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评估和反思也是教学计划编写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可以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教师编写教学计划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创造一定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一
本节内容的要点是乘法结合律。它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既要使学生懂得算理、知识迁移的道理,又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还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各类简便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开拓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是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虽然交换和结合在生活中接触很多,但它比较抽象,要建立此概念对学生可能有点难度。所以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我感知,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学习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54名学生中,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整体看来很不错;百分之四十学生踏实、认真但接受新知的能力较慢;百分之十五的学生属于聪明却不好学的类型;还有百分之十五的学生是学困生。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引导教学,小组讨论交流等的方式,班级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在轻松,快乐氛围中掌握新知。而百分之十的学生经过“一帮一”的学习也没有问题,难的是百分之五的学生(基础差,不好学,加上智商不同常人)。虽然班级两极分化严重,但若通过努力,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也很满意。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计算、探究、验证等方法研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
2、老师也准备了几个比,想让同学们求出他们的比值,并根据比值分类。
2:34.5:2.710:6。
80:44:610:1/2。
提问:你是怎样分类的?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两个比相等4.5:2.7=10:612:16=3/5:4/580:4=10:1/2)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题。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图,请同学说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再出示四面国旗长、宽的尺寸。
师: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60∶40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师: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4.5/2.7=10/6请同学们很快地把黑板上我们写出的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
(2)引导概括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老师刚才写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把比例的意义总结出来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例的意义。)。
(3)判断。举一个反例:那么2:3和6:4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比值求出来以后再看。
(4)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5)反馈训练。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35:7和45:9。
20:5和16:80.8:0.4和4:2。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课本,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的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有关。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内外项。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个外项的积是4.5×6=27。
两个内项的积是2.7×10=27。
(4)计算验证,达成共识。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性质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判断前面的比例式,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
(5)引导小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计算,大家,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概括出来?
教师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4.5/2.7=10/6)“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6)判断。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馈训练: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一)判断。
1.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8:2和1:4能组成比例。()。
(二)、用你喜欢的方式,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9和9:12(2)14:2和7:1。
(3)0.5:0.2和5:2(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则两个内项的积是(),如果其中一个内项是2/3,则另一个内项是,如果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么,()x()=()x()。
(3)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是()、(),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么,a:b=():()。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如果能,能组成几个?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拓展题:猜猜括号里可以填几?
5:2=10:()2:7=():0.71.2:2.5=():25。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2、3、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三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件、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卡纸。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3、引出1/4这个分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用图表示1/4,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利用手中的小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学生先分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成果。
(2)师投影出示图片。(p61页下方的香蕉图和面包图)。
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1/4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a: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1/4。
b: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两个面包是这个整体的1/4。
(3)概括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个面包平均分。
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概括分数意义。
(1)概括意义。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分子。
—……分数线。
5……分母。
学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3.学习分数单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这堆糖的()/()。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塑料方块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1/2,2/3,3/4,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师: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这堆糖是单位“1”。)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谁是单位“1”?(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师引导学生发现:1/2,2/3,3/4,5/6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3,4,6……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师讲解边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已写出的另外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3题。
2、自主练习第5、8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和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四
设计者(姓名、通讯地址)。
一、概述。
·说明学科(数学、语言艺术等)和年级(中学、小学、学前等)。
·简要描述课题来源和所需课时。
·概述学习内容。
·概述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修改后的课标要求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教学资源与工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认知工具以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如果是其他专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课程,可能还需要描述需要的人力支持及可获得情况。
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最后,画出教学过程流程图。同时,流程图中需要清楚标注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媒体和相应的评价方式。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媒体学生教师进行逻辑选择的运用的活动。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领域。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五
为推进常州市教科院新版“中小学教学建议”(小学数学)的学习与实施细化,积极探索“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教育”的学科追求,不断提高乡村学校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及课程实施水平,促进乡村数学学业综合质量提升。近日,常州市小学数学乡村骨干教师教学研修暨“解决问题的策略”专题在线教研活动如期举行。
线上教学研修现场。
据介绍,本次云教研受到了广大一线数学教师的关注,百余所学校教研组集中线上观摩,近20_人围绕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本质”“策略如何内化”等,展开在线研讨,以实践智慧碰撞,探寻提升学生问题解决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科关键能力发展。活动由市教科院小数教研员蒋敏杰老师主持,市级学科中心组及学科教研员全程参与本次线上教研。活动共分课堂展示、互动评课、总结提升三个环节。
活动首先进行在线课堂观摩,三位来自乡村的一线教师同题异构,以不同的思路展开不同时段的策略教学。新北区孟河实验小学的陈雨老师执教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陈老师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主动建构解决问题策略的一般步骤;常州经开区横山桥中心小学蒋文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蒋老师充分预设,精编习题,重视对学生困难的指导,引发由问题架构条件的思路;溧阳市燕湖小学的彭琪老师执教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灵活选择)》,彭老师注重学生不同思维路径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和接受策略。
线上教学研修现场。
研讨环节,三位乡村教师结合课堂观察,进行主题评课。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的张思月老师以“厘清解题思路,促进思维提升”为主题,天宁区郑陆实验学校恽洁老师以“理解解题思路,促进思维提升”为主题,溧阳市河心小学的王佳玲老师以“经历体验,感悟提升”为题进行了互动评课,三位老师围绕“策略”学习中儿童的学习心理及思维过程,以课堂教学组织的视角,阐述了对学与教,思维迁移内化的理解。
其后,在线研讨开启互动环节,老师们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环节,展开了具体而准确的评析思考,不时还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供专家解答。从视频中可见了,有的学校年级备课组围拢,有的则以学科组为单位,边听边想、边听边研、边听边议,研讨氛围异常热烈,研究效果非常好。
江苏省特级教师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苏瑜老师上线交流。她指导大家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了实施建议:如何理解这三节课在策略教学中的价值,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策略,如何依据教材特点建构解决问题的教学框架。她强调教师应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具体的问题解决”。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小福副院长围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什么,怎样教”展开论述,他强调教师应重视策略教学的一般结构:“产生策略需求——明晰策略步骤——灵活运用策略——内化掌握策略”。同时,潘院长还对我们这次线上专题研讨的模式提出表扬,他鼓励常州市各小学创新教研模式,多加展开专题研讨,形成自己的教研成果,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六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整千数”。
1、在数整千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观地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
2、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3、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4、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体验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数器、课件、光盘、练习纸、图片。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位小朋友吗?那你能估计出我们荣炳中心校一共有多少位学生吗?(出示我校早操图)我们学校大约有一千位小学生呢。
3、大约能坐一万人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万到底有多大,一万怎么写吗?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整千数的认识”。(板书:认识整千数)。
(一)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1、(出示挂图)小朋友,你知道上面每幅图中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数操作过程:先出示一个,然后出示十个、一百个、一千个,让学生说一说分别是多少。
2、出示填空题:
一个一个地数,()个一是十;
十个十个地数,()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个一百是一千。
继续出示课件:一千一千地数,下面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那么几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多少个一千?(板书:十个一千是一万)指名读、齐读。
(二)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3、如果在千位上拨5个珠子,表示几个千?是多少?谁来写一写,写完后再读一读。
4、指名上来拨9000,并写一写、读一读。提问:如果在九千上再加一千是多少?一万这个数怎么在计数器上拨呢?(老师在万位上拨出一个珠子)提问:这万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几个几?是多少?你能把他写出来吗?(板书:一个万是一万)指名读、齐读。
出示口算题:
(三)认识数位顺序表。
(1)复习。我们以前学过了哪些数位?
(2)出示数位顺序表,你能把这个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吗?(生填,教师巡视)。
(3)思考:你知道表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八
生:前面。
师:你知道你们面朝的方向是前还是后呢?
生:前。
师:那我们背对的方向呢?是前还是后
生:后。
(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黑板上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后”。(教师边说边点题)
师:同学们,一般情况下,面朝的就是前,背对的则是后。你记住了么?
师:教师在上课之前,听到一个好消息,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了,
我们一起去为运动员加油,好吗?
生:(齐说)好。
师:你知道他们在进行什么比赛吗?
生:跑步比赛。
师:有哪些运动员呢?(点名回答)
生:小鹿、小兔子、乌龟、蜗牛、小兔。
师:你真棒,认识这么多的动物。(学生边说教师边指)
师:它们朝哪个方向跑?你是怎么知道的?(点名回答,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哪里是前,从而方便下面的判断。)
生:朝那个方向跑,因为动物的面朝那个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方向)
师:你们说对吗?快看,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
认真观察,比赛的情况如何呢?注意:当比赛开始后,我们一齐
拍手喊加油,好吗?(目的是让学生进入角色,增强学习兴趣。)
生:(齐答)好。
师:现在,老师来当裁判,(手势)运动员,各就各位,预备跑!
师生:(一起拍手喊)加油,加油……
师:停!
师: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点名让学生自由的说,教师不作限
制)例如:
生1:鹿跑在最前面,是第一名。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1:松鼠在鹿的后面是第二名,小兔是第三名,乌龟是第四名,蜗牛是第五名。
师:你说得真好,谁还看到了什么?
生2:松鼠在白兔的前面,白兔在松鼠的后面。
生3: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鹿的后面;小兔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小兔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生4:鹿跑在最前面,蜗牛跑在最后面。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完整地把小朋友们看到的都说出来吗?试试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自由练习说,教师巡视并辅导)
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生:鹿跑第一,松鼠跑第二,兔子跑第三,乌龟跑第四,蜗牛跑第五。鹿在最前面,松鼠在它的后面,鹿在松鼠的前面;松鼠在兔子的前面,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兔子在乌龟的前面,乌龟在兔子的后面;乌龟在蜗牛的前面,蜗牛在乌龟的后面。
师:你真棒!对他的精彩表现,同学们一起来鼓励他。
(或者学生不能说得那么完整,教师将做以下处理)
师:你有补充吗?你觉得刚才那位同学讲得怎样?(让其他学生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听,另一边的赛车场多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屏幕转换赛车画面)
师:现在,跑在最前面的是几号车?(点名回答)
生:2号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九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 认一认
课件出示人民币图片学生认识(夸奖学生)
其实在生活还有很多地方要用一个比100大得多的数来表示。
活动二:猜一猜 课件出示体育馆图片。
师:这是哪里?
首都北京体育馆,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生猜的各不相同)
活动三:数一数
(一)、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师:俗话说积少成多,其实大的数也都是由一些小的数组成的,咱们看看它们是怎样组成的(电脑演示。)
1、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并得出10个一是一十。(板书)
师:看看现在灰太狼把它变成了什么形状?(课件变成10×10×10立方体方块图),让学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如一百为一层,2层是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重点强调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观察板书后小组讨论。(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师引领生从188数到204。(课件演示) 师小结: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么好,想给大家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大家自己在组内练一练。
活动四:练一练 小组学习任务: 你来数一数
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七。(课件演示)同桌用计数器一个拨数一个说(集体一边看课件演示一边说)
1、找出你认为最难数的地方,说说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针对难点,进行计数器演示。
2、请出数朋友师:让咱们再一起请出数朋友来吧(课件)
3、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动画,学生从989数到1000。)
三、多层练习,巩固新知
1、森林运动会师:灰太狼看大家表现的这样好,想带大家一起到喜羊羊课堂去。想参加吗?谁就请举手,这么多人都想去,那一定要认真听要求。
3、掀起红盖头(猜一猜,五角星后面藏着哪个数字?)
4、我说你猜
5、寻找幸运儿
6、激流勇进
师:同学们真的表现得很棒!喜羊羊就向大家发来了祝贺(课件)看来喜羊羊是难不倒大家了,但是喜羊羊并没有放弃,它还出了一道更难的题目,你们敢接受挑战吗?要不咱们不看了吧。
___ ___ 800 ___ ___(答案不唯一) 师: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哦,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今天的学习愉快吗?
2、有什么收获?
3、想到了什么问题?
4、画珠子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十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十一
1、理解税收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2、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理解纳税的专有名词,会计算应纳税额。
实物投影。
一、学前导入:
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过有关税收的知识吗?板书:纳税。
二、展示学习目标:
理解纳税含义,懂得应纳税额。
三、讨论发现: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物是国家用税收款投资完成的?明确:1、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
2、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3、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缴纳的税款叫作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四、巩固练习:
出示例5: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多名学生板书演示)
求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30万元的5﹪是多少。即:30×5﹪=1.5(万元)
答: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五、作业安排: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02页第
4、5题。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99、100页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十二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课后反思:
本课我把众数放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学习。在认识众数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新课的引入中,我利用平均数和中位数制造了认知冲突;在新课的学习中,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在新课的练习中,强化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十三
1、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4、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图画,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电脑、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小组合作。
1、出示课件,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条小河,小河里有许多鹅在嬉戏,河滩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树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鹅儿在休息,草地上还盛开着一些美丽的野花。在一棵大树上停着许多小鸟,天空中飞来了一些小鸟,春天的田野真美丽!
创设活泼而又鲜明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2、仔细观察,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提出数学问题。(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比一比哪一小组所提的问题最多(每一小组请一代表将小组所提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板上)。
2、每一小组出示自已的成果,全班讨论交流各组所提的数学问题。根据每一小组的不同成果进行适当的表扬。
3、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4、交流。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出示图片(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同桌讨论)。
(3)完成书上的填空题。
2、指导第2题。
(1)指导学生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指导第3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换一个数,说一说。
(3)交流,(利用数字卡片)师出数字卡片,学生说一说。(合理就应鼓励)。
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
8+7=15,你能根据这一道算式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生活情境中走进数学。
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以小组合作讨论来完成任务。(如:对各种动物之和这一类问题学生难以提出,老师就应该进行引导。)。
挖掘学生的个性化内容,及时进行表扬。
学生不仅会提数学问题,还应能尝试去解决问题。
采用独立思考与回答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提数学问题的能力。
此题较为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是的。
先理解题意,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数的延伸,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出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回头看一看,对自已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目的在于加以巩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题目大全(14篇)篇十四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
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十5。
师:8十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师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l0,然后用lo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科书“做一做”。
1、第1题。“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
2、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凑十过程,再填在书上。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确定两个加数,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2、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