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好帮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一种文体的要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游戏激趣,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记忆挑战的游戏!比赛规定:1:每三秒呈现10个数字,看看每次可以记住几个数字:2:三秒过后,校对并记录下来。
师:我们班谁的记忆力最厉害,请他到前面记录。全班帮他校对怎么样?不要提醒哦,游戏继续进行。
全班收集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游戏结束。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评价。
师:那知道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二、互动交流,探求新知。
问题1:他能记住几个数字呢?(两人一组开始讨论1分钟)。
生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的意思是算出记住个数的平均数,就能判断他们记住数字的水平。问题2:那怎么能求出记住数字的平均数呢?同桌合作交流完成:
1:利用作业纸用箭头在图上移一移,也可以动笔算一算,求出淘气记住数字个数的平均数。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二
1、兴安一小的李静老师由刚刚结束的大阅兵引出“角”,并顺理成章引出“角的度量”以及度量的工具—量角器,紧接着“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并把你看到的和同桌说一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了学生观察和交流的习惯。
2、而葛根庙中心小学的孙忠伟老师通过“比较两条线段哪条长?长多少?”让学生用直尺量出,再让学生“比一比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学生一眼便看出角2大,但大多少需要用量角器量出,引出角的度量和度量工具量角器。
3、卫东小学的宁伟迪老师课前先出示课标要求,做到让孩子心中有数,设计的很新颖。之后让孩子们回忆角,并说说你心目中的角,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为之后的教的度量方法打下伏笔。接着出示很多角,任意拿出两个角“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要求同桌合作,用三角尺上的角来量一量、比一比”,学生通过汇报得出角2比角1大,但大多少没有测量出来,从而引出量角器。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但对角的选择应该慎重,如果孩子选择的三角尺是30度和45度角的,不就一下量出大多少了嘛。
三位老师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之后通过学生汇报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介绍量角器,相比之下,我个人比较欣赏宁老师的设计,特别是在教学中“任意找到量角器上的一度角”这个问题,使学生更加自由的理解问题,再汇报时适时地追问“为什么这个角是几度角”,顺理成章的让学生明白“几个小格就是几度”。
三位老师都设计了自学环节,通过“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自学—小组间讨论与交流—小组汇报”这一系列活动,重新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借鉴。
三位老师都用心的设计了量角小儿歌,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量角的方法,其中宁老师的小儿歌和板书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起到的作用更明显一些。
李老师和宁老师课始的比角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学生一定的问题和悬念,而在学完本课内容之后再回顾一下比角的准确方法,首尾相呼应,不仅显得结构完整,更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今天所学的角度的重要性。
总之,听完这三节课之后,反思自己的常规教学,在之后的日子里应该更加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充分的尊重孩子已有的知识,课堂上多给孩子时间和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孩子!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三
答:这四杯水的`平均高度是厘米。
答:小明这四门功课的平均成绩是分。
答:平均每筐梨有千克。
答:平均每人做红花朵。
5、一个书架上第一层放书32本,第二层放书和第三层共46本。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
答:平均每层放书本。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四
我听了李xx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并参与了整个磨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小学数学里,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它不应止于知识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更应在里面暗含数学问题。本节课通过“阅读之星”入手,这是学生熟悉的,而且是比较感兴趣的。“如何知道哪组更好一些”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认知的“不平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思考、活动、感悟,但是没有让学生领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灵魂思想,在此,初步小结:什么是平均数?并在此初步感知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先合后分的方法是求平均数的根本方法,在课堂练习教学中,题目始终围绕着本课的内容“平均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比较丰富,对教学重点内容进一步升华,对学生的理解有帮助。
能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以知识整合,发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在一开始求平均成绩,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自己对平均成绩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展示出不同的思考过程,体现了重视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这些验证方法是否对于每一类求平均数题都是最好的呢?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合理,这时老师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合理的选择。
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学科的特色。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简单的教材还是复杂的教材,老师在教学时候都应该渗透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节课要让学生记住平均数的求法是总和除以份数,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其实应用最多的是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而这种方法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也经常会被用到,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该让学生体验这种方法。动手操作,既可以体验平均数的含义,也可以得到一种“移多补少”的思考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从生活实例入手,由浅入深地导入新授内容,求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时,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多少,说说是怎样去猜想,估计也是要有所根据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强调思考的方法。
总之,本节课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一节精彩而有实效的课堂。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五
今天听了史xx老师执教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史老师注重学生的读、写、理解、应用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1、新课导入,史老师结合生活实际,客车、摩托车、农用拖拉机、轮船等的速度,为学生呈现了实际的生活例子,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得更为透彻。
2、教学中注重了引导、尝试、发现、归纳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史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了引导,引导学生读出、写出速度这样的复合单位,并在引导中发现,共同总结速度的正确写法、读法,速度、路程的理解,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内容清楚,层次分明,从速度的读、写开始,自然过渡到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了本课内容。
4、教学中,史老师设计的练习针对性强,有梯度,无论是判断题,还是根据算式说出表示什么,还是表格形式灵活求出路程、速度、时间等,特别是最后一道限速题,解决实际问题,将数量关系有效融合,锻炼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堂练习有梯度,但在安排上应该调整,如把根据算式说问题放到后面,学生通过前面的练习再做这样的题会更容易些。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六
xx市第四小学牛晓飞说实话,我比较喜欢听天空有风的课,因为从马军花那儿经常能听到一些非常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我的思路,今天也不例外,收获颇多,我把它记下来,和您一起交流,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上课内容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时--《方程》,她准备非常充分,没有利用现成的课件,自己精心设计了幻灯片,安排了四个环节,为这节课的成功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她打破课本中为他安排的例题,从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喜欢玩的跷跷板入手,两个学生体重不相等和相等的几种情况,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紧接着引入了书中的例1,如果想知道某个物体的重量就需要用到砝码,在老师的设计下,学生自己总结了算式:205020+30=50.,并独立完成了书中的例1。
x+50200。
50+50=100。
x+50=150。
2x=100。
老师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特点进行分类,得出等式和不等式两类,然后又从等式中找出了方程和非方程,并由学生自己总结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尝试用集合圈表示出来,运用了迁移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通过练习巩固了今天的所学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1、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都很巧妙,让两个例题的教学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2、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总结出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主体地位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3、教师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比较到位的,关键时刻主导地位引领的也不错。
4、教师在课上和学生相当平等,“请”字始终挂到嘴上,课堂气氛很融洽。
最后感谢天空有风让我学到这么多,更是赞叹她对教育的执著,我要向她学习。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七
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最常见的数量关系》,受益颇深。李老师和蔼的教态,与学生搭起一条沟通的桥梁,课堂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效果很好。
李老师这节《最常见的数量关系》,课堂教学脉络分明,层层递进,首先以检查预习入手,课前学生的自学非常成功,明白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实际意义,李老师对学生的自学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并对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加深,接着引导学生在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找出速度时间路程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再引导找出其他两个关系,然后进行梯度不同的练习,在练习中明确速度单位的正确写法,强调在速度中单位的重要性,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效果良好。
针对学生第一次接触速度的复合单位,李老师以两个数值相同,但是时间单位不同的速度相比,让学生比较中明白速度这样的复合单位中时间的重要,并知道比较速度必须是相同时间才行。
这节有关速度时间路程的课,有概念的理解,有数量关系的理解,李老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让学生课前自学,理清思路,明确概念,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李老师这节课设计的`练习,紧密联系生活,有学生喜欢和关心的动物速度,有体育方面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处不在,数学的用处广大。特别是最后三个对比练习比较快慢的题,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相同看路程,都不相同要计算速度才能比较快慢,这样的题型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18+20+19+19)÷4。
=85÷5=76÷4。
=17(个)=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四、作业。
1、做一做第1题。
2、判断题。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3、做一做第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九
1、填空不困难,全对不简单。
(1)每年的3月22日是()。
(2)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现在只有(),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排在世界第()位,是世界上()个贫水国家之一。
(3)兰兰家的`水龙头漏水,早晨兰兰用一个长30cm,宽15cm,高20cm的长方体容器接着,到晚上回家,一量水深10cm,兰兰家的水龙头一天漏水()升。
5、观察你所在学校每个水龙头一天漏水的情况,制成统计图。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
一、填空。
1、的是的是。
的是()16的相当于36的()。
2、50比40多,40比50少。
3、1千克的和()千克的一样重。
4、有一块4公顷的土地,把它等分成6块,每小块是整块的。每一块是()公顷。
5、=15÷20=()∶24==()(填小数)。
6、一件工作,甲需要15小时完成,乙需要10小时完成,甲乙的工效的最简比是。
7、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乙两数均不为0),甲数与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8、要画一个直径是6cm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cm.
9、一个半圆的直径是6cm,这个半圆的周长是(),面积是()。
10、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了,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了。
11、用铁丝把2根横截面直径都是20厘米的圆木捆在一起,如果接头处铁丝长5厘米,那么捆一周至少需要()厘米的铁丝。
二、判断题。
1、任何一个数都有倒数。()。
2、甲数的.与乙数相等,则甲大于乙。()。
3、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4、小圆直径是大圆直径的,大圆面积就是小圆面积的4倍。()。
三、操作:
1、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书店和商店。
的位置。
实验小学(,);书店(,);商店(,)。
2、我们已经知道图书馆在实验小学以东200m,再往北400m处。如果丁伟家在实验小学以东400m,再往南600m处;赵红家在商店以东400m,再往北400m处;请你在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3、一块草地的形状如下图的阴影部分,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四、应用题。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一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
1、基本训练。
2、变式练习。
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二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创设了具体情境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分析、比较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在这节课的设计和教学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上课伊始,创设四个同学摆的珠子数量不等,颜色也不相同,引发学生思考:“在总数不变的基础下,你们能使四人的珠子同样多吗?”,旨在让学生过一把“移多补少”瘾,感悟“移多补少”的思想,经历从“不相等”到“同样多”的过程,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正如预设所想,由于每人珠子的颜色不同,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原来每人珠子的个数,并清晰地意识到平均数5个并不是每人珠子的实际个数,而是他们珠子个数的平均数量,这个平均数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处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的之间。这不仅没有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同时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丰富学习素材,有助于学生构建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本质特征。
二是建构“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学习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我特意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把平均数与原来每个数进行大小比较,凸显平均数的本质特征。由于课件形象生动,清晰明了,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再次把学生的思维指向这组数据从“不相等”到“同样多”,强化认识到“原来大的数移出一部分补给小的数,变小了;原来小的数补上一部分,变大了。”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这节课只设计了两道练习题,但结合一题多变,多练的方式,其实解决了“求平均分数”、“全年平均每月(每季度、每天)的用水量”等多个数学问题。通过练习题一,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意识到两人考试次数不同,这样比总分数不合理,从而凸显平均数的“代表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解开学生心中“为什么用平均数来代表他们的成绩,不用总数来代表他们的成绩?”的疑惑。通过练习题二“求出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提供3个算式供你选择。”,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是由总数除以对应的份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使(1)、(3)成为正确的话,可以将问题怎样改变?”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反复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我感受到在凸显平均数作为“数据的代表”意义时,还不够充分、丰富、饱满,如果能在“练习题一”中引导学生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即敏感性,就更能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了。
2、评价时,激励语言的运用还不太丰富,自己的教学视野还需开阔,教学行为还需大度。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三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四
本节课,郑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教师的教学总体来说,是一节成功的有实效的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操作活动,分类比较,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和相交,以及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垂直。
(2)让学生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简单的抽象、归纳、比较的能力,激发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等活动来加深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在探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教师以分类为主线,设计了两次分类活动来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和相交以及相交中的特殊情况——垂直。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位置关系的理解。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归纳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为今后学平面几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于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体现在设计两次分类活动时,要提前把自己的分类标准在小组内交流。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交流,对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我的认识水平。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比如当老师看到很多同学画出两支铅笔的位置关系时,她欣喜的说: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当学生对分类的标准提出质疑,教师说: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当学生的分类标准不适合时,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方。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五
本学期我门的集体备课是按“教案初稿---研讨初稿——形成教案——教案调整、实施教学——课后反思、总结”这几个环节进行的。
教案初稿:集体备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由主备课人选定课题,主备人的任务是首先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书写教案初稿,并作好充分准备发表全面观点。
研讨初稿:利用单周星期二下午第三节课组织本年级数学教师对初稿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之前主备人先说明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意图。然后由大家自由发言,就本节课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备人做好记录。
形成教案:主备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将集体讨论的意见整理,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设计。
教案调整、实施教学:每位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教案,教学前,根据教师本人特点和所任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教案调整,再运用于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总结:教师在运用集体备课教案进行教学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本学期的集体备课体现了以下优点:
1、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加强了合作与交流,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2、备课改革从实际出发,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备课为上课服务。
3、教师把参与集体备课当作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在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使教师队伍成为研究型教师群体。
2012.12.27。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六
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是在“生本”理念的理论指导下的新型实验课,课程类型:展示课。我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出发,有浅入深,让学生们在生活实例中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觉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平均数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魅力源生活!”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展现自我,能提出见解,能解决别的同学的疑问,让大部分同学都能体会成功、收获喜悦,使学生自主的学,快乐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这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生本”理念还很不到位。在学法指导上,本节课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探究概念、交流合作,体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总体上还可以,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今后改进的方法: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直观演示,切实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过程体现自主,知识构建循序渐进,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七
陈老师的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教学过程中,能自然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对于角的概念,首先结合丰富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学习角的概念的实际必要性,并引入角的定义,并从静态和动态两种角度去认识角,并在图形中认识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并会使用了解角的度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能力,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我认为本节课三大亮点: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发现、体验数学学习,课堂上,陈老师没有多少讲解,也没有多少集中点拨,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营造了师生互相交流、展示学生个性的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所提出的建议及讨论的问题,也是深刻的。师生是朋友、是合作者;学生们能够互相交流,每个人都有机会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改善了课堂提问的局限性,课堂上一直充满着和谐融洽的气围。
在教材处理时,陈老师并没有照搬教材上,而是充分得估计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体现了“用教材”的新教材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看上去是一节很简单的概念课,但是学生学习时往往就是不能准确地掌握好所学概念,他们不能很好地自己参于到概念的形成和分析中,当然是用不好概念。陈老师在这里先设计让学生“画角”到“拆角”到“组角”逐步形成角的概念。而在给出了角的概念之后,在黑板引导学生一同分析角的概念,讲解角的各个组成部分。配上文字判断题,图形判断题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剖析概念做的很实在。本节一共给学生介绍了三种角的表示方法,角的表示是今后学习几何常用到的知识。陈老师让学生自己学习后再集体学习,边题问边指导,体现了精讲导学的环节。通过变式题,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展的乐趣,使数学学习过程变的主动、活泼和有趣,把学习变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领会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最终达到“会做数学”的重要性,很好地体现了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几何图形是几何学的研究对象,对它的一般描述是按“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这种程序进行的。图形是将几何模型第一次抽象后的产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文字语言是对图形的描述、解释与讨论。符号语言则是对文字语言的简化和再次抽象。在教学中陈老师重视这个过程,注意了“符号—文字—图形”的转化,通过练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较快适应,能够把几何图形与文字语句表示、符号书写很好的联系起来。角的动态定义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旋转得到的角的概念的掌握,对学生来说用语言不好描述,这里陈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角的形成,从而说出角的旋转的概念。这里分析的很清楚,学生理解平角和周角的概念也很到位。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八
今天讲的四上《平均数》,从备课,上课两方面作出以下反思:
1、在备课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太粗糙,一些预设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比如在讨论王云投中的7个和平均成绩7时,没有作出预设,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作出精准而具有引导性的反应。课上题与题、话与话之间的过渡语准备不足,习题出现的有点突兀。
2、在上课方面,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够活跃,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紧张,让部分学生过于拘束,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讨论,蜻蜓点水般跳过了本节课的难点,致使有些同学不会用适当的语言去解释后边游泳池和平均寿命两道实际问题。这一段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解释,当然,在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简单,没有更深入的去说,当学生说到平均数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仅此而已,还需要再补充:有些数比平均数高,有些数比平均数低。
另外,在比较投球比赛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透,在学生达成共识,没有争议时,还可以继续问,让生生之间互相争论,缓解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要给学生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让生生互动。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综合一整节课,节奏稍微有些快,当学生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此停止,立马公布答案,导致有些反应慢些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以后上课要收弛有度,快慢得当。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十九
在学完平均数这一内容后,我出示了一个开放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内容是三个同学三次的数学成绩:
小明(第一次:63第二次84第三次90)。
小红(第一次:82第二次78第三次80)。
小强(第一次:96第二次81第三次66)。
请判断这三个同学中,哪个同学的数学成绩比较好。我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以下是同学们的一些想法。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学习成绩好,因为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上升。而小红的成绩没有上升,小强就更不稳定了,虽然他的平均分是最高的,但是他的学习成绩会一直往下降。他说完后,我及时问同学们他是选择一个什么角度来判断的,同学们说出进步和退步趋势。有的同学按照平均分数来判断认为小强的成绩好,我也及时给予肯定。
还有一些同学认为小红的三次成绩比较稳定……同学们越说积极性越高,思维越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甚至有的同学用到了其他比赛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比赛规则。我对同学们的各种想法都及时进行了评价和鼓励,并让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在数学和做人方面有哪些收获?如何评价自己、同学、老师在这节课中的表现?同学们认识到了对待一件事情,不要片面的去看,要从多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二十
2.师徒二人共同加工80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30个,比徒弟多加工10个,问完成任务时,师傅比徒弟多加工多少个?10×[800/(30+30-10)]=160(个)。
(1314-8.8×3)/(8.8+8.6)+3=77(天)。
525×40/2(40/2-5)-525=175(米)。
6.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乘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20千米,乙每小时行18千米,两人相遇时距中点3千米。问全路程有多少千米?(20+18)×[3×2/(20-18)]=114(千米)。
7.有一列长260米的火车,以每小时9千米的速度通过610米的大桥需要几分钟?
(610+210)/(9000/60)=5.8(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汇总21篇)篇二十一
1、继续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2、将条形统计图的认知与平均数的概念有机结合,进一步延伸对多组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及计算。
3、向学生灌输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概念,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