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以下是一些六年级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一次摸3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一定能摸出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摸出球的个数与颜色种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不难发现:只要摸出的球比它们的颜色种数多1,就能保证有两个球同色。
二、做一做。
1、第1题。
独立思考,判断正误。
同学交流,说明理由。
2、第2题。
说一说至少取几个,你怎么知道呢?
如果取4个,能保证取到两个颜色相同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1练习。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二
教科书第105页-------106页,例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谁的面积有关?
4,我们把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图形,圆环。
板书课题。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环形?
介绍几种剪环形简便,快捷的方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环形特征的认识,深化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所问的问题。
提问:环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是什么关系?
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自己想了解环形的其他有关知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回答: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讲述:(1)这种方法行吗?能求出环形面积吗?
(2)现在就利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们刚才自己剪出的'环形的面积。
(3)想一想,你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我也剪了一个圆环,你们愿意帮助我计算出这个圆环的面积吗?
出示例题,规范解题过程。
图:
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用的是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方法2:
提问:谁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做的?
教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三
本课通过创设情境、直观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在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鸽巢问题“”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问题,会用“”“鸽巢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的灵活“鸽巢问题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的探究“鸽巢问题过程,了解掌握“”“鸽巢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对“鸽巢问题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1、教师组织学生做“抢凳子游戏”
游戏规则:4个人围着凳子转,老师喊“停”,4人必须都坐到凳子上。
老师说:我不用看,就能猜到,总有一个凳子上至少做了两个同学。
2、揭示课题:
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里面蕴含着有趣的数学原理。(板书课题:鸽巢问题)。
二、检查预习:
1、什么是抽屉原理?
2、谁发现的?
3、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4、你的困惑是什么?
三、探究发现。
出示例1:把4支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
1、让看懂例1的同学来讲讲。
2、师问:你这是用的什么方法验证这一结论的?
对这一问题其他同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质疑,师答。
3、如果不用一一列举法,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吗?
指名上台来讲。
师问:你们对这种方法听懂了吗?
生质疑,师解答。
4、练习。
6支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了几支铅笔?
7支铅笔放进6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了几支铅笔?
100支铅笔放进99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放了几支铅笔?
5、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只要笔的支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笔。
师:如果多2呢?
例如:5只鸽子飞回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只鸽子。
如果多3呢?
出示例2:
5支笔放进2个笔筒,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至少有几支笔?
1、指名上台讲解。
2、学生如果听不太明白,再引导讲课的同学举几个例子。
3、师问:你们听明白了吗?
4、引导讲课同学带着同学们观察黑板,看发现了什么规律?
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了几本书?
四、总结归纳:
五、巩固练习。
1、扑克游戏:
3、课本69页1、2。
4、课本71页1、2、3。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四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数?
2、最小的非0的自然数是多少?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基本单位是多少?
3、小数又可以怎样分类?
4、我们学过的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数位的顺序是怎样的?
6、写数时应注意什么?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下面各数:七千零三十八、七亿零三十八万、
三亿零五十万六千、零点零四零六。
练习:
1、在数位顺序表里,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五位是()位,计数单位是()。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位。
2、最高位是百万位的整数是()位数;最后一位是百分位的小数是()位小数。
3、5830070420读作()。“8”在()位上,表示();“7”在()位上,表示()。
4、有一个四位数,加上“1”就变成五位数,这个四位数是();有一个四位数,减去“1”就变成三位数,这个四位数()。
5、地球有多大?请读出下面数据。
地球的半径6378.14千米赤道长40073.92千米。
地球表面积510067860平方千米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千米。
思考并回答:
1、3.150=3.15、7.8=7.8000,这是根据什么?
2、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再向右移动一位,它的值有什么变化?
3、1÷3、70.7÷33,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什么规律?
5、下面的循环小数,如果各保留三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该怎样写?.....
0.720.33.150。
6、以85400为例,省略万后面的尾数与写作以万为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
8、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和是45,这三个数分别是()、()、()。
练习:
1、9035000以万为单位写作(),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作()。408000000以亿为单位写作(),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写作()。
2、7.85353……写作(),0.346346……写作()。
3、0.04×1000就是将0.04的小数点向()移动()位。
4、25.4÷100就是把25.4的小数点向()移动()位。3.002的小数点左移两位,是原数的(),小数点右移三位,是原数的()倍。
5、两个数相除的商是3.45,如果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商是()。
数的整除。
思考并回答:
1、下面的除式,哪些是整除关系?是整除关系的两个数要具备哪些条件?
32÷4、45÷7、12÷0.3、720÷90、2÷4。
4、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
5、下面各题分解质因数是否正确?为什么?不对的应该怎样改正?
6、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14和42、24和32、12和18。
7、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怎样判别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
练习:
1、在16、4、8、32、36、80、84、160这些数中,80的约数有(),16的倍数有()。
2、20的约数有(),32的约数有(),20和32的公约数有(),其中最大的公约数是()。
3、按照下面要求写出互质数:两个都是质数();两个都是合数();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
能被3整除的数。
能被5整除的数能被2整除的数。
5、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7和18、39和117、8和15。
6、一个数用2、3、5除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小是();有一个数用它去除30、45、60正好都是整数,这个数最大是()。
7、判断题:
(1)没有约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2)一个自然数的约数总比它的倍数小。
(3)两个质数相乘,积一定是合数。
(4)一个奇数加上7,一定能被2整除。
(5)2、3、5都是质因数。
(6)两个合数不能成为互质数。
(7)17的约数都是质数。
(8)因为3、5、6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3×5×6=90。
分数和百分数。
思考并回答:
1、先填空,在回答:4/5=1÷×、4/5=÷;7/9=1÷×、7/9=÷。
什么叫分数?分数的分子、分母个表示什么?分数单位表示什么意思?
2、什么叫百分率?“9/100米”与“9﹪”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与。
商不变的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
4、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你能说出约分和通分的方法吗?
5、下面括号里应填什么数?其中哪一个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24/40=()/20=48/()=()/5=()/15=36/()。
6、举例说明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8、分数、小数、百分数混在一起,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比较0.6、2/3、61﹪的大小。
练习:
1、把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5段,每段钢管是全长的()/(),每段的长度是()/()米,3段占全长的()﹪。
2、生产500吨化肥,计划2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计划的()﹪,每天生产()吨。
3、3里面有()个1/3,2/3里面有()1/12,1里面有11个2/(),100个1/7是()。
4、7/15的分数单位是(),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减去()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于1/5。
5、5/8的分母加上24,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6/15的分母减去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要()。
6、一个分数,它的单位是1/8,它有7个这样的单位,这个分数是(),化成小数是(),化百分数是()。
量和计量。
思考并回答: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各种量基本单位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长度1米1千米=()米。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面积1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
1平方千米=()平方米。
1公顷=()平方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1立方米。
1升1立方米=()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升=()毫升。
质量1千克1吨=()千克。
1千克=()克。
时间1秒1日=()时。
1时=()分。
1分=()秒。
2、在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或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变换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
1、填空:
(1)5米=()分米3.2分米=()厘米5平方米=()平方分米。
3.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52700平方米=()公顷。
(2)4.8升=()毫升1.6千克=()克7.3米=()分米=()厘米。
(3)4.2公顷=()平方米0.8平方千米=()公顷。
1.05立方米=()立方分米1.45吨=()千克。
(4)210秒=()分1/6日=()时1时20分=()分。
2、选择:
(1)下列年份中,不是闰年的年份是()a1980年bc21。
(2)25厘米×()=1米a1/2b4c40。
(3)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a10厘米b100厘米c10000厘米。
3、判断题:
(1)第一季度有91天的这一年是闰年。
(2)一水池装了0.3立方米的水,这池水的容积是300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五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29页的例8及相关练习。
1、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使学生理解除法性质及其乘、除法的多种简便算法的算理。
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一复习导入:
1、听算:24×5=25×4=8×125=20×5=。
1250÷125=560÷56=等。
2、复习减法性质:板书:a—b—c=a—(b+c),逆运用:a—(b+c)=a—b—c。
3、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入新课。
二、探究学习新课。
(一)除法性质。
(1)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按照老师要求列综合式解答。
方法一:先求每个小组购买树苗用了多少钱?方法二:先求一共买了多少棵树苗?
1250÷25÷51250÷(25×5)=50÷5=1250÷125=10(元)=10(元)。
答:每棵树苗10元钱。
(3)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初步发现:1250÷25÷5=1250÷(25×5)。
2、出示29页的例8的问题(2):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1)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两个条件?(让学生在例题中找,指名回答,师据生回答在例题中划出。)。
(2)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列式解答。
(3)指名汇报,师板书如下:
330÷5÷2330÷(5×2)=66÷2=330÷10=33(元)=33(元)。
再次发现:330÷5÷2=330÷(5×2)。
(4)出示:240÷5÷6()240÷(5×6),810÷27÷3()810÷(27×3),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符号。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算式的左右两边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组讨论,归纳概括规律。(课件出示文字,师据生回答板书字母公式。)。
5、练习: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000÷125÷81280÷16÷8640÷5÷64630÷(9×5)。
(二)一个数乘以一个数的多种简便算法。
1、再看例8。出示(1)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1)找出所需条件,放手让学生列出算式,板书:12×25。
(2)小组合作探究,寻找不同的简便算法。
(3)启发、引导学生想出这种算法:
12×25=12×100÷4=1200÷4=300。
2、再看例8,师在例题里划出“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问:根据着两个条件,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然后把不同的算法板书。
三、巩固练习。(略)。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新课堂》第17页的习题。
教学反思:
除法运算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所以我依托“类比迁移”的数学思想,以“半放半扶”的教学思想,和有意识地合理处理教材,联系学生的`知识实际和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
2、有意识地强化了“要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方法灵活计算”这一数学思想,并将这个难点分散与各个环节。如在(1)新授环节,解决例题时,引导学生按要求想出两种方法(方法一:1250÷25÷5方法二:1250÷(25×5)),引导学生比较后有意识地追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你会选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可以根据算式中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2)练习设计中渗透和强化在巩固除法运算性质的同时,用你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3、注意了解答应用题的学法指导。如学习例8时,通过引导学生:
(1)由问题找条件;
(2)由条件提问题等方式引导他们学会审题,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选择方法列式解答。与此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按照不同思路寻求应用题的不同解法和计算题的不同简便算法,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不管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和准确,也不管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要上好一节课还在于课堂节奏的有效把握。本课现场教学是有遗憾的。
2、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导致浪费了不少时间。如补充例题:“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思路列综合式解答”就是这样。
3、由于时间问题,未能按预定设计完成巩固练习。
一节原本可以上得很轻松自如的课却出乎意料地变成紧张急促,着实值得自己反思。有遗憾就会有收获,“追求课堂实效,重视课堂节奏。”还需要在平时不断历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六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七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漂亮的图案。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学具花瓣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欣赏奥运会会徽,提问与之相关的常识;上网浏览部分历届奥运会会徽,思考这些图案的设计各有什么特点并交流感受。
二、合作探究、自主探索。
1.引导学生分析花瓣图案是如何由简单图形a经过图形变换得到的,
2.操作演示。
(1)演示四花瓣的作图过程,教师讲授四花瓣图案形成的基本知识;。
(2)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操作步骤;注意将语言叙述完整,括号中是几个关键词。
小结:图案的设计可能是一种方法的连续使用,也可能是几种方法的组合使用。
3、合作探究书本37页(2),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演示让学生搞清做图的方法和关键。
三、尝试创作。
2.请用基本的几何图形(如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弧等),为班级“学习专栏”设计一幅题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报头图案3作品互评展示学生所画的图案,就创意和构图进行自评和他评。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八
1、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税收问题。
2、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计算纳税额.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打过出租车吗?付钱之后你或你的家人曾经主动向的士司机要发票了吗?
有人人打车要发票,有的人不要,谁能说说要发票有什么好处?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纳税,你们想了解有关税收的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2、各行各业都收,国家收的税都用到哪些地方了呢?
二、营业税的理解与应用。
1、现在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算一笔帐。
出示:“一辆出租车每天的营业额大约是600元,按国家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5%是谁的5%?(板书营业额)国家按一定的百分率来收税,这个百分率称作税率。
题目要求每天要交多少的税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600×5%=30(元)。
600,5%,30各表示什么?
出示教师调查的数据和推算的结果。(720万元)。
720÷20=36(所)。
看到这些数据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呀?
3、昨天王老师到麦当劳宁海路店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
“麦当劳宁海路店十一月份交5%的营业税9.2万元,该店十一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三、个人所得税的理解与应用。
刚才讲的都是营业税,其实税的种类是很多的。
“起征点1600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1600元是?
王老师交完税以后实际只能拿到多少钱呢?
2、“王老师的先生月工资不到2100元,11月份他交了22.5元的个人所得税,他三月份实际拿了多少元的工资?”
四、巩固练习。
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问题的话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依法纳税人人有责,依法纳税从我做起,
六、提高练习。
(较复杂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略)。
七、课外延伸。
计算父母上个月的个人所得税。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
本单元通过对圆的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教材注重实践和探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圆的曲线特征,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及对称性,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应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圆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直观认识了圆,学习了直线图形及其面积的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圆
圆的认识(一)(2课时)。
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圆的认识(二)(1课时)。
探究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体会圆的对称性。
欣赏与设计(1课时)。
欣赏由圆组成的美丽图案;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圆周率的历史(1课时)。
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
圆的周长(2课时)。
圆的面积(一)(1课时)。
圆的面积的意义;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圆的面积(二)(1课时)。
体会圆的半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借助周围的圆形物体画圆和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3.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公式的应用。能正确地计算圆及圆形物体的周长与面积。
4.能利用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采用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2.经历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思想方法,体现了符号化思想。
3.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采用割补、拼组等方法,体现了转化和极限思想。
4.经历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运用转化的方法可以将新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利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体会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3.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
1.理解圆的特征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理解圆的周长及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1/2-1/35/9×3/52÷1/21/4÷4。
18÷1/218×1/20÷2/51-3/41÷4/7。
21×3/710/7÷1521÷3/71/2×1/3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强调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关系,发展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在逐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财方案和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理财吧!让我们也学会理财,回家也能帮助爸爸妈妈。
出示课题:学会理财。
二、新授。
(一)存钱计划。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有关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提出帮聪聪计算每月收入是多少元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计算的结果。
3.让学生读支出项目表,了解聪聪家每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回收多少钱。
4.交流学生做的计划,一方面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做计划的理由,另一方面,关注计算是否正确。
(二)存钱方案。
1.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计划存钱的事情,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交流各小组做的方案,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样存钱有什么好处等。
3.提出计算每种存钱方案获得的利息的要求,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议一议。
教师提出:哪种存钱方式好,为什么?
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能否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说服力的说明。
三、总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理财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教学内容:
学会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第12页的例5。
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想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3、分别计算出在a商场和b商场所花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
a商场:230×50%=115(元)。
4、从而得出在a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课堂练习。
第12页做一做。
四、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二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三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四
1、使学生加深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能根据统计表作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明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能在看懂统计图内容的基础上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练一练第2题的两张统计图。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五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六
1、统计的意义。
提问: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
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里,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问题,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统计表和统计图。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统计表、统计图,提高整理数据制作统计表的能力,认识统计图的特征、作用,能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1、让学生看第119页前两行。
提问:怎样才能制出一张统计表?
2、做练一练第1题。
请同学们看第1题。大家把收集的原始数据分类整理,制成统计表。
学生填表后集体校正。
现在请同学们按表下面的要求分析表里的数据,把结果填在()里。
指名口答分析结果。
提问:从表里还可以看出哪些问题?
3、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
让学生把练习二十三第1、2题做在课本上。
(1)口答校对第1题。
(2)出示第2题表格。
让学生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果让学生说说每个数据是怎样得出的。
1、说明:在进行统计时,除了用统计表,还经常要用统计图。
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时要用统计图?
说明:为了把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得形象具体,便于比较和研究,有时还需要把收集到的数据制成统计图。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统计图?
2、出示:练一练第2题两个统计图。
(1)提问:这两个统计图各是什么统计图?
(2)说明:这是练一练第2题的两个统计图。从题里可以知道,这两个不同的'统计图都表示了某厂两个车间全年产值的统计数量。
提问:条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的?
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量及数量变化的?
(3)让学生口答第2题的两个问题。
你认为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3、做练习二十三第3、4题。
(1)让学生做第3、4题,完成在课本上。
(2)让学生口答第3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3)让学生口答第4题,集体订正,并说说百分率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
这节课复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你认为要怎样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
统计时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怎样的作用?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三第5、6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三第7题。
教学后记: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强调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关系,发展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在逐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财方案和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理财吧!让我们也学会理财,回家也能帮助爸爸妈妈。
出示课题:学会理财。
二、新授。
(一)存钱计划。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有关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提出帮聪聪计算每月收入是多少元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计算的结果。
3.让学生读支出项目表,了解聪聪家每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回收多少钱。
4.交流学生做的计划,一方面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做计划的理由,另一方面,关注计算是否正确。
(二)存钱方案。
1.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计划存钱的事情,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交流各小组做的方案,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样存钱有什么好处等。
3.提出计算每种存钱方案获得的利息的要求,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议一议。
教师提出:哪种存钱方式好,为什么?
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能否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说服力的说明。
三、总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理财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1/2-1/35/9×3/52÷1/21/4÷4。
18÷1/218×1/20÷2/51-3/41÷4/7。
21×3/710/7÷1521÷3/71/2×1/3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内容:
学会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第12页的例5。
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想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3、分别计算出在a商场和b商场所花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
a商场:230×50%=115(元)。
4、从而得出在a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课堂练习。
第12页做一做。
四、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教学内容:
冀教版六年级72、7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税收的意义、解决有关税收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3、体会税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依法纳税的意识。
重点难点:
会解答有关税收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去进行各种税种的调查,初步了解它们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对,这个餐厅知法、守法,开发票对谁有好处?
开发票减少了餐厅的利润,但却增加了国家的税收,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纳税意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
板书:纳税。
二、了解纳税及其作用。
1.你知道哪些纳税的知识?
2.那今天这节课你还想学习哪些纳税方面的知识?
(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怎样纳税?……)。
3.要想更多更准确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来学习呢?
(看书、查资料、上网、去税务局或向税务局的亲戚朋友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4、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纳税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要人人都有纳税意识,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5、说得很好,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什么是纳税,为什么纳税,可作为小学生,光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应争当小纳税人,学会怎样纳税!
教师介绍上网查询内容,纳税有哪几个步骤?()。
在这几个步骤中,哪个与数学密切相关?要运用到哪部分数学知识?
(百分数、百分数的计算)。
究竟怎样运用这部分知识呢?谁知道如何纳税?怎样计算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税率。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板书公式: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简单的说就是指什么?(应交的税款)。
各种收入呢?是一定的吗?税率是一定的吗?你了解哪些税率(不同的税率)。
那我选这个3%的来还!为什么不行?(根据税种选择税率来还。)。
那你会哪种税种的计算方法?(消费税、营业税……)。
都会算了吗?看这道题会算吗?(例1)。
板书:230×5%=11.5(万元)。
230是什么?5%是什么?230×5%表示什么?
可能说,什么是应纳税所得额。
师:谁能帮助他?个人所得税怎样计算?
师:对,只要有工资收入的公民都有可能要交个人所得税!
(出示:个人所得税图表)。
能看懂吗?什么意思?
帮我算算好吗?(猜猜我的工资收入?)。
480×5%=24(元)。
谢谢大家,我一定会依法纳税的!
三、练一练。
练一练1—4题。
四、总结。
如果没有,那老师这有几个话题想和同学们一起探讨!
主题。
1.你能为自觉纳税设计一句广告语吗?
2.如果我是税务稽查员,如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3.我们能为纳税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纳税。
各种收入×税率=应纳税额。
230×5%=11.5(万元)。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八
活动目的:
1、巩固已掌握的小数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购物,使学生学会购物,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想出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或多种找钱方法,寻求多种解法,发散和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重点: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问题。
活动用具: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超市购物情景图。
提问: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出示:超市购物。
提问:你去超市购过物吗?说说你的购物经历。
教具:超市购物情景图。
形式:指名、同座互说。
二、提出思考。
师:罗列部分文化用品、部分食品和部分儿童玩具的单价。
投影出示问题:
1、任选三样物品,算一算应付多少元?
2、给你20元人民币。开学前买文化用品,你想买哪几样,
共用多少钱?
3、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4、购方便面8包、饼于1包、锦菜5瓶、铅笔10枝,带50元够不够?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具:物品的单价。
形式:小组学习、集体讨论。
三、实践活动:
1、谈话导入:如果你到商店买东西。如果你是售货员,应该怎样付钱、找钱呢?
2、模拟:两人在讲台前演示付钱和找钱情况的。
3、说明:假设只有5元、10元、20元的整钱。
4、记录:将交易情况模拟超市小票简单记录。如:物品名称、价格、支付多少钱、找多少钱。
教具:学生准备实物。
形式:小组内学生互相模拟付钱和找钱。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我们学习超市购物,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乱购物,要根据生活需要节约用钱。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设计(优秀19篇)篇十九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