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参考范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写作规范和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典型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一
虽然,目前我国相关行业在建筑物抗震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整个建筑体系的抗震设计也日趋完善,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还没有被及时全面的解决,这也是相关行业在日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因此,相关行业部门应该将日后的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地震破坏的原因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取得质的飞跃。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即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常见的问题。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表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表1的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不想成为会计从业人员,这与对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调查统计情况。从表2的结果显示: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手段比较传统。但学生更多喜欢案例教学,喜欢老师与学生互动,喜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可能也是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满意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程度。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看,大部分学生对会计学课程是感兴趣的.,仍然有高达17%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我学的是国贸专业,将来不做会计,“我为什么要学习会计?”、“学习会计这门课有什么好处?”、“学习会计可解决什么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合理。目前会计教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的认识模糊,对会计知识与国贸专业的内在联系也认识不清,以至于教学内容安排也不合理,他们认为,只需要像教授会计专业学生那样,从会计的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再到如何登记账簿,如何编制财务报告等。像这些抽象概念、复杂的帐户对应关系容易引起国贸专业学生的抵触情绪。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如何“做会计”上,而财务报告这一部分内容所用的时间有限,也没报表分析的内容。由于国贸专业学生是会计息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是与国贸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相符合。
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失当。通过对会计老师的访问,大部分会计学教学现在仍然是“粉笔+黑板”,其优点可以对学生不懂或疑难的地方通过板书进行说明,缺点是难对会计核算图、账表、实物等内容做详细介绍。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有91%的同学认同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计本身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且具有高技巧的操作性。然而现大多学校针对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一味“填鸭式”灌输会计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实际案例较少,且没有安排实践操作课时,使学生感到会计高深莫测,从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特性的改革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高低是决定学生主动学习还是被迫学习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国贸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为什么要开设《会计学》这门基础课,并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外贸企业里工作,看懂财务报告对自己将来的工作会有多大的帮助,使他们明白只有在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才能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才能成为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国际商务高级专门人才。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把会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和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感悟到会计问题在日常生活的存在和学习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本次课结束后,出一些与下次课的内容相关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等到下次课开始是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可激发学生的答疑兴趣,并产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
(二)明确教学目的,优化教学内容。
会计的目标是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运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能力。所以说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人才。因此只有将国贸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育目标与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区分开来才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别于会计专业课程,满足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需要。
在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国贸专业的专业特点,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笔者认为,对国贸专业应设置两门会计必修课,即《会计基础》和《外贸会计》。《会计基础》课程应该是《会计学原理》和《初级会计学》的结合,从而形成《会计基础》课程。其内容具体应包括:第一章绪论:介绍会计的概念、特点,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等会计基本知识。第二章会计循环:介绍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凭证和账簿、试算平衡、结账进行介绍,使学生初步熟悉会计循环的基本程序。第三章结合专业特点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从国贸专业的特点出发,介绍用借贷记账法对各行业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第四章财务报表及分析:介绍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会计报表的认识。着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分析三大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使学生树立会计报表分析整体性、综合性的观念,在理解财务报告编制的基础上,看懂各大企业的会计报表。
(三)改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由“黑板+粉笔”转变为“案例+多媒体+板书”。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入生动形象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集声音、画面、文字等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受和理解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具体的经营决策,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演算时可以在黑板上即兴发挥,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可以达到学生与老师互动的效果。也一定避免运用屏幕替代板书,并不代表真正的多媒体,这种方式在授课时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难以掌握教学动态,仍不能根本改变灌输式教学。
2.财务报告导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首先,在会计学课程开始时首先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展示某一外贸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简单介绍会计报表的及附注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会计的目标是提供经济信息,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让学习了解财务报告在会计学中的核心地位,理解会计与他们专业的关系。接下来介绍会计报表编制原则及理论依据,包括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会计理论。
其次,概述各个报表项目(即会计科目)的含义、及确认与计量。并阐述各个报表项目与会计要素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确会计报表项目所表示的经济含义。
再次,给出一个企业某一期间的实际发生业务,并进行借贷复式记账后,教授学生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账簿的登记,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老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评,让学习深入了解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加强对报表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最后,是会计报表分析,重点介绍会计报表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某些内容的分析,更好地满足其专业需要,提高运用会计信息进行企业管理的能力。
(四)优化会计学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学生的能力。随着新的准则体系的出台,对会计教师的知识更新和知识跨度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但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不断充实自己,而且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但同时,对于国贸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会计教师,还必须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用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进修学习。学校还可以派送教师到涉外的企事业单位直接参与企业会计核算,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华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1月(上)。
[2]邓尚华,龚建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会计之友.年第2期。
[3]刘晓英.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及改革设想.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4]张臻.财务报告导入式――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月。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三
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走向:引导学校正确定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课程教学的改革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培养技术应用型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
1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投资与理财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有证券方向、保险方向。也可以从理财角度划分为公司理财方向和个人理财方向。专业方向的宽泛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课程开设的面面俱到。每个学校在开设投资与理财专业时都应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就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并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既应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也应强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同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既要强调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课程内容体系在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基础上,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技术的职业性和技能的岗位性。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基本就业方向,则该方向内的课程必须全部选修。如选修证券就业方向的学生,要同时选择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财务管理、证券投资分析、证券交易、财务报表分析、期货投资实务等课程。选修不同业务方向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修其他方向的科目,以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培养,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每一方向应确定学生学习阶段所应考取的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一方面学生的就业面得到了拓宽,另一方面,由于分成不同的方向,人数分散,学校在实训方面的压力也大为减轻,实训的效果大大增强。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原则,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改革。
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就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要求,再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开展课程标准的反复论证与设计工作。课程标准的编写不同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设计应该明确课程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要求,明确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要求将课程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或情境),每个模块(情境)的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该加以明确。在进行课程标准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个性、创新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善于使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也应突出投资与理财课程专业课的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除在教学中应保留传统的课堂系统讲授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如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方法等来进行授课,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包括:课程认知实习模块,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模拟实习场所,包括商业银行柜面业务、证券投资操作、商务礼仪、拓展训练、专业综合技能等6方面的实训;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请进来,走出去”实践教学模式,“走出去”就是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和行业,锻炼并提高工作能力,“请进来”是根据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金融企业领导或职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切实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以及具体适用的范围和条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培养对象、所授的不同课程、运用方法的不同环境,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投资专业教学方法,才能使其在教实践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3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体现“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来构造投资与理财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在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时,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进入社会时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应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备以职业素质为主体的综合素质。
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等诸方面。在确定了投资与理财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应首先明确学生主要就业的职业群,然后进一步确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具体落实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因此,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该根据专业定位有其独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衔接应该事先设计并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来进行实施。如“证券投资分析”这一模块内容,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都会涉及,但是这部分内容不能在这几门课程中重复讲授相同内容,而应该在课程规划时,就安排好在哪门课程中进行基础理论内容的讲解,其他课程涉及到这部分内容时,则以应用和实际操作为主。课程教学内容还应该切合当前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要根据市场调研和专业研讨等途径所获得的最新信息,定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以适应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需要。
课程的教学设计还应注意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做到理论与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同时在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教学中还应遵循前沿性原则。近几十年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如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创新等。而且,经济金融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电子化、虚拟化现象等也迫切需要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这些金融领域的新的变化和发展都应反映在投资与理财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4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推动实训课程的实施。
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建立、实施、检测和保持等各环节应使整个实训教学满足符合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和动态性的要求,都应实现科学化和程序化,通过反复的优化和循环控制,最终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
4.1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中,一方面,校企合作难度较大,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质,实际操作难以有实质性的深入;另一方面,投资与理财专业的校内模拟实训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高度仿真,通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接收证券实时行情,基于模拟交易软件,就可以实现接近真实市场的模拟实训。正由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的校企合作更多的是表现在单向合作上,如: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专家进校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邀请企业专业人士与高职教师讨论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规划。而学生进入企业实训的机会一般只有毕业前的顶岗实习阶段。
4.2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实训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课程实训中,应加强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训教学的内外环境建设,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全真模拟综合实验室,以虚拟真实的业务流程为内容的实践教学形式。围绕投资与理财职业能力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将能力培养贯穿实训教学全过程,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4.3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投资与理财的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应根据投资与理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制订的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训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的集合体,来体现专业建设理念和人才定位,在整个实训教学体系中起引导驱动作用。教学管理体系是通过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和制度管理来不断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指标体系之和,在实训教学体系中起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
(1)建立“一体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
即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服务能力为主体,以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可通过政校企联合推出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形成“三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联合培养证)和“一专多能”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在校内外实训、毕业实习、入职前辅导等各个阶段制订并开展相应的职业素养训导活动(如职业认知、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训练),形成完整的“一体两翼”的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和贴近的职业体验环境。
(2)建立“分层一体化”实训教学内容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参与学校课堂教学的机制,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讲授,实训部分由企业专家讲授;其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同时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商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重点是与企业合作推进实训课程的实施,除了聘请企业专家组织课程实训部分内容的教学外,还可由企业专家主持课余时间的讲座,或有针对性地开设某些课程。
5“以赛代训”,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体系基于投资与理财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在校内采取“以赛代训”的方式来弥补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不足。“以赛代训”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可以参考采取三种方式:一是,结合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开展“以赛代训”项目,如证券投资分析、期货投资实务等课程,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进行组织,在班级内和班级间开展模拟交易大赛;二是,引入企业支持,依托学生协会,来积极开展“以赛代训”。由于金融企业的严格监管,使企业不方便正式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而通过学生协会的方式即各种投资协会的渠道来推动公司的参与却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三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模拟交易大赛,在比赛前的集训中可以聘请证券公司等的专业人士担任竞赛顾问,本校的专业教师担任竞赛教练对学生进行交易技能的培训,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证券公司可以对协会提供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交易大赛、为大赛提供物质保障及组织学生参与证券公司的投资晨会等间接的方式,参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3]马淳正.金融保险专业“开发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8).
[4]马淳正,宫文勇.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12).
[5]颜青.基于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5).
[6]吴穷.在金融保险专业构建以实训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尝试[j].职业,2007(33).
[7]施玉梅.模拟推销在金融保险专业实训中的运用[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2).
[9]兰桂华,高职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开发的思路[j].职教通讯.(9).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四
一、抗震设计思路发展历程。
随着建筑结构抗震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思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最初,在未考虑结构弹性动力特征,也无详细的地震作用记录统计资料的条件下,经验性的取一个地震水平作用(0、1倍自重)用于结构设计。到了60年代,随着地面运动记录的不断丰富,人们通过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反应谱,第一次从宏观上看到地震对弹性结构引起的反应随结构周期和阻尼比变化的总体趋势,揭示了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的随机激励下的强迫振动动力特征。但同时也发现一个无法解释的矛盾,当时规范所取的设计用地面运动加速度明显小于按弹性反应谱得出的作用于结构上的地面运动加速度,这些结构大多数却并未出现严重损坏和倒塌。后来随着对结构非线性性能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设计结构时取的地震作用只是赋予结构一个基本屈服承载力,当发生更大地震时,结构的部位进入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并靠其屈服后的非弹性变形能力来经受地震作用。由此,也逐渐形成了使结构在一定水平的地震作用下进入屈服,并达到屈服后非弹性变形状态来耗散能量的现代抗震设计理论。
由以上可以看出,结构抗震设计思路经历了从弹性到非线性,从基于经验到基于非线性理论,从单纯保证结构承载能力的“抗”到允许结构屈服,并赋予结构一定的非弹性变形性能力的“耗”的一系列转变。
现代抗震设计理念是基于对结构非弹性性能的研究上建立起来的,其核心主要指在不同滞回规律和地面运动特征下,结构的屈服水准与自振周期以及最大非弹性动力反应间的关系。
60年代开始,研究者在滞回曲线为理想弹塑性及弹性刚度始终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对不同周期,不同屈服水准的非弹性单自由度体系做动力分析,得到了有关弹塑性反应下最大位移的规律:对t大于1、0秒的体系适用“等位移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最大位移等于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反应最大位移。对于t在0、12-0、5秒之间的结构,适用“等能量法则”即非弹性反应下的弹塑性变形能等于同一地震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弹性变形能。当“等能量原则”适用时,随着r的增大,位移延性需求的增长速度比“等位移原则”下按与r相同的比例增长更快。由以上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以结构弹性反应为准,把结构用来做承载能力设计的地震作用取的越低,即r越大,则结构在与弹性反应时相同的地震作用下达到的非弹性位移就越大,位移延性需求就越高。这意味着结构必须具有更高的塑性变形能力。规律初步揭示出不同弹性周期的结构,当其弹塑性屈服水准取值大小不同时,在同一地面运动输入下屈服水准与所达到的最大非弹性位移之间的关系。也揭示出了延性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是屈服水准不高的结构在较大地震引起的非弹性动力反应中不致发生严重损坏和倒塌的主要原因。让人们认识到延性在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之所以存在上诉的规律,我们应该注意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些相关特性。首先,通过人为措施可以使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结构在外部作用下,可以发生足够的非线性变形,而又维持承载力的属性。这样就可以保证结构在进入较大非线性变形时,不会出现因强度急剧下降而导致的`严重破坏和倒塌,从而使结构在非线性变形状态下耗能成为可能。其次,作为非线弹性材料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结构将从弹性进入非弹性状态。在非弹性变形过程中,外力做功全部变为热能,并传入空气中耗散掉。我们可以进一步以单质点体系的无阻尼振动来分析,在弹性范围振动时,惯性力与弹性恢复力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体系能量在动能、势能间不停转换,但总量保持不变。如果某次振动过大,体系进入屈服后状态,则体系在平衡位置的动能将在最大位移处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塑性变形能两部分,其中,塑性变性能将耗散掉,从而减小了体系总的能量。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五
为此,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遵循的原则,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等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引言。
结构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在一定意义上,结构支配着建筑,这是因为,任何建筑物都要耗用大量的劳力和材料来建造,建筑物首先必须抵抗或承受各种外界的作用如风力、重力、地震等,合理的选择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即可满足建筑物的美学原则,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1.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由于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性质不同,除满足空间尺寸要求外,还要满足某些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如保温、通风、隔热、吸声等,在构造设计时要综合相关专业的技术知识,优化设计,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措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2.确保结构安全。
正确的结构计算时保证建筑物安全的前提,除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必要的计算外,对阳台栏杆、楼梯扶手、构件接缝等,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
建筑构造设计要处处考虑经济合理,采用合理的构造方案,就地取材,节约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造价,并减少建筑物的运行费用、维护费用。
二、建筑结构的基本要求。
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施工技术的进步、结构分析方法的发展,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灵活性和更广阔的空间。
但是,这种灵活性并不排除现代建筑结构需要满足的基本要求。
其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稳定。
整体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不允许发生危险的运动,这种危险可能来自结构自身,也可能来自地基的不均匀沉陷或基土的滑移,例如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倾斜。
2.平衡。
平衡的基本要求就是保证结构和结构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发生运动,力的平衡条件总能得到满足,从宏观上来看,建筑物总是静止的。
平衡的要求是结构与“机构”即几何可变体系的根本区别,因此建筑结构的任何部分都应当是几何不变的。
3.经济。
现代建筑的结构部分造价通常不超过建筑总造价的30%,因此,结构的采用应当是使建筑的总造价最经济。
结构的经济性并不是指单纯的造价,而是体现在多个方面,而且结构的造价受材料和劳动力价格比值的影响,还受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以及结构的维护费用的影响。
4.美观。
美学对结构的要求有时甚至超过承载能力的要求和经济要求,尤其是象征性建筑和纪念性建筑更是如此,应当懂得,纯粹质朴和真实的结构会增加美的效果,不正确的结构将明显的损害建筑物的美观。
5.优化。
应在建筑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优化结构设计,必要时应委托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结构设计和结构的优化设计,降低建筑物的自身荷载,减少主要材料的消耗,通过工程概算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结构设计的优化程度。
结构专业的优化设计,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而是以结构理论为基础,以工程经验为前提,以对结构设计规范实质内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为指导,以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为手段,对设计进行深入调整、改善与提高,对成本进行审核和监控,是对结构设计再加工的过程。
“优化”工作是以原设计为基础,在充分尊重原设计的基础上,着眼于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合理性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优化”的过程也是发现差错、纠正不足的过程,通过优化降低不安全因素,从而保证项目的技术质量和经济质量。
结构设计优化是精益求精的过程,将会带来合理的设计、带来经济技术效益。
实现上述各项要求,在结构设计中就要贯彻“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的结构设计原则,保证结构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需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型式去实现。
而结构型式的最佳选择,要考虑到建筑上的使用功能、结构上的安全合理、艺术上的造型美观、造价上的经济,以及施工上的可能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最后确定。
以下针对多层和高层房屋以及单层大跨度房屋的常见结构型式的受力特点、适用范围进行简单分析。
多层和高层房屋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体系有:混合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等。
1.混合结构体系。
这是多层民用建筑房屋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型式,其墙体、基础等竖向构件采用砌体结构,而楼盖、屋盖等水平构件则采用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结合抗震要求,在进行混合结构房屋设计和选型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层高和房屋最大高宽比。
限制房屋的高宽比,是为了保证房屋的刚度和房屋的整体抗弯承载力,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
(2)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限制。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中的规定。
显然,采用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混合结构,其层数和总高度均比其他砌体的要好,对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应比表中规定的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3)纵横墙布置。
在进行结构布置时,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方案;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齐,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均匀。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
2.框架结构体系。
与混合结构类似,框架结构也可分为横向框架承重、纵向框架承重及纵横双向框架共同承重等布质形式。
一般房屋框架采用横向框架承重,在房屋纵向设置连系梁与横向框架相连;当楼板为预制板时,楼板顺纵向布置,楼板现浇时,一般设置纵向次梁,形成单向板肋形楼盖体系。
当柱网为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或者楼面活荷载较大时,也往往采用纵横双向布置的框架,这时楼面长采用现浇双向板楼盖或井字梁楼盖。
框架结构体系包括全框架结构、内框架砖房和底部框架上部砖房几种形式。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适用高度分别为60m、55m、45m和25m。
现浇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都较好,建筑平面布置也相当灵活,广泛用于6――15层的多层和高层房屋,如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医院等(其经济层数为10层左右、房屋的高宽比以5――7为宜)。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整体变形为剪切型。
四、结束语。
建筑住宅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正确处理适用、经济、美观等几方面的关系。
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正确的把握好结构的类型,更不能忽略建筑设计的经济性,要在满足使用要求下,用较少的投资建造美观、简洁、大方的建筑,让人们居住的更加舒适、健康。
参考文献。
1.熊丹安,建筑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文档为doc格式。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六
结合既有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发展情况,其今后的发展趋势为:(1)以能量回收为基础的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发生地震时,外界能量供给并不易得到良好保障,从而影响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而以能量回收为基础的结构振动控制则能够较好地解决此类问题,通过引入高校的回收振动能量技术,并融入能量平衡理论,从而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2)消除地铁、有轨电车等交通设施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垂直振动影响,此方面研究室三维隔振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对于城市建筑物,需要加大对更为有效的三维隔振装置的研究力度,从而消除相关交通设施对建筑物施加的振动作用。
6结语。
本文通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概念进行简要说明,进而从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混合控制三方面对其结构振动控制的相关技术做出了系统探析,并给出其结构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土木工程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对于提高其抗振性与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从而促使土木工程结构与其内部人员的安全性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阎维明,周福霖,谭平.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震工程,,02(12):8-20.
[3]史云峰.论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进展[j].民营科技,,06(16):16.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七
现阶段,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我国采取率最高的抗震设计思路,在应用于实际建筑工程时,对制定结构性能目标、选用参数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建筑结构实际要求,制定科学的抗震方案。
1基于性能的抗震方法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我国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思路具有多样性,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实用性、科学性成为大多数人优先采用的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设计目标过渡到具体量化的多重子目标,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上,建筑使用者具有广泛的选择范围。在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时,进一步验证实施性能目标在建筑结构实践中的论证,通过对实施性能目标的深入分析,采用现阶段新结构体系及材料,完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在影响建筑实际操作的综合因素,根据不同程度的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与建筑目标相符合的技术及抗震措施,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场地条件、外在环境、实用性能等因素,确保在强烈震动的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小于设计预期。
2我国针对抗震性能水平的界定。
为使震后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得以延续,控制建筑结构的整体破坏程度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抗震性能水平是指在人为设定的地震作用外力下建筑结构的预期抗震水平。针对其预测性的数据,建筑设计者在结合历次地震情况的前提下,预估未来会发生的最大地震级数,进一步明确建筑设定抗震目标,抗震目标的设定在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需结合建筑物建成后的具体使用方向,设计者综合整体情况制定符合建筑整体条件的抗震方案,保障建筑物性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结构体系,粗略的将建筑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平分为小震弹性、中震弹性及不屈服、大震弹性及不屈服,运用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满足建筑结构的多重复杂性,基于抗震性能水平的评估,确保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优良。
3我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现阶段,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大多数为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承载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地震强度,设计者有效借助反应谱,进一步计算出建筑底部剪力,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与其它荷载有机组合,设计建筑结构的强度水平,保证建筑各构件均能提供相应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确保建筑物的综合抗震水平。较其它抗震设计方法相比,承载能力设计方法贴合实际、性能理念清晰,有一定的数据支持,借助大量的静力分析,保证建筑物的预期抗震性能。调查显示,承载能力设计方法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基于弹性反应的理论基础,不能将与建筑结构相关的系数进行科学地折减,导致建筑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落不到实处。
较承载能力设计方法相比,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以位移数据为整个抗震设计过程的虚拟出发点,设计者在具体的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根据位移谱得出建筑结构的周期,对其实施结构分析,实现配置符合建筑最大抗震性能的结构构件。基于位移的建筑抗震设计需设计者具备扎实的数学运算能力及物理知识,方案设计前期的精力投入较大,对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运算的精确性有一定要求。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初期明确各结构性能水平,在建筑实际抗震应用中最大程度发挥构件目标性能水平。
基于以上两种确定因素的抗震设计方法,能量也可作为设计者抗震设计的数据基础。设计者将地震输入的总能量假设为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及内部相关设施造成破坏所接收的能量受地震与构件耗散能量共同影响。以能量守恒为理论基础的抗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不同等级地震的'潜在破坏力,但其操作过于繁琐,存在较多人为无法把控的因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八
目前,当今社会已有的有关建筑抗震设计方面的理论,是对建筑行业逐年的实例验证进行研究分析,对结果不断的总结归纳得到的。并且,随着当前人们对于住房质量要求的提高,在建筑物结构中融入抗震设计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当前人们之所以高度重视抗震设计的原因。因此,为了能够设计出抗震性较强的建筑物,在实际设计时应该注意:第一,建筑物的布局要保证科学合理性,保证建筑物中每个主要的受力物体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地震来临时承受住来自地面的压力,减少地震的破坏程度。第二,按照地震等级的不同,对房梁、房柱以及墙体的各个节点部分进行对应的抗震等级设计,保证内部的混凝土钢筋结构能够在受到地震作用后不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在建筑物中设计多个抗震防线。建立一个良好的抗震体系,对于缓解和消除地震带来的压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该根据地震等级的不同在建筑物中设计多个抗震防线,当地震来临时,可以依靠这些防线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多重的保护。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九
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方案设计是完善我国建筑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设计者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目标性能进行细分,分化出多个具体量化目标性能水准,结合建筑物的重要程度,预估在震后建筑结构修复、完善所需支出,通过对建筑结构前期成本投资及未来震后损失等综合因素深入分析,制定合理的预期方案,确保建筑性能优良。进一步加强对概念设计实施的宏观把控,建筑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重视建筑结构整体的规则性,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结合多级程度震动外力下建筑构件的实际承受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强度设计。建筑设计者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应预先进行综合评估,以变形指标为设计方向,整体把控建筑结构构件在外力作用下的损伤程度,在实际建筑设计实施过程中,提升建筑结构构件、非结构构件的整体性能水平,大幅缩减建筑结构在建筑生命周期中的资金投入。
5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方法的研究与完善是我国建筑发展的趋势。我国应逐步加强对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内容的重视,对基于抗震设计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及分析,在全面考虑建筑构件的综合性能的同时,运用可靠的计算数据,制定更为完善、科学的抗震方案,为我国日后的建筑设计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
随着科技的腾飞和社会的进步,土木工程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土木工程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建筑设施,还为国家的富强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设计环节,土木工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往往导致工程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低迷。
综合考虑目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情况,不难发现,在整体规范上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以很好地为设计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由于设计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加上设计手段往往不尽人意,这就经常导致结构设计出现不合理的问题,对最终的建设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结构设计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试想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存在问题,势必会使整个建筑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影响建筑的功能效果。在具体的结构设计中,往往因为一些微小的偏差,导致建筑承载力和耐久性出现问题,加上工程细节被忽视,导致安全可靠性差。(2)结构设计经济性方面的问题。作为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重点,经济性设计上如果出现缺陷,会直接对工程的施工造成恶劣影响,不仅延长施工时间,严重者还导致工程停滞不前,陷入泥淖。因为一旦资金使用情况超出预算,会为整个工程带来很大的困难,导致工程效益低下。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一
(1)自然通风。第一,建筑布局设计。当前超高层建筑多以单体建筑为主,这就需要在具体设计时要确保单体建筑的通风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具体设计时,如果单朝向、具有较大进深,无法达到穿堂风的效果;如果风速过大还会对窗户的开启和冬季保温带来影响,因此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进行有效调整,确保布局的合理性,从而实现对自然风的有效利用,使建筑内部实现自然通风。第二,形成竖井空间。在实际设计时,要避免出现中庭空间过高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容易有强烈的絮流产生,从而形成过大热压,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三,玻璃幕墙围护。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过高的热压和风压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设计时,可以采用双层玻璃来缓解这一难题。利用双层玻璃在白天能够起到蓄热效果,同时开启内层后能够实现层间的自然通风,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2)天然采光。在高层建筑节能设计中,需要充分的利用自然光照,在白天可以有效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需求,而减少室内热环境调节过程中能源消耗。在具体设计时,尽可能的将超高层建筑的阳台进行拓宽,或是加宽落地窗面积,使阳光能够充分的进入到室内。
(1)朝向设计。通过合理设计超高层建筑的朝向,能够有效的利用太阳能,实现人工能耗的节约。特别是对于我国北方地区,合理规划超高层的朝向,能够有效的节约取暖能耗。在具体设计时,需要先对太阳的高度角进行确定,然后设计出合理的日照影像图,以此为依据来对冬季建筑日照有效时间进行确定。在满足采光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将建筑南向的开窗面积尽量拓宽,减少东北向开窗面积,这样可以使室内获得更多的日光照射,而且室内热量流失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2)高度设计。建筑高度变化会直接导致相关的参数发生变化,使能耗发生一定的改变。特别当建筑高度超过百米时,所有气象参数都会发生改变。因此一旦建筑高度过高,必然会导致能源消耗量增加。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以具体、详细的参数作为依据来合理规划建筑的高度,确保找到一个最优值,从而实现超高层建筑的节能。3.3建筑材料的节能设计(1)高性能钢的利用。高性能钢主要有高张力钢、低屈服点钢、tmcp钢与sn钢。超高层建筑对钢材的性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如钢材的强度、硬度以及窄屈服幅度的耐久性、钢材的可焊性及在精度深加工时的性能。高性能钢的出现有效保障了超高层建筑的安全稳固性,节约建造材料与能源。(2)新rc结构。新rc结构指的是钢筋混凝土的改良。混凝土的强度能够达到78.4mpa,远远超出传统混凝土强度。这提高建筑耐久性和稳固性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4结束语。
超高层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当前能源严重紧缺的新形势下,需要重视超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有效的提高超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水平,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佳锴单位:华润置地(赣州)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孙秀荣,金建勇.浅谈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节能设计[j].中国城市经济,(12).
[2]屈万英.超高层建筑节能的设计策略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
[3]安国文.超高层建筑节能设计若干问题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3)。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二
(三)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最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的要求。
(四)混合结构工程、钢支撑框架结构的钢框架,其重要连接构造应使整体结构能形成多道抗侧力体系。
(五)多塔、连体、错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一般不宜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
(六)当几部分结构的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必要时取结构整体计算和分开计算的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三
房屋建设越来越重视抗震的设计要求,这对于多发地震的地区有很大的意义,房屋的抗震性越强,房屋的安全越有保证,不仅可以减少财产的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人员的身体安全。所以,重视建筑的抗震性对于现实生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房屋的抗震性的研究,不仅仅对于多发地震的山区有很大的意义,于城市而言,意义也很大,城市的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自然而然的吸引更多的就业人员,人口密度大,一旦发生地震,会损失很多的财产。这些引起了建筑专家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此还为房屋的建筑抗震性作出了规定,这些标准一定程度上成为房屋建筑标准,房屋在遇到不同等级的地震时均应该满足不同的要求,力求减少人们的经济损失。
2实现抗震设计的措施。
抗震设计是房屋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对于实现房屋建筑抗震性要求,最重要的是从房屋结构设计等方面来考虑,为此,房屋结构设计的情况与工程建筑的质量状况密切相关。所以,要重视房屋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而更好地去追求房屋的抗震性。
2.1建筑结构状况影响房屋抗震性能。
第一,在考虑房屋结构的基础上,了解房屋建筑的情况,比如房屋建造选择的地基情况,地基稳定性应该是否满足建设的要求,选择地基稳固,抗震性良好的位置来安排房屋建筑。房屋的地基稳固,房屋整体构造就会有坚实的承载力。第二,房屋的结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房屋建筑的抗震性,对于结构相同的房屋建筑最好选择地基性质相同的,房屋建筑最好具有规则性,这样可以很好的在地震发生时减少房屋的扭曲程度。第三,房屋建筑抗震性的提高,应该从整体入手,设置抵抗防线,把握房屋的受力情况,减少因不满足设计要求而引起失误。这三个方面从建筑结构入手,考虑地基、结构构造等因素全面增强房屋建筑抗震性能。
2.2地震设防标准设计应该严格遵守。
地震设防标准是根据一定的事实依据制定的,遵守地震设防标准对于房屋建筑抗震性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将四个房屋建筑分命名为abcd,对于a和b这两个建筑要求抗烈度要求高于本地的地震设防要求,至少不低于一度;对于c房屋建筑类型,房屋的抗震性与当地的地震设防要求相当;对于d房屋建筑类型,房屋的'抗震性建设要求低于当地的地震设防标准。但是必须要满足当地抗震性的要求。由此观之,房屋的抗震性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地震设防性相关,但是也可以根据房屋的建筑类型来考虑房屋实际的抗震要求,这样在满足当地房屋抗震要求的基础之上,也可以更好地追求房屋建筑的经济利益。
2.3从提高房屋建筑刚度性入手。
从提高房屋建筑刚度性入手,就是要重点考虑房屋建筑的用途和合理刚度,努力从各个方面来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性要求。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房屋建筑的选材很重要,尤其是钢筋混凝土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房屋的刚度,所以在建筑中应该选择合适的钢筋和混凝土。第二,为进一步增强钢筋的坚固程度可以使用加装钢结构的方法,这样可以让房屋的坚固效果达到更好地程度。第三,可以对部分的建筑设置钢结构,参照一定的规范标准设计房屋结构,从建筑本身构照来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
2.4缓解因地震对而房屋建筑造成影响的方法。
缓解因地震而对房屋建筑造成影响的方法有很多,在建筑设计要求上,可以安装反摆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在通过增加建筑的阻力基础上,增加建筑的抗震性,查看反摆装置移动方向可以判断房屋的状况。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安装隔震层,可以减少建筑主体破坏程度。但要注意的是,隔震层应该安装在建筑主体结构和基础之间,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3抗震设计的重点要求。
在总体上把握房屋的建筑要求,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3.1重点要求要关注建筑构件和建筑主体的选择。
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可以使用很多的构件形式,品种繁多的构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建筑房屋抗震性的提高,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在设计房屋时要重视这方面,选择合适的建筑构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此外,还应该确保建筑主体结构符合要求。
3.2设计限值应该准确控制。
设计限值关乎建筑的总体高度和层数两个方面。房屋的涉及限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房屋建筑抗震性,一般而言,房屋的设防烈度会影响房屋的建筑层数,建筑层数和总体高度均是由设防烈度决定的,在满足设防烈度的情况下,进行房屋建设,也应该考虑到房屋建筑的框架结构和建筑高度。
4结论。
重视房屋建筑抗震性,是为了保护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对于社会都有很大的意义,在实现高度的抗震性路途上,还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专业人员加强学习研究和借鉴外国的优秀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牢记实践得真知,加强实践的交流互动,努力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袁兵,官小均.浅谈房屋建筑结构施工的常见問题[j].四川水泥,(03).
[2]曾庆生.刍议房屋建筑结构的加固设计及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7(09).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四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当中,需要在混凝土结构施工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所需要的设备、材料和工艺,以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应对。所以,施工单位要熟读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设计图纸,并且根据图纸对混泥土的用量进行再次计算,还要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同时,准备好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需要使用的施工工具,包括铲子、水泵等,制定施工的应急方案,综合考虑施工时的外部温度、天气状况、施工工艺等因素出现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此外,还要重视施工中突然停电的问题,安装发电机等电力设备,促使混凝土施工的有序进行。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进行搅拌和浇筑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搅拌和浇筑需要更恰当的施工技术及工艺,并且混凝土的用量、搅拌时间、浇注工艺等都是有着明确严格的标准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时间情况下比一般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时间要长,并且在浇筑过程中需要专人实施控制和管理,有利于混凝土浇筑使用量与设计一致。通常,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是层层完成的,大多是从底层开始,在底层位于初凝的状态时,就可以继续下一层混凝土的浇筑,而且针对混凝土结构的尺寸来说,是从短边到长边推进的。此外,在浇筑时要使用振捣器,同样混凝土浇筑使用振捣器也是有一定的顺序,必须先使用插入式振捣器,之后再使用平板式。
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时,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会对混凝土结构的浇筑带来严重的影响。可见,混凝土结构的浇筑对外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要对外部的温度进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时主要防止混凝土结构的温度过于高,因为温度过高容易出现裂缝,特别是在夏天施工时,需要对混凝土浇筑的材料做好降温处理,使其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其次,要控制外部环境的湿度,使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完成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浇筑施工后,基本上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已建设完成,接下来就需要做好日常的养护工作。养护质量的高低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加强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非常必要。在养护过程中,要对外部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使其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养护中的温度控制,以防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同时,要使混凝土保持一定的湿度,可以用水使其湿润,由此防止混凝土结构出现开裂问题。
4结语。
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内容,对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施工内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工程施工中,因而加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好施工工艺、温度、材料等因素的变化,以、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等问题,最大限度的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3]李蓉丽.土木工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之我见[j].地球,2013(12):251-252.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五
一是,混凝土浇筑技术。土木工程中主要涉及到墙体、基础底板和楼体等方面的混凝土浇筑。对于较厚的基础底板来讲,由于其施工工作量比较大,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充分重视起混凝土散热方面的问题,有效防止由于温度的变化而而导致裂缝问题的产生。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混凝土的受力能力,对于施工材料与设备的选择和供应方面也要特别注意,防止留有施工缝,进而使基础底板浇筑的连续性得到有效保障。而在对墙体进行浇筑时,需要事先采用与墙体所用混凝土成分相同的砂浆在底部浇筑五厘米,在确保浇筑均匀的同时,采用铁锹直接灌模,其浇筑高度应合理控制在40厘米左右。对于应采用整体还是分段浇筑的方式,应结合具体施工情况来择优选择。通常情况下,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可以在夜间开展,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新旧混凝土的温度差距,从而避免由于冷缩变形而导致裂缝问题的出现[3].
二是,拆模技术。对于混凝土模板应按照后支先拆、先支后拆的顺序进行拆除,而且要现将不承重的部分拆除,在去拆除承重的部分。模板拆除的时间也会对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拆除要求、强度与气温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来确定拆除的具体时间。而对于不承重的部分应该在混凝土强度达到标准后在进行拆除,进而有效避免其表面和棱角遭到破坏;而对于承重部分也要在其强度符合规定设计标准后再拆除。在拆除过程中,不仅要避免对楼层造成冲击负荷,还要及时运走拆掉的支架与模板[4].
三是,养护技术。在完成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之后,对混凝土浇筑与养护的覆盖处理应该在12小时之内进行。同时在完成拆模后,还要对混凝土进行喷水,一般情况下,这种喷水养护都要在7天以上,而喷水的频率也要结合混凝土结构自身的实际湿润状况来决定,进而确保混凝土结构在规定时间内能够保持湿润状态。现阶段,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喷水养护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浸水养护、覆盖养护和围水养护等。在冬季施工时,如果气温连续五天平均低于5℃,应按照冬季施工要求与标准进行相应处理,可以适当的采用蓄热法,或是添加外加剂来实施养护处理,进而有效避免由于受冻而导致混凝土出现强度降低的.情况[5].
四是,测温控制方式。土木工程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其内部热量无法得到有效散发,而外部热量又散发的比较快,混凝土表面会由于内外部的热胀冷缩而产生一定的拉应力,从而对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对基础混凝土的内部由于水化热而引起的温度升降规律与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应结合实际施工现状与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基础混凝土中心与表面,以及表面与大气温度间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准确把握,进而有效排除由于温度变化而对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在进行土木工程混凝土的测温时,施工人员应根据现场实际施工状况和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多分温控方案,在实际施工中,不仅要将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合理控制在25℃以内,还要全面结合混凝土的浇捣方向,以及底板的实际厚度来合理布置测温点。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中能够时刻准确的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内外部温度情况,也能够根据其内外部温度的变化,及时的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建设出更加优质的土木工程项目。
3结语。
总之,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的好坏对土木工程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各施工单位应给予充分重视,深入分析和探究现阶段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使裂缝等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在不断探索和引进先进施工技术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进而使施工中产生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解决,从而建设出更多优质的土木工程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华钦。解析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
[2]张嘉岩。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
[3]张健。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
[4]李保芹,张爱民。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4).
[5]陈姿颖。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7).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六
对于结构设计的每个阶段和每一项内容,设计人员都要进行评估,通过实际考察,减少无效的工程,进一步优化设计细节,避免反复施工浪费资金的现象。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设计人员也要从大局出发,着眼长远,全面考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为这些方面对于成本的控制也有着或小或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协调处理。值得一提的是,优化评估工作之后,对于材料的管理也要落实到位,形成明确的经济指标系统。
3.2促进部门沟通。
由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内容比较庞杂,不单单是施工一方面,还有很多辅助性的工作,所以在设计中,应该从各方面考虑,做到不偏不倚。多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掌握更全面的材料和信息,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和科学,在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信息的有效流动也能够及时协商解决,提高了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另外,加强紧密联系,能够保证工程进度,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还有一点,在进行设计时,多方面交流能够集思广益,不仅提高了结构设计的经济性,还能够让建筑显示出艺术性和人文气息,增加美感[2]。
3.3严格控制成本。
为了更好地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需要做好限额设计工作,对成本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控制。一方面限额设计能够避免在具体结构设计中出现超预算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结构设计提出了可行的范围。在进行结构设计时,相关人员应该对具体的预算内容进行分析,对整个工程的资金分配情况有个清晰的认识。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资金的分配不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并在后续的施工上,能够有所参考,当超出预算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提升经济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安全性和经济性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提高人员的素质,强化人员的意识,提升人员的技能,做好相关的结构设计工作,才能有利于土木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七
现阶段,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我国采取率最高的抗震设计思路,在应用于实际建筑工程时,对制定结构性能目标、选用参数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探究,结合建筑结构实际要求,制定科学的抗震方案。
1基于性能的抗震方法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我国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思路具有多样性,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以实用性、科学性成为大多数人优先采用的设计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从宏观性的设计目标过渡到具体量化的多重子目标,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上,建筑使用者具有广泛的选择范围。在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时,进一步验证实施性能目标在建筑结构实践中的论证,通过对实施性能目标的深入分析,采用现阶段新结构体系及材料,完善建筑结构设计方案。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考虑在影响建筑实际操作的综合因素,根据不同程度的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与建筑目标相符合的技术及抗震措施,保障建筑物的质量。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场地条件、外在环境、实用性能等因素,确保在强烈震动的条件下,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小于设计预期。
2我国针对抗震性能水平的界定。
为使震后建筑物的结构功能得以延续,控制建筑结构的整体破坏程度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核心内容。抗震性能水平是指在人为设定的地震作用外力下建筑结构的预期抗震水平。针对其预测性的数据,建筑设计者在结合历次地震情况的前提下,预估未来会发生的最大地震级数,进一步明确建筑设定抗震目标,抗震目标的设定在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需结合建筑物建成后的具体使用方向,设计者综合整体情况制定符合建筑整体条件的抗震方案,保障建筑物性能的最大限度发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建筑结构体系,粗略的将建筑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平分为小震弹性、中震弹性及不屈服、大震弹性及不屈服,运用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满足建筑结构的多重复杂性,基于抗震性能水平的评估,确保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优良。
3我国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
现阶段,建筑工程中的结构大多数为钢筋混凝土框支剪力墙,承载能力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地震强度,设计者有效借助反应谱,进一步计算出建筑底部剪力,根据相关规则将其与其它荷载有机组合,设计建筑结构的强度水平,保证建筑各构件均能提供相应的承载能力,进一步确保建筑物的综合抗震水平。较其它抗震设计方法相比,承载能力设计方法贴合实际、性能理念清晰,有一定的数据支持,借助大量的静力分析,保证建筑物的预期抗震性能。调查显示,承载能力设计方法在实际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弊端,基于弹性反应的理论基础,不能将与建筑结构相关的系数进行科学地折减,导致建筑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落不到实处。
较承载能力设计方法相比,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以位移数据为整个抗震设计过程的虚拟出发点,设计者在具体的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根据位移谱得出建筑结构的周期,对其实施结构分析,实现配置符合建筑最大抗震性能的结构构件。基于位移的建筑抗震设计需设计者具备扎实的数学运算能力及物理知识,方案设计前期的精力投入较大,对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运算的精确性有一定要求。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能保证设计者在设计初期明确各结构性能水平,在建筑实际抗震应用中最大程度发挥构件目标性能水平。
基于以上两种确定因素的抗震设计方法,能量也可作为设计者抗震设计的数据基础。设计者将地震输入的总能量假设为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及内部相关设施造成破坏所接收的能量受地震与构件耗散能量共同影响。以能量守恒为理论基础的抗震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不同等级地震的'潜在破坏力,但其操作过于繁琐,存在较多人为无法把控的因素。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八
提高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的前提是完善和明确设计规范,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结构的具体规定和标准,才能够有的放矢,根据具体规范进行设计,保证结构的科学性。值得注意的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规范尽量要全面,最好涉及到各种问题和隐患,比如一些参数和指标,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冲突和矛盾,做好安全保障。
2.2选择合理材料。
施工材料的.选择对于结构设计工作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不同材料的强度有很大差别。为了提高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就需要对材料进行区分,选择那些强度较高,能够在实际使用中达到理想效果的材料。有鉴于此,土木工程的采购人员应该事先做好调查和取样工作,能够充分了解不同材料的强度特点,确保能够达到结构承载力的要求。尤其是建筑要保证抗震性能良好时,选择的材料不仅要高强度,还需要根据偏压柱、受弯梁和构件的承载力情况进行适当的系数调整[1]。
2.3定期进行检查。
毋庸置疑,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安全关乎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可以通过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加强检查力度,对施工人员进行奖惩等,多措并举,提高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检查的重点是施工人员,检查的主体是监督人员,所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于结构设计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筑单位要注意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更有利于检查工作的开展。
2.4加强耐久设计。
目前,大部分土木工程在结构设计上往往重视荷载作用下的耐久性,没有很好地考虑环境因素,这就容易使得混凝土和钢筋等受到腐蚀,缩短使用寿命,降低结构设计的准确性,还造成整个工程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一定要加强耐久设计,严格规范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展开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要邀请专家进行审核、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要及时修改和更正,确保结构设计的耐久性符合环境要求。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十九
对于一个相对比较优秀的结构设计师来说,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第一步就要对建筑物的结构方案问题进行重要的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复杂高层与超高层建筑来说,如果因为在选择结构设计方案的时候没有恰当的选择,那么就很容易引起整个结构设计方案大幅度的调整。正因如此,设计单位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时,不仅仅要把专业的东西结合进去,还要对去其他地区的实例进行考察,结合多方面的东西,来对方案进行有效的确立。
对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在展开选择结构类型的时候,结构设计工作者不仅仅要对建筑所在的地区的抗震度进行充分的考虑,还应该对建筑地区的外部环境的地质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不仅如此,在一个方面还应该大量的减少建筑成本,对建筑工程造价问题进行充分合理的考虑,如果条件一样的话尽量选择成本比较低的借建筑结构。
3.防地震的烈度。
对于有些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不同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相对于建筑物高度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正常的情况下,如果该地区的抗震防烈度在8度左右,那么这个地方的房屋建筑的高度就不能超过300米,相对来说,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一般建在抗震防烈度为6度左右的地区比较适宜,所以,结构设计者应该把这些因素统统的考虑进去,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1.施工过程模拟。
超高层建筑中在展开竖向构件的时候,会有相对比较明显的压缩变形和两者之间的差异变形等问题出现,这种压缩变形的情况,绝大多数的时候会对建筑物的建成形状以及建筑物受力分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对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安全性进行有效的提高,对一些超高的建筑在施工的时候进行模拟以及变形既有比较好的作用。
2.施工过程结构分析。
3.施工过程对可实施性进行考虑。
结构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对复杂的地方的钢筋的可靠性应该的注意,主要把以下方法应用好:钢筋应该绕过型钢、钢板上面开洞穿钢筋、钢筋与型钢表面增加钢板使其相连接等等。
1.构造设计要合理。
在对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主要是要对结构设计进行有效合理的保证,然后要对一些相对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行加强,以防建筑中出现一些薄弱的地方,对温度影响建筑物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进行严格的考虑,对构件的延性以及钢筋的锚固长度进行有效的计算,在对平面和立面进行布置的时候要保证相对比较平整。
2.结构方案要合理的.选择。
结构方案的是不是合理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方案的合理性,所以在对结构方案进行选择的时候不但要对经济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还要对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结构体系进行充分的考虑,与此同时还应该把设计要求、施工材料、施工过程以及自然因素等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确定有效的结构方案,从而进一步确保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3.计算简图要合理。
计算简图是对建筑物结构展开精密计算的前提,计算简图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有着直接而且非常大程度的影响。正以如此,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建筑结构安全进行保证,建筑施工人员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首先要从建筑简图的合理规划开始,并且对其详细的研究,而且一定要把计算简图中的误差控制到建筑允许的前提下,这样才能确保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复杂高层建筑与超高层建筑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成果,现在很多城市中类似这种建筑也特别多,所以对建筑结构设计应该要进行重点把握,尽管当前很多城市在很多高层建筑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是相对于高层建筑与超高建筑建设还没有做到向国外发达国家那样完善合理,这就要求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更加的向科学看齐,从而进一步让我国走向城市的道路更加的科学。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论文(优秀20篇)篇二十
超高层建筑高度要求与结构类型和抗震烈度密不可分,超高层结构设计要进行两种方法以上的抗震核算,并且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世界超高层建筑有迪拜哈利法塔,高828m;广州塔,高600m、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m等。超高层建筑因其超高的高度而具有不同于普通建筑和高层建筑的特点。首先,对于超高层建筑,传统的砖、石等材料已难以适用,其结构类型也更具选择多样性,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全钢结构和混合结构等。其次,超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与消防,由于其超高的高度,较依赖于垂直交通,同时也给消防增加了困难,这就要求超高层建筑的每一层都需设置灵敏的烟雾报警器、自动喷淋和适当的避难所。最后,超高层建筑通过对风作用效应、重力荷载作用效应、施工过程的影响、空间整体工作计算、结构整体内力与位移、抗震性能等设计计算分析,进而提高超高层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为了提高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其足够的结构侧向刚度必不可少。足够的结构侧向刚度不仅可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抗震性,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抵抗建筑结构构件的不利受力情况及极限承载力下的安全稳定性。设计超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侧向刚度,应重点从其结构体系和刚度需求进行。
2.1结构设计。结构初步设计根据建筑高度和抗震烈度确定高度级别和防火级别。超高层结构设计首先满足规范要求的高宽比限值和平面凹凸尺寸比值限值,其次控制扭转不规则发生: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扭转位移比不大于1.4;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规范限值的0.4倍时,扭转位移比不大于1.6;混凝土结构扭转周期比不大于0.9,混合结构及复杂结构扭转周期比大于0.85。最后设计过程中严格控制偏心、楼板不连续、刚度突变、尺寸突变、承载力突变、刚度突变等现象。满足结构设计规范的同时,还应考虑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和功能需求,同时满足设备专业设计要求。结构平面的规整程度直接影响着抗震设计的强弱,尽量采用筒体结构,以使得承受倾覆弯矩的结构构件呈现为轴压状态,且其中的竖向构件应最大程度的安置在建筑结构的外侧。各竖向构件和连接构件的受力合理、传力明确,降低剪力滞后效应,杜绝抗震薄弱层产生。
2.2结构侧向刚度控制。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主要与结构侧向刚度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最小剪力限制相关。对于层间位移角限值,其是衡量建筑抗震性的刚度指标之一,地震作用应使得建筑主体结构具有基本的弹性,保证结构的竖向和水平构件的开裂不会过大。同时,因超高层建筑的底部楼层、伸臂加强层等特殊区域的弯曲变形难以起主导作用,所以应采取剪切层间位移或有害层间位移对其变形进行详细的分析与判断。对于最小地震剪力,其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是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当超高层建筑难以达到最小地震剪力要求时,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适度的增加设计内力,提高其抗震能力和稳定性,然而,当不能满足最小地震剪力时,还需通过重新设计或调整建筑结构的具体布置或提高刚度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而非单纯增高地震力的调整系数。
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设计,国内主要根据“三个水准,两个阶段”,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超高层建筑来说,其建筑工程复杂、高度极高、面积大、成本高,一旦受到地震损害,其损失程度会更高,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理论、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兼顾经济、安全原则,定量化的展开超高层建筑的性能化抗震设计。同时,相关文件虽针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性能化设计制定了较具体且系统的指导理念,涉及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但是,由于结构构件会受到损坏,且损坏与整体形变情况的分析计算都需进行专业的弹塑性静力或动力时程计算,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相关的定量化的评价体系,因此,设计人员应在积极参考atc-40和fema273/274等规范。此外,对于弯曲变形为主导的建筑结构,在大震作用后应尤其注重构件承载力的复核。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针对超高层建筑进行抗震性设计时,还因注重设计多道的抗震防线。多道抗震防线是指一个由一些相对独立的自成抗侧力体系的部分共同组成的抗震结构系统,各部分相互协同、相互配合,一同工作。当遭遇地震时,若第一道防线的抗侧移构件受到损害,其后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即会进行内力的重新调整和分布,以抵御余震,保护建筑物。目前,我国超高层建筑主要依靠内筒和外框的协同工作来达到提供抗侧刚度的目的,包含两种受力状态:首先,建筑的内外结构通过楼板和伸臂析架来协调作用,进而使得外部结构承受了较多的倾覆弯矩和较少的剪力,而内筒则承受了较大的剪力和一些倾覆弯矩,广州东塔就是此受力方式的典型;其次,以交叉网格筒或巨型支撑框架为代表的建筑外部结构,其十分强大,依靠楼板的面内刚度,外部结构即可同时承受较大的倾覆弯矩和剪力,如广州西塔。
5结语。
综上所述,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不仅关乎着建筑工程的投资,还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设计单位和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学习并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设计,不断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为促进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