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成长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一
作为一名新手家长,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我们都很焦虑,更何况是早期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早期教育的实际效果,我报名参加了一周的早教课程,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和总结。
第二段:了解早教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好的教育能够让孩子更快地成长,拥有更好的未来。早期教育不仅是指科学的教育方式,还包括孩子的饮食、生活习惯、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我们家长需要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
第三段:早教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参加早教时,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大,有时候很乖巧,有时候则不合作;有时候跟小伙伴打闹的欢声笑语,有时候又显得有些沉默。虽然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但在早教时对我们家长还是有一定的影响,需要注意调整。
第四段:如何有效地参与早教。
在早教中,我们家长需要积极参与,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师紧密合作。另外,也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和态度行为,根据情况调整教育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我们还应该做好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性格品质,让孩子在周围尊重、感恩、快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第五段:总结。
通过一周的早教课程,我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要充分利用科学的教育方式,与教育机构、教师和家长紧密合作,注重培养孩子的完整素质,让孩子在快乐、健康、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做出更好的自己。而作为家长,则需要认真、耐心、持续地参与早教,做出好的示范,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二
金庸先生曾说,他只是个讲故事的人。这话谦逊,却也真实。人类需要故事,如同需要米面。每个人从小就习惯于听故事或看故事,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故事滋养我们的灵魂,甚至能决定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就会知道,好故事有多么难得。好故事如开放公园,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不同的路径可见不同的风景,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公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在金庸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为什么金庸和他的作品如此迷人。
金庸的故事很迷人。证据之一,是金庸小说畅销多年,流播广远。证据之二,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层出不穷。改编金庸的投资者趋之若鹜,是因为金庸故事向来不愁没有观众和市场。市场检验故事的品质成色,胜于任何个人的权威独断。金庸小说改编几年一翻新,从另一个角度看,亦可解释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改编作品形神兼备至不可逾越。
金庸的故事很迷人,在于它说不尽,甚至说不清。说它是通俗类型小说,固然不错,它本就是武侠传奇故事;但严家炎先生说,金庸小说是精英文学对通俗文学改编的全能冠军,这话似乎更有道理。因为金庸的小说,既是武侠之书,也是情感之书,也是成长故事之书,也是历史演绎之书,也是文化思想之书。
说金庸小说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当然很对,《书剑恩仇录》的红花会群雄及《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郭靖的奋斗目标,就是保卫民族利益,彰显国家情怀。但是,说金庸小说超越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却也不错,因为《天龙八部》的思想主题,就是超越狭隘民族立场的国际主义与和平主义。说金庸小说是传统文化的美丽结晶,当然很对,因为金庸小说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典章文物构成的古典文化风貌,可慰藉现代读者的潜在乡愁;若说金庸小说有对文化传统的批判锋芒,却也不错,《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反抗,《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追求,全都是针对礼教传统及其权力体系;《鹿鼎记》中韦小宝顽皮狡黠的大笑,更足以震裂农耕文明的琉璃屋,并彻底打乱专制传统的梦幻牧歌。
要对金庸小说做全面价值评估,需具备足够的认知复杂度。
金庸本人的故事,也很迷人。在他逝世后,李以建发表了《金庸的功夫,世人只识得一半》,该文重点是,金庸不仅是作家,也是时事评论家,作品包括30多年的《明报》社评,将近8000篇;以及署名徐慧之的“明窗小札”将近篇;以及发表于《明报》“自由谈”专栏的“论祖国问题”系列文章(后结集为《论祖国问题》出版,作者署名黄爱华)。金庸时事评论文章,接近1万篇,论题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海外华侨,以及有关苏联及共产主义、有关当时国际热点问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
金庸还是译者。他曾在译文杂志《时与潮》兼职,发表过大量译作。1950年后,他陆续翻译出版的作品包括: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有关中国解放战争的长篇纪实报道《中国震撼着世界》,英国记者r·汤珊逊写的长篇纪实报道《朝鲜血战内幕》等。
金庸曾是影人。作为影评人,他曾以萧子嘉、姚嘉衣、嘉衣、嘉等笔名,在香港《大公报》开设“每日影坛”专栏,发表650篇以上影评;又以姚馥兰、林子畅等笔名,在《新晚报》开设“馥兰影话”、“子畅影话”专栏,发表影评140余篇;进而,还以林欢、姚馥兰、林子畅、镛等笔名,在《长城画报》上发表70余篇关于电影的讨论文章。作为电影编剧,创作过20多个电影剧本,其中7个剧本被拍成电影。作为电影导演,他曾与老导演程步高联合导演过《有女怀春》,又与胡小峰联合导演了越剧影片《王老虎抢亲》。作为电影歌词作家,他创作并发表过《门边一树碧桃花》等十多首电影歌曲的词作。
金庸的故事所以迷人,简单说,是因为他有讲故事的天赋,有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性的敏感与深刻洞察力。此外还有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因为书写时事评论,从而有深度的人世现实关切;因为他翻译外文作品,从而有广阔的全球文化视野;因为他研究戏剧和电影,从而有精湛的故事叙事技艺。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三
大侠会不会心痛……。
此前报道:再见,金庸。
月30日,据多家港台媒体消息,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终年94岁。
金庸去世当晚,襄阳日报官方微博发起“为他点亮襄阳城”的活动,一群金庸迷来到了古城墙下,用白色蜡烛寄托哀思,以此为金庸送别。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是浙江海宁人。查良镛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笔名“金庸”著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在其最经典的“射雕三部曲”中,襄阳这座城市曾被无数次提起。
据襄阳日报报道,整个宋代,襄阳抗金、抗蒙、抗元,战火和流血已经刻入了这座城池的风骨之中。在金庸“射雕三部曲”的渲染之下,襄阳几乎成了一个侠义殉道的象征。
《神雕侠侣》中,蒙古南北两路大军夹攻襄阳,在城下与宋军开仗数次,襄阳情势十分紧急。郭靖就是在这里,联合各路人马击败了蒙古军队。
《射雕英雄传》里,外敌入侵,国家危亡时,郭靖和黄蓉夫妇二人义不容辞地选择保卫襄阳。
郭靖和黄蓉的女儿郭襄,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襄阳城。当时,郭靖黄蓉夫妻镇守襄阳城,于是,就为战火中出生的女儿起名“襄”。
金庸去世后,曾饰演郭襄的杨幂在微博告别,“一路走好,襄儿拜别”。
金庸小说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说起襄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郭靖黄蓉守护的地方”。
尽管“襄阳城”是金庸的著作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但遗憾的是,金庸平生从未来过这里。因工作原因,他几度想亲赴襄阳均失之交臂,后来因年事渐高放弃。
金庸先生答道:“少林寺我在1982年去过,寺里和尚的武功肯定没小说里写的强,寺院也没我写的大……至于武当山,到现在我还没去过,武当山的真武观请了我好多次,我也没去。我本来还想去郭襄的出生地襄阳,可是因为坐火车不舒服,也没有去。”
可惜,如今却是再也来不了了。
侠客行,江湖远。既然无法再相见,襄阳的人们用满城烛光和金庸进行了最深情的告别。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四
10月30日,农历九月廿二,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去世,享年94岁。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去年今日,襄阳城为金庸点亮烛光,无数读者在网上表达追思。参演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演员们,也以角色之名送别大师。
金庸葬礼上的那副横联“一览众生”,表达着他对芸芸众生的体察。犹如他的两支笔:一支写武侠,雕刻人生百态;一支写社论,道尽世间冷暖。
年轻时,金庸曾以林欢为笔名,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后来,他与梁羽生定下武侠小说之约,将名字中的“镛”字一分为二,就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名字。
自30岁左右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金庸共创作了15部长、中、短篇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只有14个字,却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除了小说家,金庸还是学者,是报人。“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可以有快乐的。”金庸曾说,“学问不够,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
81岁的金庸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特地飞赴当地上课引起不少关注。他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而至于办报,则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中学时,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东南日报》投稿。
他早年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他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
他曾说,自己“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写小说是玩玩”。
10月29日晚,曾拍过《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的导演张纪中,在微博上发表长文悼念金庸逝世一周年。他写道,你虽离去了,可你的精神早已融入祖国的山川大地,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想,你与我一样坚信,侠是中国人骨中的风神、心里的情怀,武侠精神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其实,侠客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游侠列传》,李白写《侠客行》,施耐庵写《水浒传》,清代有《三侠五义》。侠客们被世人向往、尊重,也让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
都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而金庸的作品让侠客精神在当代得以流传并重新演绎。在书里,金庸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武侠江湖。有《笑傲江湖》的波诡云谲,有《天龙八部》的义薄云天,也有《白马啸西风》里简简单单的儿女情长…他的作品,还曾被多次拍摄、制作成影视作品,影响好几代人。
有网友说:“我对江湖的憧憬以及个人身上的侠气都是因为先生。”马云也曾在微博上悼念,“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他还敬上挽联,“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他也有一个侠客式的回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一年过去了,先生虽逝,侠义永存。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五
距离1955年金庸在香港《大公报》连载《书剑恩仇录》,已经过去六十四年了。
历经大时代辗转,金庸一生行止都将传统风骨与现代实践融为一炉。无论作为文人、报人,还是商人,金庸都在近百年中华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眨眼时间,杨过找到了小龙女,郭襄创造了峨嵋派,一代大侠萧峰自尽于雁门关外,程灵素将命一口口渡给胡斐,令狐冲和东方不败的爱恨也消失在江湖。
凡有少年处,皆可读金庸。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是他留给时代最好的礼物。
萧峰的豪迈、段誉的痴愚、韦小宝的混世哲学……
儿女情长今犹在
江湖侠骨已无多
再见,金庸;再见,江湖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六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不知不觉,又是一年。
20的今天,武侠小说泰斗金庸(本名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
金庸先生曾说,他只是个讲故事的人。
如此谦逊儒雅大家风范,连同他的武侠小说,成了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
去年的告别仪式,有一副对联仍然记忆深刻:一览众生。
的确,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快意恩仇,念痴情,荡清波。最终,成就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
这个时代需要好故事,给更多迷茫的人希望。
有很多人都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单单是因为这些故事滋养着灵魂,更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当代许多文人有着更深刻的启发。
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鹿鼎记》等,都是好故事,都有着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品读出不同的味道。
那么就像是一部作品,写着的人和编辑的人,甚至是读书的人,都在故事之中。
这很难得。
作为中国侠文化文学读本的武侠小说,追根溯源,可以从研究《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这些文字记载着为主人卖命的侠客和崇尚自我精神的侠客。
因此,再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他的主要贡献也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国民文化紧密融合,流露出的侠义精神和文化形态各异的人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所坚守的价值观,而这些都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所在。
有人曾赞誉:“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经久不衰的作品不多,能跨越时空打破界限,又保持着与俗世的距离。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展现充满魅力的武侠世界,那是神秘的世界,所以故事好看了,韵味也悠长了,也让人生丰厚了。
今天,我们怀念金庸先生!
我们感恩他笔下的江湖世界,更感恩当代无数前辈耕耘的文坛,望后继者无数,也能尽显快意恩仇。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七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早教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位家长,我也参加了一周的早教课程,并从中获得了不少感悟。本文旨在分享我对于早教的体会和总结。
第一段:前言。
早教,顾名思义,即是教育婴幼儿的一种方法。它从胎教开始,通过刺激孩子的视听觉感官,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早期的启蒙与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早教也成为了许多家长的追求与选择。而我在其中也受益匪浅。
第二段:学习到的知识。
在早教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比如让宝宝适应新环境的方法,了解宝宝对声音和色彩的反应,宝宝动作、语言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等等。这让我更加了解到宝宝的成长规律,懂得如何在生产生活中更好地关注、照顾和教育孩子。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明白了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提升。
第三段:实践中的感悟。
早教课程最好的效果就是让我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更好地理解与应用知识。在课后实践中,我学会了和宝宝亲密交流的技巧,认真观察宝宝的反应以及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同时,在与宝宝互动的过程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性和特点,更好地领悟和掌握了早教的真正含义。
第四段:反思与总结。
在早教课程中,我也经历了反思与总结的过程。我觉得早教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理解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把孩子塞入知识的框架中。同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家长需要因材施教,不断适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注重孩子平衡发展能力的实现。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早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因时而变,才能更好地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因此,家长们应该加强自我学习,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来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早教的过程中,家庭与环境因素是很重要的,要努力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和安全的成长环境。希望我在本文中分享的经验和感悟,能够对大家有效地帮助。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八
10月30日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逝世一周年的日子。10月29日晚,张纪中通过微博发表长文以及和金庸生前的合影,纪念先生逝世一周年。张纪中在微博中写道:“査先生,这一年来,我总是思念你,时常想跟你说说话。你虽离去了,可你的精神早已融入祖国的山川大地,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想,你与我一样坚信,侠是中国人骨中的风神、心里的情怀,武侠精神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我也将在你的指引下,用作品传承武侠精神,终生沿着弘扬武侠精神的道路走下去!”
张纪中长文中从“侠,别是一家”“侠,是中国人的骨中风神,心里情怀”“武侠片应永远以传承中国精神为本”三个方面讲述金庸的武侠风,来纪念查先生。
文末还对拍摄《飞狐外传》做出承诺,称:“《飞狐》一路遭遇诸多变动、障碍重重,其中心焦难以言说。而侠情侠骨当前,自该百折不挠,我们一定会将这部《飞狐外传》创作好,拍摄好,呈现给观众!”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九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件非常细致的工作。教养员要灵活而机智的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
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头的时候,我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作业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不防碍别人等。接着,提出关于社会行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礼貌,看到阿姨要问好,接受人家的礼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帮助要道谢等。
从幼儿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养员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当幼儿做不到教养员的有些要求时,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并且对教养员的话产生怀疑,不信任教养员了。
当我向幼儿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比如,要求幼儿对人要有礼貌。我就这样告诉幼儿:早上入园的时候要向阿姨问声好;回家的时候要说声再见;跟别人讲话的时候要专心,眼睛不要东张西望;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这样要求具体明确,幼儿才好照着去做。
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防微杜渐,注意矫正幼儿任何一点细小行为的错误。
幼儿往往从细小的过错中,慢慢地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些事情:有些幼儿容易发脾气,躺在地上拼命用两只小脚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儿喜欢玩某些玩具的时,就要人家无条件的给他对这些行为都不能采取姑息的态度,听任它发展下去。
有一次,当我和幼儿下课一起走的时候,一个幼儿突然伸手到我的衣袋里。这是不礼貌的行为,我就马上很严肃地告诉这个小朋友:不要随便把手神到别人的口袋里。幼儿喜欢模仿成年人的行为,特别是喜欢模仿跟他们接近并为他们所喜欢的人的行为。我常常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幼儿。比如,坐的时候注意姿势端正,搬东椅子用完后要放回原来的地方,答应幼儿的诺言绝对实现。
因势利导,个别教育与经常教育相结合。
幼儿的性格特点各有不同,他们各有各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也往往不一样。有一个特别胆小的幼儿,他不习惯集体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对这个幼儿,需要让他养成合群的习惯。我就运用各种方法来鼓励他。先是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上作业课的时候,让他来分发作业薄;吃点心的饿时候,让他来分碗筷。经过一次两次的锻炼。他的胆子慢慢大起来了。
接着,我还训练他在大众面前讲话的习惯。一次我讲小白兔的故事,提问全班的幼儿:小白兔是什么颜色?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提问之后我就有意识这样说:阿姨准备请一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看看谁最近以来比过去勇敢了?小朋友们不约而同提到了那个曾经胆小的幼儿,他也就大胆地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否则,还真容易被孩子的不听话气坏呢。小朋友喜欢的老师长头发的,可以梳辫子、漂亮的、年轻的、知识多、懂科学的、有本事的。
幼儿园是保教机构,既要保育又有教育,保育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指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地成长发展。幼儿园教师还有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支持家长工作的任务,所以对幼教来说师德更重要。幼儿园阶段处于一个奠基的阶段,从大的方面说要对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细的方面讲就是对孩子人身安全、喜怒哀乐、当天的心情负责。
如果没有爱心,幼教工作可能根本不能干下去。孩子非常需要老师关爱,比如经常要抱着他们,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老师,可能鼻涕、眼泪就都蹭到老师的衣服上了,这是很正常且经常发生的事。这就是孩子,他们就是这样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
幼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天8个小时都得目不转睛地跟着孩子,必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小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下班时间还要给孩子做教具、备课、布置环境,周末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自己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对幼儿园来说是1/400,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所以无论在生活照顾还是教育教学上都要精益求精。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他一出生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的教育也会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比如:小班宝宝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必须依据形象生动的参照物,并且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小白兔,红萝卜是他们易于理解的,而抽象数字1、2、3的实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会使用孩子易懂易于模仿的语言,使用简单不会让孩子混淆的概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等等。
幼儿园教师就像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包括穿着,怎么样穿着得体,让小朋友喜欢又符合教师的身份,这些都是幼教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有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幼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对小朋友说话要简练,听得懂同时注意层次性。对家长的建议要有指导意义,对孩子的评价措辞要准确、委婉。
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理解、爱和尊重是与孩子沟通必不可少的方面,因为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再有,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肯定与支持孩子按照精神胚胎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对他们的自然发展表示尊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精神与物质环境,我们的总园长朱敏女士就提出过这样的教育思想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这一切都体现了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同时让孩子在自然发展中体验到了无尽的爱和自由,这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铺垫辉煌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的学习活动与日常的游戏、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游戏和生活中不断出现在幼儿面前的真实问题情景使他们不断调动和运用已有的经验,并在不断地面临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因此在我平日的工作中总是将教育生活化让孩子不知不觉地会了,让环境问题化让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了。这种说法看似简单,其实对老师的观察、分析、提炼、创设能力则有着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支持幼儿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幼儿将经验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
幼儿教师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只要会唱歌跳舞就可以了,作为幼教必须要有事业心、爱心、责任心。幼教是通往儿童心灵世界的桥梁,是孩子的忘年交,老师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应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同时我觉得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应必备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素质是发展的眼光和未来社会意识。因为我们现在教育的孩子是为未来世界服务的,那么我们就要用未来社会的眼光、标准培养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未来的世界将会是一个环境资源匮乏、竞争激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
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就要树立孩子的环境意识,通过各种活动、情景让孩子们懂得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如何将资源再利用。我们的教育要多元化、开放化,要使幼儿善于与他人合作,能够与他人交流。
常常看到许多美妈们都在妈网上发帖分享自家孩子的早教心得,也有不少的早教机构为各位美妈们不断地提供育儿知识,作为如今早教很热门的一个项目:英语,相信很多美妈们都十分关心这类的话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英语早教老师的早教心得吧!成都妈妈网网友bear201的发帖,详细地为大家讲述了她的早教感受。
学英语有没有必要呢?肯定是有这个必要性的,不是我们崇洋媚外,而是现在这个社会的形势读书的形势就业的形势,包括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能够用的英语的场合也会越来越多。其实,语言学里面有个很专业的概念叫二语习得。二语,就是第二语言;习得,就是说要在日常交流运用的过程中下意识的培养。所以,其实语言这个东西的功夫在平时,不在早教上了两节课,或者英语培训班培训了两节课。可能各位妈妈还要跟到宝宝共同进步才行。
没必要让宝宝在13岁学过多的英语。
因为过多的学习,可能会造成宝宝的语言混乱。搞不清楚到底该说什么,说话就会很没有逻辑或者是搞不清楚该用学到的哪种语言来表达,就会非常的困难。三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多学一些,但是我所说的多学一些,也是指的多学一些日常表达啊之类的,学一些英文儿歌。不要苛求娃娃去背什么26个字母,背单词这些,总之就是去培养娃娃的兴趣,而不是去抹杀他的兴趣。
以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为主。
其实,这么小的时候,主要就是培养娃娃对学习的一种兴趣,如果说我的观点的话,我不赞成正儿八经的去学英语,我认为应该是在日常交流中时不时的给娃娃灌输一点,每次一点点,但是这一点点要在实际生活中再次遇到的时候对娃娃重复,要用有趣的方式,这样子重复的次数多了,宝宝自然就搞清楚了。而如果是在早教中心等地方学的,那么,妈妈应该跟着宝宝一起学,宝宝学的妈妈一定要记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时候就进行重复,这样子才有用。比如:我儿子学会的第一个英语单词是car,他对车子很感兴趣,但是当时还没满1岁,根本就表达不出来,只会指,每次他指我们都会告诉他,这是车子,但是车子对于一个不满1岁的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难发音的。这时候,我就告诉他,车子又叫做car!他一遍就记住了因为是他有兴趣的东西。从此以后,看到路上的车就说car!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的语言表达比较丰富的时候,现在就是车子和car相结合的说。并且在此之前,他自己还发明了妈妈car、婆婆car、大car、小car等一系列说法。当然,现在他很清楚车子就是car,也没有造成混乱但是觉得很有意思。
兴趣绝对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如果各位妈妈想让宝宝学好英语,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让他学多少,而是选择让他有兴趣的方法。
父母应该与宝宝同进步。
有些妈妈也说,自己就不会英语所以没办法教他,如果是这样,又想让宝宝学英语很多妈妈都会找早教中心之类的地方,那么就是我说的,必须跟宝宝共同进步,宝宝学了什么你就必须都学会。我教我儿的所有的英语单词,我们家老老小小全部都学会了,我上班不在家,或者老人带出门耍的时候,一样的会时不时的跟他提起。
所以出门,有时候娃娃突然冒两个英语单词,别个很惊奇的时候,我们家老人都说,他妈妈是英语老师!我在场我都会说,其实不是因为这个,是因为我们家所有的人都在跟到娃儿学英语,共同进步着。必须是这样子才行的。
希望能对各位妈妈有帮助,以上都是我个人的观点,教他这些英语单词,最开始是为了让他更好的表达自己,因为每次他想说什么说不出来的时候,着急的很。我想,换一种角度来让他表达咯!
看完这位英语老师兼妈妈的感受与心得,大家对孩子学习英语是否有了新的看法呢?快来与我们分享一下吧!
##结束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十
10月29日晚,张纪中通过微博发表长文并晒出与金庸先生的合影,纪念先生逝世一周年。
张纪中在微博中写道:“査先生,这一年来,我总是思念你,时常想跟你说说话。你虽离去了,可你的精神早已融入祖国的山川大地,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想,你与我一样坚信,侠是中国人骨中的风神、心里的情怀,武侠精神是真正的中国精神!我也将在你的指引下,用作品传承武侠精神,终生沿着弘扬武侠精神的道路走下去!”
张纪中的长文中写道自己一直不敢相信金庸已离去,直到媒体朋友提及让他纪念先生逝去一周年,才把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摆在了面前。催眠了三百多天的武功,终于破了。长文满是对金庸先生无尽的思念和对武侠精神的赞叹。张纪中从“侠,别是一家”“侠,是中国人的骨中风神,心里情怀”“武侠片应永远以传承中国精神为本”三个方面讲述金庸的武侠风,来纪念查先生。
文末还对拍摄《飞狐外传》做出承诺,称:“《飞狐》一路遭遇诸多变动、障碍重重,其中心焦难以言说。而侠情侠骨当前,自该百折不挠,我们一定会将这部《飞狐外传》创作好,拍摄好,呈现给观众!”可见张纪中的情深意重,令网友感动。
10月30日,据香港媒体报道,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原名查良镛)于月30日下午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金庸先生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著有《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
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廿二,一代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去世,享年94岁。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去年今日,襄阳城为金庸点亮烛光,无数读者在网上表达追思。参演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的演员们,也以角色之名送别大师。
金庸葬礼上的那副横联“一览众生”,表达着他对芸芸众生的体察。犹如他的两支笔:一支写武侠,雕刻人生百态;一支写社论,道尽世间冷暖。
年轻时,金庸曾以林欢为笔名,为长城电影公司编写剧本;也曾以姚馥兰为笔名撰写电影评论。后来,他与梁羽生定下武侠小说之约,将名字中的“镛”字一分为二,就有了我们现在熟悉的名字。
自30岁左右创作《书剑恩仇录》开始,到1972年的《鹿鼎记》正式封笔,金庸共创作了15部长、中、短篇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只有14个字,却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除了小说家,金庸还是学者,是报人。“做学问是自己得益的,可以有快乐的。”金庸曾说,“学问不够,是我人生的一大缺陷”。
81岁的金庸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特地飞赴当地上课引起不少关注。他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而至于办报,则从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中学时,金庸开始向东南地区的一家大报《东南日报》投稿。
他早年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及《新晚报》任记者、翻译、编辑。1959年他创办香港《明报》,任主编兼社长历35年。
他曾说,自己“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写小说是玩玩”。
2010月29日晚,曾拍过《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的导演张纪中,在微博上发表长文悼念金庸逝世一周年。他写道,你虽离去了,可你的精神早已融入祖国的山川大地,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想,你与我一样坚信,侠是中国人骨中的风神、心里的情怀,武侠精神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其实,侠客精神在中国源远流长。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游侠列传》,李白写《侠客行》,施耐庵写《水浒传》,清代有《三侠五义》。侠客们被世人向往、尊重,也让江湖充满了个性的光辉。
都说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而金庸的作品让侠客精神在当代得以流传并重新演绎。在书里,金庸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武侠江湖。有《笑傲江湖》的波诡云谲,有《天龙八部》的义薄云天,也有《白马啸西风》里简简单单的儿女情长…他的作品,还曾被多次拍摄、制作成影视作品,影响好几代人。
有网友说:“我对江湖的憧憬以及个人身上的侠气都是因为先生。”马云也曾在微博上悼念,“若无先生,不知是否还会有阿里。”他还敬上挽联,“一人江湖,江湖一人”。
有人曾经问金庸:“人生应如何度过?”他也有一个侠客式的回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一年过去了,先生虽逝,侠义永存。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十一
1月16日,惊悉于敏先生逝世,心中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为中国失去了氢弹主要的一位研究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失去了一位学术造诣很高的科学大家,为我失去了一位和蔼可亲、道德高尚的良师益友。
于敏先生曾在原子能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进行氢弹原理研究。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一位对祖国和人民做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师长。
记得1956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原子能所工作。在秋天的一个晚上,所里开大会,钱三强所长向全所职工介绍所里工作情况,谈到人才培养时,就表扬了于敏,“于敏就是我们国内自己成长起来的优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希望刚到所里工作的新大学生向于敏同志学习!”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于敏的名字,心中就产生了敬意。
1961年,于敏去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参加一个国际核物理的会议,我负责照料于敏在杜布纳期间的生活,并在开会时当翻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于敏。我发现于敏接受的能力很强,有一些我没翻译的地方,他也都听懂了,这源于很深的业务功底。
1982年,全国第一次惯性约束聚变研讨会在北戴河举行,于敏应邀在会上作了激光核聚变的主旨报告,王淦昌先生等当时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的领导都参加了会议。会后原子能院从事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团队和王淦昌先生一起合影照相,距离我们不远的于敏先生听到了,他也跑过来,主动参加我们的合影,大家拍手欢迎,可见他对原子能院的感情是很深的!
于敏先生对我的工作帮助也很大。1965年,我从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回国后,被调往青海工作,从事核试验中近区物理的测试工作。为了验证武器理论设计的正确性,在热试验中要测量核武器设计中许多关键的物理量,要进行很多探测设备的设计和安排。这就需要我们弄清楚理论部对物理测试有什么要求,物理测试的精度和量程要如何去满足检验理论的要求。这时于敏就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有时候,我们从青海、四川到北京来专门向他请教,回到青海和四川后有时有些还没有彻底弄明白,或许还有些不放心的地方,就专门跑去找于敏讨论、请教,每一次他都是那么谦逊、耐心地和我们讨论,直到我们把问题弄清楚。
在氢弹研发突破的过程中,我们和于敏的接触就更多了。在向领导和技术骨干介绍突破氢弹的会议上,我们听到了邓稼先和于敏同志介绍的理论方案,当时心情都十分激动。我们近区物理测试的工作也按照理论的要求,准备了物理测试的方案。于敏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这些都对后来取得重要成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氢弹原理性试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我们测量的结果完全证实了它不仅达到了原定的设计指标,而且还超过了原来设计的当量。
于敏不仅精通理论,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视实验、理论联系实验的典范。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有幸和于敏等人在一个小组,当时有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困扰了我半年多,它直接影响着我测量数据的修正效果,我想解决它,也看了好多书,请教过许多同志,都没解决。有一天在会议休息的时间,我把问题告诉了于敏等人,他们说可以帮忙。在散会的那一天,他把写了好几张纸的推导给了我,我当时又感动又佩服。
在国家高技术主题专家组中,于敏的真知灼见对我们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制定既积极又稳妥的工作规划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有很好的理论物理基础、渊博的知识,又熟悉许多具体的实验技术。在小组会上,他总是非常认真地听其他同志的发言,又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发表他的见解和分析。我们听了后,总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分析得很透彻,他最擅长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剖析分解,找到各种矛盾的相互关系,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对立面,并加以解决。这可能是他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
我和于敏最后一次的交谈是在一次人民大会堂春节茶话会上。当时已有很长时间没见过他了。我在远处看见了他,就急忙地往他的方向走去,我们高兴地相互问候,并谈了一些自己的情况,他还是像往常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讲话的声音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响亮。
今年,这样一位对祖国和人民有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这样一位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师长和我们永别了!我们爱戴他,敬仰他,他将毕生的经历都奉献给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事业,并作出了载入史册的卓越贡献。我们将永远学习于敏的光辉榜样,将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铭记心中,继续前进!
愿于敏先生安息!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十二
第一段:引言(大约150字)。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选择让孩子参加早教课程。我最近也带着孩子参加了一周的早教课程,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这一周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早教的好处(大约250字)。
早教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早教课程中,孩子们通过游戏、音乐和互动等方式,提高了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此外,早教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早教也有利于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第三段:我的早教经历(大约300字)。
在这一周的早教课程中,我亲眼目睹了孩子们的进步。首先,在游戏环节中,孩子们通过模仿动作和语言,逐渐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其次,在音乐课上,孩子们能够积极参与歌唱和舞蹈,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节奏感。最后,在互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与其他小朋友进行合作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通过这一周的早教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早教的重要性,并且愿意继续陪伴孩子一起参加早教活动。
第四段:家庭教育的补充(大约250字)。
在参加早教课程的同时,家庭教育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是孩子们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的陪伴、引导和榜样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家庭中,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有趣的玩具和有意义的活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此外,我们还应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和才能。
第五段:总结(大约250字)。
参加早教课程一周,我深刻认识到早教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早教可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家庭教育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补充,父母的陪伴和榜样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估量。因此,家长们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早教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让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童年和充实的成长经历。通过我个人的体验,我坚信早教和家庭教育将会共同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十三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的一首诗,总结了自己沉默而又轰烈的一生。
如果不是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如果不是获得“改革先锋”奖章,多数国人不会把于敏这个名字和中国氢弹研制联系起来。
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28年隐姓埋名,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消息,1月22日上午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向于敏遗体送别。
略去一个力学方程让研究柳暗花明。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一声惊天“雷鸣”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两年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这巨大的成功背后,“轻核理论组”功不可没。
核武器是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
1961年1月,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于敏谈话。钱三强告诉他,我国在突破原子弹之后,将要开展氢弹研究,氢弹虽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等必定比原子弹复杂得多,“现在调你参加,增强力量”。
时年34岁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有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转行”,担任轻核理论组副组长,开展氢弹理论预先研究。于敏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这次变化,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30年中,我一直深入实际,昼夜思虑,全力以赴。”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从复杂的计算中找出其中的物理内容,使认识有所前进。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至今都记得与于敏一起合作的点点滴滴。“研究氢弹机制的时候存在一个链式反应,如果把它编成计算机程序计算,工作量极大,而且当时的计算机条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敏想了个办法,他建议完全略去介质的运动,而首先构造一个静态无限大的中子增殖模型,专门计算中子的增殖速度,同时也就给出了升温速度。”何祚庥对《中国科学报》说。
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烦,大大节省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对于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庥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识别一个可疑数据揭示硬件错误。
“除了核聚变的概念以外,当时我们最有经验的物理学家也不知道氢弹的原理和结构,所以首要任务是弄清楚氢弹的原理。在二机部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学术民主。无论年长年轻的,无论职位高低,大家在一个大教室里,谁有想法就上台说。”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回忆说。
在那个时候,于敏担任理论部副主任。为了突破氢弹原理,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黄祖洽等部主任分别带领一支研究队伍从不同途径进行探索。
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水平,活跃学术思想,理论部经常举办等离子体物理、二维计算方法等各种问题研讨班,组织专题学术报告会。那时,大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几乎每周都要召开的学术讨论会被戏称为“鸣放会”。在会上,无论是已经成名的科学家,还是年轻科研人员,人人都有发言权。
有一次,于敏和周光召分别带领攻关小组进行交流研讨,吸引了众多同志。整个会议室座无虚席,墙边也挤满了人,许多人不得不站到了门外。会议的气氛十分热烈,双方对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不时激发出新的思路火花。
杜祥琬说:“在讨论中,氢弹最后被归纳了4种构型。但是哪一种能够做成?这个要到计算机上做数值模拟。1965年的下半年,由于北京的计算机不够用,于敏就带队到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去算题。”
在杜祥琬的记忆中,计算机是把每个时刻的计算结果打印在一张纸带上,于敏和几位搞物理的同事,盯着纸带上打印出来的随时间变化的物理量。突然,于敏指着一个物理量说:“不对,这个物理量错了!”。
于是,大家开始查找错误的根源,最后发现执行这个物理量计算的晶体管坏了。“于敏由物理量的概念,能找出计算机一个硬件的错误,着实令人佩服!”杜祥琬说。
在这3个多月里,于敏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带领科研队伍实现了氢弹原理的伟大突破——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中国工程院原院长朱光亚曾这样评价他:“于敏组织领导的小组率先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的完整物理方案。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个“和衣而卧”的场景成就伟大事业。
“我们这个单位不习惯称呼头衔和职务,而是以‘老、小’相称。50多年来,我们一直称呼他‘老于’。我感到,这不仅是一种称呼,也是一种温度,是这个集体的一种凝聚力吧。”杜祥琬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这种凝聚力的感召下,“老于”凭着满腔忠诚的热血,践行了一位科学家对国家的忠诚。于敏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后,他领导和组织科研队伍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把我国核武器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在上世纪70年代随于敏加入实验工作队,在他的记忆中,于敏十分注重实验设计和装置细节。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情况,他坚持在现场作分析,甚至彻夜守在实验场地,累了就披上一件皮大衣,倒卧在地板上。
这是于敏留给他的战友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恰恰是这“和衣而卧”的熟悉场景,绘就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壮丽蓝图。
“那时候,老于健康状况很差。每天吃得很少,从车间到宿舍,经常是步行来回,走着走着,就想要呕吐。就这样,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实事求是,加强分析,尊重实践,终于澄清了技术问题,最后顺利完成了核试验的考核。”胡思得说。
于敏家的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于敏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对国家、民族的事业总是满怀热忱,有极高的责任感,他的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对周围的科研队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在于敏老师指导下学习工作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看到于敏老师对人对事使用激烈言辞,从来没有听到于敏老师高声表达他的学术观点。”于敏的学生蓝可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于敏曾一句句教孙儿《满江红》这首词。回顾他的一生,于敏的身上有诸多标签,但在同事和学生心中,他永远是那个独一无二的“老于”。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十四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9月19号,人民日报)。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国家荣誉“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于敏身上有许多值得共产党人学习的高贵品质,党员们要深刻学习于敏,更好完成本职工作。
学习于敏,要学习他坚持忠诚的政治品格。正是因为有着像于敏这样的共产党人,一代代地传承,前赴后继地始终坚持热爱党,忠诚党的高贵品质,党才能一直保持先进性,保持着党的青春和活力。专心科研的专家于敏三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行为,告诉我们永远跟党走就是于敏的高贵思想。他绝对忠诚的鲜明政治品格,无愧于党无愧于国,更无愧于国家荣誉的殊荣。同时,于敏也是党员干部们学习优秀楷模。
学习于敏,要学习他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大局意识是党的重要意识,树立大局意识,有助于党实现团结,走向胜利。于敏为了核事业的发展,舍小家顾大家,多年来坚持对家人“隐身”,对社会隐姓埋名,最终获得科研成果的事迹,就体现了他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同时,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是新时期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也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基础。
学习于敏,要学习他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于敏拼命学习,秉承对科学研究的坚定信念和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打破了国外的层层消息材料封锁,依靠自己的钻研精神,最终获得科学研究成果。于敏极端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值得每个党员干部学习。党员们面对着新时期新时代的产生的新问题,更要以于敏为榜样,爱岗敬业,要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学习于敏,用脚踏实地,极端负责工作作风为党分忧,为民服务。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十五
武侠,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情怀,自太史公笔下刺客列传,到后来的金庸古龙大绽放,再到如今玄幻仙侠多开花,已经走出了一条立根于传统文化的特殊道路,而真正把武侠文化推到争相传颂的,是金庸老前辈,但在去年,老前辈去世了,如今逝世一周年,张纪中发文称:一定要把《飞狐外传》拍好。
关于张纪中,那也是大导演了,导演过很多的电视剧,其中有不少是金庸剧,在他的镜头下,可以表现出恢弘壮阔的景象,可以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能够在剧情和画面上最大化程度的还原作品,就在这一周年之际,他在社交平台发文,还搭配了与金庸老前辈的生前合影,用以纪念。
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之中,多次强调,自己很长时间里面,都是不敢接受老前辈逝世的消息,知道现在朋友们提醒这是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才不得不面对这个惨痛的真相。他的长文,表达了对金庸先生的思念,以及对武侠精神的赞叹,还说要将武侠精神走下去。
在文章末尾,还说,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把金庸老先生的作品《飞狐外传》拍好,无论如何都不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一定会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由这篇文章,情深意切,字字珠玑,令人感动。使人不觉想到了那个梦想着一柄剑闯江湖的年少自己。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十六
第一段:引言(200字)。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在国内也越来越普及。本人最近参加了一周的早教课程,感悟颇深,今天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课程深度(200字)。
这门早教课程有多个学科,深度非常,每天上课都有新的收获。比如,闻香辩味这一环节,旨在开发孩子的嗅觉和味觉,让他们敏锐地感知周围的事情。每堂课都会有不同的香味或者味道,孩子们需要用鼻子和舌头去识别它们,非常有趣,而且也可以开发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记忆力。
第三段:师资力量(200字)。
这项早教课程的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老师们都是早教领域的专家,并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课堂中注重互动和体验,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可以从老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中获得很多启示,可以用于家庭教育和日常生活中。
第四段:家庭实践(200字)。
早教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家庭实践中。我们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加强和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比如,孩子学习了如何使用筷子,我们可以在家庭用餐时强调和练习这一技能。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和能力。
第五段:总结(400字)。
通过这一周的早教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早教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了一些有效的教育和培养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其次,我们需要多样化教育内容,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多个方面发展儿童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此外,我们也需要注重家庭实践,将早教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总之,早教课程不仅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带来正面影响,也可以提高家长们的育儿技能和家庭氛围。让我们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早教一周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7篇)篇十七
金庸先生曾说,他只是个讲故事的人。这话谦逊,却也真实。人类需要故事,如同需要米面。每个人从小就习惯于听故事或看故事,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故事滋养我们的灵魂,甚至能决定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故事听得多了,看得多了,自然就会知道,好故事有多么难得。好故事如开放公园,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不同的路径可见不同的风景,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公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在金庸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为什么金庸和他的作品如此迷人。
金庸的故事很迷人。证据之一,是金庸小说畅销多年,流播广远。证据之二,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层出不穷。改编金庸的投资者趋之若鹜,是因为金庸故事向来不愁没有观众和市场。市场检验故事的品质成色,胜于任何个人的权威独断。金庸小说改编几年一翻新,从另一个角度看,亦可解释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部改编作品形神兼备至不可逾越。
金庸的故事很迷人,在于它说不尽,甚至说不清。说它是通俗类型小说,固然不错,它本就是武侠传奇故事;但严家炎先生说,金庸小说是精英文学对通俗文学改编的全能冠军,这话似乎更有道理。因为金庸的小说,既是武侠之书,也是情感之书,也是成长故事之书,也是历史演绎之书,也是文化思想之书。说金庸小说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当然很对,《书剑恩仇录》的红花会群雄及《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郭靖的奋斗目标,就是保卫民族利益,彰显国家情怀。但是,说金庸小说超越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却也不错,因为《天龙八部》的思想主题,就是超越狭隘民族立场的国际主义与和平主义。说金庸小说是传统文化的美丽结晶,当然很对,因为金庸小说中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典章文物构成的古典文化风貌,可慰藉现代读者的潜在乡愁;若说金庸小说有对文化传统的批判锋芒,却也不错,《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反抗,《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追求,全都是针对礼教传统及其权力体系;《鹿鼎记》中韦小宝顽皮狡黠的大笑,更足以震裂农耕文明的琉璃屋,并彻底打乱专制传统的梦幻牧歌。
要对金庸小说做全面价值评估,需具备足够的认知复杂度。
金庸本人的故事,也很迷人。在他逝世后,李以建发表了《金庸的功夫,世人只识得一半》,该文重点是,金庸不仅是作家,也是时事评论家,作品包括30多年的《明报》社评,将近8000篇;以及署名徐慧之的“明窗小札”将近2000篇;以及发表于《明报》“自由谈”专栏的“论祖国问题”系列文章(后结集为《论祖国问题》出版,作者署名黄爱华)。金庸时事评论文章,接近1万篇,论题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台湾地区、海外华侨,以及有关苏联及共产主义、有关当时国际热点问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意识形态和国际关系。
金庸还是译者。他曾在译文杂志《时与潮》兼职,发表过大量译作。1950年后,他陆续翻译出版的作品包括:美国记者杰克·贝尔登有关中国解放战争的长篇纪实报道《中国震撼着世界》,英国记者r·汤珊逊写的长篇纪实报道《朝鲜血战内幕》等。
金庸曾是影人。作为影评人,他曾以萧子嘉、姚嘉衣、嘉衣、嘉等笔名,在香港《大公报》开设“每日影坛”专栏,发表650篇以上影评;又以姚馥兰、林子畅等笔名,在《新晚报》开设“馥兰影话”、“子畅影话”专栏,发表影评140余篇;进而,还以林欢、姚馥兰、林子畅、镛等笔名,在《长城画报》上发表70余篇关于电影的讨论文章。作为电影编剧,创作过20多个电影剧本,其中7个剧本被拍成电影。作为电影导演,他曾与老导演程步高联合导演过《有女怀春》,又与胡小峰联合导演了越剧影片《王老虎抢亲》。作为电影歌词作家,他创作并发表过《门边一树碧桃花》等十多首电影歌曲的词作。
金庸的故事所以迷人,简单说,是因为他有讲故事的天赋,有坎坷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性的敏感与深刻洞察力。此外还有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因为书写时事评论,从而有深度的人世现实关切;因为他翻译外文作品,从而有广阔的全球文化视野;因为他研究戏剧和电影,从而有精湛的故事叙事技艺。
“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不知不觉,又是一年。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在香港辞世,享年94岁。人的一生,注定是一场漫长的告别,而在终极别离到来之前,金庸先生用八个字回味了他的一生: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金庸出生于曾经“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的浙江海宁查家,查氏宗祠还有康熙皇帝曾亲笔题封:“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得益于家中藏书颇丰,金庸八岁就看了第一部武侠小说《荒江女侠》,看完后感叹“想不到世上还有这样好看的书。”他同时还熟读历史尤其是清史,精通英文也懂日文和法文,这些都成为他后来办报、写小说的基础。
也许是因为自学能力过于强大,金庸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考上高中以后,金庸因为写文章嘲讽训育主任被勒令退学,后来考入中心政治大学外文系,又因投诉学校而被迫转学,最后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学习国际法,但毕业时正赶上内战,没有拿到毕业证。
但学历始终是金庸心中难以放下的执念。2005年,他以81岁高龄远赴剑桥攻读历史学硕士、博士,2010年,他又以86岁高龄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创下剑桥在校生中年纪最大的记录。
没有什么来不及,现在永远都是最好的开始!
金庸先生曾说,他只是个讲故事的人。
如此谦逊儒雅大家风范,连同他的武侠小说,成了一座难以比肩的高峰。
的确,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快意恩仇,念痴情,荡清波。最终,成就了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
这个时代需要好故事,给更多迷茫的人希望。
有很多人都喜欢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不单单是因为这些故事滋养着灵魂,更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当代许多文人有着更深刻的启发。
比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鹿鼎记》等,都是好故事,都有着多种解读的可能性。
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品读出不同的味道。
那么就像是一部作品,写着的人和编辑的人,甚至是读书的人,都在故事之中。
这很难得。
作为中国侠文化文学读本的武侠小说,追根溯源,可以从研究《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这些文字记载着为主人卖命的侠客和崇尚自我精神的侠客。
因此,再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他的主要贡献也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佛以及国民文化紧密融合,流露出的侠义精神和文化形态各异的人物,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所坚守的价值观,而这些都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所在。
有人曾赞誉:“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读者。”
经久不衰的作品不多,能跨越时空打破界限,又保持着与俗世的距离。
上世纪80年代初,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大陆“解禁”,一纸风行。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里,《红楼梦》哀婉凄绝,《三国演义》奇谋叠出,《水浒传》豪气干云,《西游记》舍生取义。而金庸的十几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成为经典,每一部都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最脍炙人口的几部小说,在长篇小说领域被奉为圭皋。
而金庸的影响力,又何止在文学方面?如同蜘蛛侠、钢铁侠之于美国人一样,金庸的小说就是华人文化圈的超级大ip,带动了影视、歌曲、游戏等多个领域的繁荣兴盛。
随着《射雕英雄传》的大获成功,更多经典的金庸剧被创造出来。而古天乐、李若彤等一大批港台演员,至今被奉为剧迷们的心头好。
金庸的小说一再被改编,就是因为其故事讲得好,而主人公的形象更是在长篇巨著中被摹画得栩栩如生,几乎要从书页中飞跃而出。在中国导演普遍被诟病不会讲故事的情况下,直接改编金庸的小说自然成了影视界的“保命秘籍”。
随着影视剧一起诞生的,还有剧中的主题曲。龚先生记得,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个午后,一个男生在宿舍用收录机放着《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随着高亢激昂的音乐响起,奔腾的马蹄声犹如撞击在心间,罗文的男中音和甄妮的女高音,瞬间点燃了一个宿舍楼的激情——“嚯!”“哈!”几乎一整栋楼的男生都在随着音乐嘶吼。那样美好的午后,那样昂扬的青春,都在音乐声中肆意挥洒在了大学校园里——而这一切,都拜金庸的小说所赐。
不管是影视、歌曲,还是游戏,带上“金庸”两个字就能火,这最终都要归结到金庸小说的超级魔力中来。
金庸的小说,不激烈、不过火,主人公身上从来都附着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侠义、坚贞、善良等美好品质。而在武侠之外,金庸小说更是将爱情刻画得荡气回肠、令人神往。郭靖和黄蓉、杨过和小龙女、令狐冲和任盈盈,无不是经历千般险阻,最终得以结成神仙眷侣。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展现充满魅力的武侠世界,那是神秘的世界,所以故事好看了,韵味也悠长了,也让人生丰厚了。
我们感恩他笔下的江湖世界,更感恩当代无数前辈耕耘的文坛,望后继者无数,也能尽显快意恩仇。
今天,我们怀念金庸先生!再次重温经典,再次感怀前辈,再次用心聆听他用文字传承至今的侠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