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的一种记录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以下是一些读者对不同作品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一
作为一部心理学著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研究结论并非出自传统的调查方法而是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纳粹集中营的黑暗生活不仅没有击垮他,反而引发他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最终开创了意义疗法。
感激作者能够忍痛回忆起那段地狱般的岁月,才让读者不仅可以一窥纳粹时期的集中营毫无人性的生活,也可以借由作者的苦难经历悟出生命的意义。
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不过是众多外在因素的偶然产物,是一种被动的存在。而。
集中营里,囚徒形同猪狗命悬一线,不仅食物极度匮乏,每天还要面对干不完的重活,眼前唯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饥饿和缺觉。尽管面对同样的苦难绝境,你仍然能看到有两类人:一类人已经完全丧失对未来的渴望,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另一类人仍然保有仁慈之心,他们可以选择安慰别人,也可以将自己的最后一块面包留给别人,虽然这部分人少之又少。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在物质人身极度受到限制的状况之下,人类依然拥有精神自由,这种自我意志是外界力量无论如何无法剥夺的。而绝大部分人放弃了这种自由,成为了臣服于外在环境的牺牲品。
作者就是第二类极少数之人,他相信他或回忆温暖的往事,或以幽默感自嘲处境,或发挥自己医者的角色医治狱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诚如作者所说,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我们依然可以自由选择以何种态度和行为去面对生活提出的问题。而而人生的巨大转折也往往来自苦难的挑战,因此苦难是有意义的。这里虽然有鸡汤的味道,但实际上作者强调的“苦难”指的是命中注定的苦难,如果苦难本身可以避免,那么人们首先要做的是想办法解决苦难的根源,而不是自虐式的一味受苦难折磨。
意义疗法认为,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们必须担负起责任回答属于他的那些问题。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爱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二
今天要推荐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职业:维也纳普利克里尼克医院神经官能症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义》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
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通过自己在二战集中营亲身经历的苦难来讲述意义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意义能让人坚强的生存下来,也能让苦痛得到解释从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伤,或者你沉浸在过往的悲伤中不能自拔,我推荐你看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如果你能为悲伤找到一个意义,那将能极大的缓解你的悲伤,让你从悲伤中自拔出来,复返乐观。
如果你处于迷惘,也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定义一个意义,前去追求,事业爱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惧某件事而无法面对,请你加倍的虚拟恐惧去面对。如果你过于期盼某件事而无法达到,那请你遗忘目的去关注于事情的过程。如果你曾经经历过痛苦,那痛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经历的财富,让你更加无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处在内疚当中,那请去担当,承担应负的责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对死亡,请坦然面对。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请正确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确的看待老人的死亡,这是不可逆转的,不要因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视,因为他们也曾经和你一样成功过,因为你的未来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伤痛、分别、离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应该竭尽全力。而那些已经过去或无法避免的,只能正确面对,赋予它以意义,以抚慰自己的内心善待身边人。对未来应该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对每一天的开始,愿你与我都能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三
人在悲伤的时候总喜欢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不如死了吧。
绝望到谷底的人选择了自杀,我曾经也动过这样的'念头,但我问自己,你敢死吗?你能承受死前的痛苦吗?我想了想说,不能。最后不得不叹口气说,那就好好活着吧。
这本书是在看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中提到的,他在回答生命意义的时候引用了这本书的观点,那就是——生命的本身就是意义。
痛苦也好,欢乐也好,都是意义的体现。作者维克多是一名精神学家,在集中营残酷的环境中幸存了下来,研究了一套心理学的精神疗法他称为——意义疗法。
前几天奇葩大会上一个得躁郁症的女孩说,她时常感到生命毫无意义,想自杀,她问很多心理医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所得到的答案都不能令她满意。最后她问了一个哈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教授笑了笑说,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是啊,我们在追求意义本身,可是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与其陷入哲学的循环命题,不如去感受,去真实的活着,去拥抱,去谅解。
如果你在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如看看这本书,它会让你有所感悟,对你悲伤甚至绝望的心理有开示作用。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四
很早以前听说二战时期集中营中生不如死的经历的简单叙述时,我就已惊讶于为何有如此之多的人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其实这对于总数来说已是少之又少),而不是拒绝承受而选择自我结束生命。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从入营的惊恐到对暴力,死亡的麻木与冷漠以及最后为陪伴病人朋友而最终选择留下,身边的人不断减少,不少同胞也彼此欺凌而谋生,而支撑作者活下去的是什么?他激励我们不论对于苦难还是生活,我们应尽力去寻找其存在的意义。永远不要寻问生命的意义,而其意义所在正是我们用点滴行动赋予,我们终一生回答生命留下的疑问。
歌舞升平的现代,许多人陷入种“存在之虚无”的状态,很多年轻人没有目标,酗酒滥交,放纵地生活。美国出现过跨掉的一代“而佛系青年的“随遇而安”也日益走红。他们工作稳定衣食无忧,甚至跻身上流,而他们却内心空虚而无意义,不再迈步探索,只是随着时代的车轮被动地向前滚。
在国难当头、危及存亡之际,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领中华民族抗战振兴;和平年代乔布斯也表明“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带来空前科技革新。在立志之时他们也明白自己为何而活。在面对挫折,失败时也会轻易放弃,因为有了心中的梦想,即使苦难在其眼里也会有其独特意义。就像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这也是为什么乔布斯在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家门后,不是撒手不干,而是坚持向前,成就了更广阔的天。因为心中的信念,西南联大的建立让教育的星火不断,中华文化不亡,世代相传;教授们放弃锦衣玉食的生活,在漏雨的教室里带来一堂堂特别的课,即使炮弹的轰炸,师生们都明白这苦难的意义“中华不亡,有我!”多少富家子弟扛起武器上战场,保家卫国,多少妇女也主动担任医务人员,挣起国家的生命线。
如今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有的只是一些困难、不如意,而许多人却容易轻易被击跨,否认生命的意义。他们抱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不利和身边人,却不知其实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些不可控制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的许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
记住,这是你所拥有的时间,这是你所决定的生活,不论春风得意还是寒冷凛冽,都有其意义。为了目标、梦想向前走,用一生的时间承载生命所留下问题的份量,活出生命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五
一位叫做弗兰克尔的精神病学家,在二战期间,为了照顾年迈了父母放弃了可以去美国的机会,最后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时间长达3年,以1/20的生存机会活下来,并写下的这本著作。
关进集中营的生活,是无止境的饥饿和体力活,永远不充足的睡眠,对生命的未知以及对于战友不断放弃生命的无奈。
脏乱差带来的反差让集中营的囚徒陷入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在这样的环境中因无法接受现实落差而放弃生命,书中提及一个作曲作词家,梦见了3月30日战争会结束,大家会被解放。然而随着日子的接近,希望逐渐渺茫,最后这个人在2.29日发高尚在最后于3.30日逝世,死因伤寒。而战后大量的研究指向集中营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缺乏勇气导致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生病从而走向生命的终点。
作者认为他的活下来于运气有非常大的关系,同时,他对生命的使命感——完成他因被关而丢失的精神病研究手稿,支撑着他要一直地活下去。大部分活下来的人也是有着强烈的生存使命感的。
这样的经历,造就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一样的看法。书中写道“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在大部分人渐渐失去信仰的年代,人们不问牧师,但是希望向心理医生/精神学家探寻生命的'意义。而作者的观点事,别问外界能给予你什么,应该是在外界条件不可控的情况下,思考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如果你活在痛苦当中,对待痛苦的态度也是意义的一种体现。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譬如爱情)。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现在就是过去,过去能被改变和修补。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负责任。
大部分人都同意“人是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但是现在普遍社会现象是“无意义感”。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心理医生面对病人,更多时候是回归到病人的过去,归结为童年的不幸或者过去某个行为某件事情所带来的心理阴影,而意义疗法不是归咎于某个原因,而是让我们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价值,不对过去下判断。
很多患上神经性官能症的人(中国称心理病),通过意义疗法发明的特别技术:矛盾意念法,得到了治愈。譬如一个失眠的人,会恐惧失眠,失眠本身是个痛苦的事,而对失眠的恐惧会加深这种恐惧,作者建议,可以干脆不强迫自己入睡,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晚点上床入睡,反而会更快入睡。
与我上周看完的《未来简史》,有一个很不同的观点,简史认为人是生化的算法,我们的行为看上去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但是很有可能是生化的一个算法结果,我们的决定不是自主的产物。而本书认为,越是在恶劣的环境,越能体现人的差异,就是我们在困境的看法和我们对生命的坚持,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在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听从内心活着谨慎选择,在不可以选择的时候我们看似没有选择,但是作者相信我们依然有选择的机会,就是选择让内化自己,让自己在困境中找到自己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
所以心情忧郁的时候是选择找到生命的意义?还是在过去阴影中寻找和解和解决的方式?
我个人觉得两者都很重要。活得快乐就是最好的方式。谢谢本书带给我的观点;越痛苦,越美丽。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六
我的理解:somethingbiggerthanmyself即是大部分人(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只要我们通过创造与工作,通过爱,通过拯救别人于苦难(哪怕自己承受这苦难,抑或苦难使自己体悟到了他人之痛),使我们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服务他人,服务于大众,乃至服务于全人类,我们就完成了自我超越,更完成了自我实现,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1.创造与工作。
2.亲密关系与爱。
3.苦难的意义。
对于怎么找,弗兰克给了三个建议:
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活着为了什么?现在我们有了答案,为了自我超越,找到那个biggerthanmyself的东西。
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雇佣了100个人,不让睡觉,不许休息,就是跑步,最后这批人全都累趴了,都说你现在就是把一头狮子放进来,我都跑不动了。可是,当科学家们用电击他们的肌肉时,发现他们的肌肉还是可以收缩的。可见他们并不是真的跑不动了,只不过他们以为自己到极限了,跑不动了。更确切的说,是他们的大脑告诉他们的。其实这是大脑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机制,当疲劳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警告“不行了,到极限了”。而实际上,根本就没达到。一位美国的母亲为了救自己被压在车下的孩子,竟然将汽车抬起了一角,一位父亲为了救自己掉下阳台的孩子,飞奔扑救,竟然及时接住了孩子。当他们要做的事比他们自己的生命都重要的时候,他们就真的能不再管大脑里那个“不行了,到极限了”的声音,超越极限,超越自己。
作者弗兰克是一名被关在奥特维辛集中营中的犹太心理医生,从刚进集中营时看到淋浴喷头能流出水都无比激动(毒气室外观跟澡堂一样),到听到别人指着他说“看,这样的人就是下一个就要进毒气室的人”时还能“幽默”的发笑,最后到从刚死的朋友身上扒鞋子,只因为他那件比自己的结实。1944年圣诞节前,奥特维新流传圣诞节时战争将结束,所有人都会被释放,然而圣诞节过去后,期盼已久的胜利并为到来,这直接导致集中营里死了80%的人,不是由于饥饿和寒冷,而是由于失去了希望。弗兰克之所以活了下来,因为他心中还有两样事物,其一是他的家人,尤其是他对妻子的爱,在很多苦难之时给了他莫大的动力,另一样是他的手稿,他所要完成的心理学“意义疗法”的手稿。这两样都是biggerthanhimself的,所以支持他活了下来。
弗兰克书里介绍了心理学的”意义疗法“中的一个小招数:临终床疗法,想象你已经获得了你想拥有的一切,而此时你也已经80岁奄奄一息躺在床上,行将咽下你人生的最后一口气,回首一生,你是否觉得自己的一生有意义?挣钱,成名,当领导,游遍山川大河五湖四海,吃过全世界各种人间美味,可如此美妙的一生意义到底何在?答不出啊,仍然觉得空虚寂寞冷啊。作者后来给出了答案,自我实现其实是个伪命题,自我实现只是个过程,实现这个过程的动作叫做:自我超越。只有我们在人生百年中真正找到了somethingbiggerthanmyself并且为之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的人,就算完成了自我超越,而自我实现这一副产品也自然就得到了。
按照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原理,一个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可是对于如何自我实现,翻阅古往今来东西方的各种典籍,除了教我们要正直,要有目标,要努力,要有耐心,之后等着,成功会来的,自我实现也会来的。可是越想越不对,努力是没错,可总要有个方向吧,定目标也总要又个方向吧。总不能定个我要发财的目标,然后拼命赚钱,最后金山银山搂在怀里然后蹬了腿闭了眼也算不上自我实现吧。(这最多算是实现了第二层次,安全的需求)。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七
书的作者弗兰克是犹太人,纳粹时期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所以才写成了这本书,书的第一部分就是介绍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前面写到他是如何装在拥挤的火车车厢里被运送到集中营,以及当时左右两道选择就是生死选择等等这些,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中的这些画面。
这一部分看得特别慢,每段描述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画面,也看得比较压抑,透过这些文字能感受到作者强大的内心和清醒的意识,也许正如他所说,他对未来有期待,对当下赋予了意义,他需要活下来把他的研究弄完,并且,他的心中还有爱,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的妻子。
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作者提到了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不同方式: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者从事某项工作;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第二种和第三种需要进一步解释。
找到生命之意义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
读这本书时,尤其是对于集中营生活描述的部分,脑中不时冒出这些想法:我现在真是太幸运啦,我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啊,原来赋予意义能如此强大啊,原来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呢。
这本书很薄,值得在迷茫的时候读一读,也值得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读,最后引用下文中多次提到的尼采那句:“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八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创立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29所大学授予他名誉学位,美国精神病学会还授予他奥斯卡·普菲斯特奖。他生平有三十多本著作,这本书最为著名,销量过千万册,获选为“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意义疗法含义:在治疗策略上着重于引导就诊者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明确生活目标,用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生活的心理治疗方法。
意义疗法适用群体: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抑郁、空虚、迷茫、绝望的就诊者,精神病、神经症。
意义疗法的治疗技术:意义分析法、矛盾意向法、非反思法(这个技术这本书中未提及)。
意义疗法的目的: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讲,意义疗法也是个分析过程,因此它类似于心理分析法。意义疗法把人看成这样一种存在:他主要的担忧是实现某种意义,而不仅仅是满足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或者是调和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欲望的冲突抑或适应社会和环境。
意义疗法师的作用: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这也是为什么意义疗法师在所有心理治疗师当中最不愿意对患者进行价值评判的原因,因为他绝对不允许患者将评判的责任转移给医生。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可以作为所有心理治疗师的座右铭。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弗兰克尔说“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所以他主要个人生命的意义不围绕自己,而是事业或者所爱的人,会具有更神圣深刻的意义,这是从他跌宕起伏、惊险丰富的人生经历中的总结,那些同样关在集中营,被肆意虐待的囚徒们,找不到了信念,也没有明确活下来的目标时,行尸走肉般很快就忍受不了炼狱的痛苦和煎熬,要么死去要么疯掉。而幸存者里,大多是心存希望,不断安慰精神枯竭的自己,有心爱的妻儿、需要赡养的父母、热爱的事业需要自己的智慧奉献……在我们活下来的意义里,总是离不开爱、和平、自我价值。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武志红也提到过,埋藏在无意识里让你痛苦的东西,把它放在意识里被你看到了,就不会痛苦了。黑暗的地方,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它真实的样子,没有直面的勇气,于是懦弱的等待恐惧吞噬,越来越弱小。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九
记不得亦舒哪本小说里,有人问女主人公,母亲去世是什么感觉。回答是,再没有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跟爱一样,幸福是如此的神秘而难以定义。与健康类似,当我们特别关注它的时候,应该是它出了问题。如成功一般,当我们刻意去追求它的时候,它往往与我们擦肩而过。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想他一定是特别的不幸福。
有时候我们会误会忧郁症患者。生活这么美好,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快乐起来。如书中所言,过度渴望也可能是致病因素,这一类的病症,往往对应着某种恐惧,而恐惧激发的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患有忧郁症的人很可能不是不想幸福,相反是因为太想幸福,或者太害怕自己不幸福,所以反而没法幸福起来。书中建议的“矛盾意念法”,就是要停止跟症状做斗争,试着去做相反的事,不再过度关注自己所害怕的事情,症状反而会减轻甚至消失。比如失眠患者,当他们尝试用尽量晚点上床睡觉来替代试图入睡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快就入睡了。
回到本文开头,当遭遇至亲离世这样的苦难之后,我们是否还有机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问题也许在于如何定义真正的快乐。如果真正的快乐是指那种不依附于任何东西,由内心散发出来的幸福感的话,我觉得可能真的是很难再有了。父亲走了之后,不自觉地我会抗拒很多以前让我觉得幸福的事物。比如我会本能地害怕节日和周末的到来,不愿意走进熟悉的餐馆,在机场商店买特产时总会躲开父亲喜欢的食物。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真正地丧失幸福感。书中说,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所以找到幸福的最好办法,也许就是不再把追求幸福作为目标,而把生活变成一件一件的小确幸。
回想起父亲生病到离世的十个月间,尽管有见不到希望的忧伤,也有不断被现实打击的悲苦,但也不乏这样的小确幸。父亲生病后胃口一直不好,而营养又至关重要,所以我把给爸爸做饭当成首要任务。用小姨安慰妈妈的话说,系上围裙是最好的治愈方式。那段时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出差任务,每天根据爸爸口味琢磨做什么饭,如果做的饭爸爸多吃了几口,就很开心。爸爸喜欢吃牛肉,我学会了卤牛腩,得需要三天时间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把卤好的黑红发亮的牛腩切好片端上桌。在慢火煮炖散发的香味中,似乎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真愿意时光就此停驻。我总觉得,中国人的幸福,很大一部分就在那端上桌的一盘盘菜肴中,也在那围坐桌边的热闹中。父亲最后一次入院,营养科医生检查说营养情况良好,这件事成了我的小确幸。
在苦难中,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加敏感,特别是对生活里那些美好的东西,比如诗词,大自然,温暖与爱。去年父亲临走前的那一周,有一天从地铁站出来,突然看见去往医院的道路旁的树上盛开着大朵大朵黄色的花,如此绚烂夺目,让人印象深刻。今年父亲离世周年的清晨,我特地坐地铁去看那些树,却连一朵花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不知今年的春天是否离开得更早一些。
清明前的一个夜晚,在梦中见到了父亲,戴着他最喜欢的儿子在迪卡侬帮他挑的灰色网球帽。我俩碰面之后,竟然不约而同说,去哪了啦?醒来时的黑暗里,我知道自己流泪了,我想,跟父亲,我们终归还是走散了。
父亲离世前一个多月,我曾经写下一段话:“有时候觉得,如果人是一种无法回忆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的动物,是不是会少很多痛苦。然而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那些温暖的记忆,也不再对未来抱有希望。所以过去和未来,让我们感受温暖与希望,即使痛苦伴随,依然无怨无悔。”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里说,人是这样一种被疾病和痛苦包围,却仍然能够感受幸福和快乐的生物。我想,正是因为那些温暖和希望,让我们即使面对苦难,依然能够感受幸福。
最后,还想再一次分享弗兰克尔在书的“自序”中所强调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
封面的那句话很好的描述着弗兰克尔的人生经历——“他并不是当年在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犯,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弗兰克尔活出了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在书中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环境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在意义疗法的第一章中,他列举了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列举了阿德勒的“追求权力”,以此他提出了不同于这二者的“追去意义”。
在存在之挫折中,他指出了存在的三个定义:存在本身、追求意义、意义。这三个在我看来通俗意思就是活着、自我、人类。
在心里——动力中,他借用尼采的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他指出紧张是必要的,这是由已完成和有待完成间的矛盾产生的。他举例到,让工程师加固桥梁,反而需要施加压力,以使构成桥梁的材料更加致密。
在存在之虚无中,他借用叔本华的话“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他指出三个东西可以赋予人意义——苦难、成功、他人。
在生命之短暂中,他指出我们应该嫉妒老人,因为他们不仅拥有的是可能性而且已经是现实性,他们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的承受过痛苦,可以在自豪而快乐的日子里回忆过往的日子。
他说——人不要只想短暂性本身,要去想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曾经历过的快乐和痛苦,曾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在对泛决定论的批评中,他提到,人无法选择外在的环境,但可以选择内在的态度去面对。他说,自由是人的生命中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
在为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辩护中,他指出“三重悲剧”在意义疗法中包括了——痛苦、内疚、死亡。他说人在面对灾难时总有能力——获取负责任的行动动机,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将苦难转化为成就。不要“过度意念”,要了解“矛盾意向法”。他在年轻人的三大症状——抑郁、侵犯、成瘾依赖中指出,要抓住意义的导向,要找到不得不集体实现的意义,要把握每一个情境的意义来获得总体的意义。他反对集体罪过的观念,因为杀人犯用菜刀杀人,不代表菜刀就是来杀人的。
他劝戒我们——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就像是活在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错误地行事与生活。
他说因为在磨难中依然能找到意义,那生命的意义就是无条件的,至少在潜在意义上讲是这样的。因此无条件的意义也意味着人无条件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给了人尊严的持久性。因此不能仅从有用性意义上的价值来评判人,还要注意到人尊严上的价值。
最后他说道——虽然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如果我们都不努力做得最好,那它只会越变越遭。
因为有了奥斯维辛,我们知道了人能够做什么。
因为有了广岛,我们知道人正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之中。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一
这是一部世纪名著,从1946年出版至今,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售1200多万册。作者弗兰克尔(1905-1997),犹太人,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博士、精神病学专家。这本书,作者只花9天就完成的书籍,我反复花了半个多月才算基本读完。
难得可以通过此书,随着作者去亲历奥斯维辛等几个集中营的生活,了解这段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人为灾难。正因为是幸存者的笔,它的真实性就毋庸置疑,它的震撼力就永葆青春。关于二战集中营这段历史,再精的历史学家,再厚的历史著作,在这篇亲历者的文字面前,均显逊色,犹如打扮过的美女无法胜过质地纯真的美女一样。
很多老人讲述,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对比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真的不相上下。可惜,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影响远不及集中营,甚至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健忘,甚至否定。如果当初也有一个弗兰克尔式的亲历者,以书籍的方式将南京大屠杀记载下来,该多么有意义啊!
----养成书写的习惯很重要,平常的记述就可能成为不朽的佳作。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意义疗法)来论述追寻生命的意义(man’ssearchformeaning)。作者突出的重点是后部分(意义疗法),前部分(在集中营的经历)是后部分的铺垫和衬托。
我不是搞心理疾病的学术研究,意义疗法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很难去评价。但作者的思路我很认同:对于过去因打击、创伤、失败、迷茫、困惑、压抑、空虚等因素造成的心理疾病,很多都是从原因分析、开导鼓励、帮助安慰等方面去治疗,这样只会让病人陷入无穷的痛苦回忆或虚无失望之中。而作者采取向前看的态度,从未来入手,从希望入手,以追寻生命的意义入手,以责任为支点,来改变病人的心理环境,从而忘记过去的不如意,找寻自己的责任,迎接希望的未来。
这本书最佳词汇就是“责任”。与尼采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句话异曲同工。作者对责任与自由的论述非常经典:他视自由与责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美国高举自由的大旗,行利己之实。什么国际秩序,什么美国优先,无处不显自私利己,不顾他人得失。这样的自由能行得通,能走得远吗?看看华尔街的贪婪,看看校园的枪支,看看政党的厮杀,看看黑人的穷苦。就明白美国华丽外表下不安的心。
转头看看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举国扶贫,全民医保,构建和谐社会,输出维和部队,推动一带一路,倡导命运共同体,等。无处不显责任担当,无处不显利他精神。就懂得中国朴实外表下的淡定。
----小到个体,大到国家,责任是自由的源泉,自由是责任的表现。
借用一句俗语来做不恰当的类比:“有钱说真话,无钱语不真”。当然这里不是说作者“有钱”,而是有“亲身经历”。正因为作者经历了集中营非人般的生活,能侥幸存活下来,这段人生经历就是这本书最值钱的地方。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的苦难不亚于弗兰克尔,书中描述福贵苦难而顽强的生命力也不亚于作者的经历。为什么《活着》没有《活出生命的意义》那么有影响力?也是这个道理:作者有其史实般的经历。
作者从1942年被抓,到1945年解放,经历那3年生死存亡的心路历程,辅以作者对职业兴趣的孜孜追求,在一个个生死抉择的瞬间,自己看到身边的情形,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再来总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追寻生命的意义?作者早已胸有成竹了。从集中营出来修整一段时间后,花9天时间,就一泻千里,一气呵成。
作者获知失亲丧妻的重击后,没有忧郁不振,没有选择复仇,而是选择和解宽恕,用自己的余生来诠释《活出生命的意义》。除了继续从事一生钟爱的心理疾病治疗和研究,还写书(39部著作),还任教(哈佛、斯坦福等),67岁学开飞机,80岁登阿尔卑斯山。
中年的弗兰克尔在经历集中营那段黑暗的岁月后,找到他生命的意义,并且用其余生来帮助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
----生命之光:实事求是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是消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手段。
阅读此书,除了能帮我们追寻生命的意义,激发自己找寻生命的意义,思考接下来该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外,也给我另外一个启发。
这个启发是由几个串联起来的时间节点组成的。
1905年出生于奥地利。3岁,决心要做一名医生,经常花几分钟琢磨生命的意义。16岁,参加一个成人教育的哲学研究小组,演讲时说:“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哪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负担起生活的责任”。25岁,在维也纳大学诊所担任精神病专家。34岁,维也纳犹太医院,罗斯柴尔德医院任精神官能症主任。37岁,入集中营。40岁,集中营解放出来。41岁,写出《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后面的经历就不赘述了。上述时间节点,给我们一个很强的信号就是:作者的兴趣是从3岁就开始有了,并且一生在兴趣方面工作。作者长期从事生命意义的探寻工作,并且16岁就悟出来“责任”是自己研究生命意义的基石。
二战纳粹集中营,虽然臭名昭著,但从某种意义来讲,成全了弗兰克尔。正是在作者人生的黄金年龄段,给予他这个生死历练的机会,让他在心理学的职业兴趣研究上,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最后,摘取弗兰克尔一句话:“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二
"书犹药也,可医愚",因此,工作之余我拜读了很多大师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其中,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读后,感觉自己整个的生命能量像溪流一样开始潺潺地流淌,在我近四十岁的生命中再次感受到:爱是一种医治任何创伤的良药,勇气则是面对生活给我们设定的任何困境时的力量,而最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人,心灵上选择自由的权利是上天赋予我们最神圣的也是任何环境、任何人无法剥夺、也难以触及的圣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非常奇特,因此才值得我们以感恩的心态将它细细品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诸多选择。可以说,在品读这本书时,你不仅是在与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对话,它更多的篇章中所凝聚的精华在触动我们灵魂的同时,让我们开始接纳生活的全部:快乐、幸福、恐惧、悲伤以及各种未知。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维克多·弗兰克尔讲述了自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非常"遭遇。在历经了炼狱般的痛苦后,他选择了在绝境中抓住毫无生还可能的希望,并将此总结为"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第二部分是理论(存在主义分析治疗)。作者将自己在集中营中真实的经历、内心的感悟结合心理学专业丰富了"意义疗法".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他留下的不是伤痛的情感和困扰他日夜的噩梦,反而强化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核心理念:"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对生活赋予的磨难,我们孤独而独特,但我们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中。"诚如尼采所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因此,在读了这本书后,大家意识到维克多·弗兰克尔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在这本书中,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困难、剥夺和死亡,尤其是当人能在生命的绝境甚至死亡中延展出生命的意义来,那么他内心的强大可想而知。在我们整个的人生长河中,我们必须也必然会经受太多的苦难,这是无法逃避的任务。因此,要直面所有的苦难,不能软弱,眼泪是无用的,但也不必讳言眼泪,因为眼泪见证了人们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气。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兵说的话:"没有在黑夜痛哭的人是不能了悟人生的。"我们面对生活的苦痛可以流泪,那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眼泪不仅代表了我们的软弱、孤独和无助,同时也代表了我们决定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正如意义疗法所认为的那样,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盲和聋的生命局限让海伦·凯勒有机会碰触到生命所蕴藏的万物之美。她说,万事万物皆奇迹,无论我身处在怎样的境地,哪怕是黑暗和无声,都要懂得满足,懂得随遇而安,更懂得了"喜悦藏于忘我之中。"力克·胡哲面对向上帝祈祷获得常人的胳膊和腿无望地悲伤时,他学会了开创不设限的人生:刷牙、洗头、打电脑、游泳、做运动、惊人的沟通能力等等。
了悟生命的意义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这本书更多的笔墨是放在了我们如何去找寻生命的意义。他提及了三个途径:做事情、关爱他人、态度。每个人的生命中必然会面对很多的挑战,我们应该摆脱柏拉图式对生命意义的探寻,更应该脚踏实地地以真诚之心投入生活,化解一道道生命难题。叔本华说过:"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两级。"厌倦的极致会带来存在之虚无,进而丧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也明白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道理:真正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就是摆脱存在的虚无,以自己的真实尽情投入生活,哪怕千疮百孔。同时,人的一生忧多乐少,忘记一分,就快乐一分。对前尘往事何必挂怀,真正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同时,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如果有爱常伴左右,我们的生活质量会更高。"爱出者爱返,富往者富来",爱美丽了世界更丰富了内心。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吝啬爱的付出呢?诚如我在为学生做心理咨询的工作,在生命的流淌与互动中,我化解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的哀愁,同时,他们也回赠给我了生命成长的力量。此外,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人在勇敢接受痛苦和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就有了意义。生命的意义是无条件的,它甚至包括了不可避免之痛苦的潜在意义。明白了痛苦、死亡本是有意义的,我突然以来长久的困惑也化为乌有。无论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无论贫瘠或富有、无论成功或失败,我所有的生命元素构成的图景都是有意义的。尤其在看不到任何希望、满心只有创伤的时候,我们还能坚持"初心",这种精神动力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读了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我开始学会对自己和生活全然的接纳,生命真我的能量也随之释放。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三
逼着让自己把这本书看完了。读书本来就是一种自虐的倾向。并不是书的内容不好,而是各种理论,第一次接触,生涩难懂。
尼采的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并应用。——“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后,作者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意义疗法”和“存在主义分析”该做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必须那么做。
应经常思考: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的意义及其对我的意义。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办法是去做某件“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
凡是人所能想到并且相信能够做到的,终究会实现;每一个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经验都会带来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种子。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四
本想起个合适的主标题,却没有找到。书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出版社把这本书的上架建议归为“心灵、励志”。
朋友送给我这本书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直到前些天才读它。不免觉得应该早点翻看,可现在依然不晚。这本书至今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达到1200万册。我读的这本已是国内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这些足以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写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荐给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个人都有黑暗时刻,愿我们都能在那时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亮。
书在开始的时候这样介绍作者——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学专业上的“意义疗法”,而第一部分的内容占了全书的70%页面。在我看来,那70%的经历本就是一种“心理治疗”,第二部分的“方法论”只是让此书锦上添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思考,苦与乐应该只是相对的。苦,是没有下限的。你感觉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为总有比我们还苦的人,我们自己也总会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极限的苦。书中第一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情景,受尽牢狱之灾的人们终获自由,可当有人问他们是否高兴的时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说,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这是一个痛苦的结束,与另一个痛苦的开始,尽管这个痛苦是在重获自由之后。而苦的对面,是乐。乐应该是有上限的,或者说,乐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平静。就像书中所说:对于回家的犯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们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与别人比较的心理,也经常看到别人身上的比较现象。如果把比较分为两种,一种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种是比谁更惨。向上的攀比多为让别人认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为获得别人的同情,后一种现象似乎更常见。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片段,为了进入华府当佣人比谁更惨。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是感觉自己更惨了,带着一种悲观情绪循环往复。如果真的需要比较的话,集中营的那种生活,不,那不应该被称为生活,那种状态应该是人类所经历的极端之一。而弗兰克尔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极端的恶劣处境中,“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将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没有平的,也没有直的。苦难与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过。书中集中营的经历,其实不过是一段人生缩影。对于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压倒。而这时——“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在最绝望的时候,告诉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书的第二部分讲述“意义疗法”。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最好的例证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义”那一小节的文章里做了标记。作者说,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一辈子很长,随时都是挑战,每种挑战都是一个意义,生命的意义实际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断颠覆。所以,作者的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书中继续阐述了“爱之意义”、“苦难之意义”、“超级意义”等内容,不再描述。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内容都对我们有用。而是某一章节,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话,能让你读到此处时眼前一亮!最后,还是想分享几句印象深刻的话语作为结束: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五
最近读了弗兰克尔著作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描述的二战期间集中营内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强烈震撼了我的内心。弗兰克尔是犹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1942年,他被纳粹关押到曾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狱,就是被送进了毒气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长的囚狱生涯中,遭受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获自由后,仅用了9天就完成了这本书。
集中营内的非人生活将囚犯从活生生的人变为一个个号码,除了自身赤裸的躯壳以外,丧失了所有一切。在这种极端扭曲的现实中,集中营内有退行到禽兽一样的行为,但依旧有人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块面包给别人,闪耀人性的光辉。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作者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发现人拥有选择人生态度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他自己本来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国,但为了照顾父母他选择留了下来。在集中营里,他怀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活着与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学著作,他从这强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撑他活了下来。
当一个人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无穷无尽力量,能够毫不畏惧地经受任何艰辛困苦。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取得了飞行员驾驶执照,一直到80岁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
弗兰克尔以其切身经历告诉我们: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如果磨难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事业的责任,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充实和丰满,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找寻和体验生命的意义,过有意义的人生。作为国家电网的一名员工,我们应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许在工作中我们总会遇到困难和失败,我们并不是一定要避开它,要相信,我们一样可以从中找到它的意义,而那时候,也一定会有个比自己想象中更加强大的自己,来面对和克服那些使我们焦虑和恐惧的事情。而经过这样的选择和努力,我们,会收获更大的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实用16篇)篇十六
后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之后,我对于人生和生命有了更多的领悟,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见证了不少的奇迹,在岁月的流逝中,我越来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是可以被定义的。
你如何定义你的生命,决定了你这一生将如何度过。若你放弃了定义的权利,那就必然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听之任之。
01
没有意义的人生是怎样的?
不知道你身边是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稀里糊涂地就长大了,然后按部就班地工作、结婚、生子……终老,他们永远处于迷茫之中,时常怀疑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
对于这样的一些人,他们通常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看到别人做什么,他们就跟着做什么,看到别人抢购什么,他们也就跟着去购买,看着别人举手表示认同,他们也跟着表示认同,完全不去思考做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也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事情的正确与否。
他们整日活在别人的世界里,随波逐流,还自我安慰的称之为“随遇而安”,可一旦生活中出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他们又会跳起来“怨天尤人”,将全部责任推给“命运”,抱怨命运的不公平。
这就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02
生命不是完全不可控的
是的,在我们的一生中,确实有不少的事情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掌控的,但我们需要在我们可控的范围内,将生命的意义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当你遇到沉痛的打击时,为自己的生命找寻和赋予一定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本书作者的亲身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在困难甚至是死神面前,如果你的信念足够强大,你也还是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力量去战胜它,从而逆转你的命运。
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去找到这样的一个信念,用它去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一定的意义,仅此而已。
很多人,输就输在不相信三个字上,放弃就在一瞬间。
03
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呢?
当然,如果你一时没有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那就尝试着去全身心的爱一个人,因为在你爱着对方的同时,你的生命也会变得更加充实。
如果,你当下既没有热爱的事情,也没有遇到你爱的人,那么你就尝试着去勇敢面对苦难。事实上,所有不可避免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它会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成长,给了你一个逆风翻盘的机会,就看你是否能够把握这个机会了。熬过去,就是胜利!
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句话,然后勇敢的去面对生活赐予我的一切挑战!
所以,你找到属于你生命的意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