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素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教材、课件、实物等资源,以及教师准备的辅助材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教学案例,希望能够为教师们提供一些启发。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一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上下前后教学反思。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就抓住这一点去思考: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学生在理解“上下”时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他们只是了解到谁在“上”,谁在“下”,谁在“前”,谁在“后”,也就是只是表面地理解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但要从我们的数学上去理解,那就不是简单的位置“上下、前后”,而是要理解到“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中我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设计了用手指出自己的上面、下面、前面和后面;同桌各用一种不同的`物品摆一摆,然后说出所摆物品的上下或前后位置;只说出一个同学的前面是谁,他的后面是谁,让大家猜猜他是谁;两位同学出来表演前后位置,并向后转以及三个同学表演前后位置,让同学体验相对性;观察画面,体会上、下的相对性;拍手游戏、按要求排队、按要求给动物分房子、看图用上“上、下、前、后”讲故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上下前后教学反思》。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使原本枯燥地“空间与位置”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对“上下、前后”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了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福娃情境一体化的创设,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及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能按照从左往右、从前王后的顺序,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很高兴能认识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想和我们班所有的同学都成为好朋友。
二、探究新知。
2、请一名同学起立,请同学们把他的位置记录在纸上。(比较或者直接说)。
师:把这样两个数的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加上括号,就变成了一组数,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数对”。
3、小结:用数对确定某一位置时,要先从左往右横着看,是第几组就先写几,再从前往后竖着看,是第几个就写几,用逗号隔开,再扩上括号!刚才这位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就是(4,2)读作:四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用数对来确定生活中物体的位置。
三、趣味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位置吗?大家猜一猜,这位同学的好朋友是谁,并大声说出他的名字!
4、小游戏:教师说名字,学生说数对。
教师说数对,学生说名字。、
5、如果把这些小朋友简化成一些小圆点,你还会用数对表示他们的位置吗?(课件演示)。
6、把这些点用线连起来,就形成了这样的网格图。(课件动画演示)。
如小青的位置,从左往右横着看是第3组,从前往后竖着看是第2个,所以用数对(3,2)来表示。
7、课件出示,加上网格图,你能用我们新学的知识--数对,来确定他们的位置吗?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11、小游戏,用手中纸条上的数对确定自己新的位置。
四、联系生活,应用“数对”
1、课件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我们学校附近的地图。
师:是的,你能用数对来表示他们的位置吗?
学生说,课件演示,集体评议。
2、课件出示游乐场的平面图。
1)用数对表示各景点的位置。
2)小敏的位置是(4,2)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学生做题,评议。课件配合演示。
五、找位置游戏。
老师将赠送6个同学一张电影票,先听要求再行动。
(1)票装在信封里,每人抽到一张后,先在座位上想一想,你的新位子在哪里?
(2)等音乐声响起,就带上你的学习用具,对号入座,如果有人坐错了你的位置,请你帮助他。(拿票、思考、找座位。)。
六联系生活,反思提问(6分钟)。
1.同学们不仅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确定位置,而且在模拟情境中也能用数对确定位置,同时还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测,很会学习,那请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哪里需要确定位置。(2分钟)。
在电影院找位置、乘坐火车……下围棋,象棋。
7、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从左边往右边数从前面往后面数。
第几列第几个。
数对:(,)。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意图:呈现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主题图上的学生位置实物图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设计理念:
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我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发展。
首先,充分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的教学理念。确定位置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其次,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同学的认可,老师的赞扬,都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当学生获得成功、自信的良好体验时,内心的体验是积极愉悦的。这种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感。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最后,在活动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在过去的学习中,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而现在,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课开始,我创设了一个找位置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从而引起矛盾冲突,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明白道理,在质疑中发展自我,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三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培养空间观念。
3、全力以赴挑战困难,享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能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15分钟,然后20分钟独立做完学案,正课由小组讨论交流10分钟,25分钟展示点评,5分钟整理落实,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2-p3页。
思考:1)、行与列的意义。
2)、数对的意义。
3)、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4)、数对的书写方法。
二、合作探究:新课标第一网。
1、学习教材p2例1。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汇报交流、我知道了:
1)、行与列的意义: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横排叫做()。
2)、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确定第几列一般是()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数。按照此方法可以数出张亮在第()行,第()列。
3)、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先数出物体所在(),再数出物体所在()。
2、学习教材p3页例2。
1)、用数对表示图上已有场馆所在位置。
数一数:数出图上各场馆在第几列,第几行的交点上。
写一写:写出表示各场馆位置的数对,先写列,后写行。
猴山大象馆熊猫馆海洋馆。
比一比:比较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位置的数对特点。
大象馆(1,4)。
海洋馆(6,4)。
看一看:看图,两个场馆在同一横线上,即同一行上。
比较小结:在同一平面图上,两个数对的后一个数对相同,表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如果两个数对的前一个数对相同,表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
2)、根据所给数对,在平面图上标出相应场馆的位置。
找一找:找出所给场馆的数对在平面图哪一列,哪一行。
飞禽馆(1,1):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猩猩馆(0,3):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狮虎上(4,3):在第()列、第()行交点处;
画一画:依据上面找出的位置,在平面示意图上画出它们的位置。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小红和小军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小红的座位在第二列,第四行,简记为。
(2,4);小军的位置简记为(3,5),则小军在该教室的位置是()。
2)、电影票上的“4排9号”,记做(9,4),则7排11号记做()。
3)、将点a(4,3)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后,点a的位置是(7,3)。
4)、学校组织看电影,小刚在8排3号,许明在7排3号,秦月在9排3号,小文在8排1号。则小刚的前面是(),后面是()。
2、看图填空。
1)、请你说一说棋盘中每个棋子的位置。
2)、右面是儿童乐园的示意图。
(1)、写出各景点的位置。
假山()。
迷宫()。
游艇()。
骑马()。
过山车()。
碰碰车()。
摩天轮()。
(2)、公园东门在(8,4)处,南门在(4,0)处,卡丁车在(3,8)处,请你在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四
让幼儿为中心辨别客观物体的方位。在幼儿对自己身体部位的方位有较清楚的认识并对方位词的含义有所领会的基础上,我进一步以自身为中心分辨“我的上面,我的下面,我的前面,我的后面”等。这样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寻找、操作等活动,让幼儿体会物体与自己的方位关系。例如:我有意识地在相应的方位摆放些物品、玩具或利用活动室环境,引导幼儿观察寻找“你的前面有什么?或者什么东西在你的前面”等。这样孩子学习的很有趣,在生活中学习,体现了教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孩子学习知识点又很扎实、牢固。
本次的数学活动区别《上下前后》,我的设计是从幼儿自身入手,初步感知理解方位词,正确理解并运用方位词是认识空间关系的前提。无论认识哪种方位,教师都应该考虑幼儿自身入手,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及有关器官的方法,让幼儿初步感知和理解方位词。这样预设符合认识方位的教学流程。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五
1.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认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
1.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来突出重点。
2.2教学难点:熟练应用数的组成来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众多算法中择优来学,达到能熟练应用。
教学工具。
情境图、多媒体课件、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看图填数。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第一节加法。
一、感知“加法”的含义。
1、出示课件:动画演示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的过程。
师: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小丑一手拿着3个红气球,一手拿着1个蓝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
师:你能边说这幅图的意思,边用手势来表示吗?
2、在操作中感知加法。
摆一摆。
师:请你拿出3朵红花,再拿出1朵黄花,合起来是4朵小花。
师:你能把你摆的过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
二、学习“减法”算式。
1、师:把3个红气球与1个蓝气球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个气球?把3朵红花和1朵黄花合起来,求一共几朵花?都可以用加法计算。
2、师:认识“+”: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师在3和1之间板书“+”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板书“=4”)。
3、读加法算式(板书读法)。
(1)3+1=4读作:3加1等于4。
[设计意图]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三、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巩固提高。
2、练习五1题。
3、其它一些有关本课的练习题。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含义和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号、“=”号,会读加法算式;体会到了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本节课学的是数学计算里最简单的,是计算数的基础,同学们课后要多做练习,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你们在课堂上表现得都很棒,老师希望你们保持这种学习状态,扎扎实实的学好知识,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板书。
第5节加法。
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用加法计算。
3+1=4读作:3加1等于4。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六
1、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2、通过创设运动会的情境过程,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及应用意识。
重点。
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前后位置关系。
难点。
体验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关键。
体验前后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1、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小淘气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吗?
(记住自己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就可以了)。
3、你想的办法真不错,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
(小鹿、小松鼠、小兔、小乌龟和小蜗牛)。
(如有人说大象的话就提醒:大象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老师,他是裁判)。
2、那你们猜一猜谁会跑在最前面呢?为什么?
3、一起来看一看xx猜的对不对。(播放flash)。
4、谁跑在最前面?(小鹿)。
5、睡在它的后面?(小兔)。
(引导学生说完整:小兔在小鹿的后面)。
6、小兔在小鹿的后面也就是说小鹿在小兔的?(前面)。
7、谁来完整的说一遍?
(小鹿在小兔的前面,小兔在小鹿的后面)。
(让多个学生练习说)。
8、谁在小兔的后面?
(小松鼠在小兔的后面)。
那小兔在小松鼠的?(前面)。
完整说(小兔在小松鼠的前面,小松鼠在小兔的后面)。
9、老师都糊涂了,怎么一会小兔在前面,一会小兔又在后面呢?
(因为和小鹿比,小兔在后面,和小松鼠比,小兔在前面)。
10、他说的很好,前后是相对的,我们在说前后的时候要说清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11、说一说小松鼠在谁的前面?小松鼠在谁的后面?小乌龟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
1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同桌两人练习说一说。
13、知道了他们的前后,我们就能给他们颁奖了,一起来说说,谁跑了第一?谁跑了第二?谁第三?谁第四?谁第五?谁来给他们颁奖?(把小动物的头像贴在黑板的领奖台上)。
1、跑步比赛结束了,下一环节进行的是赛车比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flash)。
2、说一说1号车排第几?5号车在几号车的后面,在几号车的前面?(4、2、3)。
完整的把题再读一遍。
3、书上56页有一道题和它非常相似,你们试着来做一下。
4、照样子,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号车排第几?2号车排第几?3号车在几号车的前面?在几号车的后面……)。
(1)回过头来看一看你的后面同学,说一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指名练习回答)。
(2)说一说你的前面有哪些同学?后面有哪些同学?
(3)第3竖排起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xx同学前面有几个人?后面有几个人?
(多练习几个同学)。
这辆车是从哪开来的?(火车站),
下一站是?(大连湾)。
我们要去振兴路小学,还有几站?(3站)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如果不去学校了,我们去大连湾,还有几站?(2站)。
去公园?(1站)。
1、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好,老师出一个难题来考考你,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2、小鹿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8个)。
怎么算的?(4+3+1=8)。
4表示什么?(小鹿前面有4个小动物)。
3表示什么?(小鹿后面有3个小动物)。
1表示什么?(小鹿)。
3、现在老师前面有2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
(2+3+1=6)。
2、3、4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来看看大家用的怎么样?第一小组起立,裴浩亮后面的同学到走廊里排队,车伊祺前面同学到走廊里排队(依次按照前后顺序把学生叫到走廊里排队)。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七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是重点;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是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 前
: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自然奥妙无穷,发生了许多许多有趣的事情(电脑显示)。松树林里有一棵茂盛的大松树,树上结满了松籽,饱满的松籽引来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来采松籽。这时,从远处飞来一只小鸟,站在树枝上不停地唱歌,树爷爷问小松鼠:“你的上面是谁呀?”“你的下面是谁呀?”
二、掌握新知、合作探究
活动一:(电脑显示)先出现小鸟和小兔图,把松鼠从情境中去掉,重点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上、下位置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充分自主地说出小鸟和小兔的位置关系)说出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1、再出现三个小动物的位置关系(电脑显示)。(通过小童话剧的情节揭示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老师扮演松树爷爷说:“小松鼠,你的上边是谁呀?”学生扮演小松鼠说:“我的上边是小鸟”。(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学生语言的完整性)
“你的下边是谁?”
“小兔的上面是谁,下面是谁呀?”
“小兔在小鸟的哪面?”
“小鸟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兔的哪面?”
“小松鼠,你在小鸟的哪面?”
3、如果森林的医生啄木鸟也落在这棵松树上,该怎样描述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完成)
活动二:摸鼻子,眼睛游戏
学生用右手食指指住鼻子尖,老师喊让学生自己摸,喊:“嘴巴!”学生指嘴巴,老师喊“眼睛”学生摸“眼睛”,摸完以后同桌说出“眼睛”“鼻子”“嘴巴”三者的关系。(自由发言)。
活动三: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生活中的上、下位置关系。
活动四:请同学们说一说教室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
三、巩固练习、扩展思维。
1、说一说65页3题(投影片)
2、请你分房子(第65页的4题)(设影片)(要求把确定的位置与简单的推理结合起来)
3、第59页的5题:小红住在小英楼上,小英住在小兰楼上,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观察”“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小动物及其物体上下的位置关系,也已经体验到: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不是绝对真理的,而是相对的,并且还可以变化。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上下关系的例子,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吧!
板书设计 :
上 下
位置关系
教学反思: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八
1.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情感态度: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教学难点】: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复习铺垫。
1.故事引入,猜动物的脚印。
师:冬天来了,大森林里下雪了,小狗、小鸡、小鸭子、小马高高兴兴地来到雪地上玩耍,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鸭子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这时,几个老朋友也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说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3.介绍三棱柱和四棱柱。
师:还有两位新朋友也来了,它们是三棱柱和四棱柱,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4.师:它们手拉着手,也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可能画出什么图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
二、自主操作体验特征。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平面”。
1.明确活动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篮子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这些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在小组里开展摸一摸的活动。
3.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摸的是哪个立体图形,它的面摸起来是怎样的?
当学生说到圆柱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而侧面是弯曲的。
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二)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
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
(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四)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前后的方位,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感。
3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
【难点、重点】:
1会辩认和区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具、学具】:
教学挂图,学生的文具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今天是什么日子?开学的第一天,你一进到班级里看到了什么呢?现在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一些与方位有关的话)。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说的这些话中就蕴含了一些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方位的知识。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上下。出示挂图。
老师介绍南京长*大桥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
(1)自由观察这幅图,你发现有什么?
(2)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这幅图吗?(自由发言)。
(3)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能*存在吗?卡车在上面,火车在下面,行吗?(引发思考,并说出理由)。
(4)卡车在轮船的面。轮船在火车的面。卡车的下面有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能提出问题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前后。(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上画了什么?
(2)找一找图上有哪些位置关系?并回答书上的问题。
(3)强调前面和后面也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存在。
(4)*解决做一做第2题。
三实践应用。
拍手游戏。教师说方位,学生拍手表示。
四全课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自己回家画一幅图,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出来,并对家长说出它们的方位。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十
认知目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喜洋洋的贴图,课件。
一、从贴脸游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瞧:
(课件出示喜洋洋图片)
2、出示喜洋洋图片1。
问:你们觉得这两个喜洋洋有什么不同?
3、学生讲,老师贴。
4、学生观察,两者间有什么关系?
5、引入课题,喜洋洋为了感谢大家帮它找回了鼻子和嘴巴,现在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玩,在生活中去学习上下位置关系。板书:上下。
二、理解上下,培养空间观念。(重点)
出示主题图,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站,南京长江大桥,图中有什么交通工具呢?
学生观察。
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汽车和火车,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详细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出示火车和轮船,你能再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小结: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
2、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难点)
出示汽车、火车、轮船,你能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吗?
引导,一会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又说火车在下面。对吗?
同桌讨论。生回答。
小结:对于三个物体来说,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例如:火车对汽车来说,火车在汽车的下面。火车对轮船来说,火车在轮船的上面。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
现在,喜洋洋带我们来到第二站教室。
将你的数学书摆在课桌的上面,然后将你的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再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放在文具盒的上面。
并说说,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生操作,师巡视。
(3)写一写。
四、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游戏,喜洋洋做,学生跟着做。
游戏儿歌:上上下下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上爬,(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下往上至头顶)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向下滑。(双手握拳相互绕圈从上往下至脚面)
太阳出来了, (双手在头两侧伸直打开,手心向前)
花儿也对我咪咪笑。 (手腕靠拢在下巴处做花朵状微笑点头)
上,下, (双手伸直上举,再弯曲至耳朵旁)
上,下, (重复上面动作)
休息一下。 (双手在脸侧做睡觉状)
2、第三站,动物器材室。
3、第四站,喜洋洋的房间。
4、第五站,回到教室。
联系生活,叫学生观察所处的教室,有哪些物体存在着上下位置关系。
五、小结。
今天,喜洋洋带我们游玩了这么多地方,你收获了什么?观察所处的教室,比如,讲台和黑板,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间存在哪些位置关系?这是我们后面几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十一
1、认识上、下,感知物体上下方位变化。
2、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1、香蕉、苹果、玩具、图书等实物;。
1、活动重点:认识上下的空间位置。
2、活动难点:能用语言将上下位置描述出来,感知物体上下方位变化的趣味。
3、指导要点:在看看、说说中,引导幼儿说说东西摆放的位置。
1、教师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金苹果、银苹果"引入活动2、游戏"藏猫猫"引出活动主题,认识上下空间位置。
(1)创设问题情境。
布置一个情境:桌子上放着香蕉,桌子下放着苹果。
(2)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桌子上有些什么?桌下有些什么?
请幼儿说说香蕉、苹果都放在桌子的什么地方。
3、学习认识分上、下方位。
教师出示教具,并提问:这幢楼房有几层?
教师分别打开上、下窗户,请幼儿用完整描述"xx住在小猴上面"、"xx住在小猴下面。
4、进一步区分上、下方位。
(1)出示多个玩具,请幼儿按老师的指示放在桌子的上面或下面。
(2)让幼儿自己放,放完后告诉家:我把什么东西放在桌子的什么地方。
5、指导幼儿完成操作单页37、386、
结束活动,找找说说生活中的上下。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十二
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练习:课件出示冰箱图,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课件出示小树图,学生填空。
2、前、后。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一说各位同学的前后。
完成“做一做”。
三、综合练习。
1、看图说一说。
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一说各种物品的位置。
2、说一说,指一指。
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人和物的位置关系。
3、摆一摆。
4、看图说一说,回答小动物们的问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十三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第二课时,目的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与下的位置与顺序。
2.能确定物体的上下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上下的空间观念。
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学生上下空间观念的培养。
课件(教学挂图)平头剪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结合实物,理解内容。
师:松树爷爷在讲故事时,又来了一只小松鼠,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上下关系?(讲中间的位置时能说出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师:观察我们的身体,说说身体上的器官,如鼻子、眼睛等在什么的上面,在什么的下面?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上、下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动手摆一摆,同桌互相说说。(操作后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大家都学的很认真,老师要考考大家,看谁最棒。(完成课后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堂课以松树讲故事为情景,先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之间上下的相对位置,然后再理解三个物体的相对位置,让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多说、动手做,在说做中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十四
前后(第2页)。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暂停演示)。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
(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
让学生看图答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
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
生:前。
师:背对的方向则是。
生:后。
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上下前后范文(15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养成热情好客尊敬长辈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是学生会用自己的的语言描述上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是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二、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为小动物找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确定了小鸟,小兔和松鼠的位置。这一情境的创设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上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揭示主题,探索新知。
课件先出示两只小动物,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用“谁在谁在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说话。由于上下关系具有相对性,当出现三只小动物时,学生可能就不会准确描述它们的位置了,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先讨论后汇报,接着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当小松鼠跟小兔比时,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当小松鼠跟小鸟比时,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这样就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起上和下位置相对性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说,如果三只小动物比时,小鸟在最上面,小兔在最下面,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及时反馈,我把小鸟与小松鼠位置调换,再让学生说一说,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当我们在描述物体位置关系时,要清楚它是跟谁比,在说的时候应该具体说出它在谁的上面,或者它在谁的下面。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引入,先解决小鸟和小兔两只动物的位置关系,再解决小鸟、小兔子和小松鼠三只动物的位置关系,由浅入深,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新知。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就地取材,先根据我的提示,让学生动手摆好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并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互相摆一摆,说一说。
(四)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最后一个节目是快乐分房,拓展提升;这一活动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然后每个小组都在早已准备好的“房子”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在小组内先用“上下”练习说说动物的位置关系以及这样安排的理由,接着,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体验,完善认识。
学会总结与反思是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结束前,我设计这样一幅情境,夜幕星空,明月高升,响起了舒缓的音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总结体验。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加深了学生对上下位置关系的认识,明白要养成待人有礼热情好客的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六)评价方式。
最后让我说说本课的评价方式和板书设计,整节课我采用了师评,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师评上我设计一棵爱心圣诞树,在树上挂满礼物,因为众多的的礼物本身就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我让表现好的的同学摘下指定礼物上面或下面的礼物,如我会对孩子们说:“请你摘下这个圣诞老人下面的一个礼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七、板书设计:
在板书上力求简洁明了,把知识的重点展示给学生。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会学、乐学,寓学习于活动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中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