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的解答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一步思考和学习。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思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一
第一、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以满足其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的,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实践没有别的东西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离开了实践。认识是否正确,是无法得到证明的。
马克思提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
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三百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唯列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一八四六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就中国来说,总所周知,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发展,而四人帮以毛主席为幌子,继续作乱,人们的思想混乱不清。这时,邓小平提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在全国开展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最后,拨乱反正,算清文革的错误。这应该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教训吧。
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不能光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要多实践,多走出去认识世界。我们决不能像纸上谈兵的赵括,看了很多书,“认识”多,需要时却派不上用场。就拿大学生求职就业来说,很多企业都要求有经验的应招者,而并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原因就是,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的是纯“认识”,他们缺“实践”。因此,我们要重视实践的作用。不能光学认识,还有有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二
一个人去买碗,他懂得一些识别瓷器质量的方法,即用一只碗轻撞其它碗,发出清脆声音的碗肯定是质地好的。但来到店里,他却发现每一只碗发出的声音都不够清脆。最后店员拿出价格高昂的工艺碗,结果还是让他不甚满意。店员最后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拿着碗轻撞它呢?”那人说这是一种辨别瓷器质量的方法。
店员一听,立即取过一只质量上好的碗交给他:“你用这只碗去试试。”他换了碗,再去轻撞其它的碗,声音变得铿锵起来。
原来他手中拿着的是一只质地很差的碗,它去轻碰每一只碗,都会发出混浊之音。合作者变了,参照标准变了,一切都变了。
品味生活:生活也是如此,你的参照标准如果错了,那么你眼中的整个世界也就错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三
第一次进物理实验室的感觉真奇妙,摸着光滑洁净的桌子,看着新奇的仪器,油然而生出一种激情,我一定要学好物理。
实验开始了,首先把蜡烛、凸透镜、光屏固定在同一直线上,并使他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我用欣喜颤抖的手点燃了蜡烛,来回移动凸透镜(焦距10厘米)。首先我把蜡烛移到距凸透镜9厘米处,咦,为什么怎样移动光屏上面也没有像呢?唉,真没想到第一次实验就被拦路虎挡住了,忽然同伴惊喜地对我说:“你从这面看看,好大的像啊!”我恍然大悟,嘴里嘟囔着“物体放在什么范围内成虚像呢?”经过几分钟的操作,我发现:物体在距凸透镜10厘米以内时,成正立、放大、虚像。我以最快的速度记下了属于我们的第一个成果。
拦路虎又来了,当我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发现不仅在光屏上看不到像,在另一侧也看不到像了,我和同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但我马上又镇静下来了,我推断着:10厘米处是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处射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根本不可能成像。我的推断搏得了众人的好评。就这样第二个难题又被我们攻克了。
接下来的几个实验还算顺利,我们得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10厘米到20厘米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厘米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突然我又想到: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厘米时,像又会是怎样的呢?于是将蜡烛放在了这个位置上,发现成了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我们啧啧称奇,同时也记下了这些成果。
我忽然心生疑问:若用纸挡住凸透镜的一半,还能成像吗?边想着边开始了实验,啊?怎么还是完整的像呢?我思考片刻无法解释,这时高人出现了,老师告诉我:虽然挡住了一些光线,但仍有一些光线通过凸透镜汇聚于一点,所以还可以成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顿时,我们惊讶了。
这时,同伴又提出一个问题,物体在20厘米以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让凸透镜不动,蜡烛和光屏换个位置会怎样呢?说做就做。很快结果出来了:还能成像,只是变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了。
这节课圆满结束了,我探究,我快乐。而此时,我又在企盼下一次探究,下一次一定会更有趣更快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四
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光靠脑袋想想不出来的,这些问题是需要靠行动去实践检验,才能得出真理。
今天小桔灯准备做一场小实验:一张纸是否可以折九次?问题一亮出来,同学们就大惊失色。“这是什么问题嘛?”他们对着黑板指指点点,仿佛在思考什么。我看了看四周,几位同学已经坐在椅子上端端正正的举手了,他们昂着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只见老师拿来一张大纸,找了一位同学上来示范。那位同学大步流星,他笑呵呵的,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我想他现在一定很得意吧!
他先把纸对折,还不忘对同学摆个帅气的姿势,嘴里不停念叨着:“太简单了,小菜一碟!”他再对折了一下,然后再折,一切都那么轻松,仿佛都在他预料之中。同学们看得不亦乐乎,有的瞪大那铜铃般的眼睛,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拍手叫好。可是就这时,那位折纸的同学好像发生点意外,第四遍时,微微咬牙的表情让人感觉他比刚刚几次吃力些。同学们专心致志地看着他手上的纸。为了不让同学看出破绽,他故作淡定:“我认为实在太简单了。”第五遍时,已经藏不住了,开始对纸又拍又打,使出了吃奶的劲。同学们使劲拍桌子为他加油。第六次,他开始借助工具,放在脚下踩,放在桌子下压,好不容易才过关。第七次,不管怎么尝试都成功不了,有的人甚至还上前从他手上夺过,用牙死死地咬,牙齿都快咬断了,但都没成功,所以不可以折九次的。
实验证明,如果想知道问题答案,获得真理,就必须要敢于尝试、挑战,通过生活实践去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五
比起当今世界的车水马龙,“怀才不遇”这个词,貌似已经没了踪迹。打开报纸,总是令人一个不小心,便发现了有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文章。这些被扣上“高分低能”的时代骄子们,熬得十年寒窗苦,却为何,像外星生物一般,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不想把他们当做酒足饭饱后闲暇时光的交际手段,不想看到未来的自己,也会像他们那样,在茫茫人海之中,彻底沉沦。我不懂,但不可否认,十年苦读,只是在寒窗下的。窗外的春意早已暖开了花,而窗内的人们,却依然感受着寒风的萧瑟。我真的不懂。
我们的任务好像就是看。连我们崇尚的知识,也要被父辈们加上一个修饰,“书本上的”。我们懂得很多理论,明白许多道理。可我们就是做不好。我们只是看。没有自己亲身去实践,没有自己脚踏实地的动手,看到的,和摸到的,那是迥然不同的。可以肯定,没有了实践,我们的理论知识,就是空谈。其实这已经在古代,便被古人验证过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六
我先端了一盆水,又找来一个铝片,放在水里,铝片一下子就沉入了水底。然后,我又把铝片弯成盒状,放入水中,我预想这次盒形铝片不会沉,哇!可真奇怪,盒形铝片真的没有沉下去。我兴奋极了。为了证明实验得出的结论,我又把一块做成凹形的橡皮泥放在水中,凹形橡皮泥也没有沉入水中。这下子我可明白物体沉浮的秘密了。秘密就是: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果想办法改变它的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它受到的浮力就会增大,那么它就可能在水中浮起。
还有一次,我想知道被火烧到皮肤后会有什么后果?看着爷爷用火柴点烟,我产生了疑惑。让实践来说明一切!爸爸把火柴扔到地上,还没顾得踩,我早就把手放了上去。哎呦!钻心的疼!打冷天疼出了我一身虚汗。抬起手一看,火苗已经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我手掌中的一个打泡。干什么?你这孩子!我想试试被烧的感觉。这是实践啊!那也没有你这么实践的!哪能自己害自己呀?以后不许胡闹!不实践怎么知道被烧的感觉啊?我做的没错啊!
心里虽然不服气,可是手上的大泡确实疼了好几天。看着这个大白泡,我又有了一个新问题:这个泡是白的,说明里面的物质也是白的,可是人的血是红色的呀,怎么会是白色的液体呢?要不然再实践实践,用刀把它割破了试试?不行!万一更疼了怎么办?但是老这么疼下去也不是办法。一不做,二不休!打开抽屉,拿出刻刀,照着手掌就是一下。看清楚了,除了鲜红的血液,确实有白色液体!不过,对于这次实践,我的确后悔极了。除了忍受了一个多星期的疼痛的煎熬,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不过,我又知道了一些平常不知道的东西,还是很高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七
今天,我们的数学课竟成了下棋课。
我带了‘四国大战棋’一上课,我们班的同学就涌上来一齐让我和他一起玩,我让崔晶晶,姚可宇一起玩,不是四国大战棋吗,为什么只有三个人,因为桌子不够。我费了九牛2虎之力终于把他们教会了。一开始,崔晶晶就攻入姚可宇,谁知,那是地雷,一个师长死了,我想‘姚可宇难到是一样的’我立刻调来工兵,一打,哈哈,果然是地雷。他的地雷没有了,我还怕什么,冲啊,我的师长过五关,斩六将。姚可宇也不是好惹的家伙。一个军长就把我给杀了,但师长的牺牲做出了一个好事‘我知到了他的军长在哪里了’我立刻调来炸弹直杀军长,姚可宇竟看成师长自几冲上前去。一个军长就死了,他死于姚可宇的粗心大意,我们生活中往往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的粗心大意许多事许多事都做错了,我们大家都要改掉这个坏毛病。师长已经开辟了一条血路,我马上让工兵直冲军旗,姚可宇国终于被我给灭了。崔晶晶就好灭了。我告诉崔晶晶‘我这个棋是司令’她果然被我给吓了,一路上没有一点栏路虎,我成功也把另一个国家给灭了。
这一次我们玩的非常高兴,我真想每一天都是数学实践课,这个活动又高兴又增长智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八
克雷洛夫曾说:“现实是此岸,梦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然而,实践就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任何人都不能耻笑我们身边的发现,因为往往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小的发现,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人可以无凭无据质疑我们的新发现,唯有实践才能经得住检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诞生了;一个沸水顶起后壶盖,给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了极大启发;一杯比别人早放进冰箱的人牛奶,引起化学界“彭巴效应”。这一个个重大发现看似偶然,实际却付出了科学家们无数次的试验。殊不知在万有引力定律的背后,又有过多少苹果的落地,改良蒸汽机前,又有多少壶盖顶起,遭遇嘲笑的小彭巴在教授试验之后与之一起撰写论文,爱迪生在遭遇万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一切发现源于猜想,一切猜想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知道嘲笑他人发现而不会亲自实践的唯书唯上之人,再优秀也顶多是个书呆子,成功终不会属于他们。然而能够通过亲身实践论证自己发现的人,即使经历无数次失败,但最终会面向光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然而一句“绝知此事要躬行”,又有几多注重实践的韵味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在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反省中冉冉升起的伤横累累的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着高屣,执笏枝,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细细一支笔,凝结了毕生的智慧与忧愁。当秋风吹落黄叶,范公还在低吟;当老病只有孤舟,杜甫还在忧民;当雪岭阻隔壮志,韩愈再一次深情回望,回望他那心心挂念的朝廷与芸芸百姓。他们一反常态,不顾他人目光,即使被一再的伤害,他们都在实践,都在身体力行,为民请愿,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创造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千古慨叹。不完美的仕途完美了诗歌,他们的实践检验出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真理,才让他们在千年之后依旧熠熠生辉。
任何人都不能左右你的想法,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实践可上九天揽月,实践可下五洋捉鳖,实践让我们强大,让我们成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九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个最简单的,人类的最高寿命为多少,这个恐怕只有等到时间的尽头或人类灭亡哪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日常生活。
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从字面去理解简直就是废话一句,因为“检验”二字的意思就是“实践”,掷骰子从来构不成检验。那么这句话其实要说的是:真理是需要检验的。这句话内含的是这样一种哲学观:真理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相符。说白了,它首先是基于对世界的主客二元分立。
科学是一种典型的提出构想并用实践(实验)去检验的发现真理的方法。但是科学能不能最终发现真理?答案恐怕是否。科学只能够无限近似,但无法认识真理的全部,因为科学的方法总是对“自认为”的“主要原因”的分析,而不可能是总体。
换句话说,从“主观和客观相符”的角度提出的“真理”概念,本身就是一种虚构,是莫须有之物。因为真理如果作为无所不包的大全,必然是超越主客观二者的。
其实马克思的理论不过是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正是马克思认为必然正确的。其实科学不能认识世界的真相也可以举一个小例子说明之。比如量体温,你用温度计量得体温38度,但实际上你的体温要高于这个数字,因为你有一部分温度传到温度计上了,你永远不知道在热量传递之前你体温到底是多少。任何测量都会改变事物本身,或者说在测量之前,“事物本身”也是一个虚构。这便是量子力学带来的教益,在微观领域,甚至离开测量便无法谈论事物,只有“我-测量工具-测量结果”这样一个系统存在,而不存在独立的事物。
所以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甚至说科学可以达到近似都是不对的,因为“客观”是一个很值得怀疑的东西。
归根到底是思考方法的归纳法是否正确的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也是归纳法得出~~。
但归纳法并非一定正确的思考方法。因为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基于一套封闭系统的理论,属于历史后设,所以得出的结果是必然正确,说他是强盗逻辑其实他只不过是钻了一个空子。而站在历史的角度,你就站在现在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思想,你会发觉其实他的共产主义只是一个错误的预言。所以,将他那一套封闭式理论得出的结论放到一个开放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也会证明他是错的。
但归纳法一般而言,又还是比较正确的,只要能够排除其他因素,但是什么是其他因素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等可以在实验室中重复进行的。但是,哪怕是在实验室的归纳法,有些东西必然是前提。例如,牛顿的力学定理就假定了时空不变,那时根本无法检验的。
在今天,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又可以说明(尽管不是证明)实验者对实验本身和实验对象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在人类社会中,难道不更是这样吗!
我认为的确理解为“胜者为王,败者寇”,只要看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随着领导的一次次变更而带来的编写变动。
但是,如果只是理解为“胜者为王,败者寇”,危害还不大。问题的关键更在于,为了维护自己的“真理性”,对可能否定这个“真理性”的人和事大加挞伐,甚至于肉体消灭,那就可怕了。
更可怕的在于,当一个新事物的真理性还没有得到证明时,持有对立看法的双方就要通过“实验或实践”来检验“真理”了,那么人类社会什么是最大的实践。
那是象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实践!!!
最可怕的就是出现,实践或历史证明“二战中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这个根本就是鼓励人们随意提出自己的“真理”,然后通过自己的胜利来宣告自己的提议是“真理”。即真理是由拳头或暴力来决定的。
但是,“真理”是经得起一再检验的,我们是不是希望希特勒让他的真理再来检验一次。我想没有任何人希望。
无论这种检验或实验的归纳法能否用于实验室,但是,它永远不能用于我们人类自己。
我们不是实验室中老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
真理不易区分,许多人怀疑真理,怀疑有时候是件好事,人不会对任何言论都照单全收,总要去怀疑一下。总是去怀疑也是不好的,总是在犹豫不决,很浪费时间,不如去做点实事。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假理,有时也会被人相信,但是它会经常变化,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那样,也有人会相信。相信了就去做了,结果呢自己在别人的结果之中。好结果,也不一定一直是好结果。优秀的人也有可能会遭到迫害。世界是如此的矛盾,让人顾此失彼。失去了,不可惜,因为已经过去了。重要的是现在自己要干什么。假理总是给人带来灾难,之后人们就知道它其实是假理。
真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无论事情怎么变,他还是真的。变化的。只有事情,而不是真理。世界上如果没有真理,那一定是人们没有发现他,没发现,不代表就不存在。真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他潜移默化的发挥着作用,说一不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自相符合。
真理指导着人的生活,让人的生活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熠熠生辉。他不会让人心生彷徨,只叫人踏踏实实地去做事,收获便会如期而至。掌握真理,是一件幸运的事。人只有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观察,才能更好地去发现真理。真理也不是只有一个。事物是复杂的,又是在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社会,要懂得生活,人还可以去追求艺术,去追求永无止境的美。
美好的人生,需要自己去发现真理,目光长远,自己走得才会长远。真理不会骗人,傻子才会觉得自己被骗了。人摔一跤不要紧,不要摔一跤爬不起来,或是——总是在摔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一
其实,我们别认为创业就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创业的基本要素、控制住了创业的风险,其实创业只是一份工作:更挑战自己的开创性的工作而已。创业的难度在于它给创业者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性,而挑战因为企业、创业者、创业项目、创业当时的环境不同而完全不同,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创业者是使用完全一样的手法成功的。
创业只是一种开创性的工作很多人认为当老板是天生的,这表明我们常常自我设限,就像是我国与外国法律不同一样,我们的原则是有罪推断,而有些国家是无罪推断,我们的公安同志,抓到犯罪嫌疑人,就认定是有罪的。这是不对的。但造成自我设限国情的,与我们当前的教育体系有关系,这个体系不完全是学校教育体系,还包括我们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我们的教育都是在告诉学生如何在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却没有谁告诉一个学生,毕业后如何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就连mba都讲就业率,这就是本身就让我们认为毕业了就业是天经地义的,而创业则不是应有的选择。
其实,我们别认为创业就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创业的基本要素、控制住了创业的风险,其实创业只是一份工作:更挑战自己的开创性的工作而已。创业的难度在于它给创业者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性,而挑战因为企业、创业者、创业项目、创业当时的环境不同而完全不同,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创业者是使用完全一样的手法成功的。
从学习意义上来说,创业非常的个性化,我们要学习的是创业人物的心态与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还有他们的精神。一个创业者没有自己的个性与思考判断能力是很难想像他会成功的,如果朋友你考虑创业,我得建议你先了解清楚你自己,别拿那些鼓励创业者的所谓英雄故事当真,无论你看过多少别人成功的例子,对你的事业没有一点帮助,你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好自己的路才有可能会成就属于你自己的成就。
同样,空想不是创业,如果你想等到你的计划完美了,你再开始你的行动,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你永远等不到那一天,因为市场环境永远在变、留给你的机会永远也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完美永远等不到,只要在你每一步的脚印里全注脚成完美的踪影:只有做才有改正的机会、只有改正也会保持正确的航向。年轻朋友们,如果想创业,买再多的成功故事来看是没用的,与其等待,还不如加入像阳光巴士创业网类似的大型专业化创业指导培训机构去学习与实践来的更好,只有你善于在实践中去学习,你才会不断进步,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二
无论2113什么理论,要判断真伪,一个非常有效的检验方法,就是实践。
比如一个1653理论,是对是错?不应无端指责,更不要无端吹捧,毫无必要,亦毫无意义。是否是对的呢?是谬论还是真理呢?实践检验。是无用还是有用,还是有着巨大的实用价值呢?不要主观去下结论,实践应用一下,看是否有价值,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实践认定是真理,则就是真理,实践检验是谬论,则就是谬论,某个理论或者方法,实践认定对自己有用就是有用,没用就是没用,再无其他。
有人说,山上有座庙,如何判断这个命题的真假呢?实践法检验,去山上看一下即可,看是否有庙这个客观存在,有这句话,就是真的,没有就是假的。结果,去一看,没有,这个命题理论就是假的。有人说,地球是圆的,那地球是不是圆的呢?宇航员飞到太空中一看(地球),确实是圆形的,那么地球就是圆的。有人说,能量守恒,真的还是假的呢?实践试验一下,发现,确实能量守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所说的是否属实,客观上是否存在对应,即,世界观的。比如,有个理论:天上有个太阳。如何判断这句话的真假呢?实践观察一下,抬头一看,确实有个太阳,那么这句话属实,是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一类是检验方法论的。比如,医生说有个方法可以治疗小明的疾病,是否真的能够治疗呢?这个治疗方法是否是有效的呢?实践治疗一下,看看效果,如果治好了,那么这个方法是有效的正确的,没治好,那么这个方法就是错误的。实践检验,就是指的这两方面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三
序言孔子说过,一个人要么敬神,要么怕老婆,总之人是要有所畏惧的,有所畏惧方能有所作为。孔子说的敬神,本质上是说信仰问题。营销人也是一样,一定要有对营销的深刻理解和信仰。本文笔者就此进行展开,希望对相关读者能有所帮助和启发。
所谓信仰,就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理想)为责任,往往包含了奉献、牺牲甚至崇拜去进行不懈的奋斗。原子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发现:不论用多么精确的实验仪器,测量物质的位置与速度的误差,始终大于一个常数。也就是说,我们永远无法同时了解物质的位置与速度,不是今天不可能,明天不可能,而是永远不可能。也就是说,这是科学的局限,也是客观的局限。而信仰不同,信仰是主观的选择,可以突破客观,是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对人们取得成功起着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
所谓营销人的信仰,就是营销人对自己工作的一种内心世界高度的认可乃至狂热。这是一种超经济和超客观的主观追求,追求者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营销工作是自己喜爱和追求的,为喜欢而做。
这里,笔者将逐一对当前营销人结构进行分析,以和读者共享。
这种人太少,却掌握了90%的营销成绩和资源。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没有脱离了经济基础的信仰。对营销的信仰,当然也不例外。有人说,你说对有营销信仰的人来说,挣钱只是结果,不是目的,那目的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目的是解决问题,研究的是营销能给社会和客户带来什么直接和附加价值。solutionsforcustomerincludingallvalue.
我的回答是:不是老张忽悠你们,而是你们连基本的stp分析工具都没有掌握和运用好。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那是因为你们虽然天天忙忙碌碌,但却是糊里糊涂。你们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市场细分的?你们又是怎么定位的?怎么进行渠道整合建设的?如何促销的?成本是如何分配的?等等。这些是需要思考的。如果仅仅是天天用价格表照本宣科的机器人或机器电话营销,那无药可救。
所以,有信仰的营销人必定是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而不是机器人,更不是callcenter的接电小姐。
关于作者: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四
经常听到“忠诚员工”的抱怨:“老板怎么和联想的柳传志一样,爱折腾,分公司老总在位子上才一年就调走,派个新手来,又要重新熟悉市场,重新熟悉客户,累不累?有必要吗?现在不是三年前的创业期,当时业务追着人走,人员变动频繁,可以理解。现在是业务成熟期,这样大范围的人员变动,进进出出,尤其是年底的职务轮换,把人心都搞散了,公司这样发展下去会有好结果吗?”
经理抱怨:“我才做了一年分公司总经理,客户关系刚熟悉,业务刚上手,又要换地方了,这不是胡折腾吗?对公司有什么好处呢?真不明白,这也太累了。总公司也一样,我三个月不回总公司,自己就成“新员工”了,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前台小姐问我找谁,还要我登记。”
客户抱怨:“你们公司的人经常变,也不知道要做什么,这样怎能做业务。做业务是做感情的,感情才建立,就换人。我不用做业务了,时间全花在熟悉你们公司人上了,政策也是经常变,一个人一个政策,旧政策持续时间不超过三个月,新的政策就下来了,这业务怎么做?”
销售代表抱怨:“今天是张经理当政,采用的是张经理的风格,说是要控制,加强管理。明天是李经理当政,又说要授权,给销售代表空间和权力,变来变去,让我们怎么适应,还做不做业务了,把客户都折腾没了。”
1、用折腾考验忠诚。
还是引用联想的用人原则,联想认为基层员工有责任心就可以了,中层员工不但有责任心还要有上进心、对于高层人士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公司的认同,要有和公司一同发展的事业心。其中郭为就是被折腾的典型代表,据说他是一年一个新岗位,折腾了十几年,换了许多岗位,成为了“全才”。现在终于熬出头了,于是在新成立的神州数码里面,开始折腾别人。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联想用人有问题吗?不会的,今天联想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折腾是公司对你的考验。你忠于公司吗?忠于老板吗?不忠于老板和公司的人是得不到重用的。你说你忠诚,有什么能证明呢?老板怎么才能知道你是忠诚的呢?所谓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如此,企业对员工更是如此。企业在危机时,可以知道谁是忠诚的,“和平时期”,考验忠诚的方法是什么?一个办法是老板单独面对员工,亲自跟踪员工的工作绩效,这样能发现一些忠诚于公司的员工,但是这个办法适用于小公司,不可能在企业3000人的时候还采用这个办法。或者说这个办法,适用于公司的高层。另外绩效考核也只能知道员工的专业素质怎样,而很难检验出这个人是否忠诚于公司,因此老板就人为地制造出危机来,折腾就是“检验忠诚”的很好办法。
我的一个朋友曾是某大公司的分公司总经理,到某公司应聘分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谈好是从销售经理做起,老板给一个考察期。到分公司开始实习时,他没想到,实习要带车送货,做销售代表的工作。刚开始接受不了,但还是坚持了三个月,因为他觉得,他对这个公司不熟悉,对这个行业不熟悉,需要做基层销售代表的工作,这样可以很快地了解公司,熟悉业务。另外他拿销售经理的工资,自己也觉得比较满意。于是他知道这是领导对他的考验,只不过这种考验的方法比较“残酷”而已,于是坚持了下来。三个月以后,他开始负责片区的销售,手下有两个销售代表,于是他带领这个小团队努力工作,完成了公司下达的任务。半年以后,分公司的销售经理调走了,他被任命为销售经理。一年以后,分公司总经理另有任命,他提为分公司总经理。在谈到往事时,他说:“我当时是忍辱负重地工作,心中有很多怨言,但知道老板是考验我,还好工资不变,坚持了下来,最终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在企业中,老板承担的风险是最大的,企业完蛋了,老板可能要跳楼,而员工损失小,又到别的企业去打工。所以老板最相信的人是他自己,他怎么可能随便相信别人呢?更何况中国人还没有建立起个人信用,所以老板的信任是一点一点给的,他要看你的表现,你表现了多少,他就给你多少,不要奢望老板一下子很相信你,这样反而是企业危机的开始。如果你想“出头”,就要有被折腾的准备,老板要不断地折腾你。因为他相信忠诚是考验出来的,不是听你嘴上说的。在公司折腾的过程中你能不能抵御住,能不能坚持留下来。如果可以,就说明你是忠诚公司的,因为你用行动证明了,这样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2、用折腾促使进步。
怎么培养呢?
一个方法就是抓紧员工的岗位培训,把员工变成岗位上的专家。促使员工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企业要不断给员工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另外一个培养人才的好方法,就是在企业内部折腾,经常变化岗位,使“培养对象”不断地学习不同部门的专业知识,全方位地发展。因为企业员工是屁股决定脑袋,坐在什么岗位上,负担什么责任,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站在这个员工的角度上,他是对的,他是按照公司的要求做事情。例如:按照公司的规定,财务部就是要控制信用额度,没有做就是失职。但是在控制信用额度时,有没有站在销售的角度上,有没有站在整个公司发展的角度上去思考,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把销售部经理调到财务部做经理,就可以使他了解不同岗位上,因职位而带来的不同“想法”。从而更容易去理解对方,促进整个团队的合作和交流。保证团队成员是,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行动。
所以老板要给员工不只一条升迁的道路,不一定要在销售线上、财务线上、市场线上单向向上,毕竟这些地方的职位是有限的。不断地变换工作岗位可以使得员工有不同的学习机会,他何必到企业外面去学习呢?毕竟企业内部是自己最熟悉的。所以说折腾是促使员工发展的手段,是留住人才的手段,优秀的人才都是喜欢被折腾的。
3、用折腾保持活力。
鲶鱼的故事是专门讲述企业内部活力的。出海的渔夫回来以后,总是发现沙丁鱼有很多死鱼,只有个渔夫的沙丁鱼基本上没有死。这个渔夫说,我知道沙丁鱼比较难成活,于是我在水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的游动激发了沙丁鱼的活力,这样我的沙丁鱼都是活着回到港口的。怎样保证你的组织保持活力?一个办法是不断地招聘人员,利用鲶鱼效应,用新人不断地刺激老员工,但招聘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
另外一个办法是经常折腾人。部门长时间由一个人管理,往往形成一定的模式和思维方式,扼杀新的想法和创意,使部门变得失去活力。部门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惰性,长时间在一个岗位上,每天做同样的工作。这个人的活力和冲劲就要减少了,因此通过折腾可以迫使员工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方法、结识新同事,保持活力和学习的心态,不断地进步。一般来说员工在岗位保持活力的时间是16个月,前四个月是适应的阶段,熟悉、了解岗位所涉及的人和事;然后的四个月是掌握的阶段,基本上了解了岗位的工作要求,岗位的资源,岗位在公司的重要性等;接着就是完全发挥所知的四个月;最后是热情消失的四个月。这样的曲线,老板要好好利用,在他显出疲态时就开始调动,就可以逼迫他去适应这个新环境,从而充满活力。员工保持活力了,部门自然就有活力了,企业自然也有活力了。
4、用折腾避免腐败。
我们看企业,往往看到的是冰山上面的一部分,冰山的大部分隐藏在冰山下面。那下面是什么呢?没人知道,难道宣传中的中国著名企业就真的那么好吗?不见得。世界著名的外企都丑闻不断,更何况还在发育阶段的中国企业呢?著名的联想集团,我们知道有柳传志、李勤、杨元庆、郭为、马雪征等,经常见到一些消息的发布,可以说是“透明的”。其他企业我们知道多少?有多少企业是“黑箱操作”?看看股市就知道了。很多著名企业我们最多知道一个董事长而已。有个比喻,平常老总们都在很体面地游泳,突然落潮了,才知道谁没穿短裤。
老板对公司的管理也是一样,绝对的权力会导致腐败。怎样避免腐败呢?审计是一个办法,但是你不能没有事情就跑过去审计呀,被审计的老总会感觉不舒服的。还是有一个办法就是离职审计,折腾可以做到这一点。很多人业务做顺手了,没有什么新鲜了,就开始动公司的歪脑筋了,这个地方有没有漏洞可钻,那个地方有没有漏洞可钻?联合哪个客户,能钻空子呢?我的一个朋友在某公司的分公司工作,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仓管胆敢自己卖货,等到月底价格下降了,又去市场上收货,来平仓,这样降价的差价就自己吃下了。总公司发现了这件事,很难处理,难道只有仓管参与了“炒货”吗?分公司每天下班的最后一件事是业务助理、财务、仓管三方对帐,只有帐完全平了,才可以下班。这段时间没有对帐吗?没有人发现问题吗?虽然是仓管出了问题,但这个事情一定是三个方面都有责任。难道要把他们三个都炒掉吗?业务助理做了有三年的时间,对分公司的业务操作非常熟悉,甚至比销售经理都熟悉,财务经理已经有两年的经验了。业务工作还要不要正常开展了?炒掉他们以后,万一到竞争对手那里,公司就没有秘密了,多危险呀!如果以前就折腾他们,让他们三个人不能联合成小团体,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发生。折腾可以使他们没有时间去拉帮结派。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没有得到收益,可能面临牢狱之灾。公司这样做是负责任吗?为什么不预先防范,防止这样的事发生呢?难道公司不知道有些岗位是非常敏感的吗?这样“盲目信任”的结果就是公司受到了损失,员工也受到了损失,双输。不断地折腾可以使公司避免腐败,使个人避免腐败,留住人才,保护人才,是对人才的爱护。
作为企业打工族,最害怕的是老板不折腾你。不折腾你就意味着,在老板的眼里根本没你,更不会有你的出头之日。我的另一个朋友在一年之内被折腾了5个分公司,才坐上了分公司总经理的位子。没有点毅力,没有对公司的忠诚,怎么能做得到?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往往是犯了“革命急性病”,在条件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盲动,看不清形式,认识不到老板的意图。于是空怀一身本领,浪迹天涯,找不到自己的归宿。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老板,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折腾吧!让折腾来得更猛烈些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五
孔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定于一尊的官方哲学后,孔子教义不仅深刻影响看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向,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民精神。因此,对孔子功过是非的评判,一直是中国的一个文化难题。二千余年来,虽不乏振聋发聩的批孔之论,却又丝毫不曾动摇他的“素王”之尊,尤其是在当代中国正处社会转型的历史巨变之际,近来对孔子的推崇和颂扬却愈来愈甚,而对孔子的批判声浪也愈来愈高。如何评判孔子功过,是以历史实践为唯一标准,还是以“六经注我”的字面意义为据?这也是文化研究者绕不开的历史难题。
具有周文化特色的鲁文化造就了孔子儒家学说。
孔子原本是宋国子姓后裔,在他的远祖孔父嘉时,因五世亲别于公族,失去贵族身份后而改姓孔,家道自此衰微,从曾祖辈起便举家迁居鲁国。孔子生于鲁长于鲁,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鲁国度过的,鲁文化对他的濡染是非常深厚的。
周族完成翦商之大业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便在东方封建诸候“以藩屏周”。鲁国是姬姓贵族建立的宗亲方国,地处泰山之阳、汶泗沂沭之滨,较为封闭;国民以农为业,不事渔、商。封建鲁国不仅是为了大启疆宇、“为辅周室”,曲阜是商奄旧地,居住着文化较为先进的前朝遗民,就更需要加强对东夷诸族的镇抚和文化征服。因此始封地位很高的周公为鲁君,周公因辅佐成王并未就国,而是由其长子伯禽继承。于是鲁国成为周王室的代理人以控制这个地区。鲁立国之初,周王室的封赐极为丰厚,“分之上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左传*定公四年》)等,各种礼器典籍几乎应有尽有。《礼记*明堂位》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鲁国享有天子器物服饰、奏天子礼乐的政治特权,鲁国虽小而地位之尊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从分封之日起,鲁国就是个宗周文化的方国。“用即命于周,是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左传*定公四年》)。由此也就决定了鲁的治国方略是以推行周礼周俗为既定方针,伯禽对殷民实行“变其俗,革其礼”,正是这一治国方略的体现。久之成习,凡是必遵祖训和谨守周礼,周初开始完善起来的宗法礼乐制度,便铸就成了鲁国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治国方略将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我们可以与鲁国同时分封的齐国作一比较。
《汉书*地理志》: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周公问太公:“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齐鲁二国始封时地皆不过百,可以说是在同一水平上起步,而鲁在政治资源和文化上还要优于齐。齐国“举贤而上功”,不当“凡是”派,广纳贤才,因地制宜,富国强兵,使齐国土扩展到方园二千里,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齐国提倡学术自由发展,不排拒不同学术思想流派,因此就有了一时儒法道墨诸家云集稷下,形成著称于史的稷下之学。鲁从立国到被楚灭国的这一历史阶段,以“宗周”为准绳,压制不合周礼的一切思想和文化,不思进取,人才匮乏,积贫积弱,国土虽曾扩展到五百里,仍是小国寡民之邦。“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鲁国可圈可点的历史成就仅此而已。齐国的改革性、开放性、民主性与鲁国的保守性、封闭性、落后性形成鲜明对比。孔子儒学就是在鲁国这种文化氛围中生成的。孔子则按周文化的面貌将鲁文化系统化、理论化、政治化、世俗化,可以说周、鲁文化尽在孔子儒学之中。例如,鲁国崇尚周礼,孔子则“吾从周”;鲁有讲习周礼周乐的传统,孔子则“立于礼,成于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鲁以“尊尊而亲亲”为既定国策,孔子则将其弘扬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周王室训令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则主张“天无二日”,“尊无二上”(《礼记*曾子问》)….只要稍加对读,我们就会发现孔子教义与周文化有很强的对应关糸,这说明孔子是全面继承了周文化的。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季,其时天下“礼崩乐坏”,这本是对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和文化的一次大冲击,应视为是历史的进步,然而在孔子教义中,我们并未发现他对进步的讴歌,有的却是对尊礼者的赞美,对越礼者的诅咒,对“郁郁乎文哉”的周朝寄予乌托邦式的响往。这也说明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并未汲取新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也不曾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
“半部《论语》治天下”:“儒术治国”留下的失败记录。
孔子死后颇受恩宠,与他生前“累累若丧家之犬”的景况形成鲜明对比。他首先被鲁哀公诔之为尼父,汉武帝将孔儒定为一尊,司马迁作《史记》以“世家”许之,与王者并列;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唐玄宗封他为文宣王,元武宗加孔子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英宗还特意加封孔裔为衍圣公……。自汉以后不分夷夏,凡入主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无不尊崇孔子,并且抬到吓人的高度。一黄土,一冢枯骨,何以能亨有“素王”之尊?我们可从孔子理论体系与帝王利益关糸中找到因由。
汉武帝虽“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书*武帝纪》),仅还仃留在口头提倡上,并未认真实行。如所用之臣或是文法酷吏如张汤、杜周之流,或以经术润饰吏事如董仲舒、公孙弘之辈,绝非纯儒。汉章帝白虎观会议正试确立了儒术治国,其时社会危机四伏,儒术治国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儒术治国是救世良方吗?汉章帝至汉灭国仅144年,其后几个统一王朝,晋为154年,隋1,唐289年,宋3,元1,明276年,清267年。儒术治国何曾园过帝王们的家天下传之万世的美梦!尽管孔子设计了一套封建社会的乌托邦蓝图,以“仁”、“中和”、“孝”等政治设计限制帝王们的权力于一个“度”内,这都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呓语。历史上一些开国之君或中兴之主只是鉴于前朝的颠覆所有所收敛而已,他们给人民一点好处就大力宣扬,而榨取人民时却不露痕迹。这便是《管子》中为他们总结出的一套“仁政”-----“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频繁,恰恰证明了孔子设计的那套“自我调节机制”只徒具文字意义,对任何一位封建帝王都无约束力。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儒术治国每每留下失败的记录。
儒术治国使中国在历史上一直处于保守落后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惰性,使任何改革、那怕是改良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如王安石、张居正以及戊戍变法等等。马克思曾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指出:“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然而出自中国的这三项伟大发明,并未率先将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推进到资产阶级社会,倒是将火药普及为焰火炮竹,罗盘成为风水先生的法器,而印刷术普及后,结伴而至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字狱!
“半部《论语》治天下”究竟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国,一部廾五史足以为世昭鉴!
孔子儒学薰陶下的中国国民精神。
孔子儒学是在周鲁文化孕育下生长出来的,鲁国国民的精神状态如何?我们从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曹刿论战》中可窥见一斑。
《左传*庄公十年》载,齐将伐鲁,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鲁国虽不乏象曹刿这样的俊杰之士,然而故事却反映了当强敌压境、国难当头时,宗室权贵居然束手无策,而众多乡人则以“肉食者谋之”、事不关已的心态置国是而不理。二百年后孔子称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不正是对乡人的那种不良心态的赞许和肯定吗!鲁人、甚至其后的中国人“只扫自家门前雪”的不良风尚的形成也是由来己久的,经孔子的误导,其影响的恶劣和严重后果,我们又岂能低估!当下许多中国国民对国运民生、改革大业的漠不关心,对诸多社会丑恶现象的熟视无睹,麻木不仁,难道不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误导造成的恶果吗!然而二千余年来孔子教诲下的国民又果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做到“思不越位”吗?如其能按等级名位去思考去行事,历史上又何以会发生许多不在其位而夺其位的宫庭政变、或以血与火的手段让江山易主呢?又何以会有那么多的官吏极不安分,为加官晋爵或谄谀媚上曲邀恩宠,或卑身贱体卖身投靠…..。这与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岂不是相违悖的吗?又如孔子教导国民要“谋道不谋食”,可谓圣洁高蹈,然而国民们口中念着圣人教诲,私下里却放胆设租寻租,贪污受贿。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说换一个视野去看廾四史,“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有资格进入贪污史、奸佞传的国民,又有几人没有读过孔孟之书的呢!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孔子儒学哺育下的中国国民,己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吗?人格分裂又造成人性的虚伪,其最典型的特征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言行不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六
克雷洛夫曾说:“现实是此岸,梦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然而,实践就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题记。
任何人都不能耻笑我们身边的发现,因为往往重大的发现都是基于小的发现,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人可以无凭无据质疑我们的新发现,唯有实践才能经得住检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苹果砸在了牛顿的头上,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诞生了;一个沸水顶起后壶盖,给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了极大启发;一杯比别人早放进冰箱的人牛奶,引起化学界“彭巴效应”。这一个个重大发现看似偶然,实际却付出了科学家们无数次的试验。殊不知在万有引力定律的背后,又有过多少苹果的落地,改良蒸汽机前,又有多少壶盖顶起,遭遇嘲笑的小彭巴在教授试验之后与之一起撰写论文,爱迪生在遭遇万数次的失败后终于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一切发现源于猜想,一切猜想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知道嘲笑他人发现而不会亲自实践的唯书唯上之人,再优秀也顶多是个书呆子,成功终不会属于他们。然而能够通过亲身实践论证自己发现的人,即使经历无数次失败,但最终会面向光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许我们“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也许我们“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然而一句“绝知此事要躬行”,又有几多注重实践的韵味与洒脱,真正的英雄是在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反省中冉冉升起的伤横累累的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着高屣,执笏枝,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细细一支笔,凝结了毕生的智慧与忧愁。当秋风吹落黄叶,范公还在低吟;当老病只有孤舟,杜甫还在忧民;当雪岭阻隔壮志,韩愈再一次深情回望,回望他那心心挂念的朝廷与芸芸百姓。他们一反常态,不顾他人目光,即使被一再的伤害,他们都在实践,都在身体力行,为民请愿,都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在无数次的实践中,创造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千古慨叹。不完美的仕途完美了诗歌,他们的实践检验出心忧天下为国为民的真理,才让他们在千年之后依旧熠熠生辉。
任何人都不能左右你的想法,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实践可上九天揽月,实践可下五洋捉鳖,实践让我们强大,让我们成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七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
在认识论教学中,“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无法把握其精神实质。除哲学的抽象性和高中生认知水平等原因,教师过于重视结论而忽视知识生成的过程、忽视体验乃至教学方法失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事明理、寓理于事”,重在“事”与“理”的有机结合,力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庄子有一段关于“是非莫辩”的话,大意是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就果真错了吗?我胜了你,你就真的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根据庄子这一观点,我们不难推测,庄子也认为“辩”不是检验是非的标准。那么,“辩”为什么不能成为检验是与非的标准呢?这是因为:“辩”是纯主观的东西。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纯主观的东西不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个人的观点、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因此,我们不用“毛泽东思想”证明“邓小平理论”是真理,不能用“邓小平理论”证明“毛泽东思想”是真理,即使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标准。这就告诉我们,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但人们的实践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标准。
有这么个故事:沧州南面一座寺庙建在河边,一次涨洪水,大门外的两只石兽一起沉人河底。经过十多年后,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试图在河中寻回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于是,围绕着“石兽在哪里?”人们展开了争论,不少人认为水流一定把石兽冲下去了,应该到下游去寻找。一名学者反对,认为只能在原地寻找石兽。理由是:石兽不是木片,石兽硬而重,沙松而轻,不可能被河水带走,只会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下游去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众人以为正确。一名船夫不以为然,说应从上游寻找石兽。理由是:石兽又硬又重,河沙又松又轻,水必会冲击石兽前的沙子使之形成坑穴;越冲越深,使石兽向上游发生转移;不停地冲刷,不停地转移,河水不但冲不走石兽,相反,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同样也很荒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哪里找到石兽不重要,重要的是:石兽本身能告诉我们它们在哪里吗?显然不能!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观事物自身是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的。如同粉笔自己不能告诉我们它是什么颜色,大象不能自己告诉盲人它是什么形状,原因都是相同的。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它表示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实际相符合。也就是说,只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真理;如果主观与客观相违背,就是谬误。所以,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就是要确定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完成这一任务,只能依靠社会实践。其次,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在现实中,人们总是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引出现实的结果,从而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拿“农民种田”这一实践活动来说,农民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种田”的对象、工具以及种田者本身,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讲,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它一头联系着主观,一头联系着客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最高审判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准。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真理。这种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实质是主张主观真理,没有把“主观”与“客观”连接起来,必然导致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谎言是真理,因为谎言对于骗子来说是有用的;巧取豪夺与损人利己也是真理,因为它对资产阶级来说是有用的;宗教是真理,因为宗教观念对信教者有价值。如此这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反而没了统一的客观标准。
从上述教学案例的处理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教师要用经典的“试题”素材统帅教学始终,既要善于把简单的事情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事明理;又要把抽象的哲学命题与具体生活常识相结合,寓理于事。二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注重哲学世界观的生成路径,力求把“三维目标”全面而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分析,影响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企图用一则材料体现全部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受局限。三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于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赢得教学的成功,享受教学的快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八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6)。
在认识论教学中,“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无法把握其精神实质。除哲学的抽象性和高中生认知水平等原因,教师过于重视结论而忽视知识生成的过程、忽视体验乃至教学方法失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事明理、寓理于事”,重在“事”与“理”的有机结合,力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纯主观的东西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庄子有一段关于“是非莫辩”的话,大意是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就果真错了吗?我胜了你,你就真的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根据庄子这一观点,我们不难推测,庄子也认为“辩”不是检验是非的标准。那么,“辩”为什么不能成为检验是与非的标准呢?这是因为:“辩”是纯主观的东西。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纯主观的东西不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个人的观点、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因此,我们不用“毛泽东思想”证明“邓小平理论”是真理,不能用“邓小平理论”证明“毛泽东思想”是真理,即使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标准。这就告诉我们,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但人们的实践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标准。
二、纯客观的东西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有这么个故事:沧州南面一座寺庙建在河边,一次涨洪水,大门外的两只石兽一起沉人河底。经过十多年后,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试图在河中寻回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于是,围绕着“石兽在哪里?”人们展开了争论,不少人认为水流一定把石兽冲下去了,应该到下游去寻找。一名学者反对,认为只能在原地寻找石兽。理由是:石兽不是木片,石兽硬而重,沙松而轻,不可能被河水带走,只会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下游去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众人以为正确。一名船夫不以为然,说应从上游寻找石兽。理由是:石兽又硬又重,河沙又松又轻,水必会冲击石兽前的沙子使之形成坑穴;越冲越深,使石兽向上游发生转移;不停地冲刷,不停地转移,河水不但冲不走石兽,相反,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同样也很荒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哪里找到石兽不重要,重要的是:石兽本身能告诉我们它们在哪里吗?显然不能!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观事物自身是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的。如同粉笔自己不能告诉我们它是什么颜色,大象不能自己告诉盲人它是什么形状,原因都是相同的。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它表示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实际相符合。也就是说,只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真理;如果主观与客观相违背,就是谬误。所以,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就是要确定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完成这一任务,只能依靠社会实践。其次,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在现实中,人们总是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引出现实的结果,从而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拿“农民种田”这一实践活动来说,农民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种田”的对象、工具以及种田者本身,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讲,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它一头联系着主观,一头联系着客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最高审判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准。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真理。这种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实质是主张主观真理,没有把“主观”与“客观”连接起来,必然导致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谎言是真理,因为谎言对于骗子来说是有用的;巧取豪夺与损人利己也是真理,因为它对资产阶级来说是有用的;宗教是真理,因为宗教观念对信教者有价值。如此这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反而没了统一的客观标准。
从上述教学案例的处理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教师要用经典的“试题”素材统帅教学始终,既要善于把简单的事情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事明理;又要把抽象的哲学命题与具体生活常识相结合,寓理于事。二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注重哲学世界观的生成路径,力求把“三维目标”全面而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分析,影响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企图用一则材料体现全部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受局限。三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于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赢得教学的成功,享受教学的快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后感(通用19篇)篇十九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追求各自信仰的。人们,我们都在寻找真理。然而真理又就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但也仅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我们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承认它可能存在的片面性,进而不断的探索与更正,不断证明、改进或者反驳已提出的真理,并对其进行公开检验,这样的探究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还是文化的,都会随时间而自我更正。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各阶段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总要受到实践水平及各自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是对客观世界的近似的、不完全的认识。因此,真理未必一成不变,追求真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快速地完成。往往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形成对事物真理性认识。
有些人认为“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认可的东西。”这种认知是有局限性的,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例如,在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先后出现的地心说与日心说。地心说最初由托勒密提出,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里,地心说被世人奉为经典,后来更被教会所利用,成为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支柱,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真理。之后,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观察,发现行星运行规律与托勒密的宇宙模式不吻合。于是一些科学家修正了托勒密的宇宙轨道学说,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哥白尼发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距离从地球上观察行星,每一个行星的情况都不相同,这是他意识到地球不可能位于星星轨道的中心,提出了日心说。尽管日心说具有它科学性,仍然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支持者更是非常稀少,它从被哥白尼提出到最终为世人接受,期间的斗争一直持续了三个世纪,最终证明它具有真理性。
我们应当理性的对待真理,秉持科学探索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尊重科学,敢于质疑批判,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进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