞在《八月十五月儿明》这首典型的说唱风格的歌曲演唱中,完美地把“声”和“情”结合在一起,感情真挚,即表现了喜悦,又表现了悲切。用歌声完美地讲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八月十五送月饼的一个小故事,让听众一下子就认识了一个鲜活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其实,很多声乐作品通过歌唱者的演唱都能让听众感觉到它的形象。如:听了宋祖英的《好日子》你能感到红红火火的喜庆气氛;听了李光羲的《祝酒歌》举国欢庆胜利的情景油然而生;还有歌唱爱情的、歌唱美好生活的、歌唱祖国的,举不胜举,这正是声乐艺术无穷魅力所致。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三
学号:
姓名:王艳梅。
电话:
指导老师:薛文勇。
书法班次:13春16班。
学年学期:20xx年-20xx年第二学期。
生活中的美。
——美术鉴赏课有感摘要:美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美术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美术鉴赏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很高兴这个学期学习了美术鉴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美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画家,欣赏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美术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
【关键字】生活美术鉴赏。
美术,作为一种美的表达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美的意义所在。在这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传统绘画,体味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传统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中国不同的美术种类,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美术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
生活就像火焰,跳动在红色的起点;生活就像水流,流淌在清新。
的田野;生活就薄雾,飘散在命运的蓝天;生活就像树叶,成长在希望的眼前;生活就像大海,不屈在坚实的地平线。生活是美好的,它需要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它体现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特色。细细体会,你会觉得生活很美。
倘若说欣赏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双善于发现真谛的眼睛,那么欣赏人间真情,则需要有细腻的情感。在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大多因生计而疲于奔波,身边的零散琐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渐渐地把日子过得淡然无味,一头雾水,不知道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荫蔽?”,作家冰心的细腻由此可见一斑,这应该是她最真挚情感的表白。细腻的情感燃烧时,身边的细微的美肯定会熠熠生彩、璀璨夺目的。此时的生活还会索然无味么。
一次素不相识偶遇的帮助,这也是生活中的美。一次帮助,一声亲切的问候,身边碎事情看起来似乎而繁杂,不经意中大多放弃了,长时间的漠然必然麻木不仁,也就无从谈起美的存在。美是一种毫无标的的愉悦。如果你会欣赏,你会觉得生活之美。
正所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生活是五彩斑斓的,生活需要发现,需要我们怀着快乐的心情,乐观的心态去感悟,有了发现与感悟,生活的万花筒才会色彩缤纷,人生的旅途才会熠熠生辉!
当你怀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去感受生活时,你不难发现:曲折中有佳境,艰难中有趣味。当你用心去接触生活时,你不难发现:沉默的会变得亲切,平淡的会变得精彩,丑陋的也会变得美丽!
岁月无声在我们身边穿梭,你会发现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脑海中定格。秋日的斜晖投下了俏丽的影子,树叶像一只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尽情演绎自己的美丽,落叶归根!夏夜的繁星调皮地跟我们眨眼睛,有了星星陪伴,任何烦恼孤寂便销声匿迹。春日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万紫千红的百花,冬日里银妆素裹的世界。
时间不断流逝,不会因某个瞬间停驻,就像两条平行线把距离拉得再近也没有交点。我们要做的是把纷至沓来的忧虑、烦躁、苦闷、悲伤??变化成绚丽夺目的五颜六色,给心情涂上颜色,为生活着上颜色。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明丽的日子想到日后还将出现狂风暴雨;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失落的时候想到前方还有繁花似锦;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心灰气馁的时候想到生活中还有自信坚强;给心情涂上颜色,我们能够在失败挫折的时候想到成功的路上还有胜利的曙光。
解到中外美术能够完美的结合。美术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美术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美术。
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也深深体会到美术也是从生活中而来的。一切皆源自于生活。生活也是美术的重要出处。品味美术就如同品味生活,让人感受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对待美术的态度其实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乐观,悲观,皆如美术一样。美术是生活的调剂品,它能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彩。我们能够通过欣赏一幅画,一处建筑,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热爱艺术。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美术所展现的内在美会极大地感染我们,我们的性情和爱好会在艺术欣赏中得到净化。随着艺术视野的开阔,我们的精神面貌会得到升华,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审美情趣也会在愉悦中形成。可以说,美术鉴赏是人的心灵体操,是灵魂的净化剂,它能穿透人感情麻木的恺甲,使人们在内心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美术鉴赏课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足作用。对人的性情有极大的陶冶作用,会使人成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有格调和品位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拒绝暴力的人。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四
一、中西声乐历史文化。
声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是从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开始出现的。
远古时期,中西声乐艺术在各自图腾意识和文化氛围中就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汉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大融合的时代。对外来音乐艺术的兼容并蓄,促使汉唐时代声乐艺术的空前繁荣。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形式多样、品种繁多、流派纷呈、长期并存。
西方声乐艺术形式相对单一,但长期在歌坛独领风骚。从古希腊史诗、到中世纪圣咏与合唱艺术,再到歌剧,西方声乐形式经历了一个从独唱发展到合唱,再发展到比较高级的独唱的过程。
二、中西声乐审美比较。
由于中西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声乐审美上有着迥然不同的见解。崇尚中和之美的中国人在审美心理中多习惯于平和、渐进、渐变的心理趋向,不喜欢新异、突变的普遍心态,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音乐结构思维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对比前提下求统一的特征。中西文化在传统声乐艺术领域的另一突出反映,具体表现为中国以字韵纯正为重、西方则以声音优美为重。
西方传统声乐理论系统论及歌唱的呼吸与共鸣、声音的流畅与灵活等声乐艺术表现的诸多方面,而“声音优美”确是西方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
三、中西声乐文化内涵。
声乐来自于社会生活,也是最早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之所以自形成之初一直流播展衍至今,与其自身具备的社会功能是分不开的。其具有的社会功能有如下几种:信号功能;信息功能;仪式功能;宗教、道德的教化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这几种功能包涵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由于历史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之间也有所区别。
华夏先民以农耕为主,思维意识没有明确的主客体之分,具有整体性、综合性、模糊性、直观性的特征。西方文明发端于狩猎、游牧的生活方式。在思维判断的方式上,理性推理超过感性经验。现代观念上的西方音乐,主要是指脱胎于基督教文明的艺术音乐。西方艺术声乐的产生最初是为了满足宗教仪式和宣传基督教义的需要。由于教会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成了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训基地和创作、演唱的中心,从而使西方的声乐较早地具备了鲜明的职业化、专业化的特征,也由此保证了西方声乐作品的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
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声乐作品上。中国声乐作品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紧密。中国语言的声调较为丰富,音调依附于语调。西方的语言是多音节的拼音文字,声调变化相对简单,而音节节奏和重音变化丰富。中国旋律多围绕音韵(平仄)进行,节奏的装饰性较强,总体呈现出非均分性、非定量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西方语言较少声调的变化,歌词多讲究节奏韵律的抑扬。相对于语调而言,语义对语言节奏的依附性更大。我国汉族的音调主要采用没有半音进行的五声音阶,因此歌曲缺少功能性的倾向进行。在西方音乐中,无论是教会调式还是大小调体系,每个音的稳定性不同,其他各音都具有对主音的倾向性。这种不稳定性不仅造成音和音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加强了歌曲旋律进行的动力感。
四、结语。
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传统声乐艺术注入了各异的思想文化内涵。声乐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审美和文化内涵其实是统一在一起的。待人类传统文化与中西声乐艺术,肤浅的民族主义情绪无疑引发无谓的民族优劣论争,狭隘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必然导致有害的民族传统批判。土洋之争、门户之见或许不只是政治历史的原因,囿于以乐论歌、以技说艺难免将民族声乐艺术引入狭路。否定传统文化便割断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本血脉,排斥外来文化则助长了民族声乐艺术退化基因的滋生。完整地继承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精粹,广泛地吸收外来一切优秀声乐文化,以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思想为宗,以西方近代声乐技术理论为径,或许是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五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文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从“噫吁?戏”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册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峰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要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树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开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李白之所以描绘行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笔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梁陈时代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的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所以殷?编《河岳英灵集》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六
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主要应用于画展观众的艺术鉴赏活动中。所谓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可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共三个环节。国画展的展示设计功能体现在推进这三个环节的有效进行。更人性化、更亲切、更强调人在展示活动中的地位以及物质与精神上全方位的需求,为了把展示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参观者,使他们从中获益,就要求设计者为参观者创造一个舒适而实用的观赏环境,要尽可能地满足参观者的信息需求与生理、心理需求。
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特点。3在审美直觉环节中,首要领会的是国画展览中的展品陈设及画作说明等基本信息。
展品陈设在此是指国画作品的位置顺序摆放。国画的种类繁多,按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这三种为常见的分类方式。画展中国画作品的摆放顺序应当按照以上其一的划分方式来进行,便于画展观众进入展厅后能够迅速对国画的题材、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等有直观明了的印象。
画作说明一般包含画家及作品内容的简介,较多地使用于设计作品中。国画作品的画作说明一般为画家名称及其身份背景,而作品内容分析较少。这实际上增加了观众鉴赏画作的障碍。中国画艺术作品通常凝聚着创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艺术经验等,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质。观众要想深入理解国画作品,须对画家本人及作品创作经历有基本的认知,加之观众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审美经验,领悟出绘画作品表达的深刻内涵,否则将有对牛弹琴的可能。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包含作者简介、创作经历、作品解析的画作说明是必不可少的。
掌握了画展的基本信息,加之国画展展示设计的气氛营造,两者共同推动观众进入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及升华阶段,对绘画作品有着质变性的审美感受。
审美体验及审美升华的实现除了国画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展示设计的气氛营造也体现出一定的辅助功效。展厅中通过不同的灯光、音效、布景设施,打造与展览相符的环境,每一个板块主题都与展览大纲紧密呼应,环环相扣,同时也使得参观路线流畅而富于变化。6通过运用各种展示设计语言来营造国画主题氛围,达到画展内容与展示形式的和谐统一,交相辉映。例如音乐的使用是来源于审美中的通感现象,通感是指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古筝和国画都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典风格古筝曲目和国画作品都给观众以古典高雅的艺术享受。例如《渔舟唱晚》,这首优美典雅的古筝曲目描述了一幅夕阳映照下渔人载歌而归的画面,仿若一幅气度高雅的国画人物山水图。这些紧扣国画展览主题的展示设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一般的艺术享受,对于国画艺术作品有着深切的审美感受。或许是跟创作者想似的经历,或许是创作过程的某个瞬间的引导,以及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展厅氛围,这所有的恰到好处的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与顿悟,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心灵相通,极大地提高了观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信息反馈设计是指在画展展示设计中把观众对于画作鉴赏评论收集整理分析的方式。鉴赏评价一般来源于艺术批评家,有着较高的专业性和借鉴价值。然而画展观众的评价虽然专业性较低,但是贵在资源广泛,而且是第一手信息,其真实性价值极高,画家可以接收到不同生活阅历和背景的观众的鉴赏评论。因此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是展示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画展中的信息反馈设计方式多种多样,可根据画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画作展示墙的对面设置留言墙,用宣纸作为背景,让观众用毛笔记录自己对于国画作品的鉴赏评价,这样既有实用性又增加了鉴赏的娱乐性,同时也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另一种方式为鉴赏评论表格的设计,把创作者对于作品可能给予观众的感受评价记录下来,以打钩的方式采集观众的艺术评价,可增加观众观展的便利,最大限度的调动观众的参与性。类似以上评论信息反馈的设计方式还有很多,展示设计师可根据具体的国画展览主题及展厅陈设进行相应的设计,让更多的观众参与到鉴赏评论中,从而推动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更深远的发展。
国画作品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经过画家高水准艺术技能的表现作用于艺术鉴赏受众,而艺术鉴赏受众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同样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国画展览中信息反馈环节的设计就是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保障,信息反馈环节在国画展览中的推行实施,于提升中国国民艺术素养及修养品格方面意义深远。
1.彭吉象着。《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8.
2.顾艺、王莹着。《创意策展与展示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7.
3.彭吉象着。《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0.
4.彭吉象着。《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4.
5.彭吉象着。《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87.
6.姚安着。《博物馆策展实践》。科学出版社,2010:9.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七
:当今《舞蹈鉴赏》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艺术特点、教育形式,改变了以往众多舞蹈艺术选修课程中只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或舞蹈成品学习,弥补了高职高专非艺术专业学生一直以来对舞蹈艺术认知领域的缺失。如何上好这门课,使这门课深受学生喜欢,并能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自我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探索、研究、优化发展。
在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方向中,素质教育当之无愧成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标志。而在众多的素质教育学科中,舞蹈艺术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着舞蹈艺术,娱悦着人们的身心,同时提升人类情感文明,丰富人类的审美体验,促进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舞蹈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媒介中最佳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在普通高校中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借助舞蹈艺术作品这个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自我综合素质,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的实际需求,而且符合新的时代下的通才教育观。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
在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要求中,舞蹈公选课作为公共选修课程之一,开设的与舞蹈艺术课程有关的有《舞蹈》《形体与舞蹈》《舞蹈基础》《音乐舞蹈欣赏》《舞蹈团实训》以及体育舞蹈中的《拉丁舞》《健美操》《交谊舞》等等,并由专业的音乐舞蹈和体育老师授课。在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设置时,大多参照专业的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过于细致分类,出现单纯的技能训练或成品舞蹈学习,没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舞蹈艺术教育。
(二)教学对象。
高职高专非艺术专业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乡镇,从普通高中、职中考学而来,大多数学生从未真正意义上接触过音乐舞蹈方面的艺术教育,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在他们的印象中,学习舞蹈就是穿着练功服、舞蹈鞋,在一间大大的教室(操场、体育馆)里,老师教学生学,学会动作能跳下来就会舞蹈了。但他们并没有从舞蹈的理论知识方面去真正了解所学舞蹈的动作内涵特点,更谈不上领会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没有从中获得审美感知。因此,有必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特点,在课程选定和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所侧重,从而达到开设艺术课程的目标。
《舞蹈鉴赏》课程作为众多舞蹈艺术选修课程中的一部分,已成为当今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喜欢的一门课。这门课程与其他舞蹈艺术课程不一样,它不是单纯的学习舞蹈技能的课程,而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欣赏者接触舞蹈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大量鉴赏舞蹈艺术作品,有助于进一步发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判断和欣赏能力,是弥补高职高专非艺术类学生对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也是沟通大学生与舞蹈艺术的桥梁,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舞蹈鉴赏》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座位上被动的看和听,那么这堂鉴赏课就成为了灌输式的授课方式,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课堂,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就会减弱,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导致教师上起课来也越来越没有信心。因此,想要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容易接受的舞蹈艺术作品,充分发挥学生在舞蹈鉴赏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有必要对《舞蹈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改革发展,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突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对于选择选修《舞蹈鉴赏》课程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是带着兴趣、求知的心态而来,抱着“轻松解乏、娱乐至上”的心情走进教室的,对授课教师专业水平抱着较高要求,对学习收获也期待甚多。但是,当发现鉴赏课与自己想像中的舞蹈教学方式不一样时,往往有些失落,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这些因素,应采用积极引导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直观,运用想象和感性去学习,同时也需要理性和思辨共存,达到尽可能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舞蹈鉴赏能力。
舞蹈鉴赏课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选择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边给学生看边介绍作品背景、内容及内涵精神,对教学生“怎么看、看什么,怎么学、学什么”这部分内容讲得太少,如何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鉴赏舞蹈作品,这也是值得教师去思考钻研的。1.注重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从未接触、了解过音乐舞蹈学习的非艺术类学生来说,上课伊始,应先简明扼要地学习舞蹈艺术的基本概述,通过引导他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征、种类、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动作美学规范等,并结合作品案例慢慢渗透舞蹈艺术鉴赏的一般常识及其鉴赏方法,使学生的欣赏思路始终沿着教师指出的方向前进,使其初步具备相应的舞蹈艺术审美知识。2.强调视听觉感受,主动参与体验“看”是舞蹈鉴赏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舞蹈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眼看、用心看、用耳听,教师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学生加以讲解—感受—体验—评价,并非让学生只是单纯地欣赏舞蹈演员的服装有多漂亮、舞蹈动作有多整齐、舞蹈演员的技术技巧有高超……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讲解编导的创作思想、舞蹈作品的表现手法,并尝试性地亲身“参与”到舞蹈中去,自然而然产生评价的愿望,从中获取审美的享受过程。比如,在讲到舞蹈的表现形式中的模拟象形时,让学生观看熟悉的傣族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的独舞作品《雀之灵》,并介绍舞蹈家是通过自身肢体语言(特别是手臂动作)对孔雀形态的模仿,将一只活生生的孔雀惟妙惟肖地呈现在舞台上,并在音乐、舞美灯光的衬托下,塑造了灵气四溢、晶莹剔透的孔雀形象,展示其生命的激情。另外可以给学生观看中央民族歌舞团表演的舞蹈作品《碧波孔雀》,将它与《雀之灵》对比,发现虽然都取材于傣族的孔雀舞,但在舞蹈的风格、动作的语汇编排和舞蹈的表现手法和背景音乐选取、编配上都存在着差异,带给学生视听觉上的冲击。在基本了解作品之后,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参与学习傣族孔雀舞蹈动作。从最简单的基本手型、基本动作学起,由简到难,再配合适当的音乐,和着节奏,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亲身体验孔雀舞的舞蹈风格、律动,进一步体会舞蹈艺术的魅力。3.开拓艺术思维,积极主动欣赏优秀舞蹈作品,提高舞蹈艺术鉴赏能力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与文学、诗歌、音乐、美术、戏剧、杂技等关系密切。鼓励、帮助学生在进行优秀舞蹈作品或舞剧欣赏时,要学会根据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姿态、技巧、表情、构图、情节去体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美,在音乐、舞美的渲染哄托下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自己的情感与舞蹈情感发生碰撞,领略舞蹈的氛围和意境。
(三)有效推动舞蹈艺术课程的优化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建设。
《舞蹈鉴赏》课程,改变了以往众多舞蹈艺术选修课程中只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或舞蹈成品学习,弥补了高职高专非艺术来学生一直以来对舞蹈艺术认知领域的缺失。通过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学习后的反馈,发现对提升学生个体舞蹈方面素养、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及社团活动的高质量开展、集体合作提高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效。总之,舞蹈艺术鉴赏是舞蹈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鉴赏》课程也是当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缺一不可的课程之一,采取制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其自身独特的艺术教育魅力,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推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舞蹈认知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真善美”辩别能力,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沿着和谐有序的轨道健康发展。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袁禾。大学舞蹈鉴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刘笑艳。高职院校舞蹈欣赏课教学的新尝试[j].河南教育,2008(5)。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八
现如今,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不再是各校“装点门面”的可有无的课程,它将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德胜.美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9l。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九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新唐书》这一段记载是从唐人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人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官方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一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这年的十一月,李白便故世了。当时李白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而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二人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二人的安危而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矛盾。
李白诗集有元人萧士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印染技术的发展,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仪态丰美,妆饰奇异纷繁,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裙幅之丰,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还能表现女子婀娜的体型,因此备受年轻女子的喜爱。而与襦裙服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幂缡,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服饰,因西北多风沙,故用此来遮蔽风沙侵袭,但传到内地,与儒家“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转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的功用。显然,这种奢华、开放、多民族性的服饰风范是同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自唐建立以来,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皇以佛教治国,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鲁迅则认为唐人的创新“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而英国学者韦尔斯在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大胆服饰,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有了突破传统、百花齐放的民族风热潮———胡服的盛行,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时世妆”,这些别出心裁的装扮既源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追求新奇、崇尚异样的心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国力繁盛、思想活跃开放,同时更加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有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图案风格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似,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这也促使唐代汉族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
一般而言,服饰艺术的交流大多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展开。初唐到盛唐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当时胡风之盛,从诗中的描述可见其一斑。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一
文章以声乐艺术为例,指出了情感表述与声乐技巧的重要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情感表述与声乐技巧相融合的具体措施。
声乐演唱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人们娱乐、放松的常用途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声乐表演者利用专业的'声乐技巧,将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实现了与听众的情感交流,使表演者的专业技巧得到了提升。
在表演过程中,如果缺少情感的体现,就显得比较空洞,很难将一个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缺乏感染力;如果没有声乐技巧为艺术依托,很难将作品情感更好地的展示出来,所以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1]。
一、情感表述与声乐技巧的重要性。
(一)情感表述的重要性。
声乐艺术情感表述是指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结合作品特点,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对节奏的把握、对音色的调整,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活力和表现力,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
一首好的歌曲都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演唱者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深入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才能更高地把握演唱方式,使作品充满活力和张力,对于提高演唱者的表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演唱者在将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的同时,会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内心世界会随着作品情感的变化而改变,完全沉浸在作品之中,能够引发听众的思考和想象,达到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2]。
(二)声乐技巧的重要性。
声乐技巧是演唱者表演水平最直接的体现方式,是在长期的练习中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同时是演唱者的基本功,如果没有熟练的声乐技巧作为表演支撑,演唱者是无法成功地将作品呈现出来的,更谈不上将作品内在情感表现出来,所以演唱者想要实现更好的表演效果,就需要掌握熟练的声乐技巧,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十二
在高等艺术院校各类专业学科教育中,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重要环节。随着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于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则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不能仅仅只注重各艺术门类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是需要上升至艺术美学领域,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独特的情感功能,以审美为研究主线,逐渐渗透至各专业学科,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高等艺术教育;艺术鉴赏力;音乐鉴赏。
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它的功能就是用独特的音乐语言:节奏、旋律、和声等,各要素之间的衔接和融合编织成美妙动听的音乐。作为综合性艺术门类下的一个分支,在高等艺术教育中,都应秉持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为理念,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知识领略到音乐的文化功能,它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传授科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并体验音乐的美学理念,提高音乐综合素养。
艺术鉴赏,同指艺术欣赏,是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做出的客观评价,具体表现为感官感知、情感体验、联想想象、创造性思维等心里活动融为一体的艺术审美实践活动。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之中。拥有艺术鉴赏力,不仅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获得直接性的感官愉悦,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而可以深层了解艺术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作品内涵。例如歌剧《白毛女》,它是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学生在欣赏此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观看戏剧演员在剧中的表演,还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观察演员在表演时的神情和姿态,领会演员传达出的含义,并在中国旧社会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中,控诉地主阶级的丑陋与罪恶的一面。在了解学习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音乐鉴赏的美育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建立他们的审美能力。运用音乐鉴赏的文化功能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鉴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音乐鉴赏的四种功能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人格目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美育功能。
音乐鉴赏的美育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美感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产物,尤其在音乐这一艺术门类中,主观在审美过程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情感体验的审美实践活动,音乐鉴赏力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有一定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承载的丰富情感的体验,感受作品表达出来的意境美,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艺修养,陶冶艺术情操,培养音乐美感。
(二)教育功能。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本质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而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在国家整体的素质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音乐素质首先就是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国家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乐曲所表现的情感和情绪感染听者而实现,通过音乐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从中可以体验到对生活的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紧张或松弛、平静或激动、愉悦或抑郁的态度,进而扩展到体验某种概括性的人生哲学,培养具有对音乐美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它只能通过音响的组织运动,以象征、暗示、模拟、抽象、概括等方法间接地展现现实世界,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拥有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欣赏音乐,领会其中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情感。
(一)激发音乐兴趣,促进身心健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不断涌入,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导致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在内容、含义上也不尽相同,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根据每个人的审美体验,都存在不一样的身心体验。所以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了解中西音乐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欣赏不同的音乐种类,感受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音乐带来的艺术魅力。从目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来看,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技能,大部分学生为了使自己忙于自己的主专业课,忙于每天练功房的辛勤练习,而他们的音乐理论知识,比如音乐基本理论、和声、曲式等,实际上并不牢固。为了使学生们的审美能力达到符合当代艺术审美的要求,高校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大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而不是仅仅以娱乐、调剂为目的,正确引导学生辨别音乐的美感,使其在高雅艺术中获得成就和乐趣。
(二)开拓想象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以满足国家创新发展的需要。在高等艺术教育中,通过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得学生的各方面思维能力,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都能被充分地得到开发,进而为他们的鉴赏能力提供了保障。培养学生的鉴赏力,让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在音乐提供的巨大空间里进行无限的遐想,帮助学生对音乐的特性(非语义性和非可视性)的认知。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带给我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比物理教师那里获得的东西更多”。由此可知,是音乐培养了爱因斯坦的创造力。在音乐教育中,要加强对音乐鉴赏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从更深的层面来欣赏音乐,而且会对学生在创新意识和能力运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陶冶生活情操,促成全面发展。
音乐作品通过自身美妙动听的旋律表达各种情感,如欢快的、悲伤的、喜悦的、愤怒的。人们通过聆听来达到精神上、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起到对心灵的慰藉和滋养。在高等音乐艺术教育方面,不仅仅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而且也能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加强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享受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它们带来的魅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可以从优秀的音乐作品里获取到一定的知识,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鉴赏能力,更加理性地看待每一份作品,辨别是非,获得人生成长的动力。例如,在欣赏我国1980年上映的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我爱你,中国》时,在旋律的跌宕起伏中可以感受到在海外奔波的华侨对于祖国的一片赤诚和热爱,激发出爱国之情,从而更好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心尽责。此外,音乐鉴赏力可以帮助我们在音乐中体验艺术美,感受音乐美学,缓解了生活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是整个国家素质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普遍处于中低级阶段,在现有的艺术技能和理论基础下难以在音乐欣赏中获得艺术享受,而音乐鉴赏课作为大学生的基础课程,往往得不到重视,不能否认的是,拥有音乐鉴赏能力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改善这一现象,应对高等艺术教育进行一次改革,以便在高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中融合音乐审美和音乐鉴赏的教育,达到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目标。
(一)丰富音乐教育内容。
高等院校在对学生音乐培养方面应该丰富其教育内容,不断地让学生接触有关音乐鉴赏类的课程,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努力让鉴赏类课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科目,加强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在考虑到当前学生综合的音乐鉴赏能力下,高校教师可在课堂中引入各个时期每种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巴洛克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爵士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进行分析和探究,使得学生更好地领会不同时期、不同音乐、不同风格的音乐魅力。中西音乐史与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结合,会使音乐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从而学生也能把学习过的内容进行串联并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二)改进音乐教育手段。
随着音乐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音乐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必须同时做出一定的改进和调整。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教师不仅仅以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引导和教学,学校应采取多方式、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步引导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作为大学生还要善于利用学校可利用的一切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鉴赏能力。为了补充在课堂的基础教学,学校在教师授课之余应当多开展有关音乐美学、艺术鉴赏的讲座,以讲座的形式接受更多的在校生,以场面互动的方式接纳学生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模式。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创设法,将音乐鉴赏和故事背景联系起来,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作品中传递的思想情感。比如中国著名小提起协奏曲《梁祝》,这首乐曲的精彩之处不仅仅体现在小提琴优美的音色,更体现在乐曲背后的凄美爱情故事。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述梁祝二人由相识、相知、相爱到分离、死亡的过程,然后让学生来自主地欣赏这首美妙的乐曲。
(三)开展多元音乐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原则。为了使每位学生到达音乐鉴赏能力的要求,学校还应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大力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目的是为了让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交流思想,启发思维,迸发出新的灵感和感受。在强调教师引导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重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到音乐鉴赏活动中来。与此同时,高校与校外多家企业及组织联合开展音乐交流活动,以便提供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平台去学习和交流,获得音乐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机会,可以帮助到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及时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见解和知识。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正在蓬勃的发展之中,在开展艺术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高校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努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审美体验,开拓学生的想象、创新的思维方式。艺术鉴赏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和艺术作品的表达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一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并且培养学生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要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并体会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艺术。
[1]侯磊。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34):328.
[3]吴小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音乐鉴赏力探究———评《音乐鉴赏》[j].新闻爱好者,2017,(12).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音乐一类的艺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正是随着要求的攀升,我国音乐在发展中不仅需要在音乐演唱、乐器等方面得到提升,在音乐表演艺术上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方面做出简易的分析,期待可以更好的推动音乐在我国的发展。
社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快速的发展,音乐领域在我国的发展速度也是日新月异。音乐表演艺术作为音乐艺术的核心也越来越被重视。音乐艺术中的音乐美学也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音乐的发展趋势和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音乐表演艺术在音乐美学中占比也很重,它们是相辅相成地存在的内容。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美学的帮助和奠基,现代音乐美学也需要音乐表演艺术作为内研究的对象。在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中,现代音乐美学给予了很多灵感与帮助。
音乐美学是音乐本质和音乐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其中内容涵盖广泛,它与音乐史、音乐技巧理论、音乐作品评论分析、社会心理学、哲学都有着重要的联系。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音乐美学被定义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左右[1]。现代音乐美学同音乐美学一样包含了社会学、哲学、音乐技巧理论等内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现代音乐美学是按照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和丰富的精神为基础,对人们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进行细腻的分析,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的表达人们心中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审美态度等。随着社会对音乐的重视,现代音乐美学中的音乐理论技巧、音乐表现形式以及对音乐表演作品的分析等内容,对音乐表演艺术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现代音乐美学涉及内容广泛,包含哲学、审美、社会心理学、音乐表演艺术等内容。音乐表演艺术可以说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音乐表演艺术是现代音乐美学的表现之一,也是对现代音乐美学的实践。音乐表演艺术是对音乐进行创作和表演,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音乐表演的美感需要和生活、社会的审美一致才能称之为音乐表演艺术[2]。音乐表演是极富艺术性和实践性的,是音乐表演者和音乐欣赏者的重要沟通桥梁。一部富有和音乐欣赏者大致相同的审美态度的作品才能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表演的美感。因此一部优秀的音乐表演作品可以展现音乐美学的价值和内涵,通过演奏者的表演可以传递音乐的魅力,使欣赏者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音乐表演艺术是深刻体现美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代音乐美学的延伸[3]。音乐表演者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因为音乐表演艺术需要的知识和内容很多,表演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升自己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心理表达能力,表演者在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心理表达能力也需要现代音乐审美的帮助。
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不仅仅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更高,对于精神的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表演艺术作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主要方式之一,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现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深度提升音乐表演艺术的价值和音乐表演的技术。
在现如今的音乐美学发展中可以看出,现代音乐美学是音乐美学的重要部分。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音乐家罗曼就曾发表过关于现象学、美学的相关论文,此论文的发展也为日后对其的研究有了更加详细的理论基础。在罗曼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哲学和人们意志的影响,在后来对于音乐美学现象的研究中,是从人们主观意识进行研究的[4]。艺术是人们精神文明的表现,音乐表演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表演中需要创作,这种创作形式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每个时代,艺术对于音乐的审美态度都不相同,在现代的社会中进行音乐表演作品创作是需要深刻的了解现代社会对音乐的审美态度,而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关于社会学、哲学、现代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评论、音乐表演技巧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创作者对社会审美的理解和音乐表演技巧,因此现代音乐美学可以帮助音乐表演作品创作者提供音乐理论帮助的。
(二)有效的提高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水平。
音乐艺术中包含的知识种类复杂多样,对于音乐表演者而言,是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社会认知要求的。一个音乐表演者在进入音乐艺术生涯后,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美认知水平,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对于审美的要求与变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表演者[5]。音乐表演是现代音乐美学的一部分,因此一个音乐表演者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就必须经得起音乐美学知识和音乐技巧的多方面考验,在这个考验的过程中,表演者的审美认知水平是表演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除了学习音乐表演时需要经得住现代音乐美学中的知识考验,一个音乐表演者从台下走到台上,音乐美学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缺的。随着时代的推进,新的音乐作品不断的涌现,音乐表演者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对自身审美水平的进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的。现代音乐美学就可以帮助音乐表演者反思自己,从而提高表演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
(三)现代音乐审美可以帮助表演者充分的认识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音乐表演者想要表演好一部作品,不是仅仅需要表演者高超的技术,还需要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原因。表演者对作品背景和意义的了解可以帮助表演者更加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在表演时才可以将自己的感情带入到作品中,使表演有了灵魂。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大量对于音乐表演作品的研究和分析,还有对音乐表演作品分析的方法。现代音乐美学中有关对音乐作品进行美学理论上的分析和划分,例如: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是想要发生某种意向、作者在创作时的思路等[6]。创作者在创作出一部音乐作品时,作品就有了特定的气氛、特质,作品中的这些东西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和表演者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表演者在表演欧洲中世纪的作品时,就需要展现出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背景下的情绪。因此表演者在表演之前必须对作品有所了解,才能准确的把控感情的收放和对作品特质的表现,现代音乐美学可以有效的帮助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与把控[7]。
(四)注重现代音乐的时代变化。
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要充分的融入现代社会的元素,不能拘泥于传统音乐表演的模式中。在表演过程中,不仅仅要了解作品、体现作品的特定历史背景,也要对作品做出创新,反映出新时代的风貌,加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从现代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说,音乐作品具有作曲者的思想特征,而表演者对于一部作品现代化的表达,不仅仅是对于音乐表达,也是为一部作品赋予新的生命与动力[8]。因此,现代音乐美学对于音乐作品水平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正确的看待音乐表演艺术的地位,明白音乐表演为当代观众呈现了什么;在音乐表演时不能生搬硬套,寻找音乐作品中的生命力,使得音乐作品具有现代化的味道。
(五)融入表演者的真实情感。
音乐美学现代的研究就是怎样将感情融入到音乐表演过程中,其实在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来看,流传下来的优秀音乐表演作品都有着作者的真实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表演者在表演作品时需要建立在历史文化背景中,了解并诠释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只有表演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思考、思想情感和历史背景还有现代社会背景相结合,才能真正的诠释作品的情感和时代意义,并具有当代的味道。对于现代美学的深度了解,表演者才能更轻松的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赋予作品新的灵魂[9]。
音乐表演的发展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创新和创作。在音乐美学中的现象学中指出美学具有很强的意向性,这也就是说艺术具有很强的意向性。音乐创造者和音乐表演者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音乐知识水平和历史知识,还需要具备强有力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才可以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或是全新创作[10]。音乐作品中蕴含了作品本身的意义和表演者的思想情绪,同时也具有音乐作品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了解和学习,可以帮助表演者在表演时进行二次创作,使观众耳目一新;欣赏着对于音乐美学的了解可以使自己更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现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是音乐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动力,它可以推动音乐表演艺术的创作和对新时代的理解[1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行业都在飞速发展。艺术也同我国各行业一样发展速度迅猛,我国音乐领域在快速发展中取得了的重大的成就。艺术发展的同时,音乐表演艺术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和接受,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的不断探索中,音乐表演艺术与现代音乐美学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音乐美学的发展促进了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表演者对于现代音乐美学的重视和把控,可以提升表演者的表演技术,从而促进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因此现代音乐美学为音乐表演艺术带来了很重要的启示和作用。
[1]杨莹。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析[j].黄河之声,2017,20:98.
[2]李锋。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当代音乐,2017,20:8-10.
[3]崔勇。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7,28:225.
[4]张卉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新闻传播,2017,01:101+103.
[5]肖彬。简谈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6,17:77.
[8]邓文欢。探讨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音乐时空,2015,15:73.
[9]范浩杰。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戏剧之家,2014,07:134.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十四
音乐艺术作品属于一类有机整体,经过了审美和非审美式的整合处理。特别是在同一作品当中,这类融合更加有倾向性。譬如一些轻音乐或是抒情曲艺术作品,重点凸显审美价值,却对一些非审美价值进行弱化处理。现代音乐艺术展现形式更加注重审美、非审美价值的自然融合,毕竟只有两者高度统一之后,音乐作品才显得更为优美动听且富有内涵。归根结底,就是借助特殊的审美滤镜,来将一些科学知识、道德价值观等非审美价值要素巧妙地穿插进去,使得音乐作品本身的魅力增强、内涵更加丰富。
另外,保持音乐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完美的音乐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彼此关联缜密,相互契合[3]。事实上,音乐艺术作品在内容上显得比较独特,主题明确,而为了更加精准、完整地表达这部分音乐内容,就要求适当的音乐形式作为支撑。所以说,许多创作家都习惯了基于内容和形式的依存、制约关系来展开补充式创作,利用音乐形式把控着音乐内容的描述,配合音乐内容锁定音乐形式的筛选方向,不至于在表现过程中出现情感突兀、节奏紊乱等不良现象。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十五
内容摘要:中小学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是国家一项重要国策,是未来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人才储备的战略计划。面音乐教育的功能正是对人才的高智商、高智能.高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
经过长期的理论论证与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在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由上至下的认可。在中国未来高智商、高智能、高素质人才培养中,音乐教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具有美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能开发人的智力智商,促进人的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均衡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是进一步深化音乐教育改革,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和功效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分析。
近十几年来,中国一些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十分迅速,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不断修改和补充,教师轮番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音乐教育有声有色,成绩可喜可贺。但也应看到还有一些农村中小学,因经济困难文化落后,音乐设施教育质量至今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状况。学校只重视文化科目,不重视全面素质的培养。繁重的作业、满当当的课表、考试分数的排名、毕业班的升学率、使同学们几乎没有休息日,青少年的青春朝气活泼天性在日复一日的压力下逐渐消失。看到的是目光呆滞少言寡语、疲惫不堪缺少活力。这种现状如果发展下去,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的确,音乐教育的良好环境和先进的音乐设施需要经济基础。特别是当今光学电学在艺术领域的广泛渗透,创造出许多艺术门类,如能引进音乐教育使用,一定能丰富音乐教育形式,并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然而,现代化的音乐设施对于那些经济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只能是望洋兴叹,可望不可及。根据调查,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经费紧缺、教育设施简陋、缺乏可行性教材、教师素质偏低、音乐教育几乎是空白。面对农村中小学存在的实际困难,素质教育搞不搞、音乐教育要不要?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值得人们研究和思考的。
二、引进声乐艺术是解决农村中小学困难的最好方式。
中小学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是国家一项重要国策,是未来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人才储备的战略计划。而音乐教育的功能正是对人才的高智商、高智能、高素质的培养和形成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很大的比例,农村中小学是培养青少年的重地,也是未来人才的摇篮,决不能因为经济困难,设施简陋就坐等视之,降低标准。当前,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靠现有的条件,把任重而道远的素质教育开展起来。而引进声乐艺术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形式,既能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紧缺和不足,又能填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空白。
三、利用声乐艺术开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三大优势。
声乐作品从中到外、从古到今数量之多是任何一种音乐体裁无法相比的。那些形式活泼富于口语化的儿歌童谣,那些情感充沛富有民族特点的名曲名作,那些催人奋进清晰明快的校园歌曲,那些细腻典雅的名诗古曲,还有那些形式完整和声简洁的青少年合唱曲、重唱曲、齐唱曲等,如同浩瀚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创造了充足的育人资源。如果我们对那些内容健康的,形式活泼的,艺术性思想性高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作品加以整理和开发,并编写成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完整的声乐艺术素质教育教材,再纳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就会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形式上、内容上、功效上有可靠的音乐教育教材依据。而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教材是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声乐艺术不仅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更重要的是它具备更充分更直接的育人功效。众所周知,在所有的音乐作品中,只有声乐作品是音乐与文学相融的艺术。作品中的歌词创作大多数是从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各个领域中提炼出来的,其内容健康,语言精典,具有很高的文学性与艺术性。作品中的音乐创作则是形式完整,简洁明快,音调清新,形象生动,加之与歌词的融会贯通,丝丝相扣,唱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由于声乐作品中的音乐相对简洁易懂,由于歌词带有解释作品音乐的意义,使得声乐作品在艺术上更贴近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学生在歌唱中更容易理解作品,感悟作品,接受作品的艺术与精神,更容易从作品中发现自我,启发自我,激发自我内心的感受和真情。从而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性能力、理性能力的良好发展。
优秀的声乐作品从音乐到歌词,无论是坚定有力积极奋进,还是轻松自如欢快跳跃,或者细致入微委婉抒情,每一首作品的深刻和细腻,每一个音乐形象的音韵和意味,都能真实可现具体可感。学生在歌唱时,通过对一首首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与感悟,使得音乐与心灵,艺术与现实,人与作品融会贯通。学生既是发声体,又是审美感受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从个人到艺术,从艺术到现实,形成一个互动的素质教育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汲取美、提炼美的审美过程。也是听知、认知、感知的过程。只要认真坚持下去,久而久之,潜移默化,人的质量逐渐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许多优秀品质将会由此培养起来。可见,声乐艺术引进中小学音乐教育有着最直接、最充分、最好的育人功效。
3,声乐艺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声乐器。
利用人声歌唱艺术进行素质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用人的天然噪音进行歌唱的。不需动用一分钱,学校就拥有一大批人声乐器,并可以用之开展音乐教育。农村中小学采用声乐艺术教育并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所以在嗓音条件上、外部形象上、音乐素质上无需专业化条件,无论是谁,只要愿意都可参与歌唱。在专业技术上、专业能力上不需要很高深的水平,经过短时间的视谱训练与歌唱发声训练,大多数学生都可参与歌唱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年龄和能力给于学生不同程度的作品,参与不同的歌唱形式。如:大合唱、小合唱、表演唱、重唱、领唱、独唱等。由于歌唱是个人操作自我乐器,所以,在组织活动时不受设施条件限制,不受经济条件约束,随时随地只要需要,都可进行排练与歌唱。在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它比任何一种音乐教育的形式都要省时省力和便利。另外,在中小学采用的歌唱形式大多数是集体合作的艺术形式,如:大合唱、齐唱、小合唱、表演唱等,而集体训练集体创作的歌唱形式更能互相感染,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也更能够活跃气氛,容易造成愉快的艺术氛围。所以,学生们的参与性积极性也会更高。因此,农村中小学虽然存在着经济困难艺术设施差,但只要从思想上改变观念,很好地引用人声歌唱艺术,就能克服困难,改变现状,农村音乐教育一定会活跃起来,也一定会有很好的音乐教育功效。
四、声乐艺术育人功效的优劣关健在于教师。
1、教师要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的。
能不能通过声乐艺术达到育人目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质,教学水平。声乐艺术是通过作品视谱、作品赏析、作品感悟、审美渗透、自我操作与歌唱达到育人效果的。然而,一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声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并不真正明确,往往把它理解成普通唱歌课,对曲目的优劣、审美价值,并没有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对于歌唱艺术中的基本技术问题,知识问题,教育意义没有严格认真的教学态度,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甚至随便找首歌教唱就算应付了事,以致于使学生缺少对音乐教育的了解和兴趣,缺乏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热情。因此教师务必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和意义,务必认识到声乐艺术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任务,有目的、有方法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才能使声乐艺术在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声乐艺术引进中小学音乐教育,虽然不能以专业水平要求学生,但最基本的识谱能力、歌唱常识应该具备。学生在歌唱中要有良好的发声习惯,不能挤着唱喊着唱,声音要通畅,吐字要清晰,要有气息支持。作品中的节拍节奏,音准速度等都应准确规范。达到这些要求并不难,因为中小学使用的作品篇幅不大,音乐也并不复杂,只要耐心细致、科学地进行训练,在不长时间内学生都能具备一定的歌唱能力。另外,中学生正是变声期的年龄,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嗓音健康,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要有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专业技能是声乐艺术教育的基本要素,是声乐艺术达到良好教育功效的可靠保证。可见,在中小学声乐艺术教育中,专业技术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视谱问题、发声问题、变声训练问题、表达作品问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增强专业能力,才能适应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要求。
3、教师要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
声乐艺术是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对音乐的感悟以及训练有素的嗓音进行歌唱的。是培养音乐感受能力与情感认知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最好育人方式。成功的声乐艺术教育不仅能使青少年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个性、意志、思维、听知、认知、感知等全面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但要掌握大量的声乐作品,还要熟知作品的艺术性和教育性;要具备分析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处理作品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以及表现作品的能力;要加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提高艺术鉴赏力,更新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艺术地为学生赏析每一首作品,艺术地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内涵,艺术地启发学生艺术表现力,使学生接受到真正的艺术教育。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能不能改善和发展,声乐艺术能不能产生教育功效,关健在教师。应该看到一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长期处在低谷状态,最大的原因是一些音乐教师自身的问题。是教育观念落后,专业素质、教师能力、文化修养偏低造成的。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什么形式的音乐教育都不可能产生功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就会一直在低能水平上徘徊,全面素质教育也是一句空话。因此,这些地方的教师务必尽快行动起来,首先接受正规的、良好的专业教育,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转变音乐教育观念,明确音乐教育任务与目的。建立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艺术教育的重任。
五、结束语。
从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当代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衡量,越来越注重素质的全面性、主体性、创造性,声乐艺术作为一种音乐教育形式介入,它不仅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的紧缺和不足,更重要的是它以自身特有的教育功能证明:它有更充分、更直接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功效。但是作者深知声乐艺术并不是唯一的音乐教育形式,并不能代替其他形式的教育特点和作用。但是声乐艺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确实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文的意义在于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实际状况出发,分析并指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讨适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并提出利用丰富的声乐艺术教育资源,利用人声嗓音这一天然乐器,开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是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好的艺术教育形式。如能重视和采纳,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一定会有大的起色和成效,素质教育也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十六
【】戏剧艺术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括戏剧精神、审美情趣等,同时它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出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戏剧艺术不断创新、完善,改变了传统的表演模式,并在发展过程中汲取大量养分,将其自身价值体现出来。要想了解戏剧艺术的真正价值,就应该加强对其创作与表演方面的认知,找到合适的鉴赏方法,从而了解戏剧艺术。基于此,本文对戏剧艺术的鉴赏进行了简单研究。
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人们在鉴赏过程中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情感,忘记周边的环境,融入到艺术环境中,仿佛进入了一个虚拟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含义,满足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而戏剧在表演过程中通过直观的形式将生活展现出来,由不同的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为观众塑造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赋予观众感染力,并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作品内在的神韵。
(一)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传统的审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观看需求。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审美落后,人们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浮躁心理,这种心理会直接影响戏剧的创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现有的创作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做好人物形象与舞台之间的转换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激发人们的观看欲望。
(二)艺术表现手段。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不同的艺术在表演过程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这对于戏剧来说也不例外。在进行戏剧表演时,戏剧演员必须要有绝对的服从意识,熟练掌握角色的动作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对于不同的戏剧作品,表演者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常见的表演方式有以下几种。
1.外部行动。这属于形体表演。观众在观看演出时,可以通过演员的直观表现形式来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戏剧表演时,演员的一举一动都属于外部行动。
2.语言行动。语言行动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主要体现在台词上。在戏剧表演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对于情节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表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物之间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方式在观众观看表演时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3.静止行动。静止行动在整个戏剧表演中又被称作“停顿”,可以有效地将演员的内心情感展现出来。然而,在其表现过程中首先要做好铺垫工作,保证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可以了解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将戏剧冲突体现出来,从而挖掘其潜在台词。
4.音响行动。音乐可以有效刺激表演者的心理,让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将内心情感完全释放出来,进而很好地传达给观众,保证观众在观看表演时了解作品的内涵。
(一)多次阅读剧本。在欣赏一部戏剧作品时,要想领悟它的思想主题,就应该反复阅读剧本,了解戏剧的整体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欣赏过程中真正了解每个环节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理清戏剧冲突。戏剧作品在表演过程中包括了大量的戏剧冲突,这些冲突可以有效地将作品的真正魅力体现出来,推动剧情发展,让人们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常见的戏剧冲突主要由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构成,不同的人对于社会、事物、环境有着不同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中的矛盾体现出来。
(三)把握人物形象。人们在观看戏剧作品时,会根据其中的人物、行动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人物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将作品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另外,观众在欣赏戏剧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物心理来了解整个作品内容,了解该人物各个环节的“行动”,对演员塑造的人物性格进行准确把握。
戏剧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汲取各方面的养分,只有这样才能将它真正的价值体现出来,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快速发展,让文化精神得到传承。然而,戏剧的鉴赏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特点,要想真正了解戏剧艺术,就应该先了解艺术作品自身特征,通过自己的眼光进行判断。
[2]林玲。微课在高职公共艺术课中的设计与运用——以《戏剧鉴赏》课程《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离间效果》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132.
声乐艺术鉴赏论文大全(17篇)篇十七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眼中从来都是统一和谐的,这样的思想基础决定了中国传统园林环境与天地自然必然有着天然亲和的关联,是具有“高度自然精神”的境域,这体现在园林艺术中人们对自然山川之美的欣赏、重视与表现,表现在组成园林的物质材料犹如真正的大自然一样包罗万象:山、水、林木、花草、禽兽、洞壑溪涧。在园林的建构中,人们舍弃了自然山水大体量的特点,将自然美在领悟的基础上进行提炼,然后集中表现在园林环境中,当人们徜徉在柳暗花明、小桥流水的园林胜景中,生出有若自然的感受,宛如正流连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
1.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
5.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
山、水与隐逸文化。
魏晋时期战乱蜂起、社会黑暗,士大夫阶层深感前途渺茫。受道家“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他们渴望在名山大川中寻求自身的解脱,于是自然山水成为他们隐居、观赏的理想之所。但在这种环境中隐居,生活相当简陋清苦,因此两晋以后,“甘心吠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的人已经不多了,隐士更愿意像陶渊明那样“结庐在人境”而“心远地自偏”,甚至效法白居易“隐在留司官”,这样既可实现山林野趣的生活理想,又能得到超越红尘的清净之所。
山
水
很久以前,人们就用诗、画赞美水。南宁马远的《水图》被当作“世间奇物”珍藏在国家博物馆里。孔子对水也运用比兴而歌赞之。子贡问他:“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回答说:“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而入,鲜洁以出,似善;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角;其万折必东,似意。”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其基,则善于用艺术家的眼光欣赏水的美。他说:“水,由于它的形态而显出美。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心里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突出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水,还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周围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水是一流的写生家。
古典园林里通常都是一个主体建筑,附以一个或几个副体建筑,中间用廊连接,形成一个建筑组合体。这种手法,能够突出主体建筑,强化主建筑的艺术感染力,还有助于造成景观,其使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兼而有之。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园林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未能。
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认识的加深,不断地在园林中模仿自然的山水景色,营造自然的山水意境,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人们对内在和外在世界的分析,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国人对山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