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一
闻()()。
等()()()。
迎()()()。
二、小书法家先说说写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再写一写。
纳闷等候品行风尘仆仆。
你对自己的书写满意吗?奖励自己几张吧!
三、找朋友看看哪些词与下面的词语意思相近。
填什么正确呢?查查字典吧!
佩服――()纳闷――()。
拜见――()学问――()。
连忙――()敬重――()。
四、查查填填。
等候迎候。
“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太客气了,多谢你()。
有名闻名。
孔子是()世界的大教育家。有很小的时候就非常()。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二
1、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三
1、通过朗读解决你的好奇和疑问吧!放声朗读课文,把字词读正确,句子读流利。边读边思考,自己解决疑问。
2、开火车读课文,并正音。
远近闻名渊博曲阜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老聃(聃是老子的字,补充老子的资料)纳闷。
迎候等候(两个词用法不同,用句子填空区别)止境毫无保留传授佩服品行(“品行”就是指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行为品德。)。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四
1、这节课,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位有着求知好学的学生,那老子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写字:闻、尘、仆、纳闷、丘。理解“纳闷”的意思是因为奇怪而发呆,用纳闷造句。注意“尘”上部分没有钩,找“仆”的形近字“扑”。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五
1、于是,勤奋好学的孔子踏上了漫漫拜师之路,一路上出现了不少感人的情景。读读第二段,把感动你的此句划出来,并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
2、交流: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上千里”、“几个月”:上千里的距离在50万米以上,可见孔子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古代没有汽车、没有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千里的路程孔子只能靠双腿、马车一步步艰难的行走着。
(2)“风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生活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管白天夜晚都在赶路。
(3)同学们,你能想像一下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情景吗?(配乐想像说话)。
(4)脑中想像这样的画面,来读这句话。
(5)还有什么词让你感受到孔子路途上的辛苦?(风尘仆仆)。
(5)孔子就这样在这千里迢迢的求师路上,面对炎炎的烈日、凛冽的寒风,一直行走,(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我听到同学们读到“终于”这个词时松了口气,你们有什么感受?(体会不易)是什么在支持着他走到洛阳?(强烈的求知求学的欲望)。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六
(一)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1.抽读。
2.齐读。
(二)练习概括课文大意。
1.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了词语,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大意。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如果能用上上节课我们新学的词语就更好了。
板书:决定拜师前往洛阳认真求学受到敬重。
2.小结:课文就是这样按照事情的经过把孔子拜师这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七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八
1、文中有一个地方把“孔子为什么拜师?孔子拜谁为师?”这两个问题一齐解答了,你找到了吗?(出示第一段)。
2、指名读。
3、用“因为……所以……”说说孔子为什么拜师、拜谁为师。
4、从这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孔子的好学精神并板书:好学)。
“远近闻名”却“总觉得……知识不够渊博”:他的学问已经出名了,却总觉得不够,说明他很好学。
5、感情朗读:
是啊,这就是求知若渴的孔子啊,读(指名读第一段)。
这就是勤奋求学的孔子,读-。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九
1、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齐读)。
2、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板书---孔子齐读子第三声。
4、今天,我们要学习孔子拜师求学的一个故事板书---拜师。
孔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孔子的文章板书课题:孔子拜师。
看这个拜字特别难写,看老师写。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1: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2:孔子拜师了有什么用?
师提醒: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3:孔子去哪里拜师?
(老师把学生提的问题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他是怎样去拜师的?(板书)。
三(7)班的孩子真会学习,读了课题提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读题质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交流容易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如果在哪里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就做个记号。
生自读,师在巡视中引导(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在读的时候把自然段的序号标上了,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还没有标上的就标上吧。)。
师:读课题时提了那么多的问题,哪个问题是你一眼就看出来的?
生1:向谁拜老子。
师:老子又叫什么?
生:齐声老聃。
师:读得真准。孔子又叫什么?
生:孔丘。
师:还叫。
生:仲尼。
师:解释(仲尼是孔子的字,古时候,用名来称呼自己,用字来称呼别人,都是为了表示谦虚和礼貌。后来,人们把很有学问的人称为子。所以后人都尊称为他们老子和孔子。)。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知道图中哪个是老子,哪个是孔子?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吗?
学生自读课文。
生:那位鞠躬的就是孔子。
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还有哪个问题也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孔子去哪儿拜师?去洛阳拜师。
师追问:从哪儿出发?
生:从曲阜到洛阳。
师:回到课文里再读读这两个地方。(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
读着读着,我们就解决了两个问题,读课题提问题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再次强调读题质疑的学习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三、词语入手,体会孔子的不辞辛劳。
师:那怎么拜师的你们找到了吗?在哪儿?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把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划出来。
学生自读自悟。
指名交流。
生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师:看看老师跟你们找的是不是一样。(出示第1句)。
指名读,读准。
师:读着这句话,哪几个词让你最感动,圈一圈。
交流。
生: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师:风餐露宿是什么意思。
生:夜里人家睡觉了还在走。
师:餐是什么意思?
生:吃。
师:宿是什么意思?
生:住。
师:那风餐露宿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还是不理解。
师:露是露天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像这样理解一个词语中的一个字就能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
(值得我们推广的解词的好方法)。
同样的办法理解日夜兼程。
师:轻轻地读这两个词,你仿佛看到孔子在什么时候赶路?
生1:白天、晚上。
生2:中午。
师:烈日当头,孔子也在赶路。把话说完整。
生3:我仿佛看到孔子在下雪天赶路。
生4:我仿佛看到孔子每天都在赶路。
师:读着这两个词语,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1:孔子很辛苦。
生2:孔子很好学。
师:请带着你的感受读。
自由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曲阜到洛阳有多远吗?
出示地图,箭头指示感受远。
谁再来读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也感受到了孔子的不容易,一起来读读。
齐读第1句。
生:终于。
师:还有哪个词。
生:风尘仆仆。
教师板书:风尘仆仆。
师:可惜插图上没能画出孔子风尘仆仆的样子,你能根据这句话来猜猜孔子的样子吗?
生1:身上都是灰尘。
生2:身上都是泥。
生3:身上都是沙。
师:孔子长途跋涉,身上都是沙、泥,很累的.样子,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请把这个词写在插图旁边,注意仆是单人旁,不是提手旁。写好后同桌互相欣赏一下写的字,写得好的可以夸夸他。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解词方法,在理解中穿插写字教学)。
师:老师要问,孔子那么辛苦、风尘仆仆为什么要去拜师呢?从哪一段知道的?
生:第一段。
师:读读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
师: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表示不知。
师:不知道该怎么做?
生:
师:是的,老师查了渊字,把字典上的意思拍了下来。
出示3种注解:1、深水2、深3、姓。
渊在这里应该是第几种意思呢?
生:第二种深。
师:知道了渊的意思,那渊博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深。
听众哄笑。
师:老师告诉大家,博是广大的意思。那渊博就是。
生:深广。
师:孔子的知识真的不够渊博?
生:不是,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师:闻名是什么意思?老师告诉大家,闻有2种意思:1、用鼻子闻2、听。
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生:很远的地方、很近的地方都听说过他。
师:像这样理解词语中的一个字来理解真个词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你们了解孔子吗?
生:了解。
师:说说看。
学生介绍。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资料袋里。
师:打开课文后面的资料袋,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资料袋内容。
师:读了资料袋的内容,你一定更佩服孔子了,再来读读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师:孔子已经很有名了,还要去拜师,什么呢?你还从哪里找到了?
生自读课文、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中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学无止境的人吗?
生1:我的同桌英语很好了还在学习。
生2:我的同桌数奥很好也仍然在学。
师适时引导: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呢,比如爸爸、妈妈?
生:我爸爸还在学。
追问:学什么呢?
生:不知道。
台下哄笑。
生2:爷爷还在学普通话。
师:生活中,工作了还要学,爷爷奶奶还要上老年大学,用一个词就是学无止境。
孔子就是这样学无止境的,拿出抽屉里的练习纸写下来,今天学到的词可以用一用。
练习纸的内容为:
孔子__________,拜老子为师。
(以下词语可以选用哦!)。
渊博远近闻名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交流:
生1: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可以在中间加上所以,读一读。
生修改读: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赶去洛阳,拜老子为师。
师:还有没有用的词语不一样的?
四、课堂小结,提示下节课的任务。
生:老子。
师:下节课我们再来了解老子。
宣布下课。
板书:
向谁学?
去哪里学?
怎样学?
风尘仆仆。
学无止境。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十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心情。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一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十二
1、孔子不仅品行流传千古,还有许多耐人深思的名言至今让后人传诵。(出示孔子的名言)并积累。
2、写字。
(1)孔子拜师让我们深深的懂得了对待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生:“学无止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积累这个词语,学习“止境”两个字。
(2)写迎、等、止、境、授、品,注意区分“迎”与“柳”。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十三
一、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课前预习,收集孔子和老子的有关资料。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三、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四、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五、教学时间:2课时。
最新小学语文孔子拜师教案(汇总14篇)篇十四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