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的编写应该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下面是一些四年级不同学科的教案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设计的参考和借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7)0÷76=。
(8)235+0=。
(9)99-0=。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课后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整理信息中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愉快、短暂的寒假生活结束了,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吗?
二、指导提问。
出示书本情境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这副图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1)学生汇报冰天雪地里的数学知识。
2)教师将信息呈现: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3)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你还能挖掘出哪些数学知识呢?
小组汇报:。
三、归纳概括。
师:怎样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提取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三
教学内容:p2~3: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800=450+3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加数+加数=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四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20+30÷3120÷3×5。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384204386685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五
教学内容:p9: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96÷32=3。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六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王老师到文化用品商店为学校的棋类兴趣小组买棋,让我们跟着她一起去看看吧。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她一共要会多少钱?买中国象棋比买围棋少付多少钱?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尝试解答。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3+15×4,15×4-12×3。
老师引导:这是几步式题?你准备怎样算?在随堂本上算一算。
(2)交流汇报。
交流中,如果发现错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情境来想一想,并请做对的学生说说想法,使学生发现:先算乘法才与实际相符合,即:
12×3+12×412×3+12×4。
=36+15×4=36+60。
=36+60=96。
=96。
2、掌握简便算法。
在学生明白运算顺序后,再来比较上面两种计算方法。
小结: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都必须先求出3副中国象棋的价钱和4副围棋的价钱,然后再把两种棋的价钱合起来,所以我们还可以将算式中两次乘法运算同时进行。
3、观察比较,体会运算顺序。
4、让学生独立计算:15×4-12×3。
5、拓展运算顺序。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集体订正。
(2)完成“试一试”:150+120÷6×5。
6、总结运算顺序。
三、应用巩固,提高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的错误之处,再改正。然后请学生说出题目的错误之处,并说出正确的运算顺序和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对比两小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2)独立解答,集体校对。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本领?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在课堂作业本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
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13。
=43×6-13。
=258-13。
=245。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类似于25+18×6-13的题太少了,难怪学生会做错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120。
=60÷6+120。
=10+120。
=13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习。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七
重新站在小学的水泥道上,望着蒙蒙细雨,怔了许久,才发现自己又在淋雨了。这个习惯似乎还是改不掉,笑了笑,一股悲伤在心中弥漫开来。
至今,我还记得小学时那段快乐的时光,还有带给我快乐的天使一般的女孩。
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爸爸妈妈给我转学了。那个时候我很内向,不敢和不熟悉的人说话,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的座位上,望着那些新同学在说笑。现在想来,那个时候,那些说笑的同学可能在笑我像个哑巴吧,可我不敢去和她们一起说话。那时候,我感觉世上好像只有我一个人。
有一天,天空莫名地下起了蒙蒙细雨,我望着天空,却有一种想要到雨里淋一下的冲动。
蒙蒙细雨吸引着我到秋千边坐下来,闭着眼睛,感受着雨水飘落在我的头发上的感觉,颈间是冰凉的湿意。一会儿,由手间传出的温暖使得我慢慢睁开了闭着的双眼,我看见了一张秀气的脸。她有着一头长发,有灵气的眸子,还有微微上扬的嘴角。她开口问我:“能和称一起玩吗?”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她就坐在我的旁边,然后开始和我说话。听着她说话,我的心里忽然感觉很温暖,我觉得她就像个姐姐。一会儿,在她的带动下,我们玩了起来。我在秋千上,她推着我荡到伸手就能抓住云的地方,又跌落下来,每次看着天似乎伸手就能触摸,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我和她一起玩了很久,坐在同一个秋千上,荡到同一个能触摸天空的地方,看着她荡漾的笑容,听着她银铃般的笑声,恍惚是梦境。
许久,上课铃声响起,我们一起向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我叫住了她,红着脸说出了我犹豫了很久的话:“我可以和你做永远的好朋友吗?”她望着我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我突然觉得,其实和别人交谈并没有什么难的,并没有人会刻意地在乎我的每一句话,然后,嘲笑我,只不过是我自己多余的担心而已。此后,我们就每天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做作业……但这样的日子却在不知不觉中,离我们远去,而且越来越远。我们慢慢长大了,时间改变了我和她,我们彼此之间竟变得陌生起来。
从回忆中醒来,才发现操场的秋千上,不知什么时候又坐了两个小女孩,如同当初的我和她。一个女孩指了指我,说:“那个姐姐哭了!”另一个却说:“不是,你没看见在下雨吗?是雨水,不是泪水。”听着她们的话,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面颊,真的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
我转身离开,留下一片脚印和一串回忆,让那个远方的她留在记忆的最深处,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结束了昨天的比赛,1班和2班输了,我们班和3班赢了,今天开始争夺冠亚军了,我十分紧张,但信心十足。
第三节课我整节课都没心思上课,幸好第三节课是综合实践,我的心思都放在大课间的拔河比赛中了,好不容易等到下课,我们兴奋的走到科技楼广场等待比赛,但太紧张了,我必须上一趟厕所。回来的时候刚要开始。
一开始是2班和3班比赛,比赛十分激烈,我们班站在右边,哪个班站在我们那边,我们就为那个班鼓掌加油。第一回合2班赢了。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也在为他们加油。第二回合1班使出了吃奶的劲,使劲把绳扳回来,不出我所料,1班果然赢了第二回合。到了决胜负的时刻了,我们每个人心情都十分紧张,老师一吹哨子,两个班都使劲地拉,脸蛋像两个红苹果,关公的脸,绷得紧紧的。“加油,加油”。大家都在为1班和2班加油。连老师都十分兴奋,一个劲的喊加油。最终还是2班赢了。1班的人也愿赌服输,没什么争议。
终于轮到我们班和3班比赛。去年我们和3班比赛,我们班输了。今年的比赛我们一定要争回一口气。比赛临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信心十足,我从没看到过我们班这么团结,这在我意料之外。不管男男女女都在互相加油鼓劲,一片团结的景象。我们班好几个女孩都在喊:“班长加油,为了我们班一定要加油啊。”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又把注意力集中在绳子上,心里默默地在喊加油加油。比赛开始了,我们使劲拉,3班的力气和1班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比起和1班比赛,哎。我几乎连吃奶的劲都使出来了,脸红得要命,这也许是我最狼狈的样子了,但为了4班,没所谓了。我们使劲拉绳子,绳子似乎很听话,慢慢地往我们这边走。到我们班快赢的时候,又被3班扯了过去,我的脚用力顶住地面,身体往后倾,使劲拉着绳子。
我们班的人都在为我们加油,我们的信心一下子又回来了。我们又使出全身力气,把绳子又扯过来。裁判一吹哨子,我们班赢啦。我们都欢呼起来。中场休息的时候,我们班的男孩都信心满满的。第二回合比赛还没开始,3班好像发威了,使劲拉着绳子,我差点被他们拉了过去,比赛开始了,我站到了后面(绳子尾端的第二位),这次3班似乎比上次要用力,开始的时候绳子好想控制不住,老往3班那边走。随着加油声的扩大,我们的士气也在提高,使劲地往后拉,绳子终于过来了,但我们毫不放松警惕,要知道3班可不是一般的对手哦。我们使劲拉拉拉,随着裁判的哨子声,我们赢啦。我们兴奋极了。在欢呼,在大笑。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高声喊叫。
可是3班输了不服气,她们那些女的简直在指着我们骂,那是什么意思。以为我们好欺负啊,上次我们输了也愿赌服输,没有骂过他们一句,可是他们敬酒不喝喝罚酒,偏要来惹我们。玩不起就别玩,输了又赖账,卑鄙小人。我第一次这么生气的骂人:“玩不起就别玩,输了又赖账,算什么英雄,有什么不服气的就光明正大的说,干嘛要在人别后指指点点,小人。”我们班可不止我一个人生气,连平时不怎么出声的彭洋也生气了,几乎每个人都不开心,本来赢了拔河比赛应该很开心才对,可现在,就因为3班的不服气,造成了这个局面。我心里很不爽,回到教室以后破口大骂,发泄内心的愤怒。
放学的时候,同学们一直在议论这件事。我们出来的时候还没放学,就在芒果树下等老师。议论声越来越大,心中的许多不愤都要发泄出来。突然,在候车的刘想飞奔过来,说:“班长,3班的杨前东输了比赛不服气用篮球砸邓雪彤。”听了以后,我越来越恨3班的人。如果不是要带队,我一定会去和他理论的,气死我了。
学校里的桃花绽开了笑容,迎接着春姑娘的到来,给校园添上了一抹红。
走进桃树,那一朵朵顶着晶莹透明小水珠的桃花,在阳光照射下,全都变成了小精灵,一起眨着含笑的眼睛,向我致意!
桃花猩红的热烈,粉红的妩媚,如点染了的胭脂,红得耀眼,美得醉人。那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傲然挺立在枝头,有的藏在叶子底下,它们都耐心地等待着根的喂养,叶的抚育,时刻盼望出人头地的一天,它们又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谁也不肯第一个绽开笑脸。半开着的,像一位纯洁的少女,用白嫩的手捧托着脸庞。那完全盛开的,更加动人,她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
走进桃花丛中,恍若置身于铺满流霞的桃花源仙境之中,微风掠过,桃花呢喃细语,让我心旷神怡,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心情一下子愉快了起来。
桃花足有一人多高。虽然不是五彩缤纷,但是却显得那么端庄,淡雅。桃花的花瓣嫩嫩的,像刚出生婴儿的皮肤。小的花跟指甲一般大,大的花却和粉板擦的一半差不多大。在同一条枝干上,开满了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桃花,仿佛要把梅花鹿一样的枝头压垮了才肯罢休,真是“千朵万朵压枝低”。一球球,一簇簇,一片片,把残留的一丝春寒都驱尽了。但奇怪的是,这桃花只开桃树的一半,难道今年桃树都流行这种头发,真搞不明白这样有什么好看的。
凑上去闻一闻,一开始有点臭,慢慢地就变香了,真是能够和臭豆腐媲美了!桃花的叶子火红火红的,总是躲在桃花后面,好似一个腼腆的小姑娘。花儿好美,使人摘不得,叶子好红,使人碰不得。她的美,永远都说不完,道不尽。
这就是校园里的一抹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八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102×(40+5)。
=100×45+2×45=102×40+102×5。
=4500+90=4080+510。
=4590=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864+2336。
=32×100=3200=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九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__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用具:主题图.例1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可补充条件再提问。)。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27+85 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113(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 则 运 算。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
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一
冬爷爷吹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春天的景色秀丽宜人,令人心旷神怡,它多么像一幅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图画。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经过阳光的普照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种植物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绽放于天地间。
我跟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熟悉的校园,开始了一个奇妙的旅程。
校园里的桃树光秃秃的桃树树上,开满了一朵朵粉红色桃花,它们鼓鼓囊囊的,含苞欲放像一个白里透红的水蜜桃。池塘边的柳树也不甘示弱,拖着那嫩绿的枝条在春风中飘动就像一位公主使出那纤纤细手在翩翩起舞呢!操场上一棵棵小草破土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春装。在花坛哪儿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不信你瞧!那白白的玉兰花,晶莹皎洁、亭亭玉立,看着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在玉兰花旁边的米兰花四季常青,开花时各飘十里;它油绿清新,谁能不喜欢他呀?还有一朵花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花中之王――牡丹花,它有这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花香,而且姿态优美有一种富贵吉祥的韵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啊!我万紫千红的春天。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二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挂图,尺等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三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掌握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1课时。
1、分别出示45页六种交通工具时速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的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
2、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让学生独立口算。16×3=。
(师巡视,注意统计不同口算方法的种类)。
4、汇报交流。
1、出示题目: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0×3=,独立计算后小组交流。
2、引导学生对比16×3=和160×3=,让学生从16和160的关系中,总结出几百几十与一位数相乘的口算方法。
3、将第1题增加1个条件“30小时行多少千米?”
16×30=。
4、让学生在与“16×3”的对比中归纳出简便算法。
1、练习六第1题。
让每位学生独立口算,将得数写在该题(树叶)的旁边,然后让部分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口算情况。
2、练习六第2题。
可向学生展示两种花卉的部分品种,引发学生的生活美感。
3、练习六第3题。(开放题)。
在反馈时,引导学生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还可利用本题资源,扩大解题视野。
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四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课件。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五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幻灯片。
1、出示投影: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发言,补充。
(3)老师讲评。
2、(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3、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北偏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2)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3)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4)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4、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六
教学内容: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指导:
2.探究例6时,可以直接给出题目,由学生自己尝试,也可以将例题分解,让学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七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八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0.09米,0.9米,9米,)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5.41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3)128.6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a、9b、0.9c、900d、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与0.717比较()。
a、缩小到原数的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十九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602134067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9999×5=。
9999×2=9999×7=。
9999×3=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独立练习用计算器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8.00元=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80.08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80.080.80。
(0.080.88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8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二
混合练习--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9-13题。
通过混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口算
做第9题。
这是接近整百数的口算,口算时着重让学生思考多加了的要减去,多减了的要加上。
二、求未知数
1.做第10题。
学生做完后,要让他们说一说各根据加、减法中哪个关系式来计算的,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做第11题。
这道题既可以直接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也可以把要求的数用未知数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三、简便算法
做第12题。
在计算前,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解答应用题
做第13题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订正时,提问:
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怎样?[相等。]
哪种方法简便?[用265-(35+100+85)比较简便。]
在计算(35+100+85)时应用了什么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则运算教案(模板23篇)篇二十三
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观察由3个、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所摆成的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形状不变。
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摆物体的正面的形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想一想,该怎样摆?这当中强调要有各自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里讨论,待有结果以后,再尝试拼摆,通过自己亲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设计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富于实践。二是亲身经历数学学习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猜想、假设到操作验证,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种不同摆法以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摆在原物体某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摆就行了。摆在后面,如果允许不对齐,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摆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体了吗?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个?1个、2个、3个……一直到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很发散,很有创意,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发现拼摆中的规律:只要在原某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即可。
从上面、侧面看形状不变,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先研究侧面,后研究上面。因为侧面的摆法和正面摆法有相似之处,仍然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拼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种不同的摆法。当研究从上面看时,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无需拼摆,直接借助电脑上拖动小正方体展示不同的摆法,同时还提问: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
整个探究过程,大胆放手、扎实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