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可以激发人们的灵感和想象力,让生活更加多彩多样。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呈现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创意设计案例。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一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作为我国近几年来新兴起来的产业之一,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但是融合的还不够紧密。因此,笔者从四个方面列举出了促进两大产业融合的措施,以供参考。
一、完善的政府支持体系,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是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促进这两种产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政府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政策支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当前经济市场发展的需要,出台一系列的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帮助有关企业打造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园区,给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应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二是资金支持。政府优化整合可使用资源,统筹资金,适度加大产业融合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依据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设立不同的专项资金,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协同发展的行为。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优化我国企业的投融资体制,适当放宽社会资本引入以及市场准入条件,使得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三是人才支持。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继而将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整体融合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鼓励有对应能力的人才投入到产业融合建设当中,构建完善的人才竞争机制,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规范人才市场竞争行为,尽量削弱人才流动对产业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企业合作,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对促进各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催生了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这一产业也逐渐发展为现代市场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产业之一。所以,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企业,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自身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识,采用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一种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在主动参与该项活动的同时积极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共同建立网络服务公共平台,为旅游产业提供集资讯、交流、营销、交易为一体的服务,从而提高两者的协作能力,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更多可能。另外,人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使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培养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除去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推动之外,还需要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共同参与进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企业人才输入的主要来源。企业可以采取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协同培养出兼具旅游和文化创意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人才推动产业融合。
市场对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产品的需求,是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原动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认可和消费。因此,引导文化创意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在此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知,获取社会大众对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认可。在当前网络盛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对网络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时代特性,联合建立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大众提供必要的宣传、咨询、消费等服务,深化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认识和了解,并培植出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要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人们对文化创意旅游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基础。旅游企业与文化创意企业应立足于消费者的价值创造,依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文化创意旅游新品,多维度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借此刺激社会大众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消费,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鉴于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融合较少且融合产品强调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状况,我们可以组织旅游者参与到旅游文化创意的过程当中,激发旅游工作者与文化创意工作者的灵感,同时让旅游者对文化创意形成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增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的体验。
四、优化环境,促进两大产业融合。
一般而言,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建立在各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之上的,当旅游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继而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与此相同,只有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层次时,才有可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多的使用资源,协同开发出文化创意旅游精品,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依托于城市良好的创意环境。因此,要想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就必须要优化城市创意环境。具体而言,优化城市创意环境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整合、优化文化创意产业所拥有的文化资源,产品化文化创作、文化资源以及文化积累,从而将文化创意市场化,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应有的价值。构建新型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旅游产业在现有的格局上,通过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和生产,这对原有旅游产业产品及服务价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二是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城市文化创意环境的优化,需要将文化创意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塑造出适合文化创业产业发展的城市创意环境,既要适应现代城市功能转变的需求,又要营造城市良好的氛围,切实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文化创意有效地结合起来,打造出符合国际化大都市标准的特色城市形象。文化创意产业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融合,对打造极具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优化城市环境还需要将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到城市形象定位上,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投资以及人才集聚到此地,继而对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益,有利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适应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由其衍生出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鉴于笔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探寻出更加有效的两大产业融合路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二
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社会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桂林市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已进入深入融合阶段。借助科技手段对文化旅游要素加以创新,使其具有高附加值,将创意理念与当地的文化资源完美结合,使传统文化资源拓展和转化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新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应以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全方位开发和挖掘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增强原有产品、服务的体验性和吸引力,使旅游者获得更强的参与互动体验,充分展示文化旅游的魅力。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业依靠着天然的自然风光走过了三十多年辉煌历程。作为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市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桂林自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将旅游作为地方重要的经济产业发展,主要以地方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相继开发了三山两洞一条江、阳朔西街、世外桃源、龙脊梯田、印象刘三姐、两江四湖、灵渠古街等优势旅游项目。然而,目前的旅游市场已全面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全民旅游、自驾游等新局面对目的地旅游产品有的新的要求。目前,桂林大多数旅游项目主要还停留在观光阶段,虽然有些结合了当地民族特色,但差异性不明显,总体上存在雷同的现象。随着文化创意理念的深入,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能够使两大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能够拉长产业链,衍生出相关产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阳朔《印象刘三姐》、柳州三江侗寨《坐妹》的成功,为实景演艺文化、舞台演绎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突出创意因素寻求突破。
目前,游客需求的是个性化、文化性和体验性的高品质旅游,加速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注重山水文化资源的本质与神韵。
目前,桂林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百里漓江”“三江两洞”“两江四湖”“玉龙竹排漂流”等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项目,缺乏创意思维和文化内涵。桂林山水文化的本质和神韵应该是漓江渔火、水上人家、两岸田园和炊烟袅袅,可借助民间传说、神话、寓言,构筑秀水之美、田园之乐、神仙之奇和生活之趣相结合的山水文化精神魅力。
(二)整合富有情趣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桂林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只有以靖江王府和尧山王陵为代表的明代文化遗产较为出名,其他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如甄皮岩古人类遗址——————史前文化,兴安灵渠——————秦代文化,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色文化,桂海碑林——————石刻和书法文化,李宗仁官邸、徐悲鸿故居——————名人故居文化等。将这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打造出一条以人文历史为主的文化旅游专线,从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丰富文化,同时还能带来经济效益。
(三)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桂林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壮族、苗族、瑶族等多民族的聚集地。苗族村寨木楼群、侗族风雨桥鼓楼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景观,同时刘三姐民歌、瑶族节庆服饰等,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将旅游文化与渔家文化、山水文化、舞台演艺文化相结合,以增强游客的`参与互动体验感,打造风情浓厚、韵味十足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四)建设生态自然的乡村文化旅游景观村落。
以鲁家村、恭城红岩村为示范,在保留古村落形态的同时,建设具有观光、游览、餐饮、体验、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景观村落。综合农业、林业等产业,让乡村旅游从过去单一的农家乐,衍生出食宿接待、观光体验、民俗风情、特色餐饮等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游客产生更强的归属感。
(五)打造童话动漫旅游主题项目。
桂林不仅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童话动漫文化创意资源也十分丰富,如百里漓江百里画廊,青山绿水神奇变幻的传说,传唱于高山深谷的千年歌谣,内容和形式千变万化。流传于各个民族的神话、歌谣、习俗等,都带有神秘的童话色彩,都可赋予其生命力,将无形的意识化为有形的动漫形象,化虚幻为现实。同时,可引进动漫主题乐园项目,如方特主题公园。
三、结语。
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推进桂林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将给桂林旅游业带来新的大发展,坚持以当地旅游资源为基础,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将桂林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三
参考文献: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
[8]李于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艺术百家,。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四
摘要: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经济与环境的支持,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兼具文化性,可以说其是一种具有极强综合性的行业。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民间艺术资源是独特的,同时,也是经过人类长期实践所传承下来的精华。民间艺术资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从某种角度来讲,民间艺术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与支持,同时推动旅游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商品类型,而且还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进而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事业做出贡献。可以说,借助民间艺术来传扬旅游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间艺术;旅游资源;旅游相互促进。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商品类型,而且还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广泛传播。因此,社会各界对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结合非常重视,并不断涌现出相关的研究著述。就当前而言,针对于民间艺术与旅游业融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两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等方面。但从实际来看,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实践中,存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问题,仅仅对两者进行表面形式的探讨显然欠缺深度,因此,应对两者融合的规律进行综合归纳,了解两者融合的内在规律,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基于此,下面进行深入探讨。民间艺术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艺术中的瑰宝,它与现代社会文化、现代社会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发展民间艺术,对于发展民间艺术、对于发展社会经济,尤其是对于旅游事业,繁荣旅游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艺术与旅游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民间艺术和旅游事业的双向繁荣,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明显提升,物质生活富足,因此由以往的物质需要逐渐转变为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旅游释放生活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民间艺术凭借其独特魅力,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并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魅力。下面,笔者针对民间艺术在旅游业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详细阐述。民间艺术一词是由民间艺术拼组而成。民间,往往被解释为农民、牧民和手工艺者眼光探索下的客观世界,穷乡僻壤里未经教化的、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平民劳动者及人情世态。因此,民间艺术的风味和特点,往往雅拙,天真或鲁莽、辛辣,并受当地习俗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而这种特色一旦传播开来,必将给人一种极大的猎奇性和观赏性。
艺术在文学中的本意是“种植”,一种简单复制的商品,比如原先含有手工操作或技艺之意,也就是说,把上述的民意艺术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看作是一种过程,一种记忆的话,这种活动也就升华成了一种艺术给人以美感,旅游文化其实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远道千里,慕名而来,是因为唯到此处可以看到使自己新奇的景色,可以看到与自己日夜栖息的家居风格别异的美境。然而并不是每一地、每一处都能构成旅游胜景,也并非每一个村舍都可以成为人们向往的山庄,只有当自然的钟灵奇秀和历史人文的沉淀,带给人一种美感时,人们才会向往它、追求它,这种自然和人文同样是一种艺术,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地方特色和艺术是民间艺术与旅游文化的两个基本的共同之处,这就使两者之间有了相互发展、相互依存的基点。几乎每个外出旅游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当我们游览于一方景地时,都想购买一些当地一些有特色的商品,以永葆纪念。应该说,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是这个地区人们共同审美的心里反映,它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在民间艺术中应该是至关重要的灵魂,只是近些年来,这种灵魂在商品化的大潮中,一些工艺品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失去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成为一种简单复制的商品,比如原先流行于四川成都一带的双轮纸风车,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流行到陕西、河南一带,不到两年的时间,在江苏、徐州、连云港、南京、苏州一带辗转开来。试想既然许多地方都有了同样的东西,何必一定要劳神跑到这儿来看呢?把民艺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促进民艺与旅游双向繁荣的一个重要举措。像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搞个小型的陈列馆,搞个工艺美术售品部,将代表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品陈列起来。老的、新的、传统的、现代的,通过这个小型陈列馆,我们大可以了解到这个地方特有的民俗风情,小可以窥视到这儿人们的生活起居,这本身就是一处极有地方风味的风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就成了一部分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值得一提的是,要把本地的民间艺术变成一种旅游资源,不管办陈列馆也好、办售品部也好,首先应该搞好普查,这就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日本老一辈的民艺家外村吉之介,曾在一本书中介绍我国江南一件木制的水舀子,他认为是最合理的吸水工具,不但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便用轻便,而且会在使用中产生无穷乐趣,还有日本的秋风芳夫教授,他主要研究日本的“木文化”,他说这些工具技术在日本掌握的人已经不多,快要失传了,但是它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体现着工业设计的原理。在这一点上,很值得我们借鉴。其次应搞好宣传。只有宣传出去,才能为众人所知,才能为社会锁承认,也最终才有可能变成一种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这同样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及有关部门和广大民众的群策群力。这种宣传的最佳效果是让这些民间艺术成为本地的某种标志,在这种标志的呼唤下,能引起人们对于这种标志的自豪感和美感,引起旅游者对这种标志的认识和向往,及至此时,它就可以完全转化为一种旅游资源了。从另一层含义上说,这就是民艺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发挥出来,经过系统的.整理,展出后它就会转化成为一种旅游资源。我们高密,是闻名中外的“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扑灰年画、泥塑为高密的民间艺术“三绝”。为了让高密人民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优良传统文化,让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认识高密,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共同努力,建造了高密民间艺术馆,既有利地了高密特有的民间艺术,也吸引了众多人们的视线,大力推出高密璀璨的艺术之花。聂家庄泥塑艺人名传千里,剪纸艺人更是家喻户晓,他们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使者,走出国门,把精湛的剪纸技艺展现在世人面前,引得无数观众“竞折腰”。一时间,高密民艺再度名声鹤起,许多人更是慕名前来高密,一睹高密民间艺术之乡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旅游业把民间艺术纳入自己的试点和运作范围后,我们应特别注意的一点,那就是“商品化”带来的污染。“商品化”的污染在于牟利心切,出现了内容、题材上的丑陋和制造的精糙及相互模仿诸现象。所谓“精化”和“糟粕”共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民众的淳朴勤劳和富于同情心的优良品质可以在民间艺术中表现出来。同样,部分民众的自私、保守、愚昧也可以在民间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所宣扬的民间艺术应该是能显示民族的智慧,是健康、有生命力的审美情调的体现。总之,民间艺术和旅游是相互独立的体系,但在某种条件下,有时可以相互统一,相互服务的。在这种服务中,有一个前提应该坚持,那就是健康和特色。谁也不应该为迎合谁而扭曲一些东西,否则,只会昙花一现,而失去永久的芬芳。坚持了这个前提,我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默契配合下,伴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让民族的变为世界的,让世界的滋养民族的,中国的民间艺术和旅游事业必将出现一个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民间艺术是民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是民众生存生活的依托,并记载着民间观念、情感、明确意识和潜意识的传承。除在艺术上营造美感外,在旅游活动中,也发挥独有功效。所以说民间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严兆洋.民间艺术旅游商品化与品牌的构建[j].大众文艺,2016(18):96.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五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我国与国外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我国人才的缺乏类型与缺乏原因,并从基本理念、基本机制、基本链条以及基本力量四个方面,研究职场实态下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场实态;文化创意;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随之而来的是相关人才需求量直线上升。虽然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但相关产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供需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正是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自英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加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军中,并在很多发展国家得到快速发展[1]。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其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程度也十分有限,但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与当前任何一个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要求都更高,想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单单投入大量的资源与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想要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人才,这也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我国急需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上相关人才大幅度增加,但高素质人才较少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才的匮乏会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当前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少,但创作型的高素质人才仍然十分欠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以职场实态为基础,对相关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
二、我国与国外的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一)中国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相关人才培养也在同步进行,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产业界定模糊的影响,但我国高校在文化创意类专业的相关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初具模型。现阶段,我国主要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实践教学,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以下三种:第一,项目引导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点为基础,通过对相关项目的参与来实现模拟教学与专业实践。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良好的培养,还让学生在接触实际工作前接触到了职场实态,了解作业流程,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第二,工作室方式。这种方式是第一种方式的基础,通过工作室教学,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行业市场、产业发展等因素做出综合性评估。在工作室中,主要运用的是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一个项目进行分工与合作,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站在职场实态的角度上完成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订单培养方式,又称协议培养。想要运用这种培养方式,高校需要准确地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企业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还需要向高校人才提供实习机会与就业机会。这种方式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实现人才、高校、企业的三赢局面。
(二)国外文化创意类人才培养。
1.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是欧美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游戏影视制作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很早以前便成为其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高校在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过程中,注重培养人才团队协作、语言沟通、文化理解、问题决策等方面的能力,以及乐观、自信等非智力能力,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如昆士兰科技大学有单独的创意产业学院,鼓励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和旁听,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教学范例降低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依赖,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2.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个世纪末,英国便已经将文化创意产业提上了国家的发展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与艺术素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结合,一直以来都是英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传统。如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在招生时便对学生的能力与基础作出非常严格的要求,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产业转型的适应能力,如想象力、判断思考能力、职业与自我发展能力、沟通能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3.美国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与相关优惠政策来促进本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艺术管理专业,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相关人才的培养上也颇具规模。如哥伦比亚大学,其艺术管理系着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包含营利与非营利两种管理系统,分别迎合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各种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所有的艺术产业类型都涵盖其中,不仅具有专门化特点,而且重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三、我国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缺乏原因与缺乏类型。
(一)缺乏原因。
第一,文化体制影响。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中,文化长期以来都处于一种非盈利模式,以事业的形式存在,在改革以后,传统模式中对文化进行管理的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转变成了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对经营管理与市场掌控缺乏经验。第二,产业自身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不成熟,其发展初衷源于政府,而并非市场,所以,人才储备很难满足发展需求。第三,产业认识欠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区域泛市场化与伪市场化,很多人对文化创意产业没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市场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也缺乏长期规划。第四,教育体制刻板。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教育体制相对刻板,对创新并不推崇,在产业转型过程中,高校教育也没有对这种教育体制及时转变,以至于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
(二)缺乏类型。
第一,管理人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工作的人才不仅要有极强的战略思维,还需要对整个产业的运作非常熟悉,但现阶段我国相关人才的能力相对欠缺,专业化程度也有待提升。第二,创意人才。“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只有将人才的想象力与灵感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但当前我国的创意人才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从而形成了结构性失业,产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第三,复合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很多领域,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懂得文化艺术,还要懂得经营管理。但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复合型人才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四、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将通识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通识教育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育理念,其价值在于沟通与整合,需要人文、社会以及自然三个领域的完美结合。相比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运用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方面,还需要在整个人才培养理念中全面贯穿,但在当前我国高校中实施通识教育并不容易。我国高校欠缺自由教育的基础,而且长期以来受专业教育影响,使得通识教育在运用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形成的反差非常大。因此,运用通识教育还需要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应我国的通识教育道路,并将其作为高校培养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的基本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
(二)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机制。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融合跨界,因此,以职场实态为基础,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运用跨界思维,将艺术学科作为发展中心,打造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相应的教学科研平台。融合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特征,所以,高校想要培养出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素质人才,将学科交叉作为人才的培养机制是必经之路。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以自身学科的建设情况与发展情况为基础,转变传统教育机制中学科分离的模式,并在职业实态的基础上,打造创新性的管理平台与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起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将产学研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链条。
对于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需要把握住其发展方向,直接以市场为基础,将人才的培养链条与产业的发展链条一一对应起来,学科与产业之间形成共荣机制,相互促进,向企业中输送更多的文化艺术产品,在企业生产链中加入文化创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另外,高校还应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学科交叉结合起来,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穿插项目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邀请企业中资深的技术人员,与研究专家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从而做到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培养人才。
(四)将艺术人才作为文化创意人才的基本力量。
我国当前正面临着从“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创造”的挑战,这也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发展战略,其根本意义是制造业的升级,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因此,文化创意类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基础,在其他学科中寻找能够应用到设计艺术领域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再创造。设计思维在创新教育的促进下,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种思维以跨学科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学科碰撞来获得新的突破,对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条极具发展前景的道路。
五、结语。
当前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更应该以职业实态为基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解决人才供需方面的矛盾,为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素质高、专业硬的相关人才,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六
摘要:创意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当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景区文化不再是导游口中枯燥的导游讲解,文化赋予了景区以新的活力。本文梳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不同学者不同角度的研究,以及我国成功或失败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以期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成熟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时尚的名词,放在现在,创新无处不在,无处不需。技术的创新会带动时代的进步,而文化的创新更是为各个领域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英国政府出台了《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creativeindustriesmappingdocument),首次明确提出了“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ies)的概念[1],创意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率先开始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种角度的研究,建立了逐渐成熟的理论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文化传入中国,“洋”节日迅速在我国流行开来,再加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愿意拿出一部分钱用来消费而不是存入银行,出国旅游便成为了热门项目。国内的大好河山难道对我们没有吸引力吗?国内旅游业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后突然走向了千篇一律的模式,比如相似的旅游商品街、相似的旅游纪念品、相似的游乐场等等。在传统观光旅游方式的支撑下,我国旅游业依托优质旅游资源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增长[2]。但单靠优质旅游资源支撑的观光旅游的形式已经不能够跟上现代人们的需要。
旅游业向来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大河山川,还是名胜古迹,甚至是探险圣地,处处都有人类的脚印,处处蕴藏着人类的文明。当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景区文化不再是导游口中枯燥的导游讲解,文化赋予了景区以新的活力。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并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叠加,有学者定义为两个产业系统构成要素相互“耦合”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创新系统[3]。事实上,国内很多学者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耦合相关的研究。人文地理学博士尹贻梅认为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和参与性特征,以及显着的产业连带效应,使其能够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融合,并通过湖南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先例提出集群式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模式[4]。
我国的民族地区在拥有特色自然景观的同时,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这都是景区可以利用的文化创意素材。国内创意产业的兴起几乎同时引起了对旅游创意的关注。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自然不愁关注度和客源,那么对于资源独特性较差的景区,加上适宜的创意产业开发和宣传,能否打出景区知名度就是做与不做的分别。
此外政府的支持亦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问题在另一学者的研究中阐明的更加深刻。有学者提出两个产业融合的三条路径,即政府角色的发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建立、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立[5]。
这篇文章以秦皇岛市为案例城市,分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另外有说法两大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府应根据不同模式和阶段发挥政策引导、资金扶植、市场监管等不同作用[6]。政策往往可以促进一个产业的兴起,也可以抑制一个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当中,主要发挥良好的政策引导作用和资金支持作用。
创意旅游逐渐成为了各地景区吸引游客的新形式,国内有很多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的成功范例。本文大概以民族文化创意和历史文化创意两大类进行阐述。
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等旅游地凭借着东巴文化、藏文化的区域特色优势发展势头猛劲,但是“一招鲜吃遍天”在如今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中国显然是不成立的,这些地区同时面临着二次创业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驱动机制问题。资源中内含的知识与信息量越大,旅游者前来获取和共享的知识和信息,前来体验异文化风采的欲望也就更趋强烈[7]。
周智生在文中指出,多元化民族特色由于承载着更多的信息、知识,带给游客更多的想象空间,发掘这一特点会带来可观的效果。“创意”被认为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8],而在信息时代,旅游产品自然也可以搭上互联网的便车,张海燕等人指出受到互联网时代的驱动,企业之间商业模式的竞争已经成为主流[9]。旅游产业经济必定离不开商品生产及消费,对于这一方面,龙叶先在文中表述,武陵山区苗族特色酒文化传统,必须根据新的消费者群体的需要,从内容、形式,甚至饮酒器具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文化旅游大发展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其特色资源的功能和优势[10]。
除了民族特色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体现,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尝试。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和西安的大唐芙蓉园以主题公园的形式开发都是典型的成功例子,学者保继刚指出主题公园作为一种人造旅游资源,重在构思和主题创造[11]。西安大唐芙蓉园主题公园就是将古都西安的帝王文化、历史及宗教文化、诗歌文化等民族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12],另外配合多处园林景观,重现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传说,增加了景区的故事性,令人印象深刻。城市空间被视为某一特定社会的流行意识的反映或者“精神”的普遍感觉[13],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导致新型消费空间的生产[14],在历史街区被人工改造失去真实性的今天,要认识到游客对历史街区的真实性感知、地方感是影响游客满意度、游后行为的重要因素[15]。
3结论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国内各学者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文献,深刻感受到旅游业正走向与文化创意结合之路,这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的明智之举。各地的旅游创新都有成功有失败,针对当地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宜的文化创意创新是必要的。凭借异质性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对于如今消费群体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创意永远不会过时。
发展旅游业是越来越多的工业城市转型和中小城市经济转型的选择。传统的旅游业主要依靠景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自身独特性和吸引力,另外景区的地理位置和宣传力度的不同,使得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如今人工大型游乐场、主题公园、生态馆等创意旅游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收效,传统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也是各景区亟待采取的一项转型措施。然而旅游业的开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旅游开发与文化的传播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人们对旅游的热情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的碰撞、吸引,旅游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载体。
人们希望看到的是原真性较好的旅游景点,保护民族历史景区的原真性也是吸引游客的重点。有学者提到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中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应用[16],这利于保护旅游资源的原貌,也是对原有旅游资源的扩展和开发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如果将旅游资源的特点利用科技创新进行创意性的开发,以其为主题进行新鲜有趣的旅游项目,既让游客们体验到了当地真实的特色风情,自然景观,满足更多的游客的体验需求,又能够相对保护文化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3]杨春宇,邢洋,左文超,肖宏,高红艳.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系统集聚研究——基于全国31省市的pef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31(04):81-96.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七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在萧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靠近地铁一号线的旁边,有一片美丽的湘湖,他有着连绵不断的山脉和广阔的水面,是居家旅行、搭建帐篷的好去处。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领略湖光山色;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享受人文熏陶;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驰名中外的跨湖桥遗址;在这里,你还能去杭州海洋博物馆,一睹鲸鱼的风采。
非常荣幸为大家做这一篇导游词,也非常荣幸今天能够由我来随团带领大家参观湘湖。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旅程,能够让大家尽兴而归,乘兴而来,不会留下失望,而留下你们满意的笑容,捕捉下你们乐意的色彩。
如果大家对于导游词中有异议的地方,可以随时来向我询问,我会一一针对导游词之中的问题做详细的解答,绝对不会让大家存疑。在旅行的途中,我们会先从湘湖的历史背景说起,然后通过我们的行程慢慢的讲到它的变迁和历史渊源,最后我们会在跨湖桥遗址那儿做详细的介绍,大家可以尽情的拍照,驻足留念。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称心而归,不留遗憾,现在就开始我们的旅途吧!祝大家工作顺利,行程愉快!
湘湖简介。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系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城西,距杭州市中心约20公里,隔钱塘江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相对,与西湖、钱塘江构成杭州旅游风景的金三角;度假区总规划面积51.7平方公里,以历史文化湘湖、自然生态湘湖、休闲度假湘湖为基础,以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依托,将建设成为长三角较具竞争力和活力的大型休闲旅游度假区。
到,度假区将以5a级景区为标准,形成总开发面积10.6平方公里,完成30万平方米公建设施,17.8公里景区交通道路,56万平方米公寓房产,形成一湖二带三园四中心五大酒店十大景区五十个景点,即3.2平方公里一个湖面,105万平方米两个沿湖岸景观带,跨湖桥遗址、越王城遗址、少儿公园极地海洋世界三个主题公园、湘湖新天地休闲中心、罗家坞野外体验中心(露天乡村俱乐部、国际自行车俱乐部、户外活动基地),陈家埠休闲度假中心(国宾馆、越文化休闲风情园、水上俱乐部)、眉山岛科普休闲中心(五星级产权酒店、科技馆、景观公寓房)四个休闲中心;水漾坞超五星级度假酒店、大樟树宾馆、湘庄、湘湖国宾馆、眉山宾馆五大酒店;老虎洞、石岩山等十大景区和五十个景点,完成政府性投资28亿元,达到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0万人次,解决就业5000人,旅游三产收入达到5亿元,使度假区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文化、科普、健身购物、演艺、会展国际化旅游综合体。
八千年古舟,三万顷碧波。湘湖旅游度假区正以她迷人的风采、大气的胸怀、美好的前景等待着追怀历史、热爱自然、崇尚休闲人士的到来。
湘湖八景介绍。
城山怀古。
此景与清·乾隆湘湖八景中的“越城晚钟”都是记述越王城山,但“城山怀古”的景名更贴切。因为它突出了传承越王勾践“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主题,更有时代特色。而且城山寺已于清·咸丰辛酉年(1861)毁废,所谓的“晚钟”之声已不复存在。
览亭眺远。
览亭,即位于石岩山巅的一览亭,是全景式观赏湘湖和钱塘江的最佳位置。登亭西望,千顷湘湖尽收眼底,两岸青山历历在目。远望钱江银亮如练,渔浦烟光依稀,广袤的萧绍平原河流纵横,村落点点,一幅江南渔米之乡的锦秀画图。
先照晨曦。
一览亭旁的先照寺,系南宋古刹。每当旭日东升,万道霞光首先照亮古寺的黄墙飞檐。“旭日之光先照此寺”,寺名由此而来。晨曦中的先照寺,掩映在绿树丛中,金碧辉煌,并与暗绿色的石岩山一起,倒映在湖中,景色迷人。明代魏骥有诗咏此:“兰若岩山巅,凌虚依寥泬。阳乌忽东升,流光每先得。”
跨湖桥堤一虹卧波,横断湘湖葫芦腰,白天景色迷人,月夜更有风韵。无论春夏秋冬,湘湖夜月都是风情万种,尤以秋夜为最。秋夜坐在跨湖桥旁亭内,山暗林疏,湖平似镜,夜凉如水。此时,一轮皓月冉冉升起,湖面波光闪烁。此景此情,使人尘虑尽消。
杨岐钟声。
湘湖西南的杨岐寺,有巨型铜钟,声震四野。清人王勉《湘滨秋泛》诗云:“此中畅得游人意,湫口窑头都作记。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即咏此。古代湘湖四周寺庙众多,不乏钟声,但杨岐钟声出类拔萃,名气最大。
横塘棹歌。
横塘即横筑塘,位于湘湖西南堤塘的外侧。传说早先有黄竹(芦竹的一种)栽于塘上,婆娑成林。因方言“横”、“黄”谐音,故俗称“黄竹塘”。明代魏骥诗句“黄竹依稀范蠡塘”,即指此。横竹塘长三里,塘内外皆河道,芦苇丛生,是捕鱼捉蟹的好去处。夕阳西下时,横塘放棹,渔舟唱晚,一派诗情画意。
湖心云影。
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临湘湖中心的压湖山。但见湖面似镜,蓝天白云倒映于湖中,水草游鱼在云朵中穿行。而云影晨昏不同,四时有别,其景象如诗如画,变幻无穷。明代来曾奕有诗云:“湖山四顾渺无涯,几度低回幽兴赊。水底烟峦云影簇,桥旁渔艇柳荫遮。”即咏此。
山脚窑烟。
湘湖粘泥是制作砖瓦的好材料。湖边居民历来以制陶为业,环湖窑场林立。暮色苍茫之际,湖边山脚窑烟缥缈,成为湘湖特有景色。清代黄元寿《湘湖杂咏》诗曰:“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天云。”即咏此。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八
研究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概念、特征和营销模式对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旅游发展为例,从创新开发旅游资源次优区人文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旅游形象塑造和整合营销传播(imc)的角度,探讨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九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国内滨海旅游文化研究和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进展。
摘要:近年来,我国滨海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国内有关滨海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滨海旅游消费文化研究和滨海旅游经营文化研究两大主题。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重要性,探究旅游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如何用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而构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内滨海旅游文化;滨海旅游消费文化;滨海旅游经营文化文化,旅游业,利益相关者。
引言: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十
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文化产业必将发展成为旅游产业的核心。先阶段,我国很多旅游景点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简单的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人,很多游客的旅游也只是简单的观光旅游,随着游客的需求不断提升,这种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提升旅游产业的层次,必然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文化应该作为旅游的核心来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提升旅游产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是必然之路。
从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学术成果有126,102条结果,可以看到,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最早开始把旅游与文化结合的研究出现在80年代,如何重意(1984)谈到了人文因素在风景名胜建设中的作用,俞慈韵(1986)分析了旅游文化。早期的研究,已经对旅游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和旅游建设中文化因素的运用。进入21世纪,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高潮期,每年的学术成果自2001年开始超过了1000篇,特别是最近几年,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研究论文超过了10000篇,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现在研究成果开始集中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具体的运用,有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不过,从研究成果的质量来看,以定性研究为主,还缺乏高质量的定量研究的成果。
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成长,人们收入的增长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而逐渐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全球旅游经济增加值以年均4.1%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5.9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将突破7万亿美元;全球文化产业以年均6.7%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6年全球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1.5万亿美元,2008年达到1.7万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2万亿美元。旅游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具有增长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文化产业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成熟的文化消费场和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占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从旅游产业看,2008年世界主要旅游发达国家,如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英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都超过10%,有的国家高达20%;从文化产业看,世界主要文化产业强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重也都在10%以上,其中美国、日本达到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之间,韩国高于15%。而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刚刚超过了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旅游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存在,但在改革开放以后,具有真正现代旅游意义的旅游才发展起来,自从1978年以后,国家尤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从最初的旅游事业转变成经济产业,自1992年以来我国不断推出以中国文化为主旋律的旅游主题,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强劲,迅速成为新兴产业。2008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30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1400亿元;文化产业持续增长,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增加值大约7600亿元。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不仅世界经济走向衰退,而且国内外旅游文化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影响。其中,全球国际入境旅游大幅度下滑,旅游产业主要指标增长率与上年相比也出现下降,2008年全球国际旅游入境人数9.24亿人次,增长率仅达到1.8%,增幅比上年的6.9%下降了5.1个百分点;旅游增加值达到58,900亿美元,增长率为3.0%,增幅比上年的4.5%下降了1.5个百分点。我国入境旅游也受到一定的影响,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1.30亿人次,下降约2%;入境过夜旅游人数5,300万人次,下降约3%;旅游外汇收入400亿美元,下降约5%。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率将低于3%;全球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低于5.6%。全球文化产业也受到打击,许多国家文化产业增幅出现下降,我国文化产业由于还是有限开放的产业,与国际场关联度不高,因此总体发展态势平稳,基本保持了以往3年的增长速度。
从以上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到,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一定影响,但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文化产业也有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提出来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但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还是有很多问题:
(一)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
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开始说旅游文化产业这个词,但到底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核心,如何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大家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现在的学术研究来看,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都还是比较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和模式,从学术研究一直到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一个清晰明确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标准和基本理解,这是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本前提。
(三)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虽然我国的法律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是严重不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建设。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法律体系,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一个严格的保护,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将受到极大的影响,现在我国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还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
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离不开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人才,特别是高端的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另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必然要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去与旅游有机结合,这样的高端研究型人才也很少。
随着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国家和国民都开始越来越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也越来越规范,但是对于文化的保护还很不足。在旅游文化产业,很多项目都比较急功近利,寻求短期利益,缺乏对很多优秀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保护。
(一)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
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先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正确引导,让整个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资金的投入,不能把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只停留在表面。
(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要鼓励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法律上对旅游文化产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让企业愿意对旅游文化产业长远投资,鼓励和引导旅游文化产业的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法制化。
任何一种旅游文化的形态,其整合力越强,其特色越加显明,其文化个性越加突出。有了自己的个性,有了自己新的美学价值,旅游文化特色才能产生轰动效应,才可能转化为更好的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占有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旅游市场化又带来了旅游文化整合的机遇,促进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无疑要求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之时,预先就要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旅游文化特色观念,然后在旅游市场的建设中进行旅游文化的整合。
(四)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旅游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求人才必须具有综合素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懂文化,又懂旅游,这样的综合化人才还非常稀缺。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鼓励业界人才的进步,鼓励人才的综合化培养,并加强给人才的待遇,靠高报酬来吸引人才的发展。
(五)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
今年10月1日,随着新的《旅游法》的实施,我国的旅游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大的变化。我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制定产业政策,建立监管机制,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安全,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向其他旅游文化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旅游文化机构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旅游与文化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旅游文化产业的综述研究,分析了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现在我国旅游文化产业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开始重视但是实际投入较低,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旅游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体系,旅游文化产业的人才稀缺,对旅游文化的保护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一系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整合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加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抓住新的《旅游法》实施的机遇,严格法律制度,制度产业政策来更好的发展我国旅游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j]。地理研究,1997,16(2)。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李云。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4]吴光玲。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若干问题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1)。
[5]李云。滇西北民居客栈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和香格里拉古城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十一
创意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创意是个性的、求异求新的,创意是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创意型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碁本态度和基本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的开放程度会直接影响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应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摈弃注入式、教条式、单向纵深式等侧重于知识的传承和记忆的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意冲动和快乐;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享受,积极培养学生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去创造的能力,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注重师生互动、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创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应注重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给予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索、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2.教学内容的开放。
2.1教师不能刻意追求课程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知识无法穷尽,学习内容有取有舍,不能追求完整。如:《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学科。五千年文明不是一朝一夕能被导游们掌握,也没有必要全部掌握,这就要结合企业需求,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选取。在《中国旅游历史文化》课程中,历史、建筑、园林、饮食、民俗、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文学艺术、宗教等是客体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主要内容。可以设立历史与宗教文化走廊、建筑与景观文化走廊、饮食与民俗文化走廊、旅游与艺术文化走廊等五大教学模块。以适应旅游创意人才需要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的要求。
2.2课堂传授的知识内容是开放的。一方面教材只是其中诸多学习材料中的一种,学习材料是多样化的。另一方面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新知与日俱增,及时吸收本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面向未知领域。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补充移动营销的知识,介绍微博和微信的营销原理,并结合现实中的微博、微信营销案例,分析微博和微信两大社交平台的营销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并研究——微博与微信营销的利弊。
2.3教师还应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有意识地传授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旅游线路产品设计》课中,跨学科传授摄影与美学欣赏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设计灵性。
2.4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需求和地方旅游资源特色,按需施教、灵活施教。在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中,课程教学要分级而定,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相应的知识点。结合四川和成都地方旅游资源的特色,从区域岗位需求出发,调整教学内容。例加: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的旅游景点十分丰富,在《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教学中,增加对三国旅游文化的讲解,更好地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这对于四川三国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文化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开放。
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创意是创新之源,创意人才最明显的特征是思维敏捷、异想天开、勇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注入式、教条式没有市场,教师注重运用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开放的教学形式,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与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合同法相关知识,自编合情合理的创新案例’然后分小组进行模拟法庭辩护比赛。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意思维的培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应重视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灵活运用协作法、探究法、案例法、情景法和角色扮演法。注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注意制造教学疑问’引发学生开展研讨和争论。积极培养学生自信、质疑、不怕失败、不满现状的创意意识。
4.教学空间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开放探索空间。其一,课堂向社会和企业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企业,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解决问题;其二,课堂向校园文化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意设计竞赛和展览活动,以激发旅游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其三,课堂向传媒和网络延伸。让学生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吸收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活的知识信息。这种空间的开放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多维度思维的能力。
5.教学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评价既有老师评“学”,也有学生评“教”,在教学评价的开放中,需要注意的有二点:其一,特别注重评“学”。以此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完成学习目标。在评“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整体性,改变单一的考分评价方式,以全面综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如:设立创新创意分,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创新表现和行为纳入学科成绩的考核范围,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意考核形式多样化,以开卷、闭卷、论文、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其二,关注评“教”的动态性,教学评价应与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对教师教学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控。此外,特别要把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做为一项重要的评教指标。
总之,在创意旅游环境下,高校教师应积极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积极创设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不断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能力,为创意旅游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十二
与羌族相邻的藏传佛教概况羌族聚居地的茂县以北和以西是以藏族为主的松潘,黑水。理县是藏羌民族共居一县。汶川的卧龙、绵虒是羌族藏族共居。北川的西部北部是藏羌民族。总体说来,羌族处于汉藏之间。藏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藏传佛教和本教。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传佛教中有着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它们基本上由西藏传入。
本教也称苯波教,本教经典共分“九乘”即九部。本教的“因乘”四部与羌族的释比宗教较为接近,比如在羌族释比中有占卜经典仪式,有颂赞与祈求神灵的羌语称为“国若”“刮巴尔”的经典仪式,有讲解死法即丧葬驱邪的经典仪式。
藏传佛教与本教有着自身的信仰,有着阐释自己信仰的教义,羌族的神是信仰核心是自然之道。羌族没有庙宇与神像,而汉藏却有众多的寺院庙宇,这种方式在羌族释比看来,匪夷所思。这不是人生最好的终极的路径。
羌族神灵核心祭祀台是“纳萨神台”,神在自然万物中,任何的广宇巨庙高堂寺院都不能容纳于中。羌族释比文化中,释比是神灵的助手。自然为尊,自然为神。释比是朴素的人本文化,而非神本佛本文化。羌族释比以自身的信仰表述方式为本民族和藏族民众土司服务。
创意。
创新。
创造。
文化节(桃坪羌寨)。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所以用十天时间充分阅览了羌藏旅游文化的特色风情,稳定旅游客源,增加羌藏文化的知名度。
景区规划。
共同诉求。
保护性指导诉求。
景区规划。
可行性营销诉求。
形象设计:1特色民族风情。羌藏文化,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推出不同的。
活动,年轻人的好奇心理,专家学者的探索求知,文化体验等,打造特有的民族风情。
3推出丰富的资源以辅助其发展。羌族刺绣、云云鞋、羌族服饰、牦牛肉、藏银制品、高原水晶等带动消。
主要产品: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羌语称碉楼为“邓笼”历史悠久,其“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有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组合产品:羌族碉楼观光游览+体验碉房生活风情(家碉)+碉楼文化宣传(碉楼修筑由来、历史、建筑风格等)。
swot分析:s优势;1.在羌藏区不仅有藏羌人口也有汉族人口,因而民族文化融合中又保留了独特的自身文化。2.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3.旅游资源优势突出,风景自然生态景区和历史人文景观众多(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米亚罗的'红叶)。
4古朴的藏羌文化,悠久的藏羌文化成为文化主体。
w(劣势)。
羌藏区路途中有众多的水电站,对其植被和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破坏。
2.旅游市场的狭小。
3.其农业资源虽丰富,但未形成一定的市场,缺乏扩张力。
o(威胁)。
属地质灾害易发区,会给旅游者心里产生消极影响。
2.受季节限制(十里不同天)。
3海拔较高,旅游群体受限制t(机会)。
1.“藏区民生工程”的建设,有助于打造新的旅游线路。
2.理县以“羌藏文化之魂”发展旅游业,有助于羌藏文化推广,扩大知名度3.农业资源丰富,能以特色农业辅助旅游业的不足。
4.网络与市场的进一步结合,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机会。
扭转型战略。
劣势优势防御型战略多元型战略。
威胁。
4、分析结论:此次创意策划的经营战略模式应为增长型战略模式。
1、目标市场定位:特色体验性、观光型、文化鉴赏型旅游团体。
2、功能定位:休闲观光型旅游线路,吸引游客的同时推广羌藏文化3、发展目标定位:发展羌藏文化旅游,拉动经济,宣传羌藏文化,扩大其知名度,将线路做好形成特色旅游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六、项目管理务实:1、总体空间布局:关于羌藏文化旅游文化节:在桃坪羌寨内举行,以羌藏碉楼布局,寨碉烽火碉等。在其中安排羌藏特色饮食,羌藏特色民俗区以及羌藏历史文化展览。
2、职能部安排: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十三
1.从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入手,限制学校扩张数量。
在国家良好的旅游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越来越多地开展旅游管理类专业。但是在之前,很多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的旅游教师,都是学历史、地理、经济的老师临时担任,学校也没有实训条件,结果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没有亲身实践。毕业之后和中专院校或者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起工作,在社会上普遍形成了学旅游只能做导游或者酒店服务员的看法。近几年旅游管理类专业招生数量开始下滑,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提高高职院校开办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门槛,让学校在达到师资水平、实训水平的条件下,才能设置该专业,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开办此专业,同时,要加强已有此类专业的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才能有望招收到更多此类专业的学生。
2.变革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专业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决定因素。通过此专业,学生能学到什么,到什么地方就业都是人才培养方案所涉及的。专业提升,就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实行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实习的模式。但是在实行的几年中,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和其它专业有很大的不同。该专业在就业方面淡旺季明显,很多单位反映上半年3月底开始,企业就进入用人高峰期,但是学生还要在校上课,不能离校,下半年10月份以后,陆续进入淡季,但是学校却开始把学生送往实习单位,企业不需要人,学生到单位也学不到什么有效的东西。从近几年开始,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变革,实行了淡进旺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学期集中在校学习,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基础知识,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学习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知识;第四学期,到校1个月的时间,选好实习单位,3月底开始到企业进行实习,第五学期10月底返校学习;第六学期开始找工作。正好实现淡季学习,旺季实习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知道自己哪里不足,返校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2个月。
3.以国内成功专业的建设视角,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进行修订。
专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细分,学科定位,教材设置,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和教学实践,师资队伍等。对比国内成功专业,比如会计专业,近几年招生形势好,学生就业形势好。相比之下,该专业在教学手段、教学实践方面容易满足,很多高职院校都配备的有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实训室进行相关教学,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可以进行实践,达到教学练相结合。但是对比旅游管理专业可知,目前全国很多高职院校并不具备完善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实训室,并且此专业更多的需要到景点、酒店、旅行社进行实践。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在学期中间集中带学生到景点或者酒店实习一周到两周,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国外很多旅游高校,都实现了在景区上课或者到酒店上课,景区或者酒店就是课堂,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练一体。
4.成立国内酒店职业经理人教育,设置酒店职业经理人证书。
旅游管理类专业包含旅行社、酒店以及景区、会展等几个方向,旅行社有导游资格证书,领队证书等,酒店方向目前有餐饮职业经理人证书、客房、餐饮服务员证书等。但是很多学生觉得酒店方向的这些证书含金量低,对就业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毕业之后,都会选择到酒店工作,因此对于高等级的专业证书需求提高。
二、结语。
对于酒店来说,他们也缺乏专业的职业经理人等高层次的人才,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高。顺应这方面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可以成立酒店职业经理人教育,模仿餐饮职业经理人教育,设置酒店职业经理人证书。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十四
在整合多样资源,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时,想要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其需要从以下视角入手: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来说,其核心和关键在于整合旅游产品,通过丰富应用整个旅游产业经营的多样元素,从而满足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各项要求。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活动来说,融入多样化需要,特别是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的理想效果。对于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机制建设来说,融入文化属性,凸显其产品特色是整个产品的基础,当然其关键在于融入茶文化理念元素,从而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经营开发的理想效果。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是当前开展旅游活动时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核心。结合当前人们丰富完善的旅游活动需求,创新与丰富产品开发机制,是实现茶文化理念经营活动开展的重要要求。但是,想要实现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的理想效果,就必须从社会大众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融入具体的市场需求和理念内涵,结合茶文化旅游产品经营体系的优化与创新,从而实现旅游活动经营发展的最佳效果。而当前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过程中,其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产品开发机制,要从深度旅游的发展视角来对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满足该产品的经营需要。当然,与其他旅游产品开发所不同的是,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其关键在于其中融入了茶文化理念内涵,而传统茶文化体系不仅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更重要的是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其更多融入的是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因此,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体系化开发,才能实现整个旅游产品经营发展的最大价值。通过合理应用茶文化元素,融入茶文化机制的重要内涵,凸显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与优势,从而满足茶文化旅游产品经营开发的理想效果。事实上,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经营开发时,其中也存在相应制约因素,尤其是要从社会大众需要视角出发,通过具体的价值理念阐述,从而实现理想的开发效果。
5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如今传统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多样需要。因此,结合当前人们多样化需求,融入文化理念内涵,丰富构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机制,想要整合多样资源,创新茶文化体系传承机制,就极为必要。当然,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理念,应用茶文化元素,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品质,就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1]吴若飞.广东茶文化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研究———基于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44-345.
[2]廖雅梅.基于文学背景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绍兴咸亨酒店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151-153.
作者:刘钰佳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十五
摘要:西乡产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曾名噪一时。溯源求本,追怀远古,品味浩繁茶事,它已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层面,形成了厚重的西乡茶文化。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产业将与旅游联姻,把西乡打造成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休闲、旅游、娱乐、汇集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西乡茶城。
中国自古就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到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人民在茶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饮茶的方法,茶具生产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的经验,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单一绿茶到多种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从饮茶的物质层面到品茶的精神层面等,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并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
西乡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汉水上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带。现有茶园1、2万亩,是茶树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西部最北的产茶区之一,也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的发祥地之一,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把茶文化与西乡这个特定的地域及其所产之茶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西乡茶文化。西乡茶文化是西乡茶在被应用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它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其实质是物质的精神化和主观精神的物化。
一、开发中的问题。
随着西乡茶产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许多的不足。纵观国内,西乡茶在产品加工、包装质量上不及南方,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南方,在品种上,结构单一,根本就走不出陕西,更走不出国门,而这还是次要的,最要命的是我们内部性因素。放眼西乡,有几个茶场是规模经营?又有多少茶场不是以村户为单位在“各自为战”?而各自为战的另一个缺点是无法形成品牌优势,产品没有知名度,就算销出去了,也是廉价货,赚不了大钱。
1、茶园管理以小户经营为主。西乡山多川少,工业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的途径主要是外出务工和在本地务农从事种植业等。100多万亩茶园是该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今家家有茶园,但大多从事的是原材料生产,要么就是原材料的初级加工,由于茶园小户经营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2、法制观念不够强,农药使用随意性较大。在防治病虫时,茶农们想到更多的可能是如何有效地把病虫杀灭,而很少会想到用药的安全问题。因此,农药使用上的随意性较大。
二、市场开发。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挥优势,改变劣势,努力用质量和信誉开拓市场。让我们西乡的午子仙毫走出秦巴山区,走出国门。
1、树立品牌意识,发展有特色的茶叶,扩大生产规模,占有市场。除了过大午子仙毫的知名度外,我们还应创立更多的品牌。有特色的茶叶就有优势,有优势就有市场竞争力,有市场才能带动生产发展和出口创汇,以不断提高知名度,才能逐步占领市场。
2、严格执行名优茶产品质量标准,定价相符,建立市场信誉。质量是名优茶的生命线与重要保证,因此,要根据名优茶的质量标准,选用优良的品种原料,精心采摘,形成系列产品、质、价相符,投放市场才能深受消费者喜爱与信赖,建立市场信誉。
3、规范名优茶加工工艺,推广机械制茶,稳定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名优茶品质的稳定与提高,除鲜叶原料的采摘标准与保养等因素外,主要靠精湛的加工工艺,然而少量的手工制作固然重要,然而难以形成规模生产,品质也难以稳定与提高,只有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加工机械,规范加工工艺,以提高品质,提高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茶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销售一直是看好的,因此,要根据市场信息,国外对保健、快速、方便等饮料的需求,发展果味茶、保健茶、速溶茶、袋泡茶等名优新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三、旅游开发。
西乡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深受游客青睐,很适合发展旅游。但就当下来看,还尚未打造出一批有叫得响的茶园旅游品牌。我们力将发展茶园产业与旅游联姻,共同引导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项目,集采茶、品茶、制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服务于一体的生态茶园游,让游客在欣赏西乡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领略西乡茶文化的魅力。
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茶园农家乐,开发出品茶、观光、娱乐、健身等多种旅游项目。把西乡打造成一座集茶商品贸易、茶精品展示、茶文化交流、茶信息传播、茶科技研究,休闲、旅游、娱乐、汇集于一体的西北最大的西乡茶城。西乡旅游资源丰富,有百万亩茶园,美丽的樱桃沟,风景秀丽的午子山等,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产品单一,因此要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在突出抓好樱桃沟景区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午子山景区、千亩生态观光示茶园建设。在生态茶园建设上,要进一步对公路、集镇沿线连片茶园进行改造,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美化茶园环境,修建凉亭竹屋,开放生产车间,为游客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产品,做强叫响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艺、茶食”为一体的“茶山行”茶园生态观光游品牌,逐步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让游客留得住。
参考文献:。
[1]尹志琴,赵丹莉,陈小丽,等.汉中旅游业发展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7):9.
[2]常翊,朱颖育,李悦,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4):309.
[3]刘盟,许军让,刘军波,等.浅析汉中天台山的深度开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8.
[4]谢艳凤,吴琳,李耀战,等.汉中民俗与审美[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338.
[5]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81.
[6]谢文平,李轩,赵琨,等.汉中市旅游消费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9.
[7]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8]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
[9]李耀战,邱晓艳,孙莹,等.汉中旅游评价与结构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5.
[10]石全平,闫新慰,赵琨,等.汉中旅游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28.
[11]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
[12]乔凡梅,刘田天,袁婷玉,等.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43.
[13]孙莹,王芬,王沛,等.汉中市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6.
[14]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15]刘田天,乔凡梅,袁婷玉,等.汉中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64.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十六
旅游现象在今天已是深入人心并为普通大众触手可及的东西,因此,我们实有必要对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旅游现象的规律性运动有切实的把握。旅游作为一种活动或现象,在历史上可能已经存在了成千上万年。然而把旅游现象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还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并且这种研究一直主要地还是限于对旅游世界进行的某种直观的描述。
旅游的本质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从作为内核的审美与愉悦的规定,到它所展示的一般属性,直到其外部可见的特征,甚至由这些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旅游行为特点,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诠释着旅游的本质。因此,我们只能在一个高度整合的框架下才能认识旅游的全貌。旅游的本质与特征也会为旅游行为的倾向性的表现规范出一个适宜的阈值。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是由旅游的目的决定的,当然这种目的最终会反映到整个旅游过程中,这同时也使我们得以通过旅游的外部特征反观其本质的规定。旅游的特征是使旅游与其他具有相同目的的行为相区别的根本标准,它们使旅游成其为旅游。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是由旅游的特征决定的,或者说,旅游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孕育旅游行为特征的温床。
二、旅游的本质规定。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旅游具有审美属性。
叶朗在1988年1月20日的《中国旅游报》上曾撰文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虽语焉不详,但谈吐率直,令人警醒。而在沈祖祥看来,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为实现自身某种需要而作的非定居的旅行的一个动态过程复合体”,“旅游属于文化范畴,是文化的一个内容”。冯乃康先生则更加明确地认为:“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取精神享受为指向”,因此,“旅游不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生活是通过美感享受而获得的。因此,旅游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王柯平也认为:“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而俞孔坚则指出,“观光旅游是景观信息的探索和景观知觉过程,是一种景观审美活动”。
从旅游发生和运行过程上看,由于审美和自娱是旅游的内核,因此,旅游就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并且是在个人的意愿、志趣支配下受个人支付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行为,不管是以散客或组团的形式旅游,均是如此。这种目的性行为,是旅游主体在审美意识的支配下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并以审美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旅游的主客体各自都不是旅游,但构成旅游发生的条件。另外,在旅游审美过程中可以看到它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在于二者在不同的水平上,并产生不同的社会意义。旅游审美终止于自我水平,其审美认识不以任何形式外化于他人,而艺术审美创作则以成果形式外化于他人。
三、旅游的基本属性。
(一)旅游的消费属性。
旅游消耗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的流连山水,陶醉于大自然(而非人化)的美的恩赐,他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所以,旅游无疑是消费行为,不是生产行为。
然而,旅游消费有大不同于日常消费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重视精神内容、追求审美体验,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消费的畸变,而这些均决定于旅游的本质规定性以及旅游所具有的外部特征。
(二)旅游的休闲属性。
旅游所具有的休闲属性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的:
1、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达到审美体验,在旅游的全过程中,总是自然天赋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占居着主导地位,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的一致的品性。
2、旅游是发生于自由时间的行为。是一种休闲方式,但与其他休闲方式相比,旅游在使用自由时间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要求用于旅游的自由时间的相对完整性。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
旅游的社会属性的存在不仅因为审美意识作为旅游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性地存在,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旅游需求还表现为受时代的强烈社会影响所具有的特征。例如,“中国古代的旅游就好像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折光镜,在这面镜子里,或隐或显地反映出时代文化的影子,或强或弱地袒露着中国文化的灵魂。先秦的朦胧,魏晋的颓废,隋唐的高昂,明清的恬静”,以至于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追逐3s和今天普遍倡导的生态旅游,无不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在旅游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四)旅游的特征。
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
(1)旅游的异地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的发生要以行为主体的空间移动为前提。
(2)旅游的暂时性特征是指旅游仅是发生在旅游者人生时间波谱中某一时段上的行为。
旅游者按计划出游,也要按计划返回。
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例如,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
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旅游文化的理论基础是那些鲜明地反映着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特殊需要的部分,如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以及各种复合旅游特点的娱乐形式等。一言以蔽之,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旅游文化具有移动传播性、时代性、民族性、阶层性的特征。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二者关系:
我认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游览过程中,对旅游客体的感悟和对撞以及与旅游媒介的交流和服务,是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社会关系总和。它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文化。
随着旅游主体的旅游活动,不断改变着旅游客体的状态;同时,旅游客体的存在,又在潜移默化中,凭借自身的特质,影响着旅游者的心境、心情,给予他们享受生活的力量。就如,松竹梅兰的坚强、高洁总能鼓舞世人一样。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也能给予我们力量。所以,对于我来说,旅游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放松心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我静心,收心,修身养性。
文化创意旅游论文范文(17篇)篇十七
3.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约束机制研究。
4.旅游需求波动、风险管理与非线性减贫效应研究。
5.河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6.促进辽宁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及对策建议。
7.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遗产旅游合作研究--以中国和中亚五国为例。
8.我国旅游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10.基于模型构建的常州休闲旅游发展的诊断研究--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
11.日本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12.环洞庭湖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与措施。
13.基于游客感知的海南旅游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与形象修复研究。
14.石林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5.长治市创意旅游农业发展探索。
16.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17.高校教师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分析--以江苏和安徽两省部分高校为例。
18.产业融合视角下黟县乡村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19.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冈市旅游产业为例。
20.新三农视角下的乡村游和乡风文明建设探讨--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