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等多个方面因素。以下是一些已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优秀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幅春联。
2.初步了解春联的一些特点(对仗、声律美),知道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本课的学习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的道理。
了解春联的一些特点(对仗、声律美),知道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多媒体课件。
1
一、复习导入。
课前背诵《笠翁对韵》。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春联》一课。
生: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师:缩减句子。
生:春联增添气氛。
师: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齐读春联)。
师:诵读这些春联,咱们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二、品读课文第2、3自然段。
师:课文接下来讲的'什么内容?请大家认真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并用横线画出相关内容。
生:课文第2自然段讲:春联最讲究对仗。
师:春联讲究对仗,用文中8个字解释是?
生: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生:课文第3自然段讲: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师:用文中的3个字来概括则是?
生:“声律美”。
师:咱们归纳一下即春联的特点。
师:对仗,即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同时,声调也要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师:文中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绿柳”对“红桃”,是名词;“舒眉”对“开口”,是动词;“辞”对“贺”是动词;“旧岁”对“新年”,是名词。
师:请大家仔细读第二自然段的例子,老师稍后会提出更高要求。
师:接下来,咱们开展“春联里的对仗”小活动,邀请同学来为大家讲解。
出示要求:(5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剩余的春联里的对仗规律。
2.选出一名同学为代表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中一幅春联里的对仗。
3.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这一春联,加深体会。
(男生读上联,xx读下联。)。
师:咱们读春联要读得抑扬顿挫,和谐动听。
(生再读)。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真不错,老师再出几幅,考考你们。
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
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东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
师:你们太棒了!借着这股热劲,咱们也学学古人,来对对对子。
师出示对子:
红桃对()细雨对()蓝天对()地北对()。
山美水美春光美对天新()气象()。
师:其实,只要咱们留心,天地万物都可以成对吟诵。
师:第二关---连对子。
师出示对子:千帆竞发,万马奔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寿年丰。
(生搭配,并朗读。1—4组读上联,5—8组读下联。)。
师:只要掌握了春联里对仗的小诀窍,这些对你们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生补充,并作说明。)。
师:看来大家的感受都不一样,有人喜欢“落”,有人喜欢“润”,这样细心推敲,反复斟酌,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揣摩”。好春联是揣摩出来的。
师:祖国的语言有的无穷奥妙,如果我们下功夫背诵一批名联,更能帮我们感受其美。请大家把我们这节课学到的所有春联再美美地朗读出来。
“春联荟萃”(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师:春联不仅是语言艺术,还是书法艺术。你们看,用不同的字体书写,给人的感受就不同。隶书厚重大气,行书灵动优美,草书狂放率性。看来,春联的美,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揣摩。
师:齐读第4自然段。
三、巩固练习。
生书写自己喜欢的春联。(右边上联,左边下联。)。
四、课堂小结。
春联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习俗,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一种文化遗产。现在很多人过年时喜欢买现成的春联,其实,这样一来,春联带来的热闹氛围就少了许多。希望大家以后能好好练习书法,自己写春联,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楹联丛话》《春联琐记》。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幅春联;再搜集两三幅春联,交流。
2.完成《两导两练》相关习题。
七、板书设计。
春联。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二
1、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带着大屏上的这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2、反馈交流。(学生一边交流一边指导朗读,教师适时板书)。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2、豁达乐观的维吾尔人岂能是这几段文字能够说尽的啊。对于本课,你们还有哪些相关知识要和大家分享呢?(学生自由说)。
3、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4.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冬的寒冷,雪的美丽。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冬的寒冷,学会细心观察周围事物雪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写的《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2.介绍诗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学习古诗。
1.读题目。
2.出示古诗的视频。自读古诗,指名读。生评,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3.读第一二句诗,你读懂了什么?认识“衾”和“枕”。预设:“衾”指被子;“枕”指枕头。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4.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那么,诗人醒来,听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因为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所以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你们看这是从听觉(闻)写出雪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5.再读古诗,体会意境。
6.从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说说“雨”的特点。(预设:春天的雨,是最柔和的。如果春雨来了,你试着让雨水拂拭自己的脸,那种感觉是温柔的,就像妈妈轻轻地摸着你的脸,非常舒适。而小草们、鲜花们有了春雨的滋润,一定会更加鲜艳了。春雨,是它们的营养品。夏天的雨,是最激情的。雨打在屋檐上,玻璃上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让人不禁认为夏雨就像一只发了疯的蜜蜂,不停在鸣叫。被夏雨打到脸上的滋味可不好尝,它像一块小石头扔到脸上,很疼的。秋天的雨,是春天的雨和夏雨的结合。有时秋雨细细绵绵的飘扫在大地,有时却像发哮似的降散。不过,秋雨是丰收果实的使者。下了秋雨,农民伯伯心里也轻松多了,因为丰收的日子到了。冬天的雨,像一位古时候的女子,很少露面的。如果说冬天的雨,恐怕是雪了吧。它絮絮扬扬地飞舞在天空中。这时候,孩子们可高兴着呢,又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把了。雨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清新,每次下完雨,大地就像过滤般的清新。)。
7.背诵古诗。
三.作业。
1.用泡泡泥做雪花。
2.给爸爸妈妈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讲讲古诗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教具: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生字朋友,如果现在他们又出现在你面前,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二、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一找。
3、借助图画,美读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各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地说”的句子。
三、讨论。
你觉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表演朗读。
老师和学生一起,自由选择角色,朗读全文。
五、写字。
1、出示5个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范写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我会连”的内容。
2、画一幅介绍祖国大陆的画,再配上一首小诗,送给台湾小朋友。还可以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五
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摩能力不够,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生活基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今年是个“暖冬”年,估计没有雪下,按教学进度推算,本课文的教学虽然已接近农历年末,但估计还是没有现实情景作支撑。
【教学资料及教具】。
〖课件。
〖教具。
中国地图。
〖课时。
2课时。
【设计理念】。
创设“比一比”的活动,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字写好。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会认“橱、盼”;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到了,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六
1.学生预习课文,划出生字。收集台湾风景名胜的资料。
2.课件准备:北国雪景风光及音乐片段。
3.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识字3”里讲台湾岛的三字经吗?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一听?
2.谈话:是啊,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本来就和我们是一家人。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人民还很难和祖国大陆的亲人团聚。今天,我们学了《看雪》这篇课文,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台湾人民远离祖国妈妈的心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3.课件出示“我会读”:
台湾省 商店 橱窗 指了指 接着。
讲故事 铺着 雪毯 银装 打雪仗。
学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4.借助游戏,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自编短文巩固识字。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到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三、看雪景,读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欣赏北国雪景风光音乐片。
3.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2.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3.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台湾的有关资料,准备举行“台湾知识交流会”。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七
・・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
・・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 三、认记生字。
・・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 1、谜语认记。
・・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 2、借助偏旁认记。
・・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 四、巩固练习。
・・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八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中国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看雪》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习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近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习)。
1、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五、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拍着手一起读一读诗,一起来欢迎台湾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儿?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九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重点指导“凭、踩、辟”的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适当播放光盘片段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光盘 小黑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1.猫是我们很熟悉的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板书:猫】向它打声招呼吧!
从大家热情的招呼,老师感受到你们很喜欢猫,你喜欢猫的什么?今天来拜访我们的猫是老舍爷爷家的,老舍爷爷一生除了写作之外,还有两大爱好:养猫和养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舍爷爷笔下的猫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70,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有读不通或者印象深刻的句子多读几次。
2.检查交流。
(1)指名读生字词。(小黑板出示)。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至第( )自然段写猫();第( )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
三、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猫的性格古怪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读1~3自然段,想一想、说一说。
预案: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高兴温柔可亲。
不高兴 一声不出无论……也……。
胆小:藏。
勇猛:斗。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猫的性格很古怪,现在我们来看看外面的同学是怎么理解猫古怪的,看看他们的学习方法习惯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观看光盘中教学理解猫性格古怪的的片段)。
交流。
过渡:猫的性格如此古怪,老舍爷爷却非常喜欢它,大家能举些例子来说吗?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脏脚印。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四、小结。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而老舍爷爷笔下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每个三遍。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翻译。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建筑蕴涵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翻译。
教学难点:对文中描述于园“磊石之奇”的理解。
教学设想:课文难度较大,以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通过想象感受于园的独特构造及其蕴涵的智慧和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结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情况。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介绍中国园林建筑的文章,园林景色与一般的自然山水不同,它们在较为有限的空间中,以人工创造出一个可居可游可赏的生活空间环境,其本身也就是一件体现古典人文理想的艺术小品。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读课文,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奇”。
“奇”在何处?
“奇在磊石”:“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小组讨论。讨论的过程中翻译词句。
集体学习“以实奇”。
需要注意的词语有:
植:栽种。缘:顺着,沿着。以:因为。
语句翻译:
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在斜坡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牡丹、芍药并不足为奇,奇在它们是长在高两丈的假山石上的,人不能上去,那么土壤又是怎么上去的,花树是怎么种上去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语,靠各位用智慧去解决。
按照这个方法讨论另两处奇特之处。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另两处奇特之处。
第二课时。
检查上节课所学。
继续讨论另两处奇特之处。
第二处:
[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需要注意的词语:
临:临近。绝壑:陡峭的山沟,
翻译: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的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
这句很难理解,只能靠想象去描述它。
可能是假山呈漏斗形,造成的这种奇景。
第三处:
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翻译:
卧房的栏杆外面,有—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
在这样的像螺蛳回旋形贝壳的山沟中盘旋,既好奇又有点害怕,不知道哪里是尽头,光线又是那么弱,真有点神秘的色彩。
教师小结:
“磊石”奇在哪里呢?这一层采用了总分的写法,一是“实奇”,这里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不像一般假山,玲珑剔透,这里奇在“实”上。一是“空奇”,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人走在池塘底部,,一片空漾,水面的荷花如在空中,这种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假山之空之奇。一是“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奇特在阴暗深远。
自由朗读,并试着背诵。
我们已经领略了于园的“奇”,作者为什么还要交代其他内容呢?
自由发言。
明确:
(1)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非显者刺,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人们,只有那些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
需要注意的词语有:
步:水边停船之处。所园:所建筑的园林。园:动词,建筑园子。
显者:指有名声有地位的人。刺:名帖。这里做动词用,投名帖。
(2)第2段从“再后一水阁”至“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侧面表现于园的假山很高大,使人产生了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的感觉。
需要注意的词语:
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
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
(3)最后再次强调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而于园又是最出色的一个。
需要注意的词语有:
诸:众,各。俱:都。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憾:心感不满。
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呢:
明确: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文章按照由前而后门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学生提出他的疑问,集体解答。
课后作业:
整理笔记,复习准备测验。
板书设计:
游园原因侧面描写。
以实奇前堂。
于园“奇在磊石”以空奇后厅正面描写。
以幽阴深邃奇卧房槛外。
水阁侧面描写。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二
单元分析:
本组精心描绘祖国的山山水水,作者笔下的千山万水是多姿多彩的,江河是奔流不息的,江山如诗如画!学习本组课文要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重难点是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时:3+2+2+1+2=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2.背诵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还要从古诗三首中的《独坐敬亭山》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学习诗歌。
1.教师范读。
2.划出节奏。
3.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诗句的意思。
4.汇报解决疑难。
5.欣赏诗歌。
(1)自由朗读,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及喜欢的原因。
(2)师生互动,共同欣赏诗歌。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6.背诵全诗。
三、想象练习。
四、拓展学习李白的其它写景诗歌。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
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此首诗,默写《望洞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3.检测朗读。
三、了解白诗人生平。
四、自主学习诗歌,进行质疑。
1.教师范读,划出节奏。
2.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句的意思。
五、欣赏朗读诗歌。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默写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忆江南》。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诗歌《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诗句。
2.自由学习生字。
三、了解诗人的生平。
四、了解词的特点。
五、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旧:过去胜:超过)。
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六、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七、作业: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板书:鸟飞云去。
不厌敬亭山。
湖光秋水潭面无风。
山水翠一青螺。
能不忆江。
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教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三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四
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ppt。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自主、合作、探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
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
五、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五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2.透过典型事例,掌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质,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结构特点。
3.分析“鲁迅风”的语言特点,学习鲁迅独特的写作方式。(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其表达效果)。
4.通过研读课文,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鲁迅的人生中,有几位老师让他终身难忘。上学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就了解到一位,大家还记得是谁吗?(寿镜吾老先生)大家还记得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寿镜吾老先生的吗?今天,我们再来了解鲁迅先生的另一位恩师,学习一下语言大师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自己的老师的。板书:《藤野先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略)。
三、整体感知(再读课文)。
(一)点明文体——回忆性散文。
主要是围绕藤野先生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所见所闻。
(二)细读课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着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思考探究一”)。
预设:共十件事。1.离开东京之原由(1-3)2.仙台求学受优待(4-5)3.初识藤野先生(6-10)4.添改讲义(11-15)5.先生纠正解剖图(16-19)6.关心解剖实习(20-22)7.了解女人裹脚(23)8.匿名信事件(24-28)9.看电影事件(29-31)10.离别事件(32-35)。
预设:3.4.5.6.7.8.10和刻画藤野先生有直接的关系。这些事件直接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一)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现在文章的哪里?以“从(事件)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回答。
1.藤野先生的外貌:耳闻藤野先生是“穿衣太模糊”“会忘记戴领结”的形象,是个不讲究的人。“我”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位“黑瘦的,八字胡,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有“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的先生。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添改讲义。
3.对学生严格要求——纠正“我”的解剖图。
5.严谨求实的精神——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三)作者为什么又要花大篇幅笔墨写与藤野先生无关的见闻与感受呢?
预设:1.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全文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的,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也都与写藤野先生有关。
2.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篇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之情,具体表现为“我”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我”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课文的“底色”和“背景”,聚焦点是藤野先生,没有了这份“底色”和“背景”,藤野先生的形象不会如此突出,不会如此动人。文章的内涵不会如此深刻。回忆性对象与叙事者经历的交织,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文体特点。(更好的展现文章的主题。)。
(四)一个普通的日本学者,为什么作者说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思考探究二”)。
预设:
二、语言赏析。
(一)白描手法是鲁迅极力倡导的,掌握得又最为娴熟,从《藤野先生》里可见一斑。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对以下人物、场景进行了白描,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
(二)鲁迅先生的写作还以幽默、讽刺、耐人寻味著称,请在全文中寻找鲁迅先生耐人寻味的句子,加以赏析。
预设:参见“积累拓展四”。
三、拓展延伸。
(一)你所接触的老师中,有没有一位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你,改变了你?模仿《藤野先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二)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积累拓展五”)。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六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七
课前预习:了解新闻知识及本文背景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理解消息的特点.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
评价任务:
1、识记新闻知识,理解消息特点。
2、诵读全文,体会短小精悍、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感受文中流露的自豪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入新闻知识。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一)消息的概念。
1.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消息,即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消息的特点。
1、时效性:在最快的时间内报道所发生的最新的事情。(释题)。
2、真实性:即用事实说话。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冷静客观的风格传递信息。
3、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
(三)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即“五个w加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how(如何)。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五)新闻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主体:承接导语、揭示主体,对消息事实做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将内容作由主到次的组织,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即__在前。
三.检查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渡__战役简介”。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歼灭。但蒋介石仍不甘心失败,在美国的策划下,一面与共产党假和谈,一面部署__防,企图凭借长__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最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__——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__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歼灭国民党军队40多万,解放了长__以南广大地区。这一胜利,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1949年6月2日结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__中下游强渡长__,对国民党军汤恩伯、白崇禧两集团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解放战争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到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__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汤恩伯集团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__西省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团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__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镇__、上海等地的长____面,__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__等地__面,沿__巡弋;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吴淞口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__。
渡__战役是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中国战争第四次大规模的渡__作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它是由__河进攻战、陆地追歼战、城市攻坚战三种作战类型融为一体的战略性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参战兵力之多,阶段转换之快,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前所未有的。人民解放军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__工具的条件下,一举突破国民党军陆海空军组成的长__防线,创造了战争的奇迹。其特点如下:一是在国共两党再度和平谈判,存在着和平渡__和战斗渡__两种可能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的一切工作立足于战斗渡__,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战斗渡__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如敌依托__防顽抗、依托浙赣线顽抗、阻止中东两集团会合等,均预筹对策,因而顺利达成了预定战役目的;三是利用长__在南京、镇__地段__身向北凸出的有利地形,实施钳形突击,先完成合围,尔后从容歼灭;四是对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预有准备,当3野实施上海战役时,2野集结浙赣线担任战役预备队。战争的实践表明:人民解放军态度坚决,准备充分,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可能性就减少或消失。五是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438840人,其中俘敌341530人,毙伤22310人,起义34830人,投诚67170人,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上海、武汉等城市及苏南、皖南、浙__全省和__西、湖北、福建3省部分地区。
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中原、华东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
渡__战役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四、精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全文,读出气势,感受情感。
教师点评。
1、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__。
主体----渡__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教师强调:此则消息的内容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这种结构方式即为“倒金字塔式”,它的优点是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简洁、概括。
3、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
地点:长__前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事件: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5、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简洁,概括,把主要事件简明扼要的概括出来了。
作用:为了尽快向读者报告重要的新闻事实,吸引读者的注意。
6、本文主体部分有什么特点?
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
五、归纳主旨:
本文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__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的军心涣散、毫无斗志。
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六、小结:新闻的知识与这则消息。
七、作业:搜集两篇消息,体会消息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回顾新闻的相关知识。
二、精读探究:。
学生思考后回答。
归纳:1、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__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品味:“经营了三个半月”说明经营之久,“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溃退之快,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反差中显出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我军的英勇善战。
2、长__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品味:景的“平”和“静”,衬出我军的从容镇定、如有天助、胜算在握;“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势不可挡,蔚为壮观。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品味:“不到”“即已”“正向”“突破”“占领”“进击”等词的搭配,凸显我军攻势猛烈,锐不可当、势如破竹。
小结:从以上的分析体会出了骄傲和自豪感。
点拨:这则消息是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可以有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情境描述,但是作者却仅用了不到200字,就讲述的如此完整,这与文中的这些四字句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句子言简意赅,生动而有气势和力度,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三、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下列这篇消息进行比较。(见助学本课阅读题)。
四、总结写法:
1.短小精悍、一气呵成。
2、四字句运用,简洁有力。
五、布置作业:结合身边最新发生的事件写一则消息,要求完整、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人们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新闻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便知天下事。学生对新闻的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应重点传授新闻相关知识。然后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再与其它消息比较阅读,掌握新闻这一文体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八
《看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八单元的第23课。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资料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潜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摩潜力不够,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生活基础。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今年是个“暖冬”年,估计没有雪下,按教学进度推算,本课文的教学虽然已接近农历年末,但估计还是没有现实情景作支撑。
教学资料及教具。
教具:中国地图。
课时:2课时。
设计理念。
创设“比一比”的活动,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字写好。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会认“橱、盼”;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到了,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能够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是起示范作用。)。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明白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明白了自己想明白的吗?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资料,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
(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
(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潜力较差的学生,帮忙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忙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能够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忙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之后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忙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资料,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潜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看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就应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齐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能够凭借课文第九段资料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资料略)。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
师:好,我此刻来当一回学校校长,你怎样向我请求帮忙呢?(生答略)。
师:我此刻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我此刻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略)。
师:了不起,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我向你们学习!愿意帮忙我吗?(引入字词练习)。
三、字词句练习。
1、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适宜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
(学生组词略)。
2、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
(待学生认读字词约5分钟后,大屏幕出示故意写错的字,比如:“省”字少一横,“商”字“冂”里写成“古”,“洁”字的“士”写成“土”)。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
(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写字,重点提醒学生“商”的“冂”里面是“八”下面一个“口”,而不是“古”;“洁”的右上方是“士”而不是“土”;“毯”是半包围结构,左边的“毛”的最后一笔要向右边伸长一些,好包住“炎”。另外,教师还就应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大屏幕出示: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3、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4、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生改,并评分略)。
5、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最好听?(生自主选取,略)。
6、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7、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略)。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问题预设:为什么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明白台湾在祖国的南方;2、复读本册第七单元的《我是什么》;3、让学生将这两种状况放到一齐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略)。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这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明白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生答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播放动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三个台湾小朋友面向大家招手,配乐《友谊的歌儿传四方》,下课)。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十九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xx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导语,主体。
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九)附板书设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二、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顺利渡江。
三、主体:阐述具体内容:我军渡江情况。
四、结语:概括全文内容:英雄式的战斗。
人民必胜敌军必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磅礴)。
二、导语:人员、人数、战线、区域、结果(简明)。
三、主体:
中路军。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20篇)篇二十
如果我们把关注的点放在“传记的特点及写法”上,也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种“知识系统课程观”,反之,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传主的生平及思想”上,我们其实也就在有意无意中选择了一种现在比较流行的“主题核心课程观”,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的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在这种课程观下,《美丽的颜色》主要的学习目的不在这一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传记的特点及其写法,而是感受人类历一颗为科学执着的探索之心。
仔细阅读《美丽的颜色》,我发现这篇传记能体现真实性特点的地方很多,比如传记作者的事迹介绍、别人评价、具体场景的逼真描写等等,这些特点一般传记也有,要把握这篇课文的真实性似乎还不够。再细读就发现,作为居里夫人的女儿,大量引用了母亲日记中的文字,让传记对象自己站出来说话,这种真实的感染力是其他传记所没有的。这种引用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却消失了,代之于生动的描写、叙述和抒情。因此,本篇文章在本单元中重点是要把握传记也能刻画灵活生动上。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传记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阅读较复杂的传记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教学目标】。
接下来谈谈我的教学处理想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2.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教学难点】。
3.学习居里夫人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献身科学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文章的写作特色是生动细致的描写叙述,如对残破的顶阁小屋的描写。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简陋的设备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条件的艰苦,衬出人物热爱科学、沉醉痴迷科学,甚至献身科学的精神。再如对人物深入细致的描写。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做深入细致的描写,从而反映出人物的伟大性格。故通过对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来概括人物形象并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法分析】。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以及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讨论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思考,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法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2)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3)“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出示幻灯片——居里夫人肖像,刺激学生的视觉,猜猜我是谁!
是谁得到了如此高的赞誉?——她就是获诺贝尔奖中占百分之二女性中的第一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永远不朽的名字——居里夫人。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居里夫人有着伟大的人格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名人,探寻是什么原因让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如此钦佩。
(导入新课,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检——用词美。
检查预习情况。
(常言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好习惯需要下真功夫。每一篇文章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扫除阅读障碍。)。
三、画——语句美。
画出环境描写的人物描写句子。
(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本着不将散文肢解成几个碎片,维护散文完整美的原则,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我由浅入深设计有梯度的思考题,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把自己阅读到的句子画出来。)。
四、析——人格美。
通过对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的语句的品读和的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
(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通过对文本中词语、句子的理解、咀嚼和品味”来理解美丽的颜色含义。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体现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境界,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体现教学重点。)。
五、演——情感美。
演绎居里夫人的具体事例情景以及朗诵引用居里夫人的话语,感受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教材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这三位一体的情感共鸣,师生的感情随作者的感情波动而波动,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用了分角色朗读、情境朗读和集体朗读的朗读形式,体会居里夫妇对镭如对孩子般的深切情感,并对传记语言的生动性特点有了切身体验。)。
六、辩——选择美。
居里夫人的艰苦与快乐,矛盾吗?
(教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学生在前两个问题中认识到本文的情感美、语言美、此时思考辨析居里夫人的艰苦与快乐就提升到了文本的思辩美,以达到从“归真”到“求美”的审美心理过程。)。
七、总结。
悟——收获美。
感悟文章的美,美丽的颜色能换成“伟大的发现”么?书写自己的阅读心得。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关注当前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点文字。)。
八、作业:
1.仿写:写一篇《美丽的颜色》关于老师传记的作为教师节礼物送给老师!(设计说明: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2.推荐阅读:《我的信念》。
【板书设计】美丽的颜色。
镭蓝色荧光。
居里夫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