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教学反思范文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一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首先弄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文中所写的几个景色的方位。然后,着重理解几个主要景色的特点,抓住最能表现特点的重点词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会本课新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件,你想说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三、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轻声读课文思考。
2、小组讨论。
3、代表发言,阐明理由:
第一部分:(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第二部分:(2~5)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部分:(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清。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二
我,一个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有机会参加全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感到十分高兴。在这次优质课评选中,我执教的是人教版现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虽评选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在这次活动中,使涉足讲台不久的我受益匪浅。我观摩学习了我县其他乡镇的16位教师讲授的语文课。通过说课评课,我对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引起了对我所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反思。
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确如此,甚至教师自身需要更多的“水”。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备课中查阅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在授课前我又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这一课前活动,我认为能起到培养学生课外独立学习知识和收集资料能力的作用。我自认为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准备还是较充分的。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当我展示颐和园中的长廊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长廊的“长”时,一个学生问道:“请问老师,长廊横槛的大匾上写的什么字?这个问题让我始料未及,不知所措。我自认为准备充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才知道对这样更细微的问题,我的准备还是有疏漏。尽管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关系不是十分大,但在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做到问有所答。这也说明了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学要加强。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都可能课前预设到的,要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只有教师课前准备得充分,再充分,对知识的积累丰富,再丰富。
二、教育资源的利用要服务于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课程资源的利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这次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每一节课上都有课程资源的`利用。
40分钟,十几幅图片展示出来就花掉了不少时间,学生哪还有充足的时间读书、与文本对话?因此对这节课学习目标的完全落实就显得成问题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才认识到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课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怎样写出颐和园的美景的。
课程资源的利用让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了,但课程资源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有做到合理地利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回想起我在课堂上把应该板书的内容都由多媒体展示代替了,更感到值得反思。因为这对于学生书写习惯和写字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单从写字这个环节就没有做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是一个进步。今后,我一定会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把课标精神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按照华中师范大学的杨再隋教授所说的,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努力实践“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四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不但文字优美,并且条理清楚,异常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由学生当导游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体会文美。生读课文时,我就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最终再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什么?感到遗憾的是学生在体会美时读得很不够,这个目标完成的不够好。一个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主要还是我在写作方法的引导上耗费时间较多。我想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迷人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进取性,进行有效地学习。学生的综合本事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所以,在学习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齐学习,期望能够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习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我阅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最终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述,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五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习3~~5自然段。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六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七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八
1、认识本文的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助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长廊的造型、位置、结构三个方面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朗读理解长廊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识字与写字,朗读课文。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图片
1、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2、
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园林,其中一处保存最完整,就是举世罕见的颐和园,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长廊,今天我们学习《颐和园的廊与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细读课文。
2、放录音,对照课文朗读,纠正自己的读音,识记生字。
3、小组合作认识生字。
4、检查本课生字的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四字成语。
1、好朋友合作朗读课文。
2、邀请同学上台合作朗读课文。
3、评价朗读情况。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观察这些字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2、重点指导其中一些字的书写:
“置”下面的“直”里面有三横。
“寿”的字头不能写成“春”字头。
3、学生上台范写,学生自由评价。
4、展示学生写字作业。
这一课抓住了长廊的特点来写,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长廊的资料与图片。
1、复习生字。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写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哪些自然段写了绘画艺术的美。
2、指名读2-5自然段,找出长廊建筑的“三绝”。
3、自读6-8自然段。长廊的画有多少幅,来历及类型各有哪些?
4、想象长廊上的画有哪些内容。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
2、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重点引读“三绝”部分。
1、展示自己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读读信息窗,介绍颐和园。
颐和园的廊和画举世闻名,集中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艺。
1、张贴搜集的资料。
2、搜集其他世界文化遗产资料。
板书设计:
造型绝数量多
建筑位置绝绘画有由来
结构绝类型多
举世罕见艺术杰作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九
小黑板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擦去滑,换成划。)。
(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
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我和妈妈在玄武湖划过船,我发现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
(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
生:老师,我想对前面同学的发言作一个总结。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
师:(将划还原成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
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故意设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驳谬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十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层次清楚地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一些景点,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一、整合课程资源,再现文本情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在教学前运用多媒体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文本内容,特别播放了长廊和昆明湖的视频,让学生把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动态的情景场面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去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满激情,也使学习成为了一种快乐的体验。
二、注重读中迁移,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本文语言优美,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来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准确性,从而更深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如:在教学“长廊”的段落时,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长廊上各不相同的画的内容,从画面中感受长廊的美。再如:在学习描写昆明湖的段落时,我让学生抓住“滑”字,通过换字的形式,来体会湖水的静,感悟作者表达上的准确性。还有引导学生注意了解游记的写作顺序和过渡句的恰当运用。在这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还学到了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十一
(二)新授:
1、下面老师请几位小画家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上台介绍)。
师:颐和园美,同学们画得更美,下面我们来看书里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注意听,一会儿回答两个问题。
出示问题:
a、填空: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的大公园。
b、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2、同学们读得真好,谁能回答第一个问题?你在哪儿找到答案的?(第一自然段)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这一段总的描写了颐和园的什么特点?(美丽)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3、那么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呢?你从哪儿看出浏览顺序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你真有眼力。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画出来。
4、你最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呢?
b如果谈到横槛上五彩的画,师出示两张图片,简要介绍画的内容,并告诉学生从画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c、如果谈到花木、微风,师说真让人心旷神怡呀!谁能试试用这种感受读一下这句话?重点强调“又”字的读法,“又”体现了长开不败的美景。理解“神清气爽”的意思。(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长廊的?板书:(内dd外)。
(2)喜欢万寿山(板书:万寿山)。
谈到“佛香阁和排云殿”问:a、从哪些词能看出佛香阁和排云殿美丽壮观?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的气势吗?(同学们可以边看、边听来感受)。
b、这是我们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板书:下)。登上万寿山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上)请把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象读一读。
c、听到了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如说昆明湖静(出示图片)。问:从哪儿出来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是一个什么句?动笔画下来。还有哪一句也能说明昆明湖很静?“游船、画舫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句话中哪个字能突出湖面的静?讲时出示这个句子,并用红笔标出“滑“字,问:“为什么用‘滑’字,不用‘划’字”?让学生体会。师小结:同学们体会得很深刻,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平时在写作文时,也要象作者一橛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过渡:从万寿山上乍昆明湖就这么美,置身其中又会如何呢?谁喜欢描写昆明湖的部分给大家读一读。板书(昆明湖)。
(3)汇报昆明湖部分。
如说到狮子,师说:一定是卢沟桥的狮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你首选被这些小狮子吸引了。
如果说到昆明湖的美,问:哪些地方美?师板书(堤dd岛dd桥)。
小结:在昆明湖畔,我们再一欠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看来颐和园里的美景真是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打开图片)。
看过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带着这种上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师:颐和园这么美,我们来组织一个颐和园旅游团,去欣赏我国现有的皇家园林的美景好吗?谁愿意来参加,你来当dd导游。
(三)总结:这篇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总)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地点转换)。
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为我们展示了苍翠如黛的万寿山,碧波涟漪的昆明湖,看到了颐和园内人工美与自然美的天然巧成,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皇家园林鲜明的文化特色,希望同学能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记住这美丽的颐和园。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十二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习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十三
一、读课题,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
1、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颐字是本课要学会写的生字,看清楚笔顺。生书空。齐读课题。
2、这个颐字不常见,它是什么意思呢?
3、谁在这里休养身心?(慈禧太后、皇帝)颐和园是清代皇家的后花园,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慈禧太后和皇帝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园子里颐养天年,所以取名为――颐和园。
4、这节课,让我们走近颐和园,去感受它拥山抱水的秀美景色。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情况。大屏幕出示生字词:
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
琉璃瓦远眺堤岸姿态不一。
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
重点理解:
画舫:(1)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2)仔细看看这个字的偏旁,和什么有关?画舫是怎样的船?船上画了很多画。画舫就是指装饰华美的游船。看,这就是画舫。
横槛:
(1)横槛是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2)联系上下文,再看图,这就是颐和园的长廊,谁能指出横槛是哪儿?
琉璃瓦:璃读成轻声。看图,这就是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外层用玻璃烧制而成。多为黄色或绿色。
远眺:
(1)眺就是看、望。远眺就是站在远处看?读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它的意思。
(2)作者远眺,他望见了什么?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才看见这些的?远眺,不仅只是向远处望,是站在高处向远处望的意思。所以,理解词语不能想当然,一定要多联系上下文去读、去想。
3、齐读词语。
二、从游览顺序入手,了解文章结构和课文内容。
1、把词语送回课文,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游览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2、指名说,相机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划出来。
4、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
(1)男生、女生、全班齐读三处句子。师相机指板书述:首先游览长廊――然后游览万寿山――最后游览昆明湖,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由读句子,找出作者游览过程中的动词。从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作者不停地走啊看啊,一路的景点各不相同。他走到哪看到哪,他看到哪了就写到了哪,这样的表达方式就叫做“移步换景”。读一遍。(板书:移步换景)我们在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的表达方式。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走马观花的游览了颐和园,现在,我们也来移步换景,
就跟随作者先到长廊看一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长廊有什么特点,把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2、生汇报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长廊很长?一眼望不到头。
七百多米273间(你很会读书。作者列举这些具体数字来表现长廊长的特点。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2)还有不同感受吗?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是色彩美。
(3)还有补充吗?长廊的画多。几千幅,说明――(数量多)而几千幅画没有两幅完全相同的,说明――(形态多,色彩多)。红的栏杆,绿的柱子,还有五彩斑斓的画。这长廊,怎一个美字了得!男生读,女生读。
(4)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廊内画美,而且廊外什么美?透过这个满字,(课件)你能感受到什么?(花多,形态多色多……)。
一个满字别有韵味,谁来读?廊外风光无限好!齐读。
用课本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神清气爽)。
(7)让我们再次回头看看美丽的、让我们心情舒畅的长廊:指大屏幕――我们来合作读,(师: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作者先整体看――,再抬头看廊内――,又放眼看廊外――。
(8)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联句成段,将这条蜿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的长廊完美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了的主要内容,领略了长廊的美,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十四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十五
1.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课时。
1.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颐和园》。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指导朗读。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十六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7篇)篇十七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金碧辉煌的《颐和园》教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用处!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隐隐约约、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交流“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北京的颐和园,到那里去看一看。
板书课题:颐和园。注意“颐”的写法,尤其是左边的笔顺,跟我边说边写。
二、听写字词,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大家都已经学过了,下面咱们先来听写几组词。咱们推荐三位上黑板前跟大家一起写。
长 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姿态不一
1、训练说话“昆明湖、姿态不一”
2、 “金碧辉煌”
(1)点拨字形
辉,光也。——《说文》
煌,火状。——《广韵·唐韵》
(2)图片理解
瞧,在阳光的照射下,多么的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3、点拨“廊”、“ 态”的字形
4、堂堂正正中国人,方方正正中国字,请大家对照自己这两个字,试着挑出一个,把字写得更美观一些。
5、概括课文内容
一说主要内容,抓景点
(1)师引导说清楚
你看,这真是有山,有水,有建筑的一处皇家园林啊!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三处景点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你比如说:先讲了——然后——最后——。
(2)抓景点,个别说(两生)
3、二说主要内容,抓游览顺序
(1)自由读文,勾画游览顺序的句子
请大家打开书到87面,快速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2)汇报交流
(3)刚才咱们汇报的句子都在每一段的开头,不仅可以承接上文,又可以引起——下文,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
(4)给表示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加上文章的首尾段,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提炼中心句
课文就写了这三处景点吗?不止这些,还有一处、两处、三处(副板书:……)所以说:“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浓缩成两个字——美、大(板书)
四、精读品悟,游赏长廊
好文不厌百回读,我们走进课文,去长廊看看吧!
1、个别读,其余同学思考: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生交流。
3、品读句子,领悟长廊的美
预设一: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间。
(1)“绿漆”、“红漆”
颜色美吗?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能数得清吗?(一眼望不到头)
(2)“一眼望不到头”
再读点拨,“一眼(孩子,还没看到呢,再等会儿。)——望不到头”。
(3)“七百多米长”、“273间”
长也是一种美啊!
(4)点拨观察角度
孩子,你现在是站在什么地方看的啊?——站在长廊里,放眼一望。
预设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1)多少幅?几千幅!读出感受
(2)“。”改“!”
其实这里完全可以把“。”改“!”,谁来读一读?你在感叹什么啊!
(3)点拨观察角度
这时的我们又把目光投到了长廊上方的横槛上,这又是在——抬头看去。
预设三: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廊外的美景吸引了你啊。
师生合作读,体会鲜花常开。
4、“神清气爽”
(1)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身之所感让人感觉到——“神清气爽”
(2)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闻闻这朵朵花香,记住这一幅幅图画。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
(3)点拨观察角度:
作者这时带着我们继续——边走边赏,把目光转到了长廊的两旁。
5、渗透观察景物的写法
同学们看,作者依据游览的顺序带领我们参观长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的同时,不断转换着观察的视角:放眼望去、抬头一看、边走边赏。作者叙述得非常有条理,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长廊的美和大。
6、示范说导游词
读得美,背得好!但是说出来不一定比这差。(配合图画说长廊导游词)
7、明确导游词特点
同学们,刚才我变成了——导游,带领在座的各位游客游览了长廊,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