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或学习的回顾和总结,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小黑板、实物投影。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卧室内几种物品占地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发现的信息应该是:房间里多了床、床头柜、写字台、书橱、阳台上多了花架,以及每样物品后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也可能有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意思。如果没有可选择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或者发现表面是长方形的家具有哪几样,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表面是正方形的物品它们的边长各是多少。)。
这里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并排板演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帮助小明计算家具占地面积以及寻找新知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问:这些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它们和昨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乘小数)。
师:在小数乘小数这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要求:每人选做一题,如果在做题时有新发现或有疑惑的,可同桌交流。)老师巡视。
(选做1.95×1.1的同学应该毫不费力就能完成,并且发现自己所做学题就是昨天学习的类型,而选做别的习题的同学可能就会说出自己在点小数点时的困惑并能根据小数点移动规律来确定解决方案。)。
问: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正不正确呢?
现在我们就以计算花架占地面积的算式0.28×0.28为例,谁能有一个快速的检验方法?同桌可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也可能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向同桌、向全班同学叙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小数乘小数"里的新内容积小于1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来补足。)。
要求:同桌两人每人选做两题,做完后互相检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遇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0。71.050.18。
×0.9×0.06×0.3。
6363054。
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1、说说积是几位小数。
0.67×0.13=1.02×0.76=0.045×14=。
2、解决实际问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024。
(设计的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0.28×0.28=0.0784(平方米)。
0。28。
×0.28。
224。
56。
0。0784。
答:花架的占地面积是0.0784平方米。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二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小黑板、实物投影。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卧室内几种物品占地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促发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1、说说:图上又告诉了我们哪些新信息?
(学生发现的信息应该是:房间里多了床、床头柜、写字台、书橱、阳台上多了花架,以及每样物品后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也可能有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意思。如果没有可选择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或者发现表面是长方形的家具有哪几样,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表面是正方形的物品它们的边长各是多少。)。
这里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并排板演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帮助小明计算家具占地面积以及寻找新知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1、尝试计算,发现问题。
问:这些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它们和昨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乘小数)。
(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要求:每人选做一题,如果在做题时有新发现或有疑惑的,可同桌交流。)老师巡视。
(选做1.95x1.1的同学应该毫不费力就能完成,并且发现自己所做学题就是昨天学习的类型,而选做别的习题的同学可能就会说出自己在点小数点时的困惑并能根据小数点移动规律来确定解决方案。)。
问: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正不正确呢?
现在我们就以计算花架占地面积的算式0.28x0.28为例,谁能有一个快速的检验方法?同桌可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也可能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向同桌、向全班同学叙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小数乘小数"里的新内容积小于1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来补足。)。
要求:同桌两人每人选做两题,做完后互相检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遇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0.71、050.18。
x0.9x0.06x0.3。
6363054。
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1、说说积是几位小数。
0.67x0.13=。
1.02x0.76=。
0.045x14=。
2、解决实际问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x()=0.024。
(设计的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x0.3=。
0.33x0.33=。
0.333x0.333=。
0.3333x0.3333=。
0.33333x0.33333=。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0.28x0.28=0.0784(平方米)。
0.28。
x0.28。
224。
56。
0.0784。
答:花架的占地面积是0.0784平方米。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四
“分数乘分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三单元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5题。
这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再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把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帮助学生形成对分数乘法相对完整的认识。例4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初步理解1/2的1/2、1/2的3/4含义;再让学生联系示意图所显示的结果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算出两个分数相乘的积,建立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例5让学生验证猜想,在操作探究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启发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例4、例5中几道题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比较分析,归纳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其后,通过填空形式启发学生用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计算整数与分数相乘,把计算方法推及分数与整数相乘,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最后,教材举例介绍了计算分数乘法时更为简单的一种约分方法,简化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说教法。
教学过程中,先复习口算,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作好铺垫。新课的展开关于课的一开始是否要创设情境,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原型,要创设一个恰当的情境并不容易。于是我采用刷墙的情境对例4进行改变,让学生的思考能有个基础,在探究中更好的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算法和算理,从中也使我们体会到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图,逐步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涂色部分是整个图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是涂色部分的几分之几?画斜线部分又是整个图的几分之几?在不断的追问、交流中形成完善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独特体验,同时建立了初步的计算方法的猜想。
说学法。
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然后完成“试一试”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核对时说一说怎样想的?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算出结果。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最希望得到应用。利用好教材提供的“练一练”、“改错”“比一比”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并学会反思,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课堂总结时,必要的学习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提升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分数乘分数》是在学习了分数整数、整数乘分数,理解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后进行学习的。分数乘法在掌握了法则以后,计算并不复杂,因此在本节课中力图体现“让学生自己提出、验证计算方法,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分数乘分数”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学大纲上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研究,推导“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进行展示交流。呈现多样化的算法,能较好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即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现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与价值观。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五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个人见解。
主背人。
王重阳。
合作者。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佣补足。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具学具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境准备:
1.出示练习题,说一说根据什么说出积有几位小数?
2.口算(卡片)。
3.全班练(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索研究:
1.计算:0.056*0.15。
2.师生质疑:计算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这样点积的小数点?
出示投影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肯定:
0.0560.056。
*0.15*0.15。
280280。
5656。
8400.00840。
小结:点小数点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后小数的末尾”多”要划去。
交换例3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小结:总结出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出示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到2.4倍,
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读题,理解2.4倍表示的意义。
列式,算式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比较例3和例4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1)例3第二个因数(0.15)比1时,积(0.0084)。
比第一个因数(0.056);
例4第二个因数(2.4)比1时,积(44.4)比第一个因数(18.5)。
(2)为什么第一个因数要“0除外”?
三.实践创新:
1.大家练,课本3页做一做:(指名板演)。
0.32*0.252.6*1.08。
2.在下面各题积上点小数点:
0.0252.005。
*0.18*0.009。
20018045。
25。
450。
0.056。
*0.15。
280。
56。
0.00840。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六
目的要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的乘法计算,懂得在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佣补足。
2.掌握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积和第一个因数比较大小。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关键)。
1.点积的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具学具小黑板投影卡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境准备:
1.出示练习题,说一说根据什么说出积有几位小数?
2.口算(卡片)。
3.全班练(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二.探索研究:
1.计算:0.056*0.15。
2.师生质疑:计算中遇到什么新?问题这样点积的小数点?
出示投影让学生发表意见在肯定:
0、0560.056。
*0.15*0.15。
280280。
5656。
8400.00840。
小结:点小数点时,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补足后小数的末尾”多”要划去。
交换例3因数位置再乘一遍。
小结:总结出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3.出示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到2.4倍,
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读题,理解2.4倍表示的意义。
列式,算式表示什么?
4.引导学生比较例3和例4的积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1)例3第二个因数(0.15)比1时,积(0.0084)。
比第一个因数(0.056);
例4第二个因数(2.4)比1时,积(44.4)比第一个因数(18.5)。
(2)为什么第一个因数要“0除外”?
三.实践创新:
1.大家练,课本3页做一做:(指名板演)。
0.32*0.252.6*1.08。
2.在下面各题积上点小数点:
0。0252。005。
*0.18*0。009。
20018045。
25。
450。
个人见解。
板书设计例3:0.056*0.15=0.0084。
0。056。
*0。15。
280。
56。
0。00840。
例4一个奶牛场八月份产奶。
18.5吨,九月份的产量是八月份。
的2.4倍。九月份产奶多少吨?
18.5*2.4=(吨)。
答:九月份产奶吨。
教学反思。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七
本节课的内容是《分数乘分数》。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算理,为今天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这一课主要在学生的原有认知上通过知识的迁移推导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迁移,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算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和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应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使学生感知数学的美,让学生更加爱数学,学数学。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推理过程。
五、教学方法。
为了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多种教法,使学生更加容易的学习本课,新课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法的选择上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设置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大胆的创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从学生的主体出发,遵循了学中玩,玩中学,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理念,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在黑板上列一些分数乘整数的式子,叫学生进行计算,逐步引入分数乘分数的式子,引导学生思考,并板书这一节课的课题《分数乘分数》,这样的设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诱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自主探究。
在学习分数乘整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和算理,为此,这一节课我同样采取相同的方法,叫学生用一张白纸折叠后的面积来表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结果,并反复进行填涂,这样做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又让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分数=分子×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积的分母。
此时,我就在黑板上板书计算法则。这样做使学生有成就感,对以后的探究更加感兴趣。同时,我在黑板上演示几组分数乘分数,叫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特点,经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得出:
1分数乘分数所得的结果有分数,也有整数。
2计算后的结果要进行约分,得到最简分数。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八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乘小数说课......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文档为doc格式。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十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教具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卧室内几种物品占地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促发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出示例2的平面图)。
1、说说:图上又告诉了我们哪些新信息?
(学生发现的信息应该是:房间里多了床、床头柜、写字台、书橱、阳台上多了花架,以及每样物品后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也可能有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意思。如果没有可选择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或者发现表面是长方形的家具有哪几样,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表面是正方形的物品它们的边长各是多少。)。
这里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并排板演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帮助小明计算家具占地面积以及寻找新知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1、尝试计算,发现问题。
问:这些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它们和昨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乘小数)。
(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要求:每人选做一题,如果在做题时有新发现或有疑惑的,可同桌交流。)老师巡视。
(选做1.95×1.1的同学应该毫不费力就能完成,并且发现自己所做学题就是昨天学习的类型,而选做别的习题的同学可能就会说出自己在点小数点时的困惑并能根据小数点移动规律来确定解决方案。)。
2、利用检验,解决问题。
问: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正不正确呢?
现在我们就以计算花架占地面积的算式0.28×0.28为例,谁能有一个快速的检验方法?同桌可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也可能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向同桌、向全班同学叙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小数乘小数"里的新内容积小于1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来补足。)。
要求:同桌两人每人选做两题,做完后互相检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遇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3、针对练习、强化认识: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0.71.050.18。
×0.9×0.06×0.3。
6363054。
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1、说说积是几位小数。
0.67×0.13=1.02×0.76=0.045×14=。
2、解决实际问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024。
(设计的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0.28×0.28=0.0784(平方米)。
0.28。
×0.28。
224。
56。
0.0784。
答:花架的占地面积是0.0784平方米。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十一
《小数乘小数》的教学基础无非是四年级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和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知识,我们的老师都以这两点为突破口,教学细节存同求异各有方法,可以看出五位老师都是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五节课的基本思路大同小异常,都是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在不断产生疑问中,自然而又流畅的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基本环节大致都分为:
1、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生活即教育”,数学的知识只有来源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积极的主动的。五节课,五位老师分别通过新校园教室面积的计算、篮板面积的计算、房屋面积的计算,从小数乘整数的式子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式子。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从学生个体的内心产生急于需要弄明白怎样计算的冲动,而自然过度到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条件。
2、尝试计算、自主探索,主动获得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这一环节大致都是让学生估算,掌握估算的技巧,然后联系原由的学习经验学生独立尝试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然后重点都放在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的理解上,都做到了不仅让学生学会怎么计算,更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计算。在这一环节中,五位老师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独立自学尝试,有同桌交流相互探讨,有大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运用计算法则,实践联系解决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必然又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五位老师在学生初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与算理的基础让,应用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的整理与巩固,并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是最后一个评课的,前面评课的老师比较全面的对课进行了评价,我只有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免:
估算的方法比较多样,根据不同的算式,正确的答案可以在估算结果的左右,也可以在两个估算结果的中间,只要学生能说出估算的方法,那么这样的估算都是有效的。而有的老师在课中的估算只涉及到一种,似乎有所缺陷。
估算放在哪里?本节课许多老师都是把估算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哪?算式初始,可以根据算式进行估算,大致把精确的结果框定一个范围,也可以放在得出正确结果以后,对这个结果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所以有的老师即使上课中开始把估算这一环节遗忘了,也大可不必把那估算的环节生硬的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其他老师都知道你是把教学环节给忘了,你现在是在补教学环节。忘了就忘了,可以在得出计算结果后补啊,用估算来检验,这样补的环节自然也能很好的完成估算教学。
而且估算是学生的一种内在本领,不是在新课的时候当环节交了就好了,当学生在练习巩固中出现错误时,也可以用估算迅速的判断结果的对错。要让学生把估算内化为自己的本领,自然而然的应用于自己的计算中。这点任阳的王芳老师做的比较好,她在巩固练习中最后安排了一组判断题:
(1)1.25x3.2=4……();
(2)8.05x1.2=4……(),这组判断第一个需要学生去计算的,第二个计算不如去估算。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明白估算真的很有价值。
教师的语言体现的教师的情绪,而教师的情绪更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对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很容易但到,何小吴津老师的课学生的情绪是饱满的,上课是积极的,学生的回答发言既探究活动是活跃的,这和该老师的语言调动是分不开的。作为借班上课,课前的谈话还是比较重要的,要让课前谈话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为课的开展做好铺垫。同时教师的语言要科学简洁。最起码做到不罗嗦,教师说的少,目的是让学生学生的表达更充分更自由。同样是小数末尾“0”的处理,有的老师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撇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划去”,有的说“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化简”,数学语言需要表达的严谨和科学。再次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平等赋予激励的。我摘录了何小吴老师的三句话:
1、同学们你做完后坐好,我就明白你完成了。
2、第一个发言的学生老师很满意,第二个发言的学生说得完整老师满意。
3、没关系,我们听听别的同学的意见。教师不经意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平等钦敬的人文关怀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五节课,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使用了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将例题思考过程算式等都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利用多媒体强悍的呈现力和灵活的交互性,让课变的生动,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有一节课老师还用到了7块小黑板,挂在黑板上形成了独特的板书结构。这几快小黑板的作用不亚于多媒体的展示,最起码多媒体展示后就没了,而本课的重点利用小黑板始终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小黑板之间的相互移动与对比也能很好的让学生发现新知、探究新知。至少在这节课上,小黑板的手段不输给多媒体。其实有的课,特别是平时的家常课真的每节课都去做课件,那真的很费时间,而且使用的效果也不一定比小黑板等其他传统教学媒介好,那么我们就要合理利用仅有的教学手段,上出有特色的好课。
公开课不留作业似乎成了惯例。我们五节课都没有布置课堂作业,我觉得作为计算课,在课堂上加强了计算训练的话确实可以不留课堂作业,或者要留在课内也能完成。但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课也能不留作业吗?我们需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不断努力。作业可以直接写在书本上,今天的课有3位老师直接用了课本将练习写在书本,有1位老师设计了作业纸。
以上的想法比较乱,我是想到哪写到哪,有许多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十二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十三
1、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中第二节“小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整数,整数乘小数以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以换玻璃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由计算长方形玻璃面积引入两个因数都是小数的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乘法,当学生列出“1.2×0.8”的算式来求长方形玻璃的面积时问题油然而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自主尝试,小组合作,再一次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使学生又有了一次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新知识的体验。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学习中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造能力。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复习引入。课前通过两道练习题,复习了前面学生学过的有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课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同时也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小数乘小数”。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多媒体出示课本例3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畅所欲言),现在宣传栏上的玻璃坏了,我们需要更换一块新的玻璃,你知道这块玻璃需要多大吗?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也感悟道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三)尝试交流,生成问题。学生列出算式1.2×0.8,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前面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两个因数都是小数)。对于小数乘以小数该如何计算,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这一尝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由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切入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的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四)尝试探究,解决问题。通过刚才学生的独立尝试以及小组交流,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和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从而得出在计算小数乘小数也可以按照小数乘整数的方法,把小数转化乘整数进行计算。对于1.2×0.8,要把1.2变成12,则扩大了10倍,0.8变成8,也扩大了10倍,两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则它们的积扩大100倍,那要得到原来的积,就应该把所得的积缩小100倍。
(五)尝试归纳,整合提高。再让学生认真观察例题的解题过程,然后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a、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b、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c、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计算?通过学生的讨论汇报,我们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六)尝试应用,提升能力。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我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的特点在积中点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我还设计了一组列式计算题和改错题,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设计了一个生活实际题: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46。2元,买这样的面料5。7米,应付多少元?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七)全课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总之,本节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十四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与归纳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课件。
(一)复习旧知,铺垫迁移。
1.口算,说一说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2.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安排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与小数乘整数,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课件呈现例3情境图。
(1)学生收集数学信息,自己分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说一说2.4×0.8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从计算“宣传栏的面积”导入,既复习了计算面积的知识,又引出了“小数乘小数”的数学问题。)。
2.尝试计算,引导推理。
(1)估一估,确定积的范围。
先估计一下,“2.4×0.8”的积大约是多少。
把2.4和0.8分别看成最为接近的整数,所以积大约是2平方米。
(设计意图: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先估算,为笔算的结果确定大致范围。)。
(2)猜一猜,尝试算法。
根据计算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把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点上小数点。)。
(3)试一试,体会算理。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积是19.2还是1.92,为什么?
学生可能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把2.4米和0.8米分别改写成分米作单位,算出面积是192平方分米,再还原成平方米作单位,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解释二: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移动规律”,计算时把2.4和0.8分别看作24和8,两个因数都乘了10,算出的积192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为了让积不变,就要把192除以100。
出示分析推理图。
看着分析图,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整个推理过程。
小结:两个因数都乘10后,得到的数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0,要求原来的积,就要反过来把现在的积除以100,从积右边起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
(4)验一验,确定结果。
通过推理,我们验证了2.4×0.8=1.92,和估计的结果是一致的,积确实是2平方米左右。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十五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老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比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比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老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比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老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老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老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老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比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发展。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是对小数乘法算理在操作层面上最简单的概括,对学生在计算时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是思维的简约化,是解题策略的优化。为此,设计了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实践题:一种西装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算的数,在计算)并应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计算出物品的总价。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探索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同桌讨论、合作交流,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十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苏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86到87页"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我从三方面说课:
1、小数乘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因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是直接在积上点小数点,而无需在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我想学生要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并不难,关键是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去归纳算法,这才是完整的计算教学。
3、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5、教学安排: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为主,加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新颖练习为辅,突出计算教学的本质。
6、教学准备:课件的演示。
本课是计算教学,计算本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它在现实中却与人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的要求,本人在教法学法上突出体现以下五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房间面积的现实情境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前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算理是小数乘小数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算法,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的计算;才能突破难点,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当学生深刻明白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才能真正的突破难点,因此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把因数看成整数计算的积和真正的积有什么关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缩小积的倍数,应缩小多少倍,从右往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只有重视弄清算理的全过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突破教学难点。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我在练习环节中,变换了练习的呈现方式,设计了有坡度的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两次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2.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3.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4.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先让学生估计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在估算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最大值和最小值,找出3.6×2.8的积应在9和12之间。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为笔算提供一定的支持过程。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授人以渔"的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探索计算的方法,提出问题: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
然后学生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再抛出问题: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该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呢?这个才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此时安排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再借助于课件具体,形象的进行演示,()让学生弄清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借助于课件的演示完整的叙述推导过程。然后,再结合前面的估算结果,与笔算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按上面的计算方法算出的积是合理的。建立了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完全放手,大胆尝试,在完成后再同桌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第二次的同桌交流是在例题积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在掌握算理的这个环节,通过扶与放的结合,循序渐进的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迁移类推的思想。
第一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旨在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直接运用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体验和发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简便方法,为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对比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我直接提出问题:比较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进一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一算,二数,三点点"简洁的话,概括了小数乘法的算法,便于学生的记忆。
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层层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结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不巩固的教学,就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应善于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形成计算技能。我安排了5个环节的练习:
把学生曾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错误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避免学生在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运用所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巩固新知。
第二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不过这次是根据积的位置,确定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开放练习中,更加凸显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位数关系。
形式新颖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高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让学生明确点小数点后,积末尾的0应划去。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所完成的情况。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整数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摈弃了大题量计算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设计能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思维的有效生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小数乘小数说课(优质17篇)篇十七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4道练习题。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由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有很多丰富的感性经验,还有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懂得了计算的方法,但是对于算理的理解还是不到深刻。
教学目标: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研究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分享与同伴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因数都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的理解。
尝试-----探索交流-----总结方法-----运用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就是紧紧依托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交流、解释心中一个又一个的迷团,总结出方法、最后会运用方法解决问题”这一循环过程中,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得出计算的方法。
引导交流,深化提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具有灵性的课堂,真实的课堂。《积极学习101个策略》中提到,教会别人是最好的学习策略。再一个学生的思维与成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生的方法才最好。所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新知,使得课堂充满活力。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更服务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产生计算的迫切需要,在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驱动下,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放手让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的交流,相互的质疑,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碰撞出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独立计算,学生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算法碰撞思维。在交流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思维的碰撞,这样从错误到理解,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