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以下教案模板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如何安排不同环节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一
1、地位和作用: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高一地理第八单元就是以“环境与发展”为线索,揭示了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而本课讲述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是整单元学习的切入点,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如城市、乡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查阅,结合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辩论讨论、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特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
(2)难点: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理解。
1、知识基础,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知识面较广,但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2、学习能力,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础,具备相当的分析推理能力,但是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综合能力较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较为欠缺。
3、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关注时代问题,对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在群体中,他们渴望分享、合作与自我实现。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其积极性。
1.“读议讲练”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学生大多已在前面几章中学到,但没有深入了解和归纳,因此,本课较多的采用“读议讲练”结合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即以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和协作讨论为主,以教师的简要讲授贯穿始终,并通过练习得到应用。
2、多媒体网络课件与板书结合。
有别于教材内容的.抽象概括,互联网上有关环境问题的材料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利用突破课堂,本节课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用遭受破坏的恶劣环境的视频,创设真实性情境;在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丰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并创设问题性情境,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不排斥手写板书,必要时通过书写板书与学生交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信息量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络课堂的开展,重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运用知识,而且要:
1、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通过语言讨论和在线讨论方式交流学习结果。
2、利用网络课件,指导学生分析文字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二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三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四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五
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然而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的复杂了,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辅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厂布局实例了解分析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三明钢铁厂实例引出环境因素对现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如何合理布局,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高考中区位问题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识点是后面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列其为重点;同时通过前面学习,对区位因素有一定认识,但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更复杂,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各因素,须综合发展地分析同时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学,而高一学生理性综合分析能力及科学看等问题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列其为难点。
由于中学地理教育的被忽视,所以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太高。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结合书本案例并升华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引发学生质疑提高兴趣,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
体验学习: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同学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学习:对三明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培养爱乡情操。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主要区位因素。
2、五种工业指向类型。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
2、政策变化。
3、环境保护。
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六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
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
到学习的目的。
3、做:使学生自己动手作演示实验,从现实实验中获得感知。
4、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知识的基础上,识记本节重点知识。五、教学程序。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环节:情景导入、探究新知、活动应用、巩固小结。
(一)情景导入。
创设“是天转还是地转?”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由讨论得知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运动,那么怎么说明地球在运动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身边有关现象入手去思考.学生也许会讨论多个方案,我原本计划就案说案,可为了突出地球自转方向,所以准备结合学生案例,准备二个例子:。
(1)当你坐车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路旁的树、房子是怎样运动的?
(2)当你坐船快速向前行使时,看到船外的风景是怎样运动的?
(3)当看到外界景物使静止的,说明了什么?
从而引出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地球在自西向东运动。看外界静止只能说明二种:一:二者都没运动:二:二者同步运动。从而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地球在运动而我们却观察不到。
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地球自转,让学生观看地球自转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情况,主要从三个方位:正方位(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顺时针)。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转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做以下练习(播放课件)。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地球仪和小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
(三)活动应用。
创设生活情景:同一时刻,在美国的姨妈和在中国的畅畅的问候。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在解决本节重点的同时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时间差异的问题。
该活动还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在把知识技能视为仅供记忆和存储的定论,而认为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判断、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品质。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回归。
(四)巩固小结。
最后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归纳本节主要内容,教师总结,以板书形式列到黑板上,重、难点内容用彩笔重点表出,以巩固本节知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七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高一地理第八单元就是以“环境与发展”为线索,揭示了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具有积极的实际意义。而本课讲述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是整单元学习的切入点,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实例,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域性(如城市、乡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理解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查阅,结合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辩论讨论、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言行一致,对环境负责。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特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本单元知识的基础。
(2)难点: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而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材内容较为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知识面较广,但对环境问题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
2、学习能力,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基础,具备相当的分析推理能力,但是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综合能力较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较为欠缺。
3、心理特点,现在的学生关注时代问题,对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在群体中,他们渴望分享、合作与自我实现。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其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读议讲练”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学生大多已在前面几章中学到,但没有深入了解和归纳,因此,本课较多的采用“读议讲练”结合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即以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和协作讨论为主,以教师的简要讲授贯穿始终,并通过练习得到应用。
2、多媒体网络课件与板书结合。
有别于教材内容的抽象概括,互联网上有关环境问题的材料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利用突破课堂,本节课采用学生兴趣高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用遭受破坏的恶劣环境的视频,创设真实性情境;在专题学习网站提供丰富的视频、图片和文字材料,并创设问题性情境,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不排斥手写板书,必要时通过书写板书与学生交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学法指导。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信息量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络课堂的开展,重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运用知识,而且要:
1、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学会收集信息、发布信息,通过语言讨论和在线讨论方式交流学习结果。
2、利用网络课件,指导学生分析文字图像并学会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与小组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八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点的要素之一,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xxxx。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九
”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最佳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运用理论,分析时事,
借20xx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八)年级第章第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区域地理或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促于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为学好(区域地理)高中地理知识,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掌握地球与地图的知识,能初步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相关知识。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利用文字、图像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感知地理事物,积累地理表象;初步学会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表达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注意活动)。
为了突破重难点,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励竞争教学法(2)问题探究法(3)合作讨论法(4)趣味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内容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激情导入2.讲授新课3.课堂小结4.板书设计5.布置作业。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一
我认为这节课总体上是成功的,比较来讲是一节优质课:
这节课教师受用的是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假想考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8个组,意大利新工业区和美国高新工业区各四个组:政府官员组、企业家组、经济学家组、媒体记者组并进行角色分配和确认,各组人员任务明确。从视频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教师也给学生有较充足的自学时间,学生的自学程度比较高;同时教师的分组是比较合理,学生互赖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好,从学生代表的发言和“记者”的提问看学生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让学生在“做”、“考察”中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很多,说明学生的探究的深度不够。
课堂上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学生的能力培养,有结合实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课程也坚持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个人亲身经历,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个性化(选择性)。还有就是这节课教学的结尾是开放的,课在结束时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我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课堂上学生不仅进行了阅读,而且是围绕目标阅读,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也自主的、积极地提出了问题并回答了问题。因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这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作为“记者”的提问,有一个学生提问了两次,而且时间比较长,其它同学很少发言,“记者”的任务完成的不好。再就是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的运用也不够,没能展示运用结果。同时我也担心部分同学没有真正参与,意大利或美国两部分同学只顾自己完成任务而忽视了向对方学习。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二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围绕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般来说,这一环节,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
这样导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领略俄罗斯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把握基础。
这个环节,能使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自主学习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和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检查点拨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适时进行语言激励性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正如课程标准中所述:“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三)合作交流突出重点。
这个环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分析、交流、讨论的活动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问题。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精讲点拨。
这个环节,是在学生合作交流后,依然存在疑虑,需要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后再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原因、规律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与归纳能力。
(五)总结再现畅谈收获。
这个环节,是在学习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
(六)检测反馈拓展提升。
为及时检测,当堂达标,我设计了两种题型:选择题和综合题。选择题为各小组必答题,用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综合题为抢答题,主要用来检测学生读图分析、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另外,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题。此题为抢答题,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样做,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还能为学习俄罗斯的经济埋下伏笔。
用知识树来设计板书,既能够体现教学重点,又能够展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层次清晰,直观形象,富有美感,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寓意着谁能摘取知识树上的智慧果,谁便是一颗智慧星,同时寓意着学生在知识的滋润下就像知识树一样茁壮成长!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运用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三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是高教版《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教材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入门的核心课程,系统的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内容广泛、覆盖面宽。其中旅游审美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严谨、系统,理论性强,若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及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根据高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多数学生对旅游审美知识很感兴趣,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将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及特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将其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种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本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2)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1.学情分析。
首先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二旅游班的学生,此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授课节奏适宜;其次是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实践,但学习自制能力较差,持续学习时间比较短,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尽量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法分析。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我始终认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你去点燃的火把,)基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教学的原则,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采用图片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层推进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三种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分析比较、讨论研究、自我探索。其中任务驱动、讨论研究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弥合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一共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部分构成,接下来找同学回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不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带给人们美感,那么旅游资源的美感表现在哪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通过复习提问,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走入第二个环节: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二)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旅游资源美感形态主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形态。下面先介绍第一种自然美,放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所熟悉的并且能给人带来不同美感的自然景观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自然美具有贵在自然、贵在多姿多态、贵在启发性和寓意性等特点。第二种社会美,先理解社会美的定义,社会美到处可见,小到一座建筑,大到一组建筑群、一座城市,还有种种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美的表现。我以庞贝古城的案例为主线进行讲解。先给同学介绍庞贝古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景观的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感受。社会美除了美化环境外还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和情操。
然后是艺术美,掌握艺术美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理解艺术美的涵义。通过对兵马俑和徐悲鸿的马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应该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巩固,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到第三个环节:任务驱动、讨论研究。
(三)任务驱动。
讨论研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各小组讨论研究,不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作、自主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会适时地对学生做出启发和提示,并及时对各小组的处理结果作出评价,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的学习氛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归纳总结、领悟内化。
(五)课后作业、知识迁移。
1.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的美感形态?
2.若你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神奇的远方,你还用不用去,为什么?
在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的基础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旅游审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节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的类型。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二、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发言、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本节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生的调动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表现,同时教学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真正体验到了“功夫在诗外”的意境,收获很大。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和提高,争取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谢谢大家!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四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一)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一)复习旧课: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二)引入新课:
1、土地资源地区差异。
(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
(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哪些因素?
(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
(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
2、土地资源问题:
(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哪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
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学生课堂作业: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略)。
2、请根据小组的推测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个地形区:
地形区名称我推测的主要。
土地利用类型推测理由。
东北平原。
横断山区。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五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地理……。
一、首先我要说教材,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主要讲述-----本节是……承上启下,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为下一节------学习作了铺垫。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能力。
初----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渴望自主探究和自我展示,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稍显不足。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初步认识…掌握…运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获得的地理知识和媒介,发现地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归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或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
二、根据以上分析,我采取的教法是。
(1)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利用《临沂市同步学习与探究》来导学。
(3)通创设情境实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互动展示。
我是参照临沂市35x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尽可能完成预设的同时有所生成。
三、学生的学法有。
运用图表媒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展示,互动点评。
我想学生在自主探究感悟三维目标,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展示中归纳知识,在互动中提升自己,在点评中形成能力。
四、下面我重点说的是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2分钟)。
创设情境实例,导入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并且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生可以参考查阅利用任何媒介来完成学习任务。
2.自主质疑(8分钟)。
3.组内合作探究(5分钟)。
4.组间互动点评5分钟。
老师把所有的小组两两组队,进行对抗赛。
先由各组长把本组不能达成共识问题抛给对方回答。如果还不能达成共识的话,则交给老师。
再是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对方组质疑提问,()特别是重难点。如有问题,还是有小组长记录,交给老师。这一环节的竞争,可能形成一个高潮。可能有预设外的生成。教师平等中的一员也可参与其中,做引导性的发问。
5.班内展示7分钟。
老师将收到的问题,在班内悬赏征集观点和看法。这是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对于大家认可的回答,给本人和所在组成员各加100分。
对描述不完整的现象,老师给予引导点拨。学生无法完成的问题,作为一个开放性题目,课后探究。老师决不给所谓的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本环节学生的思维活跃,竞争意识强烈,很可能高潮迭起。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的地盘学生做主,让学生做自己发展的主人。
6.拓展延伸5分钟。
利用电子白板,钓鱼岛问题黄岩岛日本菲律宾美国。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爱国,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7.知识梳理5分钟。
学生自己总结本课的收获和遗憾,说出自己的计划和希望。再次展示自己的成果和愿景,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争先恐后,释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反馈训练8分钟。
一是设计有梯度的常规性练习题,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当堂达标。
二是整理班内没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布置给各小组作为课后研究,让各小组课后搜集证据,自我释疑解惑。目的是把地理教学延伸到课下,延伸到生活。如果学生没有问题的话,老师则把预设题目布置给学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我认为以生为本的课堂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拥有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能力,师生都能够享受这样的成长和进步带来的喜悦满足成功和自豪,进而形成自己前进的发动机。
根据我的以上说课,本节课我做到了教师有意沉下去,学生激情浮上来,让课堂自动活起来,有序乱起来。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落实了新课标,实现了学业成绩的提升。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六
《长江》是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5节课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第一大河”、“黄金水道”、“开发与治理”三大部分。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又是一根融入中华民族深厚情感的河流,它有利也有害,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也为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读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干流流经的地形区和省区。
2.能利用图、表、资料分析、记住长江的地位、上中下游主要特征、航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等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充分利用课本图、表资料,结合教材读图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提取有用信息,按照“第一大河――源流概况――航运价值――开发――治理”的顺序,逐一分析、归纳总结,突破重点、难点,完成教学要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整治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其爱国热情,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通过对长江“利”与“害”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处世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长江源流概况、长江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2.难点:长江水能的分布原因、长江的综合治理措施。
(四)课时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把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学习,第一课时学习“我国第一大河”和“黄金水道”,第二课时学习“开发与治理”。其中第一课时是学习第二课时的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学生在平时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有关我国河流的知识,但不全面,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
2.学习能力。全面分析一条河流的概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该如何分析,还需教师的认真指导。
3.学习动力。长江是我国最著名的河流之一,有关它的知识是很多学生也想急于知道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是比较大的。
三、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选择。
根据进一步“提高学生提取整合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设计教法如下:
1.图画、读图(表)分析法。
2.问题引导自学法。
(二)学法指导。
初二的学生大部分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学生的学法有读图表、课文分析、思考、探究、归纳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第一课时)。
1.“我国第一大河”的教学分三步走。
第一步:讲述我国河流概况,展出“长江流域”图,指出长江干流及其形状,教师板画,问“长江、长江,长江到底有多长呢?它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处于什么地位呢?”,然后利用表2.1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的.地位。
第二步:结合教材的“读图”要求,指导学生读图2.16“长江流域”,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和省区,教师一一在图中标出。接着让学生自己查找长江的其他概况,如支流、湖泊。
第三步:根据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各河段的特征。
2.“黄金水道”的教学。
首先利用图2.17的读图题,让学生找出长江沿岸的重要港口、观察长江干流通航能力的变化、判断干支流航道的延伸方向并分析其对航运的好处,使认识长江的航运价值,然后通过问题“试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发展航运有哪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发展航运的条件,得出长江因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航运价值巨大,有“黄金水道”之称。
最后阅读“长江上的桥梁”让学生了解长江航运价值巨大,但它也是我国南北陆上交通的障碍,引出“我们应如何趋利避害,开发利用长江呢?”,为进入下一节内容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3.“开发与治理”的教学分四步走。
第一步:根据课本43页活动的图片,提出问题:1.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2.在长江上建水电站是利用长江的什么资源?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第二步:提出问题:建水电站主要是利用水能资源,那么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那些河段,为什么?通过“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结合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的地势特点,分析长江水能集中分布在上游山区的原因――长江发源于海拔6600多米的各拉丹东峰,全程落差有6600多米,流到宜昌时海拔只有200多米,上游落差就达6400米左右,所以水能资源最丰富。阅读课文了解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同时让学生在2.16图中明确三峡和葛洲坝的位置。
第三步:归纳长江的利,引出长江的害,分析荆江河段的治理措施,再以荆江河段为例,引导学生根据长江各河段的特点分段设计治理长江的措施,教师指正。
第四步:阅读“三峡工程示意图”,教师讲述三峡水利枢纽的作用。同时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整节课设计意图:通过板图、问题引导读图,解决教学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
(三)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内容进行小结。
(四)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判断正误,改正说法”的练习,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七
1。教材内容: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18篇)篇十八
课本: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
思考:假如你是日本首相,依据日本自然条件你会如何发展日本的经济?
回忆,总结。
学生看图思考。
读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
试着分析。
计算日本的人口密度。
学生回答:“不对”
认真观察。
读图完成相应练习。
讨论。
观看视频。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忆,回答。
课后分组讨论学习。
让学生了解学习自然地理的一般思路,也是归纳方法,实现技能的迁移、巩固。
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入,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高度智力投入学习活动,而且是学习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培养运用地理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直观感受。
利用地图的优势,化抽象难以理解的或无法了解的内容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
不用成熟的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得完美与否并不重要,只要能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就是成功的。
通过对照得出区域地理特征。
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学会比较法在地理中的使用及重要性。
“调查身边的日本事物”给了学生突破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其能自主或合作式地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让地理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同时也体现地理就在生活之中的课改思想,锻炼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假如你是日本首相……。”角色扮演,提高学生兴趣,同时也作为下一节课教学的知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