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模板和示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学计划。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一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项羽的形象。
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同重点。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2遍。
二、通。
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人物。
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2选1)。
1、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400字)。
第三课时。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1、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二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1、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无以渡:
我何渡为: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要求:
(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三
2.评析人物形象,体会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3.探寻本文所带来的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通过情节评析析人物形象。
2、体会诗文创造形象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由中探寻人生的哲理,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方式】。
点拨法,讨论法,多媒体的辅助。【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以“气盖世,力拔青山。道无义,乱世出征。子弟兵,士气如虹。红缨出,三秦当灭。定中原,傲指苍穹”导入新课。二。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梳理文言字词:指名发言,教师以课件总结。三。梳理情节:
师生讨论总结,全文分为三部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
四。合作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总结如下: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性格特点:多情善感。
第
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性格特点:英勇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于亭长——赐头于故人——自刎诀别。
性格特点:知耻重义。
(二)比较诗文,体会创造形象方式的不同:
以胡曾《乌江》与本文相较,得出结论: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五。拓展延伸,探究项羽之死的意义:
(一)以作者的创作矛盾引出关于生命尊严与生命责任的话题;
(二)探讨上述话题。六。总结七。板书设计:
(投影屏幕)。
项羽之死。
《史记》。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四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吾为若德。
卒鲁肃闻刘表卒若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被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以故汉追及之。
为我何渡为以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教学目标:深入阅读文本,感受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会欣赏项羽的人格魅力。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动作正面侧面】。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直率粗犷勇武豪爽极端地自负语言】。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骁勇善战极端地自负动作语言场面对比】。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1、三次行动:
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虎生威跃然纸上。】。
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
勇猛无敌。】。
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四段:乌江自刎【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二)课文探究。
1、文本阅读--分组讨论3个问题:
有机会转败为胜的,但为什么他最终会兵败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中能否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所在?
不能。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机会。然而,项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板书: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教学目标: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不过江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6人一组,自然形成两种观点,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试着去辩论说服对方,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看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一)了解历史上众家对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胡曾的评价:(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不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4、王安石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李清照的评价:(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毛泽东的评价:(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归纳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三)学生活动:评论项羽。
既然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的不足,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四)写作练习:
要求:1、观点鲜明;
2、引用一句名言;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五)堂上讲评。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假如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五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心地善良光明磊落知耻重义视死如归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有勇少谋多愁善感优柔寡断自矜功伐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六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及“以读促写”,既增加学生积累,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共同讨论解决基础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4、小组推荐展示,老师及时点评讲解。三。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例如: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小结。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基础知识。
写作训练反思: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七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2课时。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1.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板书:
本纪——帝王。
世家——诸侯。
项羽之死司马迁——《史记》列传——大臣。
表——大事记。
书——专门学科。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慷慨若。
2.活用:壁夜楚歌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无以长者邑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1.项羽的性格特点。
2.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四面楚歌。
第一段:垓下被围多愁善感。
慷慨悲歌。
逃亡途中。
项第二段:东城被困自负勇武。
羽绝境示勇。
之斩杀汉将。
死第三段:东城溃围吓跑汉军勇猛善战。
痛杀汉兵。
拒渡赠马。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八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人物。
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2选1)。
1、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400字)。
2、项羽之精彩酷评。(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九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三。教师朗诵全文,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二。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慷慨若。
2、活用:壁夜楚歌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无以长者邑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三。学生讨论:
1、项羽的性格特点。
2、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
1、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一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二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项羽的形象。
3、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同重点。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2遍。
二、通。
1、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人物。
垓下之围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2选1)。
1、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400字)。
第三课时。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1、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三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里,他把项羽列入了本纪中,而本纪乃是记录帝王,可见司马迁对他的推崇,如果说项羽要是不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可能坐上帝王宝座的就是他了吧,但是如果项羽要是真的这么完美,也许也就没有那么多史学家对他那么推崇,正所谓有缺陷的美才值得欣赏,虽然他死的可以说是理所当然,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猛士,只可惜他坐错了位置,就好像名家所说,可用之人却居用人之人之位。
在项羽这轰轰烈烈的一生中,可以说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鸿门宴中,那一次可以说是杀掉刘邦的绝好机会,但项羽没有做,他放他走了,很多人都说是项羽刚愎自用,不知谋略,但我觉得这是王者风范,只有对自己真正自信,对那些阴谋不屑一顾,光明磊落之人,才会这么做。不屑用阴损之计杀之,要杀就要在战场上正面杀他,也许对于项羽来说,名声真的比姓名都重要,你单枪匹马来,我不屑杀你,你带军队来,我再于万军从中取你首级,这就是项羽,一个勇猛无畏的真英雄,有人说为人处事,应当圆滑,有刚有柔。但项羽不是,他就像王者之剑,一旦出鞘,就勇往直前,不折断不归鞘。
垓下一站,汉军使用计谋,在四面围唱楚歌,打消楚军气势,项羽听闻,不禁悲泣,难道楚地自己的家乡被人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他连夜起来,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有人说这里表现了项羽懦弱的一面,实则不然,这里更表现了他的儿女情长,铁血英雄也有柔的一面,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他并不只是在战场上拼杀的项羽,也是一个爱惜美人与爱马的柔情之人。
项羽,一个直至现在也颇有争议的一位历史人物,也许想想他若是还在,面对这些评价,怕也是不屑一顾吧,也许到了他那一个境地,已经不叫自负了,毕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呢,或许我们怎么推测,都不会真正读懂项羽,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那纵使敌众我寡,吾亦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的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与铁血柔情的儿女情长,项羽,虽败犹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四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五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品味那些语言特别的形象。并且动笔讲你们品味到的形象写下来。
(此情节主要是学生来做,从文章情节或者人物语言中分析历史人物的形象)。
示例:如第一段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
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以下是学生分析(预设)。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提问):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1、课后习题。
2、预习《阿房宫赋》。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六
项王籍者,起于楚贵族世家。秦季失政,项王睹始皇之威烈,呼:吾将取彼而代之。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号为“霸王”.与汉争雄四年,终一出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英雄悲歌.太史公誉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遂成《项羽本纪》。
船山先生《读通鉴论》中对韩信这句话有着深刻的解释。封爵一事“因乎天之所予而隆之。”人主的赏赐必须顺天命而为,是不可以胡乱来的,更始时代,人主往往为了笼络势力而大肆封赏,造成“侯林立”的局面。这样做成的恶果我们在汉高祖时代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高祖在位12年,有九年时间在外征战,先是跟项王楚汉争霸,后来平臧荼、定淮阴、灭陈g,到处救火,最后还是带病出征。后来又大封同姓王,以为异姓王不足信,同姓王才可安天下。这种分封就要他的孙子孝景帝再忙活一阵了。可见封爵一事当万万小心,所以项王才能“屈己下人”的同时“靳天爵”,项王身上的矛盾就给解决了。按船山先生的说法,项王实在有先见之明了。不过项王再犹豫,印还是要给的,王还是要封的,在这样一个军功取爵的时代,分封制度实在又是一个无法摆脱的制度。
王夫之这里又顺带把淮阴侯之死解决了。的确,在秦汉之间,各个势力大多起于陇亩,大家平起平坐,而楚霸王算是贵族后代,可以地位高些,但称呼上跟其他王是一样的。大家怀着对周朝的爱戴和对秦朝的憎恶,必然会恢复周代的分封制度。韩信在登坛拜将后说:“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这种事情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所谓“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语。”你这不直接向汉王要地吗?以后经历了假王事件更加重了刘邦的疑心,居然向人主要钱要地,居然说什么“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此话一出,高祖更不敢让他带兵了。即使后来淮阴侯没有跟陈g联络。高帝也不会对他放心,收拾他是早晚的事情了。所以虽有“兔死狗烹”之叹,但韩信这只猎狗实在是太招摇,所以“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太史公是看韩信之死看的很透彻了。
韩信是自找苦吃的,不过项王这么英明怎么还会败在刘邦手里?这里我们已经看过很多解释了,高祖说他是“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但我刘邦却有三杰,我善于用人。这种说法很是有名。陈平也有一言:“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其实这都是在说一个问题,就是项王用人方针上出了问题。人才难得啊,作为君主自己本身是一个指挥者,要善于搜罗人才,使用人才为自己打天下,但陈平所言我认为不能看作项王用人错误的.根本原因。项王之所以不爱惜人才,我认为是项王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太浓,他喜欢冲锋陷阵,而不太愿意坐在后方让自己将军去打仗,所以他的手下往往不能施展才华而跑道汉王一边。所以汉王总结是对的,而陈丞相平者所说项王喜欢任用亲属,纯属为自己在项王那不能得到重用找借口。所以项羽最终不能得到支援而孤立致败的原因不是因为亲属把持大权,最终却背叛他,而是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和不爱惜人才导致己方人才凋零所致。
“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刭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亚不与焉。”关于这两个亲友背叛我想可以再深入的看一下英雄悲歌。项伯作为项羽亲属,的确在鸿门宴前关键时刻向张良报信,但项伯所为跟向敌人通风报信又不完全一样。他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救命之恩,而冒着违背军法的危险去往汉营的,不过在张良劝说下才见了汉王。当然项伯者个人有缺点,贪小便宜,但他并不是想着让项羽赶紧灭亡,因为项羽灭亡对于他没什么好处。但当时处于楚汉联盟灭秦的时代,楚汉两家没有翻脸,项伯此时行为只能说明他没有大局观念,没有看到楚汉矛盾一面,所以才上了刘邦的贼船,终于越走越远,成了所谓刘邦的“腹心”。而对于项伯,项王冶并没有让他指挥什么战役,似乎跟项王发现她着兄弟缺点有关系,项伯可能会觉得自己作为亲属却不得重用而有点三心二意,于是以后就频频向汉王示好。反而说明了项王用人并不是任人唯亲。
而对于吕马童,项王堆他说:“若非吾故人乎?”看来吕马童不过在项王那里时是个各小角色,项王初见才会有些犹豫的辨认。不过项王临死居然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这就是一代霸王悲歌,临死了还要给故人留点好处。项王最后遗言没有“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言壮语,居然是为自己当年老部下留点好处。有些不可思议,但又符合项王性格特点。对于这这句话,我们可以演绎出很多想法,但最我想,项王是个好将军,能关心他人,但他缺乏政治权谋和用人之略,他不是个好领导。
无论是韩信还是项羽,他们都在变化莫测政治风云中失败了,他们的不通谋术和用人不当让他们失败。所谓项羽之死,恐怕就是死于这一点。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七
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3、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2、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让学生品味文章词句,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对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3课时。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印象中的项羽,注意举出例证。回答中的关键词:(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看来,项羽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相去甚远。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一起来领略这位西楚霸王最后的雄风。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历史中的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杀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教师朗诵全文。(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古今)。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第二课时。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一)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思考: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惊——起——饮——歌——泣。
思考: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思考:“霸王别姬”中项羽为什么哭了?如果删掉“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效果如何?
(二)第二段: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思考: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
明确: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思考: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三)第三段: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1)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思考:“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3)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明确: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
思考: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思考: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二、板书设计:
故事————人物形象——————语言——————写法。
垓下之围——多愁善感————惊、起、饮、歌、泣——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动作、语言、场面。
第三课时。
一.评议:
1、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四、总结拓展迁移: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及如何利用同一素材。
从这些材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历史人物要有理有据;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二、写作训练:(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1)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2)思考相关问题:
1.问题一:为什么田父绐?
2、问题二:为何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3.问题三: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这个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问题四:为何不渡乌江?
5、问题五:为何自刎而死?(项羽该不该死)。
三、堂上讲评。
佳作示例:
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
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歌曰:“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甲执戟兮孤立沙岗。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宿空床……”直唱得个个铁血男儿身心俱碎,泣不成声。而美人虞姬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一个纯美的典型的文学意象。“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
项羽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成语,还有许多话题。大家熟知的成语有:破釜沉舟、作壁上观、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以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无颜见江东父老”等。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八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2课时。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1.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熟读课文,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板书:
本纪——帝王。
世家——诸侯。
项羽之死司马迁——《史记》列传——大臣。
表——大事记。
书——专门学科。
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慷慨若。
2.活用:壁夜楚歌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无以长者邑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1.项羽的性格特点。
2.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四面楚歌。
第一段:垓下被围多愁善感。
慷慨悲歌。
逃亡途中。
项第二段:东城被困自负勇武。
羽绝境示勇。
之斩杀汉将。
死第三段:东城溃围吓跑汉军勇猛善战。
痛杀汉兵。
拒渡赠马。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十九
项羽是一个当仁不让的硬汉,但他最后有没有夺得天下呢?没有。在古代,“打天下”当然需要高强的武艺,但也需要谋略,也需要民心。纵使你军队再强大,军队的来源还不是老百姓吗?如果你不能老百姓拥护支持你的话,纵使你像秦国那样取得了天下,过不了几十年或十几年也会丢掉天下的。
项羽,字羽,名籍,生于现在的宿迁,生来力大无比,神勇无敌,在秦末因秦朝的暴政揭竿而起,火烧秦朝皇宫,大破秦军,后自封西楚霸王,与刘邦进行楚汉之争,最后在乌江自刎。引用司马迁的原话“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意思是说只注重武力,运用自己的智慧而否认群体的智慧,不懂得学习古人。这句评价是中肯的,项羽的一生,明明大多数时候军事实力比刘邦强,但他却没有夺得天下,反而是让“阴险狡诈”的刘邦夺得了天下,难道与他的性格无关吗?答案肯定不是的。他就算到了自刎的地步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在许多事情上独断专行,注重人们所说的气节,但他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历史是有胜利者书写的,你若没有胜利,哪怕你们的结局都是一抔黄土,但别人最少也辉煌过。
但我们翻开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多数王朝的创始人都是经过了社会的磨练,把他们打造的无坚不摧的时候他们的霸业也就水到渠成了,没有哪一个王朝的创始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但项羽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的一些举动更像是一个帅气的英雄,他有英雄的一切品质,但就像王立群老师的评价一样“他是一个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当将领不一定要会冲锋,但一定要会决策,但项羽恰恰相反,历史给了他舞台,可他却没能坚持下来。
讲到这里,我们能够得到一个启示,“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历史所认同,当历史的“接班人”。
最新项羽之死教案(汇总20篇)篇二十
1、积累“亡”、“壁”等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3、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梳理情节,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准确概括项羽的形象。
【学习难点】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1、认真阅读课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红笔勾画出不懂的字、词、句。
2、用红笔勾画出描写项羽语言、动作的句子,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
3、结合文本的故事情节及描写人物的'语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1、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并对合作探究部分独立思考,积极尝试,用红笔做好笔记。
2、学科班长收集并记录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学案一起上交老师。
3、课后及时改正完善导学案,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解题方法总结到典题本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项王军壁垓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此天亡我:
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此天之亡我:
无以渡:
我何渡为:
1、翻译下列句子。
(1)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要求:
(1)明确场景,有感情地诵读相关语句。
(2)结合动作、神态、语言或心理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