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物质上的利益,更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关于奋斗的文章,共同感受其中的力量和魅力。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方向、定目标、绘蓝图、指路径,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体现了高远务实的发展战略,凝聚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为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学习会议精神,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是乘势而上,在深刻认识历史方向和发展大势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方位把得准,才能看得远。纵览十三个五年规划可知,只有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大势,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科学回答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正确把握了不变与变、成绩与短板、继往与开来、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全球的辩证法,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发展措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征程行稳致远。作为政法工作者,身处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开局起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胸怀大局,找准人生定位与奋斗目标,把个人际遇融入时代发展大局,做“十四五”时期的奋进者、开拓者、建设者,汇聚万人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是坚定自信,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中走好自己的路。我国在“十三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取得决定性成就,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诠释了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深刻内涵,充分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的根本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种围堵遏制中国的声音和行为,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作为政法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是担当实干,在正确把握奋斗目标和发展举措中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制胜法宝。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切实将“创新”“人民”“改革”“法治”等《建议》中的高频词作为今后工作重点。一是护航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为全力推进平安甘肃、平安兰州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二是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实施好民法典,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合法权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以公平正义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三是深化改革攻坚。破除制约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推进全国统一戒毒模式建设,持续提升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不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二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内容看,报告主要回答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从意义看,报告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定下了总基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结合人大工作来看,我认为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总书记“7·26”重要讲话重大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和要求上来,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带头学、主动学、结合工作实际学。要紧密联系党和人民过去五年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实际、紧密联系莲都这几年改革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加深对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过研读讲话全文,我深刻认识到,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握方向、维护核心,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始终与各级党委在思想上合拍、在工作上合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谱写这篇大文章的新篇章。尤其作为一名人大干部,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研判当前形势,站在全区发展大局,分析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总结经验做法,提升工作效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路、更加有效的举措,主动作为、谋划工作、推动发展。
一是要与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坚决贯彻执行“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决策部署,围绕车俊书记提出的“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新作为;围绕‘六个浙江’‘四个强省’,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落实省党代会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举措”三个问题,思考如何打好最美生态牌、绿色发展牌、全域统筹牌、改革创新牌、富民惠民牌。二是要与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相结合。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依法行权,聚焦代表票决制工作、代表主题活动,展现人大的一线意识、一线作用、一线作为。三是要与区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相结合。充分认清融入“创新区”、建设“中心园”的重大意义,吹响改革集结号,唱响实干最强音,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实现融入“创新区”、建设“中心园”的美好愿景贡献人大元素。
通过研读报告,我认为开好十九大,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创新事业、推进新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宝贵经验,全面部署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民族复兴的光辉前景。人大作为政治机关、工作机关,也是民意机关,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上,在贯彻落实“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上,在贯彻“最多跑一次”“大搬快治”等中心工作上都责无旁贷。落实到自身分管的工作,我认为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代表工作。
一是要加强“两站一平台”的建设,让这个代表联络渠道更加顺畅;二是要搞好代表主题活动,让代表活动与当前中心工作紧密度更高一些;三是要更加注重建议办理工作和代表活动的成果转化,把建议办理成效放在提高建议办理落实率、解决率上来。四是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把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固定下来,推进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梦涵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苦干实现梦想,奋斗成就伟业。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们立足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实际,按照全面小康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石、铺平道路。
法治国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各种措施办法都必须在我国宪法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当前,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凸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党的形象和威信、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风险”,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肩负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创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提出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同志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将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改革、我们的法治都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迫切性,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实力,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观点和判断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突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党中央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化了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同志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作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最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正是从这一高度出发,党的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全党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力争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以牢固的宗旨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同志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为人民做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不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民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务相当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以顽强的工作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靠的是优良工作作风。同志反复强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治党,注重优良工作作风的养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落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好的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灿烂的未来。
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离不开一个团结统一、纪律严明的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我们立党的基石,也是每个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生命线。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把讲党性、讲纪律、讲规矩落实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过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方向、定目标、绘蓝图、指路径,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体现了高远务实的发展战略,凝聚了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为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学习会议精神,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是乘势而上,在深刻认识历史方向和发展大势中定好自己的位置。方位把得准,才能看得远。纵览十三个五年规划可知,只有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发展大势,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科学回答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正确把握了不变与变、成绩与短板、继往与开来、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全球的辩证法,提出了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和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发展措施,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征程行稳致远。作为政法工作者,身处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开局起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加速拓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胸怀大局,找准人生定位与奋斗目标,把个人际遇融入时代发展大局,做“十四五”时期的奋进者、开拓者、建设者,汇聚万人一心、众志成城的合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是坚定自信,在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中走好自己的路。我国在“十三五”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取得决定性成就,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诠释了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深刻内涵,充分彰显了我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发展优势。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的根本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各种围堵遏制中国的声音和行为,我们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作为政法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三是担当实干,在正确把握奋斗目标和发展举措中做好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事是我们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制胜法宝。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切实将“创新”“人民”“改革”“法治”等《建议》中的高频词作为今后工作重点。一是护航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强司法行政工作,为全力推进平安甘肃、平安兰州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二是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实施好民法典,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教育、就业、医疗等领域合法权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以公平正义树立行为规则、引领社会风尚。三是深化改革攻坚。破除制约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推进全国统一戒毒模式建设,持续提升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不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事实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者,从“一五”到“十二五”、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后发展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们相信,“十三五”规划的面世,将给我国和世界带来新的惊喜。当理想照进现实,我国经济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仍然面临着经济下滑的压力。尤其是不久前公布的gdp增速为6.9%,更是暴露出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某些不足。某些行业产能过剩、腐败的存在以及创新能力不强,都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下,习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四个全面”是战略层面的布局,“十三五”规划就是具体到战术层面的布置。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在近几年又步入了新常态,这个阶段就需要精雕细刻了:剔除经济发展的不健康因素、肃清阻挠深化改革的阻力、注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和技术,使市场向法治化靠近。目前,我国反腐斗争持续进行,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国企改革又进一步,“一带一路”、“亚投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这一切都使我们向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毫无疑问,“十三五”规划的面世,必定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因素,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前进的路途中,不可能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我们应当积极面对,排除阻力,向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梦涵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苦干实现梦想,奋斗成就伟业。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们立足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实际,按照全面小康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石、铺平道路。
法治国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各种措施办法都必须在我国宪法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当前,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凸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党的形象和威信、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风险”,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肩负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创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提出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同志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将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改革、我们的法治都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迫切性,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实力,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观点和判断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突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党中央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化了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同志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作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最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正是从这一高度出发,党的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全党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力争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以牢固的宗旨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同志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为人民做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不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民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务相当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以顽强的工作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靠的是优良工作作风。同志反复强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治党,注重优良工作作风的养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落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好的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灿烂的未来。
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离不开一个团结统一、纪律严明的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我们立党的基石,也是每个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生命线。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把讲党性、讲纪律、讲规矩落实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过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人民迎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回望百年党史,凝眸庄严党章,激发党员初心,牢记党员使命,意义格外深远。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辉煌业绩,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彪炳史册;“第一个百年”的结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同时,开启了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恢弘篇章,接续新时代的辉煌。但未来的路还很长,“爬坡向上”的难度不断增加。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停息、不止步、不懈怠,砥砺向前,努力进取,不断前行。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圆满结束,预示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美收官。让乡村振兴了,让人民富裕了,让百姓安康了。我的家乡民乐县就是最好的证明。
巍巍祁连山,绵延千万里。我的家乡就是坐落于祁连山脚下的一座小县城——民乐县,县城虽小,可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让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等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众多党员干部辛劳付出的结果。是他们为民及时贯彻党的章程,落实党的政策才让小县城有了今天的欣欣向荣。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扶贫政策的落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素养,这些变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视党史教育学习,为了小城更美好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党史学习,我个人感觉收获不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学习党史对普通党员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党史,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传承党的精神遗产,从中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
二是更加坚定我们党领导中国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信心。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没有经历过革命前辈们沙场的腥风血雨,但我们通过对党史学习,看着一个个先进典型的事例,一样可以激发我们保持和发扬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总的来说,学习党史,收获满满。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党的提出了到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1.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3.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如果到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4.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战略基石。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5.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辞别2015年、迎接2016年,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只剩下5年时间。在这短短5年里实现决战决胜,必须立足于“拼”。
拼斗志。拼者,为实现特定目标不顾一切奋斗之谓也。回望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能从亡国灭种的边缘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至今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顽强斗志拼出来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拼搏精神、顽强斗志。缺少拼搏精神,任何宏伟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人拼的动力不足、斗志不旺。有的明哲保身,不敢干;有的能力不足,不会干;有的无利不起早,不愿干。这些“不在状态”与拼搏精神相去甚远,若不根本改变,势必影响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加强教育监督,激发其拼搏精神和旺盛斗志,带动广大群众做好各项工作。
拼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30多年改革,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原本一些改革成功的东西,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了新问题,需要“回炉淬火”。所以说,改革没有拼的精神与斗志是绝对不行的。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需要以改革化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特别要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宏观政策要稳,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改革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拼质量。现代社会发展必须把质量要求放在突出位置。人民生活讲究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更要拼质量,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当前,应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化解产能过剩,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完成好“五大任务”,离不开一个“拼”字。爱拼才会赢,才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拼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难在“全面”。应盯住“全面”、抓好“全面”,在指导思想上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领导工作中,往往抓单项工作比较容易,抓全面、“弹钢琴”比较难,没有拼的精神与斗志是不行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出炉”,党员干部只有发扬拼的精神、保持拼的斗志,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三
20xx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广大基层干部要大力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拓荒牛”“老黄牛”“孺子牛”精神,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凝聚“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奋斗合力,耕耘出更加绚丽的“中国红”。
发扬深耕挖掘的拓荒牛精神,“1”路前行。“百围之木,始于勾萌;万里之途,起于跬步。”20xx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式开启,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广大基层干部要紧紧围绕当前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环境、新任务和新要求,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弘扬锐意进取、勤于探索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投身任务艰巨、环境复杂的改革发展主战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新时代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开拓创新、坚毅前行,跳好基层一线的“现代舞”。
发扬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持之“1”恒。“胸中若有凌云志,不待扬鞭自奋蹄。”20xx年“十四五”擘画新“蓝图”,春天的道路是泥泞的,广大基层干部要牢记时代赋予的使命,将个人规划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中,迈开双腿、扑下身子到基层一线,沾染最浓厚的烟火气。伟大梦想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层干部要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弘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认真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在“十四五”规划这张大蓝图中划下重重的一笔。
发扬永葆初心的孺子牛精神,“1”心为民。百年初心,历久弥坚。20xx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建党至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永葆初心、不忘使命。“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广大基层干部要秉持以昼无为、夜难寐的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革新的能力,在基层一线始终将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厚植“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为民情怀,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广大基层干部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时刻牢记抓基层打基础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心无旁骛、艰苦奋斗,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四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辞别2015年、迎接2016年,距离第一个百年目标只剩下5年时间。在这短短5年里实现决战决胜,必须立足于“拼”。
拼斗志。拼者,为实现特定目标不顾一切奋斗之谓也。回望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能从亡国灭种的边缘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至今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顽强斗志拼出来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拼搏精神、顽强斗志。缺少拼搏精神,任何宏伟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人拼的动力不足、斗志不旺。有的明哲保身,不敢干;有的能力不足,不会干;有的无利不起早,不愿干。这些“不在状态”与拼搏精神相去甚远,若不根本改变,势必影响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对党员干部加强教育监督,激发其拼搏精神和旺盛斗志,带动广大群众做好各项工作。
拼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经过30多年改革,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原本一些改革成功的东西,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了新问题,需要“回炉淬火”。所以说,改革没有拼的精神与斗志是绝对不行的。2016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需要以改革化解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特别要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宏观政策要稳,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改革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拼质量。现代社会发展必须把质量要求放在突出位置。人民生活讲究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更要拼质量,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当前,应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化解产能过剩,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打好脱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完成好“五大任务”,离不开一个“拼”字。爱拼才会赢,才能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拼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难在“全面”。应盯住“全面”、抓好“全面”,在指导思想上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领导工作中,往往抓单项工作比较容易,抓全面、“弹钢琴”比较难,没有拼的精神与斗志是不行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已经“出炉”,党员干部只有发扬拼的精神、保持拼的斗志,一张蓝图绘到底,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五
事实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者,从“一五”到“十二五”、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后发展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我们相信,“十三五”规划的面世,将给我国和世界带来新的惊喜。当理想照进现实,我国经济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仍然面临着经济下滑的压力。尤其是不久前公布的gdp增速为6.9%,更是暴露出过去我国经济发展的某些不足。某些行业产能过剩、腐败的存在以及创新能力不强,都成为了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下,习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四个全面”是战略层面的布局,“十三五”规划就是具体到战术层面的布置。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在近几年又步入了新常态,这个阶段就需要精雕细刻了:剔除经济发展的不健康因素、肃清阻挠深化改革的阻力、注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和技术,使市场向法治化靠近。目前,我国反腐斗争持续进行,已经取得重要成果,国企改革又进一步,“一带一路”、“亚投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这一切都使我们向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毫无疑问,“十三五”规划的面世,必定会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动力因素,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前进的路途中,不可能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我们应当积极面对,排除阻力,向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中国梦涵盖“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和过程性的有机统一。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苦干实现梦想,奋斗成就伟业。从现在起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我们立足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实际,按照全面小康的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为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石、铺平道路。
法治国家,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开放的各种措施办法都必须在我国宪法和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运行。当前,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凸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实现党的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来说,党的形象和威信、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战胜“四大风险”,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肩负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创新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提出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内涵。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同志指出,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将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改革、我们的法治都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重要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迫切性,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统一起来,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强调既要提高经济实力,又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些观点和判断是对“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突出了社会主义法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党中央以法治建设为切入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化了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同志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作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最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正是从这一高度出发,党的以来,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全党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力争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写精彩。以牢固的宗旨意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同志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为人民做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始终自觉践行党的宗旨,站稳群众立场,贯彻群众路线,不论环境条件怎么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民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任务相当艰巨,迫切需要我们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做好当前的每一项工作。
以顽强的工作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靠的是优良工作作风。同志反复强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党的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从严治党,注重优良工作作风的养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落实。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以好的作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确保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赢得更加灿烂的未来。
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离不开一个团结统一、纪律严明的党。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是我们立党的基石,也是每个党员必须坚守的政治生命线。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把讲党性、讲纪律、讲规矩落实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全过程。
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内容看,报告主要回答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从意义看,报告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定下了总基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结合人大工作来看,我认为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总书记“7·26”重要讲话重大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和要求上来,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带头学、主动学、结合工作实际学。要紧密联系党和人民过去五年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实际、紧密联系莲都这几年改革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加深对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过研读讲话全文,我深刻认识到,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握方向、维护核心,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始终与各级党委在思想上合拍、在工作上合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谱写这篇大文章的新篇章。尤其作为一名人大干部,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研判当前形势,站在全区发展大局,分析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总结经验做法,提升工作效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路、更加有效的举措,主动作为、谋划工作、推动发展。
一是要与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坚决贯彻执行“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决策部署,围绕车俊书记提出的“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新作为;围绕‘六个浙江’‘四个强省’,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落实省党代会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举措”三个问题,思考如何打好最美生态牌、绿色发展牌、全域统筹牌、改革创新牌、富民惠民牌。二是要与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相结合。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依法行权,聚焦代表票决制工作、代表主题活动,展现人大的一线意识、一线作用、一线作为。三是要与区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相结合。充分认清融入“创新区”、建设“中心园”的重大意义,吹响改革集结号,唱响实干最强音,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实现融入“创新区”、建设“中心园”的美好愿景贡献人大元素。
通过研读报告,我认为开好十九大,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创新事业、推进新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宝贵经验,全面部署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民族复兴的光辉前景。人大作为政治机关、工作机关,也是民意机关,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上,在贯彻落实“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上,在贯彻“最多跑一次”“大搬快治”等中心工作上都责无旁贷。落实到自身分管的工作,我认为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代表工作。
一是要加强“两站一平台”的建设,让这个代表联络渠道更加顺畅;二是要搞好代表主题活动,让代表活动与当前中心工作紧密度更高一些;三是要更加注重建议办理工作和代表活动的成果转化,把建议办理成效放在提高建议办理落实率、解决率上来。四是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把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固定下来,推进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人民迎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回望百年党史,凝眸庄严党章,激发党员初心,牢记党员使命,意义格外深远。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辉煌业绩,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彪炳史册;“第一个百年”的结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同时,开启了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恢弘篇章,接续新时代的辉煌。但未来的路还很长,“爬坡向上”的难度不断增加。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停息、不止步、不懈怠,砥砺向前,努力进取,不断前行。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圆满结束,预示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美收官。让乡村振兴了,让人民富裕了,让百姓安康了。我的家乡民乐县就是最好的证明。
巍巍祁连山,绵延千万里。我的家乡就是坐落于祁连山脚下的一座小县城——民乐县,县城虽小,可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让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等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众多党员干部辛劳付出的结果。是他们为民及时贯彻党的章程,落实党的政策才让小县城有了今天的欣欣向荣。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扶贫政策的落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素养,这些变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视党史教育学习,为了小城更美好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七
党的提出了到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1.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3.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如果到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4.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战略基石。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5.**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八
7月26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内容看,报告主要回答和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从意义看,报告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定下了总基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结合人大工作来看,我认为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深对总书记“7·26”重要讲话重大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和要求上来,坚持“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推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带头学、主动学、结合工作实际学。要紧密联系党和人民过去五年砥砺奋进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实际、紧密联系莲都这几年改革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加深对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通过研读讲话全文,我深刻认识到,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握方向、维护核心,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始终与各级党委在思想上合拍、在工作上合力,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总书记的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谱写这篇大文章的新篇章。尤其作为一名人大干部,更要以***总书记“7·26”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研判当前形势,站在全区发展大局,分析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总结经验做法,提升工作效能,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创新的思路、更加有效的举措,主动作为、谋划工作、推动发展。
一是要与省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相结合。坚决贯彻执行“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决策部署,围绕车俊书记提出的“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新作为;围绕‘六个浙江’‘四个强省’,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落实省党代会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人大应该有什么样的举措”三个问题,思考如何打好最美生态牌、绿色发展牌、全域统筹牌、改革创新牌、富民惠民牌。二是要与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相结合。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依法行权,聚焦代表票决制工作、代表主题活动,展现人大的一线意识、一线作用、一线作为。三是要与区委十四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相结合。充分认清融入“创新区”、建设“中心园”的重大意义,吹响改革集结号,唱响实干最强音,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为实现融入“创新区”、建设“中心园”的美好愿景贡献人大元素。
通过研读报告,我认为开好十九大,科学总结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创新事业、推进新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宝贵经验,全面部署决胜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民族复兴的光辉前景。人大作为政治机关、工作机关,也是民意机关,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上,在贯彻落实“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上,在贯彻“最多跑一次”“大搬快治”等中心工作上都责无旁贷。落实到自身分管的工作,我认为主要是进一步做好代表工作。
一是要加强“两站一平台”的建设,让这个代表联络渠道更加顺畅;二是要搞好代表主题活动,让代表活动与当前中心工作紧密度更高一些;三是要更加注重建议办理工作和代表活动的成果转化,把建议办理成效放在提高建议办理落实率、解决率上来。四是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把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固定下来,推进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九
***总书记强调:“历史是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党史学习,我个人感觉收获不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学习党史对普通党员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党史,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传承党的精神遗产,从中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
二是更加坚定我们党领导中国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信心。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没有经历过革命前辈们沙场的腥风血雨,但我们通过对党史学习,看着一个个先进典型的事例,一样可以激发我们保持和发扬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炼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总的来说,学习党史,收获满满。***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十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下面是整理的关于2019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
党的xx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xx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x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x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xx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xx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xx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20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9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xx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9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xx大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战略基石。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十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人民迎来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回望百年党史,凝眸庄严党章,激发党员初心,牢记党员使命,意义格外深远。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辉煌业绩,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彪炳史册;“第一个百年”的结束,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同时,开启了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恢弘篇章,接续新时代的辉煌。但未来的路还很长,“爬坡向上”的难度不断增加。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停息、不止步、不懈怠,砥砺向前,努力进取,不断前行。
“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圆满结束,预示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美收官。让乡村振兴了,让人民富裕了,让百姓安康了。我的家乡民乐县就是最好的证明。
巍巍祁连山,绵延千万里。我的家乡就是坐落于祁连山脚下的一座小县城——民乐县,县城虽小,可也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让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等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众多党员干部辛劳付出的结果。是他们为民及时贯彻党的章程,落实党的政策才让小县城有了今天的欣欣向荣。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扶贫政策的落地,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素养,这些变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视党史教育学习,为了小城更美好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十二
对此,福建3800万各族人民关注着,期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关注着,遍布全球的福建籍侨胞关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地关注着,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世界也在关注着。这一切关注的目光,都将凝视点聚焦在中共福建省委全委会刚刚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既展现了福建省上下加快建设新福建的责任感紧迫感,又体现了福建决策者对时局的准确认识和对未来的理性判断。福建省委对中央新的发展理念的透彻理解和在这份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做的执着追求,为福建走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奋力前行,。
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的底气从何而来?
11月13日,福州西湖清风拂面、碧波荡漾。湖畔的福建会堂内,未来五年福建的发展蓝图就此诞生。
《建议》明确提出,“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在‘十三五’时期内,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
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底气从何而来?
底气来自对战略机遇期的准确把握。
近年来,福建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98.67亿元,同比增长9.0%,预计全年经济总量将稳步增长,为“十三五”奠定良好基础;尤其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的动能和后劲不断增强。
随着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加大,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州新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对台、生态、开放、海洋等优势逐步凸显,加快发展潜力空间巨大。
“当前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谋发展抓发展氛围浓,福建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是建设新福建、再上新台阶的题中要义。”福建省委书记尤权表示,“从发展要求来看,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必需的;从发展阶段来看,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艰巨的;从发展基础来看,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底气来自对经济新常态的清醒认识。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福建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保持整体竞争力与要素成本上升、区域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等矛盾;同时,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够强,对台等优势发挥不够,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加大。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福建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陆开锦分析。
“产业优”是“十三五”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前一次福建省委全会,已就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作了专门部署,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必须下大力气做优增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动力转换作为根本出路。
今年3月,由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在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园动土。该项目总投资62亿美元,预计12月试生产,规划最大月产能为12英寸晶圆5万片。依托于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基础,厦门将完成“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进而构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厦门加快两岸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的鲜活例证。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制造业重地泉州大力推进“机器换工”,加快推动以“高端数控设备”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去年以来,近1000家泉州制造企业应用国产数控系统1400多套,建成制鞋、水暖卫浴、汽车配件等数十条自动化生产线,帮助企业减少用工20%至30%、降低设备成本30%至50%。
底气更来自改革创新的动力转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今后五年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找准了新着力点。
“供给侧包含三大要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蒋淞卿认为,从福建发展现状来看,三大要素都有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的空间。
近年来,福建物资资本积累总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人均存量仍然较低,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福建多山,平原空间细碎,陆域交通系统长期欠发达,导致沿海空间利用不足,人口集聚潜力尚待挖掘。而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经过蒋淞卿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一五”时期的约50%下降到“十二五”的约25%;亟待通过鼓励创新发展、提升空间效率、加快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途径予以提升。
在“供给侧”结构调整方面,福建已经展开了探索和努力。为释放人才潜能,今年7月福建省政府出台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经同意离岗创业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并可享有参加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待遇;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兴业银行积极鼓励企业尝试跨境融资方案,帮助自贸试验区企业融资成本由4.5%直接下降到1.8%至2.8%之间。
记者注意到,《建议》44次提及“改革”,诸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持续推动简政放权等方面,都指向于“供给侧”改革,旨在建立一整套“机制活”的制度体系。
时不我待,政策叠加优势如何显现?
一年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马尾正式上线。作为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十八个项目之一,这个交易所每天已有120多家远洋渔业会员企业参与线上交易。
一年后的11月17日,《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推进产业对接合作、加强海洋合作、拓展经贸合作等“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八项主要任务。
“顺应‘海丝’机遇,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将交易所分中心开到东盟各国。”“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主席江雄说。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各种国家战略聚焦、各种政策要素叠加,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当历史机遇再一次摆在眼前,曾经数度矗立于时代潮头的福建,将如何把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福建省委提出。同时,必须以系统论的理念看待诸多政策叠加,统筹和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任务。
“从对台到对外,从海洋到生态,从扩大开放到倒逼改革,中央赋予福建的各项政策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认为。
刚刚出台的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在关于对台工作的篇章中提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合作平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福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凸显了海西、平潭在两岸关系大局中的地位。
今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同意设立福州新区的批复》中要求,要把建设好福州新区作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重要举措,实现在更高起点、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从福建的改革发展实践看,中央赋予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正在互动中产生‘1+12’的化学反应。”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叶飞文表示。
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已推出109项创新举措,其中45项为全国首创。这些创新政策一旦试验成熟,便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复制推广。例如今年3月厦门片区开展的“一照一码”改革试点,到6月1日就已在福建全省推广实施。
在各项政策利好刺激下,今年以来福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吸引外资的激情持续迸发。1至10月,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77项,同比增加423项;合同外资总额为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69%;实际到资64.9亿美元,增长6.3%;前三季度,福建省对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老挝等海丝沿线合计备案项目41个,对外投资额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
据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钟木达介绍,结合“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等对外开放战略,福建将继续深化多元贸易往来,重点拓展与东盟自贸区的经贸合作,扩大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总量,支持企业到“海丝”沿线国家投资;并将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运送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口岸通关机制,促进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的便利化。
“生态美”是福建最大优势之一。“十三五”期间,福建将把“生态文明”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新上项目的环保措施必须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下更大力气治理污染,继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改造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以此抵消新上项目可能带来的排放,“让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成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构成了一个中央全方位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制度架构;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举措,关键在于牢牢扣紧核心任务,统筹推进、协同创新。”正在自贸试验区挂职的蒋淞卿告诉记者。
系统论还体现在《建议》提出的十三项重点任务,将“五个发展”的理念融为一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蕴含在中央赋予福建的一系列政策框架之内。如果说‘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的比较优势积累期,‘十三五’则为比较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期。”陆开锦认为,福建完全可以通过未来5年的实践探索,打造“五个发展”样本。
“五位一体、五个发展”,最终都要落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曾是我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福建宁德,30年接力扶贫、脱贫,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的77.5万下降到11.3万(国定贫困线),农民年均收入达1.13万元,脱掉了多年全省“垫底”的帽子。
“福建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20多万人,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输血与造血并重,‘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小康在所有领域、所有人口和所有区域全覆盖,真正实现‘百姓富’。”有关人士指出。
八闽扬帆,福建未来方位如何定义?
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福建平潭。这个被写入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海岛,以对台“前沿中的前沿、特区中的特区”而闻名两岸。
今年1至10月,平潭新增内资企业2200户,同比增长40.75%;新增外资企业260家,同比增长71.05%。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海岛县,已成为联通两岸的发展高地。
时空转换,时移势易,新使命孕育新生命力。福建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区位原因,过去30多年的发展相对滞后,甚至一度被看作东部沿海的黄金断裂带。
进入新世纪,两岸关系持续升温;特别是以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向纵深推进,海峡两岸之间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11月7日,在新加坡同马英九会面,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了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
未来五年,福建的方位将如何定义,这是交给福建人民的一份考卷。
今年1至10月,福建与台湾的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达574.6亿元人民币;截至8月底,台资已连续15个月居福建外资来源首位。闽台经济交流向更深、更实、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福建将运用其位居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并与台湾一水相隔的地理优势,与台湾产业紧密链接,并充分发挥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与台湾市场深度交融。
6月底,连接北京与福州的京福高铁全线通车。作为福建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它将与正在建设中的福平(福州至平潭)铁路衔接,为未来的“京台铁路”预留想象空间。
“通过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群等基础设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还将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福建省南方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开明说,福建正在通过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加快推动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整合。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文溥表示,福建将为两岸经济大融合充当“先行军”,并逐步形成中国东部沿海一线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的完整发展布局。
黄端认为,未来的福建将成为一个“优势凸显、特色鲜明、作用独特”的区域。这个区域对外开放和对台特色鲜明,将通过与海峡东岸的互动联合,打造中国东南沿海乃至亚太地区的新增长极。
福建省委提出,“十三五”福建将紧扣中心任务,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这是中央交给福建的任务,既关乎福建,又关乎全国大局。
尤权表示,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找准它在全局中的定位,凸显它在全局中的特殊作用,这就是比较优势。福建突出的优势是对台和生态;“十三五”时期要把这两篇文章做得更加精彩。
对台前沿、海丝核心、生态示范、改革尖兵,无论是从全国布局来审视福建,还是从日渐紧密两岸交流来思考未来,福建的明天值得期待!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十三
经中央军委批准,全军高级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讨班12月7日至12日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举办。来自军委机关各部委、军委各直属机构、军委联指中心、各战区、各军兵种、军委各直属单位、武警部队的70余名高级干部,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讨论心得体会、交流实践感悟。这是贯彻落实习主席“五个牢牢把握”“三个全面”“三个强化”等重要指示要求,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部队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
习主席对办好这个班高度重视,亲自审定办班方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听取大会交流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作开班动员。
学习中明确前进方向,交流中凝聚奋进力量。学员们表示,作为军队高级干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凝聚起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力量。
9次专题辅导、5次研读原文、2次问题研讨、1次交流总结……这次研讨班在课程安排上注重“学讲研”结合,紧紧抓住高级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动全军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
学习期间,学员们紧抓每晚时间,逐字逐句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章,学习党的二十大以来习主席有关重要讲话,不断由学懂向悟深转化、由弄通向笃信升华。
聚焦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学员们认真聆听中央宣讲团成员以及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等单位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辅导授课。
“研讨班主题聚焦、内容丰富,既有体系化全面解读,又有分领域深入阐释。联系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大家对党的二十大的主题、成果和重大意义把握更加深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更通透。”学员们说。
思想,在研读报告中进一步升华。学员们加深了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解,深化了对“两个结合”“六个坚持”等重大理论观点的认识,深刻领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
信念,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增强。学员们表示,要深入把握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坚定把“两个确立”的政治成果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坚定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的政治信念。
共识,在沟通交流中进一步凝聚。学员们一致认为,要深刻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
深学深研,更加笃定前进方向。学员们说,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转化为实际行动。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十四
系列重要讲话,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要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近期,我乡远教办组织全乡干部职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年版),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主要内容:
1.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2.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3.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4.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5.解除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经常学、反复学、持续学,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讲话精神的学习不断引向深入,切实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十五
我认真全文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宪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和检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现将我个人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主动加强学习,深刻领会精神。
一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把握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高检院和省检察院的要求部署上来。
二是对党和人民忠诚,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加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司法为民”的执法理念,让老百姓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三是毫不动摇地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践行党的宗旨,恪尽职守,进一步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践行“五个过硬”,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服务保障海南经济发展和完善检察工作自身发展中,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坚持学以致用,做到用以促学。
作为检察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把学习贯彻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率先垂范,为全院检察人员作出示范。
一是始终牢记入党誓词,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并以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对照党的宗旨检查自身言行、修正坐标。
二是通过参加院党组中心组学习、支部“三会一课”、专题学习研讨以及自学等方式,系统学习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35号文件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将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反思,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三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进一步增强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的政治定力,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四是遵守政治规矩,以更强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把“四讲四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五是自觉把学习成果融入到实践省检察院“三三三四五”工作部署的要求上来,融入到完成今年各项目标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在工作中,我坚持每周至少下乡一次,深入到农村走访群众,倾听群众诉求,及时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三、查找存在不足,加强廉政建设。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我时时告诫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坚守自己的德操,就是依法办案、公平办事、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绝不给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利益造成损害。
一是要求本人和分管部门干警强化自我约束,依照党员标准进行自我反省,自觉对照检查是否存在对自身要求不严、交友不慎,是否出入不该涉足的场所,是否热衷于吃喝应酬,是否能够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
二是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做到实体和程序并重,依法合情合法维护被害人和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每一件犯罪事实都有证据证明,每一份证据都有出处,都是依法收集,绝不违法违规办案,真正做到案件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相统一。
三是在执法办案中严格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做到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围绕着公平与正义,推行实体与程序并重、打击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逐步稳健推进检察工作的发展。
检察机关的司法形象会影响司法公信力,进而影响公众对国家权力的信任程度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检察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牢记职责使命、坚守责任担当、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廉洁从检,在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同时,目前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
因此,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保证司法体制改革爬坡过坎、闯关夺隘,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推进;才能使检察机关树立良好的司法形象,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作为检察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应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拒腐防变,增强慎独意识和自律观念,做到勤政务实、勤俭节约、秉公用权、生活正派,才能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党员和检察官,才能更好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贯彻到检察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近一段时间内,我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党章、宪法,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等内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4.13重要讲话精神都有了系统全面的理解和认识。现就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是要勇于担当,始终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检察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要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这一新时代政法工作的原则,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维护核心,绝对忠诚,听党指挥,勇于担当。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落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把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总要求贯彻到每一起案件的办理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是要不忘初心,坚持人民属性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政法机关的人民属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属性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质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凸显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对法治品质的要求、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切实维护人民群众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牢记使命,走出中国特色的政法改革之路。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重头戏就是司法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员额管理、办案团队、司法监管、职业保障等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思想为指引,通过理念、机制、制度、方法创新,不断破除制约检察院发展和司法改革的藩篱和痼疾,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加强智慧检务建设、延伸检察触角,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精准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尤其是打击损害海南自贸区建设、破坏海南绿水青山的犯罪,为海南增绿护蓝、为自贸区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目前在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人员分类管理不断规范,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检察院的思想政治、组织人事管理等工作也正面临着新任务、新挑战。通过这几天的学习,结合我院工作实际,我对政工部门今后的工作进行分析梳理,汇总成以下三方面工作思路:
一是要注重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增强干警的政治敏锐性。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切实增强干警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要注重新任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目前我院正在开展第二批检察官遴选工作,新任检察官遴选出后,省院会组织新任检察官培训,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需要资深检察官将案件研判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向青年干警进行言传身教,在工作中以老带新,促使新任检察官尽快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是要注重业务骨干的专业化培训和实战性锻炼。认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业务竞赛等,提供多方面平台提升干警综合素质。目前,省院积极与其他自贸区开展互派交流锻炼,我院将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报送符合条件人员参加交流锻炼,学习其他自贸区好的经验和先进做法。
四是要在实际岗位中进行司法礼仪和干警职业形象教育。近几年我院招录了很多年轻干警,近期也要招录一批聘用制书记员,将分批组织干警学习检察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及司法礼仪,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检察干警我认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工作实处。检察机关作为宪法和法律确定的法律监督机关,使命就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主动融入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忠于宪法和法律,强化监督主责主业,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鉴于此,本人从以下三方面提高个人政治和业务素养。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检察机关是党领导下的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就是要实行法律之治,对于检察机关来说严格依法办案就是讲政治的要求之一。当前,学习和贯彻好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就是对讲政治的检验。要把思想统一到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上来,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更好维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先要在感情上保持一致,最终在方法上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创造性地落实在本地区、本部门和本职工作中。
二是规范司法行为,提升自身业务素质。服务和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在司法办案中准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罪与非罪界限,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强产权司法保护。深入推进检察环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检察官以案释法制度。因此我时刻注重学习最新的法律、司法解释及《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及《海南省检察机关检察管理规范化手册》等规范文件,并且在实际办案过程中逐条对照,有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改正。通过学习,让我对执法的依据、程度、内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是认真学习党章党规等文件,提升自身公正廉洁意识。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对此本人认真学习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检察人员纪律处分条例》等规章,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学习、“两学一做”等活动。我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做到绝不接受任何请托,排除阻力、抵制诱惑、不怕威胁,并且十分注重法律程序,切实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四是密切联系群众,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务必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知行合一,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讲奉献,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有作为,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党员干部只有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保持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经过学习,我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职责,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坚守思想道德防线,坚守廉洁从政底线,坚守党纪国法红线,做执行制度的表率、做接受监督的表率、做廉洁自律的表率、做勤政为民的表率,脚踏实地的为人民服务。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十六
奋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即将开启的“十三五”规划,既是到20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5年规划,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新的目标保持中高速,实现全脱贫。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体制机制方面,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这使得全面小康的内涵更加清晰、全面和具体,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全会强调,如期实现目标必须遵循“六个坚持”,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强调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这五大理念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
未来五年,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什么地位?全会给出明确答案: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推进创新发展的三条路径: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可以预见,坚持创新发展必然会增强各行各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到年,一系列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有望突破,中国将融入全球创新发展合作大网络。”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全会指明了攻坚的方向,并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这大大拓宽了传统上协调发展的内涵,是适应党的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调发展新理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说。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首入五年规划。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会的部署既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目标,也指明了行动路线图,向世界做出坚持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全会亮出的一些硬举措,如“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意味着这一以前尚在研究探索中的政策将在未来五年全面推广落实。“这是环保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改革,将有助于克服地方行政部门对环保执法的干扰,摆脱地方保护主义,释放出更严格环保政策的积极信号。”
开放发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
全会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提高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中国对外开放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对外开放迈向更高层次。
全会提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
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说,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兼顾近期和远期,注重法律和规则建设。既要加快涉外经济法制建设步伐,依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也要积极探索对外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促使我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共享发展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公报明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理念。
“把这个理念放在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建议里,并摆在重要位置,体现出战略眼光。”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说。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根据公报,在共享发展的理念下,一系列与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举措将推出:
……。
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中,蕴含着重视人的发展的含义。
可以展望,“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民生保障将在框架越来越完整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与资金使用效率,创新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优质实现奋斗目标举措心得(通用17篇)篇十七
党的提出了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党的xx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发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新的动员令。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最重要的是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把“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1.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xx大提出本世纪头20xx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xx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应了人民的新要求。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xx届五中全会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赋予“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
20xx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近17万亿美元,中国人民将在全面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普遍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也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要认识到,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到20xx年全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要使全体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全党同志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新的目标要求,与党的xx大以来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相衔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实现到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5%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才能实现翻一番目标。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否则势必走到老路上去,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考虑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样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
3.全面小康是全面发展的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强调,如果到20xx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严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任何一个方面发展滞后,都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全体人民。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没有人掉队的小康。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当前,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强调:“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完全没有差距是不可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不能把相关指标简单套用到各省区市,那样不科学,也不现实。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要考虑到20xx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4.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策略,也是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以来,我国发展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指出,尽管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改变。一定要全面把握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断推动我们的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了战略基石。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趋向平衡,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不可避免换挡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持续转换,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保持。
“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党中央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以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情国情不断变化,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也相应变化。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新的自主增长动力没有形成,世界经济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力减弱,我们利用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加快自身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发展。二是主要国家去杠杆、去债务,全球需求增长和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市场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扩张增加出口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在国内,更多依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三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我国要素成本快速提高,利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原有比较优势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四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危机感上升,新的经贸规则制定处在激烈的利益折冲之中,我们利用原有规则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保护和扩大我国发展利益。五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强,国际社会期待我国在更多领域承担更多责任,一些国家同我国发展的摩擦上升,而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壮大的势力对我国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加重,联手对我国进行牵制和遏制,我们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事务、统筹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工作,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努力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之,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5.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
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决胜阶段。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xx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过去有一种看法认为,一些矛盾和问题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少造成的,等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生活好起来了,社会矛盾和问题就会减少。现在看来,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起来前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比如,如何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如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如何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问题,等等。下大气力破解制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既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要着力转方式、补短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要通过着力转方式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通过着力补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困难不容低估,风险要高度关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要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织并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推给上面,也不能把防风险的责任都留给后面,更不能在工作中不负责任地制造风险。要加强对各种风险源的调查研判,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能力,推进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精细化,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及其原因都要心中有数、对症下药、综合施策,出手及时有力,力争把风险化解在源头,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只有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才能顺利起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人民群众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以必胜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努力,投身新的历史进军,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