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同时也能够推动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进步。为了方便大家写心得体会,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一
人生的旅程就像是一次漫长的探索,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境界,每一个境界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机会与智慧的源泉。在我经历的人生的四种境界中,我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价值,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境和挫折。这些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人生的第一种境界是“无知”。无知并不是一种贬义词,而是一个成长的起点。当我们刚出生时,我们对世界一无所知,所有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未知的。这种状态带来了无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我们主动地去学习和体验。无知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有机会去认识新的事物、结识新的朋友,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积累经验和智慧。
然而,无知无法长久持续,人生的第二种境界是“困境”。当我们渐渐成长,面对现实的冲击,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失去的是简单安逸的生活和天真无忧的心态。困境是一种考验,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和世事的无常。在困境中,我们经历了痛苦和挣扎,但正是这些磨砺使我们的内心更加坚强和成熟。
然后,我们进入了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崛起”。只有在困境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改变自己,我们才能逐渐崛起,走向人生巅峰。崛起意味着实现个人价值和圆满自我。在这个阶段,我们可能会经历职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认同等方面的成就。然而,崛起并不仅仅是对外界的回应,更是对内心的觉醒。我们可能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对于社会和他人有何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明白崛起不是终点,而是继续追求更高远目标的开始。
最后,我们来到人生的第四种境界“超越”。超越是一种境界和一种心态,它意味着我们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成就和欲望,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领域和更高的境界。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的福祉,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超越不仅是对自我的超越,更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和贡献。这一境界需要我们拥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社会的有益之人。
人生的四种境界教会了我许多重要的道理和智慧。无知带来了好奇和勇气,困境锻炼了意志和毅力,崛起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超越引领我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我们的人生之旅就是在不断从一个境界向另一个境界迈进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境界,如何在其中找到坚持与奋斗的动力,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并以此成就一番事业。人生的四种境界,给予了我无尽的启迪和动力,我将以这个为指引,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质量的人生。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二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经历许多不同的境遇,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逐渐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体验到人生的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迷茫与追求、痛苦与挣扎、成长与突破、和谐与满足。今天,我将分享自己对这四种境界的心得体会。
首先,迷茫与追求是人生旅途中最早出现的境界。迷茫时,我们往往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同时,我们也会陷入物质欲望的追求,以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地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意识到,迷茫的解决不在于外部的物质,而在于我们内心的追求。迷茫是一个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真正需求的机会,只有找到内心真正的追求,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其次,痛苦与挣扎是我们在追求中必然经历的一段过程。人生不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和痛苦是无法避免的。这时,我们需要学会勇敢面对困难和痛苦,坚持不懈地努力。正如人们常说的:“痛苦和挣扎是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在痛苦和挣扎中,我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变得更加坚韧和有智慧。每一次的痛苦和挣扎都是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力和勇气,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然后,成长与突破是我们经历了迷茫和痛苦后的自然延伸。在经历过痛苦和挣扎的洗礼后,我们开始不断地成长和变得更强大。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我们逐渐懂得了拥抱变化和接受挑战的重要性,在面对新的困难时能够游刃有余地解决问题。突破自己的局限,不断寻求进步与突破,是我们成长的关键。
最后,和谐与满足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境界。和谐是指与自己,与他人,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当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幸福。和谐与满足并不只是拥有物质财富,而是指内心的平和和对生活的感激。我们要学会珍惜身边已经拥有的一切,努力寻找内心的平衡,不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动摇。
在生活中,我们会不断地循环这四种境界,从迷茫开始,经历痛苦和挣扎,逐渐成长和突破,最终达到和谐与满足。我们要学会从每个境遇中汲取经验,不断进步和改进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和价值。
总而言之,人生旅途中有许多风景和境遇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体验。迷茫与追求帮助我们寻找人生的方向,痛苦与挣扎锻炼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成长与突破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谐与满足最终成为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境界。面对人生的四种境界,我们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挑战,努力去追求内心真正的追求,让每一个境遇都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三
有人说,这就是人生的境界——就是不断拥有和寻觅的过程。
在寻寻觅觅中学会拥有、欣赏、享受,这是一种智慧,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是一路匆匆忙忙向前寻寻觅觅,到了终点才发现自己的行囊里一无所有,本来拥有的东西却也失去了。
泰戈尔曾说过:生命本来就是一段行走的过程,生命的原本目的,在于寻觅途中的美景,然后在寻寻觅觅中学会欣赏、学会拥有、学会珍藏。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四
每个人只有一条命,但是如何能活出三条命?性命,生命与使命,这三条命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不同的境界让人们领悟到的是生命不同的意义。
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是每天与柴米油盐打交道的家庭主妇;与工件打交道的职员;与琐碎小事打交道的邻里邻居……这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处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人生境界,他们是平凡之人,过着平淡的生活。他们尚未有远大的梦想,活在物质的世界里,为小我的世界努力打拼……他们是芸芸众生,是平平淡淡的一份子。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他们不一定有惊涛骇浪的壮举,但是凭着一颗执着追求的心,朝着理想的方向奔跑,“秀”出自己的精彩。如朝气蓬勃的孩子;精力旺盛的青年;老当益壮的老人……他们像一朵微笑的向日葵,朝向阳光而努力。他们对未来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会有时而的迷茫与困惑,但是依然努力向前,正处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人生境界。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他们不断提升自我,彰显自身价值,在努力追求目标的同时,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与民族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卓越之人的使命感。
有一个叫罗伯特·舒尔的孩子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我要建造一座伊甸园。”1868年,他把心中的伊甸园画了下来:一座水晶教堂。建造它至少要花七百万美元,但是他仍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反反复复地做着演讲。一天又一天,无数的人被他的执着所打动,纷纷为他捐款。1920年,他梦想中的伊甸园终于建好了!在人生路上,他知道自己追求是什么,放弃是什么,责任和使命让他洞察世事后,不忘初心,修成正果。这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只是此时的山水已经别有一种内涵,在坚忍与屈辱中的司马迁、鞠躬尽瘁的邓稼先、报效祖国的钱学森……他们这样的人身体力行,完成了伟大的使命,传承民族精神,报效祖国。拥有使命感的人,才是卓越的人,他们拥有了三条命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一条命,在平庸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终只会一事无成。如果将生命和使命贯穿一生,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追求梦想,完成使命,对社会、对国家有所承担、有所贡献,依然会成为卓越的人!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五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还有一段故事: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的确令人拍案叫绝。要想取得成功,常常要作出一种超常的“犯规”。按常理说,只要照片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关于照片的“好”与“不好”是难以量化的,因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标准。当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这样的剪裁试验不可能经常发生,也许还会有更完美的剪裁或者说可以“修正”得更完美,而“裁剪”的完美却是一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六
人生的旅程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漫长跋涉,途中充满了起起伏伏、曲曲折折。在这样的旅程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境界,每一种境界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教训。而在我看来,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学、成长、成熟和放下。在每一个阶段中,我们都能够领悟到不同的人生智慧,为我们的人生之旅增添色彩和意义。
初学阶段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起点。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于世界和自己知之甚少,不求甚解的心态让我们充满了好奇和惊喜。我们会尝试新事物,探索未知,为了获取新的认知而不断努力。在初学阶段,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虚心学习的心态。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就会进入到第二个阶段——成长。
成长是人生的必然经历,也是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的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推动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学会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同时,我们还需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对自己有清晰的规划和方向。也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成熟是人生的阶段之一,也是我们经历过种种的人生起伏后所得到的宝贵财富。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成熟、稳重和淡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他人更加和谐相处。我们会越来越懂得宽容和体谅,对生活充满感激和珍惜。成熟不仅仅是一个年龄上的标志,更是一种心灵层面的境界。只有通过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人生起伏,我们才能够在成熟阶段中真正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一个阶段是放下,也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会放下那些曾经纠结的事情和物质的追求,真正体会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越物质的满足。我们会看到那些追求名利的人所付出的代价,然后明白真正的安宁其实并不来自于外部的物质富裕,而是内心的宽广和真正的人生智慧。只有放下了对物质的贪婪与追求,我们的内心才能够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综上所述,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学、成长、成熟和放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体验和教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真谛。我们应该保持一颗虚心学习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不断追求进步和提升。同时,我们也要懂得宽容和体谅,保持心中的宁静和满足。只有经历了四种境界的人生旅程,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怀揣着智慧和勇气,勇往直前,迎接人生各种境界的挑战!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七
至善,至纯,至高人类的结晶。来源于生活却又融入生活。成为一个个甜蜜的微笑,一种种执着的追求,一次次慰藉人心的宽容。那就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美德。
雪花漫天飞舞,马路上,有一个小女孩正在跺脚,眼晴在行人中焦急的搜寻。瞧,她那小脸,小手冻得通红。手中正提着一个精致的钱包。不用问,她是在等待钱包的主人,天渐渐黑了,路上的行人渐渐稀少,可她仍然在等待着当失主拿到装有巨款的钱包,激动地抱着她与她合影时,她却像一颗含羞草,把头深深地埋在了胸前。
小姑娘的拾金不昧,就是美德。
一个精神病人闯进了一位医生家里,开枪射死了他三个花样年华的女儿,医生却仍为精神病人治好了病。
有一颗宽容之心,这就是美德。
在公共汽车上,已经座无虚席,可就在此时,又上来了一位年迈的老人,一位青年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主动搀扶老人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尊敬老人,这也是美德。
美德无处不在,讲究文明,真诚待人;求知若渴,完善自我;打破常规,探索创新;善待自然,呵护花草。这都是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撩动人心的音符。
人类的至高境界,拥有美德,便拥有了世间的一切。
岁月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静悄悄流逝。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一切都好像理所当然。细细品味生活,才觉得生活中那些丝丝甜意—美德!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八
阅读可以让你得到更多的知识,阅读可以让你进步,阅读更是一种境界。
阅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文中的主人公保尔那坚强的意志,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筑路。即使在疾病的纠缠下仍然坚持写作。
保尔告诉我,世界上没有办不到的事,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再加上艰苦奋斗,就一定会成功。
阅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文中的汤姆机智勇敢,在罪恶与恶势力的压迫下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寻找自己的生活。
在汤姆的启发下,我懂得了:善良、勇敢的人最终会获得胜利。
阅读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诗人告诉我,在失败前,我们不应该放弃,当上天堵上了我们的生存之门后,往往会给我们开启另一扇生活之窗。
阅读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让我知道了他们的友谊,更让我明白了:人生在世不可缺少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关爱,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会挺身而出。
朋友们,行动起来吧。拿起你们手中的书阅读吧,进入阅读的境界,在那里你会得到成功的经验,得到克服困难与解决困难的方法,会使你的心灵得到更多的寄托。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九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五、小结。
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板书设计 (见教师用书)。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主要有):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五、小结:本文阐述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理深且广,但是语言深入浅出,平易流畅。没有冷僻的字眼,没有难懂的术语,如话家常,真正是大学者的语言。
六、作业 布置(略)。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一
教学目的:通过发问,深入研究。理解作者观点。
写读书笔记,阐述对境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概括四种境界的内涵。
研读p6(二)。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思考、讲析、读悟、练习。
第一课时。
一、学生阅读课文。
二、师生谈感悟(学生先讲,启发:通过事例谈)。
本人说说。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我想到下面的文字。这个故事在讲《山民》里好象说过: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还有一段故事:
下面是: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板书(略)。
三、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如那位的士司机)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四、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超越人世的渴望,)。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五、课堂讨论:练习一、二。
六、课后完成:练习三。
附:范文——《“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裁剪”的完美是一种境界。
在查阅资料时看到几家大报都刊登了文字说明及署名完全相同,而画面却有很大差异的三张新华社传真照片。其文字说明内容为:某地一双黑天鹅孵化11只幼鸟。
这三张照片是同一记者拍摄的照片稿。按新闻概念来讲,“传真照片”是为了“先声夺人”,除此之外,还取决于新闻本身的“硬度”和照片画面的质量。常读报纸尤其是揣思报纸照片会有这样的感觉,“质量”不仅是照片虚实和大小,它更应该是准确的信息和画面语言的表达。
从照片原稿上看,有两点不具优势,或者说不是一张好照片。首先,它是软新闻,极容易被当天的重要新闻所冲击,不容易被读者发现;其次,由于拍摄场地条件所限或镜头把握不当,因为看上去画面前景杂乱(有钢丝网状的围栏),原本有的优美之处也就陷入寻常之中了。
但某家大报的编辑们对原照片动了“手脚”,试验性地剪裁取舍,突出了小黑天鹅的羽毛和小天鹅与父母的关系,并配以标题《天伦之乐》。这张“超常”照片画面变“虚”,但被孵化的小黑天鹅的白羽毛却特别醒目,这反而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它们与“爸爸妈妈”的鲜明对比。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 :思考和练习三。
作者邮箱: 。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三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提示: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四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lw/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lw/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五
人生的第一境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那阵西风,抖落一树树碧叶,在那个天与地相接的拐角处,令少年发出了人生第一次慨叹。于是清俊的少年,在清冷的西风中,让自己的心灵点染了季节的苔痕。
人生的第二境界,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位少年倚在危楼旁,在细细轻风中望断那一江春水,于是他消瘦的身影映在水中,让执著的追求在他的发梢留下惆怅的回忆。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六
么
1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敢笑天下可笑之人。
2圆滑而不世故。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说的都是真心话。
3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别人。
4自私的同时可以无私。
5抛弃爱自己的人的时候不让对方难过。
与时间和宇宙相比人甚至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人们的和战争,勾心斗角,名与利对宇宙来说都没什么意义。管你生老病死,宇宙是不屑一顾的。
人所谓的意义只在人类世界里,才算是“意义”。那么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活着就是为了对的起自己的感觉,活个精神充实愉快。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生,但是,我们也不想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死,再渺小的生命也有它存在的权利。既然宇宙是没感觉的,那么就让作为宇宙中的智慧生物来替它感觉他的美吧。既然活着,就先快乐的活吧!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变得谦虚,知足时,当你知道同为大大的宇宙中小小的地球上的生物或人时,知道我们是平等的,那些耀武扬威的人没什么可牛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时,你不会自卑,而要坚强起来,人生只要快乐足已!
人人有享受的权利。可是不同思想境界的人能享受到的自己的最高境界又有所不同。那些使你陷入永无止境的邪念,名利的欲望,就是你快乐的吞噬者,无底深渊。你只能对一种欲望贪心些,那就是一切自然给你的,你从心里向往的,可以使你消除烦恼,看清世界,使你不断进取,给你前进力量的一切享受与思考。对它贪心些有何妨。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你所感觉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等。。不是全部世界,也未必与现实符合。但是,这些恰恰不就是自己的一切了吗。人迷惑在其里,所以,唯心主义才产生了。
唯心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会发现,感觉是多么的重要,他构成了精神生活的世界。刚才说到,贪心些也无妨,就是让你去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当然,每个人能达到的精神境界是不同的,不可强求,只要快乐就好,但是你要审视你寻求快乐的方式和你寻求的快乐是否是正确的。不然,别人会教育你甚至惩罚你)。
发展精神境界要从锻炼你的身心开始。人是物质的。你要使由物质组成的你的器官达到较好的状态。这样你感受和领悟外界的能力才会增强。
首先从肉体开始。要想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必须先磨练你肉体,使它卓越。
当然也包括你的大脑,大脑产生了你的精神,精神是你大脑的内容,而决不是你的大脑,它也是肉体的一部分。锻炼它会使你变聪明。聪明有利于你领悟精神的高境界,但是聪明不代表你的境界就高,有很多人没有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结果,使自己也仅仅是聪明而已。谈不上有智慧。比如,一些学位很高的人还跟着李师傅练功呢!
精神的质的飞跃,往往在肉体和心理受到很大的磨练后发生。所以,如果你想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那么,我告诉你,世上最值得你做的事情之一就是磨练自己。肉体的磨练是为了改变你的心灵,把懦弱,自卑,自私,阴挚,懒惰,虚荣,精神的涣散。。。通通消灭。达到心灵的自由,经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坎坷曲折,名誉金钱权利的诱惑,仍保持一个纯洁,宽容,的平常心。
磨练是手段。享受美好事物是目的。领悟是精神的充电器。在生活中渐渐领悟,珍惜每一次的豁然开朗的顿悟。磨练自己是不容易的,即使是德高望重的大师也只是顿悟多些,顿悟之后又与常人无异了。享受容易得来,通过磨砺而来的更是另人赞许。有些人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似乎没享受到什么甚至还失去了很多,我前面说过人的感受很重要,其实他发自内心的喜欢帮助人,他喜欢这种感觉,他还是享受到了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得到了看别人幸福的“乐”。人是社会动物,不管是什么活动都与其他人息息相关。所以,你有了精神的富足也不要忘记他人。物质上的富人可以帮助穷人,精神上的富翁也可以帮助精神的穷人。达到共同富裕,才是人民的目标啊!
人是相互作用的动物。我们都希望并感激别人的真心的而不是另有目的的帮助。既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人有很多共性------比如你所希望别人给你的也往往是别人希望你给他的。作为一个积极的乐观开朗的人,为何不先给别人帮助呢?不是已有很多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了吗。人人重视精神,若你没能里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那就给对方精神上的帮助。若是你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那么,也帮你的朋友摆脱烦恼,给予他精神成长上的支持吧!
以上就是我对我的到的大概阐述。还有其他的关于宗教,灵魂,人类意义,和推荐的几本有助于悟道的书以后再介绍。
请大家不要误会我所说的悟道可不是让你出家啊!只要是有心,“莫谓菩提远,步步是到场啊”。哪里悟道还不是一样。我倒是对出家的人不理解。若是在复杂的的尘世中悟道,内心的纯净不受影响,那才是真的悟道了,才是经得起考验的精神力量。不过出家也有它好处,清净啊,哈哈。有利于入静,全身心的接触大自然。不过我建议那些出家的人最好在悟道之后到尘世来看看,看你的功力是否深厚啊,经不经得起考验啊。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呵呵,不要生气啊。不生气才证明你道行深啊!呵呵不好意思,开玩笑了。请原谅。要入世来普渡众生,救迷途的生灵于(心灵)苦难之中啊!
好了,讲到这里,以后再探讨!!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七
开学第一节语文课,依旧不想上课本,只想与学生随意聊聊,思前想后,就想与学生谈谈关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
书海无涯,读书再多,也仅仅只是沧海之一粟。如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呢?书要读,更要悟。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用三句话精练概括了人生的三种境界,并且告诉人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这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先生利用此句,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认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须高瞻远瞩,既要确定所追求的高远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这正是于迷茫中不断探索的人生第一步之写照。也正如高中三年里的刚入学这一学期,你们从现在开始要定好这三年的奋斗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你们也得经历“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的凄苦。
第二境界的这段诗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柳永的《蝶恋花》。原词是:“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诗句本是描述热恋中的情人,虽分离两地经受相思之苦,却依然无怨无悔专一执着;虽衣带渐宽,面容憔悴却依然心甘情愿不离不弃。在这里,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了。他要借此说明,对事业,对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了达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在所不惜,要有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
高中三年是艰辛的三年。要用锲而不舍、苦苦追求的精神走完努力进取、顽强奋斗的三年。你们得做好“为伊消得人憔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准备,为了心中的“伊”—-理想的录取通知书,你们要有一种韧性,无论有怎样的困难,都不放弃目标。当你们觉得艰难困顿之时,要如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受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强压心中翻腾的波澜,在忍耐中求索,在执着中追求,纵使身瘦几许,也无怨无悔。
这阶段时间最为漫长,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恒心。可以说此境界是最艰苦的拼搏期吧。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吧,熬过这三年,你们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八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摘自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他从古人描写儿女私情的诗句中提炼出“悬思——苦索——顿悟”,用以表现治学三境界,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其深刻的内涵。
《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出自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原意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王国维却将此句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词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无悔,王国维却用它表达对事业、理想,要执着追求,忘我奋斗,为达到成功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
此一境界,乃在奋斗的道路上,即使困难重重,也要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词是表明作者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王国维却指在经过多次周折和多年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能明察秋毫,豁然领悟,达到最后的成功。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十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主要内容,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课文言简浅深的写作手法,了解哲理论文思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采用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人生的深层认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健康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能够熟悉并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并丰富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
二、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三、探究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具体内涵。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功利境界: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道德境界:主动做对社会有利的事,事事讲道德,贤人。天地境界:主动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3、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一、质疑讨论。
觉解“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指人做事的动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它决定人生的意义所在。
2.为什么作者说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功利境界的人目的是利己,在利己的同时可能有两种情况:损人以利己(做不道德的事)利己不损人(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
市场经济下,圣人的境界依然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就算达不到,它也可以使人胸襟开阔,获得内心的和谐。
二、拓展延伸。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其后人的影响冯珏(外孙女),郑敏(冯友兰的学生)。
三、课堂练习。
请判断以下人物各属于哪种人生境界?并简述你判断的依据。
1、故事中的放羊娃。
2.为实现考入大学,将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这一目的而利用暑假期间依然在图书馆苦读的高中生。
3.周总理的惊人“六无”
死不留灰。
生而无后。
官而不显。
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
死不留言。
4.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愿受名利的束缚,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毅然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度过了二十一年躬耕田园、固穷守节的平静生活,并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诗句。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相关练习。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二十
第二种境界就高了一层。他从赚到第一笔钱、找到这个“1”开始,就持续不断添“0”,添到3个5个、8个10个。简单来说,人生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找到这个“1”,第二个环节就是添上“0”。这个道理很朴实,这两种人做买卖都行,添不上“0”或添上3个5个都足以安身立命了。还有一种能人境界,可能就是大将军境界了。他一旦找到“1”,似乎能添上无数个“0”,积累巨大的财富,这就是能人经济。但是,尽管这种人能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却常常受不了意外打击,很可能突然垮掉。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的冲击,对他都可能是灭顶之灾。比如科龙集团、德隆集团、三株口服液等大企业都是如此。这些商业奇才从做小商贩开始,添了很多个“0”,可是后来就骑虎难下了,他们的大业也很难传承下去。比如王安电脑,王安搞到40多个亿,儿子接过来,不是很快就完了吗?他凭自己的能力已经添了若干个“0”,但他和儿子都能上不能下,回归不了原点了。这是第二种境界,这种境界中的人在社会上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但是他有一段历史性的书写,有一个自己的历史舞台,尽管他只能写上一笔,演上一阵。第三种境界的人就出神入化了。他们从“1”开始,添上若干个“0”,仍然可以返璞归真,过普通人的生活。钱对他而言是身外之物。如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后,散掉资财,隐姓埋名到齐国做买卖;10年后富可敌国,再次散掉,到了别处,再过10年,又是富可敌国,仍然散掉。他三次聚财三次散财,最后和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踪。这才是“进可兴国、退可富家”的大英雄,“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再一个张良,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树立起了人生的“1”,又添上了名垂千古的“0”,享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只比刘邦地位低点。张良最后去了哪儿?入山修道了。他谢绝封赏,选择了自由,就回归到“1”上了。现在的张家界就是张良的封地。范蠡和张良的境界就是哲人的境界,他们是最安全最了不起的人。你根本无法估量他们身上的财富究竟有多少,这种财富还不是你能模仿的,是他的境界到这儿了。他不但能在“1”后面添上很多的“0”,还能潇潇洒洒地从很多的“0”后面回到原来的“1”。这就是哲人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
自古以来,多少人从“1”开始,没有添上一个“0”;多少人在“1”后面添了若干“0”,最后越走越远,回不来了,甚至忘了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了。成功的喜悦之后,往往开始了不着边际的幻想。拿破仑登上阿尔卑斯山顶,以为自己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大,结果兵败滑铁卢;罗马尼亚共和国总统、独裁者齐奥塞斯库起初廉洁勤政,受到万民拥戴,后来就完全飘飘然,毫无准备地被哄下台处决了;毛泽东“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很伟大,但是后来的所作所为就荒.唐了;项羽成势之后,气吞万里如虎,简直是恨天无柄、恨地无环,实际上他仅仅统率800壮士起事时有这个力量吗?他已经失去常识,忘了自己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了,所以不是天亡他,是他迷失本性,只能自取灭亡,饮恨乌江。很多人就是这样,建功立业,添了很多个“0”却再也回不来,至死回不来了。
我想,人们讲富贵如浮云,非得荣辱如浮云才厉害呢。不被利牵住,还不能被名累着。你拉洋车卖菜、给人当小工时能忍受屈辱,当上伟人之后反而不能忍受了吗?如果你始终知道你还是那个你,这种境界才是厉害的。在这一点上,我的父亲对我影响很大,虽然他这一辈子只守住了一个“1”,没有添上0。我父亲今年85岁了,每天还在捡垃圾。无论你是多么大的人物,你尊重他或者否定他,他都无所谓,一笑了之。他决不会因为你尊敬他,就高兴,侮辱他就恼,他根本不在乎这些。
我常常想,我将来一定要回归到这个“1”。我在这么做,也在这么想。我是悟道参禅,不是参禅悟道,现在还在不断体悟。你看我的衣食住行,都非常随意。哪怕在监狱里,我也没有失去自己。不能说做到百毒不侵,确实心里已看透了这些东西。看不透这些,人生只有痛苦,无穷无尽。只要明白,我还是我,我就是我,以前所经受的苦难,再经受一遍又何妨?人不能因为财富的增大和身份的变更发生根本的变化,否则就找不到北了。比如我身高1米72,随着年岁的增长只会变得更矮,还会更高大吗?这样想,就守住自己的“1”了,荣辱平淡,幸福在于自己,过去的就过去了。
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二十一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分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二十二
冯友兰?xml:namespaceprefix=o/。
作者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有四个等级,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曰作用,或曰任务,在于提升此种境界,中国哲学对于未来人类的进步可能有所贡献。文章短小精悍,深入浅出,要达到真正理解,需要随处发问,深入探究。
课文练习。
练习。
一阅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1.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四种境界的内涵。
2.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研读下列语句,思考问题。
1.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联系全文看,作者所说的“觉解”是什么意思?禅宗所说的“觉”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2.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是人现在就是的人”一句是什么意思?“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又是什么意思?)。
3.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你怎样理解“既入世而又出世”?)。
三你认为作者的见解有没有道理?你的看法如何?哪些地方你深表赞同7哪些地方你有所质疑?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写一则读书心得笔记,不少于300字。
人生的境界心得体会(汇总23篇)篇二十三
授课时间:2006年9月8日和9月11日。
一、教学目标。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多彩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作者:
在我们每一册的语文教材当中都会珍藏着几幅有价值的图片。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位人物是冯友兰。(看教材首页的冯友兰照。)下面请听我来读一段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先生说课的学生郑敏的一段回忆: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的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的一间教室;我和我的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戴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戴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戴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灿烂的星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的景仰。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境界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语文的角度来看看这一篇有名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
(欣赏图片补充简介宗璞: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中第二部《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
1、一看标题,我们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压迫感。“境界”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但它究竟是什么?有谁能够谈谈。
明确:(学生大多不能说清楚,教师此时可以补充。)。
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什,嘴里嘟嚷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
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注意: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
(1)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章第一段第二句就是中心句。)。
(2)思路:首段提出主旨;
(8—11)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12)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提示:(8—12)合起来为一个部分,与第一段照应,全文是“总—分—总”的的结构。
(三)深入探讨,解决重点、难点、疑点。
1、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作者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判断下面四句话论述的各是人生的哪一种境界,然后结合原文谈谈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2)“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明确:(1)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2)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3)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
(4)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最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
功利境界——第二等级,觉解程度较低,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们会自觉地选择活动,选择的原因就是看这些活动对自己是否有利。即使他们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其最初的目的也是利己的。
道德境界——觉解程度较高。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做事。他们选择活动的目的不是利己的,而是社会的需要,由于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会是对立的。在对立时,他们的取向是为社会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觉解程度最高,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明确: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种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
人生的四种境界就是根据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程度来划分的,这种“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在书上被称为——觉解。
明确: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提高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注意要与“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有道德的人”的区别),从而达到道德境界。
(2)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四)小结(板书)。
第二课时。
参考:有一位专门采访冯友兰的笔者曾认为,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在人们需要鼓舞斗志的时候,境界说却叫人去乐天知命,素命而行;当敌人的炸弹在他身边不断炸响的时候,他还在思索入圣域的门径。可见,境界说在当时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的,境界说对于民族振兴有良好的愿望,却无实际的效果。
着眼,冯友兰于抗战期间大讲民族哲学,使多少莘莘学子甚至学院同仁信心倍增,在精神上没有成为亡国奴;从细小处看,他以几件小事说明其哲学有“无用之大用”:
(1)吴讷孙(笔名鹿樵,60年代在台湾发表小说《未央歌》,反映抗战时期昆明西南联大学生生活)曾说,他在联大上二年级时,有一个时期感到生命空虚,毫无意义,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忽然想到要去拜访冯友兰先生,请教人生的真谛。经过冯先生的劝导,吴讷孙改变了他的消极厌世的人生观,从此积极努力,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美术史专家。
(2)郑敏,她列举了自己如何在1949年至1955年,在美国的麦卡锡反共政策的高压下,靠着对天地境界的信念和一副奇怪的东方头脑,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后来又靠着它熬过了十年**那非人的岁月。(郑敏的话语见教学参考书p12)。
2、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对现实中的我们有何实践意义呢?学生可以参考下面三段文字自由讨论。
参考文字: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大无大有周恩来——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二)总结与延伸。
1、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2、延伸: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还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境界,以加强完美人格的塑造。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求学者治学之初不知真知在何处的茫然与憧憬,此第一境也;(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摹了求知者治学过程中的艰辛与坚定,此第二境也;(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经意间获得真知的惊喜与欢欣,此第三境也。(辛弃疾《青玉案》)。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例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分析: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
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后,主体开始破除对象(将之视为色相),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于是山水的意象就渐渐从客观时空孤离出来而趋向观者的心境,不再是原先看到的山水了,而是在参禅者亲证的主观心境和分析的客观视角之间游动,还是有法执。
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仿佛是向第一步回归。此时,主体的悟已告完成(“得个休歇处”),山水被彻底地孤离于时空背景,认知的分析性视角已不复存在,然而山水的视觉表象依然如故,只是已经转化为悟者“休歇处”的证物。正如百丈怀海所云“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个完全孤离于具体时空背景的个体化的山水其实只是观者参悟的心相。
(三)集体讨论。
1.讨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算不算自然境界?为什么?
2.请大家判断一下,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
3.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四)发散思维。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总结: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过的有关材料写一篇随笔,字数在4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