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师教学的“蓝图”,能够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提升教学效果。接下来将给大家介绍一份经典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临川实验小学的万国奇,我说课的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杠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教材:
杠杆是《简单机械》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研究杠杆的有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天平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简单机械,是学生顺利操作、设计简单机械的重要一步,也是学生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一环。对下一步学习复杂的机械具有着重要意义。
本课从“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子”的问题出发,通过三个活动“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用杠杆做个起重机”引导学生认识杠杆,通过活动探究杠杆原理,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杠杆的组成,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难点:找出科学规律。区分生活中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说教法:
那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呢?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杠杆概念以及应用。
说学法:
学生要学好这一课,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安排相关情景与三个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机会。
2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表达交流等过程,在亲历中体验感悟和内化,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六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进行如下教学:
通过一幅妍妍要打开饼干罐盖,但又感到罐盖很难打开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探讨打开罐盖的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一)初步认识杠杆。
开展活动一,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先让学生直接动手试一试,在利用使用工具打开。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把盖子打开的最佳方案写下来。使学生体会使用杠杆的感受。
开展活动二,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讲台上放置俩个罐子,一个没凸起边缘,一个有凸起边缘,让学生比赛把盖子打开,小组讨论结果,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凸起的边缘即支点,尽管有一支螺丝刀也是不能打开的。对杠杆的结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结合资料卡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杠杆的科学定义,认识杠杆中的支点、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二)开展活动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用杠杆做个起重机的活动,其实就是研究杠杆支点的活动。小组总结交流实验结果,配合学生演示,共同总结我们的发现。得出结论。学生记录杠杆的秘密,即: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并发挥想象力,利用得出的规律揭示阿基米德为什么会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运用了“猜想、实验、论证、交流”教学模式。
(三)探讨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清生活中,哪里用到省力杠杆,哪里用到费力杠杆,哪里用到等臂杠杆,找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了解古代汲水的桔槔,金字塔建造使用杠杆情况。理解杠杆是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武器。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八)、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二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
教材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便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3)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思维基础: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在以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难点: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体现两个理念。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二)、情景体验,抽象概念。
(三)、课中练习,突破难点。
(四)、趣味实验,引入问题。
(五)、合作讨论,探究实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三
1、主要内容:
本节是九年义务教育沪粤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六章第五节内容,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能从常见的简单机械中认识杠杆。
(2)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对杠杆的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教育。
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也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法,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环境,让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本节课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身边的各种杠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使知识的传承在探究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从而缩短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
杠杆平衡条件是本节的核心内容,应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力臂不等于杠杆上的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画出力臂,因此,力臂的确定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结合几种杠杆受力平衡的图示和实例讲述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内涵,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和阻力臂,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显然,教上述概念时除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外,适宜采用观察法和讲练法。在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原理时,采用科学探究法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能卓有成效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1、形象引题。
教师以日常生活中觉的一些简单机械为话题,提出疑问,引出本章话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多媒体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的概念,并引出本节课题……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2、创设直观环境,建立物理概念。
结合用木棒撬石头的示意图,建立支点、动力、阻力、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的概念。继而在这个示意图中画动力臂和阻力臂,建立它们的概念。展出描述上物理概念的文字,让学生看一遍,并且齐读上述物理概念,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引导学生画出多媒体中所示的几幅图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教学难点。基于前面的观察,针对杠杆的形状、支点的位置进行上述内容,遵循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在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创设的物理图景而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建立物理概念,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3、点拨、设疑、引导、探索、概括、应用。
演示杠杆在水平位置的静态平衡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形象点拨,找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四个因素,然后质疑:杠杆平衡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有什么关系?教师简略说明并提出要求,让学生按多媒体的图表依次进行实验,把各次实验的数据填在物理课本23页的表中,对比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对比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的大小),揭示物理规律。这样进行引导,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的目的性,对学生的探索具有导向作用。
学生分组研究杠杆平衡问题,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通过对比、综合和概括,总结出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汇报研究结果。对学生的汇报,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完善的给予补充,在此基础上扼要板书杠杆原理,并引导学生写出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观察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完成探索的过程,不但能学会知识和探索的方法,体验到探索的乐趣,还能认识到探索物理规律必须采取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生刚刚知道杠杆原理,只有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理解。因此,要安排一个例题,引导学生去做。学生通过演练,能学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增强解题能力。
4、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5、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p27第1题。
家庭作业:p27第3、4题。
通过实施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我班学生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平衡条件的掌握效果比以往的各届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正确率都有上升。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四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平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习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五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
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七.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平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平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平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4.杠杆的应用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九.布置作业
1.p169 第1、2、3 题。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六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以及斜面等简单机械。在前一节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特点。教材从两个部分安排设计: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2、通过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和理解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理解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体会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亲历实验过程,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出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丝,用镊子夹棉球,等等。我们的学生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同时,本节课的知识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的工作特点,从而认识杠杆。
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知识的类比迁移:在教学杠杆有三个点的基本概念时,先让学生感受用撬棍撬动讲台的必要条件,再让学生看书中的插图,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杠杆的三个点。这样的设计从易到难,从形象到抽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实验操作:科学学科的知识都是从无数的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的出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是本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杠杆的省力规律时就让学生利用杠杆尺来反复验证,在收集并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是在学生都积极参与,保留个性并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小组都有一台杠杆尺,,但在实验方案的设计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活动导入、创设情景:
师: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搬讲台)。
生: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
师: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1、学生观察教材p4插图,结合文字解决杠杆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等概念。(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培养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学来理解知识要点)。
2、教师示范画杠杆结构示意图。(从直观的例子中引出抽象的知识)。
3、教师展示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三个点的位置。
4、判断教材中的六种工具是不是杠杆。。(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学生说明理由时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杠杆工具的三个点)。
(本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本环节中对于学生自己看书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边学边练,学以致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落实。)。
(三)、实验探究、分析归纳:
1、学生猜想: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
2、实验探究,采集数据:
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不进行提示,而由学生自主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然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中解决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比如,在实验中应该收集什么数据;在钩码的数量和离支点的距离上由学生确定,引导学生多次实验后,在一起来整理。
3、数据处理,分析归纳: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寻找和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的技能。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向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亲历了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归纳的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尝试了“猜想、实验、论证、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
(四)、总结交流、取长补短:
由学生自由发言,主要谈在本次实验中的操作上的失误,设计上的失误,改进和完善的方法,得到的启示等。学生实验成功了固然可喜,但失败了也并不可怕,鼓励学生只要找出了失败的原因也是一种成功,所以评估交流是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七
开场白: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在此,我们来探究一下他的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九章第一节《杠杆》。
杠杆是一种重要的简单机械,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物理的课程改革中从生活走进物理的要求,并且之前我们学习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内容也是前面力学内容的延续,是学习滑轮和滑轮组等知识的基础,是力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学好这部分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重难点分析:
1、由于同学们对杠杆的认识和杠杆平衡条件的了解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使用杠杆的重要知识储备,因此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
2、另外对于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对于三类杠杆的区分稍显困难,因此可作为本节内容的难点。
八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十分熟悉,有一定的使用杠杆的经验,对杠杆省力的印象比较深刻,但是对于使用费力杠杆的原因不明确,所以学生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追其根本是杠杆使用中遵循的规律是未知,所以杠杆平衡条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铺垫。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力臂、为什么要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还存在疑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布置合适的任务,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和什么是杠杆的支点,受到的动力和阻力,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和创造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3、德育目标: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情况的认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羊角锤、核桃钳、镊子等,引入简单机械的认识。教师以复杂机器都是由一些简单机械组成的为话题,提出质疑,引出本章课题。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用幻灯片放出的几种杠杆,让学生找出几种杠杆的共同特征,建立杠杆概念,引出本节课题——杠杆,使杠杆概念的建立与课题的引入并行。
力臂概念的建立:
初中物理教学中“力臂”概念,历来都被物理教师看作是一个难点,“力臂”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只是单单给定了物理概念,而后面我们所探究的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中,为了方便地从有刻度的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大小,都是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后,杠杆左右添加钩码,使杠杆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特殊情况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力臂表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的定势思维。因而“先入为主”在以后画力臂等有关问题中常常出现失误。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也做过思考,尝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人从公路外一点上公路的“最近走径”模型。
如图1所示,a为一条公路,a为公路外一点上的人,想上公路的最小距离为,建立模型。关于这一生活经验都是学生所具备的常识。将这一知识与杠杆知识有机结合赋予新的意义。如图2所示,将力的作用线b类比为公路a,支点o类比为公路外一点a,力臂oc类比为上公路的最小距离。这样将寻找力臂的问题转化为上公路时最短距离的走径问题。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模型进行教学,学生在较复杂形变的杠杆中能够准确地作出力臂的图示。
有些同学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比较迷茫,但是当教师将他的问题对全班同学提出之后,有些同学自告奋勇的帮他解决了。
同学方法:首先将杠杆调制水平平衡。然后在杠杆左侧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竖直拉动杠杆右侧的每个拉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在阻力和阻力臂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就不会得到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这个错误的实验结论,最终也正式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乘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另外教师针对此次错误结论进行分析归纳,启迪同学们,必须进行多次测量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在进行物理实验当中,遇到需要自己给出数据进行实验时,不能取特殊值,这样不利于普遍规律的得出,另外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在物理当中,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
依据杠杆的平衡原理,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力臂的关系能不能分析出动力和阻力的关系?这次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这样也可适时的活跃课堂的氛围,使每个同学都能充分的开动脑筋,更加符合高效课堂的标准。讨论完成之后,汇报成果,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从物理走向生活。
3、课堂小结。
在进行完实验探究之后,为了保证课堂的学习质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小结由动画组成,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教师提问由动画学生可以找到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是什么?学生自然想到杠杆的定义——围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之后让学生从动画中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再次提问,杠杆不平衡,那么如何使它平衡呢,学生自然就想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教师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中找到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符合本节的学习理念,能使学生将本节的知识形成体系,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后面的习题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以动画的形式进行层层推进,更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思维表象,形成深刻的印象,更加难以忘怀。
堂清及作业处理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挑选了以下五道题目。第一题中考察学生对三类杠杆的分类,题目较为简单,由于小结中最后处理三类杠杆,这样的设计更容易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第三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于本课难点力臂的把握,并且在画力臂中穿插考察学生对五要素中支点的理解,从更广范围可以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最后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培养了学生系统分析能力,通过反馈,最终也使教师从学生身上找到自身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
总之,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本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将本节课中,复杂问题简单化,将简单问题理想化,将理想问题模型化,将模型问题具体化的设计思路,本着以高校课堂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爱上物理,爱上学习。最后,可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若将学生比喻成客人,那么留有余味,自然客盈门。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八
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实验。日常用品来自我们的身边,来自我们的生活,学生对它有亲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简单、直观、经济等特点,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发挥,去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
新课改下积极倡导“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实验资源,本人执教沪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尝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进实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认可。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杠杆平衡条件,根据一定的方法对杠杆进行分类;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锻炼自己观察、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规律。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是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着手准备:
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体验器材,带盖的铁桶、钳子、剪刀、核桃钳、镊子、天平等;
演示实验器材,跷跷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组实验器材,改进的杠杆和支架、钩码。
1.实验器材的改进。
改进教具所用器材:杠杆、塑料挂环、钓鱼的铅坠、钓鱼线、钓鱼线上的连接器。
杠杆做了三点改进:由单面有刻度变为双面有刻度,一旦分组人数较多时,杠杆前后学生都可以做实验;由固定的挂钩变为可移动的挂环,让学生移动钩码的范围更大;由直接挂钩码改为用两端带钩的悬线悬挂钩码,更好的体现出力的感觉。
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个白板,白板上标有互相垂直的横线和竖线。白板前挂有一个重垂线,当重垂线和竖线重合,说明白板是水平的。当杠杆和横线平行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学生单独实验,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离杠杆不远处放两根小铁钉,限制杠杆的转动范围。
2.数据记录表格的改进。
我在课本实验记录表格上,做了三点改进:
其一是实验数据表格设计的完整性。我将表格分为两部分,横栏是物理量,竖栏是实验序号。
其二是空白实验序号,让学生自己填写,从而引导学生明确本实验要分析多组数据得结论,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如果学生猜想的是f1/l1﹦f2/l2,那他们就可以在前两栏添加上f1/l1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若不相等,则可以在后栏上填写f1l1和f2l2,然后将计算结果填上,从而比较得结论。
特别是数据记录表格的第三点改进,为学生分析与论证数据带来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实验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环节。
教学中紧紧围绕“一个载体——跷跷板”、“一个游戏----翘翘板上放橘子”、“一个改进——表格多四列”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个大盒子,盒内是什么,徒手打不开,大家想办法。在这样的场景中,让学生打开盒子,并展示用类似于棒的物体撬开盒盖,引入新课。
说明:在“认识杠杆”中,创设情景“开盒盖”。一方面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撬的一刹那,就初步建构杠杆的模型。
包括三大板块:
1、体验生活,认识杠杆:
经历三次体验:第一次体验生活中常用到的杠杆,讨论说出共同特征,并给杠杆下定义。第二次体验用棒撬动物体,自学杠杆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认一认”基础上对比分析杠杆,体验杠杆的平衡,明确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
说明:在“杠杆的五要素”中,让学生体验用棒撬动物体,加深对杠杆五要素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倾斜静止和水平静止的杠杆,体验杠杆平衡,并比较发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直接测量力臂,为探究实验做好充分准备。
2、科学探究,杠杆平衡:
我认为此处可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在“影响杠杆平衡因素”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先让学生认识水平平衡的跷跷板的五要素,特别是明确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让学生在体验游戏过程中,认识到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影响杠杆的平衡。最后提出探究的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满足怎样的关系?”
说明:此外为了更好突破杠杆平衡教学,我设计了“在跷跷板上放橘子”游戏,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戏中,学生可以学会规定动力和阻力,可以归纳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在改变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时改变,学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实验的操作过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后改变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杠杆重新平衡。而这种感受恰恰是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困惑点。
而且,学生在放橘子的过程中,仅仅是停留在感性上,没有理论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给实验的深入开展埋下伏笔。在实验结论出来以后,再让学生来比较橘子的重,那时候学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问题。这样的设计正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
提出问题—学生独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绍实验器材——小组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案——合作探究实验——分析与论证实验——异组交流合作———评估实验———应用实验结论。
3、感受生活,杠杆分类。
从“跷跷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让学生明确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并向学生说明分类只是研究问题的方法。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设计教学,通过对日常用品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快乐,增强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由于用到的是身边的器材,又是学生自己设计出的实验,这样也消除了物理学习中的神密感,增加了亲切感。
运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比较清楚的观察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反复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于学生课内课外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要想充分发挥实验对物理教学的独特作用,就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应一味的等和靠,要学会自我开发和设计实验资源,要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去创造更好的实验资源,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乐在其中、乐得其所,让学生每一个实验都能研究的淋漓尽致。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九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为学校六年级的新生班设计的一堂课——《杠杆的科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的预测三大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杠杆的科学”一课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的第2课时。通过前一课“认识工具”教学,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金砺实验小学座落于宁乡县城,因学校规模发展很快,不断有来自宁乡、长沙、望城、益阳及安化等地的学生进入我校就读,本学期,六年级增加了三个新生班,因本节教学设计是针对这三个班级,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前,我对新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孩子有85%来自农村,40%的学生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经历,55%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实验,70%的学生没有做过科学记录。农村孩子的生活动手经验和动手能力不比大多数的城市孩子差,但科学学习经历、科学学习的素养与城市孩子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目标:
经过学情调查,因新生班与老生班的差距,所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也表现出差异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习惯,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难点:分析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说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一)导入:
故事导入新课,借助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借助图片(课件)让学生初步感受杠杆。
(二)认识杠杆:
学生通过自学认识杠杆及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尝试找出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的三个点(课件)——引导学生识别课本上图片出示的常用工具是不是杠杆。
(三)杠杆的秘密:
提出“杠杆类工具一定省力吗”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引导学生利用杠杆尺进行实验,并记录、整理、分析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
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科学规律。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记录和分析数据。
三、课前准备:
教师:杠杆尺、勾码、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小组准备杠杆尺和一盒勾码、教材附带记录表。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故事,并请学生评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长长的棍子,我就可以撬起地球”,这样一句匪夷所思的话却出自一个大科学家的口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同时“一个支点、一根长长的棍子”以及撬地球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地初步感受杠杆,从而达到情境创设的目的。
(二)认识杠杆。
1、什么是杠杆:“阿基米德要用棍子撬地球,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用棍子撬东西吗?”从情境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所见过的撬起重物的例子,发掘学生生活经验中见到过的杠杆类工具的实物,建立杠杆的表象。接着我直接揭示:我们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科学概念衔接起来。
2、杠杆的三个点:让学生结合插图阅读教材1、2、3自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归纳,让学生认识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找出杠杆类工具(摇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上的三个点:学生先观察图片,用铅笔尝试标出三个点的位置,再小组交流。在汇报时我适当指导,要求学生把每个点的位置叙述清楚、准确,尤其是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我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要以跷跷板上的同学脚站的位置为点,而且两边都可以看作用力点和阻力点。在本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并初步渗透在杠杆中用力点和阻力点是相对的。
4、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由学生先观察,小组交流,再集中汇报、讨论,说说理由。农村的孩子的表现欲望与城市孩子同样强烈,但表达能力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想的意思说清楚、说完整,逐步培养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杠杆的秘密——探究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通过实验和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是本课时的重点,而对于这群缺乏科学实验经历孩子来说,如何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并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猜想;怎么样指导他们设计实验,并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动手操作,最终得出实验结论。这些问题都是本课教学中需突破的难点。为此,本环节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杠杆类工具,那杠杆有什么作用呢?”联系生活实际中撬棍的作用,学生大都会认为:杠杆可以省力。我接着提出问题:“那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要怎么做才省力呢”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撬起重物的情景和教材上撬起箱子的图片,让他们发现支点一般靠近阻力点。“如果支点离用力点近一些,离阻力点远一些,杠杆还会省力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猜想。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敢于猜想。
2、介绍杠杆尺,让学生了解怎么样使用杠杆尺和钩码来做一个杠杆。并作出规定:(1)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勾码看作要被撬起的重物,把挂在杠杆尺右边的勾码看作是用的力(便于在实验中对杠杆是否省力进行判断);(2)每次实验两边只能各选一个点挂勾码(目的在于将实验控制在学生可研究的范围内)。
从实验数据里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我规定每一次实验要使杠杆保持平衡,便于实验后分析数据,并鼓励学生多做几次实验以收集更多的数据。最后提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分好工做好记录。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让没有经历过科学实验的学生初步体会怎样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4、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时我到各组指导学生操作,并提醒学生作好记录,实验完成后训练学生迅速整理器材的习惯。
5、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学生得出结论后以激励性语言肯定在实验过程、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做得好的小组,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被肯定的喜悦,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6、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提出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为合理?”让学生集体讨论,分享各组在收集数据时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活动,教师再适当渗透收集数据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时的良好习惯。
7、提出问题:“了解了秘密,你们对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呢?”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新发现的知识来重新解读阿基米德的假设,引发新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省力:
费力:
不省力也。
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1、学生能识别常用的杠杆类工具,大多数学生能找出一般杠杆类工具的三个点;知道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学生能感受科学课堂学习方法,逐步形成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初步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
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
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
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
(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习,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验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一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平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平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平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1、p169第1、2、3题。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
教材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便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3)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一)思维基础: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在以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难点: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 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体现两个理念。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二)、情景体验,抽象概念
(三)、课中练习,突破难点
(四)、趣味实验,引入问题
(五)、合作讨论,探究实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方法: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三
5月27日,我们培训班一行人来到美丽的凤凰中学,三位老师在这里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杠杆》。下面是我对这三节课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潘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张老师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肖老师从生活中引入杠杆,语言逻辑性强,注重对现象和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这节课也很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课堂掌控能力。
1、潘老师。
(1)能将“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渗透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如请学生到前面用螺丝刀起钉在木板上的钉子等。
(2)在实验过程中潘老师能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是在学生实验室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东走走,西看看。
2、张老师。
(1)引入通过钓机器人视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提出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进而引入杠杆这种最简单的机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开始上课时张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黑板上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然后移动点a再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l需要延长)。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为突破本节课画力臂这一难点铺垫。
3、肖老师。
(1)实验器材和设计简单有效。在拔钉子实验中肖老师只给学生螺丝刀、小木块、订了图钉的木板,让学生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除了书本上有的那种方法以外,还引导学生想到向上撬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ppt使用灵活恰当。在请学生测量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后,对实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请学生直接在ppt的表格中填写,不用再黑板上画,也不需要退出ppt,处理数据也非常流畅。
本节的内容较多,三位老师后面杠杆平衡条件讲的或多或少有些匆忙,我个人认为如果剩的时间不多,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讲也可以,因为3、5分钟根本完不成这部分教学,利用这几分钟再让学生画一些力臂,从而进一步突破画力臂这一难点。总之,这三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四
很荣幸能在这里就路希望老师的《杠杆》这节课谈一点我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
教材通过课文的引言,引起了学生对学习杠杆的兴趣,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工具抽象出了杠杆的特征,使学生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杠杆的规律得出了杠杆的五要素;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出发,讨论了杠杆可分为三种以及每种杠杆的特点。
“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路老师这一堂课的组织追求的就是这种境界,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如请值日生上台演小品等。
路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教学机智灵活,激励性语言多,实验技能突出:如老师自制了跷跷板,斜拉桥,垃圾夹等教具,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
这一堂课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真正意义的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一个课例。
识向主动获取知识在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接下来我想就科学探究在这堂课的体现略说一二。
我们知道,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而情景创设则是前提的铺垫,在这堂课中我非常欣赏的是情景的创设。
路老师首先请值日的学生上台,用垃圾夹表演怎样拾起垃圾,教育同学们要爱护校园环境;接着通过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杠杆的例子,有“神奇的塔吊,埃及金字塔”等,教师出示自制的跷跷板,请同学观察,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亮点是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做科学”中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大门。在前面几堂录像课中,有好几位老师在学生实验室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东走走,西看看。而路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
当然了,每一堂课都有其遗憾的地方,在路老师的这堂课中,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二:板书没有设计好。路老师在课前就在大黑板上出好了例题,小黑板上画好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这样会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的得出实验结论。可否这样做:小黑板上出例题,大黑板上做板书,如杠杆的概念、实验数据、结论等。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三:练习过多。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很好的体现探究的过程。我认为只需设计两到三道针对性的练习,剩下的留到课后完成,这样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这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以上谨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谢谢!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五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基于小学科学六上《杠杆》的课后延续探究课。这节课由内容虽然简单,但是经过钱老师的精心设计,设置了3个挑战项目,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浓厚的课堂氛围。
二、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1、在学习的方法上看,钱老师在学生研究杠杆的平衡时,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从时间的分配上看,对实验的猜测和讨论5分钟,验证猜测3分钟,挑战第2关10分钟,本课交给学生探究的时间长达18分钟,教师在这堂课中仅仅起到了一个主导者的作用,她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引领者、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和学习的伙伴和帮助者。
三、教法得当,学法扎实。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本堂课教师的着重点落在如何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一些简单浅显的知识。所以,钱老师引导学生在这节课中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实验——数据——规律——验证五个环节。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杠杆的概念、五要素,力臂的画法,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杠杆的应用及分类2.教材的地位:(1)“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中考理化实验考查的其中之一,要求学生掌握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杠杆平衡的条件的操作能力。
(2)杠杆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所以本节课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辨认出杠杆,准确找出杠杆五要素。
(2)、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探究学习让学生认识科学探究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臂的画法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画法,学生用实验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学情分析和教学策略:1.学情分析。
(1)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杠杆是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2)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不喜欢老师的单独说教,更喜欢自己动手实。
验,在实验操作和分析中,更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2.教法、学法:。
(1)教法:
讲授法: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及画力臂的方法。
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学法: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观察法,小组学习法。
(五)课型方式:要素组合。
(六)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杠杆,钩码,支架,钳子、剪子、镊子,刻度尺,线。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平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平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平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1、p169第1、2、3题。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七
5月27日,我们培训班一行人来到美丽的凤凰初级中学,潘益虎、张志荣和肖浩峰三位老师在这里开设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杠杆》。下面是我对这三节课一些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一、整体感觉。
潘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张老师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清晰流畅,多渠道多角度调动教学资源,合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注重教学过渡与转承,教学环节自然一体。肖老师从生活中引入杠杆,语言逻辑性强,注重对现象和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和理解,现代教学技能应用熟练,突出教学多元化及辅助功能。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众所周知,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出现在复杂的机械中,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这节课也很能体现教师的基本功和课堂掌控能力。
1.潘益虎老师。
(1)能将“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快乐带给学生;运用评价,把信心传给学生”渗透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整堂课学生都是在一种创造的,愉悦的,不断成功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的。如请学生到前面用螺丝刀起钉在木板上的钉子等。
(2)在实验过程中潘老师能始终与学生一道,参与整个实验过程,指导学生怎样成功的探索杠杆的平衡条件如:提出注意事项,观察指导,记录数据等,保证学生实验探索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是在学生实验室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东走走,西看看。
2.张志荣老师。
(1)引入通过钓机器人视频,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提出复杂的机械都是由简单的机械组成的,进而引入杠杆这种最简单的机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开始上课时张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黑板上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然后移动点a再画点a到线段l的垂线(l需要延长)。这样不但体现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为突破本节课画力臂这一难点铺垫。
3.肖浩峰老师。
(1)实验器材和设计简单有效。在拔钉子实验中肖老师只给学生螺丝刀、小木块、订了图钉的木板,让学生思考可以采用哪些方法,除了书本上有的那种方法以外,还引导学生想到向上撬的方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ppt使用灵活恰当。在请学生测量杠杆平衡条件实验后,对实验实验数据的处理是请学生直接在ppt的表格中填写,不用再黑板上画,也不需要退出ppt,处理数据也非常流畅。
三、建议。
本节的内容较多,三位老师后面杠杆平衡条件讲的或多或少有些匆忙,我个人认为如果剩的时间不多,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到下节课讲也可以,因为3、5分钟根本完不成这部分教学,利用这几分钟再让学生画一些力臂,从而进一步突破画力臂这一难点。总之,这三堂课的整体效果还不错,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地方。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八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
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学重点。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五、对教材进行分析。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六、学情分析。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七.教法。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八.教学过程的处理。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平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平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平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4.杠杆的应用。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九.布置作业。
1.p169第1、2、3题。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十九
听了王老师执教的《杠杆的科学》一课。王老师以亲切温柔的语气,自然大方的教态带领学生探究杠杆的秘密,而我也以一位学习者的角度听王老师的课。对于一位教学经验尚不足的青年老师来说王老师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借鉴。
1、上课伊始老师先创设了开铁盒盖的生活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水到渠成的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演示开铁盒盖的同时带领学生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阻力点、支点、用力点。从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和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学生轻而易举地接受了这一概念。兴趣是学习科学的动力,但是产生动力的源头是学习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
2、科学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探究。而探究并不是学生盲无目的的进行探究,是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下,带着任务和目的进行探究。这节课实验探究前老师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进行演示操作,再提出要求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在此过程老师的语言简练,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紧然有序。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实验记录表设计得清晰明了,因此学生实验后汇报干脆利落。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结果发现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学生作为学习知识的未知者探究过程可能盲无目的,甚至不知所措,因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是很重要的过程。
科学课的最大不同就是还须实验探究,科学讲究的是严谨与真实。我认为科学教师应该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求真的科学精神。我想一堂精彩的科学课背后不仅仅是备好课,在备好课的同时更离不开一次次的实验操作。作为科学探究的引导者,要引导好学生探究,就得自己先探究。教师在探究过程不仅要考虑实验的成功,而且要考虑可能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二十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课,是继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工具后的第一类工具的研究课,是后续课程的引导课。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杠杆,并找出三个点;会使用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
能够记录实验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说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带钉子的木板,启发学生将钉子取下来(选择工具);
2.出示开瓶器和饮料,学生体验使用开瓶器开启饮料瓶的过程;
3.结合以上两个体验过程,和剪刀、钳子等工具,以及跷跷板等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1.通过其中一张图片,描述“杠杆”的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并介绍撬棍上的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学生尝试找其他工具上的三个点。
3.让学生区分杠杆类工具和非杠杆类工具(螺丝刀拧螺丝,擀面杖等)。
三、研究杠杆的科学。
1.出示杠杆尺和使用说明书,演示组装杠杆尺。
2.介绍实验方法(杠杆尺左边看成阻力点,右边看成用力点)进行演示。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数据。
4.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记录,并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5.总结实验结论:
(1)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小结本课内容。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杠杆以及杠杆工具的作用,并能找出杠杆的三个点。下节课我们将用本节课的知识将我们见过的和使用过的杠杆类工具进行分类,请同学们下去搜集整理杠杆类工具。
【说教学反思】。
教学借用动画片人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模仿者里面的人物进行学习,给课堂增添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实验中学生基本能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培养。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二十一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室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最好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
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
1、认识杠杆;
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受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1、从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二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一课时。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
教材第五、六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即便是在学科的知识考察当中,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常考点,因此,无论是在传统教材,还是新教材当中,杠杆这一节课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一些杠杆的图标,让学生寻找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明确有关杠杆的概念。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再次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运用杠杆的知识对三类杠杆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是有用的、有趣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4)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舂和桔槔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3)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4.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一)思维基础:本节内容位于教材的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课,在以前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难点: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体现两个理念。一是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希望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用肯定、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二)、情景体验,抽象概念。
(三)、课中练习,突破难点。
(四)、趣味实验,引入问题。
(五)、合作讨论,探究实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教学方法:
即一:发现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二:实验收集资料和数据;三:分析、研究这些资料和数据;四:发现规律性,得出结论。我采用“从引导提出问题---利用撬书包的活动实际体验---作出你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小组合作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数据间的规律并得出结论”的程序来组织教学,这样,让学生参与和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究能力。
另外,还尽量营造出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
作用,注重教学评价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请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作业: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架小杆秤,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升华学习兴趣。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二十三
科学课的首要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除知识目标以外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也都要以知识为载体达成的。就本节课而言,关于杠杆的五要素需要必须了解的。任老师结合生活中实际的杠杆例子,请学生从中抽象出杠杆的模型,在实例的分析过程中对杠杆的五要素加以很好的落实。
2.技能性。
本节课的重要技能是对寻找实际生活中的杠杆和杠杆五要素的识别,以及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板演,师生评价,生生互动的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图技能都有基本的掌握。
3.教育性。
科学课虽不是思想教育课,但科学与情感(德育)的结合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引入我国古代劳力人民对杠杆的利用,提升爱国思想教育,以及埃及人民在建金字塔时对杠杆的利用,使学生体会科学的魅力。
二、课堂组织。
1.情景鲜明。
本节课以用棍棒撬石块,开饮料瓶、订书机等贴进让学生身边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用笔和书本、文具盒模拟棍棒撬石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主线突出。
课堂中所有学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寻找杠杆的五要素这条主线展开。
3.活动多样。
本节课堂活动包括了“学生模拟棍棒撬石头”、“读图思考”、“小组站起身讨论”、“现场打开饮料盖子”、“动上臂体验人体上的杠杆”、“学生板画力臂”等环节,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学习。
三、课堂评价。
1.及时。
课堂上,任老师几乎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都引导其他学生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最后还有教师的评价,用及时的评价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面广。
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看出,一般学生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相互之间的评价内容往往能挖掘出更有深层意义的内容。如“对动力和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寻找的的评价,学生几乎提到了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两个力在支占同侧是方向相反,不同侧时方向相同,这些都得益于教师组织学生对评价进行评价以及反思。
3.欠实。
但在此节课中,特别是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过程中,任老师也往往为了追求“预定目标”,即当学生回答的答案不是自己预定的答案时,在评价上就缺乏客观性和明确性,没有给学生一种明确性的答案。如关于阻力臂和动力臂的概念,第一位学生的答案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也不错,当然从答案的完整性来看没有第二名学生照着课本念好,但第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值得表扬。这时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分析,而不是“不同意见”再让学生回答。
四、改进建议。
1.本节课的难点在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寻找,能及怎么突破学生的前概念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间的距离,为什么要引入力臂这个概念,教师的设计上没有挖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很好的突破难点。
2.课堂上的科学用语需要进一步规范。如“动力和阻力使杠杆绕支点的转动方向相反”不能说成“动力和阻力的转动方向相反”,石头对撬棒的阻力是石头对棒的压力而不是石头的重力。
3.在时间的安排上,课堂前面部分太“紧”,学生思考、讨论的余地和机会太少,而课堂后半部分的时间又太多了,分配时间可以更合理一些。
不简单的杠杆说课稿(优秀24篇)篇二十四
1.在杠杆的定义,相关名词上做主要介绍,特别是力臂的画法上着重落实。
2.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记录来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并在生活实践中熟练应用。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个要素。能确定杠杆的动力臂和阻。
力臂。能通过实验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
(2)结合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1.力臂概念的建立及画力臂。
2。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从学科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从认知的角度而言,杠杆是一种模型。杠杆是最重要的一种简单机械,是学习后面的滑轮,滑轮组的重要基础。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工具开始引入。利用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实例,引入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最后结合杠杆平衡条件探讨杠杆的科学使用问题。
杠杆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学生会切实感受到使用它的好处,学习兴趣浓厚.但对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还不十分清楚,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杠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帮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降低学习难度。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知识,特别是已经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初步形成了力的形象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1.引入新课。
通过古埃及金字塔的宏伟壮观,让学生联想到它的建设过程,运用了哪些工具。再通过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的情景,比赛拔钉子等,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这种简单机械,并知道使用机械的好处。
用课件展示一些日常工具,用这些工具所能进行的简单操作,说明它们的使用方法。从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中认识杠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观察课件中撬石头的撬棒,抽水机的手柄,拔钉子的钉锤等,总结它们工作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得出杠杆的概念。
(1)接着再以撬棒撬石头为例,介绍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提出问题:如何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根据数学知识,点到线的距离,通过数理结合,作出力臂。
以跷跷板为例,要求学生画出跷跷板两端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并巡视学生完成的情况,有比较典型的`画法可以投影给学生看。
3.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重的人离翘翘板近,轻的人离翘翘板远。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在学生实验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可得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的长度。
分别在杠杆两端悬挂钩码,多次测量,取得实验数据。并让学生保留最后一次实验钩码悬挂在杠杆上平衡的实验情况。让学生观察,最后一次平衡时悬挂的钩码各不相同。但都能使杠杆平衡,增加实验的可信度。
(4)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归纳分析能力。
各小组的实验结论是一样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结论进行评估能力。
4.杠杆的应用。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一把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头大象的重呢?
1.p169第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