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阅读他人的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思路和拓宽视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一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6月8日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印发《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著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次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
本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所未有的。《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全面贯彻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1][2][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提高,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如何把学校建构成一个学习型、科研型的组织,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市教育局“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确立“学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师是教研员”的新理念,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发展意识,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观念,不断引领教师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学校办出典型、办出特色、创出品牌。
面对新课程,我们碰到了原先估计不到或估计不足的困难和困惑。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我们面对的大班教学,如何针对个体的差异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即时性评价如何进行等等,这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向我们提出挑战,我们的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面对困惑,西华中学的园丁们紧紧依靠“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这三种力量。努力学习课程理念,刻苦钻研课标教材,认真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在课改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扎实的脚印,收到了一份份丰熟的硕果。
课改的实施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为了加强教师之间交往、互动、合作和专业切磋,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西华中学教科研》应运而生。《教科研》立足于素质教育,坚持“解读课标、探讨理论、交流经验、指导实践”的原则,致力于课改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服务于全校教师和学生,为我校教研教改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研教改,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念决定意识,理念决定行动。“教是为了不教”、“爱是最好的教育”,《西华中学教科研》问世了,让我们呵护她、培育她,让她陪伴我们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去战胜课改征途上一个又一个险阻,去夺取教育教学中一次又一次胜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三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我们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改革。
[1][2][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主要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两个方向八个方面发生了变化。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基础教育课程由学科立场向教育立场转型。借此缘由,我通过对比学习新旧两版课标(2011年版和2022年版),认为新课标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核心素养内涵的“新”。新课标提出的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不同之处在于将“图像识读和审美判断”合并,变成了“审美感知”,强调了课程的综合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回归到人本身,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是,课程内容结构的“新”。将以往的按学习领域的划分方式转变成按艺术实践进行划分,以学习任务为驱动,美术语言始终贯穿其中。从课程内容设置的顺序可以看出,每一学段均以注重发展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欣赏·评述”为起点,到以强调发展学生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再到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索”。内容设定层层递进,加强了学科间相互关联,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三是,教学实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学习领域划分的单一的、独立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整体的、系统的授课方式,强调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教学,将知识、技能嵌入其中,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虽然这里是以新课标体现在美术学科上的“新”为主要说明,但从该版课程标准名称《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术学科已经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融为一体,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学习理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视野扩宽,树立整体意识,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内的纵向衔接,更要注重知识间的横向配合。坚持以素养为导向,重视将知识内化、实践和运用的教学,加强对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培育。
李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五
(3)主动发展?
(二)改革的目标?
1.总目标?
(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4)社会责任感。?
(5)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具体目标?
(三)改革的进展?
1.现行课程计划和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
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
3.新课程方案的制订与实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制订)。
高中。
[1][2][3]下一页。
语文课程标准正在研制之中,计划于2002年正式出台。?
初中语文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套实验教材。?
2000至2004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订、实验和修订;2004至2010年:逐步在全国推行新课程方案。
二、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历史的回顾?
吕叔湘先生在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他说: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个老问题,也是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20多年来,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为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语文教学研究的群众性组织,出版了难以计数的研究论文和专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可以说,语文教学研究日趋活跃,研究阵地日益扩大,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思想活跃,论者辈出,各有所见;研究内容广泛,探索多向,呈现出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的特点。但总的说来,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教学经验总结的层次上,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亟待深入。
(二)国外的观照?
1.教学观念:语言的实际运用与文学文化熏陶并重?
2.培养方向: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
3.教材编写模式:由分科逐渐趋向综合?
4.训练体系:以阅读、写作为中心?
从各国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听、说教学很不系统,阅读和写作教学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阅读和写作在教材中的地位各国也不尽相同。有的以阅读为中心,有的以写作为中心,但多数国家都把阅读训练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日本是“阅读中心”,阅读占总课时的80%,写作仅占20%。法国基本上是“写作中心”,阅读教材只是写作训练的素材。
5.阅读教材: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密切结合。
6.写作教材:文体训练与能力训练互相补充。
(三)这次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材?
2.教学?
上一页[1][2][3]下一页。
3.考试?
(四)语文教育讨论。
《北京文学》1997年第10期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从此,社会上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大讨论。这次讨论的主要情况,反映在以下三本书里:一是王丽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二是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三是钟晓雨主编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总的看来,尽管这次讨论中有一些偏激甚至错误的言论,但多数同志都是出于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关心、支持,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少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这些作为这次讨论的积极成果,已经化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为人们普遍接受,并将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3.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4.语文课的开放性和时代性?
语文课必须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具有开放的视野,注重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仲哲明《应〖bfq〗用语言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上)》“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见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及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李岚清《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团结出版社,2001。
雷实《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建设》2001年增刊。
(顾之川。
上一页[1][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六
2010年秋,武胜县教育局提出了“以技术升级为抓手,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四课同创为载体,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让课程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的行动目标,该县以“点面结合、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为策略,分“实验试点、总结推广、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课改理念已深入武胜县师生心中,课改体系基本搭建完成,课改举措全面实施。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武胜县确立了“继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课改思路,11月29日,该县召开了“四课同创”工作推进会,把课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引发了全县学校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蝴蝶效应”。
打造课改团队主动引领示范。
“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照老一套做事,恐怕真的要遭下岗了。”11月9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专家送教活动结束后,一位老教师由衷地感慨。据统计,今年武胜县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培训”计划,先后组织近300名领导干部、4300余名教师参加片区级以上培训。各片区、学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切实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
“趁我们年轻,多看一些,多学一点,将受用终身。”民族小学的教师唐丽在听完导师刘芳的示范课后说道。刘芳是武胜县走出四川献课的第一人,她带领团队,建立起“杏坛芳菲”名师工作室,以其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笃志研究,潜心摸索教学规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名师工作室还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了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武胜县已评选县级教学名师300人,确定“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16名,“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19名。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武胜县狠抓课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今年,该县65项课题被列为省阅读课题子课题,104项课题获批市级立项,57项成果获市第六届校本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该县注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开展了16个科次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优质课展评、诵读比赛、口语比赛等,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今年以来,该县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市一等奖8人。三年来,武胜县实现了新课程研究与培训的全覆盖,形成了参与课改、主动研究课改的良好局面,培养了一大批懂理念、明方法、乐实践、善科研的教师,为该县“四课同创”探索实践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夯实质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提升课堂内涵创新推广模式。
课堂上学生6人或8人围坐一圈,有的圈点勾画、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低声讨论,这是武胜县烈面初中8年级1班语文课上的情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孤独之旅》,老师组织学生探讨“孤独”的含义,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评价,老师只在学生们说得偏颇或不到位的时侯,才进行点拨引导。
这样的.自主课堂在武胜县已经成为教学常态。武胜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说:“各学校通过加强小组建设、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课堂模式等方式,让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得以全面实施。”为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目的,该县教育局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分层达标晋级活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常规、学校教学管理的达标。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既有模而不唯模”的新局面。
说起课程改革,武胜县教育局局长汪杰对此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常态课研,重在务实;自主课堂,重在高效;阳光课间,重在坚持;多彩课外,重在求精”。“四课”中课堂变革是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的环节,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在全县教育改革向内涵与质量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下,该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凝聚共识,一是如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二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激发,三是怎样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想课程改革工作要走出倦怠期,必须继续坚持以四课同创为载体,在课堂教学内涵发展上,细微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汪杰这样说道。注重课外实践增强课改实效开展阳光课间活动。把阳光课间活动纳入课程序列管理,逐步形成春季、冬季、晴天、雨天四种模式,广播操、课间操、趣味游戏、自由活动四大板块。各学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出了国学操、交警操、花环舞、扇子舞、兔子舞、竹竿舞以及钻山洞、叠罗汉、踩高跷等30余种项目。开展“3+n”活动。“3”指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n”指劳动、科学等方面的技能。“3+n”活动实施课程化组织、社团化管理,每周安排2至3节课集中进行,让学生“三自四定”(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拥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其间,涌现出沿口镇小学的川剧、民族小学的器乐、城南小学的阳光课间、旧县小学的剪纸艺术等素质教育的成果典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武胜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综合实践基地,占地500亩。白天,同学们在这里参与服装设计、手工编制、推豆花等生产活动,体验种植、养殖的劳动乐趣。晚上,基地为各类文娱晚会、篝火晚会、演讲比赛搭建竞技平台,让同学们的艺术活力尽情迸发。
打造办学亮点提升课改成绩武胜县课改回归课堂本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该县的自主课堂打造出了“三环五步”、“导启自主”、“361”的“三活”高效课堂模式,确立了以“常态课研创优质、自主课堂创高效、阳光课间创活力、多彩课外创特色”的课程改革核心载体,在2011年被列为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12月2日至4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武胜县“四课同创”工作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武胜课改模式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5月,全市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会、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近年来武胜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四课同创’已经成为全市课改的重点考核范畴,这是武胜县实践课改、享受课改、坚持课改的结果。”市教科所副所长任思惠在推进会上说道。
“我县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本轮课改,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师生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文涛如是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七
2010年秋,武胜县教育局提出了“以技术升级为抓手,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四课同创为载体,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让课程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的行动目标,该县以“点面结合、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为策略,分“实验试点、总结推广、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课改理念已深入武胜县师生心中,课改体系基本搭建完成,课改举措全面实施。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武胜县确立了“继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课改思路,11月29日,该县召开了“四课同创”工作推进会,把课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引发了全县学校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蝴蝶效应”。
打造课改团队主动引领示范。
“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照老一套做事,恐怕真的要遭下岗了。”11月9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专家送教活动结束后,一位老教师由衷地感慨。据统计,今年武胜县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培训”计划,先后组织近300名领导干部、4300余名教师参加片区级以上培训。各片区、学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切实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
“趁我们年轻,多看一些,多学一点,将受用终身。”民族小学的教师唐丽在听完导师刘芳的示范课后说道。刘芳是武胜县走出四川献课的第一人,她带领团队,建立起“杏坛芳菲”名师工作室,以其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笃志研究,潜心摸索教学规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名师工作室还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了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武胜县已评选县级教学名师300人,确定“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16名,“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19名。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武胜县狠抓课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今年,该县65项课题被列为省阅读课题子课题,104项课题获批市级立项,57项成果获市第六届校本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该县注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开展了16个科次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优质课展评、诵读比赛、口语比赛等,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今年以来,该县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市一等奖8人。三年来,武胜县实现了新课程研究与培训的全覆盖,形成了参与课改、主动研究课改的良好局面,培养了一大批懂理念、明方法、乐实践、善科研的教师,为该县“四课同创”探索实践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夯实质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提升课堂内涵创新推广模式。
课堂上学生6人或8人围坐一圈,有的圈点勾画、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低声讨论,这是武胜县烈面初中8年级1班语文课上的情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孤独之旅》,老师组织学生探讨“孤独”的含义,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评价,老师只在学生们说得偏颇或不到位的时侯,才进行点拨引导。
这样的.自主课堂在武胜县已经成为教学常态。武胜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说:“各学校通过加强小组建设、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课堂模式等方式,让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得以全面实施。”为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目的,该县教育局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分层达标晋级活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常规、学校教学管理的达标。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既有模而不唯模”的新局面。
说起课程改革,武胜县教育局局长汪杰对此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常态课研,重在务实;自主课堂,重在高效;阳光课间,重在坚持;多彩课外,重在求精”。“四课”中课堂变革是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的环节,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在全县教育改革向内涵与质量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下,该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凝聚共识,一是如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二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激发,三是怎样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想课程改革工作要走出倦怠期,必须继续坚持以四课同创为载体,在课堂教学内涵发展上,细微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汪杰这样说道。注重课外实践增强课改实效开展阳光课间活动。把阳光课间活动纳入课程序列管理,逐步形成春季、冬季、晴天、雨天四种模式,广播操、课间操、趣味游戏、自由活动四大板块。各学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出了国学操、交警操、花环舞、扇子舞、兔子舞、竹竿舞以及钻山洞、叠罗汉、踩高跷等30余种项目。开展“3+n”活动。“3”指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n”指劳动、科学等方面的技能。“3+n”活动实施课程化组织、社团化管理,每周安排2至3节课集中进行,让学生“三自四定”(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拥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其间,涌现出沿口镇小学的川剧、民族小学的器乐、城南小学的阳光课间、旧县小学的剪纸艺术等素质教育的成果典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武胜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综合实践基地,占地500亩。白天,同学们在这里参与服装设计、手工编制、推豆花等生产活动,体验种植、养殖的劳动乐趣。晚上,基地为各类文娱晚会、篝火晚会、演讲比赛搭建竞技平台,让同学们的艺术活力尽情迸发。
打造办学亮点提升课改成绩武胜县课改回归课堂本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该县的自主课堂打造出了“三环五步”、“导启自主”、“361”的“三活”高效课堂模式,确立了以“常态课研创优质、自主课堂创高效、阳光课间创活力、多彩课外创特色”的课程改革核心载体,在2011年被列为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12月2日至4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武胜县“四课同创”工作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武胜课改模式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5月,全市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会、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近年来武胜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四课同创’已经成为全市课改的重点考核范畴,这是武胜县实践课改、享受课改、坚持课改的结果。”市教科所副所长任思惠在推进会上说道。
“我县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本轮课改,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师生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文涛如是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八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著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次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革命”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未有的。《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1][2][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九
摘要:十年课改效果不佳的现实引起学者们深刻的反思,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理论探究和实践总结的关键期,因此,对“过去与现代”、“西方与我国”,“基础与创新”、“标准与多元”的问题,课程的分科与综合问题,学习方式的转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问题,教师怎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问题进行反思,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前言。
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沿用多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国家课程标准取而代之。纵观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结构、体例上都是一次全新变革,蕴含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使用,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感受到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宗旨。但是,根据在全国三十多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区的反馈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一些地方领导及基层学校校长对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视度和信任度不高;部分基层教师对新课程缺乏必要的理解、认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积极性不足,等等。就此,本文试图找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希望能在下一阶段的课程改革或其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的参考和启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旧的师生关系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所替代,教学行为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质量也由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教学活动空间、课程意识、学校激励机制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一些学校得到了发展,办出了特色;一些校长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一批教师脱颖而出,成为课程改革的示范者、引路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认识不到位,对新课程标准目标的理解偏差、校际发展水平的不均衡,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展不一,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观念未能根本转变。思想观念是工作前进和取得成功的“软生产力”。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取得突破和进展,重要原因就是其管理观念未能根本转变,仍沿袭重复过去对管理的认识观念。
2.教育管理浮于表面。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浮于表面,存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的情况。为了推进课堂教学,不少学校组织了大量的“研究课”、“观摩课”、“示范课”等等,表演和作秀色彩太浓,给人留下所谓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完美印象,失去了课堂教学那种“苦乐共存、暇瑜互见、教学相长”的真实。所以,难怪现在有人提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假设计、假民主,课堂教学要打假。
3.管理手段与方式方法落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手段仍主要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教学管理的方式,强调整齐划一,提出并遵循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辅导、统一检测为内容的“五统一”教学管理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提倡并尊重首创精神与个性发展的今天,已愈来愈显得不合时宜。
4.轻“质”重“量”现象严重。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干部将“量化管理”发挥到了极致,片面的用班级的优秀率、及格率、达标率,名牌大学录取率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时,则采取翻看教案厚不厚、多不多;政治学习评先进,看你的笔记抄了多少字,字迹工不工整;检查教师对学生是否负责,光看你的作业批了多少本,总共批了多少次;学校搞启发式教学,就观察课堂上提的问题多不多;教学管理干部年终写总结,大多要数一数自己这一年组织了多少次评优课,听了多少节推广课„„这种将不能量化的东西想办法量化,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的“一刀切”做法,使不少教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5.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对于学校整体教学工作,缺乏一种一以贯之、清晰连续的思路,缺乏谋大局、管长远的规划,缺乏统一坚定的目标,导致“一朝天子一朝臣”、规章制度朝令夕改等现象时有发生。
校召开的会议关于教师的多,而关于学生的少;在课堂上,突出的仍是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学生主体性。
7.“务实”和“务虚”没有有效统一。存在着“务实”管理常抓不懈,“务虚”管理时有时无。教学管理干部存在着一种认识误区,以为教学管理就是把学校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抓紧抓好就万事大吉了,结果让“务虚”工作缺乏有效抓手,成为真正的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8.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不够。一般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其组成要素大体包括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这几部分。
9.管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管理效益与管理产出成正比,与管理投入成反比。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许多满腔热情的高投入最后却只有低产出,甚至没有任何产出,效益十分低下。
10.改革的主动意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注重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维持性管理,注重继承、平稳、常规,教学管理维持性色彩浓厚,改革创新性淡薄,导致教学工作逐步走向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很难产生量变到质变的创新和突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彻底颠覆,要在价值变革的引领下,在课程典范、课程理念、课程体制、课程文化等方面启动改革,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打牢基础。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意”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2.寻找课程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发展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坚持“学科本位”,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监狱,不是附属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
2.创新的课程观。传统教育中,课程知识多是文本的,这种文本的课程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序性;单向性,课程知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课程知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
4.创新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新的教学观则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6.创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三)课程体制的发展。
在课程管理方面,需要继续研究课程体制的统一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科学地落实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
在课程开发方面,新课程改革明确了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国。
家、地方和学校。国家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国家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的“一纲多本”建立前所未有的课程开发平台,让教科书走向市场,鼓励社会各界学有专长的人士参加到教科书建设中来。
(四)课程文化的再生。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营建了一种生活、对话、探究与合作的课程文化模式,实现了课程文化的再生。
四、总结。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他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任何社会团体所珍视的价值,其所欲实现的目标,都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无论是国家和政府,还是社会和家庭都把教育首先作为工具来运用。这一不争的事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源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人首先要生存、进而要求好生活的人类普遍性。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是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其三个方面内涵居于三个层次,有其各自的作用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我们需要从整体上对此进行思考和理解。教师需要树立建构主义教学知识观,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建构主义知识观的使用界限,即它不是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组织的知识论根据。在课程组织上,我们需要平衡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知识论,当前尤其是要突出后者在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方面的意义。课程管理者和课程编制人员更需要反省“狭隘”的功利价值追求,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功利价值,在实现知识的功利价值中追求知识的内在价值,选择和制定满足国家与地区以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具有活力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多类型人才。
参考文献:
[3]阚兆成.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3,[4]张菊荣.“新课改”三思[j].教育参考,2004,[5]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十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这是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已经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通过学习《纲要》,笔者更增加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一)延续性和继承性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二)时代性和发展性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的综合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科技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能迅速作出反应,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面对新的挑战。确立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面对时代和未来的挑战,根据“全教会”的精神,审视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部分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生活;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重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等等。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2、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时代特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定了这样一些策略: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主义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理念和策略的提出,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三)综合性和开放性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和持续性方面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国际课程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需要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1.综合性。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照学科来确定的,各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学科范围和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打破了学科壁垒森严,相互割裂的状态,科学知识综合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一方面要求现代人具有一种综合的科学素质和全面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实现综合化。为此,本次课程改革中,注意矫正传统的不合理的学科分类,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按照科学综合发展的本来面貌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通过开发和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式体现出来。当然,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的发展并不一概地否定分科,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完整的事物可以通过孤立地研究其中的每一部分而得以把握的陈旧观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尤其在小学阶段,综合学科和综合活动所占比重应超出分科学科。.2、开放性。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课程内容既要继承人类历史积累的正确的、合理的知识,又要剔除旧的、已过时的、不合理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及时吸纳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知识。国外就有一些将教材或教师用书以活页形式呈现的做法,以便随时增添,修改,调整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要积极创造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四)自主性和互动性1自主性。《纲要》指出,中国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每一所学校的主体性。只有当每一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而不是课程改革的被动执行者、实施者时,课程改革才有希望。因此,在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的规定上也有了较大的弹性。学校和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以及本校的条件,自主决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选择并设置有关课程来创造和形成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传统的课程主要是按每门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如数学是按逻辑要求来排列的,时序性强的学科如历史则是按时序来排列的。这些做法都是以具体学科本身的特点为出发点,没有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条件、需要和兴趣。现代学校课程除了以学科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可提供个别化,处方化的课程形式,构成多种可能的组合,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如能力,需求,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对于教师来说,这也有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2、互动性。《纲要》中提出了体现时代要求的新课程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等,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中国的学生遵守纪律,课堂秩序良好是很多国家难以比拟的,而在新的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必须讲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二、教师培训中心面临的新任务: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作为教师培训中心,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任务,那就是加强教师培训,加速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传统型教师走向现代型教师,为实施新课程作好师资准备。(一)认识到位,重抓落实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培训中心的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新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观念更新,形式多样。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创新的过程,课程思想的创新,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最终都得靠人来实施。培训中心的教师首先应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新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认识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课程功能观等等,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方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倡导培训者和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的参与到培训中来,使培训工作收到实效。(三)结合实际,加强实践。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准备阶段研制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及有关的管理,评价的方案、政策,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实验阶段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培训中心在进行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参训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多加思考。要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加强培训资源建设。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我们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认真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力争为当前的课程改革建立一种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十一
我市自9月启动国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在宣传发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创新、校本研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省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开创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良好局面。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加快我市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进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依据《应城实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前期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方案。
从9月起,全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四个年级的全学科同时启动课改实验工作。随着我市课改实验工作的深入以及孝感市各县市区实验区的相继启动,各部门各学校应进一步做好课改实验的.各项工作,发挥省级实验区的先行示范作用。
1、在前期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做好国家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和教材的科学性、可行性验证工作,并分别拿出验证报告。
2、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工作机制,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探索课程发展机制;根据地域特点和办学条件开发多样的学校课程资源,将学校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研制学校课程标准,形成学校课程系列,高水平、高质量、有特色地编写出《应城实验区校本课程案例设计选编》。
3、积极开展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改革。做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各校要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达标验收活动为契机,探索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关系,完善《应城市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达标验收评价标准》。
根据新课程重视实践与实验教学的要求,各中小学要加强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及体育、艺术、劳动与技术等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设施的建设并提高其使用效率,促进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
4、积极探索评价改革,逐步建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要尝试建立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定、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发展。对教师,要尝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制度。对学校,要尽快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促进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均衡发展。
5、为引导新理念在实践中能向纵深方向发展,要逐步建立新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一支具有新的课程理念和研究能力的课程管理和教学研究队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
&nbs。
[1][2][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十二
我校从秋季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这五年的实验工作中,我们加强教改科研,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课改常态工作,以教育科研推动课改,以课改促进教育科研,加强课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研究,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质量的完成课改工作。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遵循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原则,负责指导全校课改工作的实施。制定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和计划,拟定课改工作各项制度,包括集体学习培训、集体备课等制度以及课改年级教师和课改各负责人职责等,扎实开展课改实验工作。
2、加强学校了科研室的建设,针对课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突出问题,拟定课题《农村学校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促进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3、学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管理形式。制定了《xx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学生意见》《xx小学新课程考试指导意见》和《新课程教学常规》。
二、积极开展校本校验、培训,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促进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转变教师观念,促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变。我们结合教研教改、新教材培训、课堂教学研究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渐使教师们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1、扎实抓好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支持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要求参加人员回来要上交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将学习资料打印,向其他教师发放。与此同时,要上一节示范课,并指导其他教师上好教改课。教师全员参加培训,要求实验年级教师把握课标,熟悉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能体现新理念,突出新教法,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交流研讨,优化组合,不断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积极论文评选、课改论坛活动,提高我校课改实验学术水平,并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优秀论文、优质课的评选。
2、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学管理。几年来,我们规范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达标。积极按教研室要求开展备课改革,使教师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变一元目标为多元目标,变整本教案为活页教案,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反思。学校将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检查性听课的力度,加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
3、抓好课改工作,提高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们经常开展开展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课改中的中坚力量。开展赛课、说课、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增进教师对新课程思想的认识、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基础课程改革丰富了办学特色内涵,提高特色质量品位,学校从实际出发,强化优势项目,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实现特色办学。
1、xx小学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舞蹈队,民乐队,合唱队,在舞蹈、民乐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强势项目,初显学校艺术特色和教育成果,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并在全国、省、市各级艺术人才选拔赛上屡获佳绩。
2、注重校园文。
化建设,提升升精神文化内涵,打造了促进学校传统文化的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等活动,加强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讲究卫生教育,并通过团支部,少先队,中队及队员的自主性教育,把强制性教育(学校的各种检查与督促)与自主性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3、有的学校突出体育工作特色。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符合学生需要的、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组建运动队(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营造氛围,各级体育课要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达标人数,实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构建适合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
4、立足校本教研,解决特教的实际问题,为残疾孩子服务,培养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开展的是以普教、特教相融合为特色的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模式。学校根据残疾儿童的个体状况建立档案,因人施教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任课教师以“生活化教育、个别化辅导、活动化教学”的方式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康复、自我发展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课改实验工作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师生**平等,气氛宽松和谐,新课堂生机盎然。”的可喜变化。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学会了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平等,在独立中合作,在合作中独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老师似学生,学生似老师;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
3、学校教研氛围十分浓厚。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师充分认识到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课改势在必行,是人人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自发征订和学习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主动上网与校外专家、教师交流与对话,共同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许多教师主动向学校要求明年秋季担任课改实验教学工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提高空前火热;教师主动提供研究课例,养成了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的习惯;一批青年教师正在迅速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现象,如《思品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等学科。”、“由于相关学习较少和各类理论书籍缺乏,致使课改实验研究力度比较不足。”“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弱势群体如何让他有效参与课堂活动?”、“观念的转变与实际教学行为如何能结合得更密切?”、“如何更合理的使用新教材,利用教材给予我们的空间?”、“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个别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等问题。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思考了。正是在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思考中,教师课改与传统教师课改与传统思想的碰撞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总之,五年来,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务实开拓,充分体现课改精神,建立各级课改常态工作系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抓实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训一体,实践反思,既有学校层面,又有一线教学层面的符合实际,可操作的成果,并在全校得以推广。全校学校借课程春风,从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特色上均形成了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十三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深化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摆在了广大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在努力探索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过程中,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了促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位置上。这是因为,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由此,课程改革便成为了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内容。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随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和实施,已经进入了试点实验阶段。通过学习《纲要》,笔者更增加了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思考。一、当前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的`特点:(一)延续性和继承性当前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后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是对前面所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延续和继承。我国曾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后一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法》颁布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课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引入了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原有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需要。第八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正是在吸收了前几次课程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现行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弊端而进行和开展的,因此,相对于前几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的一种延续,是课程完善过程的一个阶段,具有延续性和继承性。(二)时代性和发展性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时代的要求。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
[1][2][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十四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滋润我市教育十几年,我校也同其它兄弟学校一样,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一批又一批整改实验教师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然而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总结﹑超越﹑前行。
一、立足培训,转变传统观念。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我们在实验启动前后重点进行师资培训,并以此作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培训,将新课程内容作为重点,在“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介绍”、“教学方法研究”三大块内容学习研究中,学校采取专题讲座、座谈讨论、撰写论文、写学习笔记,进行集体备课交流,加大力度、强化培训,为推进新课程改革解除了后顾之忧。
新课程改革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单从教材上或凭教师的经验是很难把握新课程的整体思路的。基于这一点,学校注重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制定了教师培训计划,将课改理论列入每周必备的业务学习内容。《课改通识读本》、《新课程通识专家讲座精选》、《新课程通识培训阅读文选》、《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案例》是业务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对新课标的研究纳入到教研活动中,不断组织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研究、讨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写出了大量的笔记和心得体会。
为了引导教师更深刻地认识新课程的精髓,建立全新的教学思想,校长先后多次做了专题讲座。在《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新意》中,提到了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即“定位”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新、“变化”新、“注意点”新。这些观点理念直接融合到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去,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课改课堂,引领创新之路。
1、在备课上下功夫:学校努力进行备课改革,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我们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去。我校建立电子教案库,教案库建立后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案库的资源修改形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们提倡教师写课后反思。
1集体听课——集中评课——主管领导向授课教师反馈意见的单向的、仅指向评价的做法,变成领导听课——授课教师及相关教研组和领导一起评课——集体教研,提高了效益,强化了研究。教师也由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参与的研究者,大大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
3、搭建课堂教学展学平台,打造精品课堂。我们让校本教研直面课堂教学实践,从而促使课堂教学研究深入进行。我们非常重视同伴互助,关注教师的层次和差异发展,为教师的互动合作交流搭建平台。因此,我们开展了“一人上多课”的活动,让一位教师在同级多个班上同一教学内容,备课组集体听课、评课,既帮助上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又探索有效教学的具体方法与策略。我们还开展了“一课多人上”活动,让平行班的老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相互比较,评析最优的教学方法和设计,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这样的教研课方式简便、实用。通过这样的教研课,新教师能快速成长。
4、立足课改课堂,走创新之路。我们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每学期教师抽签上一节探讨课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它为教师们互相学习切磋提供良好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在课堂实践中得以体现。
三、立足教研,发挥导向作用。
1、面对课改,教师越来越多地自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逐渐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几年来,教师撰写的教后随笔、反思型的论文越来越多,其数量、质量较之实验前有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既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又较好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2、形成了浓厚的教研氛围。教师及非实验教师以课改为契机,主动充电,阅读理论专著,互相探讨教学。通过集体备课、听评课和交互式的讨论,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诚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悦。教师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在实验中增强了,理论水平在实验中得到了提高。新课程实验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变原来的“要我上”为“我来上”,教研的氛围更浓了。
究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上,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4、学校现有自治区立项课题五个,结题三个,国家级课题《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自治区课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正在实施阶段。我们在加紧实验的同时,从小学改革的背景、现存问题到三维目标的确立,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转变教学方式,比如:语文教学中,从识字教学的多认少写到阅读教学的多朗读少做题„„教师们收获大,缩短了盲目探究摸索的时间,尽快地进入实验状态。由于研究课题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新课程理念,进而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大胆实验新学习方式,使“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发现问题,互动解决,共同提高”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且逐渐变为现实。
四、立足实践,营造书香校园。
为给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空间,几年来,我校从构建和提升教育品位入手,努力让学生人人喜欢读书,人人热爱读书,人人享受读书。
1、为发展儿童启蒙关键期的多元智能,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让儿童的学习充满乐趣,我校把国学经典列入校本教材:学前背《三字经》、一年级背《弟子规》、二年级背《百家姓》、三年级背《小学必背古诗70首》四年级背《千字文》、五年级《伦语》、,并在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时对儿童背诵的情况进行检测评分,记入考试成绩。
2、经典书籍阅读。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学校规定定每周五的最后一节为阅读课,阅读课时学校要进行检查,只能阅读不能上别的课。并不断充实,更新图书。为了保证图书的质量和数量,我们采取学校订购、邮购,教师本人自购、教师学生自愿捐献等办法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几年来,已为学生购买《十万个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游记》等经典名著上万本,并按不同类别分发到班级,同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必读书目30册,选读书目30册。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完善学校图书室建设管理,让“沉淀”的图书“流动”起来。学校图书室及时为师生提供包含“生活智慧类”、“教育新理念类”在内的阅读书目,由师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五、主要成绩。
为一路耕耘,一路高歌;一路奉献,一路收获。第三小学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学校先后被评为:
“中央电教馆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自治区级“义务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达标创优先进少先大队”、“红领巾示范校”、“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十周年表彰及应用成果展示活动教学应用优秀学校”。
市级“文明单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儿童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校园诗教先进单位”。
旗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旗市容环境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十佳家庭教育先进单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程改革曲折而艰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以满腔的热情,投身课改,让课改之花在我们第三小学这块乐土上结出硕果。
2011年5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十五
革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因此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都放在科研上,有几个人会把心思放在教育上,因为科研一旦出成绩,那将是名利双收,但全身心投入教育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大学体制究竟问题在哪里。反过来,小学老师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着,就像诗里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为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收获的真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给他们应有的一些待遇,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且无怨无悔。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因为一个孩子真正的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打好这一仗后面的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状,去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去完善。
说完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学前教育,现在的家长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幼儿园特别难,学费也是惊人的贵,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供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现在社会上传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家长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去。其实,学前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个来大肆宣扬,以此来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很让人气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来管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现在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积极去做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实现。我很期待,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也上得起学。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老师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以此来警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渗入到每个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心去关爱学生,去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呆傻傻只会课本东西的人。老师常给我们举今年的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例子,因为他知道这部剧真实的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都代表着年轻人中的一类。而我们又与他们年龄相仿,因此看那部剧就能让他更好地了解我们,明白了我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老师,一个愿意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帮助我们的人。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时过境迁,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授业解惑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需要自己用心去探索去努力。只有好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作为师范生,真的是“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教育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优质16篇)篇十六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轨道。
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功能,将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1][2]。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