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工具,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借鉴。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范文范本,挖掘它们中蕴含的写作奥秘和精髓。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一
教育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生活动。
重点、难点。
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全过程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三、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含义。
2、如何维持平衡的。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光合作用公式。
2、光合作用过程。
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原料;产物;条件;部位;能量转变;物质转变。
3、、光合作用的应用。
合理密植。
课堂小结。
课堂巩固。
课外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启发引导:生物圈中哪些生物消耗氧气(二氧化碳),哪些生物不断向大气重视放养期(二氧化碳)。
提问:为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永远清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含义;
出示插图,提出问题:
1、光合作用原料;产物;
2、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的来龙去脉。
指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提问:如何合理利用阳光?
你学到了什么?
答疑;纠错。
技能训练。
成功的关键:
(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枝叶繁茂等)。
学会自己独立设计探究实验;
氧气平衡:
(生物呼吸消耗氧气,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平衡:
(生物呼吸产生并释放二氧化碳,植物吸收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具有环保意识。
理解公式含义。
观察示意图,
结合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水;氧气,有机物;
2、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入;氧气从气孔排出;水分通过导管运来;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走。
掌握列表比较的方法。
知道合理密植的道理。
自己总结归纳。
课后练习p131.3。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二
(1)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植物体保持一定的姿态。
(3)无机盐只有融解在水中才能被吸收和运输。
(4)水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1)缺少水的地方形成沙漠。
(2)水相对较多的地方形成草原。
(3)水分充足的地方形成森林。
3.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较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
作用。
缺乏症状。
例如。
含氮的。
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叶片发黄,植株矮小。
人畜的粪尿。
含磷的。
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和种子的成熟提早。
影响花和果实的形成和发育。
骨粉。
含钾的。
使茎杆长得粗壮,促进淀粉的形成。
植株易倒状。
草木灰。
二.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1.根适合吸水的特点。
(1)水分和无机盐由根从土壤中吸收,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指根的顶端到长有根毛的一段)的成熟区。
(2)根尖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为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出形成根毛)。
伸长区:细胞停止分裂,迅速伸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也能够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的长度不断增加。
分生区: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根冠: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及其上部结构:根毛脱落,失去吸收功能,出现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2)根毛细胞的细胞壁很薄,细胞质很少,液泡很大;。
3)伸长区和成熟区都可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2.水分的运输途径。
(1)导管:植物体内,由死细胞上下贯通而形成的一根中空的管道。
(2)水分运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的导管茎和叶的导管。
3.形成层:位于木质部(导管在木质部内)和韧皮部(筛管在韧皮部内)之间,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木本植物有形成层所以茎可以长的很粗,而草本植物没有,所以茎不能长粗。
4.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名称。
分布。
结构特点。
功能。
细胞。
横壁。
导管。
木质部。
由许多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完全消失。
由根向上部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由许多活的管状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有筛孔。
由叶向下部输送有机物。
根、茎、叶中的导管彼此相通,根、茎、叶里的筛管也是彼此相通的。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三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四
1、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四大类群。其中前三类因为通过孢子进行繁殖,所以又称孢子植物。
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可以作为水污染的指示植物。
3、苔藓植物有茎、叶,但茎中无导管、叶中无叶脉(没有输导组织);假根固定植物(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4、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如:满江红、贯众)。
5、菜豆种子结构: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两片子叶)。
6、玉米种子(果实):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一片子叶)、胚乳。
7、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例子:银杏、兰等)。
8、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的植物。根据子叶、叶脉、有无胚乳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竹子)和双子叶植物(梅)。
9、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10、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12、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水、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程根;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位;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13、。根尖的结构: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产生新细胞)、伸长区(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成熟区(有根毛,吸收水和无机盐)。(自下而上)。
14、芽还可以发育成枝条或花。
15、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氮、磷、钾)和有机物。
17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传粉的方式:昆虫传粉(虫媒花)、风传粉(风媒花)、人工授粉。
18、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以后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的过程。
19、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受精()完成后:凋落(花瓣、雄蕊、花柱、)子房发育为果实;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胚珠发育为种子;受精卵发育为胚。
20、区分果实与种子。
果实:苹果、葡萄、西瓜、葵花籽、豆角、玉米。
种子:蚕豆、绿豆、芝麻、花生、西瓜子、杏仁。
22、水在生物圈中分布是不均匀,也影响了植物的分布。
23、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24、导管: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自上而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25、木本植物茎横切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有形成层植物能长得很粗);木质部(有导管)。
26、蒸腾作用的意义:a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b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c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d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28、气孔:气孔一天的变化(水、风的影响);失水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组成;从气孔进出的气体有: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
29、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30、节水农业:畦灌、喷灌和滴灌的用水比例大约为10:5:3。
光能。
33、光合作用反应式:二氧化碳+水――――。
叶绿体。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原料、产物、条件、场所、能量变化。
35、叶绿素的生成需要光(韭黄、蒜黄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光下会变绿)。
36、演示实验与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37、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
38、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a有机物(纤维素、蛋白质和脂类、dna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的组成成分)b从器官水平(种子、萝卜和红薯的根、马铃薯的茎大部分都是有机物)。
(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9、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分别说明:呼吸时放热、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呼吸时消耗氧气。
41、呼吸作用的部位:线粒体。
42、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反应式)。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4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也可以说是活细胞的共同特征。
44、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二氧化碳(低温、少氧、多二氧化碳有利于水果蔬菜的保存、同时要联系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甜)。
47、郑州植被类型属于落叶阔叶林。
48、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森林覆盖率低(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
49、我国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力求是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五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六
本节课是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总体讲述的是绿色植物与水循环的关系:先是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接着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最后是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本节课的难点是: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说课内容
首先让学生欣赏三副图片——绿色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绿色植物的分布是不同的,学生通过对前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很轻松回答出:水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接着问:“那么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先让学生复述再通过课件演示,直观感受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最后提问:“植物吸收的水分是否都被储存在了体内?”通过这个环节,不仅对前两节课进行了系统的复习,也可以以水为线索引出本节课,把本章的三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纵观全章,更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水循环的促进作用。
通过植物吸收水量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植物一天要吸收大量的水,再通过讨论法和实物列举法(发蔫的青菜和套有塑料袋的花卉)来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可以散失的,并加以介绍这一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接着再通过一个问题:“水分是如何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呢?”引出下一个环节——叶片的结构。
讲解叶片结构时,我先通过讲述法介绍叶片结构,再通过实验法让学生观察叶片横切面结构和叶片下表皮结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看到这一微观世界,我又通过多媒体将这一结构进行展示,这样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接下来通过讲解气孔时再简单介绍一下蒸腾作用的规律,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让瓶插的鲜花保鲜时间更久一些?仙人掌类植物的叶片为什么变成了刺状结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可以建立生物要适应环境的观点。
通过一组植物每天蒸腾量数据的展示,让学生思考:这是不是一种对水的浪费?如果不是浪费那蒸腾作用对生物体及生物圈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这一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体现了一定的合作精神。最后让学生欣赏一段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动画,这段动画把水循环的过程及植物在其中的作用巧妙生动的展示出来,再让学生发挥想像谈一下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绿色植物将会怎样,借此问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植被的意识。
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课堂最后我让学生畅通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植被保护森林,并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植被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也为社会做一点小小的贡献:呼吁全社会都来保护植被、节约用水。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七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八
引言: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
3.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一)。
1.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2.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
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
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二)。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三)。
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
(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
(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
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
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
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
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九
1、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可以直接为人类所食用。
2、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人类的主要食物。它们的产量居世界主要食用作物的前三位。
3、人类和动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
【课堂评价】。
一、填空题。
1、产量居于世界前三位的粮食作物是----。
2、植物的----和等器官可为人类所食用,人类还通过食用其他动物的、、及其制品等,地以植物为食。
3、植物通过,将能转化为能,贮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不仅为提供能量,还为提供能量。
二、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属于杂食性动物的是。
a.马b.狗c.羊d.老虎。
2、人类生长和发育所需的能量有赖于()。
a.吸收作用b.呼吸作用c.光合作用d.蒸腾作用。
3、说出下列植物,可食用部分主要是植物的哪个器官:
胡萝卜()马铃薯()甘薯()姜()洋葱()玉米()花生米()大白菜()藕()小麦()芹菜()。
a.根b.茎c.叶d.花。
e.果实f.种子。
4、现在人们喜爱吃的“绿色食品”主要是指()。
a.颜色为绿色的'食品b.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
c.转基因食品d.反季节蔬菜。
三、判断题。
1、人可以靠食用肉类、奶类和蛋类为生,所以说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是错误的。
2、动物的食物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
3、“绿色食品”出自于良好的生态环境里,能给人们带来旺盛的生命活力。()。
【课后探究】。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一
(1)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2)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
表皮表皮细胞:外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保卫细胞(成对的半月形,内有叶绿体):控制气孔(气体进出的门户)的开闭。
叶肉:细胞内含叶绿体,叶绿体内有叶绿素。
叶脉支持作用。
运输作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运送有机物。
(3)场所:主要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叶柄和幼嫩的茎上也有少量进行。
气孔是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根毛根、茎、叶内的导管气孔。
(4)过程:土壤中的水分根内叶肉细胞大气。
(5)意义: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促使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3)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植物的蒸腾量:植物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绝大多数要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例如: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要从土壤中吸收200千克的水,但1%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99%的水被蒸腾掉了。
保持水土,使地下水得到补充。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二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课前准备。
2、提前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重点:
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五、教学难点:
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引入: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rs)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指出教材中p53图18-2中的第三个图是电镜下看到的冠状病毒。xx年春季在我国广东、北京及世界许多地区流行的非典型肺炎(sars),其病原体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世界卫生组织xx年4月确定)。此处可结合预防“非典”,稍做展开。
问题串:
问题1:什么是微生物?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问题2: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微生物种类繁多,在生物圈中分布广泛。上至10000m的高空,深至11000m的海底,都有微生物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的各种条件适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科学家们在营养贫乏的岩石、矿山、荒漠都发现了微生物的踪迹。
问题3:微生物有哪些种类?
大多数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以及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少数微生物是多细胞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问题4:我们的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三
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1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
(2)类型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3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1)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
(2) 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 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四
1、叶片的结构。
2、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3、气孔的结构: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护细胞围成的空腔。
4、气孔既能张开,又能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给叶片源源不断地输送原料。
1、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一片森林就是一座绿色水库,我们应当保护森林。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五
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尝试画水循环图。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
课前准备实验:试管内放几株带叶绿萝,在试管内倒入少量水用油封住液面,标签纸表示初始水位。塑料袋套住植物后光照4-5小时,观察现象。
展示学习目标。
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
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
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
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
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活动4【讲授】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玉米用水量表格”。
问题1:其余的水占总体用水的百分之多少?
画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视频:保护森林。
活动5【测试】检测。
通过几个试题进行自我检测。
活动6【作业】评价小结。
回顾本节课3个学习目标。
试着说说这堂课你是收获是什么。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六
1、实验证明燃烧或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了满足植物自己呼吸作用的需要之外,还供给了动物。
2、一个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甲装置内的水槽内装的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澄清石灰水,乙装置水槽内装的是清水;甲、乙两装置内烧杯中都装的是清水。请据回答有关问题:
(1)两装置与桌面接触的地方都要涂上凡士林等不透气的物质,其意义是防止__漏气。把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
(2)将装置从黑暗中取出时,发现甲装置中水槽内澄清石灰水溶液的变化是变浑浊,原因是__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把甲、乙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
(3)取下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叶片会变成蓝色的装置是__乙,说明该装置中叶片产生了淀粉。该实验设置装置乙目的是对照。
(4)该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气,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的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4、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燃料,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已经出现超出生物圈自动调节能力的趋势。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一要在全球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绿色植物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在农业生产上,作物如果种得太密叶片会相互遮挡,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效率;如果种得过稀,会因为没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造成浪费,影响产量,所以应该合理密植。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七
菜豆种子:玉米种子:
种皮:保护内部结构种皮:和果皮紧贴在一起,保护内部结构。
子叶:2片,肥厚,贮存营养物质胚乳:贮存营养物质。
胚胚芽:发育成茎、叶子叶:1片,不肥厚,转运营养物质。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胚胚芽:发育成茎、叶。
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根、茎的部分。
胚根:发育成根。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由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构成。
菜豆和玉米种子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玉米种子有胚乳,贮存营养成分,子叶1片,转运营养物质;菜豆种子无胚乳,子叶2片,贮存营养。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两片子叶,无胚乳,例如:蚕豆、花生、大豆、菜豆。
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有胚乳,例如:水稻、小麦、高粱、玉米。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八
1、叶片的结构:由上下表皮(保护组织)叶肉(营养组织)叶脉(输导组织)构成。
制作徒手切片时,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的目的是避免细胞失水。
属于输导组织,内有导管和筛管。
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排列整齐,气孔少。
内有叶绿体上层是栅栏组织,下层是海绵组织。
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排列不整齐,气孔多。
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保卫细胞能控制气孔的张开和。
闭合。气孔白天张开,夜晚大多关闭。陆生植物的气孔多分布在下表。
皮,水生植物的气孔多分布在上表皮。
3、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水、无机盐的吸收和运。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说课(通用19篇)篇十九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动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教材分析,该课时主要包括了两个内容,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本课时在体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涉及食物链中的两大结构成分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生产者的知识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消费者的知识与人体营养有关,体现了二者在生物圈中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此外,生产者和消费者还与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知识紧密相连。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欲强烈,他们对动物的直观感受比较多,对学习动物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的生物学方法规律和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和心理特点,做好引导,促进学生学好本课内容。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
一概述动物在生物圈当中的有关作用,二探讨动物能否自制有机物为生,说明动物是消费者,三通过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活动的开展,说明动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当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并逐步建立起珍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通过对图片及视频等资料的观察、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共事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讨论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人合作;
(2)树立保护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有设计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有自学,讨论,活动,讲授。
在上课之前提前下发学案,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并且完成相关的预习部分。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创设情境,请学生对比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前和沙化后的图片,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地方差别如此之大,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推测原因。分析资料之后,进一步的请学生思考人类能否随意的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自然的引入新课,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那么到底有哪些重要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