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吸收,将其转化为个人知识和情感的过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写读后感提供一些启发。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一
朝代:唐代。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家业在灾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骨肉逃散在异乡道路中。
吊影伤情好像离群孤雁,漂泊无踪如断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小编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三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律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全诗句句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战乱给家庭带来的灾难,怀念诸位兄弟姊妹。表达了身世飘零的感伤情绪。题目很长,题中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背景,可以当作序言: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时难年饥世业辛,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下一联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结尾,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作者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作者进行一系列对比:一、地点的对比。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二、情景的对比。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三、情感对比。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乐与今之愁苦。在这些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诗歌的首颔联多层面的表现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四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标题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注释。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五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六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时难,即指题目中所说的“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到白居易和产业,经过这场战乱已荡然无存,骨肉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写战乱结束后的凄凉景象。战乱纷争终于结束了,然而,田地荒芜,杂草丛生,骨肉亲人仍流离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这两联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历来,战争带给人民的都是无穷无尽的灾难,亲人们有家不能回,战争一起,田地、产业个部付诸东流,劳命伤则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来承担,兴、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文档为doc格式。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七
原文: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寄上浮梁大兄、
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8、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9、羁旅:犹漂泊。
10、寥落:冷落。
11、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12、根:喻兄弟。
13、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14、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15、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16、九秋:秋天。
翻译: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
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
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
各自在一处。
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
便随性写成一首来记录感想,
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
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
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八
我读这篇课文时,我想到了很多,文中的那个小女孩是那么的自立自强啊!
她才14岁,竟然能独自一个人游欧洲,我是那么的佩服她,也是那么的羡慕她呀!我家里人总是不放心我,就连从家到辅导班都不让我一个人去。好不容易有一次爸爸、妈妈不在家,但奶奶又叫爷爷送我去,又没机会自己走了。只好叫爷爷送我去。我一定要把乌塔的故事读给奶奶他们听。
乌塔靠自己的力量挣去欧洲的旅游费用,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呀!我可做不到,因为我现在的一切花销都是爸爸妈妈给的,自己连一分钱也没挣过。看了乌塔的故事,我今后也要利用假期挣一些自己的零用钱,尽量少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零花钱。
乌塔远行时生活上的事从来没依赖过任何人,都是自己做。我可不行,我的衣服、袜子......都是妈妈一直给我洗,我也从来没有自己去试着做,今后我也要向乌塔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另外我也要帮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九
月亮,是美的。它总能带给人们很多美丽的幻想。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墨客都以“月亮”为题材,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美文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出了苏轼格外思念弟弟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体现了诗人李白望着明月,低头徘徊,想起了那遥远的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充分表达出诗人张九龄赤诚火热的相思之情。
这样和那样关于月亮的诗句还有很多,下面我再给大家讲述一段关于月亮的小故事吧!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下。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小外甥突然问我:“你说月亮像什么?”我不知该怎样回答,就笑着反问小外甥。他立马就说:“像是天上一闪一闪眼睛。”
小外甥的这一番话,让我对月亮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文档为doc格式。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意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望月怀人,是古诗词中习见的题材,但象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写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中寄托的深远。句中一“生”字,极为生动,与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化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而来。诗人巧妙地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
首联擒题,以下诸句均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写多情人恼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表现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动作过程,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因为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一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与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更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形象。这一联看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人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与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既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表现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因此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将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就是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歌在这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将“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因而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将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表现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二
跑过拥挤的晚市,跑过喧嚣的马路,离那条幽静的小道越来越近。归心似箭,当我跑过蝉鸣悠悠的池塘时,我终于停下了脚步。眼前的景象竟如此熟悉,让我不禁陷入了回忆。
一位老爷爷面朝池塘,抱着他心爱的小孙子,他们的目光一起聚焦在那又大又亮的月亮上。老爷爷在给他孙子讲月亮的故事,手中拿着一把扇子轻轻的摇着,为孙子驱赶蚊子,这是一幅多么温暖的画面啊!我将头微微抬起,也望着那银盘一样的月亮,想起了我的外公。
小狗、小鸡、葡萄、小故事,这是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呆在外公家的原因。每天吃完晚饭,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了,外公拿着带靠背的小凳子,和我到院子里乘凉。我们坐在葡萄藤下面,透过深绿的葡萄叶,我可以看见满天的星星依傍着月亮,就像我依傍着外公。这时外公就哼起惬意的'小调或给我讲那些有趣的故事,我在外公的故事中,很快进入了梦乡。
我的心忽然被什么东西抓住了,眼角有些湿润。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三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言:“欲上青天揽明月”,”床前明月光”,“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等千古名句,自古以来,月亮仿佛就是身在异乡的人挂念家人和家乡的象征,也是因美而从古至今赞扬的对象,近几月望月,有感有想。
月亮皎洁而美丽,自古就令无数诗人着迷,尤其是中秋十五、十六的月亮,不但巨大无比,端庄圣洁,金黄的像一块巨大的黄油,仿佛一热就会融掉。月光照在水面上时,天上一月亮,水面一月亮,互相对应,令游人探手如水中,像抚摸这美丽的月光,往往是徘徊于此,一夜不宿,只为能多看看这令人魂牵梦绕,陌生却亲近的景色。
传说射日的后羿的妻子,美丽的嫦娥因渴求长生而进入冷清的月宫,从此夫妻不得相见,后羿还有人间的热闹供他快乐,而嫦娥有的只有后悔,痛苦罢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让二人重聚一回,令嫦娥回心转意,令后羿喜笑颜开。
“月是故乡明”,在外留学、奋斗的人们每到中秋便怀念亲人,这天本是该团圆的日子,可因为特殊情况而回不了那心心念念的家,只有月饼和赏月能稍安定思亲,思乡之情。
月亮是多么的大啊!圆啊!亮啊!我穷尽词也无法想出能与之配上的话,这朴素平凡的话是我能写得最好的了。但这无法阻止我对月亮的喜爱。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假期。
午时间隙,桌上一本诗集,引人入胜。随手翻开书页,便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由望月怀念远方亲人的诗,一轮皎洁的明月在宽阔无比的的海上徐徐升起,只身在异乡,此时此景最容易勾起对远方亲人的念想。唯一相连的是一轮明月,将天各一方的`人串在一起。
想起远方的亲人,她在干嘛呢?生活是否安好?家务是否繁重?她是否也会想起我?诸多疑问在诗人的脑海里萌生,不像现在通讯手段那么发达,一个电话,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不像现在交通那么方便,一张机票,就能抵达相聚千里的老家。
所以有情的人总是怨恨漫漫长夜,一整夜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灭掉烛光,透窗而入的月光充满整个屋内,走出去,欣赏那盈盈月光,来消解心中的思念,却又觉得身上的衣服单薄,露珠沾在身上,有些凉,更有些冷。
高空皓月,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地上仿佛披了一层银霜,很美,想手捧月光,送给远方的亲人,却只能是空想而已。哎,还不如回屋睡觉,因为梦里还可能有会面的时光。
感想:意境清幽,情如月般的柔美,琴音瑟瑟,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知识扩展】。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五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
顾影自怜好像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
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五年(798—799年)间任饶州浮梁(今属江西景德镇)主簿。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白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符离:在今安徽宿县内。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江苏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时难年荒:指遭受战乱和灾荒。荒,一作“饥”。
世业:祖传的产业。唐代初年推行授田制度,所授之田分“口分田”和“世业田”,人死后,子孙可以继承“世业田”。
羁旅:漂泊流浪。
寥落:荒芜零落。
干戈:古代两种兵器,此代指战争。
吊影:一个人孤身独处,形影相伴,没有伴侣。
千里雁:比喻兄弟们相隔千里,皆如孤雁离群。
辞根:草木离开根部,比喻兄弟们各自背井离乡。
九秋蓬:深秋时节随风飘转的蓬草,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九秋,秋天。
乡心:思亲恋乡之心。
五处:即诗题所言五处。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六
今天我们学习了《望月》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说了“我”和小外甥在甲板上一边欣赏月亮,一边比赛背诵踊跃诗句的趣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以及爱幻想的特点,从而告诉我们应该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痛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妙。
我先把课文分成了三个自然段。我对第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是写“我”在江轮甲板上独自赏着月亮的美景;第二自然段的理解是写小外甥和“我”pk月亮的诗句和愉快的交谈;第三自然段的理解是写我凝视月亮消失的地方,展开了幻想,留下了深刻美丽的回味。啊!《望月》这篇课文真美呀!我以后一定要仔细的观赏一下月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七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河南:唐时河南道,辖今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关内:关内道,辖今陕西大部及甘肃、宁夏、内蒙的部分地区。阻饥:遭受饥荒等困难。
3.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幼文,贞元十四、五年间任饶州浮梁(今江西)主簿。
4.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季康的长子,时为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县尉。
5.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逸,时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主簿。
6符离: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今徐州)作官多年,就把家安置在符离。
7.下邽:县名,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县。白氏祖居曾在此。
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犹漂泊。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贞元十五年)春,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使得“关内阻饥”。全诗意在写经乱之后,怀念诸位兄弟姊妹。
此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八
读月,望月自古以来,许多诗人都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世人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叹;对亲人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对朋友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思念。失意时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单时一个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欢聚时看到“月上柳上头,人约黄昏后”。
似乎在每个人心里,月亮都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寄托了人们内心无限的情感。喜欢读月,更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望月。因为在我心中月亮是天地之间一面明亮的镜子。夜越黑,她就越亮,不惧烟火的熏染,也不怕灰尘的玷污。更重要的是,这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白天看不到的内心深处的那块心田。在记忆当中,每到晚上睡觉之前,我总会到屋外抬头望一下月亮,尤其是在学校的晚上。而每次看到月亮,我总是会想起在外打工的爸爸,有时甚至还会禁不住流下眼泪。冥冥之中爸爸的面容便会若隐若现地在月亮上冲着我微笑。看着这“微笑”,我却感到很伤心,因为我知道他一个人在外拼搏不容易,没有妈妈的陪伴,没有奶奶的呵护,也没有女儿的欢声笑语。
我想此时他也一定在那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城市,站在空旷的工地上,迎着风,望着这轮明月,掂念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出来,却夜夜不同,有时特别圆,而有时却亏得那么遗憾!春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爸爸每年春节匆匆回家的那几天,也是我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我多想用相机把幸福定格在那一瞬间。因为从小到大,我没有和爸爸合过一张影,更不用说一张完整的全家福了。可每每都沉浸在幸福里,当爸爸又要匆匆的离去时,才猛然想起。
于是一年一年的相见却也成了一年又一年的遗憾。“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月亮不知陪伴了多少人?领略了多少世事沧桑?又目睹了多少悲欢离合?而依然是那么明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在变化中保持着某种永恒。每次见到爸爸,变的是他日渐的苍老的面容,不变的是他的微笑,这微笑蕴含的或是鼓励,或是欣慰,或是幸福。我知道那是对女儿,对妈妈,对全家一种永恒的情怀。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十九
一轮明月在万家灯火的的映衬下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给人一种“烟笼寒水月笼纱”的感觉。天上的星光、月光,地上的灯光、火光使一切的一切都变得那么明亮。
此时正是难逢的中秋佳节,是团圆的日子。可是,我却没有赏月的心情,更没有感觉到团聚的欢乐。
八月中秋的夜晚已不像夏季那么温暖,我独自站在阳台上。打开一扇窗,秋风虽然没那么凛冽,却依然将我吹的汗毛尽立。可我却不想把窗子关上,因为这样我会与月光更为贴近。就让那神圣的光芒照在我的身上,更照进我的心里。让那美丽的的`月光将我无边的思带去,给天堂里的爷爷。
不知天上是否会有天堂,不知天堂里的今天是否也是中秋。作文天堂里的爷爷啊!倘若您也在看着这轮明月,您要知道月亮的这一头有您的孙女在想着您。若是您看见月亮旁有一颗最亮的星星您要明白,那是我对您最深的祝福。
小时候,总是您在保护我、心疼我、宠爱我,可是那时候我太小又太任性。如今,我多想能够好好的孝敬您一回啊!可是岁月总是那么无情,无情到在您没能看见心爱的小孙女长大的那一刻就无情的将您的生命终结了。但是岁月也还算仁慈,因为它把我和您在一起的美好回忆留给了我。现在我长大了,却不能在您身旁服侍您,这是怎样的一种憾恨。今夜,我借这轮明月将我这一份思念与祝福寄给您。
爷爷,即使咱们相隔千万里,但是我只希望能够“千里共婵娟”!
优秀望月有感读后感(模板20篇)篇二十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们一家坐在阳台,吃着月饼,望着月亮,我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以明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远方的游子,是多么怀念自己的家乡。在中秋这个团圆佳节里,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离乡万里,孑然一身,有谁能知道他们的心,恐怕也只有月亮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于其它诗人来说,月亮身上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但这时的辛弃疾来说,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是难得的欢乐。夏夜农村田园风光,一副悠闲宁静安祥欢乐的生活,恰恰与他们相反。
古人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之说,这给人们许多遐想,月亮上真得有广寒宫吗?有神月桂树吗?有月亮,这个神秘莫测的地方,不禁让人想去一探究竟。
十几年前,人们终于踏上了月球,可是眼前的景象让人大跌眼镜,只有小丘和灰尘,没有广寒宫,没有神月桂树,没有嫦娥、吴刚。人们把月球的尘土带回月球,发现用月球尘土当泥土种得庄稼长得格外快。人们现在已经将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送上了月球背面,这又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月亮,给人无限的幻想,给人不同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