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况和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一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养生备受人们关注。自古以来,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预防保健,讲究饮食起居,多种方法守护身体健康。本文将分享笔者对中医养生的心得体会,以期对更多人有所启发。
第一段: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平衡与调节。中医讲究五行平衡,阴阳调和;健康的身体必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节,以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保持健康。笔者认为,中医养生里最重要的是要进行个性化调节,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状况都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是最有效的。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养生方法众多,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食疗、药疗、养生、针灸、按摩。其中食疗是许多人关注的部分,笔者也是其中之一。中医食疗以“药、食同源”为原则,强调食物的属性、性味、功效与适应症,让其成为特定疾病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食疗的方法,可以达到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人体免疫力、缓解疾病的干扰等等。
第三段:中医养生的养生之道。
中医也注重养生之道,尤其是秋冬季节。从食物、养生宜忌、穴位按摩等方面,中医提供了很多方法预防和缓解疾病,保护身体健康。例如,可通过适当锻炼,预防腰椎疾病;可在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有助于缓解失眠等睡眠障碍;或者寻找脚心上额穴等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舒缓眼部压力、缓解疲劳等。
第四段:实践中医养生,保持身心的健康。
在近年来,人们对“养生”概念的关注度不断升温,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层出不穷。但中医养生是一种深入人心,经久不衰的健康方式,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实践中医养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体验、不断积累知识。但当身体真正感受到这种健康方式的治愈力量,毫无疑问,它将会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态。
第五段:总结。
中医养生涵盖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值得探究的。讲究“预防胜于治疗”的中医养生方式不只是对身体自身的调理,更是对生命的冥想和发掘;不只是对健康的维护,更是对生命的追寻和热爱。由此,笔者始终坚信,只要我们有信心和恒心,通过中医养生这种几乎覆盖全身心、全人生的健康理念,我们就能够充满活力地享受每一个人生时刻。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二
中医的养生保健理念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之中,并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走进中医的世界,学习中医的养生保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医养生的理论知识,而且也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身体状态。
第二段:调理身体。
按摩是其中一种非常常见的方法,可以缓解肌肉疲劳和改善血液循环。每天晚上洗澡后,我会利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按摩关节和手腕,并将腿上的穴位进行按摩。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放松身体,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同时,我还经常留意自己的饮食,坚持吃健康的食物,并避免垃圾食品和过度饮食。这些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调理身体,改善肠胃功能。
第三段: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学的治疗和预防注重整个身体的平衡,包括身体和精神。因此,中医医学对维护心理健康也很有帮助。我意识到要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在平时尝试多做一些放松心情的事情,例如打太极拳或练习瑜伽。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我极度放松身体和精神,缓解压力和焦虑感。
第四段:中草药疗法。
在中医学中,中草药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中草药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自然平衡,同时还能治疗不同的疾病。我经常饮用中草药茶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例如用蜂蜜和柠檬来调制枸杞茶来增加体内营养,这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第五段:总结。
中医养生保健是一种全面的保健理念,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身体、心理和营养健康等。在我学习中医理论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好的习惯,例如坚持合理饮食,按摩和采用中草药疗法,这些都有助于我保持身心健康。通过运用这些中医养生的方法,我不仅能缓解身体状况,还能预防潜在的疾病,并摆脱一些不健康的习惯。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三
第一段: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00字)。
中医养生是古老而深奥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为核心,通过调整人体的机能,增强抵抗力和养生能力,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不仅注重身体的养护,更注重心理的调和,始终强调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个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繁琐的琐事,中医养生以其简单实用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保健方法。
第二段:探讨中医养生对身体的效用(200字)。
我深刻地体验到中医养生对身体的益处。一开始,小毛病的出现使我质疑中医养生的效果,但随着坚持的时间增加,我逐渐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中医养生的方法可以调节体质,使身体逐渐改善,免受疾病的侵袭。例如,我坚持喝一剂益气健脾的中药汤剂,结果我的消化功能明显改善,便秘问题也得到了缓解。此外,我还学会了按摩穴位和做一些简单的中医保健体操,每天只需花费一点时间,效果就可见到。
第三段:探讨中医养生对心理的效用(300字)。
中医养生不仅仅关注身体的健康,也注重心理的平衡。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压力和焦虑困扰着我们,中医养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缓解压力的途径。经过我不断的尝试和摸索,我发现冥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冥想,我可以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并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此外,我还发现中医养生的饮食调养对改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食用某些有助于安神、宁心的食物,如山药、绿茶等,能帮助我保持心情愉快,增强心理抵抗力。
第四段:分享中医养生对生活带来的改变(200字)。
中医养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在过去,我常常抱怨生活的琐事,焦虑于琐事的繁杂。然而,通过中医养生,我学会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在,每天早晨,我会起床后花一些时间在户外散步,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更加放松和舒心。此外,我还改变了我的饮食习惯,尽量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物。这些小的改变让我深刻体会到身心平衡的重要性,并且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第五段:总结中医养生带给我的启示(300字)。
通过中医养生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中医养生告诉我,只有保持身心平衡,我们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适时调整和保养。中医养生的原理虽然古老,但它却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更加广泛的适用价值。通过中医养生,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在面对各种困难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综上所述,中医养生是我们实现身心平衡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寻求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四
失眠是指晚上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不佳或早醒等问题。对于一些长期失眠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常见且困扰他们的健康问题。传统中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脾胃功能紊乱、心脾不宁等原因引起的。通过调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中医养生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的问题。以下是我在长期面对失眠困扰时总结的中医养生心得体会。
首先,调理饮食是缓解失眠的关键。中医认为,脾胃失调是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刺激脾胃的消化功能,导致失眠。相反,我们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胃安神作用的食物,例如糯米、山药、莲子和鸡肉等。此外,晚餐尽量提前,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要吃得太饱后立即入睡,这些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对改善失眠非常有效。
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防止失眠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每天都尽量在相同的时间入睡和起床,尽量让自己的身体习惯于固定的作息时间。此外,应尽量避免在晚上过度劳累和熬夜,尽量保持放松的心态,避免太多的压力和焦虑。可以通过适量的运动来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疲劳,例如散步、瑜伽和太极等,这些对放松身心非常有益。
另外,中医养生方法也可以帮助缓解失眠。有许多中医养生方法可以起到调理失眠的作用。其中,采用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按摩睡眠穴位可以刺激身体内部的经络和能量流动,从而促进睡眠。例如,按揉合谷穴位位于手背第一和第二指关节之间,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按压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内侧腓骨下方的凹陷处,可以调理脾胃和镇静心神。此外,中药也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养生方式。有一些草药可以用来泡茶或煲汤,具有安神、养心的作用,例如枸杞子、菊花和柠檬鲜皮等。这些中医养生方法在缓解失眠方面非常有效。
最后,积极调整心态和情绪也是缓解失眠的重要环节。中医认为,失眠与内心情绪的波动和焦虑有关,因此心态和情绪的调整对缓解失眠很关键。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可以通过一些放松的方式来调整情绪,例如听音乐、阅读或与亲友交流等。此外,中医认为,夜晚是肾阳最盛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夜晚的安静和平和。避免过度刺激和兴奋,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和放松让自己的身心进入休息状态。
综上所述,调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运用中医养生方法和积极调整心态和情绪是缓解失眠的有效途径。当我们面对失眠问题时,不妨尝试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和监督下,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的智慧来改善睡眠质量,帮助自己保持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五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医养生是一门自古传承的行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中医养生不仅是对人体健康的维护与治疗,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借此领悟到了一些养生之道,并从中受益匪浅。
第二段:保持心态的平和。
中医认为,养生必须保持心态的平和。心情舒畅有利于身体内部的和谐运行,使得身体健康保持在一个更好的状态。如果此时借用南怀瑾老师的一句话:“身体是水晶,心情是灯光,只有把水晶放在水晶灯光下面,才有水晶值钱的感觉。”所以我们的内心一定要保持平和,心情愉悦,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得到更好的呵护和关爱。
第三段:注意饮食及运动。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和运动的平衡,平衡的饮食和适量运动,使身体得到更好的调理。饮食方面,平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同时少吃辛辣刺激食品,可以有效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运动方面,适当的锻炼可以锻炼身体,增强身体免疫力,特别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和体型的人群进行定量甚至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第四段:合理调节生活作息。
低龄化的社会加上高压的工作环境,使人们的生活作息较为不规律。而生活习惯不规律就会导致身体本身的免疫力下降。因此,合理调节生活作息是刻不容缓的。白天工作状态时要好,夜间休息时尽可能得到很好的睡眠。要认真规划时间,避免熬夜,经常进行氧量保健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调整免疫系统的稳定性。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快速入睡、快速入眠和快速恢复精神状态。
第五段:提高健康意识。
提高健康意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康人生的基础。积极向好的方面操作,生精润容,体会香浓的人生味道。要避免不良的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虚度时光等,才能体会到养生的真正意义。每天都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有信心战胜疾病,享受生活的美好与满足。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门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保持警醒和敬畏,尊重生命,护理自己的身体,进入有质量的生命状态,我们一定能够拥有更好的健康和生活。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六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被失眠所困扰。为了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人开始转向中医养生,希望通过调养身体来改善睡眠质量。在我多年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关于失眠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对失眠的看法。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调、心火旺盛、肝气郁结等。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胃功能好坏与睡眠质量有密切关系。心火是指心脏的活动功能异常,热盛则心神不宁、易醒;肝气郁结则易造成情绪不稳定,进而影响睡眠。因此,中医治疗失眠主要是通过调整脾胃、平衡心火、疏肝气来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其次,我开始从饮食调养入手。中医认为饮食与睡眠质量密切相关。首先,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辣椒、生姜、大蒜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部,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其次,要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镁等元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牛奶、绿叶蔬菜等,这些元素对睡眠有益。此外,还可以适当喝一些具有安神和补血作用的中药汤水,如枸杞子、龙眼肉、酸枣仁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心火和肝气,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然后,我开始注重情绪调节。中医认为情绪稳定对睡眠至关重要。我注意到,长期的焦虑、抑郁会导致心火旺盛、肝气郁结,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因此,我通过各种方式调节情绪,如参加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让自己保持快乐和放松的状态。此外,我还学会了一些中医养生的技巧,如按摩穴位、泡脚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调节脾胃功能和心火。通过情绪调节,我逐渐发现我的失眠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最后,我开始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中医认为,作息不规律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开始早睡早起,尽量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同时,我还尽量避免在就寝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等,因为这些电子设备会发出蓝光,影响脑部分波的生成,从而影响睡眠质量。而且,我在就寝前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泡脚、冥想等,帮助降低焦虑和压力,使自己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通过良好的作息习惯,我逐渐恢复了健康的睡眠。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对于改善失眠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通过深入了解中医对失眠的看法,我发现调整饮食、情绪、作息等方面是关键。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有效地改善了失眠症状。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中医养生对失眠的治疗作用,并通过合理的调养方法,提高睡眠质量,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七
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瑰宝,被誉为“亚洲的明珠”。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养生,并从中受益。我也是其中之一。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中医养生后,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养生的益处,并形成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疾病的原因与中医养生。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健康与疾病是由阴阳失衡和气血不顺所引起的。而中医养生则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流通来达到健康的目的。在我的养生实践中,我意识到了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良习惯,如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无规律的饮食、缺乏运动等,是导致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我开始改变这些不良习惯,例如按时作息,有规律地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等,从而使自己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
中医养生有许多具体的实践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包括针灸、中药疗法、推拿按摩等。在我的养生实践中,我选择了针灸和中药疗法。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整气血流通的方法。通过针灸治疗,我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更加稳定。而中药疗法则是通过内服中药来调理身体内部环境,对身体的各种疾病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我在养生中配合了中药疗法,通过饮用一些中药调养脾胃、润肺止咳等,我发现自己的体质逐渐改善,抵抗力明显增强。
除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外,中医养生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调整心态。中医认为,情志的失调也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养生实践中,我开始注重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境。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扰时,我学着给自己放松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冥想、读书或者与朋友聚会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在调整心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更加从容和坦然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更多的快乐。
第五段:结语。
通过中医养生的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养生的益处,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健康和快乐。中医养生不仅是一种养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启迪了我对健康的认识,让我意识到健康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状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只有通过调整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结合中医的调理方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因此,我将继续坚持中医养生的实践,使自己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八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一直对中医养生很感兴趣。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中医养生讲学,受益匪浅。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相关知识的丰富与广博。
在讲座中,中医养生专家介绍了一些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如穴位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等。通过这些讲解,我能更系统地了解中医养生,也使我对传统中医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发现,讲座让我意识到中医养生和现代医学的一些特别性质,很多现代医学无法涵盖的问题可以通过中医的方式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二段:对身体健康的提升。
通过对当下社会流行问题的分析,如亚健康病症,中医养生专家详细解释了这些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法。他们强调了一些关键点,如饮食与情绪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做法如何确保人体气血流通,调整体内平衡。同时,中医养生也注重提升人们的身体免疫力,这时我理解了中医的思想。通过平衡气血,能很好地帮助身体更好的自我修复和保健。
第三段:让我明白了审时度势的重要性。
讲师在他们的讲座中,强调“行之有度”的重要性,也就是合理地调节身体能量和虚实病照旧处理,同样重要的是和时代相适合的发展和调整。中医养生不仅是传统医学,也是一种科学。我越来越觉得,我们需要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导入更多的现代的科技元素,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医行业的科学性,才能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第四段:让我了解了负责与敬畏。
作为医生的第一节课就是“不伤人”的,所以中医行业看重医德。在中医的传播者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从业者的职业敬畏之心。从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专业和责任,我理解到为人类健康服务是一种高质量的要求。这也让我惊叹,对于一名中医养生专家来说,他们不仅仅服务于患者的身体,同时也要服侍患者的心灵,为其提供合理的建议,让所有受托人能够感受到中医人的真心关怀。
第五段:让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健康路线。
作为一名医学生,中医养生讲座让我产生了新的发现。在以往的印象中,我常常只把中医当做一个传统医学的研究方向,然而中医也是可以被用来解决现代社会的健康问题的。这种心理启示让我能够运用这样的知识制定更好的健康计划,并尝试更多的中医药理解方法,在这里我发现了一条全新的、不同于主流的健康路线。
总结。
通过参加中医养生讲座,我收获颇丰。遵循中医养生理念对于现代人的健康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这样的概念它具备可以应对现代社会全方位的健康系统。我相信,中医养生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体质,而且也能改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九
中医养生是中国古老而珍贵的传统医学,秉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多年来,我深入研究中医养生理论,并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医养生的认识和体会。
第二段:饮食调养。
在中医养生中,饮食调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对人体的脏腑进行调养。我注意到,在我的日常饮食中,合理搭配五味食物,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可以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特别是在季节更替的时候,能根据身体的需求来选择适应的食物,有助于调整气血的运行,增强抵抗力。此外,中医中提及的养生饮食还包括了烹调方式的选择和食物的热量搭配等方面,这些都是我在饮食调养中所关注的要点。
第三段:运动养生。
中医强调“动以转气,气以行血”,运动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我发现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新陈代谢,促进身体的康复。对于上班族来说,长时间的久坐很容易导致气滞血瘀,而中医养生强调“久坐伤人”,因此我倡导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身活动一下,以缓解身体的疲劳和压力。此外,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经络,能够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有益于身心的平衡。总之,中医养生所强调的运动养生,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段:精神调养。
中医养生注重身心的统一,强调“心静则神宁”。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成为了常态。通过我多年的实践,我意识到对于稳定情绪和保持心理健康,有必要学会放松自己、调节情绪。中医养生中提到的“五禽戏”、“八段锦”等运动方式,以及太极拳、养生功等传统功夫,都是很好的精神调养方式。此外,中医还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调养,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这些精神调养方式可以帮助我恢复精力,保持心理平衡。
第五段:药物养生。
中医药物养生是中医独特的一大特点。我发现一些中药在养生中有着独特的功效。例如,常用的当归、黄精、枸杞等中药,可以调理女性的身体,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女性的健康。另外,虫草、冬虫夏草等中药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当然,选择中药养生时需要依照中医理论的指导,根据个人体质和需要进行选择和搭配,并注意用药的剂量和时机。
总结:
通过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了它对于身体和心理的保健作用。饮食调养、运动养生、精神调养和药物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四个重要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将这些方法合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强对中医养生的学习和宣传,将中医的智慧带给更多的人,让中医养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十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方法逐渐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和追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显著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我最近开始尝试中医养生,不仅给我带来了健康身心,也让我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
首先,中医养生注重内外调养。在中医养生中,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平衡的精神状态被视为重要的目标。与西医的治疗模式不同,中医养生更注重预防和调理。在我的实践中,我意识到了内外调养的重要性。外调养主要是通过采用正餐搭配、药膳调理等方法,调整膳食结构和食物搭配,既营养丰富又有助于健康提升。内调养则强调内心的修养,主要是通过中医药物、推拿按摩、气功等手段,调整人体的气血流通,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增强抵抗力。
其次,中医养生倡导顺应自然规律。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顺应自然规律。在个人养生中,我开始注意自己的作息规律,按照天亮天黑的规律来安排起居时间。此外,我还学习中医经络学说,了解了人体经络的特点和流动规律。通过定期按摩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身心,提高免疫力。在长期坚持下,我发现自己的体力和精神状态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再次,中医养生注重防病于未然。中医养生理念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认为防病胜于治病。因此,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了多种预防疾病的手段。例如,中医养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疗法,利用植物的药用价值来补充身体所需的养分,增强抵抗力和自愈能力。另外,中医养生还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睡眠充足、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等,这些都对改善健康状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养生的目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内环境,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以减少发生疾病的可能性。
最后,中医养生强调个体化调理。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体质和生活习惯,因此在中医养生中,个体化的调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讲究辩证施治,通过“四诊合参”的方式,辨别个体不同的体质,选择适合的养生方法和药物,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我的养生过程中,我学会了运用中医的辨证方法,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什么样的方法适合自己,避免了不适合自己的养生手段。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门科学而古老的健康养生方法,它注重内外调养,顺应自然规律,防病于未然,并强调个体化调理。通过我的实践和体会,我深切体会到中医养生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医养生不仅为我个人带来了健康和快乐,也启发了我对自身身体的重新认识和对生活的更高追求。我会坚持下去,不断探索、实践中医养生的智慧,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十一
出于对“养生属于体育课”的好奇,我选上了这门课。和许多同学一样,没听老师详细解说“养生”之前,我也认为养生是老人家去做的事,我们年轻人朝气蓬勃,应该多练点其他强身健体的项目。所以这门课程与其他体育课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开始老师得利用大量上课时间给我们传授养生方面的理论知识,消除我们的误解。记得特别清晰的就是老师每节课给我们讲人身体脉络方面的知识,什么叫阴经,什么叫阳经,为我们深入理解功法奠定了基础。面对一套套动作,我们不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会听老师一步步讲解为什么设计这个动作,这么做了后会有什么功效。这些深入浅出的分析是其他体育课所没有的,所以基本每节养生课都是一个半小时满打满上,不会像篮球、足球那样有很多自由活动的时间。虽然这样大容量的课程内容需要课后很多时间去复习,但学到的'东西更多。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我对养生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转变。在当代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更多地将时间投入工作,而忽略了身体锻炼,以至于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让这样的人群一时改变生活方式,去进行体力消耗大的运动,一方面不太现实;另一方面,转换太快恐怕对身体不利。而这个时候,养生成了一种维持身体健康的好方法。不需要太多的器械,不需要太大的场地,只要你能打出一套功法,你就能进行锻炼。按照老师的教学规划,根据季节来教不同的功法,等我把功法练熟,我就会回去教给我的父母和同学,让他们也从中受益,并树立正确的对待养生的态度。
关于这门课的建议,我一直有个疑惑,就是视频里每次练功前读得那几行口诀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和作用?我觉得老师应该在最后给我们讲讲口诀方面的知识,或者向我们推荐几本关于所教养生功法的书籍,让我们对于这几套功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十二
说起选择这门课的初心,大概是因为我对传统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除了常见的传统文学之外,还希望从更多形式进行了解。走近课堂之前,我一直以为养生只和中医穴位有关,对这门课的认识也仅限于同学介绍中的上课轻松、老师温和。一个学期过去,我从中得到的收获比想象的更多,除了基本的养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态度的转变,是对我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课堂上,我接触了很多充满禅意的词语,比如意形结合、天人合一,也尝试了很多未曾听说的活动,比如正念行走、身体扫描、导引保健功等。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念观呼吸。正念呼吸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体流通的过程,看似容易,实际坚持下去却很难。最开始的时候,我总是胡思乱想,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完全无法静下心来;或是昏昏欲睡,大脑陷入休眠状态。而后的几次练习,我开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渐渐地杂乱的念头便越来越少了。正念的方法在生活中也有很大所用,在情绪急躁的时候,我会通过它让自己平静下来;压力过大而失眠的`时候,也可以用它放空念头,让自己放松地养足精神。
在我看来,“活在当下”与随波逐流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种智慧,后者则是一种软弱。所谓身心合一,意味着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选择,选择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最终构成了他的命运。每学期都会有这么一段时期,课程排满、考试集中,各种社团活动也纷纷开展,紧张的节奏让人手忙脚乱,不管在做什么,我时刻都在想着这一周有什么需要完成的任务,担心自己能否应付得来。这种急躁和忧虑可能是一种动力,但带来更多的是负面情绪,并不能帮助我走出困境,唯有活在当下、身心合一,尽心专注于眼下所做的事情,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同时,“活在当下”也是治疗拖延症的一剂良药。生活轻松时我们往往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耗费,怠于做任何事。现在我明白,当下的每一分自由的时光都需要把握,身边的每一分美好和愉悦都值得珍惜,如果总是妥协于内心的懒惰,寄希望于明天,就会丧失主动选择的机会,被未知的变数所左右。
恍然间已临近期末,体育课也即将结束了。在这里,我遇到了和善而耐心的老师,听到了新奇深奥的知识,也在交流感受的环节里和担任体测志愿者的过程中,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不得不说,老师非常有行动力,当提到有同学建议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立刻带我们前往北湖,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运动。虽然一圈跑下来很累,但是对缺乏主动锻炼的我们来说,也是必要的练习机会。几次下来确实有所收效,不断提高的长跑成绩让我很开心也很感激,算是不负明媚春光。希望老师以后能多增加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让课程更丰富起来。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十三
学习了“中医养生康复学”这门课,通过老师课上的讲解,我清楚的意识到健康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我们——生活中,我们这样看似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往往会忽视养生,这个很可能是我们以后一些病痛的诱因。所以学了这门课,我就要做到学以致用,从现在起为自己制定一份养生计划并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它,为自己的健康投资。
其中我映像最深的是老师讲的关于食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宇宙间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与五行的特性进行类比,从而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中,点燃后熏灼皮肤的一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最早发现于明朝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后经过手法的发展演变,变成了现在所常见的推拿。
由中医养生十二说,在我的养生计划中,不论多忙,我都要坚持子时入睡,卯时起床,以此来养胆、肝、肺、大肠,同时也是自己在白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力。三餐则分别在辰时,午未交替之时和酉时进行。
即足够的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在日常膳食中,我会下意识的调整自己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与此同时,也会注意五性(热温平凉寒)、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的协调,让饮食真正服务与我的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的作用不只是强身健体。还能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能力。因此坚持体育运动是我养生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50岁以前,我每天将保持半个小时的户外运动,运动主要以慢跑为主,辅之以跳绳,游泳等,50岁以后,打算学点太极拳。运动的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在早上6:00或下午4:30之间转换。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注意自己生活中的小细节,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做到处世不惊,不大悲大喜,为自己的身体进行更高一层次的保养。我相信,在我全方位的关注与坚持之下,即使已然年迈,我的身体也将仍然硬朗,而这一直的坚持,定将通过强健的体魄时时于生命之中反馈于我,让我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十四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养生也越来越重视。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把人的精神和人的肉体看做一个整体,认为人是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体。一个人的生命力的旺盛,免疫功能的增强,主要靠人体的精神平衡、内分泌平衡、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来保证。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
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太过。怒是历代养生家常忌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2、去忧悲。忧郁、悲伤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又一种情志,应当注意克服。老年人由于精气亏虚心气不正常,常易生忧悲之苦,忧悲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所以老年人特别应当杜绝忧悲。
4、防惊恐。遇事易惊恐亦是一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情志因素,惊恐往往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精神失常等方面的病症,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高度重视,我们应注意调和心志,避免不良心志对人体的影响,以促进健康。
中医认为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静心宁神,从而畅达经络,疏通气血,和调脏腑,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十五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的。
网络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为教师学习制定了共同的内容和活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教师提供好展示自己的网络平台。在学习内容和实践层次上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通过参加本次教师网络继续教育培训,自主参与其中,使我在思想上、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在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专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观看了课堂教学视频,在这段时间里从这个平台我学到了不少先进经验和有价值的知识。在网络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在课程培训过程中。李教授深刻阐释了局部解剖学的课程定位;讲解了局部解剖学“三基”“五性”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经验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引导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李教授讲述了简约式、探究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特别提到要将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相结合,将形态与机能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举例介绍了许多授课方法:例如与临床应用相结合,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采取对比授课等,让我受益匪浅;李教授反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和科研灵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他还强调,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立足本专业教学实际,提高自身双语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科研素养,这将会大大开发医学生的潜力,促进其更好发展。在观看学习培训视频过程中,我也和周围的同事交流过,讨论过,在写这份总结报告的时候,我想发表一下自己对于该课程的不足之处的见解。首先,在示范教学章节部分,总体感觉讲的有些粗糙,作为年轻老师,有些疑惑问题没能在视频学习中得到答案。其次,局部解剖学毕竟是一门联系基础和临床的实践性学科,对于该学科教师的培训还应该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在这次的在线视频培训中,示范课中缺少实际操作部分,这也是美中不足的。特别对于上肢,下肢和腹壁的解剖涉及到临床外科学大部分学科,最好将这部分也添加到视频教学中来。
这次教育培训,使我对新课程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体会到新课程教学应该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亲自去体验、尝试,来逐渐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让他们不以学为苦,而做到以学为乐。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医养生学概论》这门课,虽然只上了几周,却让我对中医养生学有了更多的认识。
中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病、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这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后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现存有宋朝的养生著作11种,元朝的养生专著7种;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唯心成分日益减少,日益切合实际。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大多今日尚有存者。清以后,在养生学方面没有什么进展。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
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在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按摩和针灸。它们和拔罐、刮痧、气功、药膳等都是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保健类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复肌肉神经的活力,摆脱亚健康状态,提振精神。典型的有中式按摩,日式指压按摩,泰式按摩,足部按摩等;治疗性按摩主要是治疗一些肌肉神经的损伤,配合火罐,刮痧,艾灸等传统中医手段,经过一定得疗程,达到康复和好转的目的,目的是强调治疗后的效果,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典型的有中医推拿手法,整骨按摩等。休闲型按摩则主要强调对人体精神的放松。在针灸中,针与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穴位),使该部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现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主要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功效。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针灸科选择相应的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在课上,我认识了人体部位上的穴位和经脉,一种对中华医学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中医学如果此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去学习和研究。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十六
中医养生学的课程已经结束,这个课程中我认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关吃的方面,可能是我爱这个“吃”吧,所以我对四季饮食这个方面比较感兴趣,谈谈对四季饮食养生的感受。
中医养生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路,通过饮食的作用对身体的机能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身体的机能处于正常的状态,即中医所说的健康状态---精气血津液充足,阴阳平衡,精神充足,身体健康。四季饮食养生便是在这种思路下通过四季不同的季节气候性质,选择不同的饮食,调节身体机能平衡,适应季节气候保持身体健康。
四季饮食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季不同的气候,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在人体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提出气候是由自然界阴阳两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天气征象,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依据《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这些自然界的征象对人体会有不同的作用,是人体的机能失调,从而诱发疾病,所以考虑好不同季节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正确的饮食食物,提高身体机能,使身体更好适应气候,并抵御病邪。中医的基本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以依据这些哲学思想,四季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考虑好了四季的特点,之后即可选择合适的食物,调节身体机能。
春季,其特点成为春温、春生,春天气温回暖,阳气逐渐旺盛,同时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养生理论,春季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呈现向上、向外舒发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
辛甘之品能助春阳,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饮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气温上升,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祛痰养肺保平安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细选食物少疾病,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性甘味平调脾护肝,《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也说:“正月二月,天气方始,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其内容就是告诉我们春天与我们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肝脏。所以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同时中医认为:肝脏是“体阴用阳”。体阴,是指肝脏本身藏血,属阴;用阳,是指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在志为怒,主升主动易升发太过,易于上亢,甚至动风。所以肝脏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阳肝气常有余”。加之肝脏通于春气,春季里的肝脏就常表现为功能过强而升发太过,出现肝脏阳气过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况。所以在春季的饮食结构中我们应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来护脾调肝。比如:猪肝、菠菜、香菇、鸭肉、绿豆、胡萝卜、木耳菠萝、鲫鱼等。
夏季,具有夏热和夏长的特点,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夏天,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尤其是长夏应于脾,是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强之时,所以是养“长”的大好时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夏天要多吃各类食品,如谷物、豆制品、水果、蔬菜、鱼蛋奶等为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夏季饮食营养方面分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夏天要善于养心阳。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心气虚的主要特点是心慌、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应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可用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口服液(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
夏天要养心阴。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心阴虚是指心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各种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有部分心血虚的症状,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虚。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出现虚性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胸心、两手心、两足心)、咽干、失眠、舌红、脉细数。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麦冬3~5克、酸枣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枣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银耳莲子羹。
夏天要养心血。心血虚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脑髓及五脏失于濡养而出现头昏脑空,乏力疲倦,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而弱。可吃大枣、桂圆、阿胶、当归以及鸭血等。
食用一些凉性蔬菜。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肉类食物食用过多,会使人体质呈酸性,多内热,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水、排毒通便。我们常吃的黄瓜、西红柿、芹菜、藕、绿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萝卜、冬瓜、丝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莴笋、苋菜、茭白、紫菜等都属于这一类偏寒凉的蔬菜。因为这些蔬菜偏凉性,在食用时也应注意。久病体弱、身体虚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秋季,具有秋凉和秋收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内容,寒凉调配为要领。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要“少辛增酸”。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从而秋季应遵循着几点:
一忌贪凉,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溃疡患者更易?
复发,因此这个时节应格外注意调停脾胃。在饮食方面,立秋后人们不宜多吃寒凉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
二忌过燥:秋季气候日渐干燥,会使人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而且气候转凉,此时易使人感受邪气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这一时节往往会症状加重。所以在秋季要特别注意养阴润肺。饮食上,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乌骨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米、花生、鸭蛋、菠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同样可以达到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总体上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点,五行中,冬属水,其气寒,主收藏,凝泄主痛,这一时期人体阳气偏虚,阴寒偏盛,有寒湿痹症、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种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发或者加重病情。但根据冬季属肾,主藏精的特点,又为四季中补养的最佳季节。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中医学所说的“阳气”。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在饮食调摄方面,应注意四项要点。
“保阴潜阳”。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饮食和营养特点,即增加热量,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鳖、龟、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和血行气,壮神御寒”。中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地冻故饮食宜温热,且能增进食欲,恢复疲劳,但不可过热。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从冬至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避藏中还有活泼的生机,此时进补更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之体调养的最好时机。即增加热量抗寒,又能加强营养吸收,促进健康。
“药补不如食补”。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如牛肉味甘,专补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
中医养生心得体会一句话(优秀17篇)篇十七
中医养生学的课程已经结束,这个课程中我认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关吃的方面,可能是我爱这个“吃”吧,所以我对四季饮食这个方面比较感兴趣,谈谈对四季饮食养生的感受。
中医养生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路,通过饮食的作用对身体的机能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身体的机能处于正常的状态,即中医所说的健康状态---精气血津液充足,阴阳平衡,精神充足,身体健康。四季饮食养生便是在这种思路下通过四季不同的季节气候性质,选择不同的饮食,调节身体机能平衡,适应季节气候保持身体健康。
四季饮食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季不同的气候,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在人体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提出气候是由自然界阴阳两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天气征象,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依据《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这些自然界的征象对人体会有不同的作用,是人体的机能失调,从而诱发疾病,所以考虑好不同季节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正确的`饮食食物,提高身体机能,使身体更好适应气候,并抵御病邪。中医的基本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以依据这些哲学思想,四季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考虑好了四季的特点,之后即可选择合适的食物,调节身体机能。
春季,其特点成为春温、春生,春天气温回暖,阳气逐渐旺盛,同时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养生理论,春季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呈现向上、向外舒发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
辛甘之品能助春阳,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饮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气温上升,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祛痰养肺保平安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细选食物少疾病,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性甘味平调脾护肝,《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也说:“正月二月,天气方始,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其内容就是告诉我们春天与我们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肝脏。所以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同时中医认为:肝脏是“体阴用阳”。体阴,是指肝脏本身藏血,属阴;用阳,是指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在志为怒,主升主动易升发太过,易于上亢,甚至动风。所以肝脏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阳肝气常有余”。加之肝脏通于春气,春季里的肝脏就常表现为功能过强而升发太过,出现肝脏阳气过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况。所以在春季的饮食结构中我们应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来护脾调肝。比如:猪肝、菠菜、香菇、鸭肉、绿豆、胡萝卜、木耳菠萝、鲫鱼等。
夏季,具有夏热和夏长的特点,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夏天,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尤其是长夏应于脾,是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强之时,所以是养“长”的大好时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夏天要多吃各类食品,如谷物、豆制品、水果、蔬菜、鱼蛋奶等为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夏季饮食营养方面分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夏天要善于养心阳。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心气虚的主要特点是心慌、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应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可用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口服液(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
夏天要养心阴。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心阴虚是指心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各种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有部分心血虚的症状,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虚。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出现虚性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胸心、两手心、两足心)、咽干、失眠、舌红、脉细数。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麦冬3~5克、酸枣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枣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银耳莲子羹。
夏天要养心血。心血虚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脑髓及五脏失于濡养而出现头昏脑空,乏力疲倦,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而弱。可吃大枣、桂圆、阿胶、当归以及鸭血等。
食用一些凉性蔬菜。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肉类食物食用过多,会使人体质呈酸性,多内热,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水、排毒通便。我们常吃的黄瓜、西红柿、芹菜、藕、绿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萝卜、冬瓜、丝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莴笋、苋菜、茭白、紫菜等都属于这一类偏寒凉的蔬菜。因为这些蔬菜偏凉性,在食用时也应注意。久病体弱、身体虚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秋季,具有秋凉和秋收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内容,寒凉调配为要领。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要“少辛增酸”。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从而秋季应遵循着几点:
一忌贪凉,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溃疡患者更易?
复发,因此这个时节应格外注意调停脾胃。在饮食方面,立秋后人们不宜多吃寒凉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
二忌过燥:秋季气候日渐干燥,会使人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而且气候转凉,此时易使人感受邪气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这一时节往往会症状加重。所以在秋季要特别注意养阴润肺。饮食上,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乌骨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米、花生、鸭蛋、菠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同样可以达到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总体上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点,五行中,冬属水,其气寒,主收藏,凝泄主痛,这一时期人体阳气偏虚,阴寒偏盛,有寒湿痹症、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种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发或者加重病情。但根据冬季属肾,主藏精的特点,又为四季中补养的最佳季节。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中医学所说的“阳气”。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在饮食调摄方面,应注意四项要点。
“保阴潜阳”。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饮食和营养特点,即增加热量,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鳖、龟、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和血行气,壮神御寒”。中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地冻故饮食宜温热,且能增进食欲,恢复疲劳,但不可过热。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从冬至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避藏中还有活泼的生机,此时进补更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之体调养的最好时机。即增加热量抗寒,又能加强营养吸收,促进健康。
“药补不如食补”。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如牛肉味甘,专补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
通过四季的饮食调节,人体的身体机能能够更好的适应四季变化的气候,从而很好的做到了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总体上饮食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营养,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抗老防衰。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些,不仅可以保证自身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是人延年益寿。养生实际上是人自我控制的一种方式,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健康,自己调控自己的健康,是人体保持健康,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